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群英》是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之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打造的“二战三部曲”的第三部,三部曲分别描写了米国陆海空三军的二战故事,其中的人物、经历均取材于真人真事。
《空战群英》聚焦空军第8航空队第100轰炸机大队在二战期间空炸德国的故事,他们从英国北部的基地出发,飞翔在蓝天白云上,穿行于高射炮黑烟中,面对敌方战斗机群的扫射,冒着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将炸弹投向一个又一个军事目标。
勇气和牺牲成了轰炸机大队的主旋律,二战前期因为没有战斗机护航(当时尚未研发出长续航能力的战斗机),轰炸机及飞行员们常常有去无回,有的飞行员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机毁人亡,基地指挥人员看着回程飞机降落,计算回程飞机数量的那一刻最为揪心。
活着完成任务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但活下来的人则更痛苦,他们在空中亲眼目睹战友的牺牲,在基地看着营房里空荡的床铺,还要给阵亡战友的家人写信,而他们也时常面临不知明天是否来临的境地。
从前期到最后活下来的有飞行员“巴基”伊根、“巴克”克莱文、“罗西”罗森塔尔和领航员克罗斯比,前三位飞机还被击落,伊根和克莱文成了战俘,罗森塔尔跳伞后被苏军救起,克罗斯比也早就留在基地做领航工作。
与《兄弟连》一样,剧集也突出了战士们在战争中锻造出的同袍情谊,无论是在执行任务时,还是在战俘营中。
第三集中,飞行员科特在其他人已经跳伞后,为了受伤过重无法跳伞的战友,放弃跳伞机会试图让飞机迫降时英勇牺牲,这一幕惊心动魄,极具震撼。
总体来说,《空战群英》达不到《兄弟连》神剧的高度,但在拍摄难度大于《兄弟连》的情况下,角色人物刻画深刻,故事脉络清晰,空战特效做得相当出色,战斗场面壮观惨烈,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二战题材剧集。
九集终了,有种重刷《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前两部的强烈冲动。
如果看过太多不正常的战争,或者看太多只反战败不反战的电影。
看这种片子,当然只能说说,导演手艺回潮了,男主一个二逼和一个鬼迷日眼的版德普,剧情特效一片瓦塌。
看不出来在讲什么就要骂对面,观点不同就要埋对方的人,听劝,去充点卡,打游戏,这对你和世界都是最优选。
这片子这种,沉重繁缛的电影哲学式史诗,不适合那些个出厂设计本来就只该用于吃饭的脑袋。
有没一种可能 ,正常的战争题材电影,是反对战争的。
有没一种可能:正常的战争,是人性部分在反抗非人性的部分。
被轰炸过的柏林街头和伦敦街头,失去亲人哭泣的声音是一样的。
飞在天上美军的残肢断臂,和倒在雪里的德军尸体,死亡是一样的。
好莱坞拍电影像是写诗一样,到大决战三部曲最后一部,号称美利坚版淮海渡江,用的是流水的美男和大面积的阳光和草地做背景。
美军打仗像是拍电影一样,不停地要求攻击力太大的飞行员们休息,让他们有时间划船、滚床单、在草丛中哭泣。
战胜国的士兵,最精锐的核心,花了一辈子写了一本书,好莱坞最牛皮的团队,花了一辈子,讲的最后一个故事。
屠龙少年除了肉眼可见伤痕,其实最痛苦最大的、最消耗勇气、毅力、智慧、生命值的终极BOSS大难关是:清醒地保持跟恶龙的区别。
知道自己是谁,世界那么大我tm跑这来,是为了干啥。
那些一看到军事题材就是为了体验大规模烧MP&HP就可以打怪的特效和小学鸡多巴胺快乐的战争场面的人:The things those people capable of, they got come.
