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住在1l。
虽然我一样愤世嫉俗,但是我拒绝走向3l。
每次,我都竖起中指,fuck off。
fuck off all of U (们)所以聪明的中国老板从来没有赔过解雇费。
what about?
me? 我正拿着一堆不知名的东南亚食物往嘴里送。。
当然身材没变形。
结局让我想起199几年。
具体忘了几, 7之前。
那时候有这种电影。
梳着一遛 猫王头。。
身高不到150,没有胡子的kid。
. 在街头免费银幕前。
仅仅是轨迹卡在记忆里。。
本该荒唐,却看到忧伤。
上位,上位,不停地上位。
努力没有错,只是你的努力是成就了自己,还是妥协给了功名利禄。
安全系数再高的limo, 价格再不菲的衣装,都不如内心的安定来的美丽。
什么英雄冢,什么温柔乡,最想的还是心之所向地有他/她在身旁。
豆瓣给的分不高,只是自己窥出了点门道。
赚了多少钱,上了多少媒体,睡了多少姑娘……这就是现在社会对于成功的评价。
我总认为全社会的人,无论什么行业,都以同一个标准要求自己,有点万马齐喑的味道。
这部电影印证了我的想法。
在金钱,在美女,在功成名就的召唤下,西德尼·扬从一个追梦人变成一个规则内的人,他懂得写软文,他明白迎合他的客户,他懂得怎样能换取更大的金钱、名誉,而代价只是他的梦想。
看到这里我脑中突然闪现出两个名字——韩寒和郭敬明。
刚出道时,两个人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新概念比赛获奖,不久出版畅销小说(其中一个是自己写的,一个是抄成自己的),一跃成为“少年天才”。
然而后来,他们走上了两条路。
一个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以专职赛车,兼职写作自居,以辛辣的文字评说世间万象,以智慧幽默的角度延续着初衷,说真话,从不屈于体制。
而另一个,系个围脖混迹娱乐圈,靠出浴照吸引眼球……现在呢,一个还在开车写字,实现他的梦想,一个荣任副主编,进军演艺圈,可谓名利双收。
对比他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韩寒更具偶像价值,炒作价值,如果他想的话。
1.做多动的狗仔或者浮华空虚的时尚媒体,注定了你与普利策无缘,社会责任感看上去就像是没头没尾的扯淡。
2.搞笑,一定是必须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虚无。
给自己一些实际的笑声,证明我们还好好地活着。
哪怕苟且偷生。
3.任何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原则,那些看上去坚强不可动摇的原则,其实也一样柔弱。
4.让我学会了制造一些有意思的桥段。
5.宠物猪证明主人公是一个多好玩的人呢。
因为是媒体圈的故事,所以饶有兴趣的看完了。
杨的这种个性确实适合做媒体,而且,适合做有个性的媒体。
影片看下来,感觉英国人很敢于创新,而美国人却成了因循守旧的一派。
国内外的公关和媒体运作的规律惊人相似,看来,天下乌鸦都是一个颜色的,呵呵。
轻松幽默搞笑剧,就是剧情跟穿prand的恶魔太像,都是一个愤青力图鹤立鸡群然后被同化最后脱下凤羽当山鸡的故事。
情节大多老套,只是镜头和进度都把握得很老道,属于中规中矩再带点小亮点的影片。
两个字,还行。
电影的标题——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应该是模仿了卡耐基著名的成功学著作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人性的弱点》)。
让我们从影片的标题说开去。
对于生于书香门第、拥有哲学硕士学位、艺高人胆大的娱乐记者Sydney Young来说,他从伦敦移居纽约,进入顶尖Sharp杂志的工作经历,简直就是一个毁三观的过程。
起初,他不肯照flack(宣传人员)的意思改稿,不肯拍被他称为idiot的新锐导演的马屁……这位英国愤青、新闻理想者显然没有了解通向上流社会的法门。
但他在雨中向他不屑一顾的flack和idiot下跪——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而是因为他们的名声和手上掌握的“料”,只为求一个为他们做传略发表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明星、品牌、客户登门拜访,Sydney Young很快成为了一名金牌写手和风生水起的娱乐记者。
他从少数裔太太的出租房搬进了独栋大宅,换上了名表和高级西装,连高傲的纽约女人也投向他的怀抱——通往成功的大门朝他打开,只不过以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
电影至此,主人公的三观已毁,而作为观众,我们仿佛在声光电影里,看到了一个扒开了伪装、比现实更现实的世界。
最后Sydney Young成功地失去了朋友,孤立了自己,但他找到了真爱,为她带上了母亲的戒指。
那些与Sydney一样,拥有才华和偏执,曾在名利场里口是心非,却也只为混得一席之地的人,也纷纷站到他的一边,为一度几近失控的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影片继承了欧美短篇小说的经典结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现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好,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
通往成功和幸福的法门是什么?
