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背景融为一体库珀·霍夫曼和阿兰娜·汉姆刚刚在洛杉矶看完点映。
忍不住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作五星好评。
甘草披萨是什么意思呢,甘草指的是甘草糖,一种苦味和甜味混合,透着一股草药味的软糖。
爱吃甘草糖的人爱不释手,不爱吃的人比如我就一口吐掉。
说回甘草比萨,其实是一个俚语,指代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在电子时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但是在电影发生的七十年代,那时所有的音乐都是刻在油亮的,圆圆的像是披萨大小的黑胶唱片上。
阿兰娜·凯恩(由Haim乐队的小妹妹阿兰娜本色出演)和盖瑞·瓦伦汀(由菲利普·赛摩·霍夫曼的儿子库珀·霍夫曼饰演)都是生活在七十年代洛杉矶的有梦想的青年;不同的是阿兰娜25岁,盖瑞16岁;相同的是两人都在爱做白日梦的年纪,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盖瑞是一个童星,他的妈妈是他的全职经纪人,因为他进入青春期变高变大,很多角色已经不再适合他。
他给自己的出路是决定改行创业,什么不靠谱的东西他都愿意尝试,卖水床,开弹珠厅。
阿兰娜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她试图争取工作机会,但是她在当时普遍厌女的好莱坞频频碰壁。
阿兰娜在盖瑞的高中帮助一位摄影师为学生们拍照,摄影师在她走过时趁机揩油,她的脸色一变,但是只能无奈地把怒火压了下去。
盖瑞在第一次见到阿兰娜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窈窕的身影,他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最性感的女生。
盖瑞邀请她共进晚餐,本来兴趣盎然的她在听说盖瑞是童星以后决定赴约。
在晚餐上阿兰娜虽然觉得盖瑞幼稚,她和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盖瑞说,以后我会一直记得你我就像你会一直记得我。
阿兰娜告诉他他们只能当朋友,而且他年龄太小了,她想找一个让她犹太父母满意的犹太小伙。
盖瑞得到了一份出演舞台剧的机会,他带上阿兰娜和他一起去,在飞机上阿兰娜和一个犹太帅哥打的火热。
两个人你依我浓,盖瑞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阿兰娜把帅哥带到她的父母面前吃晚餐,在餐前祷告环节帅哥表示自己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坚决不信犹太教,所以他拒绝做祷告;餐桌上的气氛一下跌至零度,而阿兰娜和帅哥的恋情也草草结束。
盖瑞靠他在好莱坞的关系给阿兰娜找到一个演员经纪公司,并告诉她待会试镜只要所有问题都答是就好了。
女经纪人对她的外表肆意评价,故意给她穿小鞋。
阿兰娜最终得到了试镜的机会。
盖瑞做起了水床生意,他邀请漂亮的阿兰娜做店面的比基尼女郎给店铺招徕生意。
她的垫胸令她感到别扭,盖瑞让她勾引顾客的话术也让她直翻白眼。
盖瑞在店里勾搭到一个和他同龄的少女,这个少女给他破了处。
洛杉矶发生了汽油荒, 靠树脂为原料的水床自然停产,盖瑞的店面也打了样。
肖恩·潘饰演了一个魅惑的成熟大叔角色,他在好莱坞有一定影响力。
天真的阿兰娜以为被他被她的魅力吸引,哪知道他是一个猎艳高手,专门以潜规则年轻小姑娘为乐,而小姑娘们也愿意被他潜规则。
(音乐家和诗人Tom Waits在这里饰演了一名及其有感染力的导演角色)布拉德利·库珀饰演的芭芭拉·史翠珊的男友是一个喜剧角色,他不光是个深柜,而且貌似精神有问题,像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自言自语;但是他见到像是阿兰娜一样的小姑娘,他便像是一条嗅到肉骨头的狗一样凑过去。
水床就像一个液泡,也像是个承载着浪花的橡胶容器。
这些浪花推动着两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向不同方向推去,又将他们拉回来产生碰撞。
两个人在一次争吵后开始冷战。
盖瑞做起了弹球厅的生意,阿兰娜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她之后开始为一位犹太议员服务。
在那里她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
这位符合阿兰娜标准的钻石王老五的议员对她表示了兴趣,在一天工作结束后邀请她一起喝一杯。
阿兰娜欣喜地赴约,却发现议员也是一个深柜。
同时,弹球厅的生意十分兴隆,盖瑞却不停驱赶着店里青少年,告诉他们年龄太小了;他给自己定制了一身很配色浮夸的西装,在店里雄赳赳地像一个大老板一样走来走去。
阿兰娜的姐姐们来店里玩耍,她们鼓励他去找她;阿兰娜在送走议员的深柜男朋友回家以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原来就在她的身边。
两个人在城市里寻觅着对方的身影,直到缘分将两个人带到同一条街道上,他们紧紧相拥着。
甘草披萨的内核是一部爱情喜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也抨击了好莱坞的一些问题。
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给我的感觉他们的感情都是十分的真实。
这部电影如梦如幻,从一对欢喜冤家的爱情看到了那个美丽的,缥缈的怀旧年代。
文/李草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下文简称PTA)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多年一直以来徘徊在好莱坞相对边缘的位置,很少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的认可,奥斯卡重要奖项往往数提零中;但他的作品却又享誉欧洲甚至全世界:《木兰花》(Magnolia)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私恋失调》(Punch-Drunk Love)拿到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大师》《性本恶》《魅影缝匠》……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大师级水准。
PTA最有名的作品非《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莫属,影片讲述了一个石油大亨发家致富却家庭破裂的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思想境界,该片都称得上是2000年后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毫无疑问,无论是题材、结构、人物,PTA的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某种意料之外的错愕感,其所传递的价值又往往不见容于主流,这也使得他的电影往往难以在当时当地获得与其成就相匹配的评价。
2021年,PTA推出了他的新作《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70年代初的爱情故事,并在今年的奥斯卡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提名。
这也是在《雨人》之后33年,好莱坞大制片厂米高梅独立制作、销售和发行的影片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影片,尽管以PTA悲惨的获奖履历来看,本次空手而归的概率依旧很大。
与PTA之前在其作品里善用全美国最好演员的做法非常不同,本次这部新作中的两位主角对观众而言十分陌生,《甘草披萨》也确实是二人的电影首秀。
不过实际上,他们都与PTA渊源颇深,在其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主演阿拉娜·哈伊姆(Alana Haim)隶属HAIM乐队,PTA自2017年开始就给乐队拍摄音乐视频,完成了数量众多的MV短片,和乐队三姐妹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默契;男主演库珀·霍夫曼(Cooper Hoffman)则是PTA此前多次合作过的伙伴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子,而菲利普·霍夫曼在《大师》中的精彩演绎也为PTA和他自己各赢得了一座银狮奖杯。
因此,《甘草披萨》这部影片本身或许有点像是编导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虽然他的创作态度绝非是以插曲视之。
影片中,男主角加里是一个15岁的高中生,女主角阿拉娜是一个25岁的摄影师助理,二人在高中照相日当天相遇,并开始了一场聊骚。
初看之下,加里和阿拉娜好像怎么也不可能走到一起:不仅因为这会成为一段年龄差巨大的“姐弟恋”,而且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二人的性格和价值也迥然不同——加里是一个头脑精明活泛的童星,有着十分敏锐的商业嗅觉,几乎能够瞬间把握住时代的经济脉搏;阿拉娜则对生活有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执着和想象,尤其对加里这种“小聪明”嗤之以鼻。
在与加里的“商业团队”分道扬镳之后,阿拉娜加入了当地市长候选人的竞选团队,准备在政治世界中大干一场。
然而二人的创业/职业生涯都并不顺利,也正是在如此充满挫败感的经历中,他们之间看似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不可或缺。
