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古特曼(奥托·瓦利施儿子):爸。
英格·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外孙女):妈妈。
泽夫·古特曼/奥托·瓦利施(拿枪指着鲁迪·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请别紧张。
查尔斯:爸,你为什么不,呃,把枪放低些?
瓦利施:查尔斯?
查尔斯:啊?
瓦利施:你在这干什么?
查尔斯:呃,爸,把枪放下。
把枪放下,爸。
瓦利施:不,不,除非他说出真相。
鲁迪·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为什么你要这样做?
瓦利施:告诉她们你是谁。
斯德姆:请你别再发疯了。
瓦利施:告诉她们你做了什么。
斯德姆:放过她们,拜托了。
(德语)瓦利施:说英语。
斯德姆:求你了!
瓦利施:我要让她们听懂你说的!
克莉丝汀·克兰德(库尼伯特·斯德姆女儿):爸爸,他在说什么啊?
斯德姆:别听他的,他疯了。
瓦利施:是吗?
(把枪指向英格)你的选择很简单,你可以说出真相让她活下来,你也可以说谎,然后看着她倒下。
给你三秒钟,一!
斯德姆:拜托,别这样。
瓦利施:二!
克莉丝汀:求你了,朝我开枪吧!
查尔斯:爸,停下!
斯德姆:好吧,好吧!
好吧!!!
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瓦利施:大点声。
斯德姆: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瓦利施:再大点!
斯德姆:在战争期间我不是囚犯!
我是个纳脆。
我是个党卫军,我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狱长。
克莉丝汀:你杀过人吗?
斯德姆:是的。
英格:外公,你杀过人?
克莉丝汀:你杀了多少人?
斯德姆:我不清楚,很多人。
瓦利施:现在告诉她们你的真名。
斯德姆:我的名字叫……库尼伯特·斯德姆。
瓦利施:不对,你的名字叫瓦利施。
斯德姆:不,就是库尼伯特·斯德姆。
瓦利施:你叫奥托·瓦利施!
斯德姆:不!
是你,你叫奥托·瓦利施!
瓦利施:你在撒谎。
斯德姆:没有,这是70年来我第一次说真话。
你才是奥托·瓦利施!
我是库尼伯特·斯德姆,我们都是奥斯维辛的狱长。
瓦利施:不……我是个囚犯。
斯德姆:看看你的胳膊,你是98814号,我是98813号,是我们互相纹的,这是我们唯一的逃生办法。
查尔斯:爸,这是真的吗?
瓦利施:不,都是谎言,都是谎言。
这不是真的。
斯德姆:谎言?
你怎么能忘记呢?
你给自己取名叫泽夫,因为它是狼的意思,你说我俩都是狼!
(泽夫扣动扳机,枪响,斯德姆倒地)查尔斯:哦,我的天哪。
瓦利施:我记得。
查尔斯:爸!
(泽夫对准自己脑袋,扣动扳机)查尔斯:爸!!!
头一次写影评不太熟练,欢迎纠错补充1.开头主角Zev房间里,妻子Ruth留下的女帽,在影片后半段还会出现
2.在克利夫兰买枪,听到自己的信息被输入数据库检查的时候,Zev表现得有点不自然,但是笑了一声掩饰不安,问店主要调查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店主好有耐心,解释了一大堆)然后在一堆记录里(有点好笑的是还包含智力健全),Zev精准挑出了逃犯这条进行否认,并且讲了一个冷笑话,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回过头看,多少有点欲盖弥彰
好冷
不明所以的店主报以尴尬的微笑对枪支的了解就不多说了,是个明显的伏笔
(看起来好像回答错了,但是对于纳粹来说可能是一回事)3.在酒店里泡澡,盯着淋浴喷头出神,看来也给自己植入了进毒气室的记忆
4.“不要吼”这句话反复出现,以及后面的不想说德语和怕狗,全方面营造受害者形象
5.见库兰德三号之前住酒店,因为没有带换洗衣服,Zev去商场购物
导购给他推荐了实惠的短袖衬衫
见到了狂热的精神纳粹所以直冒冷汗,对方建议他脱掉外套
结果露出了编号,引发了后面的故事(如果还穿之前的长袖衬衫就没这回事了)6.这里接第1条,在长途汽车上睡着所以记忆清零了(。
)下车以后见到一位戴草帽的女士,错认成自己的妻子,一向小心的Zev因为焦急加快了脚步,结果跌倒进了医院。
进医院这段对于剧情的主要用途其实是拖延一点时间,让儿子来得及赶到纳华达州,后面再通过信用卡进一步定位
好大儿:说好的一般在附近晃悠呢???
