一直还是对北欧此类影片倾爱有加,锡兰、萨金塞夫是自己发掘叙事之外的空镜当做语言留白,而北欧的大雪、极昼、人淡色调的虹膜自然而然都成为其辅佐的工具。
鲁本·奥斯特伦德 Ruben Östlund的《不由自主》是最早看到他的一部作品,当时也比较喜欢,但本片明显进步了。
对两个主人公以及旁观者的性格特征与弱点都有一定挖掘。
唯意志论的爱情、家庭都是靠不住的。
而对于爱情、家庭等人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笼统的经验之谈也是决不可能的。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次度假中遭遇“雪崩”,有时面临恋人的背叛,有时因配偶瞬间本能的选择而失去安全感,有时因友人松弛状态下的失言而失去信任感……这让人不得不相信,当人身为游客时,他才回归了真的他。
难怪赵辛楣会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叫人本性毕现……”然而我觉得本片试图挽回一段情感的动机过于商业化,过于勉强,手段也略显绵软,最终给人以强烈的妥协感。
当然,这也谈不上不好,只是在我看来,艺术不该有妥协,那必然是各种决绝的存在。
比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仅就男人畏缩的那一瞬间,以及此后付出的沉痛代价,与《游客》是相通的。
当然《幸福生活》并非《游客》这般纯粹地探讨人性。
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在加固男人的城堡,但《幸福生活》是艺术,《游客》却不是。
海明威甚至更决绝,直接让男主死于妻子的枪下。
不管怎样,越来越迷恋北欧电影,总能以简单的细节和直接的方式戳中人心。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男主在雪崩的时候,做出这样抛妻弃子的行为有错吗?
有错?
是,在电影中的妻子明显认为她自己的丈夫是有错的,而且他所犯的错误,令自己失望透顶,甚至会觉得这么多年以来,其实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更可恶的是,他还不肯承认他所犯的错误。
而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作为妻子,她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比起爱她比起爱这个家庭来讲更爱自己。
而爱自己有错吗?
我觉得并没有,请以凡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人其实都是自私的,我们会将自己伪装得好似高尚一些,但究其本质来说,我们还是自私的,在灾难临头的时候逃跑有错吗?
并没有,只是我们暴露出了那个最真实的卑微的弱小的自己,而这才是令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明明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高尚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为什么没能够做到?
因为生命,我们害怕失去。
在由理性掌握的时候,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由本能掌控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做出任何能摆脱危机的行为。
高尚的人值得我们的鼓励与夸奖,但是自私的人我们也应该予以尊重,他只是回到了人,最真实的自己。
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是,我们很少有时间或机会在行动之前坐下来思考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一个优秀的人并不需要这样做。
要想成为好人,你必须通过培养善良的习惯来练习做好人。
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自己几乎是在自动地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你练习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成为这样的人做必要的事,那么当你接受考验时,你就能不假思索地做正确的事。
我们可以假装托马斯只是一时疯狂,原始的求生本能占据了他的大脑,但他的妻子艾芭知道得更清楚,我们也知道得更清楚。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爱自己和手机胜过爱家人。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看出这一点。
例如,事发前,艾芭在卫生间问他是否在看手机,他撒谎说没有。
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罪行,但亚里士多德会说,这只是他行为模式中的一个小插曲,正是这个行为模式让他成为了一个懦弱的自恋狂。
每当他选择撒谎,而不是向自己和他人承认他太沉迷于手机时,他就会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不可抗力》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发生,这是随机的“天意”,没有人对此负责。
但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并不是随机的,责任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9AwVqG_6hBV6PFjLxGcyMA
游客这部电影看起来节奏缓慢、叙情平淡普通,但对婚姻问题、家庭关系的深层次展露却好似暗流涌动、狂风暴雨、千钧一发、一触即发、一击即溃的程度。
整部电影都体现什么叫言不由衷。
完整展现了相爱无隙的两夫妻怎样因一次意外变故,逐渐互相猜忌、审判、渐行渐远,以及拉动整个家庭关系也陷入岌岌可危、大厦将倾的局面。
在大难突变面前,多少人能面不改色、冷静处置?