《甘草披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这一点跟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影片《好莱坞往事》相似。
有趣的是,《甘草披萨》的故事发生地圣费尔南多谷距离好莱坞非常之近,两部影片发生的年代也非常接近(《好》是1969年,《甘》是1973年),所以把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就能看到两个导演是如何热衷于这个时间节点,并同一时期的美国社会进行了怎样丰富的描绘。
当然,昆汀和PTA的叙事手段本身有着很大区别,前者直截了当地深入事件,对其进行重述和解构,通过故事情节俘获观众,后者则是意在言外,试图以“侧写”勾画时代氛围,以幽微隐晦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发掘宝藏。
这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好莱坞往事》和《甘草披萨》里都出现了“过气演员”这一形象,前者以之为主角,讲述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与替身搭档的故事,后者则将杰克·霍尔顿(Jack Holden)这一半虚构角色安插进阿拉娜的生活中,以一场疯狂又好笑的摩托戏回溯了一个演员甚至一整个产业昔日的荣光。
与之类似,片名“甘草披萨”本身也反映了影片“侧写”的特点:PTA在解释这个片名时就表示,“甘草披萨”不仅是当时南加州地区一家连锁唱片店的名字,更重要的是“甘草”和“披萨”两个词能够让他“立即回忆起那个时代”,并“很好地捕捉到电影的情绪”(引自《洛杉矶时报》和《综艺》对导演的采访)。
当然,看完全片的观众肯定都知道,“甘草披萨”这个词从未出现在情节当中。
我们不妨说,《甘草披萨》表面上(或“正面”)看的确是一个无害的爱情喜剧(rom-com),但PTA却是来用这个故事举重若轻地叙说另一些真正重要的事物,那些处在“后景”却在一代代美国人生活中复现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主角内心的转变与影片中的两个事件有着非常直接深刻的关联。
其一是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使得加里的水床生意受到极大影响(水床的原材料乙烯由石油提取),同时牵引出充满隐喻意味的“空档倒车”大戏,促使阿拉娜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其二是阿拉娜所服务的市长候选人在下班时间邀请她到一家餐馆,阿拉娜也是在此时发现眼前这个政治偶像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动人,而这很难不让人想到1972—1974年之间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尤其是电视上还出现了尼克松本人)。
两个事件的出现,让阿拉娜被危机感和幻灭感所笼罩,也让两个人的关系出现起伏和波动。
以此观之,《甘草披萨》的时间线是可以精确到月甚至日的,任何一点轻微的时间偏移都将对人物动机和故事走向造成损失。
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间节点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绝非某种散漫编排的巧合、扭捏作态的怀旧,而成为某种必然的策略。
实际上,《甘草披萨》所采用的“侧写”和“后景”策略并非PTA初次使用,比如其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作品《性本恶》(Inherent Vice,也译为《固有缺陷》)就是借一个犯罪/侦探故事的外壳,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关系,揭露出社会的“固有缺陷”,甚至以1970年影射21世纪的美国。
只不过,PTA这回已经不再改编后现代文学名著,而是走了一条塔伦蒂诺和品钦之间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准许范围内,具有最大限度指涉性和批判力的半原创道路。
恰如《电影手册》所言,“对于塔伦蒂诺或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样的作者导演来说,通过作品重新回到这一时期不仅是服从于一种怀旧的狂热,更重要的是重拾那些美妙和焦虑的碎片,以便通过它们更好地折射出当下。
”与《性本恶》相似,我们也能在《甘草披萨》里看到太多有趣的配角,在各种行为举止荒诞不经的配角身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躁动、混乱和不安。
除了西恩·潘饰演的过气男演员之外,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乔恩·彼得斯(Jon Peters)也有着十分吃重的戏份。
我们能看到这个疯疯癫癫、磕了药似的制片人身着嬉皮士的衣服和饰品大闹加油站(在《好莱坞往事》中,嬉皮士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随着1969年的曼森家族案的发生,嬉皮士的大规模流行也彻底终结,乔恩·彼得斯这样的人似乎成为了嬉皮士的“遗老”和“余晖”。
影片中还有一个神秘的角色,也就是一直站在门外监视市长候选人的神秘长发男子。
这个略显颓废、振振有词的人物很难不让人想起《出租车司机》(1976)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纳什维尔》(1975)里的无名杀手,PTA以比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阿尔特曼都更加“反高潮”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形象——刺杀从未发生,但威胁也从未离开,一股不为人所知的暗流始终都在涌动。
可以说,PTA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带着历史前因后果和宽广政治外延的世界,不可知的他者潜伏、观察,伺机而动,没有一个人能不受影响和支配。
影片结尾,阿拉娜和加里二人相互找寻,最后在影院门前相遇,故事也随之在一种甜蜜的氛围中结束。
然而PTA似乎并不想就此确定二人的关系,几次高光的闪回没让人产生感动,反而让人更加疑虑了:我们分不清PTA究竟是在以闪回强化二人之间愈加深刻的情感,还是向我们暗示此时二人的彼此追寻只是先前经历的重演?
这是否意味着疯狂的奔跑和追寻将还会在二人的关系中再三发生,而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冲突似乎从来没有化解?
又或者,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在各式各样的历史碎片中,上演别无二致的戏码?
(本文章已在 B站 和 Youtube 「小玄儿的深夜聊碟」频道发布了视频版,欢迎点击观看)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甘草披萨 Licorize Pizza》目前获得了三项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并且已经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剧本奖」。
你可以看出业内对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后面简称PTA)剧作和导演能力的认可。
《甘草披萨》是 PTA 的第九部剧情长片,不仅推出了两位闪亮的银幕新人,还让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获得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库珀 Cooper 在 PTA 新片《甘草披萨》里的十几分钟客串,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他在陀螺新片《玉面情魔》里两个小时的表演。
之后我们会介绍这两位新人「大有来头」的背景,影片中一众好莱坞影星和导演客串的「名场面」以及 PTA 创作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魅力的来源。
在开始之前还是要说一句,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再来看解析,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Part 1: PTA 的自学电影之路 (*了解的同学可以跳过)想要和 PTA 的作品产生共鸣,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他的创作历程。
1970年出生在加州洛杉矶的 PTA,从小就在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蓬勃发展下长大。
他的父亲就是圈里人(配音演员和主持人),他也很早就在片场打工。
PTA 在 NYU 读了「两天」就退学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对于电影学院的「神吐槽」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电影专业的第一课永远是《战舰波将金》PTA 说当时大家更感兴趣的是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老师应该倒着讲,先讲马丁的电影是从哪承袭的?
