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只是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悟,如果和你不同那也没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领悟才是一部好的作品嘛!
影片开头男主Louis坐在回家的飞机上,昏暗的画面,低沉旁白,奠定了影片阴郁的基调。
开始三分钟的旁白可以说是影片最关键的背景介绍,没看懂这三分钟的观众将无法理解整部影片。
Louis回家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家人,他的死期将至。
带着这末日般的视角,影片中每个人的行为将不在那么难懂。
先说画面,我不是电影专业,也不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也看出来导演在画面上的用心。
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保持了一种阴郁的感觉,昏暗低沉。
而且每个特写必有光影的对比,有时让我产生了一种看油画的幻觉。
再说音乐,我也不是音乐专业,这么一部文艺片对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很难找到音乐的槽点了。
我要说的是开头旁白结束后的那歌,"Home is not a harbour"似乎暗示着Louis最后在远离家的地方孤独死去的结局。
然后是人物,主角Louis当然是很出彩的,当他看着自己家人时,那种悲伤和珍惜从眼睛中流露而出,最后对于到底要不要告诉母亲和妹妹噩耗的纠结,仿佛要脱口而出最后又生生忍住的感觉,可以说都非常鲜活了。
但是,我觉得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或者说更出彩的角色是主角的哥哥Antoine。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何Antoine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像一个bitch,处处为难一家人。
我们来这样设想一下,男主一家没有父亲,Antoine扮演者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而且从小和Antoine感情不错。
大家想想如果你突然离家出走十二年,十二年间只寄明信片回家还只有两三个字。
当你突然回到家,你爸是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是先胖揍你一顿?
所以Antoine在整部影片中的刻薄,还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Louis爱的需求难道不是恰到好处?
最难理解的大概是Antoine最后突然对Louis扫地出门,但是如果我们设想Antoine已经知道Louis死期将至,为了保护妹妹和母亲,不希望Louis在离别的时候说出来。
这样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为什么说Antoine已经知道了,注意几个细节:1.Luois和Antoine开车回来后,Louis背和头发是湿的,明显流了很多汗。
2.Antoine要打Louis的时候有个拳头的特写,上面有新的伤口。
3.Antoine回来后对妹妹说,这一切很快要结束了。
4.Antoine最后和妹妹吵架的时候说漏嘴"我们不能像载???
一样载Louis",像什么他没有说出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设想,Luois在车上告诉了Antoine他将死,情绪激动的Antoine悲伤和气愤至极,拳头用力锤车或者树留下伤口,Louis为了阻止Antoine和他角力流下了一身的汗。
最后Antoine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像载尸体一样载Louis"。
而且我相信Antoine一定交代过Louis不能告诉母亲和妹妹真相,所以在母亲和妹妹逼问Louis为什么一定要走,Louis说"我有一个Rendez–vous"(这是法语"约会"的意思,,并不是什么格老子会议)的时候Antoine说了一句"Merci"(谢谢)。
还有,男主的嫂子应该也是知道真相的,虽然不知道是何时知道的,但是从在Antoine将Louis扫地出门的时候她没有阻止并且贴心的准备点心,还有男主最后对他做得禁声的动作,我推测她是知道的。
还有Antoine最后的爆发,作为一家之主,家里所有悲剧的责任都得由他来背负,可能Louis出走他也一直在责怪自己,最后情绪的爆发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影片中每个人仿佛都知道再见即是永别,否则母亲和妹妹在离别时不会如此绝望!
最后我想夸一夸最后那只小鸟,小鸟几乎代表了男主的命运。
在第一声铃声想起时,小鸟从钟的方向飞过男主的头顶,仿佛飞出了家(钟),最后它再次从男主头顶飞过要回到家,可惜没有成功最后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这难道不是对开头旁白的对应,男主顺着离开的路径回到家,最后却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影片的中心思想有点难把握,大概是要表现家人之间的爱和情亲?
任性的二弟总能觉悟并且得到原谅,一直保护着家庭的大哥,对二哥崇拜的小妹,不靠谱的母亲,还有善良的嫂子。
虽然深切爱着彼此,但总是免不了吵架拌嘴,大概就是亲情本该有的样子?
说实话,哪怕现在我总觉得自己和电影之间还有一层迷雾,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可以真正看透!
