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特别羡慕那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羡慕他们可以踏着青石板去学校,羡慕他们可以撑着船走街串巷。
那泛着光的河水,就好像是精灵的家,夕阳斜照的时候,波光粼粼,想想就格外浪漫。
遗憾的是,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小城,这里虽然也有碧水环绕,但却是条大河,虽也是风姿绰约,但少了几分格调和婉约。
在这样的江边长大,人也像这条江一样,表面平静,心里波澜万千。
小的时候,住在一排小平房里,四周都是熟人。
但我却特别不喜欢,因为家里的事总能被别人知道,挨打了、考试没考好、偷吃零食了......后来,伴随着马路上不断增多的汽车轰鸣以及工地的嘈杂声,我的记忆就逐渐消失了。
再后来,我们都搬家了,小平房也不见了。
时代的发展从来都不会考虑到个体,我们每个人只会被时代裹挟进滚滚洪流之中,变成其中的一份子。
有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单元楼,从此,关于小平房的记忆就被封存了。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所谓的经济腾飞,只记得小城变了,到处都在建房,到处都在搬家。
记忆中的小平房成了一个小黑点,瞬间被这些变化吞没了。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虽然是水乡的故事,但却和很多地方的故事都很相似。
三个时代的人贯穿了整部电影:物质条件充裕,但精神世界孤独的晓阳。
工作认真,刻板执拗有不太安分的晓阳的父亲顾建军。
邻居郑爷爷。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孤独。
晓阳是典型的独生子女,这是八九十年代的缩影,这一代人,童年的物质条件比较充裕,但是精神却格外孤独,父母需要投身进改革浪潮和社会建设之中,用“抢夺”的姿态来积累资本。
晓阳喜欢足球,却被父亲反对,简单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形成了小小的故事冲突,父子之间的对立。
顾建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却少了那一点点激情。
年轻的沈老师唤醒了顾建军沉睡的激情。
他在沈老师的身上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她就像一块打乱湖面平静的石头,在顾建军的生活中荡漾起了无限涟漪。
郑爷爷的孤独是来源于亲人,老伴的去世,孙子的去世,儿子的南下,他固执的守着台门的一亩三分地,因为这里有他过去的一切。
所以,当规划局的人来的时候,他才会怒不可遏。
三代人,三种孤独。
晓阳的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顾建军的孤独是无可奈何的痛定思痛。
郑爷爷的孤独是空巢和远走他乡。
当然,每个人也有守护的东西,这些守护的东西则是电影中温暖的所在,晓阳的足球梦,顾建军的回归和醒悟,郑爷爷的释怀。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的结局我们是可以预见的,城市的发展将会逐渐步入正轨,个人的反抗和挣扎总是无力而多余的。
这样的戏码,经常上演,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学会了妥协和沉默。
导演周全在这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儿时的记忆,说起来就是一部拍给自己的情书。
童年的故事,时代的变迁,台门的消亡,记忆中的童年和成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让这些故事成为每个人的回忆,在清澈的西小河流淌下去。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自由与爱之地(F-and-love)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商业片”似乎成了一种主流。
流量明星+烂俗剧情的组合深受大众的喜爱,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票房上去了,但影片质量却下去了。
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小众的文艺片就成了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
虽然没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但却胜在了质量与口碑俱佳。
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西小河的夏天》便是这种类型电影的一个代表。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夺得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轻松平淡的氛围中却充斥着一种无声的力量。
影片曾荣获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KNN Award观众奖,是同年唯一获奖的华语影片,还曾获得第13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大奖。
2018年4月,该片获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提名。
此外,影片还受到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在国内多次展映。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例如爷爷的扮演者顾宝明,是台湾极具实力的演技派和喜剧演艺人员,出演了多部影视剧集,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了许多大奖,而且在话剧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
