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来世

The Discovery,发现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玛丽·斯汀伯根,布莱恩·麦卡锡,杰森·席格尔,鲁妮·玛拉,杰西·普莱蒙,罗恩·坎纳达,丽莉·吉欧,康纳拉·特利夫,M·J·卡密,金姆利·史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爱有来世》剧照

爱有来世 剧照 NO.1爱有来世 剧照 NO.2爱有来世 剧照 NO.3爱有来世 剧照 NO.4爱有来世 剧照 NO.5爱有来世 剧照 NO.6爱有来世 剧照 NO.13爱有来世 剧照 NO.14爱有来世 剧照 NO.15爱有来世 剧照 NO.16爱有来世 剧照 NO.17爱有来世 剧照 NO.18爱有来世 剧照 NO.19爱有来世 剧照 NO.20

《爱有来世》长篇影评

 1 ) 神奇之处

事情都有两面性的,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其实我觉得片中的研究结论尚不足以支撑这一点,不过就是证明人死后,会有粒子转移,何况也根本不清楚“火车开往何处”),然后很多人就急着自杀,就像要逃离山区进入大城市一样。

会这样吗?

要死都需要这么着急吗?

当然看到后面才发现这部电影非常神奇。

虽然抽丝剥茧,最终主题还是落入窠臼,因为最终面对死亡,还是要回归“爱”,而且是家庭的爱。

这样的话题早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就曰过的。

为什么说神奇?

我当然不是指主人公的老爸,因为当年沉迷研究,错过了妻子精心筹划的婚姻纪念日,导致妻子自杀,甚至使得小儿子离家出走。

最终悔恨之余,这位科学强人,居然想出研究灵魂,研究死后的世界(方法上,和最近看的《爱因斯坦的神模式》其实也相似,就是让活人进入“假死”状态。

以及通过死去的人身体变化的检测,来检验到粒子的转移,以及粒子转移到的世界,甚至用视频展现出来,这就有点“超乎想象”了)。

也不是指其研究过程中,不仅证明灵魂存在(粒子转移的可靠证据。

当然之前早就有科学家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实践力了,可惜科学家只获得“质量”上改变,记得是21克,但是最终也没有确切证据),还证明了灵魂去往另一个世界(开始他们还以为那只是死者生前的某段记忆,后来才发现,那是他们努力试图改变的人生中某个片段。

比如主人公的老爸“假死”后去往的,就是妻子自杀那天,他尽力地想改变那天自己的行为)。

更不是指主人公意外恋上父亲的一个实验对象,甚至还因为爱人意外死去,而谋求“自杀”以图挽救爱人。

可惜却进入了死循环状态(就像《恐怖游轮》中的情节那样),每次登上游轮,他见到爱人,可是他怎么也阻止不了爱人死去的事实。

最后他放弃了,而就在他放弃的一刻,他在现实世界里真的死去了,但同时他意外地回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对”的时间(不是去救爱人,而是去救爱人的儿子,爱人一心求死,只是因为自己一时打瞌睡,孩子跑到海边玩,溺水而死),最终救下了爱人。

可惜他似乎对爱人毫无印象,毕竟在那个时空间,他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爱人。

故事到此结束,很多聪明人甚至还会提出一个质疑:其实主人公可能只是进入一种“昏迷状态”,他所经历的“拯救行动”更可能是一个虚幻。

至于死后,进入平行世界,似乎存在科学可能性。

但是,却是令人恐怖的存在。

以至于影片告诉我们,即使有“未知的来世”,我们还是要珍惜现实的生活,不管多糟糕,都要珍惜自己的家人,珍惜生存的时光。

当然,对于我而言,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引起了我的一些记忆。

因为我曾经经历这样的死循环,最后放弃了,然后我从死循环里走了出来。

即便这只是我们脑海里的一次思维活动,我觉得不管如何,接受现实,才有改变现实的可能。

这本来就是哲学。

17.4.27

 2 ) Loop中的Loophole & Loophole中的Loop

虽然,的确,也许,真的。

有那么一些瑕疵,可我还是决定在四颗星的基础上加一颗。

五星好评👍👍👍👍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恐怖游轮》对比,诚然,我没看过这一部,可是我确实知道一些细节——最吸引观众的细节。

《The Discovery》和它都有反反复复“重复”主角自己生命的情节。

这一点,我认为只是相像而已,毕竟两部电影的立意不同。

有人说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来世之旅,不然。

反而,这部电影的设定很好,那些亟待证明的理论,也许是现实,也许只是我们美好的幻想。

现实与幻想总是对立排斥的,不是吗?

