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玲姓陈,我也姓陈。
陈嘉玲是一个生在台南,却一心想去台北上学、生活、工作的女孩,她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偷偷把台南师范大学改成台北一所远不如它的学校。
我生在北方,但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成了南方的学校。
我只想离开那个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是雾霾和沙尘暴的、在黄土高原上的家乡,去遥远的南方一个人生活。
陈嘉玲上大学之前,家里人争相为她录视频。
阿么和爸爸叮嘱她一定不要和坏男孩子们打交道;阿公拿出塑封珍藏的陈嘉玲小学时候的作文,跟她说这样子就不会泛黄了;妈妈虽然因为她改志愿而不开心,但是满眼担心,因为宝贝女儿要离开家而流泪。
我上大学之前,三叔不停地跟我说,不要被人骗了,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姥姥给我做了两整套的床单被罩,开心地说,我终于要去大城市里;姥爷保存着我从小到大的奖状,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孙女去南京上大学了;妈妈和我说,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我打电话的时候。
陈嘉玲在台北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住,家里永远有热乎乎的饭菜。
我在南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买一张回家的票,从机场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接。
陈嘉玲有一个谈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朋友,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和别人结婚了。
在阿么的告别仪式上,他从台北赶来。
陈嘉玲和他说,你千万不要再爱我了。
他说,拜托,我老婆比你年轻比你漂亮还比你善解人意诶。
我也有过一个四年的男朋友,一起长大,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有了新的女朋友。
我说,我不能接受我们就这样分手了。
他说,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一起四年了。
刚才手机相册提醒我Spring memories,打开一看是19年春天在省府街上拍的花。
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它真实、细碎又感人。
我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想起自己的回忆。
很久沒看台劇了,但這部真是台劇的清流,過去與現今巧妙來回穿插,陳嘉玲離開了家,最後又回到了家,在過去的時間線裡,竟然看到了跟《請回答1988》一樣活潑、溫暖的親情,只不過這是我們台灣獨有的人情味,看著看著就笑了,看著看著就想哭了,演員陣容強到爆,琇琴、楊麗音、謝盈萱,都是國寶級的好演員,陳竹昇、夏靖庭的表演也好可愛,太喜歡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氛圍了,真的真的好久沒看到人情味滿到溢出來的台劇了。
面對未來,或許會感到迷茫,最後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但是適時放緩腳步,家永遠都會為你留一道門、一扇窗,即便你無法成為家人理想中的模樣,你的家人依舊無條件的愛著你,所以比起討厭自己,你要多愛自己一點。
演技獎可以給《想見你》,但是劇本獎還有最佳劇集獎,無條見支持這部,第5集以後每一集都好喜歡,結尾收的真棒,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返璞歸真、回歸最真實的自我,謝盈萱的大齡剩女形象詮釋得宜,其實真的不需要第二季,但如果真的要拍懇請編劇一定要交出不輸第一季的劇本
第1集 现年39岁未婚大龄女青年刘嘉玲与男友租房同居,职业是秘书。
在参加她前男友婚礼现场喝得烂醉出尽洋相,抢到捧花回到自己房子后,她内心觉得大龄未婚这一情况十分悲凉,试图思考自己为何会走到今天,勾起一段对自己终身未嫁的二姑姑在三十岁曾经的遭遇的回忆,之后她在男友房门外手捧捧花流泪询问男友是否可以娶她……第2集 陈嘉玲戴上了订婚戒指,和江大荣去拍婚纱照。
