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没有假期

In Bruges,在布鲁日,布鲁日的圣诞节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克蕾曼丝·波西,拉尔夫·费因斯,吕迪·布洛姆,伊丽莎白·贝林顿,奥利弗·邦泽,马克·多诺万,安·艾斯利,让-马克·法沃兰,艾力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杀手没有假期》剧照

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7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8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9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0

《杀手没有假期》剧情介绍

杀手没有假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悸效应粟裕大将兽娘动物园2一本正经灯火阑珊修女古墓凶铃家园防线恶魔法官独身一人搞定哈勇家欲海医心第七季号外!号外!月半爱丽丝机动部队—人性天算不如人算明日情圣生命速写决战江桥灵异神探JT·莱罗伊学校怪谈言灵的诅咒外星萝莉恶灵之夜夏日伙伴们地窖藏恶坏孩子们伪钞之徒丁克与宝贝

《杀手没有假期》长篇影评

 1 ) 优秀,优秀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

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

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

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2 ) 跟着杀手游布鲁日

虽然我对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欧洲装大尾巴狼类型,且又是俩愚蠢爱尔兰人制造笑料,不爱不爱。

但是,作为城市探索指南,本片非常优秀。

需要去探索布鲁日的可以先观影。

1. 布鲁日钟楼(Belfry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科林·法瑞尔饰)和肯(布莱丹·格里森饰)在钟楼顶部的场景。

背景:布鲁日钟楼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高83米,拥有366级台阶。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2. 布鲁日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广场上散步,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市场广场是布鲁日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中世纪建筑和露天咖啡馆。

3.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电影场景:雷和肯参观教堂,讨论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

背景:圣母教堂是布鲁日最高的建筑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米开朗基罗雕塑。

4. 爱之湖公园(Minnewater Park)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公园里散步,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爱之湖公园是布鲁日最浪漫的地方之一,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

5. 布鲁日运河(Bruges Canal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运河边拍摄,展示了布鲁日的水道美景。

背景:布鲁日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其运河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6. 格鲁特胡斯博物馆(Gruuthuse Museum)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博物馆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格鲁特胡斯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示了布鲁日的艺术和历史。

7. 圣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电影场景:雷和肯在教堂外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圣血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其保存的圣血 relic 而闻名。

8. 布鲁日市政厅(City Hall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市政厅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布鲁日市政厅是比利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建于14世纪。

9. 布鲁日啤酒厂(De Halve Maan Brewery)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啤酒厂参观,品尝当地啤酒。

背景:De Halve Maan 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啤酒厂之一,提供啤酒 tours 和品尝。

10. 布鲁日街道(Bruges Street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布鲁日的狭窄街道上拍摄,展示了城市的中世纪魅力。

背景:布鲁日的街道充满了历史,是探索城市的理想方式。

 3 ) 冰炭置我肠

出戏看过很久了,一直向人推荐说好说好。

除了几个英国来的人心领神会以外,别处好象都沉了大海。

于是我决定很没眼色地,痛说一说怎么个好法儿。

顺手推广一下我顶喜欢的英国电影。

象所有其它的英国电影一样,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电影里露的甭管大脸小脸,总是那些英国的脸。

半部哈里波特都出现了:主角之一的老杀手是疯眼汉 Brendan Gleeson,黑帮老板是伏地魔Ralph Fiennes,年轻杀手闯下大祸的project,被杀的神父是斯内普Alan Rickman。

全世界的人都有偏见,或者说,叫stereotypes。

英国人也不例外。

可是英国人的stereotype编派得特别生动。

白象一样庞大的美国一家三口,极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比利时旅游景点的售票员不可理喻的无礼,阿姆斯特丹出名的满街都是妓女。

老人热爱中世纪艺术,年轻人只对美女感兴趣。

这些陈腐旧套如果放到好莱坞,也不过是多发一遍霉而已;在英国人手里就全都不同了。

英国人不讲扼杀创意的极度政治正确。

一点都不奇怪:从维多利亚时代风气幸存下来的文化,还有什么伪善没见过,不敢嘲笑的?

