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一个典型的外来小家庭 — 每天缝制新皮鞋,自己却永远踏着一双破履的父亲;乐观豁达,凡事爱出头,“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母亲;天赋骄人,文武兼备,对爱情与未来同样充满梦想的长子;倔强好奇,能倒转背诵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更能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幼子。
任达华和吴君如辛苦经营着鞋铺,和两个儿子罗进一、罗进二过着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不料哥哥被诊断出血癌最后离世。
影片前半段就像开胃小菜一样,充满各种欢笑的小细节,而后慢慢转入阴郁的生活。
所谓“岁月神偷”,说的正是时光夺去了亲人与美好过往的无奈。
这世间最无情的莫过于就是时间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生,不管今天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时间都会流向明天,然后推着我们往前走,推着我们成熟,推着我们慢慢的走向生命的终结。
其实我几乎不看这种片子的,乍一看剧情平淡如水,只是一家四口的生活轨迹,还顺带折射出当时的大时代的变化。
一家四口也是普通人,没有金手指,没有曲折离奇的遭遇,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却让我十分感慨。
片中的任达华和吴君如饰演的那一对平凡的夫妇,超乎我的想象,跟印象中的两人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却又那么真实,仿佛是我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平凡的度过一生,为子女操心白了头发,弯了脊背,换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影片中台风来临,父亲拼命拉下帘子,好像连门板都吹走了,雨水打在他的脸上,头发耷拉在额头,看得好心伤,想到有一天我们敬爱着的人也会变老,甚至离开我们,一瞬间竟然有点想哭。
片中并没有刻意的煽情,去讲述人生道理,去教观众一些心灵鸡汤或者人生哲理,但是演员精湛的表演却把观众代入戏中,仿佛我们就是那慢慢长大的孩子,亦或是渐渐老去的父母。
直到结束,细细想来,仿若做了一个梦,梦中经历了岁月的各式洗礼,才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告诉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现在,珍爱自己的亲人。
最后,片子出现了一个新人,李治廷,乍看好像王力宏哈哈哈哈演技还不错,可以一观其后续发展。
做人,总要信,总要信。
片中罗太这么说,这个信字可不是做生意要诚实守信之类,她是说人活一辈子,总要信点什么,那样才能一步难一步佳,一直走下去。
话说回来,这看电影,当观众的也要信点什么。
固然在中间也觉得哥哥的意外太狗血肥皂剧,然而发现它确实是导演罗启锐个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时,我又动摇了,觉得它真实可信,令人动容毫不为过。
看片时几度落泪,旁边大叔一直在擦拭眼泪,出场后几位大妈也是纸巾在手,看来大家都信了。
对香港人来说,回望过去那好像是美好时光,可里面的罗家卖鞋为生,住的小屋简陋无比,生活过得又实在太辛苦了。
电影有意穿插了上世纪60年代的老影像,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苦是苦,不比现在的压抑之苦,那会大家又会觉得他们的拼搏是值得的,有明天可以期待。
看完后顺道去电影取景地永利街走了一遭,不想那边居然聚集了很多人,拍片的学生、拍照的游客,电影引发的社会影响果然不可小觑。
从背后看,这些楼群确实破败得很,然而香港的过去一面就隐藏其中。
毕竟所有的美好终究会黯然陨灭,万物逃不脱这样的规律。
即便抛开哥哥弟弟两个人物的呼应设置、不理会鬼佬差人钱迷护士,再有不去解读把米字旗丢进水中,把《岁月神偷》当做一部普通家庭剧来看待,影片还是能有优良水平。
弟弟比较皮,喜欢偷拿些小东西来玩,结果不想这岁月才是人生里的最大小偷,它会偷走亲人,带走美好。