他原本是想回去在生命的终点制造一个温馨的假象的。
有一点想验证自己的离开是对的。
却又想诗意回溯自己的过去,成全一个完美的家庭氛围。
一切照着想象中进行。
平稳礼貌充满善意的开场。
一点尴尬,一点安慰。
一点埋怨,一点道歉。
一点真心,一点刻意。
还是想起了一些曾经的美好感受的。
家人一起远郊的春日,青春时恋人的手掌。
却还是只能和自己的朋友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假思索的,坦诚的。
“我怕他们。
”他被母亲拉去小屋里聊天,被刚喷上香水的母亲抱着,风吹帘动,他直勾勾的盯着碎花布的窗帘,他一定被那一刻的温柔打动了,他一定在那一刻没有忍住,想要袒露他的脆弱和恐惧,差一点就说他回来的原因。
人会多少次因为这些温柔的瞬间而心存侥幸的重新相信?
还好他没有开口。
他带着不合时宜的感伤和怀念,一次次的欲言又止。
没有人知道他准备去死。
他在车上和哥哥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这一路回来的细节。
像倒垃圾一样的描述。
他不假思索的直接进入对话,像朋友似地聊天,以为他们像小时候一样亲密。
他用这些细微的方式,企图表达他的善意和关心。
通过袒露他细枝末节的感受,小心翼翼的示好。
人的悲剧往往都是因为对被理解这件事抱有着侥幸的期盼。
但很明显,他的哥哥已经被长久的愤怒扭曲了心智,他粗暴的问他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屁话?
他装腔拿调的用他的描述方式在反复的羞辱他,来表达他莫名的恨。
温柔往往就是在这种反复被践踏的方式里,被暴力的一遍遍的撕开,再一遍遍的延续下去。
他看着喋喋不休的哥哥,看着窗外的树影,我猜有那么一个时刻他非常想要报复性的说出那句,其实我回来只想告诉你们,我要死了。
但他没有,他没有用这个家惯有的攻击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或者他心底里并不觉得他们会在意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直到他哥哥给出的那句致命一击,风轻云淡但恶毒的跟他强调了两遍,你的初恋,你的Pierre,上个礼拜过世了。
那一刻我几乎听到了一种东西彻底断裂的声音。
人在施加伤害的时候是有觉知的,而讽刺的是家人往往知道你最深的软肋,你的死穴在哪里。
两次伤害以波的干涉效应蔓延开来,逐渐加速的配乐和墙上的钟摆,一遍一遍的催促着将他逼迫到绝望的死角,让他无法喘息,如芒在背,疼到麻木。
每个人都喃喃自语着自己的不解,需求和痛苦,发泄着自己无处可诉的愤怒,像嗷嗷待哺的婴孩。
黑洞与黑洞彼此靠近,扭曲了所有的光和热。
伤害与失控一次一次的叠加,直至宇宙爆炸。
最后。
他在餐桌上像他母亲期望的那样,给在场的所有人可以亲密的希望,他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次体面的收场。
但不出所料,所有的需求都被变态的自我防御机制抵挡了回去,在这个窄窄的屋子里,被无止境的反复的搓揉冲撞。
所有人期待中的本该有的温柔理解都像那只脆弱的鸟,在愚蠢的分辨不清方向的暴力中,撞死了。
全程只有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Catherine,体察到了他可能回来的缘由。
一个长久的处于风暴中心的溺水者,微弱的试探性的问了他一句,“多久?
”“人生有许多动机只属于你一个人,与任何人无关。
这些动机逼你离开,同时也迫使你回来。
”所有痛苦的程度都是极为私密的感受,进而演化成自己的“剧场”,自己开始,自己谢幕。
所有的原谅与和解,也都是和自己达成的。
Louis微笑的看着自己纠正不了的现实,被长期以来的痛苦异化了的家人们,最终放下了自己无力去改变的。
转身,戴上帽子,与过去永久的告别。
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三里屯的人流和不熄的灯光让我感到有些孤独。
走出影院潦草地短评了一下,觉得电影并不太好。
但在回去的地铁上,在床上,在和母亲的聊天中,开始的回忆却让自己陷入电影的情绪里,甚至想和路易一样抽根烟,缓解一下这不可名状的悲伤。
电影大段的采用特写镜头,每个人的神色、每个人上下翻合的嘴唇、每个人转动的眼眸,都在这密集的特写镜头里被人捕捉到。
其实让人很不舒服,在观看的时候恨不得求求导演多穿插几个大全景解救一下我的眼球。
当然多兰很任性,他就是要用这些密集的特写压迫你,让你的注意力永远不放松,让你清楚地看到这一屋子人的心思。
但让人不舒服就是让人不舒服,所以场刊评分会低,那是现场打出来的。
而回忆影片就不一样,我可以自由地调动记忆,不受多兰的胁迫,找到我被触动的部分。
十二年不回家,一回家就是要宣布自己将临的死讯。
让很多人费解,路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颗心,为什么要离开这十二年?
