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落幕,灯光亮起,在电影院听完阿信的《青空未来》才走。
一边听我一边吐槽说“好烂,阿信用脚写的歌吧。
”结果24小时过去,我还在听这首歌。
脑海中浮现出郑宇星和陈辰的样子,有很多不同的样子。
啊,后劲好大。
被无限的遗憾打败,被回不去的必然打败。
用尽一场青春的混乱 提炼一个渴望的答案其实看之前被剧透了一点,所以对于MING的存在没有太多反转的惊喜。
但是看到后来发现我原本以为被作为工具人的陈辰其实依然是这个故事和核心。
“其实我从高二就喜欢你了。
”我不愿把这个故事看做是直女喜欢上gay的故事,其实,这就是我们青春里最常见的“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啊,被诟病很多的那个吻,恰恰是我喜欢的地方,如果我是陈辰,我也会接受。
我用尽一场青春的混乱,在18岁成人之际,只是为了提炼一个渴望的答案。
哪怕是不喜欢,但那个吻让我知道,青春就是充满遗憾的。
陈辰和郑宇星一样,没有被喜欢的人喜欢,这个吻是试探,是遗憾,然后是接受。
如果你 如果我 如果回头看 会发现 我们像 贪玩的小孩看的时候会感慨,原来这已经是2020s的青春片了,电影里的小孩上学可以带手机,爱玩抖音,喜欢看电音节。
但你的我的青春又好像都一样,上课偷偷戴着耳机听音乐,同学们总爱起哄那些“绯闻情侣”,为了和喜欢的人更近一点期待着每次换座位。
陈辰妈妈说的对,年轻的时候谁不喜欢郑宇星这样的男孩啊,不管他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他总是散发着光芒魅力无限的。
也许你们没有经历过,但是在学生时期喜欢上一个“gay”是很正常的,或者说,在青春期对同性有好感的人其实真没那么少。
流动的性向才是真实的,认识很多学生时期和同性谈过恋爱的人现在又变成了异性恋,没有人知道当时是因为心动还是叛逆还是迷茫,但我们的青春,为什么要事事都对啊。
如果你 如果我 如果能重来 会不会 还依然 像当初勇敢其实与其说观众不接受郑宇星是gay,倒不如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我们青春时的爱情大多数都是be的结局。
最后在一起了又如何,两小无猜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就像陈辰的父母。
在每一部青春片里,我们都能找到曾经迷茫的自己,但我们很少真正像电影里那么勇敢,我也曾想过如果当年我像陈辰一样勇敢,是不是我的父母也不会离婚,我也曾想过如果我像郑宇星一样勇敢,是不是我喜欢的人也会回头看我一眼。
现在的我当然知道,即使我做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就像故事里的主角,但是我仍然会被他们的勇气打动,哪怕徒劳无功,但是勇敢过,就够。
让无悔的青空 有无垠未来 未来很好不是吗,也许我们还是没有得到喜欢的人的喜欢,也许我们的遗憾永远是遗憾,但让无悔的勇敢把我们变成更好的人,这才是故事的意义。
比昨晚看《怒火·重案》还要更触动我的一部电影啊,拍得真好,把表面的俗套桥段组接成了不俗,用“两个人的”初恋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远远不止初恋的故事,拍出了国产青春片从未有过的味道,不苦情不残酷,充满音乐阳光与爱的成长电影。。
真心佩服,也祝贺。。。
个人认为这是陈正道最好的作品,张子枫迄今最好的表演,当然也是吴磊最好的表演(我第一次看他的表演)。。。
张子枫和吴磊的化学反应太准确了,远远超过了初恋的意义,这两人在片中角色的关系是大银幕上鲜见的,两位演员借力彼此相互的化学反应,然后特别准确地完成了导演的核心表达——学会对自己诚实。。。
陈正道拍过各种类型,很多人会认为他是某种“全类型导演”吧,但《盛夏未来》在各方面都是他最好的发挥,特别是表演的准确把握,音乐的品味,造型也好,也特别勇敢地对着两位年轻演员用了大量特写镜头,也只能用特写啊。。。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久很久国产电影青春片看不到这样的清澈和勇敢的气质了?