不得不说在雪崩来临的时候,男人和多数普通人一样犯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预判失误、装样托大,当雪崩近在眼前是也只是下意识地做了趋利避害的动作。
生命面前,伦理不堪一击,这是本能,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不应一棒子打死。
但妻子和孩子显然受到巨大冲击,比身体伤害还后劲十足的心理冲击。
儿童毕竟应激反应快一些,当时就生了气,决定不和爸爸说话。
妻子一时间难以接受和消化丈夫的举动,还试图压制自己的情绪,为丈夫开脱并缓解尴尬,于是俩人拥抱并掩饰性地笑了笑,孩子们当然不理解,还质问笑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笑的… 然而,能哭能喊出来的痛才好得快,埋藏的、掩盖的终究会变质、黑化、蔓延……果然第二天妻子回味当时的画面开始越来越生气,情绪在膨胀,和朋友相处时她忍不住给朋友描述丈夫的临阵脱逃。
丈夫显然也不能接受和消化自己当时下意识的反应,只是一味机械地、苍白地、无力地反驳。
剩下朋友两脸尴尬。
事件仍未停止和结束,在大的打击面前,未能正确面对、解释、梳理、描述和和解的体验都将变成暗疮,随时间推移不会愈合,只会更加发酵、腐烂、腐蚀、伤害当事人。
两人试图想对话,显然没能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与对方达成共识,顾左右而言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不欢而散。
第三天,妻子开始逃避并独行,孩子也感受到问题并没有解决消失,开始担心父母会不会离婚。
一个性格开放自由洒脱的朋友劝妻子说俩人相处要保持合适距离、各负其责。
夫妻关系中没有边界的互相依附、寄托、期待,总要落空。
正向看就是,只有感情越深的人,才会越想占有更多、得到更多,如果足够理智就说明不够爱;反向看就是,感情越浓越不容易分出边界感,不容易体谅和宽宥对方,在关系处理中越容易出问题自受伤。
晚上,有一对朋友来做客,妻子情绪再次失控,强行讲述雪崩的故事,俩朋友尴尬,丈夫无语,后来忍不住失声痛哭……妻子强行要求四人共同回顾雪崩现场视频,不顾丈夫和朋友的反对,想借此证明自己的情绪的客观性,这就好比对丈夫进行灵魂审判和精神凌迟,镜头前观众都如坐针毡。
朋友为丈夫仓惶离场找的蹩脚理由,不是开脱更像是灾后修复的心理安慰。
在这场无声的家庭意外中,妻子受到精神重创,丈夫又何尝不是。
朋友情侣回房后受到感染,也探讨起男性女性在突变意外发生时对爱人亲人的应急反应等问题,女孩预设两性对立立场让胡子男友感到激恼,但显然热恋期的情侣很快把这种深刻、沉重、莫须有的讨论终结在嬉闹玩笑声中。
未发生的事就不能认真。
第四天,在妻子对丈夫“公开处刑”后,丈夫和胡子朋友单独去滑雪,压抑心情终于迸发,山顶嚎叫和酒店夜哭终于把多日的内疚、怀疑、自责、反思等情绪一股脑全部发泄出来。
妻子从厌烦、质疑逐渐转变到同情,意识到丈夫也是受伤害的人,也需要情绪开解的出口。
孩子感情是最单纯的,生气就是生气,爱就是爱,一码归一码,他们担心爸爸,一家人又拥抱在一起。
最后一天,在一系列折腾发泄后,雪崩带来的情感灾难终于找到出口,家庭的氛围终于回归平静祥和。
一家人再次站在山顶滑雪,妻子“消失”时丈夫“勇敢”将她救回,此刻,丈夫的英雄形象再次树立起来,男人需要在孩子面前成为家庭的支柱和英雄。
据说,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人地震以后“该离的离,该结的结”。
可是电视上是一边倒的救援和歌功颂德,怎么就没这么有意思的好片儿呢?