手法高明,不留痕迹。
不经意的一句话带过,时光流逝,父亲也就走了。
对于经历过苦难、看到亲人撒手离去的观众,电影的煽情点实在过于密集。
子不教父之过,父亲会当面训起儿子怒火上心一顿打。
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了医治儿子,父母千思百虑,这《岁月神偷》说的都是人之常情,没有门槛。
后半段简直是洪水决堤般的崩溃体验,台风来袭一直到给哥哥买东西,当真应了当下港片的悲情无望。
中国人都信上一代人的牺牲会换来下一代人的幸福,然而历史总会无情反驳,给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答卷。
有人说这对夫妻档制作的《岁月神偷》延续了《玻璃之城》的剧作模式,它们可以被视为简单的家庭片、爱情片,然而一旦放置在当前背景下,它们又不同程度发出了微妙的声音。
象征完美永远争第一的哥哥突然倒下,英文歌、好学校和未来梦都没有中止,弟弟倒背英文字母,接手了哥哥的一切,不过他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只是走下去。
香港何去何从一直是这代导演所关心的话题,《岁月神偷》以鱼缸来说登月时代,以困苦来说黄金岁月,以底层来说精英梦想。
逃的逃,走的走,剩下的只有叹息不止。
电影里,弟弟时常发出撕裂心肺般的哭喊,应了小孩子的说哭就哭。
这种哭好像是一种情感痛诉,也是不知如何应对的反应。
当弟弟成长为赴美学电影的罗启锐,这《岁月神偷》还不至于成为一个悲剧。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小探《岁月神偷》外景地永利街: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426124840/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426124929/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426125014/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426125152/
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它悄无声息地从你身边偷走了原本属于你的一切,但你却丝毫不能反抗。
眼睁睁地看着最爱的人从自己的身边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大概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
但同时,岁月又是这世间最慷慨的,它给予了你无比的温暖与关爱,只要你珍惜它,它就会作为回忆一直伴随着你直到老去。
弟弟为哥哥偷了他能偷的所有东西,而偷走他哥哥的却是时间
《岁月神偷》无疑是一部有诚意的好电影。
肯沉下心来讲小人物的故事,本身已经值得赞许,何况制作得还颇为精良,无论表演、美工还是音乐都有上佳水准,属于近来的华语制作中亮点突出的电影,既能悦人耳目,又能打动人心。
怀旧如今早已不是文艺的代名词,至少在电影产业里,能让观众在90分钟里重温旧梦已经成为一类商业电影的本职。
从《星光俏佳人》到《92黑玫瑰对黑玫瑰》,再到最近大热的《艋舺》,或俏皮轻松,或疯癫恶搞,或脉脉回眸,无不给过去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包装妥帖之后投放影院,供观众缅怀逝去的岁月。
既然是类型电影,必然有固定路数。
真实的细节还原是这类电影的命脉,明星和场面对于给这类电影捧场的观众来说可有可无,反而是一则旧闻、一件道具,没准就能引发一场唏嘘。
《岁月神偷》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殖民时代的市井百态,华洋混杂的日常生活环境,无一不栩栩如生。
开头小男孩头戴鱼缸“月球漫步”一段,影片用CG特效抹掉了高楼大厦,纪录影像与电影片断交替出现,给人营造出一个亦幻亦真的六十年代香港。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这一段最后看乌龟那个镜头没处理好从鱼缸中看出去的变形效果。
气氛有了保证,影片基本的分数就拿到了。
在此基础上,故事讲得好不好,就成为影片层次的关键。
《岁月神偷》在这方面有得有失。
香港影人的好处,在于善于度桥。
要说这片子里的小亮点,可谓比比皆是。
老妈教育儿子“说大话,掉大牙”,儿子忧心忡忡地问“是不是真的?