而刚好这个故事几乎只能发生在18岁,这个不太寻常的18岁初恋故事,找到了最适合它的表达气质——清澈、自然、没有狗血台词、没有狗血表演、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矫揉造作。。。
张子枫和吴磊的对手戏几乎贯穿始终,我回想每一场戏,都是“对的”,几乎完全准确,年轻演员完全没有任何“失误”'或者拉胯,张子枫一直有表演实力,特别特别好,吴磊也能“棋逢对手”,不只是帅,这对我就是意料之外了,是真不了解他,没看过他任何戏。。。
好的电影就像让你重新活了一遍一样,好的电影就像让你想象的未来变成了现在。。。
这是今年院线主流娱乐电影里,迄今我觉得最值得推荐的一部,没有哪一场戏让我感到无趣或失望。。。
当然推荐观看。。。
为了不添乱,这个片子在青春片性取向上的大胆探索我就不多说了先,处理得优雅而巧妙。。。
真不错。。。
——————赶在离开西宁前,我二刷了#电影盛夏未来# ,依然很感动,还是有能让我落泪的几刻,对我这第二次看,还是一部能上头的电影。。。
观众角度,无论自己是什么感受,都不必太多怀疑自己,大概都是有原因的。。。
因为知道了结局,第二次看,可以看到很多场戏设计的细节,很多第一遍看其实很难理解到的人物心理。。。
比如两人第一次路边谈心,郑宇星说自己喜欢的人从来没有给自己的抖音点赞,所以说明那个人还在意自己,喜欢自己。。。
这时陈辰的表情比较傻乐,并没有做多的解释,看第二遍时才有新的感触。。。
比如被争议最多的那个吻,第二次看,给我的感触是更加认同这个吻,那是一个彼此告别的吻,至少未来三年里,两个人不再相遇的离别之吻。。。
这个吻的确太复杂了,无论从陈辰角度,还是郑宇星角度。。。
还有郑宇星最终成为DJ XYZ,在片尾登台出场时的特写,左耳戴的是助听器,而不是监听耳机,说明他左耳最终失聪也未能阻挡他的DJ梦想。。。
他和陈辰所谓对喜欢的人的未来,可能暂时都没有变成现在,但电影结尾至少确定,郑宇星的未来,作为DJ的未来,实现了。。。
对于陈辰的喜欢的人的未来,也从未到来,等待她的是怎样的未来,电影是给了一个开放性的选择。。。
所以这部电影是用两个陷入各自单恋的18岁年轻人的一段相遇,用青春爱情片的模式,讲了一段内心成长的故事。。。
非常纯粹与清澈。。。
第二遍看,从一开始郑宇星中的那个“她”,在片中英文字幕对应的一直是MING,哪怕台词里出现MING是两人夜店门口第一次才出现这个名字。。。
所以显然通过中英文字幕的设计,导演有着自己的表达。。。
至于宣传稿里导演强调MING的性别不重要,我觉得一方面你可以接受这个阐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官方口径其实对公众暂时也只能话说到这里,至于MING的性别,有心的观众自己心里清楚就可以了。。。
看完第二遍还是觉得很好,张子枫用完全自然风格的表演,在几乎没有表演痕迹的同时,准确得塑造了这个陈辰这个角色,她出道表演多年,但应该是最近几年突然好像找到了挑选剧本和与导演、演员一起工作和创作的法门。。。
总之,看到这样一部非小制作的主流娱乐电影,可以在导演和表演层面,有这么多细节和层次,感受有特别细腻与温柔,真是非常难得。。。
这部电影不断让我脑子闪现我中学时代在家乡的一些珍贵的画面。。。
有一帮朋友,在学校折腾,在山里玩,在海里泡着,从来不觉得累,那是像金子般的时光,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可能一直会闪闪发亮。。。
直女爱上gay,不是新鲜事儿,往往爱上一个就会爱上三四五六个,最后集邮变成弯仔码头。
然而她们并不卑微,相反心气还特别高,正如张子枫脸上的倔强,那种绝顶聪明看破一切的清冷,在少女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尤其是高考之前。
盛夏未来,生命还没开启,女孩子的路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早就有无数大人告诉她:“女孩子也就是小时候学习还行,以后都要被男的超过的!
”“女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嫁得好!
”比如吴磊可以直接不去高考,张子枫顶多只敢耍耍小手段,支离破碎的家庭更让她对未来没信心。
故意考砸是再拖一年,再迟一点长大,趁现在还是高中,趁她还没受到那么大的性别束缚,最后折腾一把!
当然,她不会乱来,她一定是很用功的,她知道她要比同级别男生付出几倍努力才站得稳,所以她绝不要让爱情来拖累自己;再说,那些傻直男她也看不上,一个个像发情的公狗。
但是放心,她不会当同妻,弯仔码头往往最警惕男的对她别有用心,她要自己选,选个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
她也说不上,最好的男人至少要接近于梦想,看到他就像看到未来,吴磊的脸一出来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就是他了!
他多多少少要带点光环,是每个学校都必备的那种传奇,要有点遥不可及,要有点虚幻的:玩电子乐,当DJ,家里貌似还很有钱,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很好,所有的人设都足够浪漫。
可总觉得这些还不够。
他到底是哪点抓住了她?
直到吴磊带张子枫去夜店,他躲开她的吻,她羞愤离场后才猛然意识到——她最爱他的一点,就是他不喜欢她。
不是普通直男的那种不喜欢,直男不喜欢你,自然是离你远远的,可吴磊明显对她是不抗拒的,甚至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是这样走到最近贴到最紧了却不能真正交融到一起的感情最叫人虐心!
她会怀疑自己的魅力,她会继续投入付出不到黄河心不死,高中最后一年了,她知道她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去爱一个人,她和他口中的那个MING差在哪里?
