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大,头上两个尖的少年冲向天空,我几乎跳起来。
抛开童年怀旧的感情色彩,这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动画片。
没有什么让你耳目一新的东西。
熟悉的主旋律成长主题,熟悉的人物设置,熟悉的情节转换,甚至,熟悉的笑话。
但是看电影怎么能抛开感情,说实在的,看的比变形金刚还要高兴。
变形金刚基本可以算是一部新电影,那些复杂的机器人,基本找不到过去线条简单的动画片里的影子——除了在擎天柱出场的时候。
没错,那些极度炫目的特效镜头,让人血液沸腾,雄性荷尔蒙大量分泌。
而阿童木,更多带来的是温暖,和单纯的开心。
即使是大魔头终极战士,也是有趣多于恐怖。
关于中日美三国演绎阿童木的话题已经有无数评论。
当看到一些细节的本地化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会开心一笑。
比如那些警卫显示屏上出现的中文,“体液状态。。
”,哈哈。
还有时髦的中文词,比如“纠结”,听到这个片里小孩说这段话,觉得像在看麦兜兜。
关于阿童木身着的中华立领,到不难看。
但是这个衣服也太结实了,翻江倒海都不会坏。
记得漫画书的阿童木都是赤膊飞行的,和谐的时代给他穿上了不坏的金装。
对,还有那个号称来自中国的小女朋友。
中文配音很好,最好的,我觉得是王刚配的哈马博士。
阿童木漫画诞生于50年代,动画片诞生于60年代,比如还老。
当我知道什么是动画片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了。
只有几本小人书,看了无数遍。
于电影好莱坞式成长电影的简单主题不同,漫画的故事有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结构。
在那个几乎没有乞丐的小县城里,我是从阿童木里知道,有生活富足的职业乞丐。
故事里有种族平等的呼吁,社会不公的控诉,对人类暴力本性的揭露和谴责。
他的漫画是我看过的最耐看的,有丰富内涵的。
虽然故事不同,电影对人物形象的保留很完整,原有的主要人物和漫画里形象基本一致,只是茶水博士的鼻子小了一点。
所以,阿童木带给我的是那种小时候单纯的高兴。
期望不高,大概也是看到开心的原因,因为惊喜。
看了预告片只觉得这个挺土。
真到了大屏幕上神奇少年还是很帅的,只能说预告片太烂。
看的太投入,把衣服都落在影院里。
还好认领了回来。
对于大多数70后来说,《铁臂阿童木》是个难以磨灭的记忆。
电视机尚属于“大件”的年代,晚饭后搬把椅子去隔壁邻居家占个好位子,静候铁臂阿童木飞过“日立牌是Hitachi”的标牌,开始“飞过蓝蓝天空,啦啦啦越过辽阔海洋”的梦幻旅程,是每个孩子一天中笑得最畅快的时光。
上学了,跟同学争论到底是“铜头铁臂、生饮铜汁”的孙猴子厉害,还是“十万马力、七大神力”的铁臂阿童木更厉害,是每个孩子的课外必修。
一直长到胡子拉碴,拖儿带女,还有人一厢情愿地希望跟下一代分享自己的这份美好回忆。
这大概就是童年的力量。
同龄人的集体经验,我自然也不例外。
特别的是,我越是随着年纪增长,每回首这部作品时,就越是心惊肉跳——我们居然在刚刚接触海外影视作品时,就有幸欣赏到这样一部大师级的作品,这实在是一种幸运。
连环画《铁臂阿童木》一开头,就是各国科学家竞赛发展机器人科技的编年史,政治、科技、间谍交织的时代风云次第展开,简直就是一篇气势直追《共产党宣言》和《银英传》的大叙事。
而贯穿整部作品中的那些思考,例如“机器人的人权”、“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之类,与那些将机器人简单当作“超人”的庸俗科幻读物截然不同,将“机器”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依存关系讲得淋漓尽致。
