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的 就是太长了……这种风格的电影太长了就会显得无趣。
阮经天很棒 台湾腔的旁白违和感意外不强 但是和上海话对话的时候违和感就很强了,有点尴尬…… 杨子姗就是演了个神经病,情绪莫名其妙……周冬雨没感觉,杨洋很帅演的意外的好,小猴什么鬼,真的很讨人厌……还有,这么长的故事就为了讲这么简单一个道理,对不起前面那么多明朝暗讽的黑色幽默画风……
一个史实错误。
《暴走神探》中两次出现了《再别康桥》,但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同年12月10日才被刊载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
在本片所处的年代,1924年3月,这首诗是不可能被人传唱的。
“大家都是文艺上的同志。
” PS:字数不够只能发短评,再补几句评价。
这片子每句台词都不太像人话。
唯独配乐很好,开篇就是《我的太阳》,有一点小情调。
背景音乐太多也是文艺片的一大倾向。
干嘛,我就是要打五星好评,百分百不为杨洋,满屏帅腻透了!
回味剧情其实挺没劲,威压没擦,绿幕没遮,但就这么还是觉得逗尿,周冬雨唱评谈觉得太纯了,简直傻白甜化了我心,而且事实阮经天一身犀利哥的造型还是帅炸了呀,要说回味这剧情步步紧扣还挺有些梗在里面的,譬如我们今后要强烈谨遵爸比教诲,强烈谨记沉默是金,强烈铭记女人多数比男人还不靠谱,另我强烈赞同拉卡萨尼说过那句“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犯罪更可怕”!
折射的人性阴暗光明还蛮到位其实
全程剧透。
《暴走神探》全片看起来总体感觉是:爽。
非要分点说的话那就是:角色讨喜,硬件大部分时候不掉链子偶尔还能会心一击,打戏漂亮,台词给力,家国之思还有附加分。
主线剧情是一个叫范如一的侦探破案,案件主要受害者是一个上层阶级少女吴小乔,中途还有n个关联被害者,侦探自己也身陷各种危机,最后找出凶手是她男友,占士吴。
单从破案剧剧情发展这个角度讲,电影拍的有点乱。
中间有一段我对案件发展已经迷茫了。
占士吴也是最后十五分钟忽然冒出来的,除了电影后半段某处有个小线索,基本全程无伏笔(特别是对比下一点)。
从人物塑造来讲,基本是男主独角戏(女一戏份也不少,但性格刻画不突出,杨子姗演技也太不给力)。
观众对男主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职业,个人爱好,人际交往都有一定的了解。
赞。
总的来讲伟光正,但编剧还给男主插了一个《沉沦》不离手,神经纤细,(由于少年阴影)被女的触碰就要吐的小特点,蛮独特的。
男主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层次感,固执的侦探,文艺的青年,青涩的小男生什么的。
性格发展…有一些…?
起码对女性态度转变…?
这个不强求。
前后呼应也做得蛮好,“我父亲blablabla”点缀全场,《沉沦》贯穿全场,开头提到的小脚老婆最后还露了个脸。
坐看阮经天被花式吊打并且还卖肉。
台词的话。
男主话痨,独白旁白特别特别多,还好不讨厌。
引用各种古今经典,有的用得不错,有的有点雷。
没事背背郁达夫,矫情不矫情?