二战三部曲是一部不如一部。
从剧本角度看兄弟当之无愧地是第一,人物刻画最突出,主题最明确,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和场景最多。
太平洋主要凸显一个惨烈,至于空战群英嘛。。。
就只剩寡淡了。
空战场面还不错,其他的文戏部分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没有一句记得住的原创台词,能触动人心的戏基本集中在最后一集。
而最后一集的黑人和犹太人戏份在当下的时代又显得过于刻意和样板戏,尤其是在2024年巴以战争的情况下显得尤为讽刺,空战群英的集中营部分太突兀了,为了拍而拍,兄弟连里那个犹太裔士兵在集中营看着同胞受苦受难而痛哭的戏份至今记忆犹新,哪怕历史上那个士兵不是犹太裔也不妨碍剧本的优秀。
而空战群英的集中营戏份就显得很赶场应付。
本来空军飞行员就是宝贝高价值人员,即使被俘虏也是相对被优待和安全的,所以那么多俘虏营的戏份就很没意思,毫无危机感,甚至觉得谈跑时死掉的那个军官很没意义,感觉不逃的话生还概率反而更大。
从节奏上看空战群英也不如前两部,陆战更好刻画人物,战斗是相对连续的,而空军的战斗间隔太多,情绪上容易松懈,主角换得太快,留不下什么印象就退场,而且戴着呼吸口罩更难以辨认谁是谁,代入感很差。
印象中飞行员的抱怨和悲观厌战戏份太多了,削弱了战争正义性讨论的那部分,整体看来为何而战的意义不明显。
至于说苹果的质感太干净缺乏真实感,这其实是现在流媒体的通病,亚马逊和这几年的网飞也一样,实拍少而特效多,自然就缺乏质感。
看完沙丘2之后,才看的此剧。
所以对男主真是一时半会接受不能。
沙丘里的造型,表演,简直太深入人心了,但也侧面说明演员演技好。
多面千变,这是演员的优势。
片里演员都不熟,除了早早坠机的,那个爱尔兰人,演过切尔诺贝利和x战警的,头号玩家是不是他演的,有点脸盲记不清了。
看此剧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艾玛坎宁,是我的菜,爱到不行行那种。
可惜戏份非常少。
但认识了就是收获。
全剧是远远不如兄弟连的,自然也比不上稍逊的血战太平洋。
有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里面肯定不可避免的要政治正确,也肯定要宣扬正能量,不光第八集着重描写了黑人战斗机飞行员,也在第九集描写了集中营惨况,当然历史事实如此,纳粹确实该死,犹太人不该遭遇种族灭绝。
战斗场面因为是轰炸机,所以观赏性自然不如上面我说的两部剧集,而且剧情也一般般吧,但是服装道具飞机什么的满分,很还原和真实。
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好吗?
那些煽动叫嚣战争的人,真的该死!
片头主题曲还不错。
那个领航员非常奇怪,居然晕机,片尾又不晕了,我只奇怪美军当时就这么管理松散吗?
晕机的人也能上飞机领航整个机组?
简直不可思议。
开头一两集,真担心他误了大事。
理论上世界各国各军兵种,都会避免这样的隐患的啊!
另外战俘营的篇幅太多了些,虽然也有看点,但整体剧集观感,就肯定不如上两部了,全是战斗。
暂时就想到这些。
二战系列三部曲的终章,还是有些期待。
各种硬件条件无比好,比起前辈空战片孟菲斯美女要强上一大截。
空战场面宏大,各种细节满满。
画面一流,故事也还有特点。
就是线头太多,无法一一展开。
总想面面具到,总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表现ZZ正确。
和兄弟连相比,缺少了米蒂大国的自信。
工整略显平庸。
空战很不错,但文戏太过做作,且节奏混乱,感觉很多事要说,又很多事都没说好,大杂烩一样!
和兄弟连就别比了,差了一个银河系!
本剧最大败笔就是这货: 一副空洞的眼神+刻意装逼的肢体语言,无比的扭捏,尬得让人随时抠脚指!
