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晚上,一直在观看电视剧《走西口》,田青和梁满囤的关系,一直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的焦点,随着剧情的发展,总觉得田青一直在以德报怨,不管满囤怎么损害他的利益,破坏他的声誉和买卖,他都不予计较,一如既往地帮助满囤;而梁满囤一直在以怨报德;真替田青打抱不平,真恨满囤,怎么那么自私,狭隘……剧情的最后几集,发展到满囤根据贪官吴玉昆的指使,买下了田青的志同公司,并答应协助贪官将抢田青的皮革到恰克图去卖,瓜分田青的货款;他洋洋得意,在大街上坐着田青的马车耀武扬威,被巧巧赶出家门,我就想,怎么满囤这么坏,一点良心都没有!
没有想到,昨天晚上,这部电视剧的大结局演到,满囤在留给巧巧的信中,将房契又还给了田青;在吴玉昆官兵的包围下,满囤在抢到货款后逃跑,被官兵击落马下,幸被徐木匠和李义所救,他在徐伯伯怀里死去,临死前掏出了藏在内衣里的被鲜血染红的钱,让徐伯伯转交田青,说这样做是为了帮助田青东山再起,并且笑着说,我这条命还给丹丹(田青的姐姐,被满囤所休)了,告诉田青,钱我给他要回来了,我跟他斗了一辈子,到头来我这个姐夫还是比他强……他含笑着死去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满囤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已经理解了田青及其死去的丹丹对他的情意,已经忏悔了过去的错误,并且以生命为田青挽回了损失,使贪官吴玉昆的阴谋破产。
这在一个过去胆小怕事,自私狭隘的人来说,真不容易,是一个大转变啊!
看来,善恶没有绝对的,可以互相转化,记得《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出狱后偷了神父的瓷器,在其他人的追问下,神父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说“是我送给他的”,冉阿让特别感动,灵魂收到震撼,发誓不再偷,从今以后变成了一个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人;后来,他特别关心他工厂里的贫穷女工芳汀,并收养其女儿柯赛特,把柯赛特抚养成人。
应当说,在《走西口》这部电视剧里,满囤也是受到田青及其姐姐胸怀和无私帮助的感染,才良心发现的。
这部电视剧的结尾让我长出了一口气,满囤终于恢复了他善良的本性,像个农民的儿子了。
他含笑着走了,他终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上高中时候看的,之前有看大宅门、大染坊、乔家大院类似商战题材的的经历,感觉应该也不会差,然而剧情和很多桥段让我这个山西人感觉跟吔了屎一样。
田青一直把仁义礼智信的家训挂在嘴边,正经生意没见怎么做,靠黑白两道吃得开到处惹是生非,30集了生意还没有步入正轨,发迹就靠卖假鹿皮以次充好?
你让那么多老老实实做生意的晋商脸往哪放?
居中还充满了导演和编剧对山西人的刻板印象和文化强奸,比如说山西人吃面就是看醋好不好,你多研究一下山西的面食文化会死吗?
结尾为了政治正确更是尬出天际。
在我印象里,好像就是从这部剧播放那一年开始,央视制作的正局越来越浮躁,逐步丧失内涵,到现在基本没人看了。
初看《走西口》,我是充满排斥情绪的,因为总是出现配音有问题,同时对于故事情节感觉略显俗气,但是深入以后发现故事情节还是非常不错的,同时对于从《樱桃》到《走西口》的演技深深的佩服。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之一,也是历史持续最长的人口迁移,长达500年。
而正是这样的大规模长时间的迁移造就了晋商的繁荣。
田青及同伴如同现在的北漂一样,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最后发财富贵的有,苟且偷生的有,然而到最后都回到了起点。
结尾,最开始的一批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他们象征着中国封建的,落后的面貌,以及一个旧的时代衰退死亡。
刘一刀代表中国最后一批土匪,这样让人不恨的坏人群体,消亡。
田青活下来了,因为他是革命者,敢于跟随时代潮流走下去的勇士,他代表的就是革命烈士(徐伯伯)永存的民族精神,虽然不知道他会不会牺牲,但如果他也倒下,也会有继他后尘的人,不断延续。
大院是留不住的,它象征封建,封建终被淘汰。
通过群体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中,艰难与心酸。
晋商的繁荣到衰败。
挺好看的。
丫的,央视又来忽悠老百姓。
什么央视开年大戏,第一集讲徐木匠受伤,田家少奶奶救下他,他是兴中会革命党;第二集讲田耀祖输掉老婆、田产、房屋。
接下来徐木匠救下淑贞帮助她养大田青……我们再看《南方有嘉木》的情节:小说开头讲林藕初救下太平军乱党吴茶青;后来讲杭九斋输掉了茶庄、房屋;杭天醉在管家和生父吴茶青帮助下赎回了家业,天醉却不认亲身父亲……这不都差不多的情节吗?