但剧里运用合适,剧情发展至此,引用水到渠成。
一句郁达夫,黑色幽默有,感动也有。
男主背是对暗号认亲,是热血文青的信念;女主背是再次确认,是稍稍令人惋惜的幼稚。
雷点:男女主有一场午夜逃亡戏,在黑漆漆的船上两个人忽然开始背《再别康桥》,还背了蛮久。
主要不符合情景,加上女主演技差。
配乐时好时坏,有一场追逐戏配的《查达尔斯舞曲》蛮出彩的。
服装啊道具啊之类的硬件也不错。
最后有五分钟的五毛钱轮船特效和五毛钱片尾字幕。
演员的话。
阮经天不错的,演技棒,台词功力棒,人物造型好和角色性格讨巧有附加分。
杨子珊呵呵哒。
周冬雨稍微有点掉链子,考虑到演盲人有一定难度,还是蛮不错的,评弹一段很惊艳。
杨洋戏份不多,我妹全程喊帅帅帅,打戏很给力,讲自己中二“理想”的时候超级入戏看起来很真诚。
配角多熟脸,合格完成任务。
虽说分类是喜剧片但是《暴》不乏严肃。
预告片里大概可以感觉到的。
一来,除了谈谈情破破案,镜头会时不时扫到租界时景,十里洋场外是路边尸骨无人收。
黑白两道同混迹于烟花之地,男主遥望盲女于灯红酒绿之中轻拢慢捻,如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二来,无论是否中二幼稚,角色们对社会时代都有自己的看法。
从最底层卖报郎见战乱烽火权贵逼良为娼心道不如一死干净的自暴自弃(后被男主劝导,那段台词也不错的),盲女慧兰对外围世界的向往,中层男主救国也需守法的信念,男主上司官僚至死也知道乱世要先保护好家人的善念,到上层阶级女主逃出这堆烂摊子才有希望的小心思,占士吴铁血救国的中二计划,各人的想法都符合他们的小环境。
这点在我这里超级加分。
最后结尾是皆大欢喜,相当理想主义,但是我就是喜欢。
*霸道总裁脸*《暴》既本土,又现代。
本土的是啥?
民国背景。
各路方言。
苏州评弹。
孟子郁达夫徐志摩。
男主接受的是老爹传统的教育。
浓重的家国之思也是我国街头巷尾摇扇扣脚谈国事的国民特色。
结尾也秉持我国历史悠久的不能HE也非要HE的精神。
以上本土特色又融合着现代性。
此处写不动了,回头再说。
最欣赏的一点是对personal agency的强调。
我给《暴走神探》5星主要是因为它独树一帜,骨骼清奇。
也许从商业角度讲,它的模式没有像好莱坞流水片一样的复制价值。
但是从观众角度来看,是值得欣赏的灵光一现。
罗卓瑶的作品,立意较新颖也敢表达,终于有文艺青年站出来反讽文艺青年了。
郁达夫的诗和《沉沦》这本书既是线索也是主题。
沉沦的国家,沉沦的人民,该如何救亡图存?
难道以军队治国就可以滥杀无辜吗?
法律终究只是一纸文书。
由谁制定,由谁执行?
一个病入沉疴的国家,还有没有得救。
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却是流离失所,妻女失去了依附,任人欺凌。
电影中的几个梗:1、宋小乔和慧兰代表的是红玫瑰和白玫瑰?
2、郁达夫相当于民国时的郭敬明(虽然郁达夫的人品和感情生活有许多值得一说再说的故事,但是他的作品立意和格局再过100年依然能引起共鸣和感动;至于小四,呵呵)3、全剧中最喜欢的片段是范如一带着宋小乔走不通陆路,改走水路,泛舟湖上,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如此良夜,几多浪漫。
但是,此诗乃是1928年,徐志摩从康桥回国途中所写,而故事背景的设定却是1924年;4、范如一鼓励慧兰到美国读书,说美国有一个姑娘又聋又盲但读完了大学,说的想必是海伦凯勒;PS:看了《红色》对民国的上海有着别样的熟悉。
比如《暴走神探》里也有法租界,范如一也有着和铁林一样的职业,巡捕,他们都有晚清时当捕快的家人留下的众多经验与金句;与警界大佬也有些微关系;一身傲骨,救亡图存。
比如,评弹是上海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人爱民国,电影也爱民国。
已经连续3年时间,电影银幕拿民国戏乐此不疲地做着文章,贺岁档的《一步之遥》以模糊的民国背景,完成一个又一个文本块式的寓言,而紧随其后的《暴走神探》也同样在民国的版图上,极具癫狂的完成了一个类型片的风格绽放。
《暴走神探》套着类型片的外壳,讲述的一场绑架杀人案的全程,悬疑感不足,腔调感却十足。
一个具有民国文人色彩的、略怂、木讷、爱着郁达夫的侦探,被卷入了奇妙的、怪诞的绑架杀人。
故事的悬念和惊悚感被夸张戏谑的风格化笼罩了,造就的是高度符号化的喜感和HIGH感。
阮经天改变了其偶像、硬派小生的形象,文弱甚至潦倒的形象,带出一股古朴的民国文人感,片中他更义正言辞地呼喊女主角杨子姗为文艺同志,展现其怪诞、古怪又执拗的书生气,而他本人的气质更精准的代表了《暴走神探》的气质:古怪、执拗又书生气。