妈妈的扮演者谭卓是一个新生代实力演员,虽然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有着很高的评分。
影片讲述了南方小城里一位热爱足球的男孩和他的父亲以及隔壁的古怪老头之间苦涩又温柔的故事。
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热爱足球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
但是当老师的爸爸却拒绝为他的足球选拔队申请书签字,为此他和自己强势的父亲发生了争执。
而此时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居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怪爷爷成为了唯一一个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不仅带他去看球,还亲自上阵教他有关足球的知识。
若是影片只讲述这些流于表面上的东西,那未免太过单薄。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三代人的“成长”故事。
爷爷独自一人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儿子虽事业有成,可因为一件涉及孙子的往事和土地拆迁带来的工厂改制,导致双方不和。
最初的时候因为不舍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以及与儿子由来已久的矛盾,他没有同意与儿子一同离开。
但在最后矛盾与误解全部消散,他选择了体谅与成全,与儿子一起去了深圳居住。
看上去美满幸福的家庭却开始有了要破碎的前兆。
顾晓阳的父亲顾建华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年轻有朝气,与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从何时而起的爱慕从而使家庭陷入了危机。
巨大的压力像潮水一般将他吞没,好在有个可以理解他的妻子,帮助他认清了现实,也让他在痛苦之际完成了角色与心理的一次转换。
晓阳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这一切的亲身体验者。
在这个夏天里,他经历了梦想的被打压,父母爆发的争吵,爷爷的离开……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人世界的不安,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成长。
在这部电影之中,导演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孩子才需要成长吗?
当然不是,成长不仅仅只是小孩子的事,也是大人的事。
放到电影中来看就是,每个角色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追忆,虽然是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一个回忆,却让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整部影片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痕迹,始终处于一种平淡轻松的氛围,但如若沉溺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就会发现自己也有着同样的焦虑与不安。
尤其是在那样大的孩子的眼里,一切的一切对他都太过具有威胁性。
环境的变化,时代的更迭,人与人之间的包容,理解,体谅与成全,这些只有真正的成长之后才会慢慢懂得。
虽然这部影片也有许多缺点,如不成熟的镜头语言表达,以及稍显啰嗦的台词堆砌……,但不置可否的是影片的整体水平仍然甩出同类型电影好几条街。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处女作,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了。
“我的故事,你的回忆”这样暖心的夏日电影,你一定不能错过。
很安静的影片。
映入眼帘的翠绿,是最干净的夏天。
小桥、流水、小院子、旧房子、藏在床底下的铁盒子。
平凡的小男孩(当然比其他同学好看一点点,再一点点)拥有不平凡的梦想,还有,随之滋生的一系列少年心事。
但我想,成长最值得庆幸的地方在于:一切都会过去。
不必担心,都会过去的。
梦想遭到打击、友情出现危机、家庭发生变故、遇见了温暖,最终却要面临离别。
——可是梦想会发光,会被看见、认可;走丢的朋友会回来;家人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在原地守护柴米油盐;存在过的温暖已经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又怎么会随着时间就消失不见?
释然了的老人终于肯接受儿子安排的生活而选择离开,小孩子接受不了离别——难受啊,执拗地不愿告别偷偷在房间哭泣,又追出去大喊着“我会在这里等你”。
故事画上句点了吗?
不知道呢。
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回合,才能长大?
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老人和小孩坐在一起望着远方的背影,和最后一个镜头,小孩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望着远方的背影。
短暂又冗长的夏天,过去了。
坦白说我那时候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
就像那时候看《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
成长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许多事情,都无疾而终了。
“一切有了解释,或无需解释。
”心中的那个夏天,还在吗?