我们究竟陷入那loop多久了?

最后,男主/我们是否已经/能够找到那个loophole?

 3 ) 从科幻电影中看出来了鸡汤的味道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而剧情呢,看起来好像不太有新意,类似《恐怖游轮》和《蝴蝶效应》一般。

影片前面大半部分都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你压根就无法看出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或许你根本无法发现它想讲叙的是一个多维世界多维空间的故事。

男主老爸研究发现了一个结论——人死亡以后会去往来生。

然后许多人知道了这个建议以后,就想要自杀,去往来生。

但是男主却对他老爸的研究持有怀疑态度,他坐船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女主艾拉。

邂逅了女主以后,男女主之间就互相产生了爱意。

后来男主在海边碰到要自杀的女主,然后男主将女主救回,带她回来了他老爸开的收留想要自杀人的研究所。

原来男主老爸还并未研究透彻究竟人是否有来生,但是他发明了一部机器,可以让人在临近死亡的时候,看到来生的场景。

但是他们想先找一个死人做实验,于是他们从殡仪馆偷出来了一个尸体,但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男主偷偷地破坏了实验的机器,让众人以为实验没有成功。

后来男主偷偷一个人回去实验室,将机器修好了以后,却发现显示器上出线了惊人的一幕,居然真的有记忆。

然后他顺着记忆去寻找,发现真的记忆中的那个医院。

后来他偷偷将结论告诉女主,女主却告诉他,记忆画面中的那个人并不完全与现实中的这个男人契合。

后来他们沿着记忆中的场景,找到了这个男人的姐姐,这个男人的姐姐却告诉他,并没有发生过画面中的场景。

后来男主老爸,为了证明自己的机器没有坏,拿自己进行实验,结果他们共同研究出结论,原来人在死亡的时候,并没有死亡,只是会回到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后悔的那一个时刻,会去改变自己曾经因为疏忽或者大意没有做的事情。

就当男主老爸想将这个结论宣告于世的时候,之前被赶出去的女人却为了回来,开枪杀死了女主。

绝望的男主跑到实验室,将自己连上机器,发现自己回到了当初来得时候碰到艾拉的那个船上,原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回到这个场景之中了,每次男主死亡的时候,他都会回到这里,想到这里来改变艾拉死亡的命运。

于是他每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环。

最后一次,他回到了海边,救回了艾拉的儿子,然后全剧就终了。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电影,全面太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后来的十几分钟开始反转,看完以后,才让人明白,哦,原来电影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原来人死亡了以后,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会回到自己一直以来后悔想要去改变自己的那个时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人生终究是不完美的,不管你怎么改变,终究有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思考人生的电影,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遗憾有太多太多,总会在不经意的某一刻,就做了很多错误的,足以让你后悔一生的决定。

我们总是不断地想回到那个时刻,想回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弥补自己的遗憾,电影里我们可以通过死亡的方式,但是现实呢?

或许电影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表,但实则是在警醒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做好每一个选择,尽量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能通过电影中的方式去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4 ) 爱有来世

在“来世”被科学证实存在的一年后,数以百万计的人希望结束生命以到达来世。

此时一对男女坠入爱河,却要同时面对他们悲痛的过去和来世的真相。

影片前面的部分超级无聊又无趣,导致我昨晚看了不到30分钟就睡着了,可是今天接着看下去,发现前面都是有伏笔的,看到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部好片,而不是凑时间!

影片标记的是科幻,你以为会有各种酷炫的特技,新奇的设定,牛逼的场景,我告诉你,统统没有,这更像是一部温吞...

 5 ) 来世的意义便是今世的意义?

这出电影让我想起了《I型起源》,节奏很相似,都有不少看似简单而深刻的絮絮碎语和故事情节的转折。

后者证明了来世的存在,前者则是考究来世存在的意义,并通过这一点探究今生的意义。

本来觉得这剧本写得很好,探讨得很深入。

但结局却是有种没把握好的感觉。

虽说结局也算是一个挺好的结局,但总感觉欠缺点什么,好像作者抛出了一个球,本来让人有所期待,但最后明明碰到了球但却还是没接住一样。

本来期待最后会更为深刻,可反而比开头更浅显,突然转为一个fantasy。

亦或是这本该如此、返璞归真?

