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画面,出人意料的想像,超凡出众的题材,这一切构成了这部电影。
一切如在梦中,大胆的色彩运用,多样的手法,出类拔萃的特技,发生的一切完全如在梦中所见,十分地令人称奇。
对于这一类电影,现在是越来越流行了。
故事很好,编排得非常人性,确实值得一看。
对家庭的理解也是传统的,只是运用了高科技来表述。
晚上看的,感觉让我提前进入了梦境里。
片子里小女孩海伦娜画的画都很特别,妈妈病了之后的一天夜里她进入了她画里的那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都很神奇:能自己飞回图书馆的书,长着人脸的猫等等等等。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长着鸽子头,游人猿泰山一样身体的奇怪动物。
很搞笑,鸽子尖尖的嘴一经碰撞就会长歪,要么就干脆掉下来,哈哈。
黑女王那儿会唱歌的音乐盒唱的歌很是动听,迷幻的一踏,似乎叫close to you吧。
片子也很是奇幻,但是跟我想的:是镜子中与现实完全正反颠倒的世界,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片中所描绘的世界被黑暗影子吞噬的片断很魔幻一个15岁女孩子所梦想出的世界必然与5岁女孩不同有欺骗和背叛 有离奇的达利式的场景最深刻印象于漂浮在空中的那两个巨大的人偶 纠缠着的身体与不愿放弃的手指
据说他是编剧之一然后找来看的。。
感觉跟他的一个中篇《卡萝兰》很有共通之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去爱,不是去占有”呃 盖曼小时候受家里怎么滴了么?
在童话故事里,爱丽丝梦游的仙境应该是一片光明和祥和。
蒂姆·波顿这等怪咖也不敢轻易让它变得哥特系。
《潘神的迷宫》但同时,我们又能看到《潘神的迷宫》《潮涨海岸》这样的成人童话世界,深刻且少儿不宜。
《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了让大家从天堂坠入地狱,并落得彻底,今日再来一部奇幻又诡异的暗黑系作品——《镜子面具》MirrorMask(2005)
这部堪称暗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可以说是奇幻片的一大遗珠,无人问津。
但它当年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豹奖的提名,洛迦诺电影节的作品大多是世面上少见且怪异的作品。
《镜子面具》剧照《镜子面具》同样脑洞新奇,在2005年这个特效仍未成熟的年代,你却能在片中看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长着彩虹翅膀的人面猫科动物,在空中游行的鱼群,不规则物体拼凑的怪物,眼珠机械蜘蛛...
《镜子面具》剧照如此画风势必是要吓哭一众熊孩子的,这便是《镜子面具》所构建的画中世界。
导演绘制的人面猫手稿而其故事内核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相差无几,但《镜子面具》所构建的幻想世界和现实的界限没那么明显,谈论地更多的大概是少年少女们成长的烦恼与困惑。
《镜子面具》剧照其故事讲述了一位名为海伦娜的青春少女误入画中世界的冒险之旅。
海伦娜自小在马戏团长大,如每一个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同学,海伦娜受够了整日充当小丑在观众面前卑躬屈膝,没有正常孩子的生活,被父亲的马戏团梦想绑架着,只想呆在房间里胡乱涂鸦,逃离“不真实的生活”。
《镜子面具》剧照不料在与母亲争执后,母亲意外病倒,父亲的马戏团面临经营危机。
海伦娜深陷自责,却意外地进入了画中世界,为了唤醒与母亲一模一样面容的光明女王,她踏上了征程......
《镜子面具》剧照但依我看,海伦娜的涂鸦天赋实为一绝,片头一系列对于墙上贴满的绘画与怪诞诡奇的面具的特写,都是为之后海伦娜的异世界之旅埋下的种种伏笔。
《镜子面具》剧照片头光明女王与黑暗女王的权争,挂满梦境场景的画像,精致的威尼斯歌剧面具...