多兰没有做出解答,只是把这个当做事实在陈述。
路易离开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恰巧我也是个同性恋,同样也是剧作者,所以我试着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他。
有点类似路易,我近两三年来和我母亲关系有些疏远了,原因是我想过自己的生活,我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我希望我母亲也能过上自己的生活。
但我曾经也和母亲十分亲密,家里的书房是母亲带我领略另一个世界的天堂,小学六年级就被母亲哄着看了巴金先生的《家》《春》《秋》。
之后看王蒙看肖洛霍夫等等,都是母亲丢来一本我便看一本,那时候也不在意这些书都是八几年九几年的泛着黄的老书。
我妈亲手把我推进了文学和思想的世界,却没想到我青春期的逆反会比别人来得更猛烈和独立,从而延续到现在。
我妈现在常说的是“我以后就指望着你了”,而我总是以冷酷的姿态“别指望我,生活是自己的,你只能靠你自己”。
我妈盼望着我毕业后回重庆找个公务员的工作,但即使是贪恋家乡美食的我也早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我将终其一生寻找回家的路——漂泊在外才是我的生活。
我觉得是我妈变了,但她其实没变,只是比其他中年妇女多读了几本小说几本书罢了。
我妈有时候骂我白眼狼,只晓得要钱的时候才肯给她打电话。
但我心里却觉得我是爱她的呀,每天上微信冒泡和她寒暄一下,跟她分享一下知乎上的一些真正的生活小知识,只不过比那些打电话的显得更互联网化了一点。
我后来觉得她可能是想听听我的声儿,也偶尔发个语音过去,但不管用。
路易也是如此,他能分毫不差地记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按时寄来明信片,写个一两句话,算作寒暄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关心着家里,他并不是靠智能推送才知道家人的生日,而是切切实实地记住了。
但他这次回家之旅,经历了才知道,缺席的时间永远补不回来。
路易的妹妹告诉他其实她很崇拜他,但又因为他离开的时候她太小,并不了解他。
她只能从家人的谈论中,和她自己找到的资料——那一墙的剪报,来描摹出这个哥哥的模样。
只有她像个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准备着和哥哥相见的一面——她守在门口正中央,务必让哥哥进门第一眼就算她。
我第一次大学开学的时候,父母是想来送的,但我拒绝了,并且心里还觉得他们很幼稚——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开学报名,你们不是为了让我独立都是让我自己揣着报名费去的吗。
父母也没再强求,我也没当回事。
直到我满二十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非要来一趟北京给我庆生——以前庆生我大都是与同学过的,父母以前没搞过这样的阵仗。
我反对,可他们连假都请好了,我只好替他们安排飞机酒店。
他们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生于霜降,那时候的北京已经有点冷了。
我母亲到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乡的小吃(卤味 辣味)拿给我,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看我学校。
那么晚了,我没答应他们。
第二天,母亲七八点就把我叫醒,不得不领着他们逛学校。
两人学校逛够了又接着想看我宿舍,一想到狗窝的惨状,不得不以宿舍不让进为由打发了他们。
送走他们的时候,才回过味来。
这哪里是来给我庆生的,这是在归还没能送我上大学那段缺席的时光。
这和初高中报名不一样,虽然我是一个人去报名的,但终归每天是要回家的。
路易心里对妹妹是惭愧的,这份惭愧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谈论着他走后的周末旅行被取消,母亲和妹妹跳着有氧操,母亲求他宁肯欺骗妹妹他会常回来看看也要给她希望的时候,愈发沉重,所以他始终没有说出口,面对这份惭愧他说不出来。
路易觉得他应该先跟哥哥说。
毕竟那是从小带着他玩的哥哥,那是能让他骑在头上的哥哥。
何况父亲不在了,长兄便如父。
但是他没想到,他原来那么重要。
妹妹的崇拜也就算了,没想到哥哥也会如此在意。
在意有他的时候,家里人永远不会向着哥哥。
我也没想到,我有那么重要。
爷爷今年陡然辞世了,来得太快,我没法从北京回家去说一声再见。
看着爷爷的灵堂,我当时却想到的是几年前爷爷某一次抢救,我恰好在现场。
我被奶奶紧紧地抓住,看着医生一次次电击着,是很直接的冲击。
我和我奶奶并不亲,但她那天却怎么也不肯放我走,恐怕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孙子。
路易最后什么也没说。
为什么?
