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是电视台上的一晃而过,被林家阿爸给儿子捉鱼做鱼丸吃感动到了,电视上瞥到的第二眼是林清文一心想要参军抗日直接被吸引,然后开始一集一集看。
看到现在,整部剧最让我气的就是警察署的松村了。
松村是心理不平衡吧,自家儿子出生就没了娘,林家儿子却是在家庭和睦中成长,所以故意不让林家人好过。
林家阿公痛喊国仇家恨的时候,我真的超级难受。
林家阿爸为了不让儿子参军,选择了自我了结(这一段看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阿文回家后一直回忆阿爸的时候眼泪也是哗哗下流啊。
上一部看过的讲台湾地区的抗日的片子是赛德克巴莱,讲的大概是原著居民的抗日。
其实,大陆人很少有了解到那个时候,处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剧中的林家人是清河衍派(对于不了解这个的我来说,大概就是交代了一下林家人是大陆某家族在台湾的一个分支,不是原住民)。
日据时代,台湾的国人都是下等民,日本人是上等民,什么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殖民地区的人真的过得太艰难了。
一部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们的剧,感觉得到的关注真的很少。
看到很多人的观后感受都是勿忘国耻,但是除了勿忘国耻之外,我更希望的是两岸关系更加和谐,能够有更多的事将我们联系起来。
节奏离奇的缓慢,每次不知道怎么交代的东西就一笔带过,哪怕是些重要的剧情,三人初到上海,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状况也没搞清,在接头人死了以后莫名其妙就突然适应了环境,甚至搞出一个暗杀计划来,这中间他们如何安定下来,融入大陆时局,思想有何转变,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居然完全没有展现。
倒是一些无关紧要,和主线没有任何关联的剧情总是得到大段的描写,老爷子倒在汉仁的坟前,左小青找了他几万年,最后自己回家了,说「我没事,你不要担心我」,然后这段就没了,完全看不出这一段存在的意义,这种跟主线剧情没有太多关系的镜头充斥全片。
主角演技崩坏就不说了,除了一直在说三个主角感情好,主角各自的特点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好多集过去了,人物没有一点成长,也没有表现任何心理的变化,一去台北就开始花前月下,家都要被日本人糟蹋没了,居然一点仇恨都没累积起来,整个剧的逻辑一直就接不上。
最后,全片的亮点是松村。
很欣慰大陆电视剧终于选择了一个很新颖的题材,我们这代人对台湾的历史了解甚少,剧情和演员淋漓尽致的表现,把历史恩怨充分展现出来。
在剧中,厦门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它见证了台湾义勇队的胜利,见证了几名台湾青年的爱情,还有林清文和谢双美几十载的别离,至今是否他们依旧相隔两岸,厮守战时的青梅竹马。
我欣赏剧中的几位青年为国仇家怨的奋不顾身,为党国为人民撒下满腔热血。
回忆起一幕幕的剧情,今天台湾青年的「奋世」在我心里产生了鲜明对比。
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却很多人的思想失去理性。
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
可是!
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
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
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看到第八集,不知道是否该继续看下去,心里越来越难受。
最开始的单纯少年,一夕之间国破家亡,被推进命运的激流。
《台湾往事》是一部慢节奏的好剧,我不喜欢看抗日神剧,但对于反映劳苦大众的战争剧情片,一向是很尊重且欣赏的。
第一集在阿文离家出走的雨夜里,日本军官的儿子在母亲灵前流下眼泪,他的父亲醒来看见这一幕,抱紧了自己的孩子。
各家点各家的灯火,各家有各家的愁。
颠沛流离的日子一旦开始,就再也不能停下来,阿文这些年轻人,再也回不了家了。
同胞之间血肉相连,他们被分隔两岸,几十年后才能相聚。
人是非常渺小的,家国分离之痛,却是难以承受的。
愿这些伤痛终有一天能被时间抚平,愿他们有一天能回到家乡,或者魂归故里。
很惊喜的发现《台湾往事》中有左小青的出演。
左小青,氧气美女,复古女神,古装皇后,她身上的标签一直在变,可是依旧这么女神范。
此次在《台湾往事》中,左小青一人分饰两角。
她饰演的阿梅温柔得体,为家庭和子女一生隐忍,但其内心坚韧不屈,在家庭和时代带来的压力之下不卑不亢,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又带来了伟大的精神传承。
另一角色陆敏英,出身贫困的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
无论是温柔的阿梅还是英勇的陆敏英,左小青通过无与伦比的演技将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刻画得形象到位。
曾经,左小青是体操冠军,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点八字脚的女孩张晓梅,是《康定情歌》里的维色,是《中国式离婚》里的娟子,是《战长沙》里的胡湘君,是很多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在《台湾往事》里她是阿梅是陆敏英,是制作人左小青。
很期待《台湾往事》接下来的剧情。
故事开始于大陆全面抗战以前,从海峡对岸那块小小土地上几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境遇道出那段历史,角度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战争年代每个人的痛苦挣扎和无奈……非常热血,剧情很棒,历史刻苦铭心,很生气,一周没看日剧了。
剧中日语和台湾普通话都很好听加分,演员很专业。
刘以豪小哥哥应该能吸引很多90后吧
这个国产剧导演不走心,演员演技也差,我觉得应该是7分往下走,无论是剧情还是特效,我觉得都是只能骗5岁小朋友的水准,例如,其中有一个剧情是男主在枪林弹雨之中站着冲进战场,不仅毫发无伤,后面趴着的人倒是死了不少,而且还能大声叫出来,意思是他的声音比枪声还大,那不是一蹲大炮是什么,说别打了,别打了,打什么打,你们打的都是一些妇孺,我就搞不懂了,打仗的时候枪这种玩意儿抗战前期都是稀缺物资,怎么军队都不能人手一把,这些妇孺还能有这么多支枪?