从电影角度来讲,《暴走神探》叙事奇诡、剑走偏锋,有类型片的循序渐进,也有文化性的各种致敬,而从情怀意义上讲,依旧是对民国那个时代意味深长的感怀和唏嘘。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许多诸如包打探、郁达夫等民国词汇,更在台词中古文白话相加,造就反差、混乱的文本气质。
清末、北洋、民国的历史在影片中被模糊了,但故事却利用了那段混乱而精彩的背景,讲述了那个时代每一种人的处境和激变。
民国时代,每一天都有新的格局、每一年都有新的战争、甚至每一个小时都能促成一场激变,张扬的时代必然拥有斑斓的传奇。
政治格局上的很乱很怪与尘嚣甚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慷当以慨、轰轰烈烈,于是在本就充斥故事与戾气的历史之外,《暴走神探》中的国民风貌是可笑的、活跃的、激烈的、反传统,从而也是艺术的、古怪的。
与其说《暴走神探》是一部侦探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民国风情电影,片中激进的富二代、文艺的孤女、木讷的文艺同志、讲着英文的中国学生,整个世界充满着被摧毁的、被改变的、被伤害的人和事,每个桥段都极尽张扬,利用民国的无禁忌和无秩序性展开了癫狂的戏剧张力,以此达到一种邪典般的high感和喜感。
故事隐去了那个时代的大格局、真战争和奇历史,却近乎喜悦又哭张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压制不住的思想激变和烈性热血的国民群体,满眼的嘈杂饱满、群情滔滔,也让故事造就了无数极可观、极浪漫也是极空前绝后的传奇。
从《让子弹飞》、《匹夫》到《杀生》、《黄金大劫案》再到《一步之遥》、《暴走神探》,这些电影几乎都没有利用历史作为蓝图,而进行再加工,只是沾染和利用了民国的气质,选择民国背景,进行挥洒自如的独立美学创作。
无论是姜文还是罗卓瑶,也许这些华语电影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叵测,期待能在那个时代歇斯底里的热血情怀中施展自己特立独行的浪漫美学,他们更不约而同的让剧情极度夸张化、让人物高度符号化、让叙事集中戏谑化,安全无比又意味深长的达到声音的释放、风格的绽放和隐喻的诉说,能在那个时代激变的烈性气质中抒发出自己艺术性的、多意性的表达。
开头的时候其实一直处在阮经天还蛮帅的看脸状态,长达十分钟的旁白,说实话让我不太容易进入状态,再听到外号哑巴时,有一种很强的违和感,所以这是个脑内无限弹幕的哑巴?
当然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其实这是个文艺青年,孤傲的文艺青年并不愿意和非文艺同志讲话,他们都不懂我,而我也不想懂他们。
这是一部很有年代感的作品,有头脑却不思进取的包打探,痛恨革命一心想要逃脱的“大小姐”,有一腔报国热血却选错了手段的军二代,父母双亡眼镜失明还有拉扯弟弟长大的善良的盲女,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在舞厅醉生梦死的富人永远不关心外界的生活,贵族学校的大小姐却需要外国管家翻译才于外人聊天。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所以“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配角都很出彩,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小猴。
从只知道我要报仇的小孩子,变成哑巴哥的好帮手。
尽管小演员台词功底不算好,但是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逃生那一段的配乐剪辑都很出色,紧锣密鼓的逃亡中,还是有一种诙谐的味道。
阮经天是真的被打得很惨,杨子珊初见阮经天的时候那段骂人的词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小姐”的愤怒,周冬雨对唱曲的那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而阮经天和杨洋的打戏更是精彩。
尽管阮经天还是有一点港台腔,但是可以看出来他还是很努力了,不会让我出戏,杨洋的低音炮简直是声控享受,果然原音就是好=================这是花痴的分界线=======================杨洋真的好帅啊!
大荧幕上看杨洋就是爽啊!
打戏很赞啊!
舞蹈功底就是不一样啊!
从杨洋出场开始我就处在一种双手捧脸的花痴状态了!
混响啊!
什么叫余音绕梁啊!
杨洋你怎么那么帅啊!
理科狗不会写诗啊!
可是真的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
“救国是没有讨价还价的”苏死我了啊!
