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魔鬼游戏》是我看的园子温的第一部电影,当时并不知道园子温是何许人也,只因对同类型电影的兴趣,才让我得知这部电影的存在。
当时是2020年的7月份,对电影完全不了解的我自然没办法在其中看到什么深刻的奥秘,于是只有短短的一句评论,将其定性为“高中无脑屠杀血腥电影“。
包括后来当我大规模重看园子温作品的时候,也没有将该片纳入重看计划,毕竟第一印象便十分糟糕。
这次重看必然抱着与当年不一样的思想,能够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会更多。
该片在名义上改编自山田悠介的同名小说,不过实际上园子温改动了大量的剧情,到最后已经可以说是挂了别人的名字的原创作品了,以至于当年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的时候,原作粉丝十分惊讶,因为完全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这部小说早在2008年就已经被翻拍过同名电影,总共一直拍了五六部,那个系列可能会更加忠实于原作。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修学旅行,女生们在公交车上进行枕头战,女主角光子的笔掉落地面,蹲下拾起。
这时一股妖风经过,将除光子外的所有人全部腰斩。
据说这段剧情是名场面,很多人就是冲着它看完的整部电影。
这个场面在园子温的电影当中已不算新奇,它就是靠血腥暴力而闻名的导演。
这段已经给全片定下了基调,而这个基调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群演身上找到的。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群演演技都很浮夸,主要表现在过度的热情,包括在后来她们遇到死亡时尽管惧怕却完全不躲不还手。
光子虽然是因为捡笔才躲过一劫,但是她的这个动作也很不自然,因为她其实蹲了很长时间,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笔,就像从来没见过这支笔似的。
并且,所有的角色都是女性,这些伏笔都会在最后得到解答。
光子被妖风追击,进入到第一个副本。
她成为了一所女校的学生,过度的和平以及舒服的春天,让她以为今天早上的经历是一场梦。
在这一幕中,提出了平行时空的概念,这也是全片的主题。
从本质上来说,命运无法改变,也就是沿着宿命论的方向前进,但是只要在意识到达之前,做一些平时绝对不会做的事,就能够摆脱命运的控制。
人生就是超现实的(シュール),不能输给人生。
回到教室后,老师们不由分说地拿出加特林等重兵器,对同学进行了一场追逐战。
(这个场面挺搞笑的)
光子继续逃,逃到了一个小镇,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改模换面,成为了新角色启子。
这一关,她要面对的是猪头新郎官。
不过此时的她已经学会了功夫,在神秘女子追击之下,还是成功逃亡,进入到下一个副本。
在下一个副本中,她又成为了另外一个新角色泉,此时的她是马拉松选手,就这么跑,跑到了进入现实世界的入口,变回光子。
穿过一个奇怪的厨房后,正式进入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被男性统治的世界,所有的角色,以及目之所及的看板,上面都布满了男性的痕迹。
原来,她早已去世多年,而因DNA技术的发展,使得她能够在游戏当中永远存活。
游戏设计者将她召唤出来,只是为了让她与年轻时候的自己上床。
若要改变命运,需要在意识到达之前做一些平时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园子温的眼中,这种想要逃离命运控制的想法,最后指向的便是,自杀。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充满了很多恶趣味。
不过,千万不要忘记,园子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过剥削女性这一极致的方式,来谈论他所想谈论的性别议题。
杀害同学的妖风是什么?