她要亲自去看看,等到真相大白,MING是个男生。
她顿时颓了下去,弯仔码头不是腐女,她是想要自己有一番作为的,无法真心欣赏两个男人的爱情;可紧接着又松了口气,太好了,不是她的问题,抑或说,她早就猜到了他是,她就是喜欢不喜欢女人的男人。
心灵的尽头升起一丝欣慰:她安全了,她爱着他,但她不用真的和他在一起,至少她还不需要那么快地从女孩变成女人,暂时不用面对千篇一律的异性恋的命运,不用去想嫁得好不好,不用去想结婚生子和一地鸡毛,她逃过一劫——虽然现在很痛很痛。
她终于接受了,接受了永远不可能喜欢上她的他,远得像烟花,近得像耳机里的音乐。
得不到的才最美丽。
依然在一个假想的美化的青春影视空间内运行——被公开的高三复读生情侣,如果不是其对于抖音号媒介的放纵使用冒犯了学校与家长组成的正统秩序,他们甚至可以(表面上)安然无恙地置身于这段明朗开放的关系。
然而难得的是在这处过分理想化的情境下依然有条不紊地切入了人物,对于成长历程的刻画是见效的。
他们要抵抗的,一方面是以夜店为代表的虚浮、无爱、放纵与狂欢至上的成人思维,另一方面,则是真诚地奔向爱而遭受拒斥的创痛,惟有以一个主动、“幼稚”的姿态去直面、洞察、验证这些东西,成长才得以实现,主题的阐发——勇敢的面对与并非妥协的接受、和解——在这里落实到了具体的空间与心理之中。
我们一步步远离学校、家庭的熟悉空间,同时,一点点去回溯那些过往曾刻意逃避的关乎爱的难题,去重新审视、质询并最终给自己一个交待——这是另一场需要完成的考试。
当然,两个人不对等的现实关系被轻轻掩过了,在女孩这方面,实际的家庭、经济层面的压力被“学霸”身份带过,两个人的考卷难度,就影片看来实质有很大差异。
虽然电影里没有关于MING的正脸镜头,字幕中的人称代词也都是“她”,但还是可以从诸多线索中发现,MING其实是个男生。
以下是我发现的线索整理:1、郑宇星伴奏,陈辰唱的那首歌,是五月天的《拥抱》。
台剧《想见你》里王诠胜骑自行车的时候,耳机里唱的也是这首歌。
《拥抱》是白先勇先生《孽子》改编电视剧的歌,一首很有名的同志歌曲。
想要表达的是:不再暗地啜泣,可以快乐自在地在阳光下活出自己。
陈辰这首歌唱完,下一个镜头里,出现了一道彩虹。
2、有段剧情,大概是郑宇星在和几个男生聊天,陈辰过来把郑宇星叫走。
镜头给到其中一个男生,举止有点“娘”,应该是郑宇星的仰慕者,也是一个同性恋男生。
3、陈辰生日,郑宇星带她去夜店玩,在门外遇到了一个面容精致、打着耳钉的男生,和郑宇星四目相对时,表情有些异样。
应该也是个同性恋。
4、郑宇星给MING打电话,对面是个男生接的,怀疑可能是MING的新男友。
5、郑宇星爸爸对他的态度一直很冷淡,对他有些放任不顾,推测父子关系不健康,可能是知道了郑宇星的性取向。
在得知郑宇星和陈辰“私奔”一起去了三亚,特别肯定地对陈辰父母说:“我儿子时不会动你女儿的。
”应该是知道自己儿子不喜欢女孩。
6、虽然字幕上一直显示的是“她”,但始终没有给到MING的正脸,在三亚的舞台上,MING登台时全副武装戴着帽子,完全看不出性别。
如果是女生,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之所以遮掩,应该是为了过审。
7、在三亚电音节的海报上,陈辰看到了MING的样子,之后表情愣住了。
这时郑宇星说:“你又知道了我一个秘密。
”此时是陈辰知道了MING是男生。
8、电音节上,郑宇星终于放下了对MING的执着,和陈辰接吻之后说了一句:“如果我也可以喜欢你就好了。
”部分细节可能记得不是那么清楚,在网上也找不到电影的截图,只能凭印象这样和大家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MING是男生已经是“证据确凿”了。
在电影的结尾,出现了这样一段字:“希望我们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勇敢,是陈辰18岁的生日愿望,也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陈辰需要勇敢,勇敢面对父母的离异,也面对自己对郑宇星的喜欢。
郑宇星需要勇敢,勇敢面对失恋的事实,接受MING已经不喜欢自己了。
陈辰的父母需要勇敢,勇敢地对陈辰说出真相,开始新的婚姻和人生。
郑宇星爸爸需要勇敢,勇敢地接受儿子是个同性恋,而不是一直冷漠对待。
屏幕前的我们也需要勇敢,勇敢面对自己的喜欢的人,勇敢面对自己的性取向,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诚实勇敢地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改一星,我是**,我真是**,别跟我说什么BL是升华。
这就相当于一个游戏前期各种宣传是bg向并且是HE,结果游戏出来发现是BL向还是BE,还是游戏角色互相喜欢,我这个女性玩家就是个旁观者。。
我是看BG来的,不是看同性骗异性来的,咋了,宣传同妻吗??