《镜子面具》剧照画中世界是一个朦胧的,昏暗的,怪诞诡奇的梦境。
《镜子面具》剧照你能看到会说话的鸡,咒骂它不好就会变成筋斗云的书籍,满是旋转楼梯的公园,比比皆是的超现实场景,不得惊叹这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镜子面具》剧照而这些抽象的人物与超现实场景都是由导演大卫·马卡基亲手绘制的。
大卫·马卡基David McKean大卫·马卡基除了导演,还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师,摄影师,漫画家,平面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和音乐家。
《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在《镜子面具》之前,他还担任了《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美术指导。
Arkham Asylum(1989)大卫·马卡基是艺术跨界大师,他曾就读于伯克希尔艺术与设计学院,还没毕业就做了插画师,他在1989年为一本名为Arkham Asylum的蝙蝠侠图画小说绘制插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黑兰花(1991)而从早期他的作品中,我们就能窥见其神秘瑰丽的标志性风格,这些层出不穷的插画作品运用到了他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里。
《月亮》(2014)包括以前的短片和2014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月亮》,集合了《镜子面具》原班人马,而今电影技术愈发成熟,他脑洞中的奇异世界变得更易表达。
《镜子面具》导演绘制的场景手稿虽然《镜子面具》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但这并不影响它给人带来的惊艳感,它不仅是视觉上的奇观,还利用道具,人物等设计将影片贯穿始终的冲突问题进行串联。
《歌剧魅影》里的威尼斯歌剧面具再说到面具,在现实中,海伦娜的青春时光便是一直带着面具在马戏团的舞台表演,她一直想要摘掉这面具,但相反在梦境里,除了海伦娜,所有人都带着面具。
《镜子面具》剧照而成长的烦恼也从各种设定对比开始,起初母女争吵的片段,镜头对半分割,中间是一层厚厚的墙壁,预示着二者关系的紧张和隔阂难以化解。
《镜子面具》光明女王再到梦境中光明女王与暗黑女王两两对立,皆为海伦娜的母亲所饰演,代表着母亲的两面性。
《镜子面具》暗黑女王光明女王是温柔呵护型的母亲,暗黑女王是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达到了一切“听命于我”的程度。
《镜子面具》剧照海伦娜的旅行实际也是在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每当她往窗外瞧,都能窥见另一个自己在现实中叛逆的样子,无故冲自己的父亲瞎嚷嚷,早恋,偷家里的东西,朋克非主流打扮,宣扬着自由肆意妄为。
《镜子面具》剧照但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当她意识到这些时,她便成长了。
若不是母亲卧病在床,她可能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有多少人在成年后回想那段叛逆期的回忆时不是如海伦娜一样在事发后懊悔。
《镜子面具》剧照我们内心的柔软总是来得太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与亲情握手言和。
但家人永远会体谅你,给予你最大的温暖。
但也许,现在也不迟呢?
给家人捎个信吧,不管你忙不忙。
↓留言互动给家人简单地送些祝福,表达一下亲情吧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推广/合作/活动/转载请长按扫码添加运营者微信:
运营者微信号:18067982443扫码关注↓
公众号:AME影视计划官方微博:AME影视计划
有时候,一个人坐下静想,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人,那些本可以成为知己的人,哪怕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另外一些时候,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电影,那些本该第一眼就深深迷恋的影片,哪怕我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梗概。
我想,这大概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的地步。
《镜面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了十五分钟,觉得不耐烦,于是换了部别的电影看,而在圣诞节后的那个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家人正在看播放了20分钟的这个片子,而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没有一部别的电影有如此美妙而奇幻的画面了,即便是阴森而诡谲的《CELL》——我至今对那部电影里被玻璃切割成无数片的马记忆犹新。
巧合的是,这也是一部关于梦的电影,而这部英国的低成本电影中,梦中的景象更为奇异,却没有那种恐怖的感觉,那是一种单纯的奇异。
从一开始,我就为那些充满想象力又简单的物体所吸引,无论是人面猫还是飞行的书本,或者在空中游动的鱼……那种匪夷所思却又简练之极的线条,只有充满纯真梦幻的人才能画出来,那里面有阴影,却没有恐怖,显然,那属于一个类似孩子的心灵。
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反而是其中一个悲伤的片断,随着《CLOSE TO YOU》曼妙的音乐,属于黑色世界的机械人升起,温柔地摇动胳膊,将小女孩催眠,她白色的衣衫和清澈的眼神慢慢沉睡,被黑色的外套和漆黑得看不到底的瞳仁所代替,那个头发柔软嘴唇柔软的女孩子就这样变成了黑色唇膏黑色眼影的黑色公主。
这样的转化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温柔的忧伤。
故事倒是非常简单和明了,没有《地震调音师》那样让人晦涩难懂的情节,孩子在梦中的黑白世界里游历,挽救善良,经历背叛,最后得到了幸福,以及爱情,这样看来,显得有些浪漫,但是这又如何呢?