”老爸拉着老妈讲解“爱心皮鞋”,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好点子。
因为赶工的传统,香港电影抖落这些包袱时总会显得有些太着痕迹,有一种“摆明车马玩温情”的斧凿感。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细节是有生活基础的,而且有效地充实了电影,带来了浓郁的人情味。
大陆导演与之比较起来,就显得过分迂阔了,往往连斧凿都懒得下手,直接丢给你一个大写意,让你自己悟去。
说到底,还是影人的心态不同。
“哥哥之死”一段,是经营这些小桥段的一个范例。
在这一段落里,镜头在四个平行空间中交叉剪辑:父母正在吃碗糕,谈论儿子的病情;哥哥在医院里喝水,鲜血吐满玻璃杯;恋人正在拎着红金鱼赶来;弟弟正在对着黑板读秒。
不相干的各个时空通过有关联的一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刀仔锯大树”一般,爆发出了巨大的情感力量。
可惜,这一场戏的情感在我这里没有得到太多共鸣。
这就说到《岁月神偷》剧情上的一个大毛病了。
明明是怀旧的戏,可故事主轴偏偏是围绕着哥哥的血癌死去这件事,这就把影片的格局拖得小了。
按说“岁月是最大的神偷”这个立意很好,可惜六十年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事沧桑并未得到有效呈现。
我猜想,弟弟在丢掉所有偷来的赃物“填满苦海”的时候,心里怨的多半不是岁月这个神偷,而是血癌这个强盗。
这样一来,怀旧类型片的主题整个就被廉价的“阳光少年罹患不治之症”的苦情戏给带歪了,好多小亮点造出来的气场,也被主题的偏差削薄了数分。
有时候,淡化情节反而可以收得形散神不散的奇效,例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怕的是有情节,却跟立意拆伙,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岁月神偷》在人物表演方面,除了那对木木的小情侣基本都没得说。
任达华的“最要紧是保住这个顶”,吴君如的“做人总要信!
”都是立得住脚的好台词,在此基础上人物性格的层次分明,而且两人之间的互动看得人很舒服。
谷德昭扮演的裁缝店上海老板忙忙叨叨又乐于助人的那股劲,也拿捏得很好。
对于这部电影,让我担心的反而是电影以外的事。
大陆观众会对这么一个纯香港的怀旧故事感兴趣吗?
在香港小市民在为孩子上华语学校还是英文学校苦恼的时候,我们正在为基本的生计发愁。
香港人的生活再穷,在当时的大陆人眼中也还是灯红酒绿的。
殖民统治割断了两地人民的基本集体记忆,把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烙在了那一群中国人的身上。
然而,谁又能说我们没有义务去了解这段华洋混杂的历史呢?
毕竟,他们和我们共享着同样的历史和传统。
毕竟,他们的过去我们正在经历,而我们的未来他们也有份争取。
《岁月神偷》的上映,正可以看作曾经陌路的内地人和香港人增进彼此了解的好机会。
电影院里总共四个人,很好,没有吵闹声。
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看回忆。
得先说说罗启锐和张婉婷这对搭档,他俩比较执着,喜欢反刍香港人最柔软最滚烫的那部分,并总是提及这些精神与情感的存在,他们懂香港,因此在香港他们是王牌。
最喜欢也最怀念他们合作的那部《秋天的童话》,它让我坚信这是爱情应该有的品质。
有些反感那部猎奇般的《北京乐与路》,原因很简单,那不是香港。
回到《岁月神偷》,这电影从一开始就在渗透我。
轻歌如诉的画面,勾人心神的配乐。
布景、演员都那么香港,处处都是导演的心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两个男孩的表演,小男孩未经雕琢、自然纯真,他让黑白的变成彩色的,让时光有了可以张望的眼睛。
那个李治廷同学,他一出场,我就脱口而出,太帅鸟,王力宏!
