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又怎麼能夠允許這個社會將他們分別列上不同的標籤呢?
——林立青,《做工的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團隊翻拍作家林立青作品《做工的人》,擔任建築監工十餘年的他,以文字紀錄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描寫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生命紀實。
而出版該書的寶瓶文化總編朱亞君曾分享,這本書是令她燃燒編輯魂的作品之一,「當時林立青還不擅用標點符號,甚至有不少錯字,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重點是他的視角獨一無二。
儘管2017 年相關議題在市場反應十分還是太冷,但他的觀點和書寫十分吸引人,所以說什麼也要好好出版這本書!
」而書中的照片也充滿故事,期望作品讓更多人理解「每個滴下汗水的職業都值得被尊重。
」 為了在書中收錄工人們的真實照片,她也特地請攝影師到工地捕捉師傅們的日常影像,其中一張照片讓她看了差點淚崩。
朱亞君指出,這張照片本身就會說故事,透露了許多訊息:一、工人的手上捆著橡皮筋,代表他們放飯時間是就地而坐,沒有所謂的餐桌。
二、工人的手上有未乾的水泥,還有臉上、耳朵有曬傷、灼傷的痕跡,證明了工作的辛苦。
三、當事人很可能只有40歲左右,但外表看起來顯得較為蒼老,是因為每天在戶外勞動。
為了推動這本書,書版社當時也卯足全力,很幸運發行後造成話題,卻也引來人們爭論且質疑「是否在消費工人?
」朱亞君卻說,當人們在探究或討論是否消費工人時,這些發言其實也是一種「上對下的憐憫」。
實際上工人們看到書籍出版後的反應,反而是討論著「為什麼我的照片只放一張、他有兩張?
」「啊為什麼只寫到他、沒寫到我?
我的工作也很重要呀!
」這些反應證明了,工人們真正渴望且在意的是「有無被平等尊重及看待」。
而出版《做工的人》這本書,真正想傳遞的也是「每個滴下汗水的職業都值得被尊重。
」後來朱亞君也邀請林立青繼續寫新作品《如此人生》,透過訪問各種「邊緣的勞動者」、可能被歧視的行業,寫台灣人「笑貧又笑娼」,包括八大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失業廠員⋯等。
書中提到這世界上很多職業其實是「沒有太多選擇的」,而階級乃由人造,「沒有任何人應該為自己所處的境遇背負原罪」。
《做工的人》被《與惡》製作公司大慕影藝改編翻拍,同名戲劇已在4月下旬殺青,由鄭芬芬導演、林昱伶製片,演員由苗可麗、游安順、李銘順、柯叔元、薛仕凌擔綱演出。
我是在听弟弟云淡风轻地说有一晚他陪老板应酬时吐了五六次时,才猛然发觉我的弟弟已经长成能独当一面且也有不为认知的坚强的大人了。
那一刻,我有点怅然。
文学艺术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哭泣,就是大学那时读余华的《兄弟》和这次看的台剧,我都为里面的兄弟之情落泪,最让我感动的动漫是《钢之炼金术师》,爱德华兄弟愿为彼此付出生命的情感,是真的血浓于水。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欺负我弟弟,甚至跟他打架。
我跟小伙伴玩时,他总喜欢跟着,即使一脸委屈哭丧着脸,也一定要跟着我,我很不喜欢。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很内疚,觉得小时候那样对待自己的弟弟真是太可恶了。
从那至今,我一直很爱护我的弟弟,就像爱护我爸妈一样。
我不清楚别人家的兄弟姐妹感情如何,我一直觉得友爱弟弟是必须的。
这或许跟我爸与他弟弟不和有关。
我只有一个小叔,他给我的印象向来不错,憨厚老实。
但从父母的口中总是听说他们曾经争吵而导致情感分裂的事,相当痛心,至今仍无法和解。
童年的记忆没有让我长大后重蹈覆辙,反而让我一直反思,我觉得亲人间就该互相友爱。
弟弟对我的感情,我不太清楚,但应该也是彼此珍惜的。
我曾在梅州潮州读书,他都会借机去我那玩。
后来我工作,他就去上大学,我辞职读研究生,他就出来工作了。
这些时间节点很巧,我们都有不给家里负担,希望能让父母开心的意愿。
我读研究生那时,弟弟在广州工作,那是我们离开家之后再次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有弟弟在附近,我有空就会去找他吃饭。