那个穿着简单睡衣,脚踏兔子拖鞋的小女孩子,在这么一个悠长的梦中经历了成长,找到了爱情。
而且这种爱情并不是纯然美好浪漫的,对于海伦娜来说,那个叫瓦伦泰(意思就是情人吧,我记得倒叙的儿子就是这个英文名儿)的年轻男人并不是那么理想和忠贞的,他慌乱饶舌财迷并且曾经迷失而背叛过自己,但是,就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他有未泯的良心和爱,这把他拉回光明的世界,并且和她一道拯救了善良。
很显然,这样的情节谈不上深刻或者有冲击力,但这样清清浅浅的故事却非常适合那些奇异的画面。
只有在这样奇幻却美丽的视界里,美好才是那么让人迷恋。
而对于一个外面寒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的圣诞节日来说,这样的情绪是再好也没有了。
十分可惜,我是坐在电脑前看完此片的,小小的屏幕严重影响了我的观影效果,但即便是这样,我也可以毫不吝啬地说,此片的画面保证可以令每一人看过此片的人无法忘怀。
我只能说我的想象力太匮乏了。
作为一部魔幻题材的影片,《镜子面具》并没有常规的那种史诗性故事,而是非常简单地把故事放在了一个仅仅十五岁的小女孩身上。
海伦厌恶了日常的表演,总想脱离家庭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这是很普通的青春期反应。
但母亲的生病令海伦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在母亲手术的夜晚,海伦踏入了自己构架起来的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光明女皇长睡不醒,仿佛就是海伦的母亲一样,于是很自然的,海伦开始了拯救母亲的行动。
镜面具是本片中最大的隐喻了,因为在这个面具的一边是海伦而另一边则是与海伦极为相似的黑暗公主。
而剧情很明显得告诉你,这个奇幻的世界全部来自于海伦的笔下,完全是她所建构起来的,所以不难想象,黑暗公主实际上就是海伦的另一面。
那海伦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任性与不计后果。
黑暗公主破坏了奇幻世界里的平衡,令黑暗女神的势力远远地超出了光明女神,这意味着真实世界中的母亲即将死去,对于两位女神来说,光明即为生,黑暗即是死。
为了拯救光明女神,海伦寻找那个镜面具,实际上就是寻找另一面的自己,那个任性的黑暗公主。
在真实的世界中,黑暗公主继续着破坏的行为,她撕毁了海伦留下的画,也就意味着这个奇幻世界的将慢慢倒掉。
平衡延续到了现实世界中,黑暗公主将替代现实世界中的海伦。
对于黑暗公主来说,奇幻世界是她的现实所在,而现实世界则是她的想象,而海伦则正好相反。
于是,关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争夺开始了。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离开了他的现实世界,构建出的所谓真实世界只能是虚幻的。
海伦在与黑暗公主的较量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她只能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将黑暗公主换回才能保持一切的平衡,于是,关于责任关于现实与虚幻都摆在了她的眼前。
海伦胜利了,她离开了自己构想的真实世界(其实是画中的奇幻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从而也让母亲的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
整个故事中,两位女皇代表了生与死,海伦与黑暗公主则反映出责任与任性的差距,而那所谓的平衡正是现实本身。
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只能存在于海伦的遐想中,它与真实世界绝不是等同的。
海伦最后回归到了现实本身,标志着她的成熟。
有人将此片比作现代版的《艾莉丝梦游仙境》,但十分地不幸,此片绝不是童话,它却是一个告别青春的宣言。
任何一个激进的青年,任何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经过他的努力之后,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所理想中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如此的现实,于是他们成长了,他们变得有责任,甚至要尽心尽力地去维护这个现实世界的平衡。
童话不应该是这样的,但现实永远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作者透出的是些许的无奈与悲观,虽然故事本身验证了生与死,责任与任性之间的关系,但这种非童话式的童话还是给人当头一棒。
影片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影片内在的逻辑却极为复杂,仿佛是一道数学题令许多人看得多少有些云山雾罩。
但这些都无所谓,因为生永远战胜了死,责任永远战胜任性,现实永远是最强大的,这些道理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本片最大的贡献勿庸置疑的是那建构起来的奇幻世界,由于本人对绘画的一窍不通,虽然对那个混和的,奇瑰的世界充满了尊敬,但也只能口头表达一下而已。
这种非一般的想象力在我看来似乎只能从屏幕上体会到,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故事本身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这是一部典型的形式并不大于内容,但形式却令人无比留恋的电影,值得收藏!