在一轮“理科生,对不起”的宣传推广过后,《暴走神探》终于上映了。
听说这是一部给文科生刷存在感的侦探题材电影,我表示十分感动,上映第一天便去支持杨子姗。
只能说作为纯种的文科生我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观影体验,毕竟杨子姗戏份并不是那么多,而且总给人一种郭采洁的即视感,难免有点恍惚。
不管怎样,《暴走神探》至少是一部挺有意思的制作精良的作品,讲述了一位上海滩“包打探”在执行一项任务过程中莫名其妙惹来了杀身之祸,稀里糊涂害死了无辜路人,机缘巧合结识了两位美女,然后无私地助她们走到了一起。
对,你没看错,影片有着一个百合大法好的结尾,勉强能算是抓中了文科生的兴奋点之一。
案件虽然算不上扑朔迷离,但好在节奏明快,娱乐性强,诡计恰当,最后能自圆其说。
反派梦想改变国家,最后却输给了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嘛的男主角。
是的,与其说是在破案,倒不如说他只是不断根据剧情需要东奔西走,有时像是在洗刷罪名,有时像是在一心寻死,没有太过明确的目的和逻辑。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不那么像理科生。
可能是看多了暴走漫画,我一开始还以为《暴走神探》走的是《不二神探》的路线。
庆幸导演罗卓瑶还是比较有野心的,选择了别树一帜的文科生破案模式。
很难给文科生破案模式下一个定义,反正就是和传统侦探题材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比如“那摩温、女阿飞、螟蛉女”等生词,以及反复吟诵的《再别康桥》,还有作为线索的那本郁达夫的《沉沦》,让影片透露出让人窒息的文艺气息。
神探范如一大段大段的画外音独白,加上日记体的叙事结构,成就了一本私小说《包打探手记》。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仿佛一切都能解释成情怀,观众可以尽情地寻找着政治隐喻,尝试着对所有细节进行过度解读,然后抱着秀学识的心情将这部影片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部有趣的文科侦探推理作品。
哦,文科生就是这么破案的啊。
等等,文科生真的是这么破案的吗?
范如一作为郁达夫的脑残粉,继承了偶像的自言自语、满腔悲愤,以及更重要的,性压抑。
与此同时,他却又声名在外、挥金如土、乐于助人,以及更重要的,颜值高,并未有哪怕一分一秒给留下屌丝的印象。
这样的他真的能在《沉沦》中找到共鸣吗?
影片中并未给出答案,《沉沦》带给他的,不过一条线索和一条金句。
“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多么高的精神觉悟,在影片中的唯一意义却是在迷样少女宋小乔面前获得身份认同。
在影片初段,范如一告诉观众他无法和异性进行身体接触,后来我们慢慢发现,面对美女他就吐不出来了,还瞬间沦陷。
真是个看脸的世界啊!
郁达夫笔下“兔儿似的小胆,猿猴似的淫心”,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取代。
因为慧兰是盲人,范如一才有机会实现躲在暗处“偷窥”的“心愿”,在敌人最多的最危险的地方,范如一痴痴地看着慧兰唱着评弹曲,后者浑然不觉。
作为情圣存在的范如一远大于作为侦探存在的范如一,和真相相比,范如一更想知道自己到底更喜欢小乔蕙兰中的哪一个。
影片中有太多故作文艺的桥段,看似在膜拜文科生,实际上还是在消费。
作为一部贺岁档电影,作为一次类型片尝试,《暴走神探》还是值得一看的。
只不过,要说这部影片真有什么受众的话,顶多是“文艺上的同志”,不是文科生。
写在前面:至少有半年多没写长影评了,伪文艺小清新少女暴露颜控本质后的失控文字,慎入!
——————影评分割———————————Part One 关于故事:十里洋场,纸迷金醉的民国十三年的魔都租界,于我们这群九零后大概太过遥远,唯有通过历史课本,和先生们笔下几分写实几分呐喊的文学作品,堪堪窥得那段岁月。
电影的开场,从一个远景慢慢摇近,年代岁月里魔都底层中层上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直接撞进观影者视线,千姿百态,随着时代感的音乐扑面而来。
这个镜头和后面慧兰唱评弹那段的镜头至少给我的感官是最符合片子的质感的,细腻平淡纯粹,没有画外音的解说也能感受导演要传达的时代感。
这个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范如一,一个成长在仁义礼智信的教导下,却莫名成了一个听起来有点贬义的包打探,嗯,格格不入的身份地位,显得很是尴尬,说他是底层,至少片子里没感觉他落魄,反而拿着子弹和银钱,游走在十里洋场,颇有几分游刃有余;但若要说他是上层,说到底,这位包打探既不是清朝的捕快也不是当下的警察,甚至要向洋大人,黑道老大哈腰点头,任君差遣。
旧文化的骨子,新文化的时代,注定了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他身上。
然而你要问我,看完全片,主人公要传达什么,电影要传达什么,真的很难说,是爱国也要守法吗?