喜剧片看得多,黑色幽默也看得多,但是象In Bruges这样,一秒钟让人哭一秒钟让人笑的喜剧片还真的不多见。

到电影渐渐进入紧张的时候,肝肠胃肺都拧到了一起。

老杀手死去的一刻我真的马上要哭出来,一分钟以后黑帮老板诅咒一声掏出地图,我又要笑喷了。

如是几次三番,从开头笑到最后。

可是灯光明亮走出电影院,如果刚好有记者问我:你认为这是喜剧片吗?

我可能答不出,揉揉红肿的眼睛。

很多美国电影为了抓人眼球,总是弄一个耸人听闻的开头,外星人都思不来的故事结构,再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匆匆把所有情节和人物从四面八方收拢来,生硬地用钢丝拧在一起,让人在电影结束时生出咒骂“How dare you..."的冲动。

In Bruges完全不是。

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从开头到场结尾丝毫未变。

混黑社会的几个男人,开旅馆的正怀着孕的老板娘,打心眼里讨厌外国人外地人的售票员,阴柔有钱的比利时枪贩子和他不争气混街头的蠢儿子。

然而写电影的人把他们象七巧板一样拼成一出纵横来去的电影,处处用榫头严密地衔接起来。

比起来,好莱坞电影根本是没揉开的,夹着生面疙瘩的面团。

我尤其喜欢的是剧中人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不一定非是高大全人物才有,刘慧芳那就不能算人格魅力,那是“神格”,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讲,恐怕要叫“雷格”。

人格魅力就是,某个人身上那一点让人心生感动或欣赏的东西,就是人有时候不会放弃的一点坚持、固执或者宽容。

现在流行的是分斤拨两世界观,理直气壮声称自己平生至爱是真金白银,把一切都折算成现金现美金(最近风头不好,可能要换现欧元),是相当时髦的人格。

并不是我清高,而是人们普遍高估了经济砝码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重量,尤其是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早已免于冻饿之苦的年代。

中国古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现实中钱甚至不能使活人不怄气。

年轻杀手误伤男孩以后的懊悔,老杀手对年轻杀手的爱护,冷血且有情绪控制问题的黑帮老板的坚持原则,怀孕的女旅馆老板的勇敢,都让人觉得他们活生生的能随时走近来。

年轻杀手第一晚去和漂亮女孩约会,一粒扣子解开又系上,系上又解开,如是三番。

老杀手看在肚里,又好笑又体谅。

黑帮老板和老杀手决斗前在街头酒馆对酌,背后笑话卖枪的比利时人是在家里练瑜珈的。

那轻松的朋友一刻稍纵即逝,然而没了它就完全不能解释后面的情节发展。

当然所有的英国电影里我百看不厌的是那些人都穿得那么齐整。

他们的西服和大衣完美合身,不象美国人的裤子总垮着,肩膀总耸着,领子总张着。

电影结束以后,我念念不忘的是旅店女老板美丽的奶油白色大衣和桃红围巾,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一定要买一件。

 4 ) 谁说上帝不会黑色幽默!

下了这片子一个多月了,一直挣扎着是看还是不看海报 怎么会弄成这样?

为了票房?

弄得跟好莱坞大片似的...科林 法瑞尔 看见他出现在演员阵容里不知是喜是忧 focus 焦点影业 这是我看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 结果 没错 非类型片中的经典影片打消了我之前的所有顾虑 本以为只是好莱坞式的黑色幽默加枪战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但整个观影过程是略带痛苦的 没有点儿耐性的人(像我)就很容易错失其中的精彩 这也正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把握悬念的能力 矛盾和矛盾间的衔接的掐大好处 叫人看完全片后大呼过瘾!