因为他来过了,他知道自己这么重要,他怎么能说得出口。
他自己都不能面对哥哥轻轻的一句话就带过的初恋病故的消息。
初恋之于他,他之于这些家人。
那只扑腾进屋最后垂死的小鸟是他的写照,他终将离开家里独自面对——这已经不是暗喻了,这是为了让白痴都能看懂的明喻。
他能说什么,他选择了离开的十二年,那么现在他还是应该保持离开的状态,现在愈无情,到时候他们的思念才会少一点,他在九泉之下也会轻松一点。
他用了十二年才看清的东西,我却不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嚼着母亲寄来的川味香肠,眼泪不自觉就出来了,真辣。
或许有人认为煽情,可是大音量金曲➕演员表演造成的情感洪流就是铺天盖地地迎面而来呼啸而过,把人淋成落汤鸡,不留一点情面,最后却还留一点余地让你发疯。
这他妈的,离家的打工人看得真的无限共情,眼泪一滴一滴地使劲流。
时间在亲人之间造成的疏离与误解,爱的渴望,不理解的无奈无助,永远被动的无力,深深隐藏起来的愤怒,太恐怖了,把家庭与游子的关系表现到这个地步,或许是大部分这种题材都很随意地认为家人只有正面情绪吧。
而对游子,曾经快乐玩耍的知心大哥现在暴躁愤怒无礼,很大代沟的妹妹,没见过的嫂子,自己的怀旧老家其实是家人努力了二十年才搬走的糟糕记忆,他们吵吵吵但他们才是一家人,他们和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什么。
很喜欢最后借大哥之口把大家的愤怒都表达出来。
而且注意力被抓死,98分钟完全没看够,不想故事就这么结束,还想看他们几个吵架,还想接着哭。
唯一一点不理解的,最后那个毫无预兆的大暖光是怎么回事啊???
虽然很有氛围,但是但是我不理解,没有那片光不可以吗?
文森卡索帅死,蕾雅塞度白眼斜笑美死,找到了路易加瑞尔最帅的那个角度,几个蓝眼睛的眼妆也是美到极致,仿佛一滴蓝墨水点在水中渐渐散开。
表白下多兰,总是用情感轰击炮,但是真的看得很爽!!!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前两天,我总算把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了。
看完激动,发动态把“世界“打成“时间”。
后来想想也没什么不对。
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尽头,也无异于是生命的终端,时间的结点 。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点观看本片,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考验和洗礼。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看完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家//本片讲述一位同性恋作家,在独自离家12年后,再次重回故乡,打算告诉家人自己即将离世的故事。
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主角路易斯没有和任何一位亲人见面,没有电话联络,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生日上,他们会陆续收到他那短短的三两字亦或是一个微笑表情的明信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落叶归根”,人之将死,即使无法做到真正的归根,但主人公也想要在自己患上癌症以后,回到这个自己生活近二十多年的地方看看。
每个人对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观影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止一次想到一个朋友圈的女孩,她曾多次形容生养自己的土地:她唾弃这个地方,她厌恶十八线以外的小县城,她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劣根性。
她偶尔会发动态嘲讽自己的所在地,以及发着再也不愿回去的誓言。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往前冲的动力,只希望在她冲往理想生活的大都市以后,能回过头看看身后那片事实上不那么讨人厌的地方。
最近看《软埋》,末章有段话让我十分动容:所有的历史,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不为人知的。
而所有的推测,又是那么不可靠。
世上很多事情,我们都无须知道。
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但实际上你所知的或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
某天,我在翻刷社交动态时,看见这样一条信息:一个电影从业者,他自曝自己的父亲把他当作提款机,母亲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自己曾抑郁快到自杀。
最终和世界妥协的办法是,拒绝回家,以及痛恨地接受这样一个原生家庭。
无数句抱怨,简单的百来字,彷佛就已经能看见了他前几十年生活的不快。
家,一个看似温馨柔软的字眼,却总是藏着无数不为外人所知道的故事。
多兰此次跳出了母亲与儿子的单线关系,而是以一对多,来展现整个家庭的全貌。
//你了解我吗?