弟弟刚工作那时,住在离我大学两站路的上社城中村里,那时去找他很方便。
我还很羡慕他,能够自己租房住了,自由自在。
弟弟也调侃地说,一定要越住离公交站越近。
不久,因为工作比较远的关系,他就搬到了离我学校七站路的车陂城中村,他说虽然工作在郊区,但一定要住在城市里。
那个地方,有年暑假爸妈到广州玩时,也去过。
我妈看到房东儿子用抹布擦楼梯时,还很欣赏,我知道我妈喜欢爱干净的人。
无奈也是不久,弟弟终于搬到公司附近的出租屋,这一下离我学校二三十站路了。
我知道工作与现实的艰辛,让我弟弟越来越远离广州市区。
也让我感觉,他离我越来越远,我们兄弟俩这样亲密友爱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
这种情感,跟我对父母的情感是一样的。
毕业后,我来到东莞工作,至今四年了,依旧毫无归属感。
起初周末无聊时,我总会驱车去找他,带他吃好吃的,去他那过夜。
有弟弟在身边,我们兄弟俩睡在一间屋里,那种感觉让我很安心。
弟弟也来我这边,总是,我们彼此都有一个落脚点,是寂寞时一种情感的填充。
兄弟俩在一起时,也总会打电话给爸妈,在聊天的那一刻,仿佛我们一家人还像小时候一样一起生活着。
每逢过年,我总盼望着弟弟能够回家,那样,我们一家四口,虽然话少,但在家总让我感到温馨。
我越长大,越怀念这种亲人间毫无芥蒂,毫无利益竞争的纯粹情感。
以至于在远离家乡工作的我,每当受挫伤心低落时,总会特别想念爸妈,特别想念他们给我的关怀。
去年,我结婚了,弟弟也从广州去到深圳工作。
我们都有了新开始,有时候的周末我才发现,我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在想念弟弟时,就驱车去他那边了。
连弟弟想来找我,我都有所顾虑。
虽然有了伴侣,但实际上,我离我的亲人越来越远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就是家的分水岭,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而我一直熟悉的那个父母和弟弟的家,已经慢慢变成爸妈的家了。
今年,弟弟也要成家了。
爱人问我给多少礼金,我不假思索地说了一个较大的数字,因此跟她发生了争执,她无法理解我对我弟弟的深情。
我也才意识到,原来我已属于她,她将是我以后最亲密的人,而我的弟弟和爸妈,终将不属于我,我和我的亲人们,已经从一家人,即将变成三家……我想说,我的弟弟,你小我五岁,我确实一直把你当成没长大的弟弟一样关怀爱护着,我们从妈妈的怀抱开始,一直相伴了三十年。
去年外婆去世时,我们都无比伤心,你对家人的疼爱与照顾,我也看在眼里,所以我放心,你我都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我也只有你一个弟弟,我不会像爸爸和叔叔那样,因为奶奶的不公而不和。
你是我唯一的弟弟,古时候长兄为父,作为哥哥的,一定要友爱弟弟。
即使我们以后就是两家人了,有彼此的家庭,但凡是牵扯到利益的,哥哥我一定不会跟你计较。
我知道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如果爸妈有所照顾,也是理所应当的,为兄做得到的,也一定帮忙。
这是我一直以来想说的,想写的,从在广州读书那时,一直惦记至今。
今天,借这部剧的契机,终于让我写下来。
因为这部剧里的人们,虽然都是做工的人,我们称之为民工的人,他们穷,但都有最美好的情感,最善良的内心,最无私的奉献,灵魂是最美的。
我认为,只有共同经历过苦日子穷日子的人,才会更加懂得彼此相亲相爱的美好,这种美好,不是金钱能够比较和衡量的,也不是自身利益能够撼动的。
剧里的阿祈和阿钦两兄弟,一路成长互相帮忙,丝毫不计较得失。
阿祈说,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事,就是你当了我弟弟。
弟弟,你即将成家,我们即将变成两个家庭,但我相信岁月不会更改我们原本纯粹善良的内心。
我们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以后过年,我们家将会更热闹,爸妈会更开心。
我们彼此都要努力,让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爸妈,你的嫂子,我的弟妹,都过得越来越好。
哥哥我衷心祝福你,生活美满!