如此探讨下去,似乎钻牛角尖了。

也许这就是一个永恒的谜题,与先有鸡还是有蛋一样。

文中父亲所言不虚,的确很多事情不需要太执着于深究,反而失去了意义。

好像人工智能一样,执着于做成接近人脑的机器,最后的意义又是什么?

最后还是要感叹一下女主演得真好。

看了《自闭症》以后,再看这个。

两个角色相差很大,但都演得很深刻。

当年演龙纹身的女孩,果然是有着一种对角色灵魂的凝聚力。

期待更多佳作。

 6 ) 有一点命运石之门,但是记忆加载的太少了。

这部电影很简单,只不过拍的复杂些。

就是告诉大家,人死以后会回到某个你后悔的时刻,但是这个时刻是一个平行宇宙y的你,平行宇宙的你会拥有一点你前世平行宇宙x记忆(微乎其微),但是你不断死,不断带着你那微乎其微的记忆附身到你的平行宇宙y的身体上,你的潜意识就是爆发,发现有些东西或者地点似曾相识。

直到你又一次死,又一次附身到你的平行宇宙y的身体上,你就是记住一些东西,这也就是男主说的:“When I get there,will I be able to remember you?”然后女主(实际上男主潜意识里的自己)说的:“I hope so”,然后结尾时男主回了一下头,应该是长记性了。

这部电影开头就是一个引子,告诉你你死了以后会去一个地方,男主的父亲的就是卖关子(剧本需要)。

然后画面转到男主的船上,剩下的就是很普通的电影故事情节,各种铺垫,直到女主死去,男主犯贱也去死。

这个才是高潮。

上面的几位说什么男主一直是昏迷状态(类似做梦)的循环,难道你们没从头看完电影吗(快进看的)?

在女主没死之前,男主的父亲那次(心跳停止)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死后会去到一个平行宇宙,A宇宙死去的人去B宇宙的时间节点正好是A宇宙当初悔恨的时间点。

但是平行宇宙是完全一样,确切说是量子宇宙(掷色子),会有一些小细节不一样(上一个死者的纹身)。

同时他的父亲发现这样做只会让人们更想自杀,所以他决定更想自杀男主刚开始的时候是昏迷状态,不是死亡(心跳还没停止呢),是自己潜意识创造的一个环境(类似做梦),所以他弟弟说他没死怎么能看到这些画面,应该是机器可以读取潜意识里的思想。

人在潜意识里有时会看的更清楚一些事情,类似自言自语。

男主又看见女主,女主(实际上男主潜意识里的自己)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潜意识(类似做梦),关键就在这,女主(实际上男主潜意识里的自己)说他死了很多回,都是为了挽救女主,第一次是因为巴拉巴拉巴拉的,所以男主总是也自杀,捎带的带着点生前的记忆来到另外一个平行宇宙,因为那是另外一个平行宇宙,男主只是有一点生前的记忆(已死男主的平行宇宙),这种结果就是导致不同结果的产生,同时不断的男主死亡,不断的记忆被累加,终于在这次进入到潜意识里男主通过自己幻想出来的女主告诉了男主这个结果。

同时男主这次是又要死了,男主潜意识里的女主告诉自己(说白了就是自己告诉自己,就像做梦似的,都是你幻想出来的),总是回到船上最终救不了女主,同时男主还会自杀,只能到“and now you’ll go someplace else”,随后男主通过自己的潜意识明白了,他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当然这回是死了以后去的。

那一片白代表的是死亡的瞬间,也就是由活着时候的自我对话潜意识梦境跳转到了死亡后的另外一个平行宇宙的自己深上。

电影到这有个收尾呼应,就是男主对女主说的话,他以前死过1分钟,那个时候还没遇见过女主,但是实际上他看到过就是一个平行宇宙的女主的儿子,但是他以为是自己小时候或者是他弟弟。

结尾的时候回到了男主死了1分钟看到的那个平行宇宙上,也就是男主潜意识里告诉自己的到“and now you’ll go someplace else”的那个地方,这样就能彻底的救女主了。

