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list。
刚进大学时发下宏愿,要把二十四史读个遍,现在史记还搁我书柜里躺着,其实,我一直想读来着。
毕业之前总和lvhaog说要骑车去趟天津,也没能成行。
前一阵子自个去了,坐的城际特快,真的特快,快得看不见风景。
到目前为止我的list上内容如下:开一次真正的WRC;去一次西藏,by bicycle;爬一次珠峰,我希望登顶。
剧中的Morgan Freeman说,We'd lost something along the way.Yeah, you are a hard one, and that, maybe your best bet.
整个故事都对焦在了两个结伴旅行且不太靠得住的同伴身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切,是推动情节前进的动力,即使他们有着截然相反的社会背景以及南辕北辙的性格和经历,然而他们共同分享的愿望却足以弥补这些表面上的不同。
影片中饰演卡特·钱伯斯的摩根·弗里曼也对故事有着自己的认识:“你总会和那些与你有一些共同点的人结交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说到影片中的两个人,他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掌握剩下不多的生命,而且知道应该去做些什么。
当卡特遇见爱德华,他就得到了一个机会,第一次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对于一个觉得自己花去了一生时间去做别人想做的事情的男人来说,这个机会是强大且非常有诱惑力的。
”
两个老头儿。
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
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第一次见面很不友好,爱德华问他的助手汤姆,那他妈是谁啊?
卡特接着反问,你他妈是谁?
慢慢地,习惯了躺在旁边的那个老家伙。
目睹了彼此病痛难捱的时刻,半夜吗啡药效消退后被痛苦折磨得发抖的时刻,化疗后一次又一次呕吐的时刻。
期间,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
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
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
他们还互相开玩笑,互相损对方,然后嘿嘿一笑。
比如,卡特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
相比之下,爱德华显得孤伶伶。
爱德华在卡特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爱德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神。
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
卡特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
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
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一天,医生过来对爱德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
随即,卡特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最后,卡特打破沉默:想玩牌吗?
爱德华微微一笑:就怕你不问。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
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
留给活着的人的,还是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
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
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我的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打算拍的主题是死亡。
他说死亡并不是那么抽象的东西,他要通过采访各种各样的领域,从外科医生到哲学教授,从各国各地葬礼风俗到那些濒临死亡又活了回来的人,不做总结,不做评论,仅仅是来展现死亡。
他说,他的纪录片脚本的第一句话是:有生,必有死。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克里希那穆提(记得是他)说,死亡是一道鸿沟,一切哲学都无法逾越,只能止于此。
影片中爱德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人总是倔强的物种,在面对未知时,总会尽量去化解那些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试图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准备和唱反调。
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之处。
于是,有了医学,哲学,文学,艺术。
也有了卡特和爱德华的遗愿清单。
清单是机械工卡特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
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国,艳遇……在金字塔面前,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
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爱德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
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
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没办法进天堂,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他们的清单里的愿望就这样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
卡特病情恶化,他终于说服爱德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爱德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爱德华主持卡特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卡特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说着划去了“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爱德华去世。
他的助手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
但我至少能这么说:我知道,爱德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丰富有趣而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么?