这货演的猫王1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像吃了坨猪油,腻的反胃!
作为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两位名导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打造的“二战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总体上观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美空军第八航空队(下文简称老八)第100轰炸机大队(血腥100)在对德国历时数年的战略轰炸行动中,战场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并以其中四位最富传奇色彩的飞行员(巴克,巴基,克罗斯比,罗森塔尔)为代表,以他们的事迹为主线,刻画了一组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富有情调,精诚团结,英勇善战,同时兼具牺牲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空军飞行员群像。
剧名(Masters of the air)可以直译为“天空之主”,但中文版译名为《空战群英》,无疑是更为贴切的。
该剧空战场面磅礴大气,惊险刺激,特别是空中堡垒上的机枪射手们与德军战斗机之间的激烈对射令人目不暇接。
画面色彩构图运镜分镜等等做得也不错,个别特效有点出戏,但是影响不大。
一望无际的蓝天,时隐时现的云海,双方战机拉出的一道道白色航迹与金色的射击弹道和爆炸火光交相辉映,这些都为这场血腥残酷的空中战争,带来了一丝浪漫与诗意。
至于战斗之外的文戏部分,叙事节奏不算太慢,但是剧情比较零散。
除了巴克与巴基这对好基友的友情戏贯穿始终,比较耐看,其他角色的形象都相对扁平,故事相对单薄,自然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米勒的原著《空中英豪》我读过。
与极尽详实的原著相比,剧版省略了一些过于血腥(如机腹球形炮塔射手在飞机着陆时被压死),过于激情(如伦敦的皮卡迪利突击队),过于消极(众多飞行员战斗中受到精神创伤或直接精神崩溃,永久停飞),过于敏感(种族隔离和黑人士兵起义)的内容。
这种改编是合理的,因为上述情节与“空战群英”这个主题并不搭调。
只是我没想到剧版居然省略了D.day前夕老八对法国境内铁路编组场的大规模精确轰炸——这可是对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空中战役,也是老八的伙计们在整个二战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这处省略把剧中角色们的战斗功绩和牺牲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令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大失所望。
另外关于老八战斗机部队的护航战斗和老八轰炸柏林这两场重头戏,基本也是一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克罗斯比去剑桥牛津开职代会和罗森塔尔去逍遥山庄度假等无关紧要的内容,以及关于被击落飞行员们在战俘营生活的大段赘述。
如此详略不当令整个剧集变得节奏拖沓,主次不分和本末倒置,这也是我最终打四星的根本原因。
全剧最令我欣赏的部分,还是Part9的人文关怀桥段:巴克没有选择开枪,而是放了德军娃娃兵跑路;老八的空中堡垒机群不再装载杀人的炸弹,取而代之救人的粮食;地面上的德军高炮部队也不再开火,而是目送敌军机群飞过防区。
当听到“boxes away”口令取代“bombs away”响彻云霄的一刹那,我的内心充满感慨,仿佛与当时在场的飞行员们感同身受……这场戏既为这场漫长残酷的空中战争安排了一个温馨浪漫的结尾,也折射出了空战群英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堪称画龙点睛的绝妙之笔。
最后引用剧中我最喜欢的两句台词收尾 克罗斯比:如果我们与恶魔缠斗得太久,就要当心自己也会变成恶魔。
罗森塔尔:我不能回家,我要和我的机组继续并肩战斗,直到战争结束或者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谨以此剧,向所有参加过对德战略轰炸的第八航空队飞行员们致敬,向所有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Masters Of the Air Main Theme (Sped-Up Version),Speed Geek继2001年《兄弟连》和2010年《太平洋战争》之后,万众瞩目的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联袂打造的二战三部曲最终章《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1月26日上映,至今已播出4集,相信不少读者已经一睹为快。
在二战时代,轰炸机是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是人类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集合,是举国国力角逐的体现(单发的战斗机之间的狗斗,固然精彩,但真正的展示整体工业军事实力和释放破坏力量的,还得是大型机)。
所以本剧集的英文名字《Masters of Air》恰到好处,四发重型轰炸机才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