想想在那样的地方早餐也是个醉心的事,虽然他在旁边叨叨的说瑞士那滑雪的圣地的东西又贵又难吃,山上的酒店要提前很久预定,一房难求。
人一家人可是住在了山上的酒店,晚上群山环抱,星星都显得赤眼,早上一人一个墨镜居高临上,对着巨幅幕布似的雪山,用杯钵的叮当碰响洗刷一夜长眠的倦怠之气。
本以为不期邂逅了“计划中的雪崩”,没想到父亲独自仓皇出逃。
雪雾散去了,大多数人们依然坐下来就餐,"出逃"的父亲也回来了,可旅行的明媚心情也逃走了。
一场彼此心灵与关系的探问就此开始。
心照不暄的沉默。
男人在被上帝赋予了阳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阳刚"和"保护者"的形象。
大概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抛下我们逃跑”跟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阳痿”一样,那既无比挫伤男人,而且可能导致他更长时间的气馁,女人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那真是一层薄冰,一脚踩下去,永远是一个洞。
所以女主的反应本也是想翻过这一篇,希望时间能将这层薄冰冻得再硬一些。
所以她也并非全用沉默委婉的表达不满,而是其实女主也在“拖”——期求时间的推进给她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最好男主能在这个时间推进到自己失望之前,给他一个合情合理的回复。
那时候女主需要安抚的情绪其实只是委屈和失望。
然而原本需要安抚的委屈和失望在与晚上与其它两位游客进行闲聊的时候,被丈夫对事实的否认推向了愤怒。
愤怒让妻子转而再度找其它朋友诉说“真相”,最终丈夫以始料不及的大哭,丈夫分裂出一个“逃跑的我”,自己也开始大声斥责那个分裂出来的“我”,那个分裂出的“丈夫”牺牲了,一场危机暂时过去。
但妻子心底的疑虑没有散去。
大概一方面是对一个原本熟知的人“他究竟是谁”的试探,另一方面也是女性对男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以及其巢穴的探索。
于是又设计了一个暴雪中失踪的桥段,当你以为故事以丈夫抱着妻子走出雪雾来做结的时候(或许一部份男人怯懦自私的形象被挽救了),另一幕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下山途中的大巴司机开车技术令人担忧,妻子勒令停车,大家不得不步行下山。
步行下山的途中又会出现什么呢?
也许会有人穿得少,也许有人不堪总走也不到终点,对第一个叫大家下山的人颇有微辞。
妻子会说什么,丈夫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到馊的那一颗。
不是酸,不甜,甚至不苦,是馊。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是计划内项目,但雪崩到了眼前时,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写一下吧,不是什么评论,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第一时间内,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闭一只眼,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席间,女主再次提起此事,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一定要个说法,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从观众的角度,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让得理的一方,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是多么正常,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这是非常突然事件,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很多人看片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一脸的鄙夷,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因为他反应不过来,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或者有坏人在门外,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男主终于崩溃了,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男主不具备勇气,两个都不退,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
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平时好好的,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
没有也不打紧。
)
《Turist》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
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
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
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
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
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唯一不想站队的剧情,虽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故事,一般这种争议下观众就很容易代入自己然后站队,但是看完这个故事我还是觉得编剧太有生活感了,写这个故事的编剧绝对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个故事及其发展太典型了。
首先这个故事表面上来看就是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丈夫本能的丢下老婆孩子逃跑了,妻子觉得丈夫靠不住,孩子也害怕父母会因为这个事情离婚,两个人对这事情产生不同的观点,难以走出矛盾爆发争执,最后夫妻把这个矛盾解开,妻子决定再给丈夫一个机会,一家人都和好了。
这让我想起非常久远(对我来说)看过的一个很流行的故事,一对新婚夫妻坐船蜜月旅行,船翻了,不会游泳还怀孕的妻子抓住丈夫的脚希望丈夫拉自己一把,结果丈夫下意识把妻子踹开了。
后来两个人都获救了,妻子不愿意原谅丈夫那绝情的一脚,把孩子打掉离婚了。
更绝的是这个故事有个后续,这个事情在被一个人当故事讲给一群喝酒的男人们听,大家都诡异的沉默了,然后他们其中一个说:那这个女的就没错了吗?