就是在现实或作品当中频频掀起女性裙摆的、永远会被人忽视杀伤力的那缕来自春天的清风。
老师拿起加特林,也是在将《大逃杀》所诠释过的主题进一步具像化。
教育固化了女性的观念,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衣着。
据我在日本的这些日子以来,发现女学生无论何时都只会穿裙子,包括在暴雪的寒冬,因为学校是没有给女生设计裤子的,光腿神器这类东西的使用也相当于是禁忌。
其实这些女生从小就开始练就这项技能,父母在小时候就会刻意地让她们把腿暴露在外面,长此以来双腿便能够抵御严寒。
限制衣着,就是在限制思想。
下一幕的婚礼更近似于盲婚哑嫁,因为此时已经成为启子的光子,是对新郎官没有任何概念的。
从这个地方也能够稍微看出来为什么所有的群演都如此浮夸。
热情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就是一种暴力,这是一种由群众施压而成的,逼迫中心人物就范的暴力。
很多时候女性做出选择,不是因为自己想做,而是这个社会规定女性必须有这样的成长阶段。
女性可以是领路人和同伴,有时也会成为其她女性的加害者,让女性陷入更深一层的命运循环,所以这一关的BOSS就像前一幕的学校一样,安排了两名神秘女子。
在这条充满不幸的婚姻之路,拿起武器与他者对抗,这一幕能够联想起2019年的《准备好了没》,不知道这位导演有没有从这部电影当中得到创作的灵感。
马拉松的部分更像是给主角来到现实世界提供一条路径,却也可以理解成女性的生命就像一场场马拉松,方向全部都是被固定好的,后来她试图打破道路,沿着跳台一跃而下,发现下面也围满了围观群众,这样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
在身旁给自己打气加油的伙伴,在后面追击的袭击者,都是主角被命运裹挟的象征。
“跑”这个动作贯穿全片,从第一幕躲避妖风开始,主角就在不停地跑,或许可以这么说,“跑”本身就携带着极强的游戏感。
当我们操控游戏角色的时候,玩家不会有太多耐心,所以很少会有角色在慢悠悠地走路,因此多以跑为主。
这也是《罗拉快跑》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成为影游融合的经典案例之一。
当主角变回光子来到现实世界,知晓原来自己的命运就是一场游戏,而所有的女性都由男性设计。
这个地方确实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原来先前自以为的所有的反抗,都是男性玩家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自己找到了现实世界的入口,也是因为男性刻意如此安排。
日语原标题当中包含着一层“躲猫猫”的意思,而“鬼”的指向性则是多元的,不仅只有表面所能够看到的风、教、嫁,背后的运作逻辑更需要引起每个人的关注。
经历了教育、婚姻,此时也进入了女性生命当中的第三个阶段。
当表达情欲的时候,女性还是需要符合男性的想象,用非本我的姿态去为男性服务。
那自杀是否又真的是逃离命运的唯一方式,当她在选择自杀的时候,意识难道没有更先于行动到达吗,这个落脚点还是值得存疑的。
影片中四次出现过枕头,除却最后的这一次,前三次分别是在公交车、湖边与教室。
在女性空间中,枕头一直都只是玩具,而在男性空间,枕头转换成了释放色欲的工具。
不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园子温来说还是太过于浅显直白,并没有起到什么很出彩的效果。
若结合现实层面来看,在园子温的作品当中,演员在戏里会被男性角色纠缠,在戏外又会被园子温本人纠缠,这又怎么不能算是里应外合呢?
让我们来粗略的总结下正时间轴剧情:女主是一个演员,她与另两位女演员一起主演了一个叫《真实魔鬼游戏》的电影,大概在2015年上映(不确定),而这部电影,让无数宅男趋之若鹜,甚至可以看着海报穿着内裤在光天化日之下做一些小动作,而女主本人则在203X年的时候去世了。
那么从这里开始,女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一个宅男将她深深的记在了心中,直到死去。
时间从女主去世后继续推移,过了大概50年(不确定,从女主上映电影时的年龄到死亡到宅男老去时间的大概推测),人类的高科技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DNA再现活体技术,已经诞生,游戏画面从CG级别变为了电影级别,NPC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
而唯一不变的,是宅男那颗炽热的心,他一直有一个愿望:玩女主。
他制作了一个游戏,不知道还原了多少2015年上映的那个电影的戏份,我们知道的是他在游戏中肆意地操控着女主,将她的电影人生当做现实,让她经历一波又一波痛苦,去满足他内心的变态欲,直到游戏结束宅男让女主来到了现实世界并告诉她一切,然后要求她跟同样是DNA克隆的年轻的自己上床,来满足他最后的“欲望”,当然,也有可能继续满足他更多的“欲望”。
女主明白了一切,本来躺在床上准备被动接受,却因为回忆起超现实的一句话“做意想不到的事,才能改变人生”而选择死亡,最后在宅男痛苦的尖叫声中回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天堂。
=========================================================================上面的,只是一个电影的剧情,从现在开始,将是真实的写照,你,做好了准备吗?