草,下面是我的憨憨言论,搞得我像在洗地。
二星给我的磊枫,给一个主题立意。
消费欺诈爬。
解释双性恋也可以,但是!!
你买了一个乙女游戏,结果里面是俩个男孩子和买了俩个男孩子的游戏,结果里面是男女?
我现在是真的不信MING是什么美好未来,看了海报说欠一个秘密那MIMG不就是男的吗!!!
我靠洗什么—————————————————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keyword=%E7%9B%9B%E5%A4%8F%E6%9C%AA%E6%9D%A5%20%E9%A6%96%E6%98%A0%E7%A4%BC&from_source=web_search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U4y1H7RG?from=search&seid=7496650513585080141链接如果点不开的话,你去B站直接搜索盛夏未来首映礼一个豆瓣网友发给我了,建议点第二个链接。
既然导演都澄清了,没必要拿什么“隐秘的LGBT”来说吧,而且如果是,这也不是加分点,这部电影宣传的是BG爱情,明明是扣分点。
但是大部分人确实是想歪了,没有那个意思好吧。
我还没看,但是看了解读应该是“向往的未来和生活”或者其他的,别老往LGBT上想。
这就像你看到一个黑桃你就能想到别的东西一样。
我不讨厌LGBT,我甚至本人是双性恋,但我实在反感看什么都是LGBT的人。
————————看时—————————听说结尾是BE,差不多应该是,就是海边那段突兀了。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还是挺真实的,同学背景起哄的确真实,挺好看的。
————————看好了———————一. 解释部分(这电影没有私货)1.关于《拥抱》这首歌,是女主喜欢听得,不是男主,男主也是因为女主喜欢听得才给他做特殊的DJ,不是男主好吗?
也并不能证明MING是男女。
2.字幕用的她。
3.导演说过了MING是什么意思。
和GAY无关。
4.他爸说肯定不会发生什么。
是因为他爸知道他在外面有个特别喜欢的女生。
给男主一巴掌是因为男主骗女主,他爸知道他不喜欢女主才会这样的。
5.不亲嘴就是不喜欢。
6.李叔觉得他不会带女朋友正常人脑回路不都是——因为男主太爱MING,所以才觉得这不是他女朋友。
你们想到MING是男的?
7.还有演员表上,MING是张颖,女孩子。
8.关于一个现在你欠我一个秘密和那个我哥叫我练习等在电脑上映重看或者二刷,确实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全在注意MING,听力不好没听清以为是女主说的,然后想了下当时的环境确实不应该是女主说的,以及抖音上没有那个视频。
然后没看过的,别受干扰。
你没看过的,按正常思路去想,一个男的不亲一个女的,不是不喜欢吗?
他爸说不可能发生关系,不是知道他有喜欢的人吗?
男主亲戚惊讶交女朋友,不是知道他喜欢MING吗?
而且女主是自己说的“那就五月天的《拥抱》吧”,女主说的,并不能代表男主什么,男主也是因为女主喜欢才做的DJ音乐。
所以个人认为这点联想真没有意思。
还有,多种解读个人不是特别接受的,但我不会去别人下面喷,我只会去那些尬黑且观点不正确的去说。
为什么不接受?
因为这部电影片方宣传BG,卖的磊枫CP,抖音上也是剪辑BG,加上导演也是说不是,我也说过了电影看上去也不是。
有的人说自己没看过电影,跟我说可以有多种解读?
你明明没看过,我看过了觉得不是BL,你没看过的来跟我发表意见?
(别代入谢谢,我说的是没看过的)多种解读片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果真的是我可能改差评了,是因为我听说是BL,特别去注意了MING,才知道并没有,特意看过了才知道没有,如果我有没提到的细节,你跟我说有可能是BL的可以探讨。
但你没必要跟我说我文章里有说过的好吗?
这样真的很烦。
为什么要说BL呢,你这就像BL里说BG,导演也说了不要什么都想到GAY。
如果是BL就是消费欺诈好不好?
如果一个剧打着BL的旗号一直宣传俩个男的然后最后男主还是喜欢女主,那我觉得我会生气,因为本来我喜欢的就是这俩个男主,后面加个女主有意思吗。
当然也可以解释MING是向往着美好的未来,MIMG不代表任何性别,可以代表男主作为DJ的梦想。
也可以代表没有性别把,只是一个美好的向往而已 (我记得导演好像也是这么解释的?
)二. 评价部分(以及吐槽有的人尬黑)这部片子他值得合格或者更高,至少他不狗血,至少他的青春比较真实,我经历过部分,我有过那样的决心,所以我才能懂。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大胆,但是完全能懂。
可还有人说这个片是年度最烂,我搞不懂,虽然不是特别好,合格至少有吧?
你把其他爱情放哪了?