片子一开始就充斥着科林法瑞尔的那不标准爱尔兰口音 絮絮叨叨的 除了那几乎每句话都出现的fuck外,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杀手,怎么看都只像是一个失业的小青年,镜头也晦暗平静,加上那略带忧伤诡异的管乐,有些叫人抓不到头脑。

直到他遇见那欧洲小美妞,直到他回忆当时杀小孩的情景 ,直到他的伙伴接到那个电话,第一个悬念才算解开,原来他是一个不敢去面对事实废物。

呵呵,片子的节奏也在这有了变化,开始变的荒诞起来,这个故事也慢慢的推向高潮,故事不在这里重复,有同感慢慢体会吧在我看来这片子更像是一个童话!

每个人物看似都很现实,自私,整个气氛看似黑暗,但很多细节却又透出那一丝丝的美好,每个人物的存在感是那么的强烈,给人那种没有任何距离的温暖。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炼狱???

人间其实不就是炼狱么...呵呵 也许 人间就是上帝的一个黑色幽默..

 5 ) 欺骗观众的喜剧风海报,将悲剧放到了末尾

初看像是《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一般的异国片,在他乡风光背景的有惊无险浪漫故事;但看罢觉得这是一出莎士比亚式悲剧,虽然套着轻佻的外壳,但却是在严肃地讨论命运的因果报应,和关于角色们的连串抉择和情感挣扎。

故事进展到塔楼下来前,我还被全片渲染的浪漫圣诞氛围欺骗,觉得这是出圣诞档期的有惊无险动作喜剧,大概3.5星水准,浪漫温馨和解大团圆;但然后风云突变,好像是命运女神(导演)看不惯角色们(观众们)的快乐圣诞,要让他们人间清醒,所以派去娘炮独眼龙去报信搅局,终于是将已轻轻放下的命运屠刀再次提起,在可悲的镜像命运中结束。

全片充斥英国佬那粗鲁又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毒舌吐槽、还沉浸在日不落帝国中的对所有其他文化(美式的、欧陆的)的嘲笑,尽管如此,不能否认这部英片相当值得一看。

 6 ) 杀手片中的文艺片

整部电影围绕着“不杀女人和小孩”而展开。

剧情和所有的背景音乐都很搭,烘托出一点欢快而又有一点悲伤的氛围,这两种氛围真的是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但是丝毫不冲突,反而是非常和谐的。

杀手们都由于自己的错杀而想自杀,都不对女人和小孩下手,这点真的是极其富有魅力的,颇有男人味。

三个主人公的相爱相杀,极具喜感和悲壮。

雷的略微软弱,肯的重情义,哈利的满嘴“fucking”,人物形象各有特色,各有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都是真男人。

剧情中有一段雷躲在旅馆里,哈利要上楼追杀,可是怀孕的手无寸铁的女主人不让哈利上楼,没办法,两人为了不伤到女主人,商议同一时刻雷从旅馆窗户跳出,哈利从旅馆冲出追他。

这段将紧张的追杀瞬间打住,然后继续追杀。

整个故事的情节都是这样的有趣。

佳作无疑。

 7 ) tips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既不出彩,也无差错;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关注编导Martin McDonagh钢琴流水的忧郁ost中,Luke Kelly 的 On Raglan Road 冷不丁的安魂曲般的流出,恰到好处的点缀和烘托到大陆某个秀美的城镇翻拍吧,呵呵 PS:http://www.hooleys.com/Luke%20Kelly%20-%20On%20Raglan%20Road.mp3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I saw her first and knew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That I may one day rue.I saw the danger, yet I walkedAlong the enchanted wayAnd I said let grief be a falling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The worst of passions pledged.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baking tartsAnd I not making hay,Well I loved too much; by such and suchIs happiness thrown away.I gave her the gifts of the mind.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That's known to all the artists who haveKnown true Gods of Sound and Time.With word and tint I did not stint.I gave her reams of poems to sayWith her own dark hair and her own name thereLike th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I see her walking now away from me,So hurriedly. My reason must allow,For I have wooed, not as I shouldA creature made of clay.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ll lose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the day.