//电影开初,在主人公路易斯回家后和与家人短短相处的一个小时内,便发生了无数场可大可小的争吵。
女儿与母亲的争吵——为了迎接儿子/哥哥,两人在房间悉心打扮,女儿不满意母亲的浓妆艳抹,母亲厌烦女儿打扮时间过长。
哥哥和嫂子的争吵——嫂子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弟弟聊孩子,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以及单方面认为没人对“孩子”的话题产生兴趣。
哥哥和妹妹的争吵——妹妹认为哥哥行事无理,哥哥则为妹妹一反常态的抱怨和教训感到生气。
母亲和哥哥的争吵——在母亲眼中,哥哥是无理的、莽撞的,而哥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揭穿母亲,认为她总是无聊地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母亲对儿子的表白在这个充满戏剧化的电影中,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每个人心中的恶魔都从身体里跑了出来,在不断叫嚣、发狂,甚至于带着毁灭性的冲击在对待身边的一切。
所有的矛盾都不是没有由来的,大家的异常也正是由于路易斯的突然回归。
没人知道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此次归来的缘由,大家依旧不敢过问下次见面的时间。
而这十二年的猜测、妒忌、憎恨、埋怨,以及所有的不理解,都在看见真人的那一刻,统统爆发。
全片中我最喜欢母亲和儿子单独在房间聊天的部分。
作为一家之主,她保留了所有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迂回无奈的方式与儿子沟通。
她请求路易斯对家人的原谅,希望他能鼓励每一个人,鼓励每一个人拥有自由的权利。
像路易斯本人一样,做他自己。
即使哥哥把弟弟当“陌生人”,即使他错过了妹妹的成长期,只能在电话这边摇头说“我不了她”,即使在嫂子说哥哥“几乎从来不曾提起你”时,路易斯依旧能清楚感受到,这种“谁也不能夺走的爱”,又让真正的了解与否,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同性恋//提到多兰电影,就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在“同性恋”和“母亲”身上。
很多人说,由于导演本人是同性恋兼单亲家庭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的拍摄题材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
不管是像《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这样强烈打上“母亲”标签的电影,还是像《汤姆的农场旅行》这样同性恋题材鲜明的作品,甚至在他后来出演的我本人十分喜欢但依旧不被大众叫好的《大象之歌》里面,也同样能感受到,多兰在对待女性时候的特殊处理。
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作为导演兼编剧的他依旧着眼于同性恋主角,并将“母亲”的话题探讨扩大到“家庭”以及“亲人”。
该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放映后,很多媒体人及影迷纷纷给恶评:电影试听不行、大量特写处理及mv拍摄风各让人不知所云,更有言辞犀利者,认为《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结构混乱,只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狂飙。
当然原话我忘了,也根本没想去记住。
多兰在回答某记者的采访时说,这是我电影中我觉得拍得最完整的。
所有因素都到位了。
我同意“完整”这样一种说法。
家庭话题本自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讨论题材,而有关于同性恋的表现手法,多兰则在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与家庭结合。
最近在豆瓣看见一个因教科书污名同性恋而三诉教育部的大学生的故事,所有人都清楚正名同性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难道不是每条路走的人多了,才渐渐形成路的吗。
生而为人,势必需要在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活下去的平衡点和支撑。
《只是世界尽头》是一次很好的与自我对话的电影,我喜欢多兰在这部电影里的表达,喜欢那些混乱而繁杂的情绪,喜欢压抑覆盖全身到最后终于能大舒一口气的快感。
甚至我开始庆幸,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观影。
大年初一晚,偷偷更了一条微博:这话我已经不止说一年,每年春节我都想哭一场,外加再次肯定,春节是狗屎。
我真的不适合过春节,平常日子比春节开心。
春节让人变得焦躁、烦闷、不能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对春节的感受比我还糟糕,对于家庭、亲人、朋友,甚至对任何“旧”字有关的人事都无比厌恶。
事实上,看完电影我的状态已经好很多了。