谢谢你的陪伴,我们兄弟这么多年的情感,要走入下一个阶段了啊。
祈愿我们拥有更多更美好的回忆!
最近看到《做工的人》电影版在做宣传,发现剧版评分很高而且居然是20年的,比《俗女养成记2》还要早一年播出。
庆幸今天弥补了一角没有及时追剧的遗憾,这部剧真的好好看,还好没有再错过。
其实我没写过什么所谓“影评”,“书评”也是才开始不久,还都在慢慢摸索中,其实只是一种记录而已,顺便练练文笔哈哈哈。
对台剧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看过《与恶》、《俗女》和《光阴的故事》之后,觉得台剧真的很会讲故事,不是单纯的爽剧,而是生活本身,有苦有甜,又温暖又隽永的感觉。
《做工的人》某种程度上和《俗女》很像,都是那种笑着笑着就哭了,哭哭着哭着就笑了的“戏剧效果”。
看前半段的时候,真的好好笑,演员中有好多熟悉的面孔,曾珮瑜骂李铭顺场场精彩,儿子曾敬骅又帅又暖哈哈哈哈哈。
而且噗拢共“台湾三傻”真的有够歹命,我称之为“配乐一响,散金万两”哈哈哈哈哈哈。
后两集要哭死了,哥哥弟弟打戏那里,还有躺在一起转场,三傻的情谊以及两百万的真相等等,很多很多触动的点,底层工人的酸甜苦辣还有年轻人的爱情观念都刻画地很细腻。
从小到大每每主角遇到两难境地,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样选择,我不知道。
这群善良的人或许并没有一个称得上好的结果,但是他们在苦中作乐,在拼命活着。
By the way,喜欢台剧还有一个原因,短小精悍啊哈哈哈哈,《光阴》除外。
是以为记。
俗女养成记 (2019)9.3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喜剧 / 严艺文 陈长纶 / 谢盈萱 温升豪
俗女养成记2 (2021)9.32021 / 中国台湾 / 剧情 喜剧 / 陈长纶 严艺文 / 谢盈萱 吴以涵
说实话没有看懂,或者说没有理解这部剧想表达什么。
就算是关注底层工人的剧感觉也不该是这样的。
虽然后面两集很好哭,但也掩盖不了前面主角的所作所为就是渣男行为,现实中很多这种就是自私自利的渣男天天坑害自己的老婆孩子的,完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潇洒。
你要说这种是底层工人代表未免也太侮辱底层工人了。
感觉是高分诈骗剧。
工人这个群体(部分),为什么总是这么穷困潦倒?
抛开这个群体的局限性来看,他们总是喜欢帮助他人,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着极为天真的自我认识,觉得自己是救世主,这个世界一切的不幸好像都应该需要他们肩负一定的责任从这个国家的最东北,到隔海相望的宝岛,似乎你都可以在这个群体身上发现这样的特质这个奇怪的自我认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第一集就炸裂,农民工受伤来医院,大夫见惯没钱的人治疗后跑路的情况,所以要求先付钱再治疗。
四个人在外面对着神明许愿,对着佛祖这个打工人诉说着各自的美好期盼。
台剧真的是懂讽刺的,西装革履的白领在对便利店新人寻衅滋事,却被四个民工装扮的大叔们仗义帮忙!