而不是永远在讲一样的东西。
其次,PTA 说当时自己最想学怎么写剧本,结果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是想写《终结者2》那你就可以走了(言下之意是:这里是研究严肃电影的)PTA 当时就纳闷儿了,如果班里就有人想写《终结者2》呢?
或者我自己想写《终结者2》呢?
并且事实证明《终结者2》超级好看啊!
最后,PTA 干了一件让他决定马上退学的事情那就是暗地里测试一把老师的业务水平!
当时老师留了个作业,撰写一页没有对白的剧本,通过人物的表演塑造角色。
PTA 从好莱坞导演兼编剧的大卫·马梅 David Mamet还没拍摄的电影剧本《各怀鬼胎 Heist》里偷了一页交给老师了。
里面正好有一段描写演员丹尼·德维托 Danny DeVito 饰演的角色边开车边抽烟,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故意让烟蒂不断烫到自己的手,从而保持清醒。
PTA 觉得这段写得贼好,结果老师看完给了他个 C+。
当时就印证了他的想法——老师就是个不懂行的掉书袋。
从此他对电影学院的评价就是「浪费金钱和时间」。
“电影学校完全是骗人的。
因为你想要的那些信息,你自己都能找到。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说还好自己退学退得及时,钱都拿回来了,不亏。
他用退还的学费拍了24分钟的短片《香烟与咖啡 Cigarettes & Coffee》该片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一家制片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PTA 从此进入了好莱坞。
1996年推出了首部剧情长片《赌城纵横 Hard Eight》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行业里懂行的人真的不多《赌城纵横 Hard Eight》原名「悉尼 Sydney」看起来是一部关于赌博和黑帮的犯罪题材电影,其实内里讲述了一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人物关系。
影片中的长镜头就足以看出 PTA 的才华。
结果制作公司不但不识货,还把他解雇了,并且拒绝放映原版电影。
(这让我想起了胡波)幸运的是《赌城纵横》收到了戛纳电影节的邀请,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并且角逐当年的金摄影机奖。
当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还有侯麦的《夏天的故事》,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拍摄的《迷离劫 Irma Vep》。
从此 PTA 的电影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从处女作《赌城纵横》开始,PTA 全部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的,与昆汀和诺兰一样都是「胶片俱乐部」的成员。
九部电影大部分是用 35mm 胶片拍摄的,其中《大师》使用了 65mm 胶片拍摄。
并且《大师》《魅影缝匠》和《甘草披萨》还洗印了 70mm 胶片版本在电影院放映,可见 PTA 对胶片电影的坚持和着迷。
他说自己主要是通过看电影学拍电影的,他喜欢马丁·西科塞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PTA 说在创作《不羁夜》时,当时的自己急于把故事拍出来,更多的是模仿大师的拍摄手法。
到了拍《私恋失调》的时候,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导演风格。
关于编剧,PTA 也找到了毕生热爱的主题,那就是围绕着他身边的人和事。
尤其是他长大的地方——洛杉矶 San Fernando Valley。
在 PTA 的九部电影中,五部的故事都发生在洛杉矶,只是年代不同。
1997年的《不羁夜 Boogie Nights 》以洛杉矶的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为背景,聚焦于一位年轻的夜总会男服务生成为色情电影明星的故事,记录了70-80年代色情电影的兴衰史,以及电影从大银幕转向录像带的变迁。
1999年的《木兰花 Magnolia》故事依然发生在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其中的角色们相互关联,寻找幸福、宽恕和生命的意义。
2002年的《私恋失调 Punch-Drunk Love》讲述了一个整日被七个姐姐压迫的小人物的离奇恋爱故事。
故事就发生在距离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不远的地方(Sherman Oaks)。
2007年的《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讲述了20世纪初期,加州石油产业的崛起。
2012年的《大师 The Master》讲述了5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图景。
故事从夏威夷的海滩,到亚利桑那,再到俄亥俄州,当然还有 PTA 出生、长大、生活的加利福尼亚。
2014年的《性本恶 Inherent Vice》改编自 PTA 非常喜欢的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 Thomas Pynchon 的小说,讲述了在70年代洛杉矶一名私家侦探,探索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台前与幕后、权利与金钱相互勾结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7年的《魅影缝匠 Phantom Thread》比较特别,讲述了50年代英国伦敦一位时尚大师的一段虐恋。
2021年的《甘草披萨 Licorize Pizza》PTA 再一次回到了洛杉矶的故乡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讲述了70年代一个15岁高中生和28岁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Part 2: PTA 的洛杉矶风情画可以说这部电影是 PTA 非常私人的作品,也导致了一些观众表示无法和电影产生共鸣。
不过,请你再给我 5分钟的时间,下面的内容也许会让你改变想法。
就像 PTA 说的,他身边有着太多有趣的人和事 在他的电影故事里,角色大多数都有着现实原形。
About how you grow up and have an affects you and how that informs who we are.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私恋失调》里男主角买布丁攒飞行里程的灵感来自真实故事的启发(大卫·菲利普斯 David Phillips 成功积累了100多万英里的飞行里程)《魅影缝匠》的灵感来自繁忙的 PTA 一次生病的经历《甘草披萨》的灵感来自 PTA 的好友 Gary Goetzman他是 Tom Hanks 的制片人,在成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之前曾经是个童星,整天给 PTA 讲好莱坞的奇闻逸事。
后来星途受挫,Gary 做起了水床生意,生意受挫之后,Gary 又了开了一家弹球厅。
(1939年弹球机在加州成为了禁品,一度被视为赌博和犯罪的温床,在珍珠港事件后,制造弹球的铜、铝和镍更是成为了战时珍贵的材料。
直到1974年弹球厅终于被加州最高法院解除了在洛杉矶的禁令。
)Gary Goetzman 后来和导演 Jonathan Demme合作成为了制片人。
(1991年两人合作《沉默的羔羊》获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奖。
1996年 Gary 与 Tom Hanks 合作了《That Thing You Do!》 随后1998年共同创立了制片公司 Playtone )PTA 说这些人和事都是70s年代的特定产物。