哪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是踏进家门那一刻的局促,世界尽头是我始终都无法鼓起勇气,世界尽头是我在你们面前却无法说出“我爱你”,世界尽头是“我有一个会议”……你要真的面对面问我“世界尽头是什么”,我或许并不回答得上来,只是当那一刻降临——我迫切地想要离开、我开始手足无措、我变得拙于表达,我意识到:这,就是世界尽头了吧。
离开家十二年的路易斯回家了,他带着自己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消息,试图重新回归家庭。
这一天,他过得很糟。
他坐了一夜的飞机,早上在机场打发时间,到了中午才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
初次见面的嫂子、女大十八变的妹妹、情绪高涨的妈妈,以及忿忿不平的哥哥。
路易斯怀揣着巨大的心事,一整个下午,他都在酝酿如何道出他的来意。
他在寻找机会,然而家人却像害怕听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样对路易斯回家的理由避之不及。
他像这个家的闯入者一样,点燃了得过且过日常里的那根刺。
那是他离开了十二年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许还有点偏僻,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判然两样。
他已经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了,除了哥哥,大家似乎都对他极力讨好。
妈妈盛装打扮,一反常态化了妖艳浓妆;本来是“女汉子”的妹妹擦着粉色眼影、穿着花布裙子,努力给哥哥留下一个好印象;嫂子试图用孩子展开话题,拉近关系。
可是一切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装扮都在这个下午碎裂开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大家像是半熟不熟的陌生人一样,为了演示各自心中的紧张不安,避免冷场,不断制造一些令人尴尬且难以继续的话题。
然后便是争吵、互怼、互撕。
妹妹讨厌妈妈浓妆艳抹,妈妈抱怨妹妹打扮时间太长,哥哥嫌弃妈妈总编故事,妹妹大骂哥哥蛮横无理,哥哥指责妹妹没大没小。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变成了家人间厮杀的角斗场。
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都因为路易斯的出现而被释放。
而路易斯只能陷入回忆当中,和爸爸在一起的小时候,和初恋缠绵的青春期……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往昔是安慰的。
路易斯和嫂子、妹妹、妈妈、哥哥各自都有一对一的长谈,里面透露着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期待,以及对路易斯的“要求”。
妈妈强调路易斯的话语权,让他多鼓励妹妹和哥哥。
妈妈觉得路易斯对家人总是淡淡的,言语也好、明信片上的文字也好,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或者总是一个微笑就回应了。
——“如果我只是没话回答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你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们都没有准备好聆听,如果你们想说出的比想听到的多,如果你们对我的期待多过对我的认同……妈妈说:“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
我爱你,谁也不能夺走我对你的爱。
”你的爱比海更深吗?
可以包容我做我自己吗?
可以安静地倾听我吗?
《我杀了我妈妈》里面,多兰说:“如果能再投一次胎该有多好,那我就能跟她坐在一起好好地聊天了,就好像从来没遇见过一样。
然后我们就会变成陌路,但我知道,最后我们还是爱着彼此。
”剧烈的发泄之后,哥哥对路易斯说:“人们总认为安静的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人们远离我。
”他不是不想,他是害怕倾听。
他既不想重温和路易斯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不想面对路易斯离开之后自己对家庭的承担。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挣扎,他不想把一切摊在眼前再清楚看见。
他不想听的不是路易斯在清早的机场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听的是路易斯这十二年在完成怎样的自己,他不想听的是自己始终没有完成过的自己。
就像路易斯在开片时的独白一样“从始至终,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他的归来亦是如此,他看清了家人,更看清了自己。
只是家人们都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路易斯,这份隔阂像他们心里对自己的不满一样厚重。
他终究是没能说出口的,我甚至觉得他的每次犹豫思索其实都是在告诉自己“还是不要说了吧”。
在看过哥哥飞车发疯之后,他整个人都汗涔涔的,不再是刚进门时那个干净整齐的样子了,他抽着烟、流着泪,惊愕于看过、听过的这一切。