我毫不怀疑,作为一名坚持反战立场的和平主义漫画家,手冢治虫在机器人与人之间纠葛的母题下,其实是集中表达了二十世纪关于种族歧视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并将自己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思考贯注其中。
后世许多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影视作品,尽管视觉效果更为华丽,但究其内涵,其实并未超过《铁臂阿童木》的境界。
不仅如此,诞生于冷战时代的《铁臂阿童木》也承载了手冢关于时代和人生的思考。
那些图谋称霸世界的女将军,野心膨胀到要毁天灭地的异星来客,呼应着一个时代的忧虑。
能飞天遁地、明辨善恶的阿童木也要靠劳动去挣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口粮(能量管),马戏团的老板鞭笞过他,人间的冷眼让他心灰意冷过。
《铁臂阿童木》的底蕴,不是《变形金刚》那种属于超级大国的自信和单纯,而是对于世道艰难和人心莫测的喟叹,烟火味十足。
所以也不难理解,那些小时候懵懂莫名地打动过我们的画面,反而会在我长大以后不时浮现脑海。
《铁臂阿童木》告诉孩子的,不单是“科技在手,天下我有”,更是“爱科学的好少年”也是要吃饭、渴望被人尊重的。
有了这么一个背景,再来看意马的这部翻拍之作,我的感觉是好坏参半。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我的观影体验如同跳板跳水,到阿童木发现自己具有超能力之前的部分,是起伏不断的几个跳跃。
然后,就像阿童木被打落天空之城一样,一路降到了谷底。
影片更改了原著的世界观,以大地为垃圾场的空中城市,这个设定让人想起了《铳梦》,冲淡了原著中的烟火味,不过未来都市的设计,倒是与手冢原著高度符合的。
看过《大都会》的人应该知道,这是手冢向三十年代同名科幻经典的致敬。
人物造型的更改也还可以接受。
阿童木长大了一点,一些小的表情做得不错。
手冢漫画中那种“粗腕细臂,粗踝细腿”、爆炸头比比皆是的夸张设计被改成得更符合现实了,略微让人不满,不过可以理解。
比较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剧本的粗糙。
我当然不要求剧本要体现出原著中的那种丰厚内涵,但是即使我们的要求只是一个平整的故事,也未能得到满足。
很多地方莫名其妙,一个从未对孩子发过火的好老爸,会因为孩子折纸飞机验证达芬奇的理论就大发雷霆,将他赶出家门?
阿童木最后是怎么顿悟到“我的使命就是保护人类”的?
这些都可以交代得更为圆满的。
据说,意马的这部新作面对的是五岁上下的儿童。
如果这样,我只能为小孩子们感到遗憾了。
中文配音总体来说不错,徐娇的表现中规中矩,最疯狂的“三剑客”我以为最好,笑到打跌,配音界的新势力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了。
反而是张铁林配的天马博士我觉得最失败,乍一听很惊喜——“想不到他也可以这样”,可惜几场关键戏下来就不成了,完全没有把人物内心情绪的层次和变化展现出来,平淡如水,难以服人。
其实对于一个喜爱阿童木的影迷来说,单看见他在大银幕上复活就已经足够惊喜了吧?
只是现在毕竟大人了,总想着童年的作品能够多迁就自己一些,大概也属于非分之想的一种。
说实话,影片只改编出了原著丰厚底蕴的十分之一,然后加上了一点现在流行的环保元素,但就是这十分之一,也足以撑起一部好看的电影来了。
说句不厚道的,总比《变形金刚》把原著改编出负一百分来强吧?