 8 ) 哀伤的杀手

电影看完会有一丝的难过怎么回事这样的结局啊?

因为自己错手杀死了小孩心存内疚而要自杀的杀手因为想要拯救自己同伴而背叛了曾帮自己妻子报仇的上司的杀手因为严格执行自己的杀手理念,杀了无辜小孩就要谢罪的杀手老大是的,我觉得他们都很可爱。

电影的画面很漂亮,安逸祥和的画面。

中世纪的建筑,安静划过运河的木船,高雅的黑天鹅故事很英国幽默,画面却很孤独的感觉,漂亮的景色却寂然无声配乐也很赞,忧伤的音调,跟故事格格不入的同时却恰到好处结尾的哀伤久久不能散去在伦敦有一棵圣诞树,那里的礼物没有人拆,永远也不会有人去拆了……

 9 ) 那可能不只是个侏儒,更是我羞于面对的自己

请不要让我成为英雄,——不要让我产生想作英雄的欲望,保护这个无力的我吧!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

——《侏儒的祈祷》 芥川龙之介马丁.麦克唐纳只导演过三部长片,《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和《三块广告牌》。

有意思的是,其中两部都有一个侏儒出现。

侏儒们并非匆匆而过的奇观,而是都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自身的性格也很丰满,可看出导演花了不少功夫特意让他们在片中发挥作用。

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的侏儒是个很愤世嫉俗的人。

因为身材矮小不巧被杀手大佬亨利一枪爆头,而亨利也因为将其误认为是小孩,饮弹自尽。

而在《三块广告牌》中,侏儒则是女主角的追求者,并在女主角放火烧毁警察局之后帮她逃过惩罚。

两个侏儒的共性在于他们在剧中虽然只是主要事件的旁观者,却恰好出现在了决定性关头,深深地影响了主角们的命运走向。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侏儒呢?

如果说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用侏儒是单纯为剧作服务,要设置最后将侏儒误认为小孩的圈套所以非此不可的话,在《三块广告牌》中再次让侏儒出现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所以马丁.麦克唐纳在今年的采访中略为提及了一下。

他说“我要么就写个有血有肉的侏儒,要么就完全不写”来表达自己对侏儒确有偏爱。

全文在此,然而笔者因为无法翻墙翻墙注册不了the telegragh,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下。

http://www.telegraph.co.uk/films/0/martin-mcdonagh-golden-globe-winning-three-billboards-outside/鉴于麦克唐纳没有详细说明他对于侏儒角色的偏爱究竟是为何,笔者就在此先做猜测,仅是为抚慰好奇心的举动罢了,不见得严谨。

释放心中的野兽——侏儒即本我侏儒这一形象自诞生以来,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孩童式的天真和恶意。

他们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因为在早期社会人们不能理解为何会有身材如此矮小的人,于是将他们写进了神话中。

如在日耳曼神话中,侏儒被认为只有两岁孩子一样高,但是白胡子老人。

他们有制造,冶金等能力,还能隐身,他们助人为乐,却又喜欢恶作剧。

(参考自《侏儒千年史话》)。

而在古代社会,侏儒又成为了被养在宫中给贵族娱乐的人,地位和职能同小丑,弄臣很像。

既然侏儒曾同弄臣有过相似的命运,那么可否以此作为依据,猜想马丁.麦克唐纳笔下的侏儒也许是弄臣的一种现代变体,有着相似的作用?