我们更无从知道。
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
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The Bucket List,中文译名:遗愿清单前几天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到它的预告片,Freeman说,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
我对这种人生类题材的东西一向没有抵抗力,于是回家以后迅速的下载了。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两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去完成他们在病床上拟下的遗愿清单的故事。
影片风格很简单很朴素,没有过多的环境和气氛的渲染,只是非常写实的叙述了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但是看完之后,我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Bucket List是什么。
其实遗愿清单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都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东西。
比如我以前看的《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Life》中,作者就要求读者分别列出六个月,半年,以及终生的愿望并且按照优先等级排列下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优先的去完成。
影片中的遗愿清单其实也就是一个特殊场景特殊时间下的愿望清单。
问题是往往人们很容易认识到问题,但是做起来确不那么简单了。
人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拖延自己本来最应该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做的都是不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事情,而对自己最重要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却被遗忘或者耽误了。
用《春风化雨》里面的话说,就是在死的那一刻发现自己没有活过。
这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有一个小故事,说从前有一位贵妇人,花重金买了一条很pp的项链,爱不释手,然后想一定要等到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日子戴上它来使自己在众人中熠熠生辉。
但是可惜的是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有找到这么特别的一天来戴上它。
其实,我们不能总是想着等到我以后有了钱,有了时间,或者什么其它的条件成熟了以后,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够看的到明天早上的阳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天都是那个特殊的日子,每一天我们都应该去做那些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说我们想说的话。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说实话这个电影没有那么感动,也没有那么搞笑,但很发人深思。
两位老家伙,是“两种人生”的极端化身。
科尔:拼命三郎,很自我,是利己主义者。
他16岁开始闯天下,事业成功,连总统都要和他商量。
他活在当下,活在此刻,还特别有行动力。
当他向往婚姻的感觉,就结婚;不喜欢了,就离婚。
他有四次婚姻,但还是单身一人。
有人欺负我闺女,我不爽,就让他直接消失。
图:科尔钱伯斯:不那么拼,很不自我利他主义者。
他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以信仰指导大小事情的选择。
这里的“利他”,有两层含义:钱伯斯的第一层利他,利的是私人关系中的他人,包括他的妻子、孩子、好友。
他的女友怀孕了,他放弃当历史教授的梦想,辍学回家。
为了养大孩子,他做了45年的汽车修理工程师。
当携带着他的珠穆朗玛峰星空梦想的完美女生让他心动,他拒绝了,然后特别想回家。
他总是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而自己的爱好——历史——只是被放在背景音里,在电视的知识问答里,在钻进汽车引擎摩满机油的双手里。
钱伯斯的第二层“利他”,利的是信仰,是对于钱、权之外的精神追求。
他以道德、神明来自我要求,而这恰好是科尔最不信的。
钱伯斯四十余年来对婚姻的忠诚,他的遗愿清单是帮助一个陌生人,这是对道德承诺的兑现。
他对天堂的向往,对珠穆朗玛峰的向往,是超俗的精神信仰。
图. 钱伯斯有趣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在死亡面前相遇了。
在癌症面前,他们相遇了,躯壳是人生观的载体,然而躯壳的存在感膨胀到无限大,超越了人生观。
物质超越了精神,形式远大于内容。
于是,在正常生活中无法相遇的两个人,在病房相遇,在躯壳相遇。
——相遇在人生的最后6个月。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世界上有一个调查:如果问人们是不是想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有94%的人选择不要。
但对癌症患者则不是。
他们没有选择,他们被告知,他们成了那不幸运的6%。
图:在金字塔讨论天堂和人生面对着六个月,科尔和钱伯斯的打算也很不一样,因为那就是两种人生观的碰撞。
利己主义的科尔打算把俗世没玩儿过的事情都尽兴地做一遍,活好每一天: 亲吻最漂亮的女孩,跳伞、看对惊人的美景…… 利他主义的钱伯斯计划做自己信仰最忠诚的仆人:帮助陌生人……他虽然不屑于科尔的提议,但还是和他上路了。
两个老家伙,在人生的倒计时里开启了最后的疯狂:他们去跳伞、去赛车、坐在埃及金字塔看夕阳、在非洲大草原看动物迁徙、在喜马拉雅祈祷登顶……
图:科尔跳伞不过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啊!
在金字塔上,钱伯斯告诉科尔,埃及人的信仰中,濒死之人会被问两个问题:第一,在你的一生中,你是否体会到纯粹的快乐?