马华这个时候就这么帅了!
李铭顺老师老戏骨很敬业啊,饰演工人,胳膊晒得跟肩膀色差很大,很真实!
虽然生活很苦,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放弃善良,家人三观也都很正,弟弟的初恋人也好nice啊!
让前男友当孩子的干爸,弥补了以前的遗憾,放下了当年的隔阂!
看到结局真的是惊呆了,脑出血落下残疾,为了不连累家人,希望弟弟送自己一程,这剧情放在内陆肯定是各种励志,各种对抗病魔最后坚强的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剧给了故事人物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局,哥哥去了,弟弟了无牵挂随哥哥去了,剩下的人都安稳的活在世上,虽然全程乐观,最后一幕变为悲观,但是这个结局又是多少人心中所愿呢!
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恰逢是高考分数查询的日子。
从前学生时代,总是抱怨高考制度是万恶之源,即便在大学毕业后的若干年,也无法摆脱高考的噩梦。
然而在工作十多年之后,自己也正成为影片中的做工的人,蓦然回首,才发现高考原来竟是普通人最为难得的上升路径,通过在考试的规则中的排名,赢取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求职机遇。
做工的人,日日夜夜在工地奔波劳碌,渴望着致富的路径。
买四面佛,养鳄鱼,挖古董,买彩票,看起来都不是着调的事情,在这种不着调里,浸润了劳动阶层的普通人对于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也是徘徊在阶层的局限之中,茫然困顿,怎么折腾都是原地打转,看似唾手可得的希望,实际上则是遥不可及。
吃苦的人才能理解吃苦的人,做工的人之间相互的扶持,草芥之辈之间的惺惺相惜,透露着艰苦生存之下的一些温存,也令人感慨唏嘘。
蛤蜊去世之后留下的孤儿寡女是现实,阿祈中风之后的绝望是现实,纵使阿祈把中奖的彩票留给了蛤蜊的妻和子,昌仔和太太在工地上补办了婚礼,也没有办法淡化生活的本色,和做工的人所在的工地一样,钢筋暴露,尘埃遍地,危险和窘迫难以掩盖。
谁还不是井底之蛙呢,跳出井之难,仰天长叹,却也不断尝试奋力一跳。
如阿祈和他的工友们,也如自己,如做工的人们。
刚开始看,又土又俗又中二,但越看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暖与真。
虽然讲的是做工的人,但每一个观众都可以自动带入到任何工种,因为都是实实在在、扎根土里的人的故事。
无论是阿钦前女友让阿钦做孩子干爸,还是小傑毫不犹豫地回头和小玉妈妈打招呼,当看到这些天使一样的人做出的闪闪发光的事时,感动到哭。
比失望更让人难过的是空欢喜,比希望更珍惜的是把空欢喜当做一场游戏,抱怨命运捶胸顿足的同时,瞬时又能拥抱接下来的生活。
人生不易,但艰苦的人更能理解艰苦的人,于是,世间的善意让我们无惧人生的难。
有一群家人和朋友,有人靠,有人闹,有人面前能出丑,有人身旁能卸甲,有人能让你不怕往前冲,有人能让你不得不却又甘愿消耗自己的生命,有人能让你有牵挂又有所归依,这就是我们活下去和死去的原因动力。
活着的我们,再苦再难,人生还是要继续,因为有人可爱,有梦可待。
忍不住再一次感叹!
以讲述某一群体为中心的台剧怎么都这么厉害!