先来看看莎士比亚笔下的弄臣:王公贵族的小丑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拥有一项特权:可以以搞笑的方式谏言君王,而免受惩罚,这种风气尤其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时期盛行,她自己身边就有好几个著名弄臣。

莎剧中的弄臣都语言幽默而睿智,是“有话语权的傻子”。

他们的世界观往往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成为一种敢于颠覆社会既有规则的人。

《李尔王》中的fool马丁.麦克唐纳在西方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戏剧家,执导过多部出众的戏剧,受英国传统戏剧影响颇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早期创作时曾写过一个短篇,是关于“一个身材极为矮小的作家被关起来,并被迫成为莎士比亚的免费代笔”。

作家笔下的作家和叙述者形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化身,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马丁.麦克唐纳两次用上侏儒,是为了履行他在早年就立下的志愿——像莎士比亚一样,借着手下侏儒(弄臣)之口,嬉笑怒骂间,戳破种种人间真相,言他人之不敢言?

马丁.麦克唐纳的戏剧确实收获了不少“恶名”,他早期关于爱尔兰的几部戏剧多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充满冷漠,乖张的人物形象,并以暴力流血,黑暗而又不失幽默的故事作为主线。

曾被认为“丑化爱尔兰人”,“滥用刻板印象”,“新殖民主义”等,大受指责。

然而在《杀手没有假期》中,亦有太多以刻板印象做笑料的桥段,也挺offensive的。

“胖得跟大象似的美国人”;“英国人鄙视美国人”,还有“阿姆斯特丹盛产妓女”……充分反映出导演是个不怕招骂的人。

这些招骂的刻板印象,大多出自于杀手雷之口。

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脾气暴躁,到处打架,对一切上档次的东西都不感冒:历史,宗教,古文明,喜欢大杯啤酒,保龄球馆和漂亮女孩等感官刺激。

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天真却又粗鲁。

这让雷这个人物鹤立鸡群,迅速地成为了电影的中心人物,哪怕知道他是个杀手,我们还是无法抵挡他这种率性而为的魅力。

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雷居然也有跨不过去的坎——他误杀了一个小男孩,良心的谴责让他想自杀,而亦父亦友的同伴肯也接到命令要在布鲁日除掉他。

就是在这时,侏儒出现了。

雷第一次看到侏儒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一定要挤进去看他拍戏,也正因此遇到了在片场的漂亮女主角。

本来他的笨嘴拙舌已经让女孩打算走人了,可是一番关于侏儒的谈话却救了场:“很多侏儒都有自杀倾向。

比如《梦幻岛》中的赫夫维勒查泽,《时光大盗》中的某个矮人。

他们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身高伤心,人们会嘲笑他们,还会叫他们的外号。

希望你们的侏儒不会自杀,不然你们的电影就完蛋了。

”她终于笑了。

在男主角成功约会到了女主角之后,马上下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对独自坐着抽烟的侏儒竖起了大拇指,侏儒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在暗示着什么?

雷,女孩和侏儒事实上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能理解侏儒,还跟他成为好朋友。

我们也很快发现女孩和他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她是个贩毒者,并以跟前男友串通玩“仙人跳”为生。

所以本质上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也不被世俗所容,因此感到孤独的人。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杀手,贩毒者,侏儒,这些都不是正经的身份,而身份的确实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就会带来心灵上的折磨。

这一点上,他们跟《铁皮鼓》中选择不再长大的奥斯卡很像,逃避成人世界,我行我素。

豆瓣网友畸小山在短评中提到“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

”很有意思,找出了三个人之间的共性,从而归结出了电影中的虚无感。

不过在笔者看来,倒是可以将侏儒,肯和哈利视为雷的三重人格,将这场虚无的布鲁日之旅视为杀手雷的一次精神救赎之旅。

再重新审视一下雷在布鲁日的处境。

如果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地定义本我,自我和超我,就会发现跟片中几个主角很像。

本我是人最为原始本能的欲望,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表现为生气,性欲等。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作用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跟要管着雷,但是又总是对他网开一面的肯很像。

而超我则永远站在本我的对立面,是道德化,社会化的自我,来自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追求完美的境界。

是不是就像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松口,无法阻挡的哈利?

