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番号》 这应该是唯一一部我喜欢的抗战体裁的电视剧,既幽默风趣,又扣人心弦,好看。
每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感觉真好,时隔八年我们家又一起重温了这部剧,还是觉得很好看。
很喜欢这部剧里的方言,算盘的山西方言,地瓜的聊城方言,热闹的唐山方言,还有大狗和呆子的方言,都很好玩,而且感觉挺真实的吧,那个时候的队伍里应该就是穿插着各种方言。
也很喜欢这部剧的背景音乐,尤其是打胜仗时的音乐和李大本事忽悠人的时候的搞笑的音乐,特别熟悉的感觉,还是原来的配方。
李大本事的名字我一直都记得,果真是响当当呀,黄海波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把这个角色塑造的有模有样,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战场前给士兵梳头那段和以为老孙牺牲了那段。
孙成海和陈峰都挺帅的,哈哈哈哈哈,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赛貂蝉了,又美又飒,呜呜呜,我的意难平,我貂蝉是巾帼英雄,不接受反驳。
可惜结局太惨,独立团终于拿到了“九纵新一团”的番号,可是却只剩下了小三子一个人。
陈峰终于穿上了八路的军装,可惜小北平再也看不到了。
我知道其实现实中的战争要比这残酷的多,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像他们一样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对比如今疫情四起,那么多平凡的人甘愿奔赴一线,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
又是一个国产抗日剧,又是一个垃圾加狗血的编剧,万能的我军,SB的日本人,虽然最后我军灭了,但拖了那么久才被消灭实在是个奇迹。
手榴弹炸飞机,中佐师团长,打不完的子弹,沦陷区公开亮白面,复装弹50米内还能看到弹道下沉,一个师团去围剿一支游击队,还打的很艰苦。。。。
我很纳闷,照这个样子抗战为神马打了8年。。。。
别和我提什么感动,感动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这么虚假狗血的东西实在是感动不起来,尊重敌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把敌人当SB,那自己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现在的热播剧就这个水平了,哗众取宠。。。。。
永不磨灭的番号 很经典但也有很多脑残 编剧很厉害 这么好的题材 而且个个人物不管出场多久 血肉丰满 导演也很有功力 剧中绝大部分都很到位 台词很生活很真实 演员的装扮也很符合历史演员个个都很有实力 表演很真实但是也有很多脑残之处 导演和编剧对剧本打磨不够细致 犯了很多军事和常识性的错误1 其中一集 分地主的土地给农民 李有一句台词 还有多少亩(具体记不清了)稻地的麦子 然后镜头中却是玉米 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让人很蛋疼 本人十分投入剧情 结果看到这里 像被人一脚踢了出来 很是郁闷 2军事方面的问题是大多数国内影视剧的死穴 不够严谨 严重尊重观众的智商《番号》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但照样有很弱智的错误 首先从头到尾 九纵九纵 抗战时期 八路军一共四个纵队 决死一至四纵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开始纵队制 相当于军级编制(实际战斗力跟国军师相仿 解放后期才牛起来)鬼子方面更是漏洞百出 一个师团长驻扎在一个县城里整天和一群民兵较劲(后来变成一个团)师团长中将军衔 一个甲种师团3万来人(相当于军级编制 战斗力相当于国军2到3个军) 乙种师团也要2万多人 如果鬼子就这点战斗力的话 抗日战争早就变成侵日战争了 抗战时期国军和日军的伤亡比例10:1 想想看吧3军衔问题很多人都发现了 不在说有些剧情 为了戏剧效果夸张一些 没问题 观众都能接受 但是导演还应该尊重事实 细致打磨一下 那样这部戏会更受欢迎 更具有说服力 最起码不要让观众有吃苍蝇
记得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了。
曾经也只是随意的换着频道,被动的看几眼。
像这样主动去完完整整的看完一部剧,还是很多年前那部《媳妇的美好时代》。
说来也是黄海波做男主。