Sharp杂志的原副主编Lawrence可以抛弃老情人,与杂志创始人的女儿结婚而拥有地位,明星幕后推手Eleanor靠圈内关系和社交手段保持自己的江湖地位,年轻女演员Sophie Maes足有资本倾倒观众,成为导演和设计师的缪斯,新锐导演Vincent Lepak靠着一副墨镜唬人。
在名利场里,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各显其招,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称得上成功?
如房东太太Mrs. Kowalski所说:“好莱坞是一切罪恶之源”,这句话不错,但我并不这么悲观。
筹光交错是逢场作戏,幻影终会破灭,而真善美将会被珍惜,优秀的导演和天才演员才能留下永恒的声誉和身影。
这不正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吗?
英国愤青杨同志,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爹是著名哲学家,老妈是名演员,自己也混到了哲学硕士。
可惜老哥偏不爱在哲学圈混,非跑到演艺圈里折腾。
在伦敦办了一本杂志《后现代评论》(Post Modern Review),号称专门用后现代的手法来解构娱乐圈的明星。
因为老讽刺明星,不招人家待见,也弄不到什么猛料;因为写的东西太文艺,普通老百姓不爱看;又因为招的一堆不靠谱的员工(都是像IT CROWD里ROY那样的),杂志销量惨淡,濒临倒闭。。。。。
一天杨突然接到国际性知名八卦杂志主编银发老头的电话,说看上了他,请他去纽约滴干活。
杨高兴的立马就飞了过去。
到了新单位,杨还是以前那见谁愤谁的范儿,结果混的异常失败,人人都把他当作totally shit。
连喜欢的漂亮妞也离他而去。
这下刺激了杨同志,从愤青开始往营销专家身上变,和那些他以前觉得totally shit的公关和明星打的火热,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牛拜,混到了走红毯穿阿玛尼的份。
但是,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最后杨同志还是决定了NOT TO BE,也赢得了落跑漂亮妞的欢心。
说实话,其实这剧情有点俗。
但看完这片,我觉得有趣的是片子里男主角其实和主演的轨迹还是蛮像的。
扮演杨的是著名的英国演员Simon Pegg,此君以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等带点kuso和黑色幽默的片一直为豆瓣众影迷津津乐道。
但是近年来,pegg同志越来越和以前常讽刺的好莱坞电影工作者合作紧密,像和ROSE老兄合作的《肥仔快跑》,这部和蜘蛛侠女友、变形金刚女主角合作的《如何众叛亲离》,但无论是我,还是豆瓣上的众影迷(我通过看评论感觉)都觉得影片质量越来越下降了。
后来利用洗澡的时间,我思考了一下。
觉得这其实和片子里一样也是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咱也应该理解pegg同志,人家也想受众更广些,不能光给你们豆瓣上的人看吧,还有天涯、猫扑、网易什么的呢。
长尾挺好,但变成中移动肯定也没人会反对。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起在我还是个愤青的时候,我看那些傻x乐评人的乐评,当他们说某某乐队的某某专辑销量巨好,是对商业的妥协,商业性很强,我就会立马对这张专辑嗤之以鼻,甚至都不会去听一下;而当他们说某某专辑有多艺术的时候,即使我觉得非常难听我心里也有点会把人家当成圣经那感觉。
后来我渐渐对这个商业社会的运转开始有了粗浅的认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以前太偏激了。
商业是这个社会的基础,离开了商业,艺术根本玩不转,但艺术这玩意又有自己的特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TO BE OR NOT TO BE COMMERCIAL,还真是个问题。
找到其中的平衡,还真挺难的。
不过作为一个学过几年经济管理的同学,妄自尊大的给pegg提点建议:长尾是基础,没有Google的天才,没有党国的支持,中移动还真不是一天建成的!
看完这片,我又看了遍Hot Fuzz,我不得不说,真TM好看!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跟《时尚女魔头》如出一辙的影片,主人公在追求时尚和欲望的过程中不能自拔,但其中辛苦的滋味需要独自忍受,最后是值得珍惜的爱情让主人公重归心灵彼岸。
dunst喝醉了实在是诱人那。。。
英国老的幽默我只能搞明白三分之一弱。。。
最搞笑的一句话“he is english..."
前戏搞笑,后戏不足!还有就是,片名让我觉得挺莫名其妙的!
有点烂 除了几个美女
屁
我喜欢克斯汀邓斯特这个样子,淡淡的,自成一格。
额 just funny 本来想打2 那就有点狠了
到底是谁写出了这么无聊的剧本
细节优秀 头重脚轻
乏味,不好笑
哗众取宠
这个喜剧的节奏我喜欢
让你爱上英国Loser男
没想象中的好 如果MOSS也在就是IT狂人集体客串了
西蒙·佩吉也无法支撑我看完它
音乐配得很好啊
我喜欢西大萌!
pegg一上来我就爱上这电影了 因为我知道他在电影一定好看
毫无主题。。
男版《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冲着dunst去的
我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