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来看,那些女生从从来没碰过乐器甚至都没听过爵士直道可以完整地演奏一曲big band的乐曲也就半年的时间。
当然啦以来爵士乐也并不是过分强调技巧的严肃音乐,另外因为是拍电影嘛,中间的技术问题完全就没有必要深究了,每个人都开开心心地就好。
只是觉得老师很可怜的样子,就算没有音乐天赋,也不能只埋没他一个人,他和那些女生没有什么区别的嘛,而且觉得他指挥也蛮有模有样的呀大家的梦想都实现了,老师一个人呆在后面有点不公平。
不过也得到女教师的倾心了,也就算了吧。
圣诞节快乐,选择把这部片子留到今晚看真的是个很好的选择。
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幸福和快乐。
一开始就听出了友子的地方口音,竹中直人说“嗯哒 嗯哒”的时候就一下子想到了《海女》里的北三陆口音,再到列车被大雪阻碍中途停车,然后大家在车厢里开始演奏,一下子梦回和式筵席列车,果然玩band是大家在一起最重要。
峰回路转,一切有了完美的结局,现实里的青春梦没有那么高的成功率,在电影里一定要让它实现,和一群好朋友一起努力,全世界都为你开绿灯,然后一起小小心愿实现给大家看,电影本来就是给人梦想的艺术啊。
女主角上野树里实在太可爱了,有那种青春、阳光、健康、朝气的美,又有乡下小鬼的那种顽皮狡猾、冒冒失失。
关口带着眼镜文文弱弱有点小小病娇的感觉,其实是个很反差的人吧,她对爵士乐才是有着最深的执念和渴望,最后演出前大家都慌了,她拿出音叉带大家调音大吼一声稳定军心,也说明了她的成长。
竹中直人你刚教完男孩跳水上芭蕾,又来教女孩玩摇摆乐是吧,两个还都是混的,看了很多电影都有他参演,无论戏份多少都很出彩,非常喜欢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大叔。
另外超市的那个店长阿姨,不就是海女部屋里的会计眼镜阿姨吗,真的回忆满满。
乐器店的店长大姐一直掏耳朵。
朋克少女二人组还带着南京锁,苦练朋克二人组的哭唧唧民歌男孩二人组的演唱还挺好听的。
女二也很美,小号上的小耗子太可爱了。
友子在家门口等信,还有摔倒在雪里的画面好美啊,让人想到了小樽,还有她和男主角的打雪仗佯装认输等男主心软了使坏太甜了。
另外友子家老太太真行啊,大屁股MAC都给买了,也不知道多少钱。
全被贴满贴画了。
主角、配角、路人角色都用心地设计了,各有出彩的地方,虽然剧情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这样一部青春、活力、可爱、搞笑、治愈的古早影片,怎么舍得错过呢,纳入本地影库永久保存。
PS:看了一遍截图192张......浅浅放几张欣赏一下,最后片尾还有彩蛋哦
好好看!
摇摆少女!
终于这一段除了如月疑云外看了一个好看的电影!
安抚了下我看电影成癖的饥渴内心。
我的青春都已喂狗,人家那才是青春哈哈哈!
好欢乐好搞笑又好热血!