雷本来是个大部分受本我支配的人,他爱狂饮酒,酒后闹事,嗑药,性欲勃发。

但是跟着肯来到布鲁日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中世纪欧洲小镇”之后,他的欲望不断被肯压抑:不能喝多,不能出门,要去观光学知识…这是因为他由于误杀男孩的事件开始对自己的本我进行反思,于是服从于自我,试图弱化本我。

此时侏儒的出现即是他羞于面对却又无法放弃的本我。

侏儒脾气不好,拍着戏对导演竖中指;大部分时间,他沉迷于毒品和女色之中放浪形骸,嗑药嗑得妈妈都不认得,还一下子招两个妓女。

更过分的是,他是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恨不得全世界的白人和黑人开战。

记不记得片中有一个场景,即雷带着肯和侏儒疯狂嗑药,大家都醉了。

但是在侏儒说出了自己对黑白世界大战的设想后,肯翻脸勒并拂袖而去。

就在这时,雷站起来揍了侏儒,这是他和侏儒朋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目。

正因为侏儒是“不正常的人”,他背弃常理,不可能有正常生活,思维也自私又暴躁,也就是雷不加修饰的本我。

而肯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他遵守规则,彬彬有礼到对着女士连脏话都讲不出来,也在社会上获得尊重。

所以雷选择让自我来压抑本我。

但因为他误杀小孩的罪行在良心上实在过不去,于是就有了哈利不由分说千里而来,即超我一定要彻底同本我对立。

最后,在布鲁日那个烟雾缭绕的夜晚,雷的本我,自我,超我统统死去,只剩下一副半死不活的躯体横躺在担架上,说出了最后一段对白:“坐牢,死亡,都无关紧要,因为至少无论坐牢还是死亡,都能让我远离布鲁日。

但突然之间,我意识到,fuck,也许这就是地狱,我的余生都将被困在布鲁日。

我真希望,我不会死啊”。

被困在一个地方,哪怕它是个大家都想去的童话小镇,也是地狱,因为不自由。

同样的,出生在一个礼貌,温文尔雅,清规戒律繁多的文化中,并被要求保持其出生的烙印,这本身也很难是自由的体现。

参考文章《爱尔兰情境下的马丁.麦克唐纳》《叙事的狂欢:莫言和格拉斯笔下的侏儒形象》《试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丑角形象》《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结构趋势》P.S: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侏儒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了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中。

在五个年轻人以为自己已经拿到钱并能安然脱身,还大赚了一笔,喝的醉醺醺地开车回家路上,他们说出了:“一个妓女站在街角,一个侏儒拿皮箱过来”。

这里的侏儒和妓女代表了什么呢?

倒是有本英国小说《烟花散尽:一个妓女和侏儒在威尼斯》中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宁浩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对黑色幽默的看法,认为与喜剧非常不同—— 对于喜剧,宁浩断然否认了许多观众对他“喜剧片导演”的定位,他认为这是一个误会。

“我从来不会写笑点。

《疯狂的外星人》也不是按喜剧方式处理的。

”“我还是对现实的荒诞有兴趣,并不是对喜剧有兴趣,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10 ) 近年少见的黑色佳作

“你们简直都疯了!

”这是影片结尾处两位职业杀手在持枪对峙时,挡在他们之间的酒店女老板发出的惊呼!