周六,西单大悦城,两扇大屏幕播放着精美的大片画面,纵使喧嚷,围观的观众也还是站了里外三层地观望——这不是首都电影院《阿童木》的首映,也不是《风声》的包场,而是我在西单大悦城看到的中粮路演放映的广告片现场。
刚从首都电影院看完《阿童木归来》,大失所望,一流的经典亚洲传奇,二流的混血制作团队,三流的场景设计。
导演大卫•鲍沃斯依然延续好莱坞大制作、大场面的风格,试图打造一顿强烈冲击力的视觉快餐。
很显然,抱着怀旧情绪寻找记忆中阿童木的观众们,并没有买他的单,相反,大多数人感受到了和我一样的审美疲劳。
而走到西单门口,正在播放的广告片,反而吸引了我。
显然,这支广告的制作团队踏遍全国各地,采集了不同地域的景象为素材,麦田、山川、日光下的饱满玉米粒、车仓里欢喜跳跃的果实等一幅幅原生态的场面,构筑成宏大的自然风光。
用一辑辑镜头推进,剪辑成为该品牌 “从田间到餐桌”的景象。
视觉上,加重的浓烈色彩,放大的细节和几处负片反冲的LOMO色调,颇有向《断背山》致敬的影子。
而 “中粮集团实景拍摄”的备注告诉我,这绝非好莱坞电影里光怪陆离的特效堆砌,而是出自身边真实素材的呈现。
人物同样如此,按片中的备注,演出的都是企业员工,当一个满脸皱纹却容光满面的大叔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我突然领悟了为何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却吸引我站在原处看了好几遍——真实——这种真实与半小时前我在电影院的感受如此不同。
我喜欢他精致之后的自然,雕琢之后的平凡,以及简约不简单的宽博。
想起有个影评人说:“电影越来越像广告,广告越来越像电影”。
现在的电影,除了黄渤的几部片子还有些新意以外,无非都是商业得不能再商业的元素。
屡试不爽的桥段,死去活来的情节,以及嗷嗷叫后再无感觉的特效,最可恶的还是那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植入,自作聪明得让人想吐。
反倒是广告片越来越好看。
想来也是,艺术家们要挣钱啊。
快进快出地制作出快餐式的片子,再把广告赞助商伺候好,工作也就到位了。
反倒是广告人为了让消费者买单,要把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做到尽善尽美,让观众们认可。
而越来越多的广告人出于对品牌的熟悉,再加上对电影剪辑的理解,自然能让广告片逐渐呈现出电影化的效果。
几分钟的广告可能比2小时的电影更精彩,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广告并不反感,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形式加以接受。
听到旁边一位美女在跟他男朋友说:“这场面真美,咱也该出去旅个游了吧?
”或者真就是这广告的效果,令现场活动人气增加不少。
在观赏完美丽的广告以后再来看这家中粮公司的活动,所有展架上的产品,也都有了亲近的感觉。
大概,好广告就应该是这样吧。
在熙熙攘攘的路上看到这样两支“大片”,不禁小小地感慨一下。
也许有一天,大家都不需要在影院看电影,而是坐在电视前期待着广告时段了。
MD,去影院看的,没想到看到这片儿我有好几处有想流泪的冲动,自己捏了自己几下,警告自己别丢人。
大概又是感概人与机器的差异带来的孤独感。
我觉得真不是因为电影,而是看着落寞的阿童木折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孤独的小孩。
缺乏认可。
大概想起了中学追看手冢治虫的其他作品,有感于里面的灰暗与对人性深入的探讨。
然后继而想起中学时正义的自己,上课开小差看漫画,却又被史铁生的文章打动的那个矛盾的自我。
大概想起自己曾钟爱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式结局,每每看到相似的场景就热血沸腾。
大概……只是,现在。
生活在一汪深水中妄想投入颗石子听到回音,却依旧石沉大海的当下。
你何去何从?
就像当人类有朝一日开始屠杀机器人时,阿童木你怎么办。
好在这部干净的让人没有任何杂念,突然觉得小孩子应该多看这种简单世界观的东西,让他们的童年没有复杂只有正义战胜邪恶。
想这样,只因,现在的我,回忆起过去单纯的美好,只能感慨,却回不去。
可是童年去了哪里。
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动画片的疑问。
原以为是给小孩子的礼物,结果还是大孩子的游戏。
所以,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大人的游戏规则和玩笑方式对吗?
我们一直是这样被迫成长的。
动画片的好处就是,他牛逼的时候,你可以说他是做给所有观众的,他傻逼的时候,你可以说,他是仅供儿童观众的。
所以我的四星是打给:以国内电影公司为首、以国际化故事结构编制的、带有中国元素的、在中国目前还尚难出现的、大人认为可以教育到小孩子的、标准的励志电影。
所以中国观众是多么纠结的一群啊,以一颗老年人的头脑,看着自己年幼的躯体慢慢成长,边长边喊加油。
看完了《阿童木》,昏昏欲睡,在我的评分系统里,也许这该属于个超级烂片,论画面无画面,论内涵又肤浅,唯一值得肯定的,主题还算是真善美的。。。
可是又有几部宣扬假恶丑呢?