越来越喜欢树里酱了,感觉校园电影就应该是这样,没有早恋,堕胎,出国什么乱七八糟的情节,有的只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心爱的音乐不断努力的故事,用行动证明年轻没有不可能,另人向往,光是为了女主都值得一看。
作为 Lindy Hopper,看到耳熟能详的摇摆乐是如何一步步被努力搭建起来还是非常感动和激动的。
这部电影做得最核心最有亮点的是:用Swing串联并撑起了所有,无论是剧情、感情、氛围、情绪,都随着欢快的爵士乐而动,如流水般自然变化,非常契合。
从一开始配合乏力的演奏(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苦逼的Inthemood和Atrain又和剧情相衬哈哈哈哈),到红绿灯开始找到节奏的奥秘(那首歌count basie 有Swing版本的),电影才真正欢快(Swing)了起来,最后的Sing sing sing是高潮(每个人都在Solo部分有了自己的高光,如生命之花绽放,男女主的好感也通过钢琴萨克斯的互动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实际听大乐队能通过音乐感受到乐队成员在互相交流)。
不过我被打动和感动的,或者说最能体现Swing价值观和特性的,应该还是他们困在暴雪中,情不自禁地演奏起了A Train,只要有音乐,哪里都可以演,一如Jazz总能如列车般冲破困难重重的迷雾、团结所有,用摇摆的音乐节奏带给人们永恒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思想中,从来没能把青春,励志的电影与诞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摇摆乐与大乐团挂上钩,无论是作为一个展示的元素,还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法,感觉两者之间总是背离很远很远。
爵士摇摆乐,大乐团在于二三十年代,总与夜总会,pub挂上钩,与四五十年代的大上海滩百乐门挂上钩,仿佛在音乐的旋律中就透露着那么一股纸醉金迷的酒气,那些黑白灰为主的西装礼服也好像沾染着夜晚的放纵味道。
每次响起摇摆乐,总是浮现出一群男女忘我的夸张舞动着,节奏活泼欢快,但是他们却不再青春,有的只是对于日间生活的疲倦,借着疯狂的乐谱在挥洒着生命的烦厌与无趣。
《Swing Girls》(摇摆女孩),这部片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角度,用新奥尔良爵士的味道演绎了一群偶然间将摇摆乐变成梦想的高中女生。
整部片子的视觉感受中,清新得就如同新奥尔良爵士中一众知名歌手清澈透亮的嗓音,如片中引用Louis Armstrong所演唱的《What A Wonder World》一般,绿树,红花与阳光,多么美妙而又清爽的世界,让人瞧上一眼都能充满着愉悦的心情。
若说这部片子的爵士,不可不说整部片子的人物基调,所有的故事发展基本都是这群少女们的即兴发挥的结果:临时起意给管乐团送盒饭,然后……因为偶然的接触和互相之间的比较而爱上了爵士乐,然后……因为打工时候的调皮与贪吃产生变故而导致临时的团队分裂,然后……因为买的二手乐器而有奇怪的老鼠与乐器共存,然后……这些变化总是出乎意料,而又那么自然和谐,如同爵士乐中即兴发挥般那么出彩,给人带来不经意间的惊喜。
青春期的片子,总有无尽的热血与欢快的活力,爵士乐中,优雅浪漫的风格曲目,多如天空中璀璨的繁星,但却是成熟过头的世界,正如一开始所说的,爵士乐总有着过去的繁华感。
但是在这《Swing Girls》中,离开了夜总会的舞台,离开了三四十年代的百乐门,在乡镇的小道上,在碧草蓝天之中,摇摆乐的欢腾却成为最适合青春励志片的活力节奏,那种永远不停的舞步节奏却成了年轻心脏里断不了的激情。
影片最后的登台演奏,当所有人为了摇摆少女的音乐鼓掌摆动之时,让人不由感叹爵士乐的感染力,也由心的思念起当年的热血青葱。
谁能肆意若她们,谁能悦动如摇摆,又有谁能清新若那乡镇超市外的大乐团,看完此片,不由感叹,有一种青春醉摇摆!!