而且,男主的衣服像是天天都是洗过的一样,贼干净,像是那种打仗的服装吗?
总之,不能再这么敷衍人民,你创作这样的作品敷衍了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批评打击这种烂片。
(估计是我没看过原著或者之前的作品)前半段让我看的是如获至宝,感觉不论是整体画面感,还是演员的演技、口音和颜值都能打满分。
可是为什么他们开始抗日后就变成了一个…… 一条线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欢乐喜剧,一条线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
一直有一种他们可以各自修仙成功再聚首干一番大事的错觉。
观看时的我从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分钟的认真观看,到2.0倍速的快速浏览,到我现在只想看下集预告的了解情节。
我真的想过一阵儿再看后半部分,因为这样我可以当两个剧来看,应该会更好一点。
但是演员确实很喜欢,还是要给个好评!
可能是之前出去玩认识了一个台湾人。
让我对这个曾经走失的孩子充满了关心。
爸爸也说过,他小的时候就一直再说收复台湾,很多年了……在所谓的大格局大谋略下,我更多的是绵绵无尽的心疼和无奈。
就像当初跟国民党来到台湾的内地军人一样,他们尽管在台湾有了他们的眷村,有了妻子儿女,有了更多的文化交融,就这样,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他们依然觉得不是家,依然隔海相望,心心念念的想念着祖国大陆,想念远在大陆同样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这样痛彻心扉的感情永远没办法用单薄的言语来叙述。
任何话语都是浅薄无力的。
台湾往事,以三个“发小”的故事展开,在日本统治的那些年,被迫要学习日语,要服从,渐渐长大的大家,怀着保家卫国,家仇国恨,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
为了心中的大爱和名族的大义努力奋斗。
其中有阴错阳差,有协同被迫,有主动加入,不管怎样,几个热血的年轻男女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了今天和更好的明天努力着。
其中不乏小姐,少爷们,整部剧鉴证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的成长。
故事情节,有瑕疵,但是胜在几个演员演技在线,真的比很多内地所谓的年轻演员强了不知道多少。
个人感觉周绍祯是整部剧最出彩的角色,人设盖过了男一。
和芸华的感情线也是亮点。
当然,其他人也是可圈可点。
从台湾第一次稀里糊涂到了大陆,在大陆经历种种,随着台湾义勇队回到台湾,又再一次的离开台湾……这一次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可能只是隔海相望,倾诉思念。
就像林清文说的,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的告别。
我不知道,如果真的有林清文,周绍祯,庄是耕,他们看到今天的台湾和大陆会作何感想?
无论怎样,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都在为了两岸早日统一做着努力。
演技頗自然,大家口條都很順,期待以豪的蛻變,後期侯彥西的轉變應該也比較有層次,嫚嫚和薇渟都好美噢!!
越来越没劲
还不错啦
题材新 摄影也不错 颜值也够 台湾腔挺可爱的?
台湾腔
这部剧几个台湾演员的演技略显青涩,战争部分也刻画得一般,但最打动人的,是描绘的那些为了国家命运、民族大义,而背井离乡、与家人一别就可能再不得相见的人们。他们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一生。海峡浅浅又深深,乡愁淡淡又浓浓。从此,故乡成为可望不可即,一想起就会无比心痛的地方。
后面太儿戏
难得一部讲述台湾历史的剧,过去只有通过侯孝贤的电影去了解台湾,小鲜肉演员大多来自台湾,很有清新气息。
演员长得不错,看了几集演的也不错
因为这部剧知道了刘以豪,还以为是新人
抗战剧情雷人 经不起推敲 结局感人 喜欢刘以豪
剧情不错
前面几集真的好,后面有点逻辑不通了
结束的太仓促了一点儿,主题曲好听,故事感人
没有渲染战争,而是讲述三个青年的成长,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太长了………
台词都是原声很赞,三个人都各有特色,期待他们后续的发展
三星半。
看到25集果断弃剧,什么垃圾,剧情各种跳不连贯,人物矫情,看见大个子就快进,可有可无的角色,导演家亲戚吧,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陆这段,几个主演完全不能融入环境,有段骑自行车的竟然还是抠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