真相大白之际
让子女亲耳听到真相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两个纳粹老头本就风烛残年,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抹杀掉他们在后人心中建立起的虚假形象才是真正的惩罚。
所谓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当原来那个伪造出来的Zev被真实的Otto取代,Max才算真正完成了复仇7.
最后这张Otto的照片,是主演年轻的时候
该说不说,真的和儿子的演员有点像最后放一些片中的配角
一路上碰到的都是热心的路人,耐心的工作人员,礼貌的孩子,坏人都是( )好吧这片好像的确没有太多伏笔,感谢依然耐心看完的朋友(๑′ᴗ‵๑)
细腻的演技,完美的配乐,不能被剧透的结局,是我给五星的原因。
其实在电影里,很多细节最终都让结局变得更加丰满。
妻子离世、纹身、狂热的纳粹后裔以及贯穿始终的老年痴呆,也许还有很多没有注意的细节。
现在回想起养老院马克斯才是真的伟大,事实上他有太多机会可以在养老院将奥托、瓦里西(男主)绳之以法,但他没有,他要等到奥托的妻子离世才实施他的计划,这对于这个灭门凶手是多么的仁慈。
他没有告诉奥托真相,而是让奥托自己从一次次的谎言催眠、纹身催眠、现实催眠和实事催眠中醒来,让他自己选择了终结。
其影片背后蕴藏对法西斯的精神审判才是其经典之处,也是发人深思之处。
影评中有人提过复仇和宽恕那一个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对于受害者而言这个都是正确的。
复仇表现的是公平、正义,而宽恕则彰显出仁慈。
对于我们这代没有经历过二战的人来说,不要轻易表达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评价,因为我们不是受害者,我没有资格替他们做任何决定。
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此,南京大屠杀亦是如此,作为受害者的后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绝对的支持他们的决定,当他们选择复仇时,我们就选择了公平和正义,当他们选择宽恕时,我们更应当记住这段历史,别让战争再次降临到我们和我们后代身上。
请记住...
他买枪的时候表示他是新手,但是枪法一流,开枪毫不犹豫,一打一个准,一枪爆头。
他第一次在疗养院,知道对方是同性恋时,发自内心地说,it is i that am sorry。
第一次在疗养院弹钢琴,弹门德尔松,第二次弹瓦格纳,瓦格纳应该是日常绝对不会弹的,但是一直留在身体记忆里。
当他弹瓦格纳时,他的同伴立刻下楼了。
关于第三户,当年十岁的孩子至死活在纳粹的思维中,并且影响下一代,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同类(可能也是纳粹,也可能是被影响的赞同者)。
而这一段男主对纳粹的敌意是表露无遗的,无论当下他内心记得或者不记得他的身份。
———————分割线———————这部电影真是比历史课还生动,边看边查学到了好多历史。
而且事后回去看细节,又是一部没有一个废镜头的好电影。
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了。
第一个老人表示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立场在他看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认同做法,觉得shameless。
第三个老人至今追随纳粹的思想,痛恨犹太人,并且影响后代(离了两次婚不是没有道理的)。
之前小时候就无脑被动接受了纳粹是大坏蛋,犹太人是被迫害民族这个思想,因为这部电影才去查了一下到底为什么纳粹是大坏蛋,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即使不改变立场,也至少对自己的立场了解更全面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对老年人产生了一种无法改变的情感,尤其是遇到这种颤颤巍巍的老年人,脑海中最多的是在害怕下一秒会不会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讲是轻微的磕碰而导致各种意外的发生,带着这样的心情看完了整部;刚开始的平庸铺垫,让对于当下浮躁的我来说无法入戏,从"一个朋友"的安排中,一个老人从养老