电影里的餐厅 Ram’s Horn、酒吧 Tail o’ the Cock 都是他小时候常去的地方作为「好莱坞打工人」上下班必经之路上的餐厅和酒吧店里的常客都是电影明星、动画师、配音演员(PTA的父亲就是)、著名的电台DJ等等。
现实里他就见过美国著名的特技演员 Evel Knievel 在众人的簇拥下跑到停车场表演飞车特技,结果把周围的车撞个稀烂,然后回到酒吧继续买醉。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是 PTA 小时候挥之不去的记忆。
他说自己当时和母亲一起停车场一样的马路上排队等着加油,感觉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Part 3: 洛杉矶的都市传说PTA 的成长就伴随着娱乐圈、政治圈,电影、电视、广播媒体的野蛮发展,于是他把自己十几岁时,对70年代人和事的回忆,全都放进了《甘草披萨》里。
PTA 说构建故事,需要先塑造人物。
让人物开始对话,从而建立人物关系。
当你有了鲜活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有了故事,故事中自然蕴涵了主题。
而不是先想好一个主题,再去编造故事和虚构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完 PTA 的电影之后,你常常忘记了故事,但是你一定会记得某个人物。
像是《木兰花》里的汤姆·克鲁斯、《大师》里的华金。
《血色将至》和《魅影缝匠》里的丹尼尔·刘易斯。
这次在《甘草披萨》中 PTA 创造的两个人物:15岁的 Gary 和 28岁的 Alana (电影中她总是强调自己25岁)不仅仅有着人物原型,还带着 PTA 对这两位新人深深的欣赏和喜爱。
其中 Gary 的扮演者库珀·霍夫曼 Cooper Hoffman 今年刚刚18岁的他是第一次主演电影,而他正是 PTA 之前最常合作的男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的儿子2014年,年仅47岁的菲利普·霍夫曼英年早逝。
他是可以和华金并驾齐驱的实力派男演员,在《大师 The Master》里他与华金的飙戏,绝对是影史经典。
从 PTA 的《不羁夜 Boogie Nights 》开始,菲利普·霍夫曼就在他的电影里扮演一些古怪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例如,羞涩的片场的收音人员——《不羁夜 Boogie Nights 》嚣张的床垫零售商——《私恋失调 Punch Drunk Love》几句台词就可以让观众落泪的临终看护——《木兰花 Magnolia》还有疯魔的科学神教创始人——《大师 The Master》菲利普·霍夫曼是 PTA 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面孔,他可以极致温柔,也可以极致疯狂。
《甘草披萨》简直就是 PTA 为菲利普·霍夫曼的儿子特别打造的出道大戏。
而库珀·霍夫曼 Cooper Hoffman 没有令观众失望,与他的父亲一样完全不计形象地出演了一个满脸青春痘,走路的时候,一直往白色西裤里塞衬衫的15岁童星Gary 总是带着一股莫名的自信,试图与大自己13岁的成年女性约会。
他一会儿在台上说着冷笑话,得罪知名演员一会儿又做起了倒买倒卖水床的生意在石油危机后他又开了一家百事可乐免费喝的弹球厅!
被卷入 Gary 疯狂生活的女主角 Alana 人物原型来自 PTA 高中时候的美术老师。
PTA 说 Alana 和她的母亲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PTA儿子的房间里,还挂着他小时候和 Alana 的母亲一起画的画(我严重怀疑 PTA 小时候喜欢这位美术老师)在影片在中饰演 Alana 的 Alana Haim 在现实中和两个姐姐一起组了个乐队就叫 Haim在演电影前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她说小时候总听母亲提起,自己教过 PTA 画画,她一直以为母亲是在吹牛。
直到 PTA 找到了她,并且为她量身定制了这个角色。
可以说《甘草披萨》充满了PTA 对故乡和故人的追忆和爱。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看起来有点私人。
就像是一个在北影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里长大的孩子,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述他小时候耳濡目染的圈儿里的故事。
PTA 说其实他也分不清哪些是回忆、哪些是都市传说了。
不过影片中那些十几岁早熟的大男孩儿,想要和成熟女性约会的心理他深有体会。
PTA 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
他在14、5岁的时候,周围的女孩都在18、9岁左右——重点是她们都有车!
所以,PTA 和朋友们总是缠着小姐姐们开车带自己出去玩。
并且想要引起她们的注意,不想做令人讨厌的小屁孩儿。
《甘草披萨》中充满了喜剧和黑色幽默,高级黑了警察、明星、政客和老白男们。
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花花公子;西恩·潘饰演的老派男明星;还有本·萨弗迪饰演的政客,都会让你会心一笑。
萨弗迪兄弟作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兄弟导演,因为太喜欢PTA的《私恋失调》了,所以找了亚当·桑德勒拍了《原钻》。
在《甘草披萨》里,Gary 这个15岁童星+疯狂创业人的设定,让我不断想起《私恋失调》里的 Barry Egan 和《原钻》里的 Howard Ratner。
感觉如果 Gary 在投机倒把的道路上走歪了,长大就会换变成其中之一。
不过还好 Gary 遇到了 Alana《甘草披萨》其实是以 Alana 为视角展开故事的正如 PTA 在采访中说 Alana 如何应对这个比她小13岁的未成年人的追求,她在 Gary 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影片的重点。
这里也道出了影片中,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渣男。
简直是 LA 渣男图鉴:从照相店的咸猪手,到不靠谱的犹太小哥,喜欢吹牛的大明星,满嘴谎言却以真诚为口号的政客。
Alana 发现原来所有的男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在围着他们转。
兜兜转转,Gary 这个人前怂包,人后威风,自己搞的烂摊子永远都是靠女人收拾的大男孩儿(妈妈、Alana)竟然是 Alana 最挂心的人。
起码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他们真正为彼此奔跑过。
Gary 虽然还没从一个孩子 Kid 变成一个男人 Man,但是此时的 Alana 已经不需要再追逐大男人 Bigman 的身影了,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
PTA 特别喜欢用台词去铺垫很多细节,在《甘草披萨》开篇 Gary Valentine 就和弟弟说,自己遇到了将来要结婚的女孩儿。
电影也以他在弹球厅介绍 Alana 是 Alana Valentine 作为结尾。
如果你问我 Alana 打底喜欢 Gary 什么?
我觉得可能就是真实吧,还没有步入社会的 Gary 非常幼稚,但是还不至于像成年人一样,满嘴谎言和仁义道德。
Part 4: 甘草披萨的片名和主旨最后来说说这个离谱的片名《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 来自70-80年代,南加州非常有名的连锁唱片店(曾经有34家分店)因为黑胶唱片的颜色很像黑色的甘草糖,形状大小又很像披萨。
所以人们经常开玩笑,如果唱片很烂,大不了可以当作甘草披萨卖掉。
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这家唱片店 PTA 说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给电影起这个名字。
只是感觉一提起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 就会想起那个特定的年代。
这个发生在好莱坞后花园的故事,怎么能没有电影院!