这部电影很简单,只不过拍得复杂些。

就是告诉大家,人死以后会回到某个你后悔的时刻,但是这个时刻是一个平行宇宙y的你,平行宇宙的你会拥有一点你前世平行宇宙x记忆(微乎其微),但是你不断死,不断带着你那微乎其微的记忆附身到你的平行宇宙y的身体上,你的潜意识就是爆发,发现有些东西或者地点似曾相识。

直到你又一次死,又一次附身到你的平行宇宙y的身体上,你就是记住一些东西,这也就是男主说的:“When I get there,will I be able to remember you?”然后女主(实际上男主潜意识里的自己)说的:“I hope so”,然后结尾时男主回了一下头,应该是长记性了。

 7 ) 看见即是爱

如果是来这部电影寻找答案,或者非常追求严谨的故事情节,那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满足你的需求。

有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是深深的投入到影片氛围中,在沉浸中去体验每一个情节,然后自然的跟随其转折,而这方法太适合这部片子了,影片最开头便有强烈带入感,在1个半小时的沉浸中多次被感动,也欣赏男主与女主之间开篇与结尾处对话的深度。

科学本来就在一步步探索未知,所以看片过程也并没有像诸多影评提到因没有得到关于来世的确切答案而感到失望。

而现在写影评时再去回想观影时那种莫名的感动,才真正体悟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其实是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前,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爱与关怀,去弥补一生中因漠视导致的失去至亲之痛。

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或者无数次的重复,人们会选择爱、看见,又说回心理分析的口头禅了,看见即是爱。

 8 ) 一个无神论者从本片中看到了佛教的影子

遍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有多少欲念,宇宙就变现出多少世界。

真亦是幻,幻亦是真。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执着于情,必为情所累,生生世世流转轮回,不得解脱。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败是苦,成不是苦么?

失是苦,得不是苦么?

成功了,还想永远成功;得到了,还想要更多。

何时才能满足?

我执不灭,欲望不止,轮回不息!

佛祖在三界之外看着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哀叹连连:傻孩子们,你们咋就不开窍呢?

还不快快皈依??

(笑)导演欲言又止的东西我都剧透了,节省了你们多少脑细胞啊,是不是该点个赞呢?

另:本片杂糅了不少灵学、超心理学、新时代运动、东方宗教、量子物理的思想,叙事背景很深,建议联系这些方面的知识综合理解。

本片适合对机械唯物主义、一元论、西方宗教不感冒的同学。

如果你是坚定的“XX主义唯物论者”,那还是别看了,以免浪费时间。

 9 ) 《发现/爱有来世》: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昨晚很耐心的看了《发现/爱有来世》这部电影觉得挺不错,体会如下:班轮片段或许是在“来世”的现实中或许是在“实验”的来世中,从船上到船下采用了切换镜头,配合结尾部分值得仔细深思。

影片的重心在于人性与道德部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科学证实人死亡后会有一部分潜意识进入另一个次元空间,即证实了“来世”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要不要公诸于世呢?

哈勃博士煎熬了半年还是选择告知世人,当然哈勃博士这么做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给痛失所爱的人们一份心灵抚慰,本着让选择自杀去往“来世”的人们冷静下来的责任感,自有其积极成分在里面。

然而由此带来的却是一股空前高涨的自杀狂潮,并且愈演愈烈。

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人们便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普遍认为来世的景象是空前美好的,或许即使算不上美好也总比在目前的泥沼里举步维艰要好很多。

人们找到了撇下这个“烂摊子”的终极理由:我有来生我怕谁,老子大不了去往“来世”生活。

对于苦难者和伤病患来说,这的确是一曲来自“天堂”的重生福音。

人们也会出于“好意”杀死别人以送其去往“来世”。

从此,生命将不再有“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问题又来了:“来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哈勃在采访中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否应该对“自杀狂潮”负责,但是采访组工作人员的当场自杀让哈勃震撼茫然无措的同时,也显示出哈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使哈勃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

于是哈勃决定“封闭式”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来世”的景象。

哈勃,男主威尔的父亲,因终日沉迷工作而疏于对妻子的关怀并导致妻子自杀,自此深陷愧疚与自责,决心全身心投入“来世”的研究之中,来留住那一丝温暖也给自己内心些许释怀。

而男主威尔因母亲自杀,内心对父亲有着痛恨、谴责与归罪感,于是选择离家。

多年后,对于父亲公布的“来世说”并由此引发的自杀狂潮也是深深抵触,认定引发这一切罪孽的魁首正是自己的父亲。

于是又选择归来并试图阻止这一切的继续。

威尔抵触“来世说”,通过死尸实验所获得的影像,他认为是死者生前的记忆片段,随后威尔和女主的走访证实了影像绝非记忆残留,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生——“来世景象”。

“……为什么会觉得换个地方就会有所不同”。

是的,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父亲亲临死亡的亲身实验。

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证实:在强大的意愿和意志下,在来世中是可以弥补并修改今生的不足与缺憾的,人们将不必要再面对今生最深的悔恨,即来世具有人为可塑性。

试问如此“惊人的发现”能否公布于世?