面对妈妈的横加干预,江大荣支持陈嘉玲穿上她自己喜欢的款式,让她觉得无比幸福。
陈嘉玲想起了小时候,有钱大姑姑带表姐暑假回家探亲的往事。
因为大人的缘故,陈嘉玲和表姐一起玩耍,但也像妈妈和姑姑一样处处较劲,衣服,成绩,下棋打球,甚至闹别扭……因为姑姑和表姐本来就更有钱,又是难得回家的客人,攀比占了下风加之奶奶对她们极度偏心,这让陈嘉玲母女内心极度不平衡,满腹牢骚。
准备结婚的小两口在江大荣母亲的支持下即将在台北有自己的房子,可是陈嘉玲似乎担心自己未来的婆婆会和现在的房东一样妈妈桑其实出现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扰人清梦……同时,现实中的陈嘉玲工作并不愉快,虽是秘书却被老板安排带小三看房,被老板娘使唤,如今她会继续忍耐还是……第3集 陈嘉玲的婆婆未打招呼一大早带设计师参观房子,还说要给陈嘉玲报了烘焙课,反正也计划辞职,以后要顾家。
又拉着陈嘉玲去逛街穿一身中年妇女的打扮回来,打开收到的婚纱快递,一看是江显荣的妈妈帮她挑的,可是这次江显荣却帮自己的妈妈说话了。
陈嘉玲需要重新思考是否别提交辞呈。
公司重要客户Mark第一次见面就对陈嘉玲献殷勤,老板也顺水推舟安排陈嘉玲招待mark共进晚餐,陈嘉玲情迷意乱,又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她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且和一个叫蔡永森的男孩子共同负责给各自邻居的阿诚哥哥和阿娟姐姐送情书,阿娟姐姐给陈嘉玲描述恋爱的感觉是何等甜蜜。
陈嘉玲一时疏忽,阿娟姐姐的信被奶奶故意拿走而且还传遍了村子,臊的不行的阿娟家长直接在大街上对女儿言语羞辱,棍棒伺候,不久一家人就搬走了。
邻居姐姐的遭遇在陈嘉玲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自己家里的长辈也借这次事件拉响警报,野蛮威胁幼小的陈嘉玲要爱护贞操。
陈嘉玲从此和男孩子们划清界限,也拒绝再和蔡永森玩耍。
回到家里,即使躺在男友身边,Mark和她共进晚餐的场景依然整夜萦绕脑海,无法释怀,第二天她向男友坦白差点和别的男人接吻……第4集 餐桌上江显荣脸色呆滞,一言不发,直到陈嘉玲解释什么都没有发生,江显荣说那就没事了转身回房间,陈嘉玲追过去一看江显荣吃到花生酱过敏情况危急,急忙送医。
回到公司开会,突然江显荣拖着病躯过来找mark算账,老板娘也杀过来找老板好看,大受刺激的陈嘉玲顿时爆发,把对老板和老板娘满腹牢骚通通抖了出来并且甩头辞职。
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生病的事。
节俭的奶奶给她便当里放过期馊了的咸鱼,好面子的妈妈让她不要声张,吃下阿姨做的有蟑螂蛋的包子,肚子痛了之后懦弱的爸爸端给她的求神问来的汤药让她喝下,结果把陈嘉玲折腾到住院,大人们互相推诿,爸爸因为亲自试药晕倒,陈嘉玲才坦白是自己乱吃东西吃出问题,原来长辈给的她通通自己偷偷处理掉了。
陈嘉玲感慨,不听话会被揍,听话也不一定有好下场。
出院的江显荣和陈嘉玲回家推开房门,陈嘉玲收到了又一次惊吓。
原来江显荣为了弥补陈嘉玲,修复裂痕,瞒着陈嘉玲安排了第二次求婚,如此浪漫的时刻,陈嘉玲却爆出了不想结婚了想分手的话,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第5集 陈嘉玲执意分手,伤心欲绝的江显荣第二天就从他生活中消失了。
陈嘉玲一个人开始了原本以为自由,实则破罐破摔的失恋生活。
原本想要继续赴约mark的邀请,后来还是转身回家,路上收到一张收养流浪狗的海报。
小时候陈嘉玲的爸爸很有同情心,也喜欢收养流浪猫狗,邀请流浪汉回家吃饭,家里人意见特别大。
爷爷和陈嘉玲开玩笑说她也是爸爸捡回来的,陈嘉玲信以为真离家出走了,家里人急坏了,最后还是流浪汉开导陈嘉玲并且把她带回家。
流浪汉这么说,离家出走的人,可能就真的没有家了。
第6集 陈嘉玲的弟弟陈嘉明过来台北接姐姐回老家台南过年,一路陈嘉玲经历拒绝,愤怒,接受。
回到老家,家人还被瞒在鼓里,说陈嘉玲小时候的志愿是家庭主妇,作文还上了校刊。
陈嘉玲想起当初自己羡慕班长国语讲的好,家庭条件好,自己回家也学着要家人讲国语。
直到知道了班长的父母在闹离婚,陈嘉玲才意识到自己家就是幸福的家庭了,而家庭主妇也不再是她的志愿,虽然她也不知道新志愿是什么。
在老家,陈嘉玲遇见了小时候的同学蔡永森,才知道蔡永森离婚3年,小时候蔡永森暗恋她。
家人也收到了江大荣寄的请帖,新娘名字不是她……第7集 陈嘉玲事情败露,家人忧心忡忡,老妈想给她找工作,老爸想给钱给她,奶奶给她安排相亲,长辈的关心让她觉得的却是他们眼中的她很没用。