影片的大结局发生在一家剧院前面(El Portal Theater)这里也是当地为数不多还在的地标之一,1926年建成,现在是一个表演艺术中。
PTA 说自己有很多故事和想法,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创作,他说就像小时候看电视不断地换频道一样自然。
在准备《甘草披萨》的同时,据说他也在筹备一个超级黑暗故事。
有些人觉得 PTA 这次翻车了,其实只是在《甘草披萨》里 PTA 没有刻意炫技。
影片中第一个精心设计的长镜头人物之间同色系的服装细节这个刻意不拍摄说话对象,而是将镜头对准镜像里的 Alana,让观众去想象对话场面的尴尬,观察Alana的反应,都是导演的用心安排。
也有人觉得《甘草披萨》很不 PTA ,其实只是少了以往故事里强烈的男性角色。
从《魅影缝匠》开始,PTA 就尝试侧重女性视角来讲述故事,但是故事的力量感依然不输给男性视角的叙事。
例如在《甘草披萨》中 Alana 的惊险倒车桥段非常硬核,算是与主流好莱坞男性的追车戏来了一场隔空对话。
还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结尾为什么是 Happy Ending。
其实 PTA 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和爱情。
不同时代下的人物都是孤独的、焦虑的、狂躁的,甚至是些许病态的。
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试图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找慰藉。
当上一代的好莱坞大牌们已经成为传说,PTA 也许更关心下一代的希望在哪里。
所以才推出了这部回忆满满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一众好莱坞大牌明星和导演甘当绿叶,只为了力捧两位新人演员出道。
最后奉上 PTA 2021 年最期待的电影,看看你刷了几部。
《法兰西特派》《呼朋引伴》《国王理查德》《永恒族》《蜘蛛侠:英雄无归》《犬之力》和《斯宾塞》好啦,这次就聊到这里欢迎分享你对电影的观后感。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2年2月24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很轻松的片子 相遇之后第一次追赶是在Gary被抓的时候 女主毫不犹豫地追上去 第二次追赶是女主被甩下摩托车 所有人都在庆贺跨越的时候 只有他迎着摩托的反方向朝她奔去 前两次都是单向的奔赴 第三次是和市长的男友相拥 男友说he’s shit 的时候 双方终于奔向了对方 中间有两段是两个人都放弃了对方 Gary在女主从背后拥抱他 终于接受他的时候 躲开了 转身去找了自己同龄的女孩子 女主放弃了 同样也投身属于自己年龄的大人世界 和导演勾搭 但是却只是被当作消遣 两个人手拉手回店里 躺在水床上的时候 水床上两只手的距离 Gary悬停的手 再一次对这段关系进行了暂停 然后他们又一起卖水床 在Gary一顿操作 女主完美的车技下他们才逃过一劫 在夜幕中看着Gary幼稚地表现 女主再一次失望 决定回到大人世界,本以为市长会对自己有意思,没想到自己只是被叫来作挡箭牌的再一次被这复杂的成人游戏愚弄男主一次次想证明自己成熟和那些大人一样,有自己的公司,能挣到钱,能去高级餐厅可是却每次都让女主失望女主就这么来回地挣扎一次次两人来回拉扯 试探着彼此的心意最后一次次被成人世界里的游戏爱情碾压后,女主也决定找那个诚恳的小狗于是两人在街头奔向彼此 撞向对方
【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感谢“看电影看到死”写的长评对我的启发,说出了很多自己感受到却表达不清的东西)拖延如我终于看完了,多么热烈动人啊!
这怎么就成了令PTA老粉心碎之作了?
一个是童星出道但热度不在却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15岁小大人Gary,一个是生活寡淡却潜能十足但对当下与未来充满迷惘的25岁女青年Alana,配上以PTA童年记忆标签“甘草披萨”音像店为代表的上世纪70年代那迷幻又迷人的时间点,一部以炫技般的连续越轴长镜头为序幕的非典型性大年龄跨度姐弟恋青春片就此展开。
男女主显然是全片的绝对核心,而二人的人物弧光都如此清澈明了且极具说服力。
很喜欢的一点是影片以Alana说出“我爱你”而没有继续给到Gary的回应为结尾,即便那是在那二人经历了分分合合经历了数次人物弧光的飞跃经历了第n次日剧跑(论PTA突然爱上日剧跑这件事hh)又重新相拥而聚的时候,即便贯穿了全片的奇绝又鬼魅的视听光影再次暧昧地洒向他们的时候,一切依然是那么不确定,就如同他们当下与未来的人生一样是那么的不确定。
但,不确定,才是青春本就应该有的样子吧。
整个观影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惊叹PTA天才又熟练的镜头调度与视听呈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也没有觉得突兀觉得他真的在炫技,这大概就是把一切技巧完美地融汇在了故事推进的结果。
所以,所以,我真的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甘草披萨能只有6.8分。
大概看了一下评论区觉得不好的理由有两类:一类是觉得PTA拍了部回忆式的“小妞片”格局变小了很失望;另一类是觉得影片里开了亚裔的玩笑。
对于第一类,我想说怎么连格局大小都能成为评判影片的标准了,而且为什么自传式的怀旧故事就是格局小了?
我们的生活难道不就是由这些小故事所围绕的吗?
还是说人们已经把理性克制供奉为神灵,以至于连本性使然热烈而纯粹的情感了都已经接受不了了?