《你的婚礼》等爱情电影呢?
比其他爱情电影,这剧狗血吗?
反正里面的后面我虽然没经历过,但我做过类似大胆的决定,我和女主差不多,也是下了决心做的,虽然最后他也不喜欢我。
但是也能用剧里一句话证明——我们都要面对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的事实。
不过片子有些巧合的确太巧合了,我给不了这个五星。
有个巧合是突然看见爸妈。
有点受不了,四颗星是可以的,演技不错,然后剧情过得去,细节(比如起哄班级上)也可以,包括家庭的矛盾和我家差不多,所以我感觉特真实,6.5以上8分以下我都可以接受。
还有伏笔就是前面女主海边去找他我前面觉得突兀,后面才知道原来女主是喜欢男主真的暗恋好几年这个是真的细啊,我还说怎么那么突兀呢,原来伏笔吗。
有些套路猜到了,但是也不伤大雅,总不可能没有套路猜不到,那是悬疑片还是校园言情呢?
唉,这种片至少合格,说年度最烂的……尬啊。
不是说不能吐槽,但不至于最烂。
——————以下情绪激动———————(吐槽说年度最烂的)刚刚看了,那个年度最烂的是尬黑,尬死我了。
说什么第二次亲嘴会爸妈出来拦,那剧情不就老套了?
虽然我觉得男主亲了的确是渣,但是这不能说是打差评的理由吧?
还有个理由是没看到美女?
我敲笑死我了,这也能是理由?
说什么女主就上头,女主暗恋男主高二开始,你说女主上头?
搞笑,这片子拍的已经算很写实了,尬黑有什么意思。
“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
”曾经别人送给我的这句歌词现在送给《盛夏未来》女主。
我也讨厌青春电影,要不是冲着郝蕾,才不去看。
看完全片都没察觉到男主可能是gay,不过这难道不是观众过度脑补而已,所谓疑点完全能有另一种解释,男主前任MING始终不露面的处理非常好,这是高级的编剧技法,若是拍男主闪回或见面都非常低级,留白更惹人遐想,看的过程中就期望MING不要出现,导演解释说这是符号化处理,观众当然也能有自己的解读,骂人营销诈骗的请先买票被骗再说,听风就是雨,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再说MING就算是男性,男主未必就是gay,他就不可能是双么,世界又不是非黑即白百分百,眼界就不能开阔些么,青春期本就是性向探索期,喜欢上异性或同性都可能,性向是流动的,也许只是没遇上能征服你的那个人。
过分夸大亲吻是愚蠢的,难道亲个吻就能怀孕不成,非得以身相许,交配记得戴套才是正道。
有时候女人成为母亲便失去了名字。
看着银幕中别人美丽如泡沫般的幸福,难道你就能获得幸福,HE又怎样,所有的慰藉不过是自怨自艾,BE才是人生常态,幸福的感情是相似的,不幸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幸,嗑CP嗑一嘴玻璃渣,鲜血淋漓的爱才值得被世人瞻仰。
何况《盛夏未来》这结局明明是开放式结局,编剧来教一教《我的姐姐》怎样写开放式结局。
青春校园电影是否要自带悲剧光环?
高中做题与高考、青春期3年间怎么都会暗恋一两个自己的同学,组成青春的特别记忆与经历都是有许多角度可以讲的,但是这部片编剧导演快40岁的平均年龄来说,陈词滥调的认为要彻底悲剧符合他们的审美悲剧的青春片和堕胎、渣男、因爱生恨,因恨生爱等等大多脱不了联系。
但是编剧导演们估计想要逃脱这份俗套,却不曾想引入了另一个更加俗套却符合他们审美自带悲剧属性题材:同志爱情。
同志爱情,在80后们祖辈们的先天价值观中,悲剧属性就是爱而不得,爱难出口。
尤其在他爱她,他爱他这种无解三角形中。
但是正是这个悲剧基础在00后的价值观中,是最难成立的。
00后观念中没有什么事是说不出口,尤其是在追求自己爱情的路上,更加比自己的前辈父母们勇气的多。
所以在这个故事体系下,00后们看到吴磊都在门口蹭了那么久之后,气氛烘托到高点深情一吻,再补一句: "如果我喜欢你就好了 " 。
这个很难不让人打一个问号,在普通观众或者直男直女们的观念里简直匪夷所思:什么叫如果?
为什么如果?
你有什么不能?