显然,作为一个习惯了平静的小城生活的比利时女人,她可能永远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行为逻辑。

而本片恰恰就是一部以英国式的黑色喜剧手法讲述关于职业杀手的奇特的不为人知的职业信条、尊严,以及灵魂救赎的电影。

年轻的英国职业杀手雷(法瑞尔)因刚刚在教堂枪杀神父时误杀一位小男孩而内心倍受煎熬。

杀手头目沃特(费因斯)因此特意安排肯(格里斯)陪同他离开英国到比利时小城布鲁日纾解心情。

雷显然不喜欢布鲁日,特别是不喜欢布鲁日的教堂。

但在一部黑色风格的英国电影当中,过分压抑的角色性格制造不出喜剧效果。

雷无论如何苦闷彷徨,都必须要遇到让他感兴趣的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女,一个是侏儒。

黑帮杀手电影中,枪手爱上无辜女子几乎已经成为的定式。

但本片导演却通过独特人物塑造以喜剧手法对其进行了颠覆。

餐厅初次约会一场戏中,男女双方相互吸引增进了解的方式已不再是通过传统的烛光音乐和甜言蜜语,而是以一种古怪性格驱使下的斗智来推动。

先是雷用极其粗鲁的言语表达了对布鲁日这个城市的极端厌恶,而女人则平静的回应自己就是当地人。

可出乎意料地是对方没有按照常理道歉而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厌恶感。

于是在女人的诧异反应下,第一回合男人占了上风。

接下来,当雷试图要讲一个比利时笑话调节气氛时,女人的再次的严肃表态却真的让他有些坐立不安了。

可在他鼓起勇气道歉后,女人却又扑哧一笑说刚才是开玩笑的。

第二回合,女人完胜。

而之后女人职业的曝光也是一种颠覆:工作远没有其人长得那么纯情。

甚至可以说并不比雷的更体面。

好在这种“门当户对”并没影响两人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可随之而来的激情好戏却被持空枪闯入的第三者所搅局。

于是,一个由“空包弹”所引发的血案,为整部影片的黑色结局埋下了伏笔。

正在比利时拍戏的美国侏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却成为本片导演渲染英国式喜剧风格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此人奇特的身体特征,与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丰富的招妓经验等行为举止形成了反差对比,并以此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而即使是他的国籍也没有被导演放过。

按照传统,出现在一部英国电影中美国人自然免不了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第三个人》中的霍利·马丁。

在为特意为其主办的文学讲台上,这位美国西部通俗文学作家竟然对欧洲文学和意识流等一无所知。

让会议主办者和观众大失所望。

在本片中,导演则用侏儒的一句口头禅表达了他对这个另类英国电影传统的致敬:每当被对方问及他是否是美国人时,他总要板起面孔来严肃地告诫对方:不要拿这个来修理我!

当然,警告是失效的,他还是被修理了。

可如果要认为侏儒的作用仅仅就是搞笑那你就错了。

这一角色本身所具有的重要而隐蔽的叙事功能直到影片结尾才最终揭晓。

对于本片的这个黑色结局,姑且不去探讨设计的是否有些刻意,仅凭编导能够充分挖掘作品中角色的叙事潜能这一点就值得赞许。

本人一直认为,即使是在一部反映宿命论思想的作品当中,命运所主宰的突变情节也不该脱离铺垫、伏笔等叙事手段而孤立存在。

换而言之,必须要尽量避免诸如某人在一切尽在掌握后却突然被疾驰而过汽车撞死之类的模式。

因为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和被滥用的画外音一样都属于编导在江郎才尽的情况下的一种投机取巧。

正是基于此,本人才非常不喜欢伍迪艾伦的《赛末点》的结局。

戒指作为一个决定主人公命运的重要母题,立意的确不错。

但错在与之产生联系的是个从未出现过无名歹徒,而不是像本片一样是个观众所熟悉的角色。

或许在最终的效果上,二者的差别不会很大,但凭空引入一个人物或一场事故,却使观众失去了更高级的审美感受。

黑色是本片的主色调,杀手的日常工作程序也充满了英国式的黑色幽默。

肯在接听上级电话时,对方明明是要向肯传达暗杀命令却不直说,而要顾左右而言它地闲扯布鲁日的天气和景致;向他们提供武器的当地人士,则似乎根本不关心枪械质量或子弹数量,而是热衷于与对方探讨英语语法的问题。

本片最黑色同时也是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发生在肯持枪走到目标背后准备开枪之后。

他当时做出的那矛盾的近于荒谬的行为,在特定故事和人物背景下反倒显得如此真实合理,甚至感人!