晕染着忧伤和明媚的,热烈又静谧的夏天。
我们总要长大。
慢慢来,别着急。
我们还在长大。
努力地 好好长大。
等待 成长为真正合格的大人的那天愿那个时候 我们还能记得最初的那个小孩。
文 | 乐一狸又一部讲述90年代小镇故事的轻慢文艺片,故事发生在水乡绍兴河边的台门里:貌合神离的一家三口,和一位独居老头儿。
1998年,10岁的小学生顾晓阳痴迷足球,但其父顾建华作为学校教导主任,认为足球使孩子学习分心,想方设法阻挠孩子参加足球队选拔,只有同院邻居郑爷爷,偷偷带晓阳练球。
暑假开始了,晓阳的妈妈代表县越剧团,角逐当年梅花奖,疏忽了家中的变化:因为足球事件,儿子跟父亲日渐疏远、矛盾加深;而丈夫对新来的实习女教师,发生了超越同事关系的感情……晓阳在学校发现了父亲与女老师的暧昧,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而一起踢球的郑爷爷,也跟自己的儿子媳妇产生了激烈矛盾:老人辛苦创下的工厂,即将被继任的儿子转卖。
郁郁葱葱的盛夏水乡,酝酿了一场暴雨:晓阳妈妈发现了丈夫的不轨,夫妻失和,实习老师也随即离开,去了别的学校;晓阳在父母争吵中,偷偷跟郑爷爷跑到酒吧看世界杯,他们的偶像皮耶罗,却在决胜局接连失利……郑爷爷带晓阳到杭州,看到了少年足球选拔的绿茵场,晓阳在此做了场胜利的足球梦;而回到绍兴,郑爷爷也在晓阳的鼓励下,终于接受了自己亲孙子离世多年的事实。
原来,郑爷爷把对孙子的希望,转寄在晓阳身上,爷爷最终被儿子媳妇接到深圳生活,临走前将孙子心爱的足球赠给晓阳。
平日唯一的朋友郑爷爷离开了,父亲未能升职,母亲也未获梅花奖。
一家人雨过天晴,继续着平静的生活,而临水的台门老院,也即将面临市政拆迁。
暑假结束后,晓阳带着郑爷爷的鼓励,努力向父亲争取足球选拔的机会,最终获允。
在那年云潮暗涌的夏季,10岁的顾晓阳用童真的双眼,发现、记录、反抗乃至扭转了身边的成人世界。
知名演员谭卓、表演老师张颂文、老戏骨顾宝明、灵气童星荣梓杉,共同演绎了这个寻常故事中的精彩篇章,举手低眉,都是日常的生动,和琐细的真实。
谭卓的越剧训练,默默领引她成为后来《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
片中随处可见的青石板街、千柱屋、小百花艺术中心、东浦夜市、谢公桥河沿、仓桥直街、八字桥等20多个景点,和多位当地名人,让《西小河的夏天》成为绍兴特色浓厚的旅游和人文名片。
配乐方面,实习老师扮演者董晴联合创作的《游夏》,旋律悠扬、辞句质朴,为影片赠添了一笔清新纯净的亮色。
全片并未有意料之外的情节,也无突破传统的意象或炫技。
淡淡的情绪始终流淌在侧,与寻常巷陌和百姓人家一道,让你在溽热中,重拾安靖。
还挺喜欢的,大概是导演用了潺湲舒雅的文艺皮来包裹一件弓马娴熟的手艺活儿,私本位谨慎地低伏于情节后,看起来闲庭信步,实则步步为营的缘故罢。
镜头捕捉到的绍兴极美,玉带弯桥,垂柳若抱,四合院儿檐色幽深,巨蹲狗似的,居高掷下大朵大朵黑云,喝开了如火骄阳。
人物一开口,不论主角配角,群演龙套,声音都像水洗过杨梅,半拍慢,清凌凌。
无端想起高中时隔墙听苏杭籍(大概)母女对话,莺莺呖呖,自然连韵,我以为阿姨在轻声唱歌,同窗却说她在挨骂的往事来。
一笑。
顾老爷子台湾腔算少了,倘若是其他普通话片子估计也够使,可惜放此区间,依然朱鹮间鹤,一望出离。
故事并不复杂,四合院儿老中少三代人各自生命曲线的节点横剖,再纵横交错。
少年人要反抗父权坚持梦想,中年人要身份认同解决危机,老年人要勘淡死生自我和解——探讨范围不可谓不广,导演入刀的气力却很克制,叙述也很温情。
顾父再怎么古板专制,未曾碰小孩儿一根手指,也未曾说什么不堪的重话,实在“两害相权”,唉声叹气也就取其轻者也了,倒是他自己的问题麻烦许多。