答案是不能。

因为“来世可塑”要比“来世存在”更具核爆性,也会证明选择自杀的正确性,人们将无休止地/永无止境地陷入“自杀→来世→自杀”的无限死循环之中,今生将彻底失去可贵性甚至意义(就目前认知范畴而言)。

因为有限,方能可贵,才能珍惜。

或许千百年后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与提高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简单设想下:在这样无限的死循环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几近完美,每个人都满足非零和博弈,或许每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可以穿梭于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之中,那时的人生显然有着更广的范畴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这些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保驾护航。

面对这一次的“重大发现”,一向不和与分歧的父子达成了共识——所有仪器必须毁掉。

父亲哈勃决定隐瞒真相并遣散“收容院”,想要重新夺回地位的蕾西却枪杀了女主艾拉并美其名曰:送她去往别处。

对今生重拾爱与信念的艾拉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意外的玩笑。

男主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

男主在听到弟弟和父亲关于“这一切背后的意义脱口欲出却又仍然未知,‘来世’仍待研究”的一番思考与对话后领悟到自己可以去往“来生”来阻止女主的死亡。

男主毅然亲赴实验,在“渡轮”的死亡停留里,与记忆中残留的艾拉进行了一次“解决式”的交流,本质是男主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我将其视为“潜意识探索解决方式的一次自我觉醒”。

结局,父亲未能拉回实验中的儿子。

男主死亡去往来世,在那片宿命的沙滩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并与女主“重逢”,最后的画面:男主几经思索后仿佛记起了所有,幡然醒悟……另附:生命可贵,来世未知,坚守此生。

 10 ) 当死亡成为后悔药,当死亡不再被人敬畏,生有何意义!

如果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因为,我们无法得知死后的世界,所以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这种未知,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发明了宗教,东方的阎罗殿,西方的地狱。

它们都用轮回说,给我们规定了来世,并且规训我们的当下,善带你通向极乐,恶拽你入极苦。

无论如何,我们的来世无法在于当世发生关系。

我们总会忘掉当下,东方文化发明了孟婆汤,饮下即刻忘掉所有红尘俗事;西方发明了灵魂异世界,两个世界永远无法重合。

如果人类发明了一个机器,可以探索来生,发现死亡不过是人类肉体的消亡,但精神可以去到来生,哪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选择生死?

这部由罗伯特雷德福和鲁妮玛拉的出演的新片的《发现》(The Discovery),就切中了这个颇为宏达的终极命题。

生死不光是科学问题,对于具有智慧,精神世界发达的人类来说,生死是一个哲学问题。

而电影本就是一种哲学情景。

哲学是关于矛盾,关于断裂的理论。

哲学化解矛盾,缝合断裂;换句话说,哲学制造综合,在断裂之处创造一种新的综合,在原本的差异处建构联系。

无疑生与死就是最大的一组矛盾,生于死之间,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具有无法联系的断裂缝隙。

生与死永远无法在当世完成联系。

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作为哲学的一种情景,却可以超越其他艺术形式,或者科学形式,创造生与死的新联系。

电影本就是围绕存在和显现关系而形成的誖伦。

电影的问题,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电影既有复制现实的可能,也含有这个复制品完全虚构的维度。

新片《发现》就在对于现实世界的复制和虚构中,完成了对于生与死,生命意义的一次探寻。

影片一开始,就是拉开了叙事的鸿沟,制造了断裂和矛盾。

罗伯特饰演了发现死后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发明证明了人类在死亡后,脑电波依然活跃,人类可以脱离当下的肉体,去到来生的世界。

这个发现被公布后,世界出现了大波自杀潮。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市民还是政客,都忙着去死。

主持人说,这是人类即发现新大陆,登陆月球后的第三次伟大发现。

随后,她追问,面对大波自杀潮,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罗伯特坚定的回答,不会!