不久之前,我才知道。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命运交响曲。
真是遗憾当时只是粗浅地做了功课。
就去听了柏林交响乐团在南京的演出。
现在想起来。
真的是很随便啊。
不懂交响乐的我只是记下了几个名字。
贝多芬。
莫扎特。
勃拉姆斯。
其余一无所知。
最了解的还是贝多芬吧。
这个悲惨的老人。
性格中热烈激荡的因子。
让他在失聪的情况下,也能创作出伟大的篇章。
我是渺小的人,只能够怀着崇拜之心,听着命运开头那不同寻常的四个强音。
我是个渺小的人,看完《交响情人梦》,想写些什么却迟迟不知如何下笔,直到这次再次看见上野树理。
多像呀。
野田妹和铃木。
被称为变态废物。
百无聊赖却自由开心地过着想过的生活。
甚至连说话的表情和小动作。
都隐隐地相似。
只不过呀。
如歌般的野田惠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不喜欢读谱,可是任何曲子听一遍就能够记得。
偶尔一次发挥才华。
就让所有人都惊为天人。
谷田老师。
江藤老师。
奥克莱尔老师。
都欣赏她,明白她,倾尽心力去教她。
更何况她的身边,还有另一个天才千秋。
铃木却很普通。
普普通通的生活。
普普通通的才能。
普普通通的朋友。
普普通通的老师。
她们又是怎么样怀着那股莫名的热情。
才能够从夏天一直狂欢到冬天呢。
不过真的是很棒呀。
水手服。
夏天的麦田。
冬天的落雪。
红色的围巾。
学校里的操场。
那个长得很帅的棒球队的学长。
这样的青春的日子里,怎么能够不冲动一下呢。
我一直都很遗憾。
在年少的岁月里,始终都没能够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狂热。
始终都没有过。
再次回到上次的演出。
有一个上了我们节目的指挥家,说他从小就学习音乐。
先学钢琴,再学小提琴,还学过长笛和大提琴。
后来却觉得要想统率所有的乐器。
于是去学了指挥。
那种站在整个交响乐团前面的感觉。
真的好棒。
听了这句话。
当时的我也觉得真棒呢。
哎呀。
每次都走题。
这次又走了。
因为全程嘴角上扬着看完,很快乐,所以给四星,简简单单的朴实可爱的一部青春电影。
人啊,为什么上了岁数还会喜欢看青春故事呢?
大概就是想在电影里再过一遍,自己不曾拥有过的,另一种青春的可能性吧。
摇摆少女的青春是——是永远充足的阳光,是夏天的蝉鸣和暑假让人厌倦的补课,是冬天的厚厚积雪和朋友们乱作一团地打雪仗,是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地望向窗外,是女生们叽叽喳喳,聊着关于化妆、好吃的和恋爱的话题是总会有意外,总会有奇遇,总会有三分钟热度,是强扭的瓜也好甜,管乐队多好玩,是新手入门时用小号吹泡泡,鼓起嘴巴用尽全力也只能吹出个“噗”声,是不服输的好胜心,嘴上说着好烦可身体最诚实,是想到什么下一秒就付诸行动去做,是边打工还边看乐谱的热爱,是——不着调的管乐队一路成长,进阶为获得全场掌声的摇摆少女。
也会状况百出,也有作天作地也会争吵摆烂,也有泪与不甘但是,真够尽兴啊!
哎呀,好喜欢从红绿灯开始五人组一路发现爵士乐的那一小段,拍被子的声音,乒乓弹在桌上的声音,我们迈着大步走,我们拍出爵士的节奏,欢乐的音符,随着画面摇摆起来。
1,2 1,2,3,4 演奏开始!
(一些小细节也不错,比如教室里的爵士乐唱片是数学老师留的,隐秘的浪漫。
20年前的青春校园欢乐片,在如今看来依然不过时,毕竟发达国家,我们现在的学生才有可能大部分有这种校园生活基础。
所以也看到了现在的不少青春电影有来自这部电影中的元素,比如废旧厂房修乐器(钢的琴?
),最后散场的演出反转,以及团队中那么几个特别的人(如上图)。
当然还有cp的啦!
不过大部分片子所谓的成功幸福来源,大都还是得来自别人的肯定,比如非得参加比赛,并得到观众的起身鼓掌。
那得不到别人肯定的情况下,如何能得到自我的肯定呢?