我认为好的电影,可以是这么几种:情节引人入胜的,亲情、友情、爱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的,输出了新颖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类的,富有感染力的,充满了睿智的笑点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一部电影是绝对失败的。
那么看看这部《阿童木》,宣传倒是大手笔,一直等到了月中,却发现如此惨不忍睹。。。
友情,亲情,描绘起来跟走过场似的。
影片开始没多久杜比就挂了,其父天马博士也没出场几次,突然迸发出的丧子之痛,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生硬的很干脆。。。
额,暂时用普世的原则做背景材料,理解了他们,突然之间,天马博士又觉得阿童木替代不了自己儿子,毫无征兆的不要他了……夫妻那也得过了7年才痒,这个速度太快了点吧……于是乎阿童木被反派坏人大叔打出了大都会,打回了地面。
在地面,他认识了一群搞各项破坏活动的朋克小青年,一次拯救老古董机器人事件,一次中国古装片式的半空飞身扑救,一次星空下对话,居然奠定了深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友谊,原来友谊也可以跟麦家的汉堡包一般,廉价又快捷。
有位同学执着的认为这很有爱,阿童木的被父亲抛弃,对自己机器人身份的纠结,之前人类小盆友对他的排斥……只怪电影太短。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同样是机器人与人类,《终结者2018》就表现的很不错,马可斯·莱特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人类暴露给了天网,面对着自己已被改造的残酷现实,已犯下滔天错误,自己是属于人类还是机器的纠结,不断的抉择充盈着全剧,让我觉得如此紧凑、打动人。
差不多的影片长度,为何《终》表达的如此不同?
额,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了。
对比看来,《阿》剧,就如同陈冠希给人讲思想道德课——道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轻佻的外表却始终不让人信服。
如果说电影让人轻松一下就可以了,那《阿》也没做到,在幽默这方面,如果满分10分,我只给1分。
唯一出彩点,机器人三剑客出场时的那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虽然传诵太多致俗,但出现的位置很恰当。
反过来一想,此功也来自于内地的翻译吧,不属原影片制作方,那1分我也取回了。
想幽默,好好学学《冰河世纪》系列吧!
成功的作品很多,譬如《飞屋环游记》,前30分钟的快速镜头,没有任何语言,却把爱情描绘的如此让人回味……虽然只是个动画形象,举手投足间却无不展示着 “ALL FOR LOVE”的精神,堪比老道的奥斯卡影帝。
又如Kevin Spacey在《The Life of David Gale》中与儿子的一段对手戏,短短35分钟,父子之情却如此“醇厚欲滴”,这就是表现力吧(不得不提提《飞屋》中喜欢的段子“我的故事有点沉闷,不过越沉闷的事,记忆越深刻”。
做电影的道理也如此,抓住了观众感动的东西,即使沉闷,亦能深刻)反思为何阿童木的原作在当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大概是其时的文化也如同物质一样匮乏吧,如今的信息时代,人几个月所看的影片,也许就是过去几年所能接触到的。
套用一句,是时代造就了《阿童木》。
如今,对于类似的价值观,我们耳熟能详,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表达,那我们只能置若罔闻,麻木不仁了。
或许尴尬的《阿童木》真到了对大家说一声“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时候了。
对善良乖巧的小孩从来都没有抵抗力!
很温情的电影撒,情节也很紧凑。
对于国配中像最近的《一起来淋硫酸雨》中不断凸显名爵、联想、阿迪王、舒蕾……之类的品牌一样,不断的加入某国名称的行为表示撇嘴级的反对。
笑点在于那垃圾桶……在于左手边大概每二十分钟问一次妈妈结束了没有的小孩……在于后排自阿童木的脚部喷火开始就不断莫名的被吓哭的小孩……满足点在于这电影真不错,在于菜茶茉旗下某品牌的炸鱿鱼和炸茄子!
好好吃啊!