影片差强人意的情节设计是雷的“去而复返”,以及最后的当街追杀。

特别是之前的公园、之后的塔楼两段高潮的反衬下,更有敷衍之感。

三位主要演员的的表演比较到位,但没有达到本人对于英国黑色喜剧中的角色塑造的期待。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演员。

在世界电影日益写实风格影响下,想要再看到亚力克·吉尼斯在《仁心与冠冕》中那种八面玲珑的高度戏剧化的喜剧表演已是一种奢望。

对了,已是短短一个月内第二次在欧美电影中看到孩子成为杀人不眨眼的犯罪份子的行为禁忌的故事(《刺杀据点》中横在绑架美国总统的凶残的西班牙极端份子面前而不可逾越的是一个小女孩。

那部电影的矫情之处正在于此:女人往主席台底扔定时炸弹时,难道现场就没有儿童吗?

)。

对于此种巧合,本人不想从太正面的社会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而更愿意将其归为一种西方式的伪善。

你只要去想一下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军以各种借口枪杀的儿童数量,便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杀手没有假期》短评

好看个毛线啊

6分钟前
  • Echo
  • 较差

看睡着了...

10分钟前
  • lennon
  • 较差

弱智到爆!

13分钟前
  • GodF
  • 很差

如果换成好莱坞,没准会更煽一点。男主角的演员很像joey,而那个侏儒更是常见

17分钟前
  • 草木有本心
  • 还行

Bruges算是好地方。适合去死。

19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还行

额。。。杀小男孩子就不行,其他人都可以啊。白痴死了。。。

22分钟前
  • Kiki
  • 较差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25分钟前
  • Q。
  • 推荐

新的cult邪典,弥散于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布兰登·格里森真是黄金配角。

2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前半段太沉闷了

29分钟前
  • 全是妖孽哇
  • 还行

一级剧作

33分钟前
  • N米
  • 力荐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熟练掌握技巧的导演总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选择,场景设置和不可预测的演员表演里找到闪光点。

40分钟前
  • 天天把豆豆来豆
  • 还行

矫情

43分钟前
  • 满地
  • 较差

黑色幽默火候表达错位

44分钟前
  • J.Wen
  • 较差

看不明白的黑色幽默

49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较差

恩恩,我不懂黑色幽默了。

52分钟前
  • wing
  • 还行

喜欢这种有规则的杀手,不过,这种误杀,就不用那么计较了吧!法律里,不是还有过失杀人嘛!有点地方还挺搞笑的!

56分钟前
  • 塔塔
  • 还行

[想看2013-05-16] 终于把这部看了……剧作很精巧(所谓教科书般精巧啊,捞到一个奥斯卡提名),虽说是超强的假定性和用了太多巧合,但实在是好笑,加上演员表演,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可信度问题。电影场景也算功过参半。“白人和黑人必有一战”今天听来实在是嘲讽至极,没有政治正确标准审查也是本片笑话写得好的因素之一。国内这些所谓笨贼片,小犯罪片真应该多学学这部,别老盯着[杀人回忆]不放……

5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说实话,那种英国式狭隘算不上幽默,只是结局尚可

1小时前
  • SSEN
  • 还行

重看发现也是罪与罚的宗教讨论为内核。和三块牌相似,人物是表面看来粗俗的非虔诚信徒;同样有象征神之化身的大哥的“恩典时刻”;众角色都有罪也都会遭某种报应。布鲁日即炼狱(非地狱),良心在此净化。最终的救赎取决于是否真诚忏悔。那么Ray该死或活?电影落幕,交给观众充当上帝做最后审判者。

1小时前
  • Helicopt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