也许是那一刻,他彻底改变主意了。
夜行飞机的机舱里,孩子的手轻轻蒙住路易斯的双眼,仿佛童年路易斯对即将步入人生尽头的路易斯的一种保护,“不让你的眼睛,再看见人世的伤心”。
这次家庭聚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内心恐惧的故事。
十二年的疏离、同性恋孩子与家庭、缺乏了解的彼此,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未知的、不可控的状况。
有人静默、有人温柔相待、有人好斗、有人无能为力……然而,我却总能在多兰的镜头里感受到一种慈悲。
十二年前的分离没有交代,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
路易斯曾经将家人抛在身后,而归来打破了大家表面的宁静。
即使最暴躁的哥哥,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握住妻子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在家庭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缺失的、乏爱的,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路易斯,是他们家的每一个人。
看的揪心压抑,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有的人看的很有触动,有的人看的就没有什么感觉,感觉很无聊什么的。
并不是看不懂,只是大家的感触等级不同罢了。
就好比,吃过苦瓜的人,他知道苦的滋味,但是形容不出来,但是他知道。
没吃过苦瓜的人,听过别人说味道是苦的,所以他知道认识苦瓜是苦的,但是他没有感受过这个苦是什么样的味道。
一个知道苦的味道,一个知道苦,无论尝过或未尝过,这个味道是形容不出来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明白。
最先知道的是大嫂。
在和未曾谋面的路易首次凝望的瞬间,她确信了她所怀疑的。
当傍晚大家围坐桌前温和地闲谈,只是一瞬间,大哥从路易脸上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表情。
他内心一颤,这时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他知道他好像知道了些什么。
大嫂感觉到了大哥的动摇,从桌子下抓住他的手,大哥从她的眼神确认了他的答案。
大哥心乱如麻,气血翻涌,本能的看了妹妹和母亲的神态,不敢去想象即将到来于她们的打击。
他眼前发黑,一片空白,他知道他需要站起来。
去外边狂暴的发泄之后,双拳的痛并不能缓解他正在经历的痛苦。
他不能接受,他更不能让她俩来接受。
他决心回去屋子里,去保护她一直在保护的。
父亲应该是离开的早,母亲一人养育了3个孩子。
她精于料理,善于打扮,气质乐观。
生活的苦难给了母亲仿佛洞悉着一切的深邃的目光,却显然没有妨碍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乡村单亲家庭孩子的青春期不免摇滚,纹身,毒品,情欲各种反叛的洗礼。
弟弟凭借天赋实现了成长的软着陆,妹妹却被命运选做了懵懂岁月的牺牲品。
生而自由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自我。
家庭作为人生下来所要经历第一种环境,也是自我第一次要挣脱的束缚。
从我们甚至还没出生时起,家人就不断拿他们的一部分来做成我们,同时又拿走我们的一部分做成他们自己。
我们彼此就一直这样拿对方来做成我们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家人注定生来就亏欠彼此,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种亏欠就会一直存在,并越积越多。
路易必须要逃离,妹妹和哥哥又何曾不是。
22岁,路易借美丽的翅膀飞离了起点,去自由翱翔,剩下妹妹和哥哥,留守他挣脱了的东西。
家人把他的荣耀被挂在了墙上,收来的却是内容写在外面的明信片;母亲妹妹盛装打扮,为他的归来而欣喜,而他戴着鸭舌帽回来分享忧郁;就连这久别的重逢,不过是他最后要做的永恒的告别。
如此这般,像哥哥在车里说的:你的话让我没法接!
接话接不好固然不敏,但说话不考虑别人怎么接,却是一种刻薄。
路易意识到原来相对于家人对自己,自己对家人一直是如此刻薄。
母亲和他说:我们可能不理解你,但我们爱你。
路易在屋外抽烟时下了决心。
要在最后的午茶时间进行“忏悔”——那个“自我”所不擅长的,真正的“忏悔”。
为家人活一次,为爱着自己的人们活一次,决不再次伤害那些真正可爱的人。
离别时刻,妹妹和母亲最后也证实了不详的预感,而这时什么都已不重要了。
妹妹泣不成声,不能自持。
母亲则眼睛闪着泪光,微笑的对他说:下次回来我们会好好准备。
你终于知到我们是如此爱你,在这世界的尽头。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情节,对话,镜头的设计都教科书般的实现了气氛烘托与人物内心的捕捉,细腻而富有张力,看得如李在喉,热泪满眶。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
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
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表演剪辑和音乐都跟不上套,多兰在大撒把驾驶吗?