然后仅靠一部9集剧集,来全面展示空中力量的技术,战术各个层面的细节,确实太勉强了。
而目前播出这两集就有这个问题,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就有很多普通观众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的内容。
所以本文依照之前的惯例,以剧集呈现的细节作为基础材料,对真实历史中进行解读。
故事背景此剧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方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1940-1945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美国4发轰炸机被击落后死亡率略低于50%,皇家空军兰开斯特死亡率在85%,哈利法克斯是75%)。
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战役规模空前惨烈(对比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轰炸总出动架次是33401架次,作战损失485架,损失率是1.45%,死亡空勤是3044人)
西线盟军空中力量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轰炸大队。
而该剧目前播出的前4集主角均在此大队服役
在真实历史中该大队成军于1942 年 6 月 1 日,成立伊始并无一兵一将。
直到 10月 27 日第 29 轰炸大队抽调一批骨干被调往爱达荷州的高文机场(Gowen Field)。
四天后又转移到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陆军航空兵基地,接收首批四架西雅图波音工厂的运抵的B-17F 飞机。
11 月 30日迁至犹他州的温多弗机场( Wendover Field),开始大量吸收人员和飞机,开始进行轰炸、射击和导航训练。
第350中队所属机1943 年元旦,新成立大队的成员们再次分来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基地:飞机和机组人员转移到了爱荷华州的苏城陆军航空兵基地( Sioux City Army Air Base),地勤人员则转移至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陆军机场(Kearney Army Airfield),与其他一道准备派赴欧洲战区作战的大队协同展开空中及地面训练。
真实历史中第100轰炸机大队队徽到4 月中旬,所有机组人员与在卡尼的地勤梯队汇合,接收全新的 B-17 。
于5 月 25 日离开卡尼,飞越北大西洋航线前往英国投入欧战,在其后的战争期间一直驻扎在诺福克郡的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Royal Air Force Thorpe Abbotts ),成为盟军战略轰炸行动的中坚力量。
第1集的前半段剧情即为此段时间轴
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位于位于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迪斯以东6.4 公里处,建于 1942 年, 1943 年初为英国皇家空军霍勒姆基地(RAF Horham)的卫星机场,之后两个机场都被移交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索普阿博茨机场的美军代号为第139基地(Station 139),战时主要部署部署第100轰炸机大队(霍勒姆机场部署了第95轰炸机大队)。
剧中呈现的索普阿博茨基地门牌
历史上真实的索普阿博茨基地航拍图战后,机场于 1946 年 6 月 27 日移交给英国皇家空军。
其后机场拆除了大部分围栏、跑道和硬地,大部分恢复为农地。
1977 年当地政府对原控制塔进行了修复,改建为第 100轰炸大队纪念博物馆。
今日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的文件、照片、制服和各种设备,还有一个按照战时陈设复原的电传打字室。
屋顶被称为 "玻璃房",从这里可以看到剩余的飞机跑道,室内也保持着机场运营时的原貌。
在介绍第100大队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剧中登场单位的从属关系,插播简介一下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构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16支编号为第一至第十五和第二十的航空队(Air Force)执行作战任务。
在航空队内部又设立作战司令部(perational command),按职能(如战斗机和轰炸机)对部队进行行政管理。
作战司令部的编号与上级航空队的数字相同,以罗马数字表示。
如本剧集主角所服役的上级单位第八航空队( Eighth Air Force)就下设第八轰炸机司令部( VIII Bomber Command)和第八战斗机司令部(VIII Fighter Command)。
出于在必要时能够独立行动的目的,又另设了八个航空师(Division),作为陆军航空兵庞大组织的另一层指挥和控制机构,。
在航空队和航空师内部还包括称为联队(Wing)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飞行大队(作战单位,见下文)。
联队理论上为复合型组织,由执行不同类型任务的作战大队组成。