可惜那不是个谈法的年代;是道德底线吗?
可是道德有的时候也会冲突,你说别人为虎作伥,别人也许只是事母至孝。
倒是那句明天之后还有明天,虽然鸡汤,却是放在任何时代之下都不显得突兀生硬。
所以呢,也许这只是一个关于时代的故事,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人物的无奈和理想的交织,恰如片尾绽放的漫天烟火一样,恕我冒昧揣测,导演兴许只是想演绎一个时代的文艺,以一个灵魂矛盾的小人物串联起整个上海滩的岁月故事。
Part Two 关于角色:注意是角色不是演员。
人性的冲突,整个时代场景的构建,势必离不开性格灵魂迥异的人物。
上层人物代表:James Wu:这部片子通篇看来没有坏人只有被时代扭曲的灵魂。
James是典型的矛盾冲突体,出身富贵,不谙世事疾苦,父亲是当下制度的拥护者,而他既需要依赖父亲的地位,又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渴望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所以他的灵魂是天真的,我深切赞同宋小乔说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以为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杀死这腐朽的社会,世界就会焕然一新,然而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矛盾的善与恶,中二少年的理想最终只能破灭在现实面前,一如这个角色最后的结局,不甘的死去但又无可奈何。
密斯王:从她对James的大段描述来说,她本质和James是一样的需要依赖旧势力,又渴望新世界的一个女孩。
所以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理想的手中。
宋小乔:小乔亦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女孩儿,说她是上层阶级大概只是因为她是军阀养女的身份,事实上,她的父亲由于革命而死,而她相比起James来说,渴望的仅仅是一份自由,学医救治妇孺的话,是为了博取同情的说辞还是内心独白,谁也无从知晓。
说起来,这部戏的最后赢家,小乔应该算一个。
在经历了一场闹剧式的绑架过后,小乔以一段博同情的说辞,甚至在我看来利用了范如一对她的一点好感,实现了她想要的生活。
她是幸运的,亦是在时代背景下能够审时度势,独善其身而获得善终的缩影。
中层人物代表:范如一和他的包打探弟兄们。
他们都是包打探算是一类人,但显然范如一是格格不入的一个。
包打探们,说的难听不过是旧势力和外国势力的走狗,他们心狠手辣,他们唯利是图,为了能够获得金钱挤进上层社会纸迷金醉。
这也是最可悲的一群人,既无旧道德的约束也无新理想的追求,然而时代造就了这么一群人,所以他们的命运亦是掌握在时代领导者的鼓掌之中。
下层人物代表:慧兰:盲女慧兰善良单纯,迫于生计唱评弹和弟弟相依为命,所以全剧她是最让人心安的存在,上海滩的浮华,贫民窟的简陋,她都安之如饴,淡然自若。
然而正是这样的角色,她一旦威胁到上层社会的利益,她就会被毫不怜惜的牺牲,甚至没有还手的余力。
慧兰最终的结局是好的,她想象着弟弟在南洋的生活,怀着一颗被温暖的心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国度,在美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也许按照电影的导向她会成为一个自强的文艺少女?