对于第二类,不要试图和没脑子的人争辩【抱拳】
电影《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取名自南加州1970年代常见、目前已经消失的唱片连锁店,它在电影中并没有得到显著表现,仅为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清理成长年代的线索,电影中1973年能源危机造成的加油站排长队场景倒是在油价猛涨的今天显得更具有关联性。
电影不以情节为重,众多场景、人物和冲突都沿着少男追姑娘的过程松散展开,他15岁,她25岁。
两人的年龄与人生经验呈倒挂状态,15岁的少男充满信心,25岁的姑娘处于迷茫中,他熟悉日本餐,她从来没尝过。
他用尽人生的全部积累与她展开对话,虽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她与世界的联系其实都经由他建立。
少年历经折磨,他只能眼看着姑娘一次次被她的同龄人或者人生经验远为丰富的中年人勾走,尽管每一次她都还会回到他的引力轨道。
两人冲突起来针尖对麦芒,和好重聚时候的冲向对方的力度则跟两辆赛车迎头相撞接近。
电影中只有爱,没有性,罕见地聚焦于精神世界。
镜头具有胶片时代的质感,男女主角的脸因为清晰的瑕疵而真实,与现在流行的滤镜脸恰成对照。
我们或许需要恢复对颗粒感之下真相的偏好,远离数字化处理过后千脸一律的滑腻与单调。
导演设计了大量细节展现美国社会的精神实质,推销能力在这个国家至关重要,从经营水床、弹球、寿司、服装到角逐政坛。
《甘草披萨》里面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西恩潘扮演的过气明星撩到女主之后,一起骑上车,在众人面前表演杂技,不料女主从摩托车上直接摔了下来,但西恩潘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于是群众跑上去众星捧月,唯独男主角第一时间冲到女主身旁,扶起她,关心她。
这一幕其实就实在交代给观众,PTA本人的创作思路:我不要宏大叙事,不讲集体,只想关注这两个个体的故事。
但PTA并非滨口龙介那种空讲大白话的导演,他把对美国社会的反思和批判都深深埋藏在了这部恰似轻松的爱情喜剧之中。
不管影史经典,还是近十年的热门电影,只要是爱情类型,在讲两个人情感的时候,只会从两性关系之中的单一视角出发,比如《泰坦尼克号》从女主视角出发,《爱乐之城》则更偏袒男主角一方。
但《甘草披萨》则是真正把两性关系给“五五开”了,但有没有刻意追求“五五开”的形式,这是给我很新鲜的一点。
美国70年代,虽然是最混乱动荡的时代,越战+石油危机+各种平权运动,但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充满无限可能的时刻,随处可见商机。
在此之下,15岁的男主,在童星梦破碎之后,依然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合伙做生意,说话做事都像个小大人,因为美国梦就是讲究公平,努力和收获是能成正比的,与年龄无关,那个时代就是美国梦的时代,男主就是美国梦的正面代表。
女主角是个25岁的大姑娘,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男女主角在生理年龄的差距,他们的关系保持着朋友关系,总是若即若离,却并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因而女主角开始跟其他男性开始交往,在一段段交往的过程中,便可以看出社会如同一头野兽,用它那野蛮逻辑去残酷地对待女性。
女主角的第一段恋情中,她带男友回家吃饭,而她的家庭是犹太教家庭,这场戏的构图焦点和打光都聚集在父亲身上,画面肃穆庄严,可想家庭的保守氛围,男友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支持越南(当时正在发生越战)。
”之后便被赶出了家里,她的第一段恋情就此结束。
女主角的第二段恋情是文章开头就提到的她对一位过气明星所产生的情愫。
当她想和这位明星合作的时候,他却让她陪酒,之后也是用完即弃。
女主角的第三段恋情发生在她来到市长竞选人办公室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市长竞选人互相之间产生了好感。
但这段情愫在后来发生了反转,原来这位竞选人是个同性恋,竞选人找对女主角的好感,也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她在竞选人甩掉自己的同性恋人之后,给了这位被甩的同性恋人一个拥抱。
而在讲述第三段恋情中,PTA甚至还反写了《出租车司机》,特意也安插了一个越战退伍老兵的角色,他一直在竞选办公室外张望,让女主角感到非常不安,女主角鼓起勇气跑上前去把这人劈头盖脸地骂了一番,这就是在解构《出租车司机》中的直男视角或者直男思维——女性被偷窥反而莫名其妙爱上了偷窥者;只要你看过《出租车司机》,当退伍老兵在《甘草披萨》的后半段随时出现的时候,你都会对女主角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这也完全是在重构女性视角,所以它就是在反《出租车司机》,反你马丁斯科塞斯。
三段恋情看下来,女主一直都是处于被利用的地位之中的,PTA便在这个基础上讽刺男权和父权,甚至是教权,这就是女性视角,当她和那个同性恋人的拥抱也就充满了现实意义和力量感。
女主角和男主角闹矛盾又和好之后,到第三段恋情之前,有一段超级精彩,超级疯狂的桥段,整个桥段的调度真的是展现了PTA大师级的水准,看得我提心吊胆的,但并非为了调度而调度,而是用情节去铺垫之后,发展到了这一步。
引子是他们的合伙去卖水床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客户是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嬉皮士演员,说起话来疯疯癫癫的,像磕了药,一遇到不爽就打人砸别人店。
他们想整蛊这位大明星,蹭他不在家,给他的水床接满水之后,故意不给盖上。
结果在他们回去的途中,恰恰遇到上因汽车没油而把车停在路边的这位大明星,他要他们送他去加油站接油,在去的路上,他对女主进行了性骚扰,到了加油站之后,因为油量紧缺,加油站更不允许他去插队,于是他威胁工作人员不给加油就把这里点爆。
男主一伙人见此状况,掉头就跑,结果发现他们开的卡车也没油,才发生了后来那场闹剧(在这就不多剧透了),而这一连串的闹剧,是因为一个嬉皮士而起的,也是对嬉皮士的讽刺,往深了说也是反映石油危机。
你可能会觉得女主早应该在这场共同冒险之中爱上男主了,但就是恰恰就是在这一场疯狂而紧张的桥段之中,导演不仅有一个大的场面调度,还有很小的景别切到男女主双方的反应,小男主是那么的没心没肺,而女主至始至终在这场惊险的意外中绷紧了神经状态,从那时其实让她意识到了,眼前这个小大人再怎么成熟也不过个是小男孩而已,远眺他那幼稚地身影,年龄已将他俩拒之千里,所以她一个人坐在街边,孤独,惆怅,甚至她通过参政来与稚气的男主角进行割席。
不过她经历了这些复杂问题之后——家庭是不可信的,政治是不可信的,成人世界是不可信的。
男女主年龄上的隔阂也不再是问题,她选择和这个15岁的男孩走在一起,去拥抱真诚。
在看之前,我收到的反馈都是PTA这次拍得很“随意”啦,“这是个爱情小品”啦,甚至还各种唾骂这是部大烂片。
的确这部和以往他那些充满多义性的文本很不一样,这部里面的情感是那么的单纯,但是PTA提纯的方式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选择异国他乡作为一个架空的社会背景来讲一个岁月静好的故事,而是把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篇文章分析下来,你会发现,电影中每一个情节的推进,主人公的动机都可以从那个复杂的时代中找到一定原因,并且把嬉皮士,政客,保守的宗教家庭,明星世界的潜规则挨个给讽刺了个遍,最终让观众宁愿选择最为纯真的方式看待世界。
把时代的作用力在个人身上,这本就需要超高的观察力和编剧能力,这并不是谁都能有的,这大概就叫天赋吧!
正如李继宏先生评价的《在路上》那样-《在路上》的影响没有随着作者的逝去而消失,书中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引人侧目的价值观,如今早已变成美国主流文化的基础。
看过杰克凯鲁亚克吹NB的《在路上》,才能明白导演的50年代末至今的美帝主流文化艺术价值观。
如同你在北京798看到的边缘文化展一样,那种孤独倔强,再联想陈丹青的话去思考当代中国文化主流,可能对你换个角度去审视该片会有帮助。
电影节奏支离破碎,我看完后觉得是这样的一个线落故事:整部电影是PTA或者是编剧的回忆碎片,而事实是一个15岁男孩高中期末碰到了自己情窦初开的25岁兼职犹太女孩,恰巧后来这女孩在自己家水床公司做了电话销售,女孩对自己宗教忠诚并坚持走上层路线,遂辞职去做了竞选顾问,女孩对演艺路线、7080年代日本文化侵蚀非常不屑。
但这么正常主线去演一点也不PTA,把腼腆的男孩直接告白,暗恋女孩露胸,开了多家公司等等荒唐反转,当代老美应该看完莞尔一笑,国人看不明白它还评为烂片也很正常。
我们没有经历70/80年代老美生活。
国内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应该和本片有40%相似度,回忆下可能应该能让你试着明白PTA在讲什么。
这部片子暗喻反转夸张的有点狠了,说拿亚洲人开玩笑我倒没觉得,而仅仅是对70/80年代日本文化侵蚀到哪都是日本拍照观光团的回忆罢了,说到种族玩笑对犹太人就更加不友好了,想想那个女孩第一个无神论犹太男盆友到家,她父亲说他什么了我想想就想笑!!!