丈夫是下意识自救的行为,而这个女的把他们的孩子杀了。
接着这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同,男人们又开心的喝起了酒。
其实这个故事又何尝不是丈夫发生这件事以后的反应呢?
不愿意承认自己处理的有问题,变相来说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优秀,也许他这辈子一直都能完美的做到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突然之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差劲,不愿意接受这种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人,因为一个事情否定自己,谁也不愿意这么干。
我觉得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主角这对夫妻对待这个事情的后续相处和处理上。
这个事情发生后两个人都曾经试图相安无事的把这个事情说开,当然如果大家都无视这个矛盾,婚姻也可以继续续存下去,但是人被背叛后或者说发生事情以后你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个事情发生了,忽视矛盾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假装不存在是非常不推荐的处理方法。
就像他们朋友说的那样,人面临危险,保护自己是本能,当英雄的才是少数,所以女性就没办法认同:为什么我就能第一时间保护孩子而你不能?
但是你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经验教训,就像往往事故发生后都会详细学习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怎么应急处理,理智面对明显比否认是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我觉得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超人。
我们现如今做到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然后成长得来的,男主角在门口痛哭,觉得自己无能,也非常厌恶自己第一时间逃跑了,这段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作为观众我都感同身受,我觉得他老婆听了他的想法也能理解他,所以后面妻子给了他一个机会,两个人和好了。
妻子也会慢慢体谅丈夫在某些地方的难处,对夫妻双方来说又何尝不都是一种成长呢?
比你硬装超人不强多了?
我相信下次再碰见危险,男主角绝对不会再跑了。
这才是正确的夫妻解决矛盾的方法。
当然我看评论区有人很有经验的说: “我能理解男主扭头跑了,我也能理解女主感觉‘所托非人’。
奉劝各位男性同胞,遇见这种重大事件,一定要滑跪认错,私底下这不叫丢人。
安抚好情绪以后再约定“我知道错了,拜托这事过去吧不要再提,我心里过意不去”。
而不是人前嘴硬,让伴侣觉得选错人了,人后在那哭鼻子看起来像个窝囊废。
最后奉劝各位少结婚,已经后悔了。
” 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做法也能解决矛盾,但是这显然不是最优解,且这个人已经对婚姻产生抵触心理了,说真的已经没必要再继续婚姻。
我认为最优质的看法是下面这位写的: “其实人就是这样需要成长的哪怕已经是父亲第一反应逃跑很正常这就是人性,不承认是逃避自己错误,后面越想越觉得内疚也会自我反省和后悔到蜕变,成长后第二次他绝对会选择孩子和妻子。
其实对男的来说是幸运的,不是真的雪崩不然就自己活了孩子妻子都死了就一辈子不能弥补走不出来了。
而妻子从失望到发泄再到理解最后给老公一个机会也证明了妻子的成长,这种家庭才有机会走的更久。
这部戏排的很日常却点的最到位。
” 两种看法两种人生,人生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希望你也能从这部电影里有所收货。
讲大雪一倾而下之后,本以为是灾难片,可看到一半才发觉原来是中产阶级的寓言故事。
且属于那种节奏很慢的北欧风格。
一个人性中的本能反应引发的家庭裂痕,随之而来的是一层层的道德质疑与信任危机。
事件中的双方都经受着内心的煎熬,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雪崩”也变得一语双关。
边看不由得一次次的拷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被绑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吊打的男人,我会如何置之?