这只有故事中MING是男的,才能反过来让当时女主角张子枫在得到暗恋3年的帅哥吻后平静接受这个这个如果的现实。
所以这电影有多荒谬了吧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感觉一群中年老人在硬讲一个00后的故事,可能他们觉得玩玩抖音,用用siri元素就能打动年轻观众。
但是整个电影的逻辑思维都非常90年代,因为在年轻人的世界性取向估计是最不是秘密的秘密,因为如果你是抖音的用户,估计都快被抖音上的同志母0们刷的有崆峒趋向了。
现在许多同志间的私密用语不仅被腐女们津津乐道,甚至在一般直男同学开始作为日常开玩笑的用语。
最保守的讲同志的悲剧性在这个年龄段是最小的:既不用成家也没有传宗的压力,有的只是自己自由的追求。
年轻人的愤怒不仅是想看BG甜甜的爱最后来硬加入BL向的无奈,更加觉得BL被导演编剧给莫名消费了。
最后就是两头不到岸。
电影现场估计很多都是吴磊粉丝,全场最高潮就是吴磊的那个吻,甚至都全场都尖叫起来可想而知粉丝们的预期是在哪里了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吴磊在酒吧给ming打电话的独角戏:被拒的无奈、失落,自己的弱小无助,到最后的撕心裂肺。
嗯,确实挺到位的。
这几天新的的感悟: sb台湾导演夹带私货思维枯竭就只会写同妻泪
关于这部电影,看完后很久,还会经常想起它。。。
这几年还有两部电影我经常会偶尔想起,一部就是我买票看了五遍的《你的名字。
》另一部是我在香港遇到首映的《白日梦想家》,后来在电脑上又看过几遍,也是每次看,依然感动。。。
这两部电影,加上《盛夏未来》,常让我想起那句话,好电影会让未来变成现在,然后拥抱现在。。。
思来想去,综合观感还是三星。
首先演员阵容很不错,演技都很好,而且吴磊弟弟和子枫妹妹代表的不就是青春吗?
不知道拍戏的时候是素颜吗?
近景怼脸都扛得住诶,皮肤好的令人羡慕。
作为青春片来说,剧情没有什么污七八糟的烂片内容,中规中矩也还可以,电影的主题应该就是:“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这个倒是有些真实,生活中太多“我喜欢你,你不喜欢我,我不喜欢你,你喜欢我”这种。
最后还强调要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这个立意倒是蛮好的。
但是怎么说呢?
看下来还是觉得少点什么,故事内容没什么意思,就“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了,所以学会接受吧!
”好像也再没别的了。
从观感来说,陈正道导演的作品还是带着点悬疑的味道了,我觉得这个是亮点,开头的几个意味模糊的镜头,的确引起了我的观影疑问,然后电影最后还把所有可能引起疑惑的都给穿插解释清了:比如聊天记录我以为是女主看到了她妈和老王的聊天,到最后拉近才放清楚是父母的聊天记录;比如我以为女主接受不了她妈“出轨”所以跳水,不知道是想自尽啊,还是想冷静啊,然后溺水被救了,说是淋雨感冒只是她妈不知道而已,结果没想到女主真的是跳水冷静,还是自己游上来的,真的坐那里淋雨,然后感冒住院的;再比如我以为女主是身体不舒服考试紧张卷子没有做完,结果人家最后说了,故意考砸的,题都给写完了愣是给擦掉了,为的是再来一年,能让父母有机会复合,我的天呐,真的是太凡尔赛了,对女主而言,复读一年的压力根本不算什么,宁愿再高考复读一年,敢在高考的考场上擦掉自己的答案,这还能说平时她妈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吗?
换一般小孩谁敢这么做?
先不说父母会不会把小孩怎么样,再花一年的时间复习高考啊,我的天呐,真的没有任何压力吗?!
我光想想都压力很大了!
不过这种“悬疑”有两处让我混乱:第一处是伸向女主的手,镜头切换到手伸向水里,抓住了女主的手,把她拉起来,在电影的那个时间点,我有一瞬间是以为救她的是男主或者是别的人,然后当她爬上岸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并没有人救她,我才反应过来导演可能是想表现一种自我救赎的意味,但这种虚幻手法和真实结果相结合,让我稍稍有点矛盾的感觉,因为手伸进水里是幻觉,但是女主真的是自己从水里爬出来的,那不就说明她早就在自己救自己了,那想通过伸手来表现出达到了某种自我救赎,在我看来,这种感觉不是很强烈了,因为观众瞬间的理解错乱,会减弱电影想表达的感觉。
第二处是,女主告诉了男主的那个秘密,她说她从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男主了,那其实也就是说她喜欢了男主近三年,然后开始穿插那些回忆,什么聊天记录啊,手机里播放男主的视频啊,考试场景啊,那些片段接在一起,让我瞬间以为女主复读真的是为了能和男主在一起,瞬间觉得女主好有心计的样子,这些都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后来才反应过来,女主说她不知道男主会复读这个应该是实话,她这么做应该还是为了父母能复合。
我想着是不是为了后面的剧情,所以要提前揭示这些,但是放在告白的后面还是有点引起误会。
最后我想说说电影里的角色,这个是我最想说的。
男主的人设让我感觉就是个小舔狗,还是个小渣男,他舔了那个Ming那么久,都不确定到底对方喜不喜欢自己,他知道女主喜欢自己后,把人家给亲了,还说希望女主也能找到喜欢她的人,女主喜欢了你三年,最后就得到一个吻,而且你还不喜欢人家,我天,那你不喜欢你别亲她呀,便宜占了再拒绝,真渣,男主的理念应该就是:诶,我就是玩儿我对你没有爱情的感觉,但我也可以撩你,我也可以带着你玩儿,做一些像情侣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吻你,但是我就是不会说我也许会喜欢你,因为我还是放不下之前那个人。
吴磊弟弟和子枫妹妹应该都是银幕初吻吧?