第二,在你的一生中,你是否给别人带去快乐?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天堂的门是否为你打开。
作为世俗主义者,科尔当然体会过快乐——和自己10岁的女儿的度假,是这位政商精英最美好的回忆。
但这也是他最痛苦的回忆,因为他的女儿被家暴,科尔用自己的手段失踪了那男人,但女儿还爱那个男人,于是父女绝交了。
作为世俗主义者,科尔认为就算是自己去找女儿道歉,也没有任何效用。
所以他是孤单的。
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在生命终点站刚认识2个月的灵魂挚友,钱伯斯发挥自己的”利他主义“作风,想办法让科尔和女儿重归于好。
这两种人生观的剧烈震荡,就在这一幕将故事推向高潮。
两个躯壳退居幕后,两种人生观分道扬镳,两个老家伙各回各家。
科尔的家很豪华,却很冷清,他因为打不开一个速冻食品而发怒。
钱伯斯的家很普通,却很温馨,有妻子做好的晚餐、儿孙绕膝。
不过,在等待妻子换上性感裙子的过程中,钱伯斯死了。
他死在自己的家里、床边。
科尔参加了他的葬礼并致悼词,为他完成了他的一则遗愿:发自内心地帮助一个陌生人。
这里,两种人生观开始妥协。
科尔读了钱伯斯的信,被他说服,找到了自己的女儿,亲吻了自己的孙女。
他划掉了遗愿清单上的又一个愿望: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姑娘。
这里,是两种人生观的第二次妥协。
两种人生观的第三次妥协,也是影片的结尾: 他们的骨灰,被各自装在一个”天堂牌“罐头罐里,被科尔的助手带到了喜马拉雅山巅,放在同一个石冢之中。
电影充满搞笑与温情,搞笑的是两个老男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原本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是严肃、认真,成熟稳重的老男人,在一起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变得孩子气,贪玩,搞笑,追求刺激,彼此都变得轻松和活泼,也都仿佛重回了年轻。
一个不再只想着赚钱,一个不再只想着为家人付出,仿佛都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该过的本来的生活。
温情的是,这种别样的友谊,通常意义来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总是充满悲伤和泪水,充满将要离别的愁苦,恐惧和不舍,然而在电影中,他们却拥有了一生中最为合拍和要好的朋友。
彼此支持,彼此爱护,彼此作为对方最亲近的人。
虽然看似是科尔为了卡特实现愿望,而实际上科尔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以往从未有的快乐。
当一部电影可以掌控你的情绪,那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在一部电影中能让你又哭又笑,时而哭时而笑的像个疯子,那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相比大多数人想到死亡都会感到恐惧,但是很少人会想到梦想不能实现而感到恐惧,因为会想还有很多时间去实现,或者还有很多时间,这个实现不了还有下一个,但是电影却好似给了人们上了一堂课。
只有在以为时间很多的时候抓紧去做,才不会在真正时间很少的时候只剩遗憾,毕竟,遇到科尔这样的人的几率还是很低的。
只有当经历了生老病死,才知道幸福不是必然的。
友情的开始,也许是因为彼此有了些许的交集,可是想要友谊长久,一定是彼此愿意在一起。
电影《遗愿清单》里面爱德华与卡特的友情在我看来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放下成见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过滤掉一切,就是想找到一个自己最想待在一起的人。
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地位差距悬殊之大,让本不该交集的两个人因为生病而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可谓是“同病相怜”,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而这两人面临的就是这头等大事,生死。
看透了生死,也就不会在意太多外界的东西,反而可以看的开,放得下。
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一生。
爱德华佩里曼科尔于五月去世了,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很难去理解一个人的一生:有人会认为这取决于他们留下了什么;还有人觉得可以由信仰来衡量;也有人说是在于爱;而有人则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可言。
问我?
我认为你应该通过同那些与你价值观相同的人比较而衡量你自己,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管如何衡量,爱德华科尔临终前的最后一段人生,比大多数人倾其一生所得到的都有意义。
我知道,他虽然合上了双眼,却永远坦荡地敞开着心扉。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以前有过一项调查,调查者询问一千名被试者,是否想提前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日期,96%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我本以为自己是剩下的4%,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余多少,我本以为这将是一种解脱。
其实我错了,我们没得选择。
There was a survey once.A thousand people were asked, if they could know in advance would they want to know the exact day of their death.Ninety-six percent of them said no.I always kind of leaned toward the other 4 percent.I thought it would be liberating knowing how much time you had left to work with. It turns out, it's not. We're pretty much out of options.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
I'm not proud of everything I did,but I'm pretty sure I'd do it all again.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汤米,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等待死去的那一天。
Tommy, we live to die another day.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你可以跑,但是却躲不掉!