再想想你见过几个真正的犹太教露胸女演员,你就明白PTA想表达啥了!?
欧对了,甘草披萨=黑胶唱片(美俚语)=逝去的回忆(本片中心思想)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新片《甘草比萨》于2021年圣诞节当天登陆北美院线,上映至今已收获了海外影评者们的大量好评。
毋庸置疑,这部酸酸甜甜的青春类型喜剧与PTA的前作风格似乎迥然相异——尽管有着类似《不羁夜》的70年代怀旧与成长主题,以及与《性本恶》一样的洛杉矶城市空间设定,但影片的视听风格既非《血色将至》的苍劲冷峻,也并无《魅影缝匠》的复古华丽;没有如《木兰花》一般充满隐喻的多线叙事,也没有《大师》中充满张力的“父与子”式矛盾冲突,以及笼罩在战后创伤下的50年代美国复杂的文化语境。
在习惯了PTA式的沉郁叙事,历史指涉和宗教隐喻之后,《甘草比萨》的青春怀旧题材,在南加州明媚的阳光下未免显得轻飘飘了一些,但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对青春期与好莱坞的双重怀旧与现实指涉,或许正是《甘草比萨》的魅力所在。
《甘草比萨》的男女主角都出身艺术世家,也是第一次出演电影,因此导演将剧本设定得更贴近两位主演——除了使用他们自己的原名Alana和Gary以外,他们也有着真实的年龄差。
男主角的父亲是著名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而女主角Alana Haim出生在一个犹太音乐世家,她和两个姐姐共同组建了海慕乐队(HAIM),而她们的母亲就是PTA的小学音乐老师,影片里Alana的父母正是她的亲生父母。
影片中年龄差十岁的青春期姐弟恋是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的暧昧故事。
这种15岁的小弟弟对大姐姐懵懂的欲望与笨拙的追逐,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异曲同工——影片甫一开场,在学校工作的女主角Alana,穿着短裙与高跟凉鞋,用熟稔的推拉态度应对着小男生的热情邀约。
在校园阶段,女主的态度是居高临下且矜持的,Alana陪同Gary去纽约出演音乐剧时,一面在飞机上撩到后来的犹太人男友,一面又不忘在台下骄傲地自称自己是男主的监护人。
而女主与犹太人男友告吹的段落,也颇有好莱坞经典青春性喜剧的色彩:一面是拒绝祈祷,自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犹太男友,一面是女主气势汹汹的反驳,“如果你受了割礼,那你就是犹太人!
”诸如此类令人会心一笑的青春性喜剧片段,还有男主质疑女主为何观众都可以看她的胸部而自己不可以,以及女主好友调侃女主“那我把接力棒交给你了”等等。
如果说“性”是典型好莱坞青春片中的解毒剂,那么《甘草比萨》中的青春戏谑则因其美国70年代经济萧条与1972年油气危机的历史背景,而隐射了一种类似《爱尔兰人》中的文化政治动荡性。
十岁的年龄差,使女主在情节中经常以男主危机时刻的保护者的形象出现。
无论是Gary被警察误抓,Alana飞奔去警局领人的段落,还是Gary击碎布莱德利·库珀扮演的好莱坞明星Joe Peters的挡风玻璃后,Alana驾驶着耗尽油的卡车成功倒车驶下山坡的场景,这种性别反差都证明了女主是这段感情中更有力量的一方,也正是因此,女主才坚持以生意伙伴的身份陪伴男主,而不是女朋友。
与此同时,女主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的事业的寻找,但女主的寻找却往往以依附更有权势的男人为前提,并被更有权势的一方视作工具人,而最终失败(这正是影片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原因)。
Alana先是背着吉他,以一个父母双亡的乐手的身份参加演员试镜,但却在摩托车表演的一开始就被从后座上甩了下来,成为一个对少女明星梦的讽刺。
之后Alana又试图在帮助洛杉矶议员Joel竞选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在与Gary争吵时说出令人哑然失笑的“你只不过成天想着你那点小生意,而我是个政治家”。
女主的迷茫与寻找,正恰恰是1970年代美国青年人精神危机的缩影。
经历越战失败和水门事件之后的美国青年人,对政府的信任值降到冰点,新自由主义思潮抬头,而传统价值观则随着性解放,摇滚乐,以及电视的普及,趋向某种意义上的崩塌。
尽管电影中对日式口音的戏谑不免招来对影片种族主义倾向的批评,但影片所投射的文化转型动荡期,在《甘草比萨》青春喜剧的外壳下以草蛇灰线的形态展示,也使影片具有怀旧之外的深层意蕴。
洛杉矶的城市背景,以及对1970年代好莱坞的指涉则为影片本身添加了空间上的怀旧色彩。
除了对Joe Peters的精神问题以及他与芭芭拉·史翠珊恋情八卦的戏仿之外,在怀旧色调下,影片对1970年代加州的描绘则让人想起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明星既游离在社区之外,同时又是小镇青少年追逐的对象。
而影片中1972年的洛杉矶,则让人想起波兰斯基的《唐人街》。
在新黑色电影《唐人街》中,城市的调子是晦暗和危机四伏的;而在青春喜剧《甘草比萨》中,加州的阳光是温暖宜人的。
不同的类型风格设定背后,是同样的政治动荡和文化转型,以及同样的美国新好莱坞。
还是要看影评啊 每次看影评就感叹为什么自己是如此的脑袋空空 还是要多读书 在看这种大师作品之前还是要做点功课 至少了解了解的导演背景和基本风格 坦白说 看的时候略微沉闷 有些不知所云和不明就里 可能文化背景差异过大 对于50年多年之前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的故事我实在是所知甚少 很难将整部电影中所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与大时代的背景故事相一一对应 自然很难得到完整充沛的观影体验 第一遍看完只觉得有些青涩的姐弟恋 背后竟藏了如此多东西 像厚厚的冰山一样 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部影片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小鸡片 我认为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是很难代入 或者说 理解到PTA传达的东西 有较高的观影门槛的电影 自己要通过看影评联系那段美国历史才略窥一二 导演将自己想传达的东西揉进自己记忆中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加州 让人在享受加州的日光浴同时进行一场青春之旅 我比较喜欢喝各种各样的烈酒 而威士忌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在和阿贝时就想到:阿贝给人的感觉就像那种鲁莽的、有冲劲的小伙子 像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愣头青年 他们有着一身的棱角 远远没有被社会所磨平 他们还会被整个大环境所耻笑 贴上各种各样“幼稚、不成熟、天真”的标签 可难道非要千篇一律 变得和世俗一样庸俗时才是正确的吗 那种为了爱情执着向前的身影不可爱吗?