如果是这么样一个人设,我觉得其实也没必要亲。
女主的人设说实话,我觉得不是很具体,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因为是子枫妹妹演的,我就会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女孩,虽然看着很乖,但是其实也敢做很多大胆的事,这个人设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然后就是女主妈,是郝蕾演的,我好喜欢她诶,她是我的榜样,我要向她看齐。
而且我觉得这个妈妈的形象演的真的特别好,也很真实,看着以为是一个很凶或者很有压迫感的妈妈,但其实也蛮通情达理的。
虽然说是给女儿给了很大的压力,但看着真的就还好啊,比起小欢喜里面的妈妈对孩子,我觉得这个母亲真的算是宽容了,因为女主并不是很怕她,从高考故意考砸呀,还有一些顶撞啊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她妈妈对她并不是那种可怕的压力感,有的时候两个人交流起来像是朋友,这种母女感情倒蛮真实。
还有就是郝蕾和祖峰饰演的海南水果大王的恋情蛮有意思诶,这俩人谈恋爱的推拉感也好真实,祖峰真的是演谁像谁。
还有那个曲老师,她的扮演者应该演过什么苦情戏里的妈妈吧?
超级眼熟,但是她演这个老师演的好有感觉,就像真的老师一样。
我觉得这个老师人真的蛮好,也很负责,虽然有一些做法不太合适,但是站在她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
还有那个Ming,一个活在台词里的人,我本来以为作为男主喜欢的大八岁的姐姐,是找不到合适的真实具体的人来出演这个角色,因为要避免不必要的支线剧情,所以不让这个人真实的出现,结果没想到安排了男女主去见这个人,我就以为Ming有人具体扮演,结果给了那么多铺垫,最后也不是近景,出来的是一个远远的穿着黑袍的人,Ming这个人是男的吧?
从我看到他的一瞬间,我开始怀疑男主的性取向了,女DJ非得穿个黑袍还是黑卫衣遮着头吗?
完全可以穿个女性的衣服,哪怕站得远看不清脸,我也能知道你是个女的,但这么穿,我真的觉得就是个男的。
而且之前有同学八卦说男主谈了一个大八岁的姐姐,但男主只是说大我八岁,并没说是男是女,我也没注意台词里提到Ming是“他”还是“她”,但结合不露脸,连声音不出,而且男女主都这样了,男主还是对女主没有感情,我合理怀疑男主可能对女性没那方面意思。
包括电影里其实有暗戳戳的放一对男同桌,尽管画面一闪而过。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男主和女主在搞什么呢?
还有男主他爸,真真是个人物,不愧是亲爹,一巴掌给他儿子干出脑震荡来,左耳朵打的听不见了,他是渣,但这一下也太狠了。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点,女主和男主一起出去,女主爸爸担心女儿吃亏,男主爸爸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儿子绝对不会那么做,但是在看到儿子的一瞬间,还是给了狠狠的一巴掌,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爸爸知道Ming是男的?
他生气的是自己的儿子过来找Ming?
这个只是我的猜想哈。
男主被打后哭的发抖,这一段吴磊演技真的好,好可怜哟,看他演那种不舒服和呕吐,看着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说到吴磊的演技,再提一嘴他的哭戏,这部戏里他哭了几次,我觉得他挺会哭,其实我觉得吴磊的演技是可以的,但是要放在合理的剧情下,才会引起共鸣,比如之前吴磊是因为爱而不得而哭泣,我能看出来他哭的很伤心,但我看不出来他爱的有多深,因为这个没有剧情作为支撑,只是台词在不停的强调男主很爱Ming罢了,所以他哭的伤心,我内心毫无波澜,反而还觉得有些矫情狗血。
可是他挨打后难受的哭,我是真的觉得他很不舒服了。
所以故事要么就再丰富一点,还是觉得有些单薄,没有什么支撑的主线,还是有些无趣了。
对了,最最让我惊讶的是男主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以为他左耳戴的是耳返,然后他带的竟然是助听器,当时真的给我看愣了,我的妈呀,他爸一个巴掌把他左耳真的给扇聋了,这也太惨了吧?
是不是在教育我们打人别打脸?
男主多励志啊,带着助听器也要做DJ。
不过还是个小小的疑问,男主家不是很有钱吗?
怎么这个助听器戴在耳朵上还要贴个胶布,看着很便宜的样子,这方面医学好像也是很发达了吧。
说实话,如果没有Ming穿着黑衣的远景的话,最后的开放结局,我觉得男女主也许会在一起,可是自从我有了那个疑惑以后,最后的开放镜头还是让我觉得这俩以后也是没结果的。
国产青春片能做到贴近社会和家庭现实就已经成功一大半,加上张子枫、吴磊的化学反应,郝蕾、祖峰的表演厚度,以及创作者的“巧思”,整体完成度超出预期不少。个人年度国产十佳之一,《少年的你》之后最好的青春片。陈正道牛逼!