You can run, but you cannot hide!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我们活着或是死了,命运之轮总是不停转动。
We live.We die.And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你找到生命的乐趣了吗?
你有没有为他人带去快乐呢?
Have you found joy in your life?Has your life brought joy to others?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我们的生命如同小溪,向同一条河流奔去,无论路途上碰到的是天堂的芳草,还是瀑布的迷雾。
Our lives are streams flowing into the same river towards whatever heaven lies in the mist beyond the falls.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当他离开时,他的双眼是紧闭的,但他的心灵却是敞开的。
I know that when he died, his eyes were closed and his heart was open.
《遗愿清单》经典台词截图:就算是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衡量生命的价值。
Even now, I can't claim to understand the measure of a life. 本文由公众号:电影九句整理,更多电影台词截图请关注——公众号:电影台词精选
深夜独自看完,因为一个我很尊敬的导师的推荐。
想尝试熬夜看电影的体验,尽管开始很困,但片中的幽默和乐观还是打动了我。
遗愿清单,更像一份人生清单。
因为活在理想里,所以活得明白,所以不畏惧,所以坚强!
Everyone is everyone!不管你年轻或是年老,为着那个梦,加油!
在今年最后一堂影视文化课上,李阿姨为我们挑选的电影是《遗愿清单》。
这是一部在我的“待看清单”里躺了许久的影片,其英文原名为The Bucket List,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俚语kick the bucket引申而来。
bucket特指杀猪时的木头案板,猪临死时会疯狂地踢案板,也就有了“死翘翘”的意思。
The Bucket List即临死前的待办清单——遗愿清单。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从名字开始就对死亡带有一种幽默的调侃态度,这与东方人普遍的凝重与避讳截然不同。
Jack Nicholson饰演的老富翁科尔与Mongan Freeman 饰演的汽车修理工老卡特因同时羅患癌症在病房中相识,这样跨越阶级与肤色的友谊频出佳片。
与《触不可及》《绿皮书》不同,《遗愿清单》没有强调种族议题,而是着笔于两个老人对死亡的态度。
他们怕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得知自己的寿命仅剩下寥寥几个月时,科尔表现出暴踩易怒,而卡特则发觉,他也并不属于愿意提前知道自己死亡时间的人。
但对于老卡特,怕死与其说是一种畏惧,不如说是遗憾:遗憾自己青年当历史教授的理想没能实现,遗憾不能陪妻子弗吉尼亚走到生命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他遗憾他的bucket list无法完成了。
老科尔无意中捡到了那张写有卡特遗愿清单的便签,于是决定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卡特实现这份清单。
就这样,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获得了为梦想重新燃烧一次的机会。
两人环游世界的桥段虽有些不符合卧床癌症病人的人设,但却足够猎奇刺激。
从跳伞到开福持Shelby GT350赛车,从纹身到非洲草原猎狮子(尽管没成功),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到中国长城、西藏珠峰(因风暴没爬成哈哈),最后来到东方之珠香港。
频繁的移步换景配合绝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以及 Marc Shaiman 的浪漫而不失典雅的音乐,眼前是各地风景,耳畔是萨克斯与钢琴的合奏,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
在旅行过程中,科尔一直在思考卡特在金字塔顶提出的两个问题:你在生命中找到过快乐吗?
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快乐?