说到这里必须夸张颂文老师演得俏。
增重二十斤使灵魂灌了铅,行动都是不合时宜的磕碜和不安于室的骚乱。
最终,青春梦幻和升迁热望都是泡都是影,扎破膨胀放出脓血,踏实过活才是老实人获取尊严的不二法门。
喜欢杨惠芳冷月花影,背人处流泪的设计。
“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到白头也不是自己能定,无缘配也不是自己能定。
呜咽五秒钟,擦干脸又是没事人。
整个故事走完,只有一老一少完成导演赋予的使命。
老人无求,少年无畏,中间尽是苦酒微醺的苟且,那似乎也很合理。
影片中的晓阳,其实内心世界有些封闭,所以跟徐梁闹变扭,有误会他也事后没有主动去解释,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爸爸取消徐梁资格的时候,他明明很想在他爸爸面前替徐梁求情,却硬生生的只喊了两声爸爸,第一声里有他想为义气呐喊的勇气,第二声里有他对父亲的畏惧及他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乖巧。
后来终于遇见一个可以让他从禁锢的世界里感受新的世界的领家爷爷,他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透露在空气下这样的毫无遮拦,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英勇,敢于违抗一直压抑着的世界的一次抵抗,但是带他呼吸这个世界第一口自由的气息的人终究还是离开了,他无法直面爷爷的离开,一直不敢面对分离,直到人离开他才奋力追赶,但是看着那辆黑色的轿车离去的那刻他却停留在那里,没有再追赶他只是目送,他节制的表达着不舍的含蓄,然后对爷爷说,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说,会等他回来。
虽然不知道后来他们是否相遇,至少小阳遵循了自我的内心,最后也坚持了自己的足球梦,即便小阳又回到了一个人的孤单里,或许孤独最终会成就小阳的梦想,就像有人说梅兰芳的一切来自孤独一样。
《西小河的夏天》不仅是去年韩国釜山电影节唯一获奖(KNN观众选择奖)的华语电影,还在之后入选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各类影节影展。
一部儿童题材的独立处女作,能跑不少影节,获得奖项的认可和不错的口碑。
这些都是令我能抱有期待,并寻找到有排片的影院去看这部“艰难一见”的电影的原因(它的排片甚至不到1%)。
可惜,《西小河的夏天》并非是一部佳作。
它在中途一度陷入了俗套的中年危机,“知音体”篇幅近三分之一,在偶然与巧合中勉强地维系着戏剧张力。
不过至少,以两个家庭互文为框架、个体情感转变为切入点的它,最终还是能以诚恳的创作态度做好分内之事。
电影讲述了九十年代末,发生在绍兴老台门的三代人之间的故事。
时值1998年的夏天,热爱足球的男孩顾晓阳为了参加足球选拔队,和自己强势的父亲发生争执,院子里的邻家老头则成了他的师父。
这位爷爷独自一人居于破旧的房子里,儿子虽事业有成,可因为一件涉及孙子的往事和土地拆迁带来的工厂改制,导致双方不和。
而不太调和的段落,则是顾晓阳的父亲顾建华则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身为教导主任的顾建华陷入了自己的一段不伦恋情,使家庭陷于危机。
《西小河的夏天》的确在不少场景里维系着观众的童年体验,所探讨的主题也足以令人代入其中。
我们何尝不是在孤独与不被大人理解的环境中靠寄托一点点长大?