有一个游戏,特别火,即使发售了多年。
在这个游戏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你可以安装由无数人日日夜夜为其制作的各种模组,来打造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性感女孩,你可以让她做任何事,让她穿任何你想让她穿的衣服。
许多人会问,这有什么?
可如果我告诉你,你可以让她做任何事,任何事,任何事,我说了三遍,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即使是电影中的断手断脚和机关枪扫射。
现在是2015年,高科技飞速发展也就近20年,那么再有50年、100年,真实的魔鬼世界会不会出现?
而你,会不会成为那个宅男?
不,你只需要思考一下,“你想成为吗?
”就够了。
原文发于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804421/answer/74434419东亚式的女权主义批判为内核,用日式cult的方式开了一顿对父权社会的嘲讽。
事实上cult片本身就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使命。
整个片子大概有这样三层文本,由于交替叙述而显得比较荒诞,但是实际上各自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
第一重文本,是整个世界的强迫性与权力运作。
首先是,社会显性的权威结构,由于逃课拿机枪大开杀戒的老师,随时定义主角身份的警察,主导世界规则的“思维集中室”以及里面男性性向的权威,维护秩序和剧情走向的黑衣人,逼迫女主和猪结婚的三姑六婆。。
这些就是现实中维护现代秩序并且强迫你带上“社会人”这个身份枷锁的现实人物,他们决定着你的价值观养成,社会身份,生活导向,以及社会是否能接纳你,而电影中只是他们的异化形象而已。
其次是社会中隐性的权力运作。
包括主导剧情走向和杀戮的“风”,不断变换的场景强迫你接受新的身份,每个场景所自带的规则,思维集中室对于世界的安排决定着你的世界认识。
这些东西就如同现实社会中被“不言自明”和“诉诸普遍性”的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价值和规则,在不经意间规训你的行为和你的思维方式。
包括父权意识,消费主义等等。
而结婚这一场戏,是整个影片中将这一重文本和现实冲突集合的最好的一点。
一个东亚女性往往面临这样一种命运,你莫名其妙似乎必须去走入婚姻去承担一个父权意识下的角色,不得不服从这种狗屎规则,而逼迫你就范的往往还同为你的同性,这些在父权规则中被残害大半辈子的长辈女性,迷醉而欣喜地将你推入这个深渊,“成为和她们一样的人”。。
而电影中出现的“公猪”,就是男性沙文主义的媒体富豪,穿着西装的恶心公猪一直是美国80年代媒体批判中惯用的“沙文猪”形象,杂志插图也出现过。
东亚背景的编剧和导演,排除这样一个桥段,显然是熟悉社会热点的,也明白东亚女性的直接焦虑。
第二重文本是女性的自我意识找回。
严格而言,按照剧情,整个游戏世界的女性本质上就是女主。
而女主最开始是一个软弱和易于接受的人,虽然她并不知道为何游戏世界自己的社会身份被无数次调换,但是总是默默接受并按照安排扮演下去。
而女二是她自己被压抑的自我意识的具象化,所以这个自我意识才是黑衣人真正追补的对象。
但是这个自我意识仍然给了女主“反抗”的意愿,于是随着剧情推进,女主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和现状,实际上与其是她发现了世界,不如说是她开始慢慢接受自己,以至于最后脱离系统,开始面对游戏的创始人,并最后做出对于世界隐性规则和男权的反抗,首先杀死“男权”(游戏作者”代表的人造人,自杀的意向并不是代表“她死了”,而是她彻底抛弃了有这个男权意识主导的规训和捏就的“肉体”,回归到“自我意识”中去。
这才是反抗的意义,而并非是自杀给命运看,而是脱离命运。
所以最后镜头回归到女主那里,也是如此。
第三重文本,是整个游戏世界的男权意识是怎么体现的。
首先,整个游戏世界的动机,就是一个品性低劣的宅男对女神自High的产物,他塑造这么多人造人实际上满足自己基于将女性当做性工具的性意淫,这个反派让其人造人和女主上床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整个游戏的核心思想集中室,也就是游戏Gm们被设计成男性形象。
实际上就代表了,生活中“男权”的种种规训。
最后,游戏的受众完全就是充斥着对女性意淫和极端猎奇心态去的男性群体。
并且剧情中体现的杀虐也体现了这个游戏的“玩家”们那“美妙”的猎奇品味。。
把这三种文本分清了,基本上主题就很明显了。
当然,这谈不上神作,毕竟这种叙事方法和批判路径在90年代电影学(劳拉穆尔维为代表),就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电影叙事结构进行变革,并且引入女权主义理论的批判。