2006-9-20于通县韩兮
压了很久的片子,骡子上很龟速的下来的片子,真的很龟速,以至于真正下完的时候反而没有了看的热情,于是积压到了现在。
情节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那些华丽丽的色彩啊,很美的梦境,让我很是着迷,传说导演是PS大师,刚刚逛了他的官网,虽然不完全欣赏所有风格,但某些风格很赞。
那种光怪陆离的颜色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是画面处理上,绝对这部超有感觉,我总是被华丽丽的画面吸引唉,比如秒速,呵呵,很喜欢这样的视觉享受。
因为如同梦境,童话般的感觉,结局自然也是童话式的结局,可以轻松的看着。
mirror mask会集中你的欲望,愿望,同时实现你的需要。
窗户和镜子,是主线,寻找MirrorMask的同时,也是在寻找丢失的另一个自己,从窗户望出去的景象,以为是自己,却最终发现是另外一个人,相似的却异样的感觉。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说没有看懂,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童话般的故事,有很分明的善恶和美好的结局,并不难懂啊。
喜欢那些会飞的有感情的书,喜欢那个神奇的世界。
Close to You很好听。
恩。
当然我没有看懂不过不妨碍我喜欢它,为它着迷它的画面、场景与人物设定、配乐……呜哇,象个无限变幻的魔方,可以反复看N遍都能发现新的东西,让人惊喜怎么会有人去拍这样一部电影而它的故事,我想是没有定论的解释,因为隐喻在每个人的思维和想象中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它的隐喻与表达一样迷人如果能坐在电影院里看它,被大屏幕上的迷幻世界所震呆,该是多么过瘾的体验
就像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完这个电影没有得到一丝正面激励,也不认为海伦娜通过这场梦认清了现实,反而觉得母亲像是这场梦境的大boss,并且成功的控制了女主,取得了孩子自主控制权利抗争,这场较量的胜利。
我知道这种观念可能不太好,虽然看了很多影评讲述了这是海伦娜试图逃离真实世界然后又回归的故事,可是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人没法忽视,也不能安心得出海伦娜成长了、告别叛逆,这样的结论。
这件事情其实就像:当你还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不理解大人,讨厌大人的种种行为,稚气地发誓长大后我绝不会这样做;而真的长大了,你却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大人,此时对于小时候的誓言,你会一句话带过“那时候还小,不懂事”。
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小孩子的视角必定是错的,因为他们缺乏经验,没经历过世事,可是当你拥有了那些经验以后,你绝对做不到像小孩子一样去想问题了,反而有很多时候小孩子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要靠他们自己解释,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你们是这样想的。
如果长大真得使人全知全能,那么成年人又为什么无法充分理解小孩子呢?
事实是,长大并不能使人全知全能,而是在收获一些的同时,撒手放开了一些东西。
说说我感觉全片几个十分诡异的地方吧:这电影连续看了两遍,第一遍时候最直观的怪异之处在于白皇后醒来时候,她嘴角的笑容真的不像是久病初愈那种温馨的笑容,反而有点像胜券在握旗开得胜小人得志(误)的那种笑容啊……!
不过这里实际上有一部分镜头切换的原因,后续画面是通过畸变镜头来实现画面切换的,所以不排除是畸变效果……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我确实有点毛骨悚然。
再说回我看完第一遍之后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在讲抗争父母(影片里主要是母亲)的故事。
细想一遍这个电影的逻辑:女主不喜欢在马戏团的生活,她一个人的时候画画,用袜子当作小人模拟对话,构建了一个黑白的世界,但是妈妈为了生计和爸爸的梦想要求女主一定要继续杂耍。
女主用近似哭腔的声音喊着不想杂耍,想要真实生活,妈妈说着:你真自私,你哪知道什么是真实生活,我快要被你气死了。
女主顶嘴,我到希望你被气死。
进展到这里的时候女主还喃喃自语模仿者妈妈的口吻说着: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生活,傻孩子。
完全是讽刺和无奈的语气,应该是并不认同。
然后妈妈真得生病住院了,女主因此觉得这都是自己的错。
再然后爸爸安慰她不要这样想,但女主应该还是自责的,接着进入了一个奇幻世界,不知道着算不算女主的梦,因为存在一些bug,姑且先称作是梦境吧,梦境的设定就是因为黑公主的出走导致世界失衡,影子侵袭城市,白皇后昏迷不醒。
女主在梦境中自然而然地想要救白皇后,经过各种操作她终于把逃出梦境的黑公主吸回了梦中世界,此时口中喊着: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生活。
此处被很多人解读成是女主长大了,她意识是到黑公主的任性害得(梦境)世界末日,白皇后昏迷。
然后她纠正回来一切,世界恢复了,现实中妈妈也苏醒了,随后马戏团转危为安,还变成了最好的马戏团,这看上去是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可如果真的这样解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潜意识地接受了女主妈妈的病就是女主气出来的,她乖乖地服从听话,重复着妈妈说的“你根本应付不了现实世界”妈妈就苏醒回来了。
如果没有做这样的梦,纯现实讲述这个故事恐怕很多人不能接受吧,女主的确叛逆,在关于自己做什么争夺这份主权的时候,她和妈妈吵架了,然后妈妈生病了,为了妈妈健康,女主屈服了,最终也继续留在马戏团了……这样的故事合理吗,这更像是一场妈妈利用女主的自责而取胜的更加自私的胜利吧,也许发生在现实很多人会说这是一场道德绑架。
最可怕的是我看到有一条影评说以后要给自己的青春期孩子看,或许从母亲的角度理解,女主的回归的确是好事吧。
说说梦境里的黑白皇后,黑皇后大家理所应当地看到:她吞噬城市、引发动荡、强行给女儿换衣服。
在女主和黑皇后辩白的时候女主说,黑公主不是你的宠物,让她自己做选择不行么?