但即便是进入足球校队——这样一个在成人世界中可以被随意碾压的简单梦想,在儿童的世界中都是易碎的。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夺得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
《八月》不过,这部电影在创作观念上,实则与《八月》相去甚远。
《八月》靠生活流的、看似情节稀薄的笔法,深深浸透对特吕弗(《四百击》)、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侯孝贤(《童年往事》)三者电影语言的致敬。
在这些影响下,张大磊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私密的情感体验做出了凝聚细节的重心,最终营造出一曲散文诗般的时代挽歌,散落而丰满。
而《西小河的夏天》,则更像是几年前的《爸妈不在家》,或是杨德昌的《一一》。
《爸妈不在家》
《一一》周全并没有在影片氛围上呈现出一种散落在童年记忆中的私密感,他也无意于此,而是更注重精密设计的情节构建和桥段间的组接落实,使作品“重情节”且框架工整、意旨清晰。
当然,他的水准并不能与大师杨德昌或拿下金马最佳影片的陈哲艺同日而语。
《西小河的夏天》虽有着设计,内部却几乎不存在留白/隐喻的空间,社会性也并没被系统化地纳入讨论,很难谈得上可以被回味。
与《一一》中的洋洋遥相呼应,顾晓阳也通过摄像机镜头纪录下了对生活的发现。
但周全并没有赋予顾晓阳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哲学性,而是将白描进行到底。
他将两个家庭各自的秘密与生活,赋予在一个小孩的身上,令顾晓阳成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
老年的父亲(邻家老头)与儿子不合——不仅因孙子的意外亡佚,同时也不想过着住在深圳的晚年,宁愿独居也拒绝被儿子安排。
双方宛如一对家庭的镜像,产生了对话与交流。
归根结底,《西小河的夏天》的问题,还是太中规中矩了些。
绍兴的地域环境并没有被导演真正利用进作品之中,设定出“地域物语”,而是更多作为故事发生地的简单幕布与有明确指向的道具。
相信,浙江人对此能体会地更深,即便从小生活环境相似(“台门式”的家),却无法进一步产生共鸣。
三代人的苦恼,似乎也如拳拳打在棉絮上,缺乏进一步的发力,没做出其中的层次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电影的主角虽是三位男性,但令人最意想不到的出彩表演,则来自于饰演母亲的谭卓。
她在出演过的《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和《暴裂无声》中,都以不多的戏份中献出了精准的表演,在《西小河的夏天》同样如此。
她将南方口音、越剧唱段信手拈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番演绎,这部电影会黯然不少。
最终,《西小河的夏天》的落脚点还算是恰当的。
周全选择在情感上发力,在关键处点到为止。
没有亲缘关系的一老一少在弥足珍贵的陪伴和不得不面对的分别里,学会了与有亲缘关系的家人和解;其他人的困惑与苦恼,也在水乡的温润下逐步走向出口。
但新的孤独开始围绕着顾晓阳,他学会了一个人在台门的院子里踢球,此刻,童年走向终结,影片戛然而止。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承认这部电影虽然在之前有些许的不足与失当,却依旧是部尚可看看的作品——因为它道出了童年大同小异的烦恼:即便只是微小的愿景,都要学着去面临当它失落时所承担的苦涩,学会在破碎与孤独里默默长大。
听着“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这首歌来回忆这部电影,然后觉得,不知道还不是主角光环的作用,还是觉得电影里面这首歌更加好听一点点。
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就像我们所有的人都经历过的那种夏天一样,我站在这个故事里面,陪着男主经历了他所经历过的那个夏天,那个夏天平淡又平凡,但是那个夏天像是我们所有人经历过的所有的夏天一样。
夏天里面有父母的争吵,有成年人的委屈,有小孩子的期盼,有老年人的难过,有青年人的向往...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那个夏天里面。
沈老师的“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地谈了一些...”很有那年夏天的感觉;晓阳在那年夏天里面,流出的汗水,也是完整的夏天;晓阳妈妈唱的越剧,咿呀婉转,摄人心魄;晓阳爸爸并没有得到的副校长的位置,也在那个夏天里面渐渐远去。
(一)也许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夏天 台门的风,天井的云,西小河的夏天。