院逃出,为了报仇,不管是"朋友"所设的局还是自己本身就想被"救赎",一切的开始都因自己老伴的离世开始,仿佛身患痴呆的老年人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也必须做点什么;而一切的行动都听从了"朋友"的安排;虽然被剧透了有反转,中途一直在猜反转,后期也猜到了反转,但是还是震惊不已,一个颤巍的老人为了"复仇"寻找各个"仇人",甚至中途有经历各种"危险",让人一直在担心是否会遇到意外,可是当他非常用颤颤巍巍的行动拿起抢非常果断非常精准的击杀狂叫不已的狗以及把自己"吓的尿裤"的年轻人的时候,不得不怀疑这真的是一个被俘虏的人吗,看到后面,也猜到这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老者,曾经也伤害过无数的家庭,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狠心是无法改变的;面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自己仿佛真的清醒,经过内心沉重的挣扎 悔恨,还是开了抢击杀了一同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同伴,随之在一声"dad"中将自己从痛苦中解救.而最后在养老院看新闻的老者的画面,其实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但是导演还是让事实从心存恨意的老者的嘴中讲出,加深了整部剧对于"纳粹"的恨意;记在脑海中的不一定是事实,也可能是被悔恨篡改的历史只要是恶魔,审判终将会到来
谁能想到,《记住》的主人公竟然会是一个怎么也记不住的阿尔兹海默患者Zev。
刚看这部电影时,我还以为这是部幽默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喜剧。
毕竟,这是电影啊——一个患了俗称老年痴呆的老人竟然和朋友——同样是个老人,一同密谋策划逃离养老院,而这个老头身上竟然还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报仇雪恨,杀掉曾经谋害他和朋友全家的一个纳粹党人。
这实在太朋克了!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老人,而不是一个青年男人或中年男人身上!
既然如此,且看这趟谋杀之旅究竟会怎样吧,且看这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老男人会怎样展开自己的冒险行动吧!
既然有好多个男人名叫Kulandar,Zev为了确保自己确实杀掉了自己的仇家,他只得逐一寻访、逐一验证。
这样一来,势必有可能导致电影情节的重复,聪明的导演和编剧自然不会这么拍。
怎么处理呢?
波折重重,对于拍电影而非电视剧来说,一波胜过一波自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每个Kulandar都是老人,Zev寻访的第一个Kulandar似乎是个老顽童——吃着垃圾食品,看着电视剧,并被逗得狂笑不止。
看见Zev用枪指着自己时,他像是从没做过坏事一般的镇定自若,当然,他很快就被排除了。
第二个Kulandar则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对于指控,他没有办法做出任何表示,他连呼吸都困难极了。
只有他手臂上印着的一串数字编码告诉Zev他也是受害者,他因同性恋取向而受害。
第三个Kulandar早在几个月前去世了。
然而人已逝,物仍在。
他收藏了一屋子的纳粹物品——军服、旗帜、徽章、宣传书本……整个屋子简直是个纳粹纪念馆,Zev看着眼前的种种,或许百感交集——愤怒、痛苦、遗憾……几乎已经要确认他就是自己的仇人时,Kulandar的儿子却说父亲是纳粹军营里的一个厨师,仅此而已。
此时此刻的Zev再也忍耐不住,暴露了自己此番前来的意图,眼前的这个小纳粹勃然大怒,吓得Zev尿了裤子,在小纳粹放出狼狗来咬他时,Zev开枪杀死了狗,又杀死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直到第四个Kulandar出现,Zev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确实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囚犯、杀掉囚犯的狱卒,但不是Kulandar,真正的Kulandar是Zev自己!
