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草|陶昕然演出了一个女人破碎的前半生自打她记事起她便和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而父母只在逢年过节露个脸陪伴二字成了她的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晚上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流氓侵犯年纪小小的她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回到学校以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安慰谁知禽兽不如也是想占她便宜向阳生长的花在这顷刻间破碎了人生的转折就在顷刻间在学校里学习好又懂事的她自那时起变成了抽烟喝酒打牌的社会问题女孩造成留守儿童走入歧途或者“香消玉损”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是父母的离开?
是人性的自私?
还是社会的残忍?
电影中告诉我们答案了么?
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说,没有直接直白的给出答案,但是我们能从电影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或者也可以从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故事的对比和画面的留白中去探讨。
比如说(轻微剧透):1、贩毒的男孩,在小时候是最仗义的一个人,怎么长大就变成贩毒了呢?
2、李青草前期一直在城市里替孩子求学,但是结局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农村上学。
我相信青草因为有她的童年经历,一直是想逃离农村的,那作为妈妈的青草为何最终选择了留在农村上学,这个前后的转变和对比也非常值得探讨。
3、小时候的韩岩是懦弱无能的,长大后的他却做了警察。
4、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他们父母的身影,也印证了父母教育和陪伴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所以造成“嫩草”李青草变成一棵“枯草”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你看过电影就知道答案了。
影片整体三星,及格的悬疑片,多一星给陶昕然,第一次组局做电影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很荣幸能被鲁豫观影团抽中参加陶昕然姐姐的电影夹缝之间北京首映礼活动。
现场见到了陶昕然和鲁豫姐,两位女士都好美好优雅。
我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关注到夹缝之间的,那会吃惊于陶昕然竟然自己组局做起了电影,特别佩服她的勇气,所以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从电影荧幕亮起,出品人总制片人策划主演陶昕然一一呈现在大荧幕前,夹缝之间这部片子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只要看过电影很容易能通过导演设计的光影get到这个点,明线是无房无户的城市底层打工人女主李青草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面临的“生存夹缝”,暗线是在一座废弃的城镇学校食堂夹缝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刑警男主韩岩揭开了尘封了十年的夹缝中的秘密。
导演通过明暗线交织讲述成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其中穿插主人公的回忆,并且将其过去经历和现实行为进行对照,像观众讲述了十年前的命案带给主人公的影响。
暗线是影片主要的悬疑部分,通过案件一点点拨开迷雾,慢慢浮现出了李青草,韩岩,陈闯,杨大成,胡天意,五位留守儿童的清晰面目,十年前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女主李青草这条明线,她是城市底层打工人,没什么文化,还是一位单亲妈妈,影片一开始为了女儿入学和老师吵架,带女儿上厕所保安为难不让去,女主当面就要脱裤子,在厕所里熟练又偷偷的拿走了卫生纸,为了看着女儿上厕所她甚至就在旁边吃早饭,影片一开始似乎就为我们预设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人,她市井泼辣又坚韧,非常呵护她的女儿,不让女儿留长头发,辱骂亲近女儿的陌生男人,这种种都是后面真相的伏笔。
影片中间有一处我特别动容,李青草为了女儿上学选择和有学区房的相亲男结婚,女儿因为不愿意妈妈结婚离家出走,看到这里我有一瞬间觉得这女儿真不懂事,但我换到女儿的角度,“这男人对我妈妈并不好,而我妈妈为了我上学不得不委曲求全”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我妈妈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看到母女相拥而泣时我也流泪了😭(陶老师相亲时稍微打扮了一下真的很美啊!
)当影片最后慢慢揭开真相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唏嘘,到底该怪谁呢?
当法庭宣判陈闯死刑时,李青草最后叫了他一下,他回头笑了笑,一切似乎落下帷幕,然而这真的是真相吗?
夹缝之间触摸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女性安全并且并没有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敢深入探讨,影片的slogan“谁来保护她?