想必这条河一定见证了很多很多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很多很多人的悲欢离合;晓阳和伙伴们就在河流的见证之下,静静地成长着。
沈老师,老爷爷,顾主任,晓阳妈妈,小宝...不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多久的时间,那条河流一直一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他沉默不语,但是他也无尽包容万事万物。
顾晓阳的夏天,让我想到了我童年时代的那些无聊又无趣的夏天。
记得夏天的时候,我每一天的日常便是趴在家里写暑假作业,然后在暑假开始的最初半个月之内写完所有的暑假作业,剩下的时候,把我的暑假作业给别的同学“抄。
” 别的同学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尽情玩耍。
我童年时代的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跟随着我的小伙伴们去街上瞎溜达,为了看桃花,跑到了隔壁村子,四个人,四辆车子,那是最好的时代。
童年时代的夏天,和小伙伴们走很远的道路去隔壁村子的树上偷摘一些桃子,然后随便洗一洗送进嘴巴里面。
童年时代的夏天,每一天脏兮兮的,满头大汗,头发很长,但是一点也不干净;衣衫破烂,生命破碎,一无所有...虽然我现在也是一无所有。
但是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夏天,一点一滴,一天一天,都像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夏天。
(二)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顾晓阳十分热爱足球,但是身为教导主任的父亲就是不愿意让顾晓阳踢足球。
他觉得“踢足球”耽误学习,影响成绩,对自己不怎么好。
但是顾晓阳还是很热爱足球,即使父亲反对,即使觉得自己没有机会,顾晓阳还是很热爱足球,即使热爱足球这件事情在遇到父亲这个阻碍的时候两相争执,不相上下的时候,顾晓阳还是很热爱足球。
然后我便在想,昨天看的那部电影《橡树男孩》,小男孩很喜欢音乐,没有音乐的话,男孩的生命都变得不怎么完整了,即使如此,那个男孩还是很热爱音乐。
换成顾晓阳。
顾晓阳很热爱很热爱足球,顾晓阳觉得如果没有足球的话,自己的生命也是处于并不完整的一个状态,两个人,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不能够失去这项爱好。
又比如我,如果我的生命之中没有读书这件事情的话,我觉得我的生命也是不完整的,我觉得我活着的话,我的生命好像缺失了一些什么东西一样,我无法释怀。
虽然实话讲说我真的好久没有认真读书了,但是读书这件事情还是存在于我最内心深处的灵魂之中。
最后还是顾晓阳的爸爸妥协了。
顾晓阳的爸爸同意顾晓阳参加足球选拔比赛,顾晓阳的爸爸同意顾晓阳走这条路了,既然是顾晓阳自己选择的道路,顾晓阳怎么样都要往前走的吧。
对于孩子们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们有兴趣的话,我们还是应该“因材施教”,因为孩子们热爱的东西,你怎么抢,你怎么说,他都会从内心深处不同意。
(三)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真的很有意境,很有98年那年夏天的感觉。
虽然绍兴距离我家还挺远的,但是我还是可以感受得到其实是很98年的。
后来的我们都一点一点的长成了大人,一点一点地被时光推着往前走,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往前走,我们会成长的越来越像我们的父辈。
就像是顾建华,他懦弱,胆小,好面子...但是他又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
我站在二十五岁的时光里面,我很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的人,但是显而易见,我正在变成这样的人。
听别人讲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集功德五读书...” 任何时候人都应该依靠自己。
记得那年去浙江乌镇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
”只不过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在那里住上一天时间,如果有机会,我在那里住上四五七八天,每一天端着木盆,到河边洗衣服。
故事结束了。
但是后来某一天,顾建华走在回家的道路上,蓄心要待慧芳好,劝她去争那个梅花奖;杨慧芳在菜市场挑选着水果的时候,心里面琢磨着晓阳的家长会穿什么衣服好看;顾晓阳托着腮,盘算着能不能进入学校足球队,幻想着皮耶罗捧起了大力神杯,摸着脸上洗掉的巴西国旗,不知道郑爷爷在深圳过的怎么样?