我太郁闷了,央视怎么能上这样的电视剧,忽悠观众至此?
有都看过的人么?
说说吧。
许是我受电视连续剧的虐待太多,抵抗力强,基本上只要前三集看得进去,不管多么臭长,都能坚持看完。
听身边朋友同事谈论起《走西口》,一个个眉飞色舞,好像讲自己七姑娘八大姨的琐事儿;我作为一名病入膏肓的话痨,插不上嘴,干着急。
索性买来碟片,用一个礼拜不到的时间,52集全部看完。
从情节论,《走西口》可以指摘的地方很多:田青的形象过于完美,除了年少时驱逐徐木匠那一出,到后来,基本上没犯过错;豆花在皮匠铺里,醋劲如此旺盛,甚至不惜与巧巧动刀子。
与田青成亲后,性情、心胸都像变了一个人,尤其在对待丈夫的前任翠翠上,坦荡无私的像个圣女。
给人的感觉很假(无关演技);那个神通广大的诺颜王子,像儒勒·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里的尼摩船长,总在山穷水尽时扮救世主出现,令人惊喜交集;结尾更加荒诞,那二当家会在仇人们互相残杀、大事即告成功时,冒冒失失跳出来阻止刘一刀杀田青,并滔滔不绝不打自招;又在几个尚有抵抗力的大活人面前耍流氓,最后被死了半吊子的刘一刀从背后捅死,——怎么看都像个傻逼;而田青,会在亲生父亲为救他而丧命之后,立马给亲娘操办喜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我曾看过一部记述徽商遭际的电视连续剧(忘记名儿);比较之下,这部讲述晋商发迹史&革命史的故事,要逊色得多。
单从人物传奇故事的角度来分析《走西口》,很菜;若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在形象塑造方面,有几个边角人物刻画的很成功。
本文择要谈谈我喜欢的两个人物:田耀祖与梁满囤。
田耀祖:一面是个色厉内荏、报复心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反面人物,一面又有着护犊情深的人性;有时还插浑打科,令人爆笑一场。
这是个可恨可悲的小人物,又不乏小丑的可怜可爱。
他的个性多是从他的语言反映出来。
给土匪刘一刀做眼线,是他在枪指着脑袋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也是他为早日赎回田家大院,所采取的聚财手段。
“仁义礼智信”的家训,在他,基本上都要加个“不”字。
与土匪们打交道,他恨不得摆脱他们,又自知无力抗衡,只会在背后喃喃咒骂。
他与徐木匠的对手戏,颇为搞笑。
这一正一反两个人,是情敌,又有共同关心保护的对象。
正所谓休戚相关。
与徐木匠的交锋上,每一次,他都是理屈而词不穷,最后反而把徐木匠抢白得起身开溜;他手无缚鸡之力,斗勇方面不行,对着人的背影唾弃,或跳着脚的咒骂,是他的拿手好戏;对待徐木匠方面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他的挟私怨报复与良知未泯的矛盾:他虽然咒骂着让徐木匠死,却在徐被通缉时,叮嘱“小心别给人打死了”,甚至在最后,他想阻挡徐木匠回山西与他老婆淑贞成亲,怂恿刘一刀抢劫时,仍然不愿伤他性命,而是一再叮嘱:这次分红的钱他统统不要,只要徐木匠这个人,而且一定要活口。
中国人的护犊情深,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对儿子田青自是百般呵护,在梁满囤休妻再娶之后,他为给女儿报仇,施行了一系列阴谋诡计,不仅令梁满囤的生意血本无归,也令他伤尽脸面。