也就是说他一直在朋友所设下的棋局之中,他的朋友早就知道真正的仇家是谁了!
当Zev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相,只好先杀了自己的昔日同事,再自杀。
一个情节演绎了五遍,然而每一遍却并不相同,叙述有快有慢,叙述中的主要人物在场或不在场或即将不在场,反复却并不重复,让人直呼精彩。
而当观众看到Zev杀掉狼狗、杀掉小纳粹的时候,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要让主角患有阿尔兹海默、明白为什么要让他健忘,只有这样他才不会陷入杀了人的恐惧和痛苦之中,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执行杀人的任务。
而当我们看到电影的结尾才会发现,原来Zev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真名——或许是因为身体疾病,又或许是因为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杀害众多无辜生灵的事实——说到底,他也是受害者。
忘记,才能好好活下去,而一旦记住,却只有靠自杀才能获得解脱。
我不知该如何描述我看到结局的极大震撼。
既然Zev能在老年采取冒险行动,能在老年长途跋涉、四处奔波,为自己、也为朋友报仇,那这是否说明他记着了善?
为什么他口中老是念叨着Ruth?
真是未解之谜啊。
德国电影《记住》(Remember)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复仇为叙事外壳,实则剖开了人类面对历史罪责时最幽暗的精神困境。
当垂垂老矣的泽夫颤巍巍地举起手枪,对准名单上最后一位“纳粹战犯”时,观众或许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迟来正义的控诉片。
然而,当真相在枪口下轰然炸裂——泽夫自己才是那个伪造身份、背负血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守卫——电影瞬间撕碎了所有道德判断的坐标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份反转,而是将整个民族的历史罪责浓缩为一场个体对自我的终极审判。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用近乎冷酷的镜头语言,让观众直面一个残酷的命题:当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界限被记忆篡改,当谎言成为生存的唯一庇护,人性的深渊究竟有多深不可测?
影片以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叙事支点,堪称绝妙的隐喻。
泽夫每日清晨在养老院的床上惊醒,必须依靠纸条和旁人的提醒才能拼凑出“我是谁”的答案。
这种记忆的破碎性,恰似德国社会对纳粹历史的复杂态度——既渴望遗忘以维持日常的体面,又不得不依靠外部规训(如历史教育、纪念碑、法律追责)来维系对罪责的认知。
当麦克斯将一份写满地址的清单交给泽夫,并告诉他“你是奥斯维辛幸存者,必须亲手复仇”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老人精心策划的追杀,更是一场关于身份重构的行为艺术。
泽夫手臂上的囚犯编号、他对瓦格纳音乐的厌恶、甚至对犹太教祈祷词的熟练背诵,都是麦克斯为其量身定制的“受害者剧本”这种身份的虚构,恰恰呼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对纳粹罪行的处理逻辑:通过制度化的忏悔仪式(如勃兰特下跪、赔偿法案)将个体罪责转化为集体道德责任,从而让施暴者的后代获得某种“被赦免”的幻觉。
然而,当泽夫最终发现自己是冒名顶替的纳粹守卫时,电影彻底颠覆了这种幻觉。