鞠躬走人,大家晚安
文/梦见乌鸦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风靡一时的《铁臂阿童木》动画,俺这个80后的r人物惭愧一点的说,不是很了解,老版的动画零星的关注过几集,漫画也瞅过几部,但始终是个门外汉。
关于手冢治虫在漫画中所传达的精神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暂且不提,由香港意马公司制作的3D画面也先放其次,这多国合作的《阿童木》从骨子里面还是一个标准的美式动画片。
看看本片的制作阵容就可以发现,这些台前幕后汇集了中美日三方面的工作人员,鉴于电影国际化的趋势潮流,本片算是典型的“合拍片”。
但是关于本片走向可不是这三个国家一块说了算的。
日本人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充其量只扮演了一个提供版权的角色,从导演到编剧清一色的老美决定了本片的精神内核,而香港人参与的动画制作技术说白了也只能听命于导演的安排,没什么主动性。
那些想要怀旧的漫画fans恐怕对穿着日式外衣的美国货怨声载道,也可以理解本片在日本上映票房不理想的原因,谁都不想看到本国的国宝级漫画在美国人的手中变成宣扬美国文化的模型,就像上半年那部大烂作《七龙珠》在中国观众群中那罕见的一边倒鄙视一样,这部在中国人和小日本当中影响了一代人的漫画在一帮外来的厨子的掌勺下变成了一个东西方的混血产品,吃起来自然味道不对。
不过比起《七龙珠》来说,本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个美国产品起码交出一份尚算精彩的的答卷。
如果单单拿出电影剧本来说,宽容一点的话,基本上可以给出一个及格分数。
鉴于好莱坞近期电影的剧本先天性营养不良,本片的故事老套,情节平庸只能算是自然灾害。
一个一个机器人的冒险故事,里面充满了大量美式的故事情节,连场的动作场面和搞笑细节,并且汇集了亲情和友情段落。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能与本片对上号的故事模板能从百老汇一直排的柯达剧院。
但是为什么要说这个老套的故事依然能有如此多的观众照样买账呢,因为电影发展的今日这个时代,想要在一个故事方面变出什么花样来实在太难了,于是大家都学过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
路还是原来的那条路,鞋不知道换了多少双了,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只是不知道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
本片在一个老套故事的环境下塑造了那个众人皆知的人物形象——阿童木。
对于那些不了解原著的观众们,本片更多是介绍了阿童木如何诞生,如何成为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的过程。
用一句应景的话来说,阿童木这个角色在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努力搭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友谊的特点在美国人手中还原的还是比较原汁原味,火箭引擎、探照灯眼睛、屁股上的机关枪也得以保留,但是阿童木更像是一个少年版的超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相比于主角人物立体化,周边包括天马博士、茶水博士在片中的亮相更多的是照顾剧情需要,情感塑造和人物刻画显得很空,就像一张皮一样毫无生气。
反倒是大量的原创小配角以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形象面世,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而且本片的笑料和出彩的细节也都是小配角们一手带动起来,成为电影的亮点。
至于强大反派也是脸谱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主人公一战成名的又一堆炮灰。
来自香港的意马公司为电影创造出了精美的3D画面,虽说比起好莱坞同类型动画片来说本片的画面尚有不小的距离。
但这部历时4年,耗资6500美元的动画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完全国产3D动画的希望。
卡通化的人物,鲜亮的背景,虽线简陋但不失生动。
在此还要感叹一下中国本土的编剧,美国人笔下的故事虽然老套,但其中立体化的人物,有趣的情节,亲情与友情的描写,大量商业片的卖点都在片中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
同样是一个理智的故事,在人家手中能变得绘声绘色,但到了我们手中却变得那般说教与死板?
特别赞一下公映版的配音,徐娇、张铁林、王刚、董浩等几位元老辅佐一个小童星的配音阵容相当成功,还有潘粤明、羽泉等人友情献声,这些熟悉的声音借助了大量当下时髦的网络流行语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而又有趣。
不过还是想看一下原音版,听听尼古拉斯凯奇、比尔·奈依等人在片中的发挥。
其实《阿童木》只是借助了一个日本漫画中的经典角色,与原著的内核关系不大。
这部五光十色的动画片在娱乐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算是一部好看的动画电影。
不过特别提醒那些冲着电影的名字怀旧的朋友们,电影能提供给你们的只有那片中人物的外表。
从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已经过气或者即将过气、而又还有希望不过气或者厂商不愿让它们过气的形象,才会被拿来翻拍,以防由于它们彻底过气而带来的损失。
这段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却是一个定律。
所以我的观点是,阿童木被翻拍成电影,决不是它越来越有市场价值的标志,而是它正逐渐失去市场价值的标志。
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市场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
请原谅我这个生于1983年的人说出了一些可能让不少心中对阿童木充满怀旧感的大哥大姐们心痛的话。
这部动画片是1980年进入中国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我几乎对它在当时热播的巨大反响没有任何印象,我对这个形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但是我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对阿童木形象的断代感,恰恰是它必须被翻拍的一个原因。
因为阿童木需要新时代的新观众,需要新的小孩子喜欢并且认可、崇拜,而不仅仅是一些已经长大了的、对其充满怀旧感的观众。
不可否认,怀旧群体是本片希望吸引的基本观众群之一,但它更大的目标一定是小孩子,否则阿童木将没有未来。
阿童木的形象1952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上;1963年它被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并创下了平均收视率超过30%的纪录;1980年彩色的阿童木电视动画第2作问世——虽然当时日本卖给中国的还是1963年的老黑白片;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再次被重拍;2009年阿童木的动画电影版问世。
这基本上就是阿童木这一形象被翻拍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20年左右它就会被大张旗鼓地重拍一次。
为什么呢?