这些因爱而生的报复心机令人心惊;他自知罪孽深重,为了得到与后辈亲近的机会,不惜多年来隐瞒自己的身份。
然而骨子里,对亲情与父纲不无向往,他让女婿梁满囤认他做干爹,连声呼唤,连声答应;又借着醉酒,死乞白赖让田青认他做干爹。
——他是个无余地回头的浪荡子,又是个可悲的父亲。
梁满囤:和田青的家训类同,他的处世格言,多是“我爹说……我爹说……”。
然而他是个从小被纵容着长大的穷孩子,爹娘娇惯他,年长他九岁媳妇儿丹丹凡事依从他,惯出他的自私、“蔫儿坏”;在走西口路上的惨痛经历,以及在皮匠铺,裘老板为考验他,把他放置于一个残酷的生存环境下。
所有种种,使得他爹传授给他的那些淳朴的为人处世原则,在他心里被严重扭曲。
他成为一个见利忘义的负心郎,一朝得志语无伦次,以至于不识好歹,恩将仇报,为虎作伥。
在梁满囤身上,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阶级局限性:农民的狭隘偏执,商人的唯利是图,暴发户的轻狂乖张。
然而梁满囤也是可怜的。
身边的田青是一面镜子,处处照见他的不足、愚蠢。
田青各方面的成功得意,是压在他头顶的大山,他没有田青的文韬武略,没有田青的长相出众,也没有他的聪明才智。
要寻找翻身的机会,要出人头地,势必得寻找捷径,付出代价。
这便是背叛田青的姐姐丹丹,给裘老板做上门女婿。
梁满囤也是善良的。
迫于裘氏父女的压力,他不敢孝顺爹娘,偷偷让何先生给爹娘十块大洋;在他破产翻身后,命令巧巧给他端洗脚水,却又心疼她怀有身孕,把脚盆从她手里接过。
及至后来,他把房契还给田青,为夺取那笔可令田青起死回生的货款而丧命。
梁满囤的表现,一直令人看不入眼,可你对他却恨不起来。
他承受屈辱的耐力,他的自卑,莫不让人心生同情。
梁满囤只是个农民子弟,他接受的训诫,只能够做一个出蛮力不需动大脑的农民。
而从商之道,首先是儒学。
故成功者多为儒商,后来他在待人方面,向田青学习,只是,在从商之后才开始的启蒙,来得太晚了。
好的文艺作品就是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
前些年自从《闯关东》大火后,又播放了《走西口》,都是讲述在那个贫弱的年代,升斗小民如何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寻找生活,兴旺家业的故事。
所以,越是生存艰难的时代,越是人性需要一次次的面对考验的时代。
在这样的故事里,往往不仅是大人物,甚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要经受人性的考验,让灵魂和现实一次次的发生碰撞,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简简单单的以是非对错来直接评判,人性,往往是复杂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裘记皮匠铺的老板,全身上下处处透露着小商人的精明,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惹得家破人亡。
从一开始,被土匪撸上山,性命攸关的时刻,还是不肯痛痛快快的交赎金,他不知道那些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吗?