一细看,原来不是,他可比王力宏演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国语的配音无论怎样听上去都有点不寒而栗。
王小波说,解释自己的作品最好看,我想《岁月神偷》应该归到最好看的那一类,只是这样的作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就是全部了。
看这样的电影看到热泪盈眶大概是很常见的事情,导演的用心和观众的泪腺都显得有点用力过度,不过想想也对,在岁月面前即便平淡如水,也会掀起波澜,语言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无言以对。
那个又高又帅的罗进一,他样样都好,跑得比谁都快,可是他跑不出时间,命运只是设了一个坎,让他戛然而止,他得听命。
其实罗进一的死倒是没什么,甚至我觉得可有可无,他的存在感在这之前就受到挑战了,这才是致命的。
当他走进芳菲的家,发现原来对方是个家大业大的大小姐,自己的那些“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啊,不过是个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
从前日子里的那些温情与骄傲跟眼前硬邦邦的豪宅与格调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他的信仰倒塌一般的崩溃,自尊心决堤,眼前的景致是个无法逆转的灾难,没有爱情了,一肚子委屈。
我就是伴随着这种自卑感长大的,也许是因为从小我就上了最好的学校,但是现实是那些最出色的教育资源都是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服务的。
而那个时候我的家境并不好,这我很清楚,妈妈为了负担那个离谱的学费想了很多办法,在小学,我家是一直没有电话的。
我不能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从小就背负着贫困的感觉实在太沉重了,我宁愿去一个大家平等的差环境。
但我感激,我感激他们,我知道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很难,他们的感触比我复杂得多。
我记得小学那次体检,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里,老师说全班只有我查出了问题,并且好像是什么没法治好的病,当时我小,不大记得。
妈妈的脸色一直凝重,爸爸回家时听妈妈说了这事,第一句话竟是,那怎么办,把房子卖了吧。
虽然当时我不大记事,但这句我永远记得住。
好在命运没开太过火的玩笑,最后的确诊结果是我体内有一项数值先天性的比常人高,不是病。
可是自卑的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在小时候,我编了个有趣的谎言说给自己听,我认为我爸爸其实是一个亿万富翁,只是为了让我不要丢掉那宝贵的奋斗精神,而一直隐瞒着这个惊心动魄的真相。
小时候我是信的,信了才觉得很安全。
不过后来我比较幸运,在长大的过程中,周遭的人越来越物化,而我却对钱对物质愈发冷淡,在这之外,我有了别的理想,那让我很快乐。
考高中时,我进了个市重点,之后我就被文学创作的冲动完全占据了。
我不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小说,我还把上课和睡觉的时间也用来写小说。
我的成绩并没有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自我上高中起我的学习就一直很惨。
高三那年,我突发奇想,要去考中戏。
家里边出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大意就是这孩子不正常,又在犯浑。
只有我爸一个人支持我,尽管我知道他并不从心理认同,他只是不希望让我遗憾。
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去中戏,考试那天的凌晨,当我们站在那里时,还都没有人。
结果我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却由于文化课的成绩没达标而错过了中戏。
那年高考,我是全年级最后一名。
这对我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倒数第一,可这次他比我高出四十多分。
对我父母来讲,当然也有些难以承受。
成长的代价,我很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失败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我可以笑笑再上路。
有些东西别人很看重,我反而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没法忍受有人要为我分担的那一刻,我没法忍受母亲在暗夜里发出的那声叹息。
父母从生下我的那天起,在上天眼里就成了一个负债人。
他们必须抚养我、善待我,我时刻都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时刻要为了有我的生活精打细算。
我是他们必须要还的债,我们捆绑在一起,彼此是彼此的屋檐。
生活往往不是一步难,一步佳,而是步步难。
我们回想往事,不论往事怎样,都必然是悲喜交织,甚而有些不愿回首。
但无论如何,旧日时光都将是纯真的,永远散发着光芒,不能掩埋。
我心怀愧疚的回想着这些那些,它们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渺小如我,也有可以依靠的时光。
就像弟弟站在哥哥的墓前,他一定会觉得亏欠,只因为哥哥在他身上倾注的岁月。