闲来无剧,打开豆瓣我的想看,翻到一部台湾剧《做工的人》。
几个小时内看完了,有一点感触。
不去体检。
因为怕自己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知道医生说的那些,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
这句话听起来好熟悉,想起来爷爷也这么说过。
每次让他少点吸烟,他总是戒不掉。
劝他少点喝酒,也总是改不了。
身强体壮的,基本上不会生小病。
但还是担心他的身体,毕竟抽烟喝酒几十年,也不喜欢体检。
中风。
为了不拖累家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之前听家里人聊一些家长里短,就会聊到,谁谁家的大儿子,喝酒中风,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几天就不行了,瘫痪在床上需要人照顾了。
口歪眼斜流口水。
总是感叹不已。
小时候我以为那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发现这东西离我很近,离我的家人很近。
我也很害怕死掉,害怕生病。
年纪大了,越来越害怕死掉。
后来明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的微信签名是平安快乐、健健康康。
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样的要求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确实有很多东西是身外之物。
妓女。
是迫于生活无奈谋生所需。
小时候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谈到妓女的时候看见大人们脸上暧昧的神色和隐晦的表情,我模糊地感知到好像不是什么特别光彩的事情。
那时候去给对面的KTV(带小姐的那种)送饭,看见里面浓妆艳抹的女人,刺鼻的香水脂粉味,遍地的酒瓶盖子和烟灰。
后来长大一些,才开始明白,世事都有因果,做这行的,生活所迫的多。
最后哥哥中风快要死掉。
弟弟和哥哥躺在床上回忆起小时候。
看着被涂鸦满了的墙壁。
仿佛小时候还是昨天的事情。
时光是把杀猪刀,早就磨刀霍霍了。
最近我家里的老房子拆迁了。
比我年龄还大的房子,三分钟内,被夷为平地。
贴在柜子上的贴画,每次吃一个两毛钱的泡泡糖,都要把里面的贴画贴在白色的衣柜上,整整齐齐地,贴满了柜子门。
养过的白色大狗狗,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再也没见过,妈说是丢了。
那些老旧的记忆都随着拆迁消失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些东西,年龄大了,就会逐渐懂得了吧。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虽然会难过,但是日子还是那样一天天地过。
看到第三集了,几度想弃剧看看豆瓣评分又再坚持看看,但1.难道没人觉得这几个傻男太没家庭责任感吗?
虽然每次闯了祸/失败了回到家哄哄妻子被原谅一家人其乐融融确实很温馨,但看到都是女性认真做事任劳任怨还要包容男方,真的是很难认同和接受啊?
2.主题是说做工的人,可是真的无法共情,没有拍出底层人小心翼翼讨生活不敢踏错一步,相反是住得挺好工作也没看出压力只是男主们整天不务正业做白日梦,不照顾家人相反还折腾家里(除了开头那一场工地受伤看病)。
就算要表现底层改变不了命运然后绝望所以游戏人生的黑色幽默也不是这样的呀,编剧和导演真的懂底层吗?
看得难受只想把几个男主揪出来打,这样真的能帮助理解做工的人吗?
最近韩雪拍快递员被群嘲,本片肯定比那个强太多,但本质上也都不懂底层,不值得这么高的评分和一水好评。
燃烧自己也不能活下去!ps:其实看这个还不如去看《生存之民工》可惜找不到资源!