因为每20年,原先的小观众就会长大成人,而又会诞生一批新的没有看过阿童木的小观众。
虽然我并没有掌握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片的收视率数据,但我想它一定不会很好,不仅与当年创下的纪录无法比拟,甚至可能都达不到当时一般的电视动画片的水平。
因为阿童木的题材、甚至阿童木的形象本身,都具有鲜明的50、60年代的色彩,在它刚问世的时候是新潮的、科幻的,但在今天它已经略显落后——今天,在各种智能化、全能化、高能化机器人辈出的时代里,10万马力算什么呢?
1963年首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无论怎样复杂的计算都能在1秒内完成2、会说60种语言3、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能捕捉2000万赫兹的超声波4、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5、10万马力原子动力6、脚下有喷气动力7、屁股装有发射抢,每秒500连发1980年第2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胸中装有电子头脑设备,掌握160种语言2、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3、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4、10万马力,重水素燃料的核动力5、胳膊和脚都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腰中装有发射枪,1分钟600连发7、手可变为镭射枪2003年的设定与1980年大体相同,2009年电影动画的七大威力是:1、能听懂机器人语言,装有移植了托比全部记忆和DNA的人工脑2、透视眼3、蓝核心脏,比原子里更强力、更安全4、超强的力量5、脚下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屁股可发射枪7、胳膊可变形为加农炮虽然2009年的影片用三维CG技术拍摄,从视觉观感上似乎比原先的电视动画片要好百倍;虽然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极具张力的镜头,似乎比60年代的老片在表现方式上更胜一筹;但从这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基本设定来看,今天的阿童木比原先的似乎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这虽然是为了延续这一形象一贯的设定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客观上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就是在60年代可能很新的理念、很科幻的设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足为奇,特别是透视眼、脚下喷射器、胳膊加农炮等核心设定。
所以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崇拜阿童木的理由大大减弱了,这是这个形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阿童木不是搞笑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搞笑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搞的,但是科幻是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的。
这部影片试图用视觉盛宴,来弥补60年代科幻在今天看来的某种新意的缺失,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形象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除非它能敢于重新设定七大威力,使它们更具有当代的科幻色彩和超前性。
当然,就阿童木文本的深度来说,探索机械主义的一些命题即使在今天看仍然是十分深刻的,但这并不足以构成这一形象吸引小孩子们瞩目的关键动因。
我们在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中看到了三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像名侦探柯南这样,通过持续不断地拍摄而延长其生命周期的,这也使其受众群体没有断代;另一种是定位于短生命周期的形象;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过几年一次地翻拍来延续生命周期的形象——阿童木就是这第三种。
翻拍,永远是充满商业预谋的一件事,而它的初衷往往不仅仅是吸引怀旧群体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建立新一代的消费群体,这对一个形象的继续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阿童木来说,我们不能说它的文本价值过时了,但即使是这个已经永在史册的卡通形象,一样会面临生存危机,这个时候翻拍就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只不过,对于科幻题材的阿童木来说,在没有解决科幻要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的时候,对它的翻拍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而已。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的《阿童木》,大失所望,大失所望,大失所望。
字幕出来了,我脑中确是空白的一片,没有任何感动,连对阿童木的美好回忆都被冲淡了。
原来是意马Imagi做的片子,也就是搞了《忍者神龟》的那家香港公司。
如果要我说,就是一流的经典亚洲传奇被二流的混血制作团队给毁了。
从最表面的说起,人物造型,我个人觉得很无趣。
阿童木倒是没敢太大变动,就是弄得幼齿了一些,油光粉面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挺可爱的,我没有意见。
但天马博士,大都会总督还有茶水爷爷的鼻子都是怎么了啊?