爱财如命甚至胜过生命。
后来因为被田青逼交多了五十块大洋,就要报仇甚至不惜要田青的性命,却对于田青把他们从土匪山上救下来的恩情,丝毫不念。
后来知道错怪田青悔过不已的时候,更多的也是怕面对自己良心的谴责吧。
后来为了让田青心安理得的在他的皮匠铺帮忙,不得已收了梁满囤和豆花两人,表面上一副大善人嘴脸,但背地里却让师傅找茬想排挤走梁满囤。
在他的身上,时时刻刻充满着精明和算计。
为了试探田青,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田青的人品,甚至不惜耍手段让其心动,即使田青为了豆花放弃他的诱惑,他还能看似明白人的夸一句“正人君子”,转眼就认可了在他的各种欺负之下还能忍辱负重的梁满囤,认为此人好拿捏,至少能保住他们裘家的姓。
他使手段让其休妻再娶,看似成功,商人本性再次一览无余,至少要保本,绝不能吃亏。
可是他能明白田青不唯利是图的高尚,怎么就不明白一个为了富贵抛弃糟糠之妻的人,真的是可以信赖的吗?
尤其是之前对梁满囤的排挤让其心中的不平衡更甚,为以后的报复心里深深的埋下了种子。
说到底,还是商人本性贪心,利益面前,看似精明的人也犯了最大的糊涂。
此人看似处处精明,为商也能明白诚信为本,实则并无真正的大智大勇,反而唯利是图,自以为是。
说到底,只可得小利,最终还是因为贪心丢了一切。
就像豆花说的:“人心哪那么容易看的明白。
”除此之外,剧中另一个大反派梁满囤,也是让人无法直接评判。
在走西口之前,穷家娇子但好歹是本分人家长大的,虽然好吃懒做,有点奸懒谗猾,好耍小聪明,但人也不坏,也能分辨是非对错。
但对田青强烈的嫉妒心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也让他心里的恶一天天的被滋养长大,最终走上不归路。
他的变化有生活的因素,但,心智本就是通过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来磨砺的,他,没有通过磨砺。
是的,我们得心中皆有善恶。
例如何先生,明白老板的各种小心思,也能看清是非对错,但毕竟给老板干活,很多事情也选择明哲保身。
我们并不能因此抨击此人非真正的君子,个人有个人的缘法,不能强求别人。
翠翠的丈夫邹老板,刚开始也也一定是真心想帮助翠翠的,他也并没有欺骗翠翠什么,但是婚后对翠翠的种种疑神疑鬼却又把他内心的恶大大的放大了,因为贪心,因为欲望。
不过好的作品,除了触及人的灵魂之外,同样给人以希望。
而主角往往就是承担这个任务的。
田青作为主人公,正直善良,勇敢无畏,无私真诚,面对猜忌坦然面对,面对困难首当其中,永远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他肩负起兴旺家族的大任后又背起民族兴亡的大义。
正因为他的这些品质,能在一路的走西口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获得无数青睐,化解无数恩怨。
我想,这样的角色的塑造,并不是为了展现一个完美无缺的主人公,而是为了告诉观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性中的这些善的部分,都不应该被丢弃被抛下,做事先做人,这些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正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扬、传承的根本。
在家陪着老爸老妈看了几天的《走西口》,实在是索然无味。
节奏很慢,台词很雷人,剧中人扮相很搞笑。
看到田青被抓打得那么惨,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新年之初就放《走西口》,那就是告诫人们“出外打工危险,广大农民工不要外出务工了”,呵呵,跟当前形式很契合哦
淑贞(田青他娘)被她夫君卖掉,女人是物品田丹丹:她爹败光家产,让她成为村妞,被她娘卖掉当童养媳,给弟弟换食物,长大后被童养婿抛弃,孒然一生,患病而亡,最悲苦的一生窦华(女权思想蒙芽者):被拐差点成了二当家压寨夫人,被退亲,差点和能文能武的田青当了一对鬼夫妻,为情敌爱人几出几进监狱,结局后来差点又被强(阴影),好在她思想觉悟高,非常有文华,带领田青爱国,和田青一起发家致富,比较美满翠翠:被五十岁的老槽糠囚禁,失去了自由,后来在土匪爹开了醋坊,结果死在自己爹枪下裘巧巧:她爹是一个克扣员工伙食毒打员工的资本家,他不相信女儿聪明能干,能学会两三门外语,但是不能挑大梁当大掌柜,挑来挑去选择焉儿坏的梁满囤当女婿,败光他家产业
从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俗,看到了军阀混战和政府的官僚腐败;也从田青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和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希望。