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拔河比赛倒是被选为主力选手,妈妈只好把爸爸梦想买车的钱拿来买钢琴并且给陈嘉玲报班,因为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学坏。
一直以来,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督促她钢琴这件事调换过来之后爸爸才意识到做坏人真的很辛苦。
陈嘉玲没有这个天赋,爸爸妈妈只好接受现实,最后还带宝贝女儿吃了一顿好吃的。
可是现在,陈嘉玲认为自己的不成器是从小注定的,她想要回台北,却被弟弟和蔡永森几个留下来喝酒……第8集 陈嘉玲决定暂时留下来帮蔡永森竞选台南市议员,哲仔告诉她蔡永森是为了继承脑溢血去世的阿狗的遗志才决定参加竞选,这让陈嘉玲也更加投入去帮蔡永森。
蔡永森的车子在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鬼屋前抛锚了,在这处破旧房子的围栏外,陈嘉玲画起童年的小狗。
老实的爸爸在家给爷爷的药材店看店,叔叔始终在台北闯荡,一次叔叔回来探亲,不但买了好多礼物回来,还说要在台南开宠物美容店,叔叔给陈嘉玲说得绘声绘色,陈嘉玲还满心憧憬地把别人家的小黑狗牵回家用奶奶的香水给它洗澡。
然而事实是,叔叔好高骛远,每次回家都在吹嘘又有新的生意,其实混的很狼狈,这次回家在外面欠了一大笔钱,叔叔这人还看不起自己的哥哥的老实样,认为没志气。
爷爷从小就偏爱叔叔,夸他聪明,如今也只能悔恨当初。
叔叔本想给阿玲解释宠物店的真相却又舍不得打破她的愿望,只能把阿玲的小猪储蓄罐还给哥哥并且用一句对不起表达自己对大哥的歉意。
叔叔不辞而别,爷爷和爸爸也替叔叔圆谎,告诉阿玲叔叔去台北开店以后让阿玲当店长,爸爸还自己写了一封叔叔给阿玲的信,画上一只台北才有的粉红色小狗。
陈嘉玲想买下鬼屋,这时陈嘉明打电话说奶奶跌倒了……第9集 奶奶爬树40年这把年纪终于跌倒了。
回到家里,奶奶没什么大碍,充满精神交代自己死了要怎么处理后事,晚辈不敢听又不敢不听。
晚上临睡前阿嬷还给阿玲讲自己的有用的话,陈嘉玲转头不想听。
第二天,阿嬷想打开坏了十几年的抽屉没打开,说突然有些累了,让他们把爷爷的裤子熨好,自己先去休息一下。
爷爷早就去世了,家人觉得奇怪,哪知阿嬷这就一坐不醒了。
大姑姑回来了,丧事又要大操大办体现做子女的孝心,陈嘉玲他们遵照阿嬷那天晚上的一切从简的要求,反而被姑姑大骂没心没肺。
江大荣过来给阿嬷上香了,陈嘉玲和江大荣两个人终于笑着永远说再见了。
爸爸对那天没有给阿嬷开抽屉很自责,费劲打开抽屉找到的是阿嬷参加唱歌比赛的歌词本和伴唱带。
阿嬷参加唱歌比赛那一次,练歌特别专注,还下重本买演出服,邀请朋友到场支持。
可是阿公因为被阿嬷教育一把年纪还喜欢吃甜食喜欢骑机车,就和阿嬷大吵一架,还打击她唱歌真的很难听很丢脸。
比赛那天,阿嬷的伴唱带忘记带了,阿公赌气在家发现了很着急,换了一部自行车带到现场,台上表演一半的阿嬷如愿动情演唱完这首《纯情青春梦》。
阿玲意识到,阿嬷当初唱的这首歌是为自己而唱。
因为最后那天晚上,阿嬷和阿玲说的是,虽然阿公对她挺好,但几十年来,她都是作为陈夫人,老板娘,阿妈,阿嬷而活,已经好久好久没有人叫她阿月,月英了。
阿嬷虽然希望阿玲结婚,却也羡慕阿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阿嬷最后的心愿是把骨灰撒向大海!
那时候,阿玲转过身却把这番话记在心里,她让蔡永森带她抢走骨灰来到海边…第10集 大姑姑在灵堂前不依不饶,谴责陈嘉玲,说陈嘉玲给谁当媳妇没人敢要,幸亏还有陈嘉明比较懂事在家,巴拉巴拉说个没完。
陈嘉明听不顺耳,当场宣布出柜,大姑姑听了都惊呆了,更是哭喊家门不幸。
陈嘉明的妈妈说自己早就知道他是同志的事了,让姑姑不要胡闹,别管他们家事!
陈嘉玲直到鬼屋只是小时候小朋友瞎传,她独自带了几个盆栽来到鬼屋,给破旧沙发铺上垫子,喝上一杯酒,给心情放个假。
Mark邀请陈嘉玲去面试,蔡永森显然很失落,又不愿意阻挠她追求幸福。
陈嘉玲回到台北,收到了阿明发给她的一段视频。
那是陈嘉玲第一次离开台南去台北上大学前爸爸让家人给她录的。
妈妈因为陈嘉玲私自改了志愿,已经赌气3个星期,最后还是给她准备了好多东西,吃的用的准备寄到台北给她,说对女儿的学习很满意,只希望平安健康,有事打电话,没事也可以打电话。
爸爸给她演示出门被男孩子摩托载,要怎么坐安全,怎么下车,故意急加速急减速的开法是流氓。
奶奶当陈嘉玲还小,说要把电锅给她带过去,还教她做饭炖肉。
爷爷说陈嘉玲的校刊范文已经裱起来,陈嘉玲的名字是什么样的美好含义,陈嘉玲小时候第一次用毛笔字写下陈嘉玲的三个字特别好看,他一直保存着……陈嘉玲面试一切都很顺利,但面对什么是快乐?