只要接受过正规电影学院教育,都会对这个理论非常熟悉。
但是它在东亚这个父权意识还极度旺盛的地方,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为这类作品在文艺圈真不常见,大量的文艺作品都有明显的父权伦理。
不过从批判本身来说,局限性也很明显,它的视角还仅仅局限在“女性自我生活方式”这种自我实现话题上(虽然在东亚已经非常进步了,尤其是日本这种国家),还无法对于父权社会做出比较理论化的解构。
枕头里的羽毛应该是开启任务模式的道具,而之所以选择枕头作为触发物品,应该源于老头150年的淫念。
树林里,一床单两枕头,分明是在YY野战 = = 当然也可能有啥别的象征意义,欢迎大家请补充^_^我对血的理解是,血象征着死亡和解脱。
大家也注意到了吧,最后枕头里的羽毛全变成了红色的。
光子自杀倒在了一片红色的羽毛中,好像倒在自己的血泊中一样。
简单说,白色的羽毛是开启杀戮模式,光子用自己的生命将羽毛染红,相当于关闭了羽毛的开启功能,就好像选项框变黑了一样。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虽然这部片评分很低,但是楼主作为恐怖片退散者蛮喜欢的。
里面的脑洞其实不难理解,虽然前面一直看到晕晕的,但结局解密,回头一看豁然开朗,挺喜欢这种感觉。
而且不吓人,这个很关键!!!
《咒怨》、《猛鬼街》那种级别的,楼主根本不敢看。
当初无意中看《寒蝉》,被动画片吓得晚上做噩梦……想找部不吓人的恐怖片真的不容易QAQ 何况这部还挺喜感\(^o^)/为啥不给高分呢?
凭心而论,给两星的原因是期待太高了。
谷阿莫先生吐槽了满世界的好片坏片居然在说这一部的时候一本正经地掰了一下内涵,撩拨的我心痒痒于是就跑去看了全片。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编剧不严谨。
没看过原著,对于女主角最后如何进去了男人的社会,又如何跑到了游戏操控者的空间,影片给出了一团浆糊的答案。
如果说这些女孩都是物理存在的克隆人,那么所有的场景也是物理存在的?
这就应该是个真人秀节目?
然而不是,我们看到影片最后的老宅男是用遥控器操控游戏的(顺便吐槽他玩的过程也是很生硬的切场景,根本不清楚这个游戏到底怎么玩的,可见导演自己都怕自己的故事讲不圆,急着解释),也就是说女主,女配和所有的场景应该都是虚拟数字的存在,那么这又无法解释为什么她可以出现在操控者那个空间。
你跟我说这是手法,野草莓不是也有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个画框里,但是一部影片的试听语言应该有一个从一而终的规则吧。
故事上的不严谨也成了最后寓言提升的硬伤。
我们不了解为什么杀死最好的朋友可以帮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不了解最后主角的自杀到底在哪个层面上解放了自己(确实解放了其他人物),为什么她又在雪地里奔跑了,简直没头没尾。
如果真的想没头没尾你倒是拍成“聂隐娘”那样啊。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们看到少女用居于她体内的虚无反对这个如此造就了她的世界。
她的形式的纯碎空虚,她对存在的一切所怀有的强烈敌意,将会浓缩成一个否定性的炸药包。
她将不得不破坏掉她周围的所有事物。
她内心的荒芜终会以燎原之势将帝国夷为平地。
给我一颗炸弹,我必须死,她狂热得犹如一个上世纪的俄国虚无主义者,乞求以自杀为代价对瑟奇大公爵进行恐惧袭击。
”——提昆《花季少女理论》10
cult片拍出了新高度。
超现实主义叙事充满了隐喻,使故事成为一个寓言。
结尾稍弱。
一是为神秘力量给出了一个解释,满足了理性出口,但却落了俗套。
二是光子最终发现自己受大他者控制,以自杀的方式反抗,又落了宗教性自我救赎的窠臼。
女性主义的意味自不用说。
男性角色直到影片结尾才出现,不是邪恶大Boss,就是对女性的普遍凝视。
而女人们全都表现为鲜活美好的肉体,但也非常脆弱,死亡随时会降临。
那个美好和恐怖的世界里只有女性,只有进入真实世界里才看到男人,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对女人的杀戮是通过看不见的风以及掌握权力的极少数特权女性进行的,想象界的秩序控制在男人手中。
这是明显地对男权世界的隐喻。
最后光子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对抗这个秩序,其实也是暗示了这个秩序的不可动摇,只能以不配合的方式抗争。
片中当然是暗示了这种抗争的成功,但如果把这种黑暗邪恶的劲头贯彻到底,把结果改为抗争失败,不提供任何虚假希望,可能更有现实意义,也更有力量。
这是一部励志片,女主全程3分2时间在奔跑,还脸不红心不跳!