一般
穷苦的人往往也被格局和认知所局限着。
7分,一辈子努力都是虚幻,最终重创,结束一生,但愿下辈子可以过的更好些吧。
在自己已经过的一团糟的时候 拿出所有去帮别人 感动不起来 更何况彩票还不是他中的 好歹也问问儿子吧
看了几集,没时间看了。
「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又怎麼能夠允許這個社會將他們分別列上不同的標籤呢?」闽南和潮汕的朋友一致推荐我看这部剧,确实很好看。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从小说改编、而且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制作团队,怪不得剧本扎实、笑中有泪。而且导演是执导过《听说》和《沉睡的青春》的郑芬芬,这类的社会底层角色性格的呈现,拿捏得太到位了。会被李铭顺饰演的大哥每天做发财梦、乱搞事业而发笑,但也会因为他把200万彩票赠送给拮据的工友遗孀而感动,最后李铭顺和柯叔元饰演的铁工兄弟二人组双双服毒自尽真的是赚足了泪点。剧中工地民工,是现在社会很多人的缩影,为了温饱奔波,比起物质的援助、我想他们需要的是认同和理解。
不明白怎么能给到这个分的,这剧在台剧里也真的不算好的。本来题材很好,可是这剧情和人物塑造就离谱,送彩票剧情后几乎是三倍速看完都完全看不下去。天天想着发横财到处惹祸连累身边人的人设我真的喜欢不起来,到后面能做出送彩票的事我也只会觉得这是编剧行为根本不是这个人物会做出的行为。(题材一星,小杰一星,多不了一点)
冲着高分看了两集,有点失望,不喜欢看
矛盾。有好的地方,也有一些价值观让人无法认同,也许这就是底层做工的人真实又矛盾的现实吧,看完觉得男人真可怕,会想着法子吃女人。真的,看的时候不自觉代入一下女性角色的视角,女人真的太难了。歌颂男工人性光辉的一面,虽然不靠谱,但继续做着幼稚的发财梦,但这些背后却都是所谓家里的母老虎们,“现实”、“精明”、“靠谱”的女人在托底。然后那些前女友,槟榔女神没看上的虽然幼稚但是一片真心的男人们,最后可以理直气壮的认为就是那些狠心离开他们、抛弃他们一片真心的女人害他们变成现在这样。底层男性总能换着法子让女人为男人让出一切,饭都吃不饱,把屎把尿伺候一家,还想给女人洗脑什么真心最重要,太可怕了。
拜托拜托,今年大爆台剧非他莫属了啦真的有被后面两集感动到,全程眼泪就没停过,这可能是今年众多台剧里十分出众的一部。一个《想见你》一个《做工的人》,预祝大爆
还行吧,结局挺现实的
薪水没涨,全世界都在涨价
7分
看完,如同置身事外的一个再稀松平常不过的黄昏那样望窗外灰暗而又透露落日夏晖的远处云朵像极了孩童时外出玩耍回家途中的景象无忧无虑,心情轻松又惬意,顺着微风经过田园、小溪河流、荒草丛、菜园、大榕竹林、庙宇、羊肠小径远处是看似不远的山头,连绵不断,在落日前面显得暗蓝、发紫最后一丝金光落下山那头,一日过去,那也不怕,代表着温馨团聚一刻到来回家去,这是最为真实而实在的温情一刻,不会厌烦只是长大后,随波逐流,太多的路径迷惘和波浪冲蚀变得摇摆不定,忘了路过的风景,忘了驻步停留、放眼四周忘了落日后的温馨,忘了最为初始而又真实的那一份感知能力一切都还在,那山那落日那人,都还在,趁着还在请用心体验,生活下的点滴没有说前期的煎熬,才换来后续的幸福、回甘做工的人,总有一份甘甘默默的牺牲,为某些人
看完这个我才恍然大悟哥哥的人生态度,麻痹的生活需要有做梦的勇气,失败的结果并不影响那满怀憧憬的快乐,丧气的人生不值得过。故事里的这对兄弟承担了全剧的泪点,处在光谱两极的人设,将兄弟之间的牵绊讲得清晰明了,催人泪下,乐观甚至令人觉得不靠谱的的哥哥曾有过暗淡的过去,而沉闷的弟弟曾经也是个飞扬跋扈的少年,彼此护互为对方的过去和未来。
太故意温情了,节奏又慢,没感动到。
一水的五星 照我的看法 《生存之民工》评分9.5 这个最多一半。。。还要去个零头
其实内容和“做工”没有什么本质关系,这个温情故事放在任何国家的任何行业底层都是成立的。剧中描绘的台湾底层不需要活在变化莫测的政府条例的压力下,能有余力傻乎乎地追逐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大陆农民工很是羡慕
主角每一个都让人恶心阿祈:妄想发大财、买佛被人骗、拿家里的地契出去抵押、不照顾自己爸爸 把所有事情甩给老婆。阿钦:吸毒、嫖娼、纠缠已婚的前女友。昌叔:老婆对他来说就是免费的妓女。阿全:嫖娼的时候车被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