10年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她突然陷入深思,然后选择回家。
陈嘉玲回家了,回到家人身边,回到蔡永森身边,这次阿明也把哲仔带回家吃晚餐。
陈嘉玲买下了鬼屋,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彷佛回来了,这个鬼屋承载的鬼屋,宠物美容院,花店,饭店……这些幻想也回来了。
陈嘉玲在这里重新认识到人生很长,跌倒了还可以爬起来,做完梦还可以醒过来。
人生很短,没时间勉强自己,没时间讨厌自己。
她在此时此地,决心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
第一次在豆瓣上发长评,献给我最近深深陷进去的一部剧——《俗女养成记》。
最初是听了好友的安利,她说这剧我一定喜欢。
我其实之前也看公众号安利过,但是默默看了一眼演员表,发现没有熟悉的名字,还是口音嗲嗲的台剧,犹豫不决。
但最终还是点开了第一集。
一集还没看多久,我就发出了和剧中女主同样的问题:陈嘉玲(女主名字),你怎么把自己活成这副样子???
看着镜头里这么狼狈的女主,四十岁了竟然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得是怎样的一个人,背后又是怎样的家庭啊。
而且剧情也没有多吸引我,险些弃剧。
后面还是咬着牙看下去,随着后续剧情主人公的回忆展开,我才慢慢发现:啊哈,小时候的陈嘉玲很聪明很可爱嘛,她的家人也好可爱呀,原来周围都是家人满满的爱意啊。
那再看看长大后的女主呢?
四十岁的陈嘉玲,因为受不了老板的不知分寸的压榨和油腻辞掉了干了多年的工作,和恋爱四年马上要步入婚姻但却没有激情花火的男友提了分手,为了逃避丢了工作还毁了婚约的现实,被弟弟揪着灰溜溜地回到了台南老家。
四十岁的陈嘉玲,没有工作,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她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但是她有主见,有能力,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最重要的是她历经弯弯绕绕,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还有深爱她的人,这些就够了。
俗女又怎样?
平凡的一生中,谁又不俗呢?
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俗女也可以活成最好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陈嘉玲,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事无巨细关心女儿本本分分又时而化身糊弄学十级大师的爸爸,活在上个年代有点守旧却尽最大努力爱着子女但其实也想做回自己的阿嬷……剧里的每个人物都那么真实那么平凡,却又那么可爱那么打动人心。
看剧时总是会不经意就泪目了。
我私心还很喜欢女主弟弟的支线剧情。
总而言之,这家人真的太好太好啦!!!
五星推荐!!!
——2022.2.19瓜的第一封豆瓣说长也不算长的长评。
(今天还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在这里悄咪咪地再次祝她生日快乐,不知道她能不能看到呢🤔)
《俗女养成记》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失业又失恋,是很惨。
可是分析一下这些都是她主动提出的。
工作能力是有的,英语特长也是有的,和男友分手也是因为自己不爱而导致的。
那么最后和解的点是在哪里呢,是女主角发现原生家庭好的美好,从台北回到台南,坦然接受这里的一切,包括初恋情人。
这其实就像我们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漂着,但并不快乐,回到家里才找回了自我是一个道理。
现实意义上所谓的拼搏和奋斗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你完全可以选择丢弃它们。
所以说,这部台剧的核很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正在北上广努力的人,在心理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的。
人生要做到不纠结太难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也真的太难了。
鸡汤很好喝,喝完哭几场继续拿刀枪。
女主的一生在挫折中度过:没有安身之处的恐慌;女主男友的妈宝倾向;职位的不上不下;工作的受气受累;同事的排挤敌视;别人家孩子的打压;拖着拖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人生;私人空间的压缩;家长里短的打扰;夫妻感情的冷淡;世俗目光下的压力;充满着比较的人际关系;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无法忘怀的旧日错事;不能自主只能被裹挟前进的生活进程;不可走错一步的人生路;暗流汹涌的婆媳矛盾;难以调和的职场矛盾;爱传八卦的街坊四邻;总有人把面子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上;飞速传播的流言;总有把责任推卸到小孩身上的大人;有着少而精的自以为是忙忙乱乱一事无成特爱起哄的长辈;想解决纷争的善良小孩最终成为被矛头直指的有问题的蠢孩子;得不到亲人真诚的爱和尊重;夹杂在恶毒话语里的微乎其微的亲人的关心;专横跋扈、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自作主张,总是想代表别人替人表达的家人;开一些没轻没重玩笑逗小孩的大人;在细枝末节上数落小孩的大人;爱给小孩下定义的家长;盲目共情孩子的家长;仗着血缘亲情以为拿到了无限次可以被原谅的金牌而不守承诺的家人;沉浸在互相贬低中的家庭关系,偏心的家庭,不成器的叔叔——含蓄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对于激进的一切都无法说出口,于是所有“站在你那边的人”都在说,放弃吧,不要破冰,站得牢比走得远更重要。
停下吧,可没有什么理由值得停下。
那就继续出发。
——虽然讲的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人生,但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台湾式浮夸风。
个人不太喜欢。
事例和主题与其他日常小丧系影视没什么区别,没有新鲜感。
——蔫坏又不大坏的女主一家看得我火冒三丈,好贱啊怎么回事,越长大就越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什么小时候就是玩弄大于关爱女主被亲情打压和包裹了整个童年,没想到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过去…小陈嘉玲太可爱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足够让你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这辈子又很短,短到没有时间讨厌自己。
童年怀旧气氛简洁有趣有舞台剧语言凝练(查了一下果然都是舞台剧演员),早于1988之前台湾就有《光阴的故事》,这是一个台南版,也是完全符合当下台湾本土意识的一切,ep6非常重要,看了那一集就知道女主一定会留在老家。
扣分之处可能是对于这种过于准确价值观的乏味,可以精准猜到哪一条线哪一句词在打什么点,对应岛内什么议题,像做题像迎合,当然这是苛责了。
台南已经等于本土,强调自我和本岛就等于台语。
诚然台北之于全岛或者也是一种文化霸权,但城乡和都市化进程实际存在的差异却因为一种必须书写台南的正确性而被抹去。
更喜欢那些闪耀灵气的地方,比如阿嫲的歌唱和遗愿。
鬼屋里原来是自己。
PS女主妈妈对同志群体的学习路径在台湾确实存在,羡慕了。
原文地址專訪導演嚴藝文,看金馬影后謝盈萱如何從淑女變俗女!?