很久以前写的……搬上来有剧透===========================终于看完摇摆少女了。
载了屯在电脑里有一个月了吧,一直没看,因为一直在学习与看片之间矛盾,并在矛盾中不知不觉把空档接龙的胜率提高到了81%……orz……但是,数理方法让我走出了矛盾。
因为我发现,无论看不看片,我都无法继续学习了。
是冲着对上野树里以及nodame的爱,才去下的这片。
看介绍说是高中女孩子组乐团,于是联想到k-on,以及J-pop,以及各种卖萌。
结果,居然是一群挺不良的少女和一个懦弱的男孩异想天开玩爵士!
高中、女孩、爵士!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说的是暑假时一群被留校补习的女孩,给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耽搁使便当变质导致整个团住院,于是她们被强迫顶替团员演奏管弦乐,又因为人数不够,所以决定演奏爵士。
正式团员回来后,她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爱上了爵士,于是自己凑钱买二手的乐器拼命练习。
各种艰难险阻,加上一点好运气,终于在比赛上完美演奏~~原本对爵士是既无感也从不听的,但是当他们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的想着:“爵士乐果然也很不错呢!
”是传统老套的日式励志剧,剧情也没有美剧的跌宕起伏,但是看完却心情很好,片尾曲的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要一起摇摆。
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海枯石烂,却足以感动人——大概是因为真实吧。
不是要夸树里的演技,但真的她让那个角色显得真实。
没什么责任感,做事三分钟热度,不好好念书,为了买二手的saxophone变卖了妹妹的playstation,可是对于乐团的事,她比谁都要坚持。
男主也很平凡,懦弱、不帅、连钹都敲不好、在管弦乐团被欺负,可是他没有放弃这些外表很屌、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女孩们。
被swing girls阴错阳差视为大师的小泽老师,其实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纯粹是个爵士乐爱好者而已,在初学者教室里被老师嫌弃为“学得最慢的学生”。
还有一边减肥一边饕餮的鼓手,还有花痴到连超市里的衣服模特都kiss的号手,还有永远嚼着口香糖的贝司,还有一群好不容易赚到买乐器的钱却都花在名牌包包上的团员们……每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大不小的毛病,而且似乎各种毛病都能和身边的人们对上号~“好想组乐团啊~~~!
”看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
是很欢乐的感慨,但是也带有一种“年轻真好啊”的失落。
不是觉得自己有多老,只是已经走过了可以张牙舞爪不要负责胡作非为乱来一气的高中时代。
那是还没有“定下来”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校园,学同样一些课程,高考可以说是目标也可以说不是,未成年可能是约束更可能是借口,大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不用考虑什么未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异想天开,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想想。
我总觉得被定下来的人生太过无趣,完全丧失胡思乱想的乐趣。
所以,当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定下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我多少是不情愿的。
目标总是很高很大很现实很无趣。
主宰人生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
剧中的swing girls并不是天赋卓绝,也没有从小立志爵士,当然,她们的音乐也并非多么卓越而能够得到大师的赏识。
连音乐也是平民得很啊。
但是她们努力过,她们笑过,她们做过梦了——这样就好了啊。
我不能想象她们之后会分别过上怎样的生活——虽然对爵士有爱,但是若要靠这个吃饭,她们还差得远;她们学习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她们工作起来也笨手笨脚,还时常心不在焉。
即使曾是台上聚光灯下的swing girls,下台后她们依旧很普通很普通。
可是,有这样的一段回忆——即使是对未来能够顺利站在金字塔顶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回忆,不也够了么?
也许,当不再年轻时,会絮絮叨叨抱怨着繁琐而收入不高的工作,但是看到窗外一群穿着制服的女孩跑过,却会停下碎碎念,会心一笑。
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臆想另外一种人生。
如果小时候没有自闭倾向,而是很自然开朗的,会不会和其他孩子玩到忘了回家,因此看到妈妈焦急不安难过而一瞬间释然又突然生气的表情?
如果没有遇到小R,会不会和初中班上的同学一起夜访鬼屋,然后不知为什么被揪到了派出所?