他手臂上的编号并非苦难的印记,而是同谋者互相纹上的伪造符号;他对瓦格纳的憎恶实则是潜意识的自我厌恶——这位作曲家的音乐曾是纳粹意识形态的象征,而泽夫曾以此为精神支柱执行屠杀。
更讽刺的是,麦克斯作为真正的集中营幸存者,早已识破泽夫的伪装,却选择用谎言引导他完成一场“自杀式审判”。
这种精心设计的复仇,本质上是对德国社会“罪责转嫁”机制的辛辣嘲讽:当施暴者通过自我欺骗成为“受害者”,当受害者化身为审判者却仍无法摆脱仇恨的循环,历史的伤口从未真正愈合,它只是被一层层谎言的纱布包裹,在暗处化脓溃烂。
影片中的四位“鲁迪·库兰德”,构成了纳粹罪责在当代社会的四重镜像。
第一位鲁迪是典型的“平庸之恶”载体,他否认参与集中营暴行,却坦然承认对希特勒政策的支持;第二位鲁迪作为同性恋受害者,手臂上的编号与泽夫形成互文,暗示罪责与创伤的共生性;第三位鲁迪是狂热的纳粹遗老,其收藏的党卫军制服和《我的奋斗》初版本,揭示了极端意识形态在民间的蛰伏;而最后一位鲁迪(实为泽夫自己)则展现了罪责最深重的形态:通过篡改记忆,将施暴者的身份寄生在受害者的叙事中,以此逃避良知的拷问。
这四位“鲁迪”共同构成了一幅后纳粹时代的众生相,他们或麻木、或扭曲、或狂热、或虚伪,但无一例外地被历史的幽灵缠绕。
耐人寻味的是,导演并未让泽夫在真相揭露后陷入崩溃,而是赋予他一种诡异的清醒。
当他平静地对儿子说“我记得,我都记得”并扣动扳机时,这种自杀不仅是个人良知的觉醒,更是对“救赎”概念的彻底解构。
在传统二战叙事中,施暴者的忏悔(如《朗读者》中的汉娜)或受害者的宽恕(如《辛德勒的名单》结尾的献石仪式)常被塑造成和解的象征。
但《记住》拒绝这种廉价的救赎——泽夫的死亡并非赎罪,而是对自我欺骗系统的终极否定。
当他的尸体与鲁迪并陈,观众看到的不是正义的实现,而是暴力逻辑的闭环:仇恨孕育暴力,暴力催生谎言,谎言孵化新的暴力。
这种循环在当代社会依然有效,正如片中第三个鲁迪家中陈列的纳粹徽章,或是当今欧洲极右翼势力的复兴,它们提醒我们:奥斯维辛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上了新的面具。
伊戈扬在视听语言上的克制,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的残酷性。
电影大量使用中远景镜头,将泽夫苍老佝偻的身影置于空旷的公路、冰冷的汽车旅馆和萧瑟的雪原中。
这种视觉上的疏离感,暗示着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孤独。
而当泽夫在钢琴前弹奏瓦格纳的《女武神》时,镜头突然切至特写——他的手指在琴键上痉挛般抽搐,音乐从庄严渐变为刺耳的噪音。
这一刻,瓦格纳不再是文化符号,而是化作一把剖开泽夫精神世界的利刃:他试图用受害者的身份埋葬纳粹的过去,但肌肉记忆却背叛了他,暴露出深植于本能的暴力认同。
更值得玩味的是叙事的不可靠性。
电影前半段通过泽夫的视角展开,观众自然代入“幸存者复仇”的正义叙事。
但随着真相揭晓,所有细节都被重新赋予双重含义:麦克斯提供的清单不再是复仇指南,而是精心设计的死亡地图;泽夫对集中营惨状的“回忆”实则是他作为施暴者的创伤闪回;甚至他与儿子的亲情,也因血统谎言而变得扭曲。
这种叙事诡计不仅制造了戏剧反转,更隐喻了历史书写的危险性——当记忆被权力塑造、被谎言重构,所谓的“真相”不过是主导叙事的胜利宣言。
正如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所言:“记忆不是过去的复活,而是当下的需要。
”
《记住》的终极拷问并非“如何惩罚纳粹”,而是“我们是否配得上惩罚纳粹”。
当泽夫在养老院中扮演慈祥祖父,当麦克斯以复仇之名行私刑之实,当鲁迪的后代对父辈罪行一无所知,电影实际上将整个现代社会置于被告席。
它提醒我们:纳粹不是一群遥远的历史恶魔,而是潜伏在人性阴影中的可能性。
每个陶醉于瓦格纳音乐的人、每个对异己者心怀偏见的人、每个用谎言自我麻痹的人,都在参与一场微小而日常的“奥斯维辛化”。