两个法国巨鼻加一个大肉弹,这是跟鼻子过不去吗?
其他的人物,比如说哈马还有几个地面的孩子,都没什么新意,也不是特别讨人喜欢,看上去像是七八年前的制作水平。
更可笑的是那个终结者机器人,和落到地球上的zog,怎么像是《天空之城》里面的机器人狂吃了两年麦当劳之后的样子呢?
场景也很让人失望,总体让人感觉很单薄。
虽然我对3D这些不是很专业,但至少还是看了许多好片子,身边也有搞游戏的朋友,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和制作,都是很初级的水平。
场景上没什么创意,《天空之城》,《大都会》,《星球大战》等等各抄一点儿,制作得也很露馅。
编剧就更是差劲了,整个体系是美国的商业片惯用套路,故事围绕正义和邪恶双方展开,主人翁自我的不认同感,在剧情的发展中也渐渐成长。
好人(茶水爷爷)、坏人(总督)、矛盾的人(天马博士)、看上去好其实坏的人(哈马)、主人翁的知己或红颜(歌娜)、亲友团(地面小朋友们)、意外救星(zog)、插科打诨的(机器人三剑客还有清洁剂和刷子),这些套路角色一个都不落。
其实套路没什么不好的,做好了就是能娱乐人,可这部戏的剧情和桥段实在是不敢恭维啊!
漏洞一大箩筐,人物也刻画得很生硬。
另外,还拼命往环保上靠了一下,又没太靠上。
最雷的是最后外星人突然来攻打地球了,原来就是个独眼大章鱼,汗颜啊......而我们的英雄阿童木直接就照人眼睛扎了下去,是不是很暴力呢?
阿童木应该是热爱和平的啊!
还没见大章鱼怎么欺负人呢,就残忍地动手了,是不是应该先谈一谈呢?
我是不是有点儿尖刻呢?
我也问了自己,但又理性的分析了一下,也还好吧!
这部片子确实离我的想象太远了,阿童木是一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动画英雄,他身上有种亚洲特有的气质,这和美国的精神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抛开民族情结,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动画片的创作上确实很有自己的一套。
一个那么小的国家,却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且将自己的文化扩张到了全世界,很厉害。
而现在,华人买下了一个经典,却用美国的商业模式,和二流的制作团队去套现,真的有些让人伤心。
片中亲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搞得太涩了。
阿童木掉下地面,便碰见了中国来的同胞。
而剧中许多画面中的文字显示,也有意做了中文版的。
这些固然是聪明的小技巧,但整体没劲,有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我的评论有些刻薄,但却是心里话,也不怕得罪人啦!
只是期待我们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上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要来就来纯种的!
放在47寸的电视上看的,我想效果应该不错。。没啥特大感觉,还是童年的阿童木好看。
唉唉唉唉唉唉
好怀念啊
最后,阿童木找到了传说中的自我定位:强力发胶、铁臂无敌还有裸上身形象……
很棒!可是影片最后的那个眼球章鱼怪是做什么的……
不差啊~还行啊,真的还行~干嘛那么强求呢?
5个亿砸出来的金臂阿童木
儿童版身份的焦虑。让我想起哪吒。
弱智
此类怀旧进入平淡期。。。
阿童木就是一个杯具
。。。简直就是童年记忆的覆灭啊。。。(为什么又只有内裤啊!)
幼稚 有画面没内容
泪流满面,冯巩的配音真是让我泪流满面。第一声听到冯巩的声音就尿了。追冯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故事略显低龄向 童话向 美好向。机器人大战 包括最后的boss大战都不是那么精彩。而且这样的片不要出续集的吧。。不要毁我的童年记忆了。
剧情太差了
儿时经典
手冢治虫还魂说道:这货不是阿童木 这货不是
没忍者神龟糟劲得厉害啊
其实,超人才是阿童木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