这是一部教育片,教育我们不逃课不青春!
这是一部女女片,tmd就没有半个男主!
不得不说,只有日本才能拍出这种电影,还不露点,失望。
女主演技很做作,还不如女配1号和2号。
其实电影这样东西,表面出彩固然好,内涵丰富就更加好。
这电影明显就是后者比重大。
就好像讨论什么最后都可以归咎于哲学,内涵最后都可以归咎于命运。
有这么形容命运的:这世上有样极为牛逼的存在,从来只有它掌控别人,而不被任何人掌控。
这电影里面也非常突出了这点。
有一千个如果,有一千种说法,但无论什么都可以说,这就是命运。
不要跟它争辩。
就像诸葛亮一样。
诸葛亮什么时候最牛逼?
事后。
最后女主自dui了,向命运提出了抗争,但事实呢?
这事没完。
但是仅限于电影长度,电影结束了。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什么唯物唯心?
人生短短几十年,开心就好。
我也是微博上看到动图来寻求刺激的好奇人士。
一句话总结,观感极其糟糕,对我而言。
昨天写了下短评还是两星的,今天想通了之后,发现自己只能给一星了。
平时看影评总有共鸣的地方,所以我也不需要自己动笔。
可现在我所看到的影评都不符我的感受,于是我也来写写吧。
这是一部差到我愿意为其写影评的电影。
我是边看边吃饭的,只能说我对这部电影太没戒心了。
不是血腥的场面太过刺激,真正恶心到我的,是片里主角作为的不作为。
我也没想到这电影给我的负面影响那么大,看完之后心情莫名地低落到一个程度,以至于不吐不快。
主角如何作为的不作为?
其实我发现自己从看到动图的开始,就一直期待着她对抗强权的方式是反杀。
结果她却选择了自杀……呵呵。
后半段有很多意象的象征,但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女主是无力的,她只是不作为。
由于是被人操纵的角色,她在前期不作为我可以理解,但她在全篇最有自主意识的作为竟然是自我毁灭,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恶心。
还有,关于女权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归结女权的,但至少在我个人的见解里,女权体现的标准,就是女性能做到保护自己,尊重自己的这样一种水平。
……可是片子里哪里有体现了,我完全看不见。
少女们底裤随便露,福利随便发,一堆路人妹子好像生命很廉价一样随便死,就连女主逃离男权社会的方式也是自杀……好歹你死前也把罪魁祸首(特丑的老爷子)给做掉呀,他不是能克隆一堆克隆体吗。
完全消极的作法,实在让身为同性别的我极其难受,可能男生更能看得高高挂起一点吧。
所以,不要再把女权体现这种帽子扣到这部电影上来,导演真的只是自high,不要想太多。
或许,真的要说到女权体现的话,导演这种极端的作法能让我重新思考并定位女权这个含义吧。
音乐还是不错的,可惜了。
好了,吐完了,我开心了一点。
受微博病毒的影响速看了这部洒血的片子。
然后我又开始疑惑了。
这世界是怎么了,让人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
还是只是霓虹人的社会的问题?