一开始喜欢上这部剧是因为整体给人一种诙谐的感觉,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之余,又不觉得那么一板一眼。
特别是“李大本事”这个角色。
给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抗日男主”那种苦大仇深,一腔热血的感觉。
倒是给了观众一个靠着满嘴跑火车,靠着一张嘴拉起队伍,更靠着一张嘴团结队伍,这么样一个“问题英雄”。
反而更让人觉得亲切。
除了男一,剧里的每一位角色都可以说有血有肉。
就像陈峰,在剧中是个国军角色,从他一出场,就想靠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义正言辞说服百姓投军。
俨然和他身边的同僚背道而驰。
他相信国军,相信他的组织。
相信他所信任的军队会带领他打赢这场战争。
但最后他不得不面对事实。
转而从一个讲起话来义正严辞的国军军官,成为一个跟着“李大本事”打游击,讹地主的土八路。
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也从未放弃国军。
但他想做的更多的是杀鬼子。
另外这部剧之所以让我喜欢,也是因为它巧妙的塑造了陈峰这个角色,既唱响了主旋律,又没有如一般电视剧那样丑化国军。
转而从陈峰身上侧面表现了国军中依然有报国之士。
再就是孙成海,虽然他的问题很多,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但他其实是剧中最单纯的一个人,一心想着杀鬼子,一心想着做好一个老大。
正因如此,当他面对自己九路军兄弟的伤亡后才会变的低落,认为自己的指挥不利,让兄弟白白送了性命。
一次次的又做回自己的独行侠。
直到最后一次认为“李大本事”要撤回根据地。
他带着兄弟拿了粮,拿了枪,想要和鬼子真刀真枪的干,结果还是和往常一样,败了。
只不过这次他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李大本事”没有回去,而是选择留在武义,和他们在一起,为了百姓,和鬼子接着杀到底。
这次他负荆请罪,甘心情愿的回到队伍,再没有意气用事过。
这其中也让他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为了逃婚可以从南跑到北,从东跑到西的小孩子了。
他学会了面对,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再如剧中的配角们,丁大算盘,吸铁石,热闹,地瓜,大狗,孙呆子,张安定。
这些配角不仅演技在线,更重要的就是配角与配角之间的感情。
如大算盘之于张安定,又如热闹和地瓜。
正因为有了这些配角,有了配角之间的感情,才使得整部戏更真实。
才使得整部剧不再是主角挑大梁,而是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
另外说起配角,不得不提的就是剧中的这些伪军队长和汉奸了。
虽然一个个扮相歪瓜裂枣,可就是让你觉得每一个都在用心演,没有因为角色的大小而去敷衍。
仿佛每一个都在把配角当作主角一样用心,演好自己的角色。
最后就是剧中的女性角色了,这些角色在剧中的位置不说,就说结局,真的是心有不忍。
也不愿多说。
另外,虽然有人说这是一部抗日神剧。
但个人认为,衡量一部剧是不是神剧,不单单要从剧情的角度去讲。
既要考量剧情的合理性,也要考量剧情的完整度。
相信如果有一部电视剧有着《番号》这样的剧情完整度,角色的立体感,也没人会因为某些剧情的夸张而去一味地贬低他,当然,这也是《番号》能让人喜欢到现在的理由,也是能让我在多年后的今天选择再看一遍的理由。
最最最后声明下,个人的观影感受。
不代表所有人,只是把想到的写了下来,有了错别字之类的也不想去改了。
抓紧看剧了~
我很少认真的看完整个的国产电视剧。
因为觉得这些电视剧都有点不靠谱。
特别是抗战剧。
都是千篇一律的 领导英明神武,诸葛再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兵各个苦大仇深,舍身忘死。
小鬼子呢,就是呆头呆脑,穷凶极恶,烧杀抢掠无所不干,鬼子领导只会打人骂娘,总是习惯的钻我们伟大队伍设置的#陷阱#里面。
---模式化的表演套路实在是讨厌。
特别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满眼的都是抗日谍战剧情。
要是在这些电视剧里面找到一个两个与众不同的,确实很难得。
以前我们看的都是什么正规军,老八路,老延安的队伍。
但是这次将对象设置成一个类似于县 小队的 团体。
讲述了他们感人的抗日故事。
首先这个故事的角色是多样的,性格是各有不同的,传统的面具式的角色基本上是没有了,最多就是两个九纵领导有点#领导#风格吧!!