那种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 哪怕粉身碎骨也奋勇争取的决心不可贵吗?
那种纯真 那种纯粹不吸引人吗?
我很讨厌那种老气横秋的人对年轻人轻易下以结论时那种轻蔑地语气和神态 满是傲慢和偏见 所以说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的一生 我们越来越能接纳从前我们无法接受的事物 去尊重 学着去欣赏扯远了 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像所有青春文学中那样的一见钟情和相濡以沫 反而是经历过多重“出轨”的 Alana的三次“出轨”一次次的让她看清了自己所爱过男人的伪善 当自己的纯粹和真诚面对宗教、政治、权力的多重摧毁之后 自己的爱情被一次次的唤起。
除了gary之外 Alana的每一次“出轨”对象都是成年的、所谓的成功人士,而这些人带给Alana除了美梦的幻灭之外还有什么?
一次次的对她的信仰、对她的自身文化价值、对她的政治热情一次次的进行摧毁 是无所不在的男性主导的社会 对于女性的一种潜规则 一种主流男性和父权凝视下的不平等和对于年轻人的傲慢的规训。
而我们对抗这个庸俗的社会唯一的武器是什么?
PTA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保留下自己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这一份纯真 在Alana历尽铅华之后发现 可能Gary并不足够优秀 但他好歹不会欺骗自己 尊重自己的意愿 并不对她的价值妄加评判 两个纯真的人理所应当的相互靠近 两个人彼此激励 握紧双手一起抵抗这个世界的恶臭与虚无 就像喝酒一样 保持着面对每一杯你没喝过的酒时的好奇心和尊重 你自然而然会得到你所想要的 Cheers.
2022-02-22推霍夫曼的崽我能理解,但在这个故事里,男孩为啥非她不可属实不懂。另外女孩长相太一般,难道是崽儿不值得所以再捎带捧个跨界歌手?故事也有点LA自嗨的感觉,没啥意思,看一半当练琴bgm
touch -> splash
若是单拿感情线的走向来看,PTA像是拿了滨口龙介的剧本,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但在复古质感的音乐和镜头质感之下,则更像是一幅回忆中的美国风情画,随处可见的商机、特定年代下的石油危机、政客对于自身形象的维护以及色情元素在报纸上的泛滥,想说的东西很多,格局也算是有了;在运镜方面PTA用了他在很多mv作品惯用的跟随式长镜头,往复式的对白也是他作品中的标志,但在这个片里似乎缺少了点神经元素,没有不羁夜或者私恋失调那么嗨;若是拿同类导演题材做对比的话,则让我想起了科长的站台,都是一个对属于自己成长中的过去时代的一次致敬,但他们自身并不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主人公。
就是说pta拿出这么个糖水小片儿来真的有些糊弄了,敢说糊弄真的是剧本就不太行,腻歪加墨迹。男女演员也选的真不太行,就完全除了美学风格,都很不pat。
复古色调,长长运镜,那个时候的洛杉矶真美,随处是充满希望的美国梦叙事。故事有些老套,奔跑的场景也在青春爱情类型片中出现了无数次,但这部电影里就运用得很好,那种不顾一切的奔赴的冲动,把众人甩在身后,把洛杉矶甩在身后,一切都沦为他们爱情的背景板,太动人了。
不太行…
5.6 有够无聊
两小无猜版的魅影缝匠,窠臼得一逼,到结局的时候都快看吐了,而且他怎么越来越像另外一个安德森了,不然多给几个装修奖吧
pta的爱情神话,是描摹时代的爱情神话,最后归结到爱情片开端就应该出现的confess,仿佛七十年代的种种(石油危机、好莱坞往事、各种政治事件)只是他们俩爱情的点缀似的。
时代风暴总是想裹挟更多人发表短暂、明确的政治立场和诉求,只有少数作者坚定书写更深远议题,不是保守,而是对现实有更深层关注。如同电影把一对普通爱情置于中心,那些纷扰的人物群像,混杂着作者对70s的记忆,被搭建成令人眩晕却很深厚的生活背景,它仿佛没有怀旧,而是告诉我现实是从那里而来,有些特质已被我们遗忘。于是,整个观看过程像在一整个数码大海里,析出一颗黑胶唱片素质的小小晶体。甘草糖令他们迷恋,它有奇特、令我难以忍受的香料味道,像片中的两场车戏,你欲风驰电掣,我却被跌落原地,你欲驶向黑色沼泽,我只得被迫倒车,生活让我拥有了动人姿态,并让更多人因我而共鸣。
PTA爱上日剧跑。青春洋溢,真是太甜了。拍特定年代但没有刻意怀旧,拍年轻的回忆却没有故意煽情。不是所有导演都做得到的。
8.0/10 大银幕。总体高于预期,就说两点吧。侧跟镜头太迷人了、“奔跑”这一动作太迷人了。一路倒车下山堪称年度名场面,退后的运动也意味着二人关系在那一刻的倒退,车停下后车外两人的状态更是抓的准确无比。btw: PTA又一次自己当起了DOP //2023.5.4号@FilmoTeca de Catalunya
失望,故事太糟糕了。15岁自我且幼稚的男孩只有在女孩被人“夺走”的时刻展现出了动物般的“占有欲”,28岁陷入“boyfriend crisis”的女孩尝试外寻无果后只能将就这个stick around的傻逼。在被性侵,开车脱险后坐马路边心有余悸的时刻,女孩的不安和委屈是不被宣泄和分享的。一个只有表面的故事。看完phantom thread我以为pta懂得爱情,现在只能承认他够变态@DGATheater
可以不上学的青春碎碎念,十多岁争强好胜无敌自信的小男生真让人害怕。等他长大了仍旧是:让她陪酒陪演戏的过气明星,利用她的深柜候选人,或者富得流油的恋童癖(BradleyCooper真适合演神经病呀)……“They’re all shits, aren’t they?”,所以结局她还是疯了似的奔向这个15岁就开始渣了的胖男生?!
谁知道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呢?跑向对方的身体不会说谎
又臭又长,莫名其妙的故事。
WTF?!今年Best Picture提名里最离谱的,说是白男视角的青春爱情小品都抬举它了,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生理性不适想要呕吐。难以想象这是拍《魅影缝匠》的PTA。
最晚找到资源的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网友评论中多次出现PTA的写法,研究半天才明白,尽然是导演名字的缩写,这说明此美国中年导演安德森虽然电影拍的不多,但个人名气、风格还满出名!不过,这部讲述青少年“姐弟恋”的新片倒是没怎么吸引到我,除了他的不错的独特的运镜风格。这位导演1997年以《不羁夜》一鸣惊人,2007年的《血色将至》是其创作的高峰。今天这部实则是他的“怀旧”片,可能对他自己以及他同乡、同代人有较多的共鸣之处。
PTA拍糖水片日剧跑,带着三分漫不经心和七分玩票交差。
不可他妈的思议,那个拍《不羁夜》的PTA真的回来了?!笑疯我了这小破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