从田家大院遗训的变革,也反映了这一点:田家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金匾,上书“仁、义、礼、智、信”为田家的家训。
田老太太对它的解释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后来田青《走西口》创立了“志同贸易公司”,而公司的训诫仍为“仁、义、礼、智、信”。
他接受革命党人诺颜王子、徐木匠(宝音)的影响,其意被徐木匠修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营为智;以义取利为信。
后来田青从一个努力复兴家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忧国忧民,为之求翻身解放的共产党人。
重新赋予了“仁、义、礼、智、信”新的内涵::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并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
而为之奋斗。
《走西口》既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也写了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成长壮大的历程。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的姐妹篇《闯关东》,是因为我在参加革命前闯过关东。
幼小时妈妈给唱的儿歌,就是“我娃亲,我娃亲,我娃大了走关东,毛兰布,幞头青,虾米、海带吃不清”。
我曾经在辽宁清原县的一个叫谦聚海的烧锅(酿酒厂)和沈阳中街天益堂中西大药房当过学徒。
同样我也喜欢《走西口》,因为我的祖辈也走口外。
《走西口》是走包头,而“走口外”是指出了张家口的大境门,就是“口外”了。
我们家是以“走口外”经商起家的,爷爷他早年在库伦(现在的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开设了一个农场。
一是种植;二是做皮毛和茶叶生意。
父亲毕瑞万和哥哥毕秀珍都去过。
那里容易赚钱,但是往返非常艰辛。
听父亲讲,爷爷在那里还成过家。
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独立,生意无法继续做了,就都回来了。
积累了一些财富,置房子买地,家庭兴旺了起来,…… 。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这部戏,不但因为《走西口》是一部气势磅礴,描述了那个历史时期山西人用血泪、坚忍、诚信勇往直前的经历,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作品;而且因为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家庭也有相似的经历,看了它引起我对往事的无限思念。
看了它,同样也可以激发人们继承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
打着历史正剧幌子的降智狗血尴尬偶像剧,3/4演弱智谈恋爱,1/4演弱智玩金融。编导怕是脑子里是屎才能拍出如此全员精神分裂的剧情,基本动机因果脉络都成问题。讲故事轻重倒置,推进剧情全靠台词,只有表皮和结果木有过程,把一个厚重题材拍得轻浮可笑。主要人物除了满囤和田耀祖可以靠鲜活演技勉强立起来,其他都是智障和神经病。作为男主竟然几乎木有坐立卧行之外的戏,端着一张皱眉扑克脸52集,西门庆没看出水平糟糕至此。
田青什么渣男
http://movie.douban.com/pics/nst.gif
没有闯关东好看
有些剧情有些令人反感,或许只是我无法接受吧
还是挺历史的剧
什么年代了,还这么脸谱化人物?导演选角是抓阄决定的吗?这杜淳除了吼就是问为什么,这苗圃脸上的坑都快赶上月球表面了。剧中的田青就是姐姐、娘都不要,就是要帮助无数次至我于死地的梁满囤,看,这个人物多高尚啊多正直啊,是不是对傻逼这个词有误解啊!!!
晋商文化
哥哥哥 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看劇有一好,沒有機會接觸的事物電視劇是橋樑。
小时候看的这部剧
记忆中最深的就是走西口的那首歌,朗朗上口,还有杜淳的演技真的特别棒!
越到后面越弱智
剧本太经典了,大龙老师也演绎得很好。
两颗半
一副山西人致富史的传奇,剧情本可以更好。但还是碍于戏剧性牺牲了逻辑性!
还是和老妈一起看过的电视剧
补标
我居然连这个都看过
杜淳出道时期的剧都很好看,他很适合演这类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