台门的风,天井的云一如往常,平淡地就像98年的夏天。
中年沉闷的生活、小孩子执着而不被理解的梦想、孤独的承受着失去孙子之痛的老人,西小河旧旧的老房子,青石板的路,这旧旧的岁月,旧旧的流淌。
随着年龄的渐长,自身的历史越发厚重,伤痛越积越多,越觉得生活的沉重,有时候不想去看深刻而主题太过沉重的片子,或者烧脑的片子,但也不想看那些刻意迎合观众的片子。
这部片子刚好满足了我的口味。
它像老房子房檐上的一片瓦,朴素而自然。
顾爸爸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穿梭,生活像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在一天天的日子里消磨殆尽,他也一天天麻木,年轻时爱谈的文学不再谈起了,生活变得凝滞,他也是这凝滞的一部分。
年轻的沈老师的到来,给他的生活注入了一抹鲜活。
沈老师像一只小鹿,跳跃到他的眼前,唤醒他的感知与热情。
他开始谈文学,开始去跳舞,开始为了沈老师的笑容而努力,看到沈老师的笑容,他开心的像个孩子。
他是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人,是一个出轨的坏人。
但我不想谴责他,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生而为人的痛苦,我看到了他的可怜。
其实,他是大多数人的影子。
人一生下来,就面对各种各样的局限,很多东西我们可以痛苦而努力地打破,但更多的东西我们没办法打破,也根本没有勇气去打破,于是有人选择在安稳的日子里绝望而又麻木。
沈老师是他绝望而又麻木的生活的救赎。
是选择被救赎,还是选择在道德里煎熬,继续忍受绝望而麻木地生活?
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吧。
而这种选择,不论怎么选都是错的。
顾晓阳,一个热爱足球地小男孩。
爸爸认为读书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对他以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以一个父亲地责任感和爱的名义,督促他读书,粗暴的扼制着他对足球的热爱。
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对晓阳也疏于关注。
不被理解的孤独在哪个年龄段都存在着。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小孩子的忧愁很简单很小,但在他们的小小世界里也足够大得让人忧愁。
郑爷爷,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对孙子的意外离世久久不能释怀。
晓阳的不被理解,晓阳的孤独,他都看在眼里。
他想接近晓阳,想要和晓阳玩,想要把自己的爱给予晓阳。
有时候,当你心里有很多爱却没有给予的对象的时候,也是很孤独的。
因为给予爱和被爱一样,都是很幸福的事。
在晓阳身上,他多多少少投射了对自己离世的孙子的感情。
而晓阳消解了他的孤独,盛接了他无处安放的爱。
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治愈着。
然而,就像夏天终会离去一样,郑爷爷也要离开晓阳,去深圳和儿子一起住了。
晓阳知道后,愤怒的骂着爷爷是个骗子。
这种愤怒带着爱、不舍和无可奈何。
爷爷走的那天,晓阳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看着爷爷的照片哭的很伤心。
这是最令我动容的一幕了。
因为这种感情真的太纯粹了,越长大越明白这样的感情有多么难得。
爷爷还是走了,当晓阳心里对爷爷的爱与不舍超过了因此而产生的对爷爷的愤怒,他又追出去与爷爷告别,但爷爷已经走远了。