然而,二战中的大多数联队都是由功能相似的大队组成的(如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训练机、反潜机、运输机或混成大队)。
随着战时大队数量的增加,作为管理机构的联队数量也成倍增加,最终成立了 91 个联队,其中 69 个联队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运作。
接下来是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单位-航空大队(Group),由3-4个飞行中队(squadron)和附属地面支援保障梯队构成,规模相当于陆军地面部队的团。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陆军航空队的航空大队为 67 个,其中 49 个部署在美国本土。
其中 13 个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飞行堡垒"和 B-24 "解放者"),13个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大队(B-25 "米切尔"、B-26 "掠夺者"和 A-20"浩劫"),26个驱逐机大队(Pursuit group)-1942年5月改名为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9个观察大队(Observation Group,后改名为侦察大队/Reconnaissance group)和6个运输大队(后改名部队运载或战斗输送大队)。
在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投入服役后,又增设超重型轰炸机大队(Very Heavy Bombardment Group)。
随着战事升级,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陆军航空兵迅速扩张,到2月航空大队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个。
7月,这一数字跃升至224,一个月后又升至273。
第100大队即是在此时间段内成军
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如何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当时美军实行“自我培训”机制(self-training),在机具、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培训。
新飞行员的单独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不利于部队的磨合。
为了解决问题,美国人借鉴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训练单位(Operational Trainning Unit,即OTU)体系。
根据此概念,部分经验较丰富的大队超编为母体大队(parentgroup),由其向新成立的或"卫星"大队输出大约 20%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骨干成员。
分派到新成军的卫星大队的骨干首先要接受有关其训练职责的特别教程,此教程最初由分管的航空队负责,1942 年 10月 9 日之后则由陆军航空兵应用战术学校(AAFSAT)负责,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全面标准化。
学校的毕业新生即充实了卫星大队,同时还恢复了母体大队的超编规模。
AAFSAT胸章母体大队负责其卫星大队的组织和训练,从骨干分遣队出发之日开始算起,训练过程通常长达六个月,前半段目的是让新部队达到兵员要求,后半段时间进行飞行训练,包括最后六周集中进行整体作战演练。
1942年2月,第二和第三航空队首次采用了该体系(这两支航空队在二战期间只负责训练), 5 月扩展到部署在美国大陆的所有四支航空队。
在该系统成熟之前,每个航空队都以一种类型的OTU训练为主,如第二航空队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第三航空队以中型和轻型轰炸机,第一和第四航空队为战斗机,但最终所有四个航空队都同时开展了战斗机和轰炸机OTU训练,到1943年初部队扩展的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至第四航空队队徽
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大队及数个母体大队派赴海外部署之后,补充训练单位(ReplacementTrainingUint,即RTU)取代了OTU体系(在1943年12月时,共有56个航空大队为作为战略预备力量的OTU母体单位或RTU),所以自1943年10月之后,除3支B-29超重型轰炸机大队之外,美军再未成立过新的卫星大队。
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最高峰时共有318个航空大队(1944年3月),总计2411294人(军官306889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06335人(军官104864人)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有243个,总计2253182人(军官368344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99609人(军官122833人)从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到 1945 年 5月纳粹投降,美军共投入 149 个航空大队对德作战,而到 8 月日本投降时,有 86 个大队部署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随着驻欧洲航空兵部队的部分复员,现役航空大队总数减少到 213 个。