所幸我看了 谷阿莫 的 6分鐘看完日本電影《真實魔鬼遊戲2015》。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89627/顿时觉得台湾同胞毕竟是有着和大陆相同的文化传统啊,价值观多么的正气啊!
真是业界良心的解读片啊。
感到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加固。。。
很牛逼,高度风格化作品,血腥满分,喜剧满分,社会评论满分,如果剧本上再考究一些就五星了。剧情和台词的荒谬性来自于游戏世界的设定,也在B级片的风格下显得比较自然,园子温则在观众适应了这种荒谬性之后,不断地做出社会评论。“女生怎么都有点小怪”、温柔的风却是致命的危险、纯白的羽毛被血染红、全男性和全女性的世界…既是对自由意志的讨论,也是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同情。而这一切,都藏在一部又血腥又爆笑的女性公路片中。园子温能用不同的风格化镜头语言准确展现纯洁和荒谬,就在电影意义上成功了。
我是不是没看懂?还是我想太深了?
立意是有的,想要表现一个女性主义的故事,比如真实魔鬼游戏是男人创造的一个女人互相伤害的雌竞世界,女老师杀人、被女闺蜜朋友们送上莫名其妙的婚礼,逃出绝命之后却出现一堆男性在嘲讽的点评她们这部“作品”。可惜园子温精神状态存疑,伏笔飘忽不定剧情又太过表象,像在故弄玄虚…
日本电影继续刷新我电影观
意外觉得很好看,这部电影对宅男有很深的恶意呀!
【B-】我是真的觉得还挺好看的……这片就是故事底子太烂了,从设定到情节都极其不可信极其雷人,其实导演的主题,拍法都很棒(能将血腥和热血青春完美融合的也只有日本人了)换一个好剧本,完全有能力成为神作。
最早听到过这部电影是类似三分钟看电影的视频讲解,如今一看确实挺毁电影的,没看原片前千万别看这种低劣的鞭尸讲解。说到电影本身,园子温的cult风格和MV式的视听倒也不觉得乏味,嗨点隐藏在那些奇葩的反现实情节之中。电影中的所谓“超现实”其实是现实和想象的混合体,一边是内心热烈的张扬、活力、青春、抗争的勇气,另一边是社会、乌合之众、体制的玩弄、折磨、控制、压抑等等,双方上演的正是现实与想象的对抗。导演给出的答案是超现实的终结,也是游戏次元与现实次元的破裂,真实不再重要而被彻底遗弃,归返于自我想象中的世界,遗世而独立,它代表着某种与生活决裂的勇气,一种抗争的精神,一次对虚幻的革命。
特效做的还可以,特别是广为流传的削头段还有拉线,画面也有一种instagram般的美感,但剧情和演技实在是够烂,更别谈这所谓游戏的深度了
3.5 因为先看了友邻的短评心里有个分数,结果比想象中好看嘛wMONO的Pure As Snow前奏出现了好多次!
是女权片儿?
园子温映画元素满载。宅男之神斋藤工压轴登场!
满分是给谷阿莫的
你也是被微博gif骗来的吧||女子高中生的异常||在每一个轮回了,都要与秋相爱哦||羽毛飘啊飘 女主跑啊跑||浓浓的百合魂啊||我觉得真的不错啊||园子温again
园子温一年四部的高产就是这样的结局,越来越烂
6.5,还有那么点意思,保留了园子温cult风味的基础上,和主流恐怖片的融合做得挺好。真实魔鬼游戏这个想法其实挺烂的,之前也被拍过几次,但想园子温这么敢玩敢high的还真是第一次看见。
哈哈,日本人的奇思妙想。被冷风割断,是冬天穿裙子腿很冷的缘故吗?小细腿在炮火中竟也能想起阿甘正传。女主角拍完此片会不会代表日本参与田径比赛呢?(虽说有镜头切换)。话说我也是有恐惧感的人。
不管再怎么努力跑还是得自杀
奇怪的是那么多的少女漫游段落
难过。
编剧的脑洞够大,看的也就是这种异想天开的大脑洞,这样就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