潜移默化中,尽管他在嘴上并不承认,他的观念已经向卡特靠拢了。
在观看本片时,我好几次联想到了同样聚焦患癌老人的《姥姥的外孙》,后者我私以为是今年最好的院线电影。
同样的处境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下就显得格外沉重。
老人躺在病床上接受着不知是缓解痛苦又或是加重痛苦的治疗,试图延迟必然到来的那一天;子女不计成本地投入金钱挽救父母的生命,同时又为遗产的分配问题焦头烂额。
这似乎成了许多东方家庭面临死亡时的缩影。
片中的阿安原本计划效仿堂妹获取姥姥的遗产,最终用姥姥生前就已为他存好的一百万给姥姥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
“如果我有一块漂亮的墓地,你们就会愿意来扫墓了”,这是姥姥的愿望,由外孙帮他实现了。
东方人的家庭关系更紧密,对于亲人的离去更加不舍,悲恸也更强烈。
因此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置一块风水宝地做墓地,护佑子孙、留存记忆会是更多人的选择。
反观西方,他们的公墓常常建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人们也不只是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去公墓就像去公园一样,因为墓碑就是通往天堂的象征。
更如片中的老卡特老科尔,将骨灰盛入Chock full o'Nuts的罐头里,并排放在珠峰之上,这样的死亡观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卡特死后,科尔去完成了the Bucket List上的最后一条: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他的孙女。
看到这里我想很少有人能不潸然泪下。
其实死亡并不那么沉重,我们只需做到在kick the bucket之前尽量不留遗憾,那么死亡也就是每个人生命必经的最后一站罢了。
但又话说回来,以我现在的年纪去妄谈死亡还为时尚早,“不留遗憾”这四个字又谈何容易呢?
愿我在死亡来临时能像老科尔一样,"close my eyes, and open my heart",愿每个人都如此。
当john mayer的say what you need to say响起的时候,我似乎已经不是站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年少轻狂的那些梦如同倒影一般闪回,自己曾埋下的bucket list,是时候把它们都找回来了。
前面略显平淡,后四分之一触动很多,泪中带笑。1.突然明白结婚生孩子其实就是怕死的时候孤单一人。2.我爱这生命,愿我能多享受其中。
Nicholson下巴上的垂肉,Freeman脸上的老年斑,老戏骨的疯狂。人就该这样活着,就该这样去死
这片儿讲得是一个受工作家庭拖累一辈子的技工巧遇有钱人在死前放纵了一段日子的故事。供那些满地爬的上班族观看、意淫。其实要我说,别鸡巴看了,你一辈子注定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转
各种感动,不到大限还真不知道最珍贵的是什么。不过杰克·尼克尔森的那段“Three things to remember when you get older:Never pass up a bathroom,never waste a hard-on,and never trus”(当你老了要记住三件事:想尿别谦让,硬了就快上,屁要小心放)还真是扑哧笑三声哈!!!男同胞么,记住了哈
have you found the joy in your life?it's too beautiful thus it seems always not been satisfied no matter how you lived it
随手补标 题材过于质朴单纯的旧时代正能量片 梗老无悬念 全靠两位演技支撑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1-11-25 (私人收藏)。没有仔细看。一直以为是喜剧片,但是好像不是。
之前期望太高了。sigh
为什么我的情绪毫无波动,像老套的春晚小品…只觉得有钱真是万能啊。
对本片的欣赏仅限于二位老戏骨的张弛有度的表演,剧本还是老套了,也不至于讨厌。
主打感染力的片最怕前戏铺垫的乏味,好在两位影帝的实力完全撑足场面,加上尾声的主题升华就已相当成功了。(那些说卡特拜金的人根本没看进去吧。)
你活著的時候曾經覺得快樂嗎? 你活著的時候曾經帶給身邊的人快樂嗎? 2個都是yes,,恭喜你,以後天堂見!閉上眼睛,敞開心扉~~活在當下
三流剧本,一流演技,主要是看两个主角啦
果然有风景还有演技看~~尼科尔森演的太好鸟~~
对准中产阶级口味的滥情鸡汤片。原本大有文章可作的题材拍得如此平庸腻味。摄影不错,当成旅游宣传片看吧。
杰克尼克尔森和摩根弗里曼两位影帝的表演确实出色,但剧本还是过于平庸。片中两位主角的心态值得让人思考,不知道我自己是一个将死之人时,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呢?最后再多说一句,有钱真好!
失望,一点也不现实也不具代表性的遗愿清单,更没有“一路玩到掛”的悲壮感。看完我只想去跳一次伞。
除了有钱真好,也没啥特别的点了。常见的套路,美式剧情的终点回归家庭,太无聊了,同类型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要好很多。
为结尾和最后一句话加半星:助理帮他们划了第一项,在山顶,而且还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