”其实很点题,我看了片子以后也一直在感叹谁来保护她啊?
如果当初……总体来说夹缝之间是一部及格的悬疑片,他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去看一看,昨天映后交流陶昕然说别人问她拿什么和别的影片比,她说我们唯有诚挚,我们不是不会方法,而是摒弃了方法,希望用诚挚打动观众。
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最大感受也是如此,我感受到了主创的诚意,我一直喜欢笨拙的努力高于走捷径的讨巧,真的希望大家尤其是女性观众能给这部片子一次机会,如果你走进电影院相信我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诚意。
有幸参加了陶昕然主演并监制的电影《夹缝之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影片。
它以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讨论现代社会问题的契机。
影片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母爱的坚韧已经女性在社会困境中的挣扎,并产生诸多共鸣。
同时也让大家关注到社会上还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已及学习困境,引发社会的思考。
感谢所有主创团队,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用心去做一部这么有深度的电影。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让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夹缝之间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惊悚 犯罪 / 郭大路 / 陶昕然 赵炳锐
满分十分打五分,多的两星一星给女制片人,另一星给陶昕然的演技。
能理解陶昕然讲故事的心情,她在她的表演部分表现得无可挑剔,但是导演毁了,整部剧的叙事节奏真就是一坨。
这个故事分两条线,男警察部分和陶昕然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之上又分了一条回忆线。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九十分钟的剧情!
第七十分钟之前两条线各讲各的!
说是两个故事完全不过分!
男警察线太拖沓,五分钟的故事拖拖拖拖了二三十分钟我请问呢?
无聊得我直看表。
男警察线,一张风化的脸上带着一个风化的表情演完了所有戏份,男导演钟爱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和空镜,第七十分钟(没错整部电影才九十分钟)才和女主线有交集(不是汇合!
是有交集!
),看得我想起身走人,前边二三十分钟的男演员删减到十分钟之内才是我理想的节奏。
女主线没有交代过她叫青草,但突然闪回一段小学电视台表演节目的回忆,要不是我看过简介根本不知道这说的是女主,太突兀,而且女主回忆戛然而止,严重怀疑只是为了给男警察部分连线,这段完全可以拓展写。
结局也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红色结局不多说了。
1 无罪之罪演绎故事,却是基数相当大的人口群体的生活经历,那么,责在哪里,罪是谁受?
2 每个人物,但凡出现了正脸的(那些警队同事是npc)都认真交代了,包含傻弟弟小时候坐在浴盆里。
很多细节戏很棒,比如孩子把马老师夹来的肉舀到一边,比如染发的黑水旋转殆尽,比如母亲被骗钱后的怒吼是一句:凭什么我要说话算话。
3这些孩子承担了他们不应该去承担的社会发展的责任,牺牲了童年、被关爱的家庭空间、甚至被命运的轮子碾碎,每个人都带着伤口,但却掩住疤痕,站起来为更弱小者分担,如果说社会在进步在往前走,除了物质生活,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我依然是社会底层,但我有意识了,我把孩子带在身边。
4 摄影、构图非常稳,最喜欢韩岩和青草医院见面的一幕,是整部戏的戏眼,积蓄了两条线的力量在一个旁观的视角里演绎了,沉默的在辩解,凶悍的沉默了。
很多镜头和拍摄对象的距离都是恰恰好,比如依次亮起的灯(如果镜头进去干预了,整场戏失去了味道);比如孩子找到一场的晃动稳定近距离5 之前以为是玩票的电影,被惊喜到。
内核可以鼓励到更多带着淡淡死感却在扛住的人。
6李青草这个形象因为陶昕然的表演撑开了,和《万箭穿心》里颜丙燕演的李宝莉,《生活秀》里陶虹演的来双扬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出身底层,但硬铮铮地在各种压力和夹缝中坚韧地活着。
7 赵炳锐老师以前没印象,这部戏一下子记住了,面孔像几分年轻时的高曙光老师,但演技了得,一个长期心怀愧疚的人,一个只要他在的空间就很冰冷的人,这太难了,但做到了。
8 都说没有国产现实主义电影,都说创作者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在臆想现实。
但这部全然是现实,冷、痛但也无言和暖心。
好开心能参加夹缝之间首映礼!!!