几乎所有解编的部队都是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和 B-24),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35个,其余的均被解散或重新改编为超重型轰炸机大队(B-29)最后航空兵作战部队的最小常设单位-中队。
从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期间,美军共成立1226 个战斗中队。
战争结束还有 933 个中队在服役中,其中 868 个被分配到各个大队。
65 个未编入大队,作为单独的部队隶属于上级指挥机构,大部分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
由于篇幅关系,第一集下半部分的剧情及人物介绍将放在本文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
空降师,太平洋,空军,全部看完,很好看,很人性,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活法我很赞同,人生有很多遗憾,有很多不舍,但是到了最后还要不断前行,活下来的也必定会更珍惜每一天。
很中肯的一部电视剧,没有偏差,各个阵营,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这首伦敦歌谣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提到了中国,看来导演真的很会了,在这个zzzq的时候居然也拍出来了,加个大鸡腿。
空战群英 (2024)8.42024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战争 / 凯瑞·福永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迪·里斯 蒂莫西·范·帕腾 / 奥斯汀·巴特勒 卡勒姆·特纳
就是约瑟夫·海勒《二十二条军规》背景中的那段历史,海勒驻扎在意大利,电视剧中的驻英部队情况要更糟,1942年参战的飞行员已损失了73%,其中57%阵亡或失踪,16%因事故死亡或重伤停飞。
到1943年秋,第八航空军处于崩溃边缘,很多人精神失常,剩下的也都是行尸走肉,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
最终还是靠着科技进步改变这一切,安装了默林的P51野马战斗机带领美国航空兵实现绝地反击。
电视剧就是关于这段历史的全景式纪录,一时间成为空战迷们的春药。
确实恢宏,史诗叙事,文武双全,在9小时的篇幅内,既主战场有空中棺材的铁雨腥风,也有炸弹屠城后的人间炼狱,有跳伞落入敌后的接力营救,也有被打入集中营中的绝境求生,有敌国暴民的私刑杀戳,也有友军阵前的给力救援,有悼亡家书,也有声色犬马,有为驻地小童种下的善根,也有被党卫军娃娃兵刺死的恶果……战争的残忍和刚烈丝丝入扣,绝不虚晃一枪。
总之三部曲终曲不辱使命,终于没有烂尾。
看完后更衰了,我们的主旋律叙事,远比不了美帝,近比不了阿三(178)。
很垃圾
1q
爽就完了 站前布置任务像极了荣誉勋章 真有感觉
比混乱无趣的空战与土味群戏更可怕的是首播两集已经是这几个导演里水平最高的福永拍的了,无法想象经期大妈上阵是什么样的惨况,以及油王这国内流量水平的演技到底是怎么在好莱坞混下去的,给每个制片人来次BJ?
已经等了十年了,家祭无忘告乃翁😭(啊?2024开播!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剧从何处来😊)
太丑了…………………………………
制作精良,画面优秀,但其他感受就略微平淡了。
把里面的油腻男去掉我能再加一颗星。
没想到这么多年以后再次看到二战三部曲的终章。和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没有退路不同,轰炸机的战斗员是在集中战斗与休息之间反复。每次平安回来以后,他们要怎样的勇气才能再次踏进飞机去往敌方呢?
每条故事线都稍微有些单薄,但整体还可以,片头绝了。
War Is... War. Ep5漫天飞机残骸飘落,眨眼间整整一个梯队仅剩一架。'Because Adolf Hitler and his gang of thugs decided they should rule the world. That's it. That's the only reason anybody dies in this war.' 这作为二战三部的最后一部挺合适,There is a life awaits.
看不下去了,弃。吹拉胯剧情和演技、喜欢看油王气泡音麦麸都行,能不能独立行走,就别拉踩了,离了BOB和TP活不了是吧……
主角团个顶个油腻,完全没有历史感,品质差了《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十万八千里,勉强一看。
13分钟弃,对美国这段历史故事没有一点兴趣了
前几集空战场面震撼,剧情人物乏善可陈。后几集大场面也没有了。三部曲最差。
确实不如兄弟连,双男主都有一丢丢油,最后一集太伟光正了,看的尴尬死了
男主一笑就油得我受不了,而且长得好像方基默
apple tv 播放历史记录
剧版壮志凌云
画质很苹果风,内容有些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