如果当时没有一念之差放弃了,选择逃避和不联络,会不会壮起胆子向爸妈提出去日本读书?
如果学习成绩很糟,会不会放弃高考,做些孤注一掷的事情,比如写小说,比如画画?
这些事是真的考虑过的,不过还是一路很“正经”地走过来了,所有都是想想而已。
所以很佩服并且羡慕电影里的那些人,尽管平凡,却依然努力地去做。
高中时也不是没干过什么疯狂的事,但无非是被所有酒吧赶出来只好在24小时M记里看世界杯,半夜在操场上吹风喝酒,或是因为旅费不足几周都只能好几人挤在一间40块的标间里,并不是什么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终于有了成绩的光彩的事情。
后悔谈不上,算是遗憾吧。
很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但回想起曾经做过的一些事,眼睛却能发出光彩。
棒球队的学长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摇摆的人,和不摇摆的人。
你们选择哪一种呢?
”
假期里学校的吹奏乐部前去为本校棒球队演奏助威,一群参加补习班的女孩子负责给他们送便当。
便当因为天热而变质,搞得部员们集体拉肚子。
情急之下唯一没有吃便当的中村只好组织女孩子们构成临时吹奏乐团,由于人数不够,改为演奏爵士乐,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没想到以此为契机,这些女孩子们喜欢上了爵士乐,她们多方求教努力练习,不断四处汲取灵感,一支乡间女高中生爵士乐队由此诞生。
她们发现许多元素都可以溶入爵士乐,于是,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都被她们吸收进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爵士乐中 。
比较喜欢里面的贯地谷诗穗梨,她和友子一样本是为了逃课而去参加乐队,而后受到音乐的感染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乐队演出。
最后出场的摇摆少女们演奏得很棒哦。
精彩!
好的音乐,少女的活力就是很让观众受到感染!
有时候感觉,只有青年时期才会如此心无旁骛执着忘我地献身一件事情,再年长些就会权衡,会慢慢失去决心与勇气。
实在觉得日本人根本没有演技
矢口史靖的少年时代一定是中二的热血少年,总有好心学长老师长辈点悟人生真谛
无时无刻不Jazz~~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温暖
青春!
【4】太可爱了,剧作的段落编排巧妙又自然,用一连串的难题和不完美解决铺垫出一个相对完美的收束,呈现出一种典型性但又没有过度落入俗套,同时捕捉到了校园时期纯粹的内在气质。是更多关于爱好的电影,毕竟青春不能只是爱“人”吧。
上野树里真可爱,剧情真无聊。
哇,这种就是我永远get不到笑点与燃点的日式套路青春片(然而大陆还是拍不出ps:看完《五个扑水的少年》后,我发现不是自己get不到点,而是不喜欢女性青春片。
四星半。矢口史靖怎么这么会拍青春片啊,看完把《五个扑水的少年》也改成了五星。现在觉得能让人开心的电影比深刻更难得。
和五个扑水的少年很像 清新 元气 青春 上野妹子真心man极了
真的难听真的难看受不了了
不太懂哪儿好看
幼稚熱血
音乐和励志是完美组合。
现在的红人们当年多青涩~
看这样的电影你就得有一颗敢于装嫩的心。可惜小丫头们再怎么努力搞出来的玩意也不如片尾Nat King Cole的一曲L-O-V-E有味儿。
青涩的树里真好玩,真觉得她有一张喜剧的脸。真好看真好看~~
日本青春片,比较震惊的是这竟然是00年代的,虽然这在之后的公式化ip产业链做题中不稀奇了
想把二次元的东西照搬到三次元是不可能的… 这类热血笨蛋的人设放在生活里真的一点都不讨喜。成功是什么廉价的街边破烂吗?感觉比起青春,看到更多的只是装疯卖傻…越看越觉得造作。
前半段聒噪得分分钟想关电脑,完全受不了笨蛋们轻松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