🥳[微笑R] 看过综艺《是女儿是妈妈》,完全折服于陶昕然本人,很有内涵的姐姐,小时候真的有被《胭脂》里吸烟的镜头迷死🤓有观众评价时夸完她之后说,“以及其他主创们”她回答道“他们从来不是以及,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电影,他们是我的左膀右臂”😭😭🤣其实一开始看到电影宣传语,我还以为是单纯讲单亲妈妈带孩子的艰辛生活,但看完后,真的爆赞,完全可以称上我的年度最佳电影。
☺️电影是双线且以女性叙事视角为主的,我觉得剧本写的特别好,表达很细腻,囊括的元素很多,但又不会像某些商业片一样,过度堆积然后搞个‘包饺子’,女性安全,无学区房无户籍上学难,留守儿童安全与教育…影片未过多强调,但却给人很强的触动感。
[哭惹R]四岁前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运气好些,之后是跟着姥姥姥爷在县城做留守儿童,这样的经历使我更加感同身受。
里面发生的事情不会让我觉得出息或过度施加苦难,因为现实中真的很多这样的真实事件,脑炎未及时就医,打工被骗卖淫,无父母看管走上犯罪,毫无师德的教师,各种规则下上学难…🤧电影剪辑的很好,开头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条线,就这么巧妙的连结在一起,在后半部分也出现让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反转,某种程度算是一部很特别的悬疑片。
看完电影我真的很激动,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我似乎没在内地看到过类似的题材,但我们需要这样的题材,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事情真实存在,真实需要被关注,真实需要思考。
也很开心没看到在施暴时对准受害者的镜头,也期待更多的电影不要再把镜头对准受害者无助的时刻,而是对准那些残忍施暴者的丑陋狰狞的面目。
还要夸夸陈闯的扮演者,演技好好!
这个角色很丰满,演员演的也很好,完全是吸毒患者的神态,在面对死亡时,歌曲想起,真的哭死🤧ps:是陶昕然的女儿唱的🤓
整个影片由一条插叙的旧事时间线和两条平行的故事线一齐展开。
有点像伪纪录片的镜头也非常利于把观众带入故事发生的当时当地。
悬疑的部分做的虽然没有很大的反转,但依然会在结局揭晓的那一刻被击中。
几次被人性的恶所震惊,又数次为人性之善所打动。
而另一条更为生活化的故事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联结。
真的是“女子本强,为母更刚”。
从甄嬛传起就很喜欢“安陵容”陶昕然老师,这个电影是陶老师自己制片的。
故事出发于真实案件,立意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既关心了留守儿童的出境,同样也在为真实发生的社会案件而发声。
总体而言,值得一看!
为女儿艰难求学的母亲,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旧案,交叉故事线的背后是一直难以解决的留守儿童问题…当故事的最后,众人的命运再次交织,多年前的雨夜再次呈现,让人忍不住哀叹命运的残忍…但正如童年伙伴对女主说的,都过去了,女主带着女儿回到了故乡,可以上学,可以留长发,希望这一次,大家都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故事前半段很疑惑为什么要把女孩子演成男生模样,慢慢揭开伏笔会发现是个很巧妙的设定!
电影名字“夹缝之间”真的非常贴切!
既是儿时存在的那个夹缝,又仿佛众人命运的代名词!