黑皇后直接地拒绝了。
可以看到她代表了母性里面很强的控制和占有欲的一面,是一个忧心的、负面的母亲形象。
而梦境中的白皇后,中间苏醒的幻想提示了女主不要放弃寻找丢失的东西,还透过白皇后的仆从表示了是黑公主从白皇后这里偷走了符咒导致世界失衡,白皇后昏迷,是一个温柔的受害者的形象。
可以看出,从这个梦境的设定来看,白皇后不管有多么强大,只要黑公主想要离开这个世界,黑白皇后统治的两个世界就会混乱,她设定的就是黑公主不在,那么世界崩溃,只有找回黑公主,白皇后才能苏醒,这不是一种有缺陷的制度吗?
这个世界本身的设定难道不就是女主因为自责而设定出来的体制吗?
她通过努力,拯救了世界就相当于在错误前提和假设下论证出的看似“正确”的结果啊。
再说几个小隐喻首先是范伦泰,这是女主在最初用袜子讲故事时候就拟好的名字,却在梦境中梦到了,随后又在现实遇到了一个同样的人,女主说他是服务生,他惊讶了一下不置可否。
这里先不讨论是否是强行同一人,但说一下诡异之处:首先妈妈开头和女主吵架,说到外面有孩子想进来(进马戏团)呢——范伦泰就是想进来的一个。
再说梦中女主找到镜子面具和范伦泰逃跑途中,范跑着跑着看到个大果子就不跑了,停下来吃果子,然后莫名其妙出来了一个老太太,说这是神圣之人,吃了以后看见未来,会写成书。
这一段除了范伦泰梦见自己逃出梦境成了现实世界的服务生,为之后相遇做铺垫,为啥还要强调写书呢?
写什么书?
女主手中拿的那本小红书,老是在重复听妈妈的话,这有没有可能是范伦泰看到未来之后写的呢?
他在梦境中就不断提到自己是重要角色,先是为了黑皇后的宝石背叛了女主,后来又回到女主身边;在面对黑皇后的侵扰时候,他又拿出了自己的塔楼,为什么是塔楼,为什么是他有塔楼?
他又为什么不断重复自己和塔楼吵架,但自己不肯道歉,最终不得不道歉了,塔楼才出来救他?
这个设定是怎么个意思?
时间线拉回影片开头,这座塔楼是女主话给妈妈祝愿她早日出院的贺卡,就放在妈妈病床前。
而女主在看望妈妈时出了个小插曲,她昨日送给妈妈的水果不见了,还怀疑时隔壁床铺的老奶奶吃了,那么梦境中出现告知女主吃水果的是个神圣之人的老奶奶,到底是不是现实中的这个老奶奶呢?
现实中妈妈否认了说,水果不是老奶奶吃的,那又是谁吃的呢?
是不是在暗示,范伦泰其实才是吃水果的那个人,而老太太是在告诉女主,吃水果的人写了这本书,书上反复提醒女主要听妈妈的话。
会不会范伦泰其实是妈妈的卧底呢?
而影片中结尾在现实中出现的范伦泰最开始也是先和妈妈打招呼说要加入马戏团,但会不会他其实早就在生活中出现过,妈妈吵架时说的有人要加入马戏团会不会是他呢?
然后让女主和他产生感情从而留下女主呢?