影片结尾,泽夫的自杀与其说是赎罪,不如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绝望警示——如果我们继续用遗忘和谎言粉饰暴力,那么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的刽子手。
完成昨天没有完成的任务 写影评昨天看之前就太困 但才9点 选择了这部不太长的电影 间断的看电影 或者说 隔了老久才去写影评 当时的激情总会被消退 得找一个合适的时间点 一气呵成的 完成最近悟出来的道理 人生 阅读 电影 得一起齐头并进 而人生是第一位 因为我活着 是我现在所干一切的基础 电影排在第三位 它不像书 书还分很多种类 故事类型 哲理类型 .... 不同的类型给你不同的体验 故事类是虚构 或者是对于生活的加工 描绘出浩荡美的画面 哲理类是意识知识 或许让你大彻大悟 让你读不懂 但电影 即便再真实 也是假的 它即便讲大道理 但用影像的方式来记录 也是美化后的场景 我会告诉自己 那是电影 不是生活 不是生活 所以 生活 阅读 电影 就是这样的一个排序回到电影上 老年痴呆让人忘记过去他试图逃避的曾经 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也不去寻找曾经的友人如果说 是不是失去了意识 忘记了过去 只在最后被爱所包围?
他爱自己的妻子?
然后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尝试?
或许 只是太过无聊 老了 离死也不远?
或许 只是被命令洗了脑 根本不知道自己?
一个借助他人来复仇的故事第一个德国人 是 德国兵 但不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二个 是一个homosexual 被同样的关进
这个片段让人感慨 或许是第一次在国外的电影上看见不是同一张病房的?
让人觉得莫名的亲切 我想起了 我祖祖当你住的病房 不是一人 我也知道 我姥爷死时 是更大的病房 那得多有钱 才能独自单个的病房?
第三个 是纳粹的儿子 即便到了我以为的现在 有各式各样的人存在 他们的观念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老旧 但他们存在 切切实实的存在最后 我以为他找到了 找到了 还在想 在这么一所有家人在的房间里 他该如何做出自己的谋杀?
但剧情给我来个大反转 原来他自己才是他在寻找的人 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所以最后 干嘛要活这么老啊 啥病啊 啥啥的都接踵而至 就像我思考死亡 昨天我躺在床上 想着我死在寝室的床上 将引来如何的事情发生?
但 死亡不可怕 是等待死亡 是死亡后来与你无关 任人随便乱改 我没办法站起生来反驳 他们所说的 就是铁证了 他们乱改写 或许这就是死亡的可怕之处 就这样吧 最近读哲学 更多的是哲学的所思所想 但写在这不合适
2015加拿大剧情片《记住》,全球累计票房423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8.2,时光网评分7.4,IMDb评分7.4。
“一石二鸟”的电影版释义。
全片的精彩集中在最后的谜底,像悬疑片结局一样的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如果没有结局的神来之笔,不会有那么高的评分口碑。
我关注到本片,是因为2022年韩国的《我记得》翻拍自本片,所以在看翻拍片之前先看原版。
影片在结局之前,导演完全误导观众,我以为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记忆碎片》,直到最后正邪身份大反转,脑海中一下子迸发出好多个词——借刀杀人,一石二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虽然没能猜到结局大反转,但是养老院运筹帷幄的老人肯定不简单,他不会只是个同病相怜的纳粹受害者,这是能够预想得到的。