我的心里有一个日记本,上面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不起。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可以也应该做的更好,只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别人为我伤心。
我应该多制造一些快乐给我爱的人,这也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我等不到时间惭愧,只好率先说声抱歉。
坐在电影院里,我已是半个老人。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这年头,找部能看的港片不容易,我盲从豆瓣上的高分看了岁月神偷,结果悲剧了。
并非底层老百姓的泪与笑不动人,也并非孩子的视角不美丽。
岁月神偷的一些小片段还是有心思的,比如陆进二倒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比如陆爸爸特意为陆妈妈做的那双鞋,鞋面上俩朵花,底下两个气孔。
但岁月神偷过度浪漫化了底层人的贫苦,这让我感到不安和失望。
电影前半段描写家庭邻里如何和睦融洽,虚幻飘渺,怎么看都象春晚上的温情小品。
陆爸爸太整洁,陆妈妈戏感太足,陆进一帅得惊动了党,就连整个布景,都像是菜鸟级别PS出来的照片,假就一个字。
《细路祥》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看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面也有一个草根社区,也有亲情与柔情。
但细路祥不煽情,不打温情牌,更不随便励志。
祥仔和他的家,是扎根在香港特殊的历史政治大环境中的,97的到来让祥仔和小芬的童年在一夜间结束。
陈果并不在电影里大谈政治,但他让我们看到政治的影子早已渗透到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还在懵懂中的小孩子也无法幸免。
《岁月神偷》有意无意地去政治化,只谈情,不谈政治历史,硬生生将香港的沧桑岁月变成了没水准的观光客才会买的廉价明信片,上面印着“香港平民生活史”几个繁体字而已。
虽然,对比近年来阳痿到不行的大陆电影,《岁月神偷》算是对观众交代得过去的一部片子,至少不是只靠砸钱、电脑特技、白痴情节、和宣传造势。
但老实说,这种过得去的片子隐蔽的危害性更大。
因为它会让人丧失警觉,甚至会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粉丝,其中很多都是善人、好人。
你要说,虚弱的怀旧和空洞的温情掩盖了政治历史,就等着一群良民上来口诛笔伐吧。
但我非常同意梁文道说的,“香港精神,。。。
不是肯搏肯捱的總有出頭天。
”我在《笼民》、《千言万语》中看到的香港精神,我在黄家驹这样的音乐人身上看到的香港精神,在岁月神偷这样的片子里,已是遍寻不见了。
不喜欢那种所谓煽情的梗,富家女穷少年,绝症,over——俗套。
气氛烘托得还不错,如果不是这一点我可能无法坚持看下去,当然最后觉得还是值得看到结束。
平凡而残酷,朴实无华,生活本来如此,未必要轰轰烈烈,打动人心才是根本。
这部剧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我还是觉得俗套。
以情动人的戏有着浓浓的本土气息,感情自然流露,这点给个好评,让人觉得很美丽,虽然镜头上并不是走唯美风格。
时过境迁,人事变化,来不及感受,岁月已然而逝。
人,总要信。
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是吴君如饰演的一个母亲面对困难时对自己,对家人无限的期望。
真的是一部很感人的影片,很朴实,当初的爱恋朴实,当初的家庭朴实,当初的邻居朴实…唯一不一样的是片尾中那些吃人的医生和护士,在当初那个年代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真的很给那个朴实的年代抹黑了,真的很过分,或许也是人性的呈现吧,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善良朴实的,总会有一些人尽毁三观,与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而他们虽然算是社会的毒瘤,但总会存在,无法遏制避免的不过这个也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普遍观感,有那么多的好人存在,社会整体还是善良的那个孩子很纯真美好,虽然有时候耍个小聪明,但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好孩子,他哥哥则是一个很好的人了,各方面都很优秀,只是再优秀的人在病魔面前都是那么美好,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是可亲可敬的一家人,生而为人,总要信,真的很好!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拥有色彩斑斓般的回忆,触动心灵的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泪眼朦胧,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往往主角还在强忍悲痛的时候我早已泪眼婆娑。
所以尽管早就知道了这部佳作,却迟迟不敢观看,因为怕自己黯然神伤。
今天终于摈弃所有杂念好好欣赏一下这部电影。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温情,还有成才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你永远不会再在剪头发的时候被小伙伴嘲笑,因为他们都各奔东西了,再也不会和邻居在露天吃饭随便去各家蹭了,吃完饭再也没有人陪你写作业了。