对话根本听不进去,重要的是最后两场戏,把生离死别在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拍的催人泪下(亲测泪流满面),这时候又在回想前面的不合理,每个眼神都深有意味。
所有对话的机位,调度,比如对男主的俯拍,和嫂子对话典型多兰的代入感,后调整为第三者的视线,去一下妹妹的房间几句话,一个中二少女就活灵活现了……整片都可以作为情景对话的典范参考。
感觉多兰在驾驭个人鲜明风格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娴熟了,"管你们爱不爱看,这就是小哥的调"的意味。
所以大师之路必走这一步,走不走偏两说。
越是最信赖最有安全感的家人,越是出言无忌,这种状态深得共鸣。
每个人阻拦在自己的牢笼里,成人后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曾经的幸福时光,责任与血脉,即使是至亲的家人,有时候也没办法互相帮助。
没看过原著,只是世界尽头,是很无奈的一句安慰吧。
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
吵的我脑瓜子嗡嗡的,但其实内在的张力还是有的,那种孤独和疏离挺刺痛人的
一个半钟头的大特写乏味撕逼
多兰的镜头是有感情的。海报很棒。光影很棒。演员演技过关。但想想还是觉得有点做作,可以给3星。
Cassel一如既往的超越期待。妈妈演的也不错,Seydoux感觉一般花臂不知为啥有点ruby rose的即视感。音乐和无声切换制造tension赞爆了。想看关于最后小鸟scene的讨论。回去补男主的片子。
我绝对不认同那些说你江郎才尽的人 我期待你的下一步作品 尽头不只是尽头 慢慢来
多兰的审美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流,各种特写和光影运用都是一绝,每个人在他镜下都是美不胜收的。但情感的爆发和家长里短的聒噪就算叠加了滤镜依然让人脑袋疼。
阵容太牛逼了。可是我真的看着累啊啊啊~~~
我得了绝症,我回来道别。曾经我抛弃一切离开这个束缚之地,因为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现在我竭尽全力想找回当初的自己,却发现物是人非后亲情也变得生疏客套。同样的故事元,我还是更喜欢同类型的《1985》和最近在看的小说《回归故里》。
多兰再一次展现家庭沟通问题,以及34岁面对死亡的惆怅,剧情节奏很好,灯光镜头唯美干净动人,家庭成员的表演强大,而面对死亡的男主没有爆发是一个缺陷,也许是编剧故意为之,实现就是一个个缺憾的,想起另一部法语片欧容的时光驻留,
有点认同主角视角里对家庭的态度,但这里面的歌和撕实在是太可怕啦。
基本是我最厌恶的神经病吵架套路,纯情绪,舞台化。
「一直重複說同樣的事有什麼意義? → 過日子本來就是這樣.」「我還會回來的, 我會經常回來. 還有寫信, 我會多寫一點, 更常寫, 寫長一點. 因為... 我很後悔, 後悔我們失去的時光. 」「下次我們會準備的好一點.」
亲情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感情,有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多兰的片子细节的力量很强大,感情的爆发冲击力十足~当大人变成孩子,孩子只能变成大人......
三段配音樂回憶很美,逐漸清晰的音樂聲和順滑的轉場配合很妙。和家人們之間的相處好像刺蝟抱團,不知爲什麽扎了一身刺。Luis的欲言又止,關於家庭的後悔和期待似乎被爭吵衝淡了。他説的話其實很少,而且回来的目的也并沒有説出來。最後按媽媽説的,和兄弟姐妹們和解的話也有點無力。最後的鳥兒又意味著什麽呢? 人是不是不能相互理解呢。| 但是金髮美人皮埃爾好美,雖然正臉沒拍到也掩蓋不了青春與美的氣息,妙啊。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不是讲话和吵架,就是放MV。
看到最后其实挺喜欢的,但是前面的争吵戏实在是太多了,看得有点脑壳痛。
他的眼睛每眨一下我的心就裂一道口子。汗水烟头手表欲言又止镜头视角挂钟帽子手印小鸟这些细节太打动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细腻到拍出这些!你觉得我们都是孤独的吗你觉得妈妈理解这些吗 :/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