映后介绍说是真人故事改编,让沉重的色彩又多了几分…
看了《夹缝之间》在成都的路演,电影的拍摄光线和场景都是十分生活化。
电影从单身妈妈带女儿挣扎在大城市入手,一幕幕推进,解析这位单亲母亲从前到底经历过什么,以及如何沦落到这般糟糕的境地,并以此揭示电影主题。
陶老师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独身母亲的崩溃和无奈。
这部电影能将农村留守儿童可能遭遇的境遇搬上大荧幕,让更多人看到,真的很感慨,因为从始至终这个群体都非常需要被关怀。
尤其是留守的女童。
映后交流中陶老师也分享了制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来自于自己母亲任教学校一位女孩的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演员同时也是一名制作人,真的很感谢陶老师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群体上,希望电影能大卖,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并给予更多的关怀。
可能一些细小的关怀,一些不经意的关心,就能改变那些缺失陪伴缺失关爱的孩子们的一生。
女性在片场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很鲜活的李青草,她会在带着女儿上厕所时拿出万能钥匙把纸取出来开始吃包子,会操着一口粤语腔说自己爱吃辣椒(说起来 电影的语言结构真的特别复杂,感觉听到了起码三种口音),会爱抽烟喝酒打麻将,会一直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些竟然会被那个男的否定他太没品了),这些都是李青草,和小时候成绩优秀被很多人喜欢的李青草一起构建了这个角色。
那天晚上之后的李青草再也没和韩岩说过话,走廊里漫长的沉默没有,一起陪审没有,他说她就听,听到“那天晚上我对不起你”就走,可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一个小孩没跑也不会救下她,但作为观众我也想不到李青草该对他说什么,等阿甜留长头发那天再说吧。
这是今年看到陶昕然的第三部作品,在综艺里她是女儿是自己是有过大热角色的演员,但在电影里,她是妈妈是制片人是在童年听到一个故事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发声的女性,这才是陶昕然。
路演提问过程中陶昕然面对提问有一句回答是“这个世界勇敢比完美更重要”,是的,就算影片可能还不够完美,能够自己攒局,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荧幕上表达,已经足够勇敢,足够值得被歌颂。
请继续去拍吧,你做的很好。
感觉差点意思,不过还算是有点价值的现实主义题材。留守儿童和大城市学区房
#SIFF25th# 看完整部电影,感觉这样的剧情可以浓缩成短片,不必拍成长片电影。双线的推进有些许的奇怪,最后的几场高潮戏也没有很到位。总感觉在剧作上有借鉴《烈日灼心》和《杀人回忆》。剧中的小红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洗头小妹台词极不接地气,看得很出戏。并且剧情一切都进行的太顺理成章了,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矛盾冲突谜题就解开了。映后见面会陶昕然呼吁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值得赞扬,但很可惜,本片的导演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这部电影,对于节奏叙事的把控很糟糕,剪辑的也很碎片化,几乎每一幕都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男主演像一个绝望的文盲对于提问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还需要陶昕然给打圆场。演戏演的也比较一般,拿到龙标的电影,希望公映观众的反馈会更好,比较失望。是一部失败的犯罪片 5.5/10.0
单单香草的故事我就想一直看下去
不喜欢这个风格的电影,但是其实拍的不错。
时代的社会问题,国家在发展,人民在努力,孩子们在挣扎,但一切都在变好。善良的人们燃起了光