李大本事:老八路 胡扯海夸的主儿 ,死乞白赖的主儿 不走平常路的主儿陈峰: 有理想有头脑 坚定自己信念的国军决死队 沉着冷静有纪律---典型的军人 孙成海: 没有领导能力的领导,好刀法,好飞镖,好腿脚。
苦大仇深的主儿石头: 一心打鬼子,还是一心打鬼子的 钢脑袋(白求恩大夫帮你上的钢铁哦) 莽撞冲动 地瓜:好奇怪的口音 调皮捣蛋,没有纪律性的小兵头丁大算盘:当兵有了个商人的头脑,一心为了队伍的吃喝拉撒费心费力。
就像 李大本事说的:我是爹,算盘就是娘嘛!。
再说 女人:赛貂蝉:因为一个哥哥相信李大本事能称王,糊里糊涂的成了他媳妇,没成想 李大本事是一个油头滑脑的不靠谱家伙,结果自己跟着去找男人,和自己老哥都一起在和敌人的骑兵队战死了。
也算是死的有点怨了。
(无可否认她抗日的高尚性,但是在此剧中出现的时间短,而且一个土匪式的女子的最终结局,我觉得比较难以说的过去。
) 最喜欢的还是赛貂蝉的 花旦打扮和她的功夫。
门子:典型的千里寻夫,一个童养媳能够一心为了自己的男人,和孙成海一起吃糠咽菜。
最后一个场景,老树皮加盐粒。
给活活的饿死了。
算是最痛苦的结局。
不禁为之唏嘘还有多个性格的小角色:孙成海下面的呆子和大狗,会扔手榴弹,永远吃不饱的陈兄弟,还有崔小辫(此人纯属友情客串)。
此剧就是没有放过一个角色,没有放弃一个角色,将每个角色都有一个独特的定义和角色描述,直接的结果就是让这个剧集变得生动起来了。
而且在剧中的全死结局里面,大家的死的也是各有不同,为了吃的,为了逃的,为了杀鬼子的。
再来说说剧情,前面说角色在里面都是有声有色,有灵气。
但是整个独立团从一个小队伍到整合到成功再到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行为是常规的。
打战起来不常规,就听李大本事瞎指挥。
抢枪,抢人,抢钱,还有理了。
种种的迹象表明这不是一个 正规军,就是一个小土鳖队伍。
但是也就是有这样的乡土气息的队伍才能对付过日军一轮又一轮的扫荡和屠杀。
你说哪有部队里面的头儿去县城偷药,抢钱的呢?
哪有部队的人给鬼子变戏法的呢?
都是不靠谱的打法,结果都靠谱了。
--这些凸显了国产电视剧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胡编乱造的部分。
不正式的太过了,太不真实不严肃。
最大的特点就是 战争的真实性。
扫荡的真实性。
山下奉武一个村一个村的屠戮,杀光中国人的志向。
这一点在里面建立了充分的仇恨基础。
是我们在感情上充分和独立团有了共鸣。
抗日的队伍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最后吃老鼠,吃树皮,挖盐碱地煮盐。
这是多么写实的行为,就是如此才能将 抗日敌后一个小队伍的抗日小图景 描写的栩栩如生啊。
更加贴近现实的是:全部战死的结局。
最后呢:都死了,谁都死了。
九路军的全都死了,李大本事的也死了。
陈峰和山下奉武同归于尽了。
没有大圆满,没有大胜利的结局,更加的真实丰满。
--这样才更加真实把。
在当年的后方,我想这样的小队完整的阵亡是很常见的。
我们见过太多的模子式的胜利了,从来没有关注一个小兵的死亡,也没有关注过一队民兵的死。
虽然在战略全局上,独立团死的其所。
但是独立团的非正规和它的小不能是他们不被纪念的理由。
#每一个战死的人都是不朽的#
人物背景:青帮北京老大 通字辈 执剑堂 天桥执剑堂属于什么青帮的什么地位呢,刑部,属于青帮的执法部门。
当门下弟子犯有帮规时,各方师父会依情节轻重,回报予刑部,最后由刑部设立刑部香堂,对不肖弟子实行惩处。
另外,不论开立何种香堂,门外与门内的巡堂师(内外刑堂),则由刑部派立。
通字辈属于什么概念呢。
通字辈之前是大字辈,大字辈,那个时候,全世界加起来的,能喘气的不超过十个。
通字辈的呢,上海那三个教父,都是通字辈的。