就在这时,摄影师在感谢完罗伯特后,当场举枪自杀。

全场哗然,罗伯特神态僵硬,在眼中,我们看出了他的动摇。

影片的故事视角随后被拉到了一艘只有两个人的海船上。

男主角杰森和女主角鲁妮玛拉在船上相遇。

故事由此开始。

原来杰森正是罗伯特的儿子,他听说父亲又有了新的发现,于是赶回家。

他明显对玛拉有好感,在床上她痛斥自杀行为的泛滥,可在下一个场景,杰森却偶遇正准备再大海中溺亡的玛拉。

他果断救下玛拉,并带其前往了父亲的驻地。

这个私人领域不光是父亲发现来生的研究场所,还是收留自杀未遂者的疗养地。

父亲的新发型是可以用机器,以视觉的方式,让人们看到死去人的脑电波形态,由此也许可以证明,死后的人,到底去了那里,那个来生究竟是什么模样。

疗养所的人都在等待博士的发现,他们太希望看到来生的世界。

但,男主杰森对此是反感的,他认为父亲应该对死去的人负责人,是他的发现导致了世界自杀潮的出现。

《发现》需要观众的耐心,前面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高潮的铺垫,影片的主控思想非常隐蔽,一直到最后才悄然缝合。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死亡的人都是因为对于现实的遗憾。

来生是他们的后悔药,所有一批人选择以死亡的方式,追求新生,弥补当下的遗憾。

罗伯特为什么要发明这个机器?

杰森为什么方案这部机器。

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心病,罗伯特的妻子,杰森的母亲,她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而其自杀的原因是罗伯特沉迷科学研究而忽视了她的存在。

那晚,妻子和平常一样希望寻得关注,但罗伯特继续沉迷于研究,妻子冷静的上楼,在浴缸里溺死了自己。

杰森无法面对,选择了离家出走,而父亲开始了探寻来生的发现。

罗伯特的目的很简单,他无法释怀妻子的自杀,通过来生的探寻,他希望找到妻子死亡后的去处,一边是想询问她为何选择抛下她死亡,一边是为了和她团聚。

玛拉选择在海边溺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一不留意,让在海边玩耍的儿子遭遇了溺亡,丧子之痛让她无法走出当世精神的困境,她同样希望在来生寻求改变。

在新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死去人的来生其实并不是真的所谓新生,而是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再造。

他们发现死去的被研究者,希望通过来生弥补当初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过错。

由此,罗伯特也通过死亡见到了妻子,在来生中,他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在那个关键的当晚,选择了和妻子来场烛光晚餐,他叫住了准备上楼的妻子,给了她一个久违的拥抱。

罗伯特和其他人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感到极度震惊。

因为,这个来生更加可怕,它宣布人类可以跨越时间的维度,弥补过去的遗憾,引发未来的改变。

这个所谓的来生无疑将导致更多的人选择自杀。

死亡由此变成了一种奖励,变成了一种对于当下自我无足轻重的选择。

人们可能因为一点的不满足,稍微的遗憾,就会选择自杀,寻求改变,弥补当下。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有着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的亲情,失落的爱情,惋惜的友情,我们短暂的当下,有着无数的遗憾和不可追寻。

当死亡成为他们的希望时,自我了解就会成为他们新的圣经。

所以,罗伯特选择毁灭机器,就在他即将宣布这个消息是,杀死亲人,前来寻求庇护的女子枪杀了玛拉。

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改排斥态度,选择使用机器,自杀后去到来生,寻求改变。

影片《发现》在这里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伏笔,原来一开始的两人在游船上的相遇已经不是第一次。

杰森和玛拉早就认识,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次次去到来生想要改变寻死的玛拉,可总是失败。

来生不是未来,而是关照当下,是在某个选择的关键节点时,当我们做出另外一个选择时,人生走向另一种可能的来生世界。

比如,当我们面对两份爱情时,我选择其中一个人,都将对来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来生是我们对于当下众多平行世界我的一次体验。

最后杰森能够拯救寻死的玛拉吗?

他们的关系又该如何结尾呢?

来生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吗?