所有我们所珍惜的都在以光速消失,幸好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用大脑铭记,用电影呈现。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的香港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既有内地文革的浩劫,又有着港英政府的变革。
在这个鱼龙混杂,官僚腐败,利欲熏心的时期,留下一段故事。
影片开始罗进二偷走了一只小乌龟和一个鱼缸,戴着鱼缸想象着自己成为太空人,翱翔在色彩斑斓的世界,孩童天真无邪的笑脸让人暖心。
画面一转罗父出现顷刻间所有的幻想都消失,眼前的一切都很真实,狭小凌乱的小屋,沉默寡言的父亲。
无可否认他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可他努力认真。
父亲是一个鞋匠,每天孜孜不倦的做着皮鞋,为了让两个孩子能茁壮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每天都勤勤恳恳,省吃俭用努力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母亲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普通妇人,她负责把父亲做的鞋子卖出去。
在母亲的口中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买菜,坐公车讨价还价,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个交响曲。
在母亲心里,所有的难事都会过去,风雨过后就会是晴天。
“做人,一定要信”,这是母亲告诉说的。
哥哥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是一家的骄傲。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最好的伙伴。
虽然我们经常打闹,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关系。
时光易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很想一个人吃完一盒双黄莲蓉月饼,妈妈买来很多盒月饼,可惜那些都是送人的最后留给我的只要半个我很伤心,从此月饼成了我最大的梦想。
哥哥也有烦恼,恋爱了认识一个女孩,满怀欣喜的来到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知所措,她女孩的家很大,哥哥很恐慌。
我们家的第一场风暴来了,台风的肆虐,让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庭,再次遍体鳞伤,千疮百孔。
父亲和母亲紧紧的顶住房顶,这似乎是我们的唯一。
父亲曾说过有了顶就可以避免所有风吹雨打,终于一切都慢慢恢复平静。
然而一件始料未及的事发生了。
同所有影视剧中富家小姐与穷小子的恋情一样哥哥的恋情夭折,那滩血迹,在时间的抚摸下,被鲜花淹没,一个生命被夺走,一段感情被拆散,大雪纷飞的夜晚,青涩的爱情让人怀念。
弟弟一句“I am a man”贯穿着整个剧情,故事从小弟的角度展开,奶奶告诉小弟,如果放弃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把他们丢进苦海,便可以与亲人再次相聚,他背着背包,依依不舍的将自己最心爱的宝贝扔向大海,漂亮的夜光杯,刺痛着我的心弦。
哥哥的离去,让小弟一夜之间迅速成长,时光偷走了顽皮的小弟。
最后只剩下小弟与母亲,影片以一首英文歌曲结尾,岁月流逝,我们要过好每一天,珍惜身边人,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煽情,简单,无聊,演员做作。
100427,银河国际电影城,33。没我想象的好,配音也很奇怪。讲岁月的故事变成韩剧故事。罗进一完美的简直就是偶像剧嘛~还那么像王力宏!父母演的都蛮好,吴君如演妈妈外形很合适,不像惠英红那么明星相。
音乐很美,节奏平缓,小走人物大励志路线,很好看,但总体有点俗套,细节感人
老爸跟老妈说 谁说你不是姑娘 你是镇上最漂亮的姑娘 在医院里她牵起他粗糙的手 说 人总得信生活就是一步难一步佳
岁月流逝,来日可追。
我真没觉得这片儿哪里感动了我,可能我不是香港人吧......
手法很好,编剧太洒狗血了。市井味道可以拍的更好的
good
再多修炼修炼就可以脱离低级趣味了,老演员很见功力,但是不够填补煽情过猛不够功夫不到位的问题,很意外火成这样的电影拍的原来这么马马虎虎
没有吴君如的话,这个片子就差不多是个风光片了吧。。。
剧情其实简单而俗套,狗血而煽情。但在怀旧的老香港背景下,在任达华吴君如等优秀香港老戏骨演员的演绎下,充满情怀。任达华收起了凶神恶煞的恐怖表情,吴君如也不再疯癫夸张。居然把香港小市民演得如此生动,让人感动。倒是胡作胡闹的小演员让人反感。布景和特效比较粗糙。煽情十分刻意。还是不错的
和大爷一起。。。。。。
近几年港片的佳作...可惜我看着没啥感觉...
怎么变成韩剧了的情节了。
有兩個異常討厭的角色:吳君如飾演的母親和小演員,前者是角色上描寫得毫無說服力,後者就再加上小演員的演技太差。佈景與攝影跟濾鏡太多,台詞過分直腸直肚!!!!!煽情得刻意,配樂還要用風笛……然而親情還能表露。誰心中的香港曾經是這樣?基層的精英主義還要都聽英文歌,真難怪兩兒都入DB
小俗片,虽然和我之前的猜想不一样。许鞍华,谷徳昭,秦霈。
看了一篇名叫《殖民挽歌》的影评,印证了我心中那种模糊的想法,所以我给其2颗星。
期待值过高。。。
时间的拜物教。音画同步也太不讲究了吧。
做人,总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