俗女养成记BY DOMINIQUE CHIANG2019/08/05俗女養成記由金鐘影后嚴藝文初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改編自作家江鵝散文作品的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描述一位年近40歲的六年級OL,即使在台北生活奮鬥了20年,依然覺得自己無法完全融入都會生活。
從小懷抱著淑女夢的她,漸漸在沒結婚、沒小孩、沒車、沒房的現實中,認清其實自己是位「俗女」。
六年級女生究竟如何從「淑女」變成「俗女」?
以下是導演嚴藝文的獨家專訪。
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
我本來就很喜歡寫東西,拿了獎之後常常問自己,除了演戲還能做些甚麼,於是決定開始嘗試寫劇本。
因緣際會下,一個導演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俗女養成記》給我,他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戲劇題材。
果然,讓我忍不住一口氣就看完,看完之後腦袋瓜裡面有好多好多想法浮現。
而且江鵝的文筆最厲害的是,她會讓你笑一笑之後,突然又覺得眼眶濕濕的,心有點酸酸的感覺。
後來我就主動寫信到她的粉專約她見面,表明我是頭號粉絲(笑),希望可以改編成電視劇,然後她也很快地就同意,於是一切突然就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了。
劇本是我跟另外兩位六年級女生一起寫的,裡面有我和這兩個女生的故事。
後來謝盈萱決定參演之後,又有盈萱的人生經歷,再加上原作者江鵝,可以說完全充滿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故事,有很多我們的生命經驗在裡面。
女主角一開始我們就設定,她就是那種被世俗視為女魯蛇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我一直想要探討所謂「一事無成」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種人啊。
我也是女魯蛇,但是SO WHAT?
那又怎樣?
那些有房有車有小孩有老公的人,有過得比我開心嗎?
我跟我的編劇說,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甚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哦!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甚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甚麼東西的…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即使到最後的結局,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主角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少這個女生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後,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個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俗女養成記》真的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甚麼大道理。
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更不要妄想在戲裡面看到溫情、灑狗血的情節,沒有,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最多只是點到為止而已。
我比較喜歡的戲劇節奏是悲與喜、哭與笑同時存在的。
為什麼幸福要區分「結婚前、結婚後」?
要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真的很難。
所以第一集我就直接挑戰婚姻這個議題,讓女主角參加前男友的婚宴。
我一直覺得婚宴是很有趣的場景,比方像我自己明明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可是每次去參加婚宴的那個晚上,我總是覺得特別難受。
那個難受的心情好奇怪,心裡面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一個甚麼東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落後很多,因為有些話題你插不進去,當她們開始談論我老公、我小孩怎樣怎樣……你完全是插不上話,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然後喜宴結束之後,你一個人坐捷運或搭計程車回家,心裡就會突然有種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愧疚感、罪惡感,充斥在女生身上?
即使我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都還是會有這個moment,就像江鵝書裡面所寫的,會有感到抱歉的時候。
彷彿我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們真的希望你可以過一個不讓他們擔心的生活,希望你將來可以有一個好的歸宿,未來有小孩可以靠。
還有我們經常在婚宴上被貼標籤,新娘新郎都會列名單說誰誰誰,趕快上台搶捧花…天啊我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一定要幫我昭告全世界,還要直接唱名:「某某某,希望你可以得到幸福喔!
」頓時被貼上了單身等於不幸福的標籤。
為什麼幸福要用「結婚前、結婚後」來區分呢?
就像每次看到林志玲的新聞,我都覺得太誇張了,她一結婚了大家就說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她沒結婚之前的笑容是甚麼?
是淒慘的嗎?
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子去區分她?