为什么白皇后在梦境中说,这是我的梦,女主认为这是自己的梦,但现实是,女主做的梦境包含了她画作所到之处,这一点从她最终在楼顶醒来可以看出,她确实是实现了一场穿越(排除她梦游的可能),那这样说的话,妈妈病床旁边的画面是否具备让妈妈入梦的能力呢?
另一方面从时间线看,女主是晚上睡觉,妈妈要第二天做手术,奇怪的是做手术的时候爸爸和女儿都没有去医院,而是在顶楼接到电话得知妈妈苏醒了,如果把梦境单纯归结为女主做的“梦”那么,她位移的能力显然只能是梦游的结果,(因为她最开始遇到范伦泰的地方从影片来看并不是顶楼)而如果真的是做梦,为什么妈妈第二天手术,没有人叫醒她,而是醒来就得到妈妈手术已经成功的电话呢?
所有不合常理的现实部分都让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我们平常做的梦,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异世界,但并不是女主理想的可以自由控制的真实世界,因为可笑的是,无论在现实还是幻境,妈妈的存在都是要控制占有女儿。
女主在现实想要逃离这种控制,妈妈生病住院了;黑公主在幻境想要逃离,白皇后昏迷不醒世界要崩溃了。
最终的结果是黑公主回归异世界,而女主口中念念有词:你根本应付不了真实世界,那一脸的义正严辞越发酷似妈妈了呢。
再放几张有些诡异和莫名的图吧
剩最后一页的时候,女主突然说了一句,如果这一页是错的呢?
导演借女主的口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呢?
范伦泰说到自己妈妈的语录……什么世界就是狗咬狗巴拉巴拉,这剧情里主要的斗争就是女主要争夺回自己的世界把黑公主召唤回来,范是在鼓励女主不要放弃找镜子,但是想想她真的找回了自己的世界,她就算是战胜黑公主了么?
在这之后范又补了一句,但她其实不是我妈妈,是她和另一个男人买了我。
我觉得这电影里面有很多细节,包括梦境中出现的鸽子兽原型在现实中就是马戏团的这位:
可见导演把梦境中的很多东西都还是设成有参考原型的,确实是想象力丰富,但也不是完全天马星空,同样很多台词的设计也一样,所以我不相信范伦泰的台词毫无意义,他没事提什么他是自己妈妈买回来的是什么意思呢?
总之很多细节之处都隐隐透露着怪异,我越看越觉得这反而像一场阴谋。
写这个影评并不是想说,妈妈们都是控制狂,对女儿所做的一切就是阴谋,只是觉得有趣的是,这场电影明明通篇看下来充满压抑,最终却得出这样一个回归的结论,而大多数影评又都认同的是女主应该成长,妈妈是对的,越是这样越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胁迫感,电影本身到底有无此意我们无确定了,又或许它的本意是正面积极,却在逻辑和各种隐喻上反而凸显了阴谋,这大概就是一种在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时出现的AB面吧。
这个故事难懂?我唯一不满的就是有些对话稍显直白。
没人觉得视觉效果很傻×吗||
太直白的台词扼杀了故事本该有的弦外之音,人脸猫真是噩梦源泉,更别说一群长着同一张中年男人脸的猫,去年的邪典大作《猫》都没这么cult
情节一般,画面看着很舒服。
真的是太漫长了
迷幻到我恶心主角演的太刻意
整个构架就是一场奇幻的旅程,太强大了!四星半
说不出的感觉,仿佛是有很多道理包含在里边,但是又被搅的很混,整个色调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想给两颗星但是看在尼尔盖曼的份上……
最爱的电影之一,里面许多的场景都梦里出现过,感觉特别有亲切感XDD
说它好看对不起你的脑子,说它不好看对不起你的眼睛,你自己选吧
画面比较写意
创意很好,画面很好,想象力不错。。。。。。可就是看得我火大!!!!巨讨厌跟着海伦身边的面具人!!!牙尖,话唠子一个。最关键是没什么用
事实上我没看懂。
1.想法不错,但特效有点傻而且滥用导致减分。2.那个小女孩也太像Torchwood里面的牙缝唠叨女gwen了,减分
一直念念不忘的片子,那想象力
我对这种带面具的成长题材已经不感兴趣了。
这种奇幻的美术风格,拍成短片或MV我能接受。拍成电影看得实在有点眼晕~
觉得很一般,灰色调不是我的菜
人脸猫和人身鸟~尼尔盖曼怎么能够做到又恶心又有趣呢?!
配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