不要擅加揣测了吧,所有的影视作品留一点美好的念想总是我希望看到的。
小猴:也算是范如一之外的线索人物了吧。
底层的小人物,既没有受到旧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新思想的熏陶,但有的时候恰恰是这样的人最最展现人性本真的美好。
比起范如一那些只有金钱没有人情的包打探弟兄们,小猴对于小六的感情真挚纯粹,他觉得是小六给了他新的生命,所以小六死了他就要给他报仇,简单没有任何弯弯绕绕,可是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整个时代看起来多了几分正常的人情味。
Part Three 关于演员:阮经天,除了偶尔出戏的台湾腔,把一个不合时宜,满嘴文艺同志的落拓包打探形象塑造的非常完美,这么多被虐的戏份,确实值得好评。
杨子珊:第一段金发旅店的出场台词显得生硬,总有致青春里郑微吼陈孝正的影子在我眼前晃,不过换回黑发之后,与阮经天湖上的那段再别康桥在一个伪文艺小清新的眼里看来确实够唯美,而贫民窟那段诉说理想的情节表现的相当不错。
周冬雨:苏州评弹那段太惊喜了,算不上美丽,但完全是那个时代花花场子里一抹淡淡的超然的清纯,镜头由远及近,真的非常非常出彩。
盲女的神态也演绎得很到位。
杨洋:容许我私心加个粗!!!
最近重新看了杨总从新红楼开始所有的剧,杨总演技的进步太令人惊喜,喂,明明可以靠刷脸,还那么拼,值得给一万个好评!!!
打戏不用说的,白念生的时候就见识到了。
眼神!!!
眼神里都是戏,温柔的腹黑的天真的狠辣的,以及最后一个不甘不信绝望的眼神,真的把人物的内心展示的淋漓尽致!!!
咩总,照此看来2015你不火我才觉得奇怪!!!
Part Four 关于其他:这部打着理科生对不起的口号的电影,确实算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服装道具音乐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尤其是音乐,给人很好的代入感。
但是情节无论是从推理的角度来说还是文艺的角度来说,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以给出3.5星的评价,在国产片里,真的很有诚意。
说喜剧,嗯,我觉得笑点不多,郁达夫徐志摩,凡此种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确实腔调十足,有点意思,值得一看!
——-我是伪文艺小清新和非理智颜控的分割线——-咩总,看到第一个镜头我就觉得自己血槽空了!!!
侧颜还敢更美一点嘛!!!
西装啊啊啊啊!!!
制服啊啊啊啊!!!!
中二少年,时而霸道总裁时而天真的笑容眼神,谁来救救我喂!!!
咩总,你的铁血军团还缺人吗!!!
万能的那种!!!
最后倒地了还要给你一个特写,美得惊天地,泣鬼神,心脏看的都要跳出来了。
女主你醒醒啊,你最后那段描述范如一的文字,真的不是说咩总么!!!
鼻梁高挺,眼神清澈,英俊挺拔!!!
咩总,求求你以后都原声吧!!!
声音一出来我就呼吸困难了,天哪,为什么世间会有如此磁性的声音啊啊啊!!!
我觉得密斯王说的好有道理啊,我咩咩就是那么一个美好的少年啊!
你中二也没关系啊,长得好看,谁管你的理想对不对啊!!!
要不是当时小剧场里不造为什么开场后多出了一对情侣,我好想直接扑到大屏幕上去啊!!!
五颗星甩给你,为什么不能更多?!!!
明明可以声音和脸再各加五颗星的!!!
全世界最好看的少年,愿你越来越好!!!
难怪名字要叫《暴走神探》,如此的姿意任性,疯颠魔幻,且不拘一格,完全不顾讲故事的逻辑。
结构很散漫,情节也不管紧凑不紧凑,一个劲的任性自由到底,大笨伯范如一一口一个文艺青年、郁达夫、徐志摩。
他的一句“我以文艺同志发誓”“最近我太贵族了,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心”奠定了本片的格调就是带着戏谑意味的文艺青年内心的狂想曲。
两人在奔命逃亡途中,竟还饶有兴致的吟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何等的有情调、浪漫。
而结尾如一驾着车横冲乱撞,头发散乱,眼神迷离,嘴里还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时的阮经天,眼中含泪,嘴角一抹说不清楚酸甜苦辣的笑,这个时候的他最迷人。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眼摇曳中的旧上海,夹杂着浓郁地方口音的吴侬软语,迷离灯光中,我几乎忘却这是侦探片,仿佛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老黑胶唱片的声音,时不时的还跑个调,哧溜出几个稀奇古怪的小音符。
处处在强调爱国救世情怀,却被玩得疯魔不已。
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可推敲性,所谓的线索也乱七八糟,经常出现跳跃不连贯出戏的地方,这并不能当作一部合格的侦探片来看。