這部戲,就是關於這些很貼近生活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去把它呈現出來。
因此你可以很輕鬆地看,但在看完之後可能會被刺到,或是被打到,或是有時候被接住了。
謝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角色這個世界上可以演這個女主角的人,不是她(謝盈萱),就是我!
因為劇本裡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所以我要下去演是很適合的,連電視台也說,我覺得你可以耶!
可是我怕我負擔不了,我都已經要當導演了,所以拜託不要鬧了,要讓我死是不是!
既然我不行,當然就非盈萱莫屬。
盈萱是我看過少數女演員裡面,喜劇節奏抓得非常精準的人。
因為她就是一個神經病啊!
(笑) 而且她跟我一樣,身上都有矛盾的東西。
她在表演上的能量是可以大開大合的,但私底下面對生活,我覺得她是有一種壓抑的、小心翼翼的、沒有安全感的東西,而當這兩種極端加在一起,就形成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人家會說,她不講話的時候臉很臭,就叫她謝大牌。
可是我們了解她之後,就知道那不是臭臉,知道那其實是她在放空、在想她的台詞,接下來要做甚麼…她是很摩羯座的,會很小心翼翼地面對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她可以演這個角色。
雖然我曾經有一度,覺得我的女主角要飛了。
因為去年夏天提出邀約時,她那時候才正在跑《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宣傳,誰知道她後來居然拿了金馬獎!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拿了金馬獎,感覺好像所有的條件,瞬間都被拉高了。
而且那時候我們沒有簽約,只是口頭上邀約,因此當下就覺得完蛋了,那要給誰演?
這麼短的時間,恐怕我也減不了肥。
(笑)幸好她後來,還是答應了。
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一個角色。
不只是貼近她貼近我,根本就是貼近所有六年級女生,我們都可以懂那個角色面臨的狀況是甚麼。
也許劇情有點誇張,可是我們都能懂那個心情是甚麼。
所以我跟她說,這個角色你不需要做功課,你只要本色演出,把自己放進去演就好。
所以她基本上來拍戲,就當作來夏令營。
有好幾次她在片場,甚至笑場笑到流眼淚,蹲在旁邊笑到停不下來,因為她覺得實在是太好笑太白癡了,我們整個拍片過程就是這麼歡樂。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這是一部以女主角為主的戲,因此講坦白的,男生比較像是綠葉。
戲中每個男生的出現,有點像是這個女生的座標,幫她標註一段她那時候的生命輪廓和她的狀態。
因此女主角身邊出現的三個男生,分別是代表她三種不同心境。
比方在台北的這個男生,他是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在婚姻市場絕對是績優股的人。
是那種,如果這個女生跟他分手,大家都會說你腦袋瓜壞掉了嗎?
另一個是旋風式,充滿自由的氣息,像把一顆石頭丟進去,帶給原本感情生活呈現白開水狀態的女主角,掀起一陣漣漪的人,雖然彼此可能沒有發生甚麼;第三個是她兒時的家鄉玩伴,小時候曾經很要好,長大後卻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但那個男生在世俗方面來講也是一個魯蛇,可是女主角卻發現,為什麼同樣都是魯蛇,這個男生看待他自己和我看待我自己,完全不一樣?
因此故事從這邊開始,女主角會開始回頭觀看她自己,為什麼他是魯蛇,可是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追尋、去奮鬥,可以過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我被冠上魯蛇之後,我就開始放逐自己?
兩個人有點像是對照組。
戲裡面有提到媽寶這件事,我覺得關於媽寶也蠻妙的,因為一開始是溫昇豪看完劇本說,我可不可以演一個比較媽寶的人?
當下我聽到第一個反應卻是哎喲喂呀…媽寶!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但後來我再冷靜想想,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女生聽媽媽的話不會怎樣,可是男生聽媽媽的話,大家就會覺得XXX…我覺得這個反應蠻有趣的,同樣都是大齡女子大齡男子,我們也沒有人詢問過男生的心情是甚麼啊!
對不對。
而且往好的方面想,媽寶其實是孝順啊。
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所以故事最初,乍看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媽寶,但只要觀眾有追完整部戲就會知道,那只是第一層的東西。
層層剝開之後,我會讓女主角受到一點懲罰。
因為她並沒有很誠實問過自己,到底能不能跟這個人共度一生?
明明第二年就沒有愛情了,可是你還是願意繼續這樣子苟延殘喘下去,那麼你也必須要負責任,你也辜負到人家。
不只是女生有青春,男生也有青春啊,我們的時間是一樣的。
每個人本來都會有點小心機,所以每個角色我都會讓他有點小缺陷。
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的六年級女生作為一個六年級女生,我認為我們跟其他世代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這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拿來比較,你看那個誰誰誰有去學跳舞、學鋼琴,講得好像我們沒有才藝似的;還有那個誰誰誰半夜的燈還是亮著的,還在努力念書;那個誰誰誰,又是我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不想辜負別人的眼光,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
再來,我覺得六年級女生不太會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小時候被期待,好像將來應該要有一番成就與作為,如果你拒絕別人,好像會辜負別人對你的期待。
但同時妳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必須具備傳統的淑女條件。
坐有坐姿、站要有站相,這樣看起來才是好人家的女兒。
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這個社會卻早就已經變了。
頓時才發現,你的傳統怎麼有點格格不入?
