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的玛德琳
Madeline's Madeline
导演:约瑟芬·戴克
主演:海伦娜·霍华德,米兰达·裘丽,莫莉·帕克,奥奎·奥克波克瓦西里,苏妮特·玛尼,费利佩·博尼拉,丽莎·萨尔斯,寇蒂斯·库克,雷纳尔多·皮涅拉,迈拉·卢克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玛德琳的玛德琳》是美国女导演约瑟芬·戴克最新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戏剧导演,在创作她最近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故事。这也是约瑟芬·戴克的第14部作品。作品中的角色和她本人颇为相似,同样作为导演的她,也是一名演员。戴克以往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的美感,也显露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她的作品中,镜头更像是..详细 >
3/10。表演即兴表演,又没有主线,满是尴尬。小女孩的演技让我最出戏,我甚至脑补出许多国内女演员的脸。舞台剧,演员与观众是有一段距离的,距离才能产生沉浸式。
不好看😔
戏剧表演式的戏剧,和同期上映的“We the Animals”对比,少年应如何认识自我
-. 其实没觉得有从这么多的面孔中捕捉到些什么,但又确实整合出了些强有力的片段。看的时候总觉得气质跟很多indie女音乐人很适配,查了一下这部电影的摄影师Ashley Connor给Jenny Hval、Mitski、Angel Olsen(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都拍过MV。
B / 厚重且被缚的肢体感。导演似乎不满足于前七八十分钟恣肆穿行的视听所构筑起的身体性流动状态,非要用一个“隐喻”为躁动乖戾而又不断被刺痛收缩的主角的青春做升华性总结。太喜欢先前具有破坏力的复杂性,就没办法在一个完全真的“沉浸”了的“仪式”中去接受情绪的实境悬括。它用摄影机的展示性观看破坏了“玛德琳的玛德琳”所代表的自反姿态,让这部张扬的青春电影在最后一刻落入了某些不必要的窠臼中。
家庭戏有一点点卡萨维茨的感觉,但也就是一点点。总体故弄玄虚,尤其摄影
【4】自然很纽约电影,但多少也继承了里维特的舞台空间体系。
哦????卡萨维茨+马力克?不断在体验的层次上探索求变,如果可以用cubism来形容电影,它大概就是此类mult-senses的感觉。美中不足是结尾未达到某种更高级的融洽。2018十佳in.
期待从女导演除了没了男人女的就一团浆糊不一样的东西
试图把里维特的舞台空间向外扩展,也吸收了一些卡萨维茨的方法。某些时候确实创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共振的感觉。但结尾把这场表演“施加”到老师的身上,就如同Suspiria一般令人崩溃。本来主体和客体就是暧昧的,这个段落直接祛魅了。(另,数码失焦镜头从来没有获得过令人满意的效果,数码是没有真正的失焦的,焦点总在那里,要么极远,要么极近。只有胶片没装好才是真正失焦。娄烨用Lens Baby来做模糊视觉,这个是比较贴近生理的。)
一群病人。
待重看
被全程手持大特写晃晕的观众(如我),如果能坚持到最后15分钟绝对将换来超值payoff(本质上还是有点拉斯冯提尔式的revenge)。又是讲戏剧表演与现实间的fine line,特别是在边界上的流派,如improv, immersive theater,一切没有固定计划的“实验workshop”,这个setting类似格局小许多的纽约提喻法,也同时向我们展示警醒了这个系统里,以intellectual面目示人的“作者”们的权力。学猫其实是一个comfort zone。Helena Howard这小姑娘超神了,简直出道即巅峰。
戏剧表演刻画内心,心理视角又借以主观镜头放射。你是你自己还是你所扮演的生命体,面具背后探索本我与真我的意义。形式感大于故事感,摄影和音效设计出色。
糟糕的观感。。
奇烂无比。
形式先行。
实验化到完全看不懂,看到最后有种全员神经病的感觉。好吧,我继续肤浅。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虽然说是跟踪拍摄了主观视角下的人物行为和内心状况,但西方观众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理解。能感觉到这是一部“活的不舒服”和“谁把你弄得不舒服”的故事,16岁的女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剧场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呼吸成为一种表演方式,剧场情绪被吸纳又被再次释放,舞台中央的自我有时候很重要,有时候又那么微不足道。
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