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还是显得很简陋,情绪渲染的时候太啰嗦,太过,比如女主得知被骗了五万块那里,明明观众已经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但非要在这个地方加配乐,加重呼吸声,越是想表现她震惊和绝望,越让人难以相信,演员为了配合这种氛围,“演”的也是非常辛苦!配乐选的也不好。题材加一分吧,关注留守儿童。但最后说了个啥?问题的核心永远不能指出,再减两分,最后一看各种字幕就知道不可能把关键的问题说出来。
难得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 尤其是他们长大后的故事 但可惜剧本拉胯 回忆部分的杀人案与现实部分太脱节 拍法和演法也比较做作 只能说偶有闪光 曾经是留守儿童母亲为了安排孩子上学 被骗了五万块 在家酗酒 儿子问妈妈“你不是答应我不喝酒了吗?” “为什么我要说话算数?我说话算数谁听我的?没人。” 回忆线里三个留守男孩决定为心爱的女孩埋藏防卫杀人的秘密 有人表示害怕 还是跟大人说吧 另一个便说 跟谁说?我们的爸妈在哪呢? 他们留守的地方仿如一个无政府的世界
电影大概三星吧,多一星给第三个提问的女生,给制片人都整哭了。另外演“小红”的那个,说的是南京话。
SIFF25#4 首映。很想问下主创关于多种方言设置和安排刑警养猫两件事的考虑,映后又被发表语无伦次影评的神仙观众占用名额,谁想知道你几点去宛平剧院赶场啊??那个姐妹看到这条评论麻烦共勉下,映后提问能不能不要再bb一大堆一个问题都问不出来
并不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片 更多聚焦的是留守儿童五人群体 相比下来女主的戏份反而没那么重/同样是拍女性苦难但并没有把镜头对准受害中的女性 很赞/因为是我老家的背景 莫名觉得亲切 益阳方言其实特有野性的味道/找的群演有几个太生硬了 像背课文 倒是几个小孩子演得很好 尤其是男生三人组/希望多些以湖南县城为背景的电影吧 县城的混沌 混乱 都是太好的题材了
完成度挺高的了
在抛出留守儿童的现实社会话题之余,影片抽丝剥茧揭开真相的剧情也引人入胜,非常好看,这是最难得的。
拍得不错,虽然有些理想化,但瑕不掩瑜,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好片,希望中国这样的片子越来越多
那么多粗糙与瑕疵,却无法遮蔽它是一个可以引起共振的好故事。
6.5分,安小主首部制片加主演的院线电影,一个人看晚场,冲着现实主义题材去的,类型是犯罪片的里子,却是文艺片的气质,这也是影片上院线很大的短板,双线叙事前半程讲述很平,看得煎熬,剧情逻辑细节也不太好,到后面揭晓谜底的过程观感有所提升,另外整体画面太暗了,整体一般。
其实故事内容是充沛的。毕竟跨越了两代留守。但是故事编的稀碎。
不咋样。单线叙事或许还能丰满一些。另外赵炳锐那个东北口音和僵尸脸看的让人很难受
还不错,里面融合了很多社会议题。但电影前半段用了很大笔墨描写打工者子女随迁后的上学困难问题,但后半段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只能“被迫”返乡上学………感觉有点奇怪
#2023 SIFF 主题很优秀,留守儿童和异乡上学难的背景。但导演功力还是差点火候,镜头语言几乎没有,只是在按照剧本机械的推进故事。陶昕然很努力角色塑造确实也不错,映后的那些对电影、艺术、社会的见解非常接地气,是影迷们很喜欢的方向,希望能继续努力。电影双线叙事也有一些吸引人猜测的优势,但其实事件和人物的设定对影迷来说太好猜了,毕竟大家都是会抓细节的人。最后比较不满意的是那些儿童的台词,真的不像孩子会讲的话,逻辑过于清晰,台词过于一阵见血,这明显是大人的视角才会说的话。
整体素质比红色龙标的网大要强,但远远达不到绿色龙标的院线公映片的标准。片子节奏拖沓,杂七杂八的拍了不少无关紧要的东西,以至整个片子某些部分较为吸引观众,但突然某些片段又让人相当索然无味。至于主线剧情本身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能让观众提前预料到结局,只是把大篇幅的注意点放到受害的女孩儿身上,反而忽略了真正应该刻画的人物,这点也是挺失败的。也是因为这一点,模糊了全片的中心思想,让人不知道导演主要想表达什么,难不成他就是想表达人物的动荡和社会的无奈...可是本片的内容根本无法完成这种表达。同类型院线片中进行比较,本片2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