就像夏天会离去,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下一个夏天的如期而至。
只要有爱和牵挂,我们总会相见。
平平淡淡的 对我来说还蛮有感觉的。
让我想起了一段 可能是梦又可能是真的 模糊的记忆是小时候 还没有那么认识路 但是一个人 从不知道哪里想要抄近道回家我要路过一片水塘 周围都是绍兴的老房子 可能还可以看见船我还会遇到一棵树 它在地上突起的根是我要转弯的标志绍兴好像已经不是我小时候那个样子了回忆起来的路 怎么想也对标不起来现实
过于平稳也很平庸,没有深度也没有质感,远逊八月,可以上cctv6展映的水准
我知道我为啥觉得不灵了,因为我不懂球=,=
三星半。踏踏实实地讲故事才是电影最应该做的。
看这个演员结构,真的有点像是《隐秘的角落》的预演练习啊~同样是儿童视角的影视,同样是发现“秘密”的故事,把它看成“朱朝阳”父子的养成史吧。
北方有《八月》,南方遇《夏天》,同样的平和、自然,像是北京的旧街里、老四合,也像徽派建筑一样带给人温柔而散淡之感。收音机把九十年代的江南小镇和遥远的世界杯战场连接到了一起,意大利没拿到冠军,父亲没找回年轻,爷爷留不住孩子,虽然如今C罗依然神勇,但九八年的夏天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菊次郎的夏天加一一等于不知道想说什么
侯孝贤风格来拍发生在内陆的故事,氛围感不自然
西小河最二逼教导主任的夏天。用一切美好,自动释怀,只有怀念的单纯镜头捕捉孩子的纪念体电影,照相机是致敬洋洋?用另一个视角去制造父亲的二逼有些多余和偷懒,逻辑更不够顺畅。年轻女老师到底是要干嘛?没当上副校长怎么回事?总之发生过些不惊波澜的事情,夏天就过去了,我很怀念他。
老气横秋的处女作儿童片感觉…全片只觉得想当副校长的教导主任爸爸形象塑造得很到位
平平淡淡 剧情也在意料之中 把女性自身事业的成就归结为“为了这个家”实在没什么意思。同时女性扮演了劝掇送礼的角色,以此为男人事业的失守找到大环境不合时宜的借口。但其背后,隐藏着把女性的成功丑化——非实力,送礼。在男性意淫的段落中,女性被推到了“那你为什么和我爸去迪厅”的道德风口。同时,她被“告别”。最后,他则回归家庭,好爸爸。恶心的父权产物。1星都不想给。
那天顾建华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慧芳好,劝她去挣个梅花奖;杨慧芳在菜场挑拣着蔬果,心里琢磨晓阳的家长会穿什么好看。顾晓阳托着腮,盘算着能不能进入校队,幻想皮耶罗捧起了大力神杯。摸着脸上洗掉的巴西国旗,不知道郑爷爷在深圳过得怎样。台门的风,天井的云一如往常,平淡得就像98年的夏天。
叙事很稳,看着很舒服,但也挺无聊的。有点想通过不同人的这点事呈现那个地方一个大背景的那种感觉,但还是内容太浅了,其实也没什么事件。演员和制作都还不错。
演员参差不齐,剧本一般啊
#25th大影节#舒适清新的南方叙事。脱去土味的谭卓竟然还是那么棒。
很普通
广州连日30度以上的天气里,从待看list里选择了适合夏天看的电影(又见荣梓杉),普通的故事,有一段非常“菊次郎夏天”,如果不是法国世界杯、下岗等主题让我想起那些年,各种情节和对话如今的2020s仍然在发生。P.S.:非常喜欢沈老师唱的那首歌,《游夏》。
西小河到底是谁啊?
导演想表达那些人物的安静这点很棒 生活气氛什么的都很真实了 我觉得舞厅很真实啊 这样的人物真实就在我当年小时候在江南住的记忆里 问题其实只是细节太多太散了镜头又没结构概念导致故事流水账而已
绍兴古宅景色美。人物关系的设计有点意思,导演处理得比较平淡。张颂文老师一部戏让我给他的演技跪了,主席脸演得很赞,禁欲系事业单位中年干部的体态、语调都表现得那么到位。这也有化妆和服装的功劳,发际线、老干部基本款衬衫西裤都很妙。
好压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