刘锋你还记得4年之前吗?
想来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喜欢所有室外的滑雪场景,还有那几场刷牙戏。
通篇下来略闷,但处处有暗涌。
和年度最佳腹黑神剧《消失的爱人》一样,让人看了越发不想结婚了。
【8th GFFF】 4.0/10
非常贴近生活,你可以真切的感觉到导演在痛诉家史。音乐运用巧妙
要不是最后的结局,我可能评分会更低一点!年轻时候的我对于这种寓言兴致的电影应该偏爱有加,加上还有我最爱的滑雪,古典音乐,整个片子一脸的奥斯卡我来的范儿!是否是类型片有两个标准,有没有按套路出来,让不让你移情。这个片子就是让你远远的看,甚至还会时不时嘲笑你一把,观感不舒服但独特
这事吧 可小可大
My God This is what exactly happened to my Dad when I was 19…
一件小事激起千层浪的传统叙事。但是非常好看。配乐好听,人物塑造精妙,故事每个男性的转折都能get到并拍案大笑,没想到一位男性导演能够剖析男性如此之狠,太爱鲁本了。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往走在路上,所以不要奇怪,她做出的反应是过去生活的总和,因为没法沟通,所以诉诸他人,因为不想争论,而停止交谈,最终崩溃让她一次又一次认识到自己是孤身作战,最后大巴的逃跑,是没有安全感的反应。看完慨叹,在没法获取任何东西又不能挣脱的婚姻形式中,女主到底得到了什么?在经过了一万次痛苦的顿悟之后,也只好过下去。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Fancy的中产度假胜地配上瓦尔第的古典音乐,一切表面上宁静体面美好,然而导演一直在画面中加插不和谐元素,好似飞碟一样的玩具、激流的灯光、糟糕的天气等等构成了种种不似人间的异象,正如矛盾爆发后才会正视这些,于妻子而言,延时让不安愈发深刻,那是对于婚姻乃至维系整个社会结构信仰的崩塌,通过不断向人群诉说来寻找公众的答案,是恐惧却又囿于结构内部无法逃离,阶层的维系有赖于这份懦弱。反省男性在家庭内部承担角色,本能与道德的矛盾探讨只为讽刺他们的软弱无力,甚至结尾试图将嘲弄扩大到整个阶级,可惜做得并不成功有失拖沓。3.5.
太无聊
yayaya
剧情编排俗不可耐。
忘了标 居然有巨人奶
其实还好,就是对北欧这么安静冷峻的风格毫无感觉。
太冗长了。。。男主长得像叔版Russell Tovey,以及居家出游绝对是有风险,要随时做好友爱亲三情被考验的思想准备。
C / 感觉结尾的讽刺力度似乎没到位。
很欧洲很现实
消失的爱人。
我们男的确实是这么傻逼
【第八届金帧电影节(GFFF)主竞赛】第十一部:一场意料之外的雪崩撕开了人性里的最后一层面纱,一面白色的墙壁隔绝了一个家庭间的信任来源,原始的求生本能不过是掩盖自私的假面,所以直到最后他还在试图为自己的本性找寻一个解脱的理由,一个不敢直面自我的男人,也注定无法成为家庭里的顶梁柱。情感掩盖不了内心的羞耻,欲望填补不了崩塌的洞穴,他逐渐陷入自我厌恶的循环当中,婚姻的牢笼始终在笼罩着。集体意识的狂欢,群体精神的错乱,像是被压抑着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豁口,顷刻间便一涌而出。对于故事剧情不太能产生共鸣,但演员的表演还是比较可圈可点的,雪景美到如此虚幻,情绪压抑到了极点,一个有趣但不耐看的寓言故事,家庭里潜伏着的危机,衍生出了对于自我的欺骗,直至最后融入一片白茫茫的天地,总有人在迷失,也总有人在失去。
配乐好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