这是讲高考的?这是讲青春的?快别侮辱高考和青春了
半部格斯·范·桑特电影。从OP开始放轻松,在陈词滥调与总结演讲之间,安插大量对情节发展无益、零散重复的、《我自己的爱达荷》般倾吐秘密的篝火时刻,把雨点般的小心事一点点放大。少男少女的表演状态显然好于其他人,不再采用机关枪式对话刻意制造戏剧台词的日常化,而是学会停顿喘息,3.5。
陈正道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把LGBT和电音等Z世代的观念和事物塞进了电影,顺带捎上自己的私货。这给电影稳住了一个下限,但剧情也封住了上限。男女主角之间的轻松与痛楚拿捏的再精准,终究这只是一个少年与少女、学霸与学渣的青春故事。
拍得还行吧,不过不大看得进去,主要还是这个故事太台湾了,不像是内地会发生的事儿,甚至有一种《渺渺》的感觉,而两个主角又太干净了,太纯情了,并不像那种可以逃学并且离家出走的人,整个故事除了爸妈角色之间的情节以外我都找不到情感投射的点,就糊里糊涂给看完了,算是大型抖音广告加青春vlog吧!
这能碾压多少年的国产青春片呀… 尽管那个神秘形象带来的震撼最终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弹唱《拥抱》那段最佳。以及真的很钦佩陈正道,有community的意识和责任感,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始终都在坚持尝试把同志情感放进主流叙事之中,很难想象需要处理多少妥协压力
落入泳池的瞬间我想起了蓝色大门。坦然又不够坦诚的男生和女生,有爱情开始前的心动,有结束后的痛苦不甘,但没有真的恋爱。 隐晦的性向表达,“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 (青春里确实会遇到这样坦然亲密有时又不够坦诚的弯人
爆哭。就情感的多义性来说,它简直是国产青春片的天花板了。太多的细节连结成了闪烁的光斑,把情感中的无奈与疼痛表现得精准抓心,又不失流动的轻盈。电子乐作为媒材也太好,不仅作为情感外化的连结体,也作为打开成人世界的方式。张子枫早已经不是在表演了,她完全进入,且成为了这个角色。
(7.0/10)
Airpods对世界最大的改变就是青春片再也不会从袖子里掏出耳机线了
不看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变态,郝蕾一出场,满脑子想的都是都是郝蕾和吴磊弟弟谈恋爱。
为了最后和MING并列在一起,为了那些知道无果却依然向前一步的勇气。
5.5/10,能把音乐节现场拍的这么无感也是没谁了,主角们都不愿蹦起来,还指望观众从中体会什么呢?更不用说现实中的音乐与画外音乐无来由的切换,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至于中文字幕里的“她”,英文字幕里的“MING”,也没有什么吸引力。ps.如果数学选择第12题真的考这么简单就好了😅
除了吴磊演技差外,导演的擦边球更让人不舒服。。
看完电影我脑子里都是 谁会不想和吴磊这样的男孩子谈恋爱呢也是期待了很久的片子 理想又现实没有落入俗套的恋爱撕扯堕胎 也没有现实狗血一地鸡毛 有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小孩 为了爱和长大 付出了勇气和努力很多人青春期都喜欢过郑宇星那样的男孩吧 他给你唱过歌 分享过他的喜好 给你讲过他的愿望 他把你打捞起 最后放回人海里“或许我们都应该接受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吧”“希望我们能诚实的面对自己 希望我们能更勇敢”
电子乐主题挺有意思的。张子枫和吴磊两位演员的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他们一起唱《拥抱》那段十分让人动容。但是这个剧本很奇怪。首先,内地的高三不可能会有人八卦别人谈恋爱,在教室集体刷抖音,这给我的感觉像这一代是被抖音霍霍的一代。然后这段恋爱很可怕,一个gay为什么要谈女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带坏人家小姑娘,为什么夺走人家的初吻,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成绩和心理都弄砸以后就告诉人家自己原来不爱她??更可怕的是,这个gay是个舔狗!!后面左耳失聪了让人更加无语。
相比五年前的圣丹斯范文,还是更想看郝蕾的考离族rom-com。
打擦边球的烂片 导演可太懂怎么过审了 拍一个bl片完全可以接受 为什么又要炒bg的cp 两边都想恰?一分都嫌多
什么狗屁青春伤痛文学 00后谈恋爱才不是泡酒吧蹦电音节拍抖音……暗示到了lgbt,以及那段真弹真唱的拥抱很不错,多加一颗星。
张子枫和吴磊第一次站在海南电音节Ming的海报前,张子枫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然而镜头却停在了海报Ming的名字上,不敢僭越。我们已经能在影院里看到了可以“早恋”的高考生,希望有朝一日,镜头能够越过Ming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他们灿烂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