北京青帮是天津青帮的衍生物,当时的情形下,青帮的刑部就算不是在上海,也应该是天津,济南,而不可能是北平北京天桥的青帮 建国后的三霸一虎就是例子再说那个礼字辈的木牌“大”、“通”、“悟”、“学”酒窝是他女儿,应该是悟字辈的青帮一条线 洪门一大片一个在位的青帮通字辈老大徒子徒孙没个千把人,过不去的。
还有那个治安维持会按理说,青帮人物担当治安维持会会长职务是可行的但是当时还有一个会安清道义会里面都是青帮人物担当的。。。。。。。。
所以崔小辫的人物设计还是有些问题的。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抗战剧之一,可以和《亮剑》媲美。
本剧的灵魂人物,无意是李大本事 ,也正是因为李大本事,爱彪脏话,会耍嘴皮子,痞,古灵精怪,歪点子多,也不安常路出牌,的性格,成功塑造一个接地气有个性的县大队队长 ,这一点和李云龙多少有点相似,大多英雄人物就是这样的,反观类似陈锋这样的国军高富帅,反而看的却没有那么过瘾,这跟我们老百姓的草根文化有很大关系。
算盘的精打细算,时不时被李大本事说扣门,而正是因为有这样抠门的管家,才能让大家吃饱饭。
石头虽说头脑简单,但是为人丈量,憨厚,但是打仗永远冲在最前面,是很厉害的狙击手,他也是队伍灵魂人物的存在,甚至超过陈锋。
不过我认为最可惜的一点,那就是赛貂蝉死的太早了,这点我认为特别遗憾,石头刚结婚就去了战场,而小北平和陈锋的戏份也很少了,以至于后来小北平的事情干脆就不怎么交代了,所以,这部戏说白了还是一群打仗爷们的事情,虽说穿插了一些感情戏,基本都是寥寥几笔带过。
总之,这是一部有爱,有悲,有笑,有泪很精彩的一部抗战剧。
非常值得大家观看,最后想说黄海波真是很有水平的演员,期待复出。
独立团拉!
团长拉!
媳妇你听见没!
昨个,咱还是个队长,今天我这死100多兄弟,我他娘的就成团长了。
我不想当团长,我不想看见我的弟兄嗷嗷惨叫,我不想看见满天飞胳膊大腿。
我只想给大伙弄个名份,让鬼子天天念叨,做梦都做恶梦,害怕,吓得发抖的主力部队番号。
那些有正规主力番号的队伍,天天算计打了多少胜帐,咱呢,没有胜利,低下头,把死了的没娶媳妇的兄弟埋了,再咬咬舌头知道痛,知道自己还能站着撒尿,还得他娘的跟鬼子拼下去。
媳妇,知道咱为啥玩命了吗!
看完这部戏,除了主线之外,谈谈我们伟大的组织是怎么帮助这些土八路的地方武装的,武义县一个小县城就因为李大本事和他们这小小的区小队以及后来的县大队牵制了敌人一个师团的兵力来搞治安,这功能应该是很大的了,可纵队指挥部无粮无饷,无军装,无援助,意思就让你自生自灭,要会自己招兵,自给自足的。
要几杆子破枪还得李大本事带着算盘死皮赖脸的上司令那去要,八路是穷,穷的司令员往下衣服浑身打补丁,以及到抗战后期司令和政委都还没换件新的衣裳,这到底是装穷还是体现领导的艰苦朴素作风,我就不明白了。
都是打鬼子的,地方武装就像算盘说的,是后娘养的,要是弟兄们一生气不干了,我看他们咋整。
还有后面司令为了表彰李大本事打鬼子的成绩,居然给总共剩下30多人的部队封了一个独立团的封号,还是无粮无饷无人,人手哭着喊着的才安排各主力部队抽调出的骨干居然都是一群老弱伤残兵,这是给人打仗还是给人添负担,要人人没有,衣服衣服不给,粮食当回2地主还被组织上开会批评做检讨,要是百姓那收的上粮食,纵队肯给谁会这么干呢,粮食最后说今年困难,明年开始派粮,基本又是纵队司令和政委开的空头支票。
衣服还是那派去的SB政委拿一罐辣椒酱换了些乞丐军服,注意这已经到抗战后期,而一个纵队不应该穷到连几件衣服都缝不出来吧。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派了一个脸上带疤很有杀气但很弱智的政委派去整容,整肃军纪,陈和孙去县里打劫鬼子的银行,自己买布去被服厂缝制才总算给弟兄们都人人整了件新衣裳,这种事情部队还要开检讨大会,可我们可爱的李大本事愣是给搞成了庆功大会。
再说那政委,当了5年兵,打死7个鬼子听起来就已经很骄傲了,而独立团的那几个主要角色哪个杀敌不止上百,毫无一线作战经验,瞎搞作战计划,结果害得独立团中伏基本被清光,从此不叫唤了我就想说,我们伟大的组织就是这样帮助地方武装的吗?