因此我認為六年級女生比較壓抑,可是我們又不像爸媽傳統那一代,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因為我們正好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候,所以我們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只是我們不敢講。
我們又不像七八年級的女生,可以大方直接說要,大膽開出想要的條件。
你看後面的世代,他們活得多麼暢快,他們甚至可以很大方地談性耶!
拜託在我們那個年代,怎麼可能!
六年級女生有一種內在的反骨,但那個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所以就演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成為為難自己、自我矛盾的世代。
一直等到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到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怎麼所謂的人生進度都完全落後,很多人生選項通通都沒有打勾,房子車子老公小孩都沒有?
大概因為這樣,六年級大齡單身女子才會這麼多。
因為我們老是覺得自己可以先拚一個甚麼東西,追一個夢想的藍圖,才會把感情先放一邊,但哪知道等到一個年紀時候才發現,蛤,婚姻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可以選擇的了!?
你要嘛就將就,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結婚,不然就像我這樣乾脆不結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時,不要感到害怕透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揹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魯蛇,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
這是我的人生。
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so what?
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如同江鵝書裡寫的,儘管你覺得自己沒有甚麼成就,沒有甚麼可以說嘴擅長的,沒有甚麼可以拿來炫耀,但至少你已經走到四十歲了,一個女生可以成長走到四十歲,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一定有過人的地方,一定有!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工作圈,你一定有你過人的長處,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必須說,俗女仍是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但希望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的時候,不要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自己沒路用,你應該肯定自己,接下來怎麼做沒關係。
至少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因為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樂趣的工作。
可是如果這個工作,偶爾還是有開心的時候,又可以賺錢,那就OK的。
我們都走到這個地步,就跟自己和解吧,不成材就不成材,管他的!
《俗女養成記》原著,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長出來的六年級女孩啊,蹣跚跨步之初,生命藍圖臨摹著淑女形象,不料潮流與時代正在改寫「好家教」的定義,六年級女人繼承的輪廓正在式微,於是,她們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又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則堅毅果敢;長大後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但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
作者江鵝: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陈晋文是这个家里最没路用的人,在同辈人中有在台北风光的大女儿,在台中当国文老师的小女儿,最英俊得意的阿清。
阿文是阿清口中最不想成为的那种男人,一辈子留在父母身边,听话孝顺,在钢琴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在妹妹退婚时躺在床上躺眼泪说她将来可怎么办,甚至在女儿的性教育上他也能跑偏说爸爸舍不得你出嫁,药铺当家的陈义生出差时,阿文连招呼客人都拘谨,家里的女人们只能摇头叹气。
这是个翻版的野比康夫。
但他有两个金光闪闪的瞬间,一个是陪女儿玩开车游戏,惟妙惟肖地模仿司机,想象自己有了一辆车带女儿去兜风。
第二个是在邻居家的阿娟被当街鞭打时他的那一声“刀下留人”。
当街的荡妇羞耻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可能是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可能是因为孩子和异性来往,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帮忙做家务,甚至可能是顶嘴。
原因看起来多,其实都一样:不够听话。
父母需要当街展示控制欲和免责声明,用最大的嗓门和鞭打声向街坊邻居展示:我是有教育孩子的,我尽责了,谁也别说这孩子将来变坏是我们做父母的没当好。
在荡妇羞耻的这一刻,陈嘉玲一家人表现出了无比的正常,太正常了,太难得了,没有一个人指指点点羞辱荡妇,反而是都在说太过分了,要不要劝一劝?
但没有人跨出这一步,毕竟这是别人家管教孩子的家事。
就在犹豫之时,最懦弱、最没用的陈晋文抵不住女儿的哀求,挺身而出喊了第一声:“刀下留人”。
英雄出场!
这需要怎么样的勇气和善良的加持,让他能做出这样正确的举动,全家人在他的带领下阻止了一场对阿娟的凌迟。
这一刻的陈晋文是个最伟大的父亲,像英雄一样金光闪闪。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说的就是陈嘉玲。
她的过度反应引起了家人的担心,晚饭时全家说起了这件事,没有一点对受害者阿娟的嘲笑议论,反而谴责阿娟的父母,说人长短的无聊邻居们(阿嬷不做声,因为她也是说人长短的一分子)。
要有多幸运才能有这样善良、正常的爸爸妈妈阿公阿嬷?
说个题外话,静香在嫁给野比的前一夜和她爸爸谈心,说不知道选择野比做丈夫是不是对的,静香的爸爸说,野比具有一种非凡的优点,他能为别人的痛苦而难过,能真心为别人的忧伤而忧伤。
我以前觉得,太扯了,这也算优点吗?