《发现》以建构时间的方式,让神性或理性,以纯粹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同时,它也是理性的,影片将主控思想死死的锁在了珍惜当下的围城中。

不要期待死亡的改变,而是在活着的时刻尽量体验人生,让我们在亲情爱情中少一些遗憾。

爱是对死亡的反抗,爱是奇迹在存在中的降临,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当下的事件拯救爱。

所以,化解矛盾,弥补生与死的裂痕,也许不需要来生。

用力在当下,接受事实,去权力保持距离,果断的做出决定,让我们在生活中存在,感知真正的生活。

《爱有来世》短评

有点墨迹,我好像经历过前世记忆闪回……

3分钟前
  • 肆壹
  • 还行

从来世的悬念,到来世只不过是回忆,到创造新的回忆引出平行宇宙的概念再到片尾的惊天大反转,处处充满的哲思是我乐意在任何影片中看到的插入。在所有类型里,纯粹的科幻片是我不太喜欢的类型,但是将文科思想融入理科研究来谈论理论与思想的影片使我更加投入,因为思想往往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

8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推荐

剧情牵强,特别是最后的时间线解释也没说清楚。舞台很大导演没hold住

10分钟前
  • 阿毛32
  • 较差

讲的啥子玩意儿……记忆穿越?算了吧……

13分钟前
  • 星星知我心
  • 较差

相遇就是久别重逢的一个开始,相遇、相识、相恋到最后的分离,都是对来世的执念,是今生无法弥补的错误,苦苦追寻来世的弥补,轮回是心中执念产生。

14分钟前
  • 不知不觉
  • 推荐

很软的软科幻,最后疲软…

16分钟前
  • lovewaiter
  • 还行

傻气故事配这种casting简直是灾难

17分钟前
  • 十万
  • 很差

典型美国伪科幻,女主矫揉造作在,男主自以为是,突如其来的接吻更突显导演的愚蠢。

20分钟前
  • 小曾伽
  • 较差

虚头巴脑

24分钟前
  • 玛戈罗比
  • 很差

一言难尽····

25分钟前
  • 柴禾-ChaiHe
  • 较差

Isla其实是will他妈吧……小男孩被水淹……相同的海滩……其实will被一次次困在这是因为得自己救自己,这样的话他也没有被水淹,他爸也不会开始研究这个东西,他妈也不会自杀。简直机智的拯救了全世界啊这是

26分钟前
  • 摩一|^^oy
  • 推荐

老梗还是很无聊的那种 mara都救不了

31分钟前
  • MoonBack
  • 较差

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故事,看的头疼。

35分钟前
  • 大大大白菜
  • 很差

很无聊。

40分钟前
  • 狂暴小李子
  • 较差

都把时间啊空间的穿越当某类人的后悔药吃了。而且,心有灵犀地译为爱有来世,去吃翔吧。

44分钟前
  • 当局
  • 较差

导演想解释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后悔药什么的还是容易像平行宇宙,夹杂着记忆,让记忆中的人来解释还是有点奇怪吧。

47分钟前
  • 萤木C
  • 还行

关于轮回的新设定

48分钟前
  • 塞林格的考拉
  • 推荐

7分吧 根本不是一个电影反而像一部讨论来生的书 提到了来生有可能是一个平行世界 你可以改变自己的错误的平行世界 这里面有道德有社会问题 有因果 有源头 喜欢的可能给个高分 不喜欢的可能很闷 当然这个设定很不公平 皇帝的来世还是皇帝 乞丐的来世还是乞丐吗 人的来世还是人 狗的来世还是狗 2018416

53分钟前
  • 33米兰
  • 推荐

前半部分一会科幻一会神学,最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来世,更像是平行宇宙或时间循环。那台所谓能看到来世的仪器其实是一种“可能性分析仪”,接入后能让人看到某节点的另一种可能,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以为的投胎转世。所以仪器里面看到的都是近平行时间线,而没有人从头活一次。得搞懂这个设定,才能明白这片想讲啥。但借一个科幻设定去讲其他的类型片并不稀奇,像本片这样连设定都讲不清的还真是少见(不排除网飞自带翻译有问题)。加上絮絮叨叨的台词,这100分钟很折磨。浪费鲁妮玛拉了。

58分钟前
  • Icilian
  • 还行

如果今生很乏味,我害怕有来生;如果今生很精彩,今生已经足够。而且,人生总是会有遗憾,不管活过多少个来生,重来过多少遍,永远不会完美。

1小时前
  • fomalhau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