在结局出来之前,我已经意识到养老院老人很可能利用了男主的阿尔茨海默症,果不其然,因为男主由于失忆和健忘,对随身携带的信件无法辨别真假,信任怎么说就怎么认为,所以很可能会被人利用。
本片属于“一句话剧透”类型,在结局之前是剧情片模式,没什么亮点,结局出来时瞬间变为悬疑片模式,并且见好就收,戛然而止。
2022年,韩国翻拍了本片,名为《我记得》。
本片是二战题材内容,韩国《我记得》是韩日战争题材。
这个切入角度选取得太巧妙了,最后的剧情反转单刀直入,处理得甚至有些冷酷,令人震撼。
战争过去了这么多年,纳粹主义依然影响着人们。
找到的第一位老人依然拥护希特勒的思想,但反对迫害犹太人的做法。
第二位老人是奥斯维辛幸存者,两位老人抱头痛哭的那一刻,令人动容。
寻找的第三位老人的儿子珍藏着纳粹的物品,甚至仍认为战争的初衷是正确的。
泽夫此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的错误,他杀死这个人是潜意识中的反思。
泽夫杀死战友,并自杀,是鼓起勇气对过去的忏悔。
养老院安逸的环境,以及在寻人过程中,老人火车上遇到的小男孩和家人、办理出入境人员、出租车司机等,这些都代表了和平美好充满爱的生活,暗示着冒用奥斯维辛犯人姓名逃出的人不应享受这样的生活,也让人联想到战争曾是多么残酷,和平生活多么美好。
电影剧情层层推进,情感表现隐忍冷静,结局令人惊叹。
主角老人们迟缓的行动仿佛是缓慢推进的历史,人们总要在其中挣扎与等待。
太棒啦!血海深仇,必须以暴制暴!
对话太多,没啥好看。看不下去。
披着悬疑片的反战片,战争带给人们的除了仇恨还有什么
忘记自己是谁,才能活得更久…不忘记自己是谁,才能活到最后…纳粹和犹太人之间的血海深仇,终究还是被时间和解,纳粹份子应该已经不在了,而犹太人依旧…
想不到还有机会在cctv6来看电影 哈哈哈 20180621 健身回家 凡成 此次加薪没有 很是郁闷
#A24ChallengewithLily#两星半。phony
歷史及戰爭造成的慘劇是無法用簡單的失憶來遺忘,人類內心的罪惡感也應該有反省的力量。
应该翻译成《想起来》。照这个电影的拍法,看电影的人基本上都开始同情老头儿,在心里站在老头儿这一边啦。在这个基础上再拍这个结局,看的人实在是心里难受。写残存纳粹,还是斯蒂芬金写的好。
一部电影全靠结尾
我究竟该如何谅解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一个罹患痴呆症的老人踏上了对纳粹的复仇之旅,然而,最后剧情的反转,抽空了所有对主人公同情。反归现实的语境,当我们激愤地控诉某段被害或者加害历史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在这段剧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夸大了所受的苦难,还是隐瞒了施加的罪恶。
这才是扎实有力的好片子!三枪放倒汉克与狗时已经隐隐觉得不对了。差点就买了老头那包,当时领导否决的理由是说我拎着跟个老头似的。。。
类型应该加上:悬疑。 编剧很厉害。
至于用这么诡异的背景乐吗?为逼真的老态龙钟加一星。没交代清楚的反转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美丽的moment是你即使不记得媳妇已经不在了,却熟练轻松的弹奏出瓦格纳
时至今日看以色列?
花样奥斯维辛,年年都有
很一般
属于那种为了结尾强编了一个多小时剧情的电影。老年痴呆的设定很扯淡,呈现是狗血影视里“睡一觉就会失忆”的效果,完全是在拖时间,让小孩读自己杀人的信不觉得荒唐嘛?紧张的气氛渲染也都很好猜,先摆出来说是四个人,四个人都是什么样完全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反转的结尾倒是成功挽救了蔓延全片的肤浅纳粹屠杀表达,不过……加害者的恐惧与懊悔,微妙。给结尾多加一星,主要是不想再为只有结尾的作品买单了。
老年人节奏太慢,悬念也不够,就是个简单的结尾反转。。。这分数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