长大后我发现,这世上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人太多了,多到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活生生的人,我只能相信也许是水军吧,机器人而已。
既然说到这里了就跑题一下吧。
要怎么抵挡这样的痛苦?
当童年时的掌权者(多半是父母)非要将全力拳打脚踢地刻印在你身上时,怎么办?
小时候我父母扬言要把伤痕留在夏天时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小腿、大腿,手臂之类),一开始我很羞于跟同学说我被家暴了。
后来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另一个女同学,她一边吃零食时露出了手臂上的伤,我眼中流出了惊讶,她无所谓的笑让我觉得,非常非常酷,那种冷漠的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
一旁的同学耻笑说,你父母打的哦?
她说是哦,然后哗啦一下把衣袖撸到肩膀说,看,这些都是哦。
她的语气骄傲得就像战士在展示自己的伤痕,象征着某种勋章。
那一刻我的感觉就是,太酷了,我要向她学习,我要变得像她一样勇敢。
我在看这一集时就像PTSD一样难受,于是想起了童年时的这件事,为什么我下意识会觉得她太酷了,太优秀了?
这可能是我们对抗暴力的方式,首先要冷漠,对待自己身体的冷漠。
然后,你说这是不要脸,这是羞耻,我说这是荣耀,是勋章。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战士,才没有成为跳楼的一份子。
看完台劇《俗女養成記》最終回時,輸了一口氣,好慶幸沒錯過這麼一部好劇,起初看片名完全不感興趣,看主演是金馬金鐘影后謝盈萱,那就非追不可了。
看下去,緊張、焦慮、失戀、失業、各種選擇、想要逃走,有個聲音就跑出來:這不就是你嗎,你以為只是一樣的大人,再看下去,回到小時候的童年往事也是一樣的⋯⋯兩個晚上就刷完了十集,真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有一股暖意久久留在心頭散不去,那種溫暖,像家人的愛,像台南的陽光⋯⋯想來,長大後我們長成了什麼樣子,做怎樣的決定,都是有來由的,於是,在台北一路緊張刺激打拼的大齡女子,連接著在台南的緩慢舒適無憂無慮長大的小女孩,就這樣輕鬆又溫暖地娓娓道出了「女性獨立」的主題。
記得阿嬤堅持去參加唱歌比賽,就算沒有卡拉伴奏帶也要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她說是唱給一個人聽的,那就是她自己啊!
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累了,也想要做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月英啊!
因此,辜負了全家人期望的阿玲也要拼命地帶阿嬤去海邊完成她的遺願。
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這顆種子也在阿玲心中開了花,有了自己的姿態,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如果阿嬤看見也會開心的吧。
更新:關於《純情青春夢》plus版看這裡:https://mp.weixin.qq.com/s/A2oYne9IMlkczw3unwcspA
总觉得所有人都被封在教条里,做一些表面工作,内心挣扎的都要爆了,随时会歇斯底里。
看完之后认真评论,是让人大失所望的一部剧,两颗星都给回忆里的人和事,现实部分太牵强了。
不懂大家看台剧的眼光,连续看了两个台剧9神剧,另一个是恶的距离,都挺无趣的
补标
编剧差评,一个会英文长相还不错的高智商高学历40岁独立女性人生觉醒之路是回老家跟同学恋爱结婚?她值得更好的。内核太烂,技巧一流,但于事无补。
半集弃,看不下去了被虚假安利了,你管这叫有自我意志的独立女性?别给我笑发财了吹嘘女主形象。。。我沉默,女性活成这个样子真可怜39岁不过是老套电视剧年轻女主活到39岁的样子,又有什么差别,糟糕的人生选择自我认知婚姻爱情家庭嘻嘻嘻,像个傻叉向下的选择不是选择营销真的很好用,居然有九分来
冲着高分过来的,可是看了一集,一点都不觉得好看。很无聊怎么回事哈哈哈
知道可能是部好剧,但看了2次都没看到第二集,女主表现得太夸张了,实在忍不了。
2025年2月看完了第1集2025.3.19弃剧
看了两集暂时没看进去…..why【😢
挺好看,但其实女主40岁辞职,还有家可回,有青梅竹马可以爱,有健康的父母,有关心她的弟弟,其实算很幸运的啦…很多人其实都是被生活裹着往前走,就连停下回头的机会都没有
奶奶告诉女主,要保持处女之身嫁出去,强行给女主安排相亲,奶奶偷了隔壁姐姐写的情书拿出去传阅,看着姐姐被当街殴打却只是旁观。结果这部剧全部原谅了这些,并把它美化成了时代的无奈。以时代为借口,就可以否认伤害吗?荒谬。这部剧里女主被各种绑架,各种原谅,还要回到那个噩梦小镇,是我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除了结局不喜欢别的都挺喜欢(ÒωÓױ)
非吾菜 看不下
不太符合我的审美吧,不愿意看这种邋里邋遢的女孩子,以及台湾家长里短的电视剧。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1988怎么比
就…单纯的不喜欢,一点都get不到好看的点在哪
无感
不太是我的菜~
给我看,都给我看,台湾人的情怀能好看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