后来鬼子大扫荡,纵队总算心疼了回独立团,独立团接到命令带乡亲们转移进山,没想到鬼子封山俩月,战士们不是啃树皮就是吃耗子,大门子还给活活饿死,大狗为了搞点盐碱地的土让鬼子射杀,纵队却没有一点支援和物资补给,可以说纵队就没想着去元救他们,要不是山下接到命令回撤,独立团得活活饿死在山上,再说最后的部队大转移吧,为了反扫荡,真正的主力部队却是先撤了,终于大方的载了两车弹药给独立团,独立团的百十号人马还大部分新兵居然承担这样必死的任务,亏领导想得出来,最后主力部队是转移出去了,可那要独立团撤的电话怎么一直没要通,电话要不通可以排通讯员去送信啊,最后弟兄们在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集体阵亡,看到后面都感觉不到大家的难过了,必死之人还有什么好想的,可怜石头刚娶媳妇连房都没洞就给搭上了,最光辉的还要数陈锋,单挑剑道高手,在自知不敌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火并了师团长。
最后纵队司令和政委安逸的在指挥所里表情凝重的接到了上级批准的正规军番号,还大声表现悲痛的问小三子问李大本事呢,尼玛你们不知道吗?
最后小三子应该把那本子摔在司令那张B脸上,让他好好认认独立团牺牲的兄弟们的名字,我就想说,李大本事他们才是真心打鬼子的,他们打鬼子的目的也没那么崇高,就是为了乡亲们和弟兄们和所爱的人报仇,这种简单直接的仇恨才是他们打鬼子的原动力,要是靠领导、靠组织早就饿死了!
他们才当得起后人的纪念。
第一次在豆瓣上发评论就来说番号,不是因为《番号》制作多么的精良,也不是因为情节多么的流畅,剧本多么无可挑剔,完全是因为看完最后一集后觉得难受。
最开始看这剧,是冲着北京电视台的预告来的,一直以为是个喜剧片,前面若干集看下来,也的确是搞笑的多,和鬼子的战斗尽管有些牵强,但看个乐呵,也无所谓了。
慢慢的到了后面就开始接受不了了。
赛貂蝉这么个角色,形象刚丰满点就牺牲了;门子这么个好老婆,刚和观众建立起一点感觉,又挂掉了,还是饿死的,让孙成海情何以堪啊。
一点也不像集结号,集结号里面的人观众都还没感情,死得悲壮但不悲伤。
接着就是最后的大战,陪伴观众半个月的角色们一个一个地牺牲掉,着实让人觉得不好受。
最后小三子怀旧那段其实短了点,咔嚓电视剧就结束了,都没回过神来。
我看完那天晚上做了一晚上番号的梦,打了一晚上鬼子。
起来觉得导演真够残忍的。
总体感觉,特别像《水浒》,前面热闹后面悲壮。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是部好剧,可以一看。
这部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部队和军衔乱,不知道怎么弄成这样
它真的真的有伪 我的团长我的团 的风格,可是又没有团长那么深刻有趣,虽然披上了平民的皮但是还是高调狗血的伪共产英雄主义
好吧,我无聊透顶,纯看笑点。
看了6集,弃剧。自李云龙开始,似乎把匪气作为八路军的早期标配了?逻辑不通,军事常识各种错误。十几个拦路的能吸引了日军主力猛追?四五把中正式一起开火就能伪装成机枪?为了一个卡车日军就如丧考妣愿意换人十把枪?八路军是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哪来的自命就出个9路军的?后面出现手榴弹炸飞机不奇怪
为数不多的不错的战争片
哦莫?占用了我好多个该写作业的晚上
不比生死線我腳著= =
前面看着还行,后面烂尾,政委都不是干事儿的。
“永不磨灭的编制”“为了编制”
陪爱看红剧的某胖。。觉得这小痞子还多不错的~
有情有义有朋友。
还挺好看的
最近在追狂飙,李响的演员越看越眼熟,突然想起来他不就是番号里的九路军嘛!还是同一个导演,这剧小时候真的老爱看了,全家一起看,最经典的抗日剧之一!
主演演技不错,可惜了。
勉勉强强...
日本军官秒到我了= =
跟剿匪记差不多, 大呼小叫的, 没有创见
不好看
电视剧版集结号。就这样。日本人这么sb,抗日打了15年?
全凭不间断的笑点,剧情严重NC,日本人智商被严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