那杨洋饰演的反派,铁血兵团的救国理想,这杀人绑票的动机也太LOW了吧。
不过杨洋颜值很高,制服装扮帅到爆,还是很值得欣赏一下。
倒是比较喜欢里面恶搞的台词。
诸如“册那娘个,你撞车是撞上了毕加索的屁股了啊,冒出了三个眼睛六个耳朵”这话用来形容这个参杂了各种风格的片子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电影里,一些脏话也成了这片子的风格组成部分,带着十足的反讽社会的腔调。
画面、色调的风格是低调奢华的复古风,看着还挺舒服。
讲述的方式是疯魔文艺的手法。
情怀却是文艺青年愤世嫉俗的一腔热血。
只是全部杂揉在一起,故事讲得不太好,所以有点欠缺。
另外演员虽然颜值颇高,但缺些风骨。
郁达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片子里反反复复的提到他和他的名作,这导演多少有着和郁达夫一样的人文情怀。
感慨一句“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我能听到导演用戏谑的腔调在呐喊着。
感觉剧本是把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自叙传小说和黑色幽默杂糅一通的产物,所以带着无处不在的话剧感,不过大概能理解为什么阮经天会接这个角色,范如一是个看似迂腐油滑实则固执驯良但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过时之人,表演方面完全阮经天个人秀,结局还算不太落俗吧
受虐狂小天变身段子手,大慨故事就是这样。
"你认为是你摇电话重要还是我读郁达夫先生的小说重要?""对不起,惊扰了。"“我们都是文艺上的同志,应该互相帮助。”可以说是非常文艺和戏谑了。
不太清楚这片的定位是什么,你说是喜剧吧,笑点生硬,批判现实吧,又有点不伦不类的,整个片子就是一股浓浓的中二味道,不过占士死的时候我还是难过了一下
前半段简直混乱得令人发指,所幸后半段稍微兜回来点。剧本反讽意味浓厚,念白造字舞台感十足,本来挺新鲜的元素可惜演员台词功底太差反受其累。最后只想说杨子姗短发像足郭采洁,阮经天戴副眼镜活生生cos了一把陈柏霖,只苦了原本就脸盲的我,光认人就用了半场戏。
观感最差,几乎要吐,浪费时间啊
90年代最诡异最古怪最冰冷的华语女导演罗卓瑶,终于北上了。这么笨拙不讨巧地讲故事和《一步之遥》真是异曲同工,区别就是中年女性装可爱和北京糙爷们儿装可爱,你更讨厌哪个?所有主演都在乱演,而阮经天在此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在cos金城武。
妥妥是要给两星的 但毕竟和导演都是文艺上的同志 是有一些想法和景致 美工可以甩编剧好几条街 没觉得杨洋多好看 倒是发现阮经天难以置信的帅气
有些顺藤摸瓜的侦探味道,前面探案铺垫过于缓慢,后面的人物塑造反转又过于突然,有跌宕起伏,但总感觉缺少了暴走片名给人的紧张节奏和幽默感。
迷惑???
三星半吧,要说这电影,真的很有情怀,非常文艺,娱乐性也还不错,剧本故事作为类型片来说可谓非常严谨了。而且看这部电影时,会觉得有超多政治隐喻。只是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是鸡肋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故事本身以及几位主演都缺点儿精气神吧……
我竟然有点喜欢这神经兮兮文艺的都有点莫名喜感的又不知道在说什么的二逼电影。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赶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呐!!!
缘分今天才到,今年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绝对是被低估了。值得多刷。阮经天不愧金马影帝,演技和台词都特别棒。
1.無所不用其極諷刺所謂“革命青年”,但是風格上仍放不開手腳,不夠癲狂與戲謔;2.張口《沉淪》閉口《再別康橋》,裝出來的文藝腔調最令人反感,影片宣傳自稱“文科生電影”,請向文科生道歉!;3.選角失敗,評論多在職責幾位主演,但是最糟的還是熊孩子,內地就是沒有會演戲的小演員!
用造作又无聊的手法讲了个极其无聊的故事。
还是很有诚意的,细节和演员都很到位
台词比较好玩,后期小孩写作搞笑。
看片名觉得挺傻逼的 但是画面复古浓郁 还很有剧情 很偏爱这一类有悬念的片子 国产片撅起吧。PS 为杨洋颜值加一星
節奏不好,顛氣沖天,嬉笑怒罵,歷史情結。
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犯罪更可怕。杨洋在这里演得可以说是很讨人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