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重复的篇章感觉太多了,但表达的「当活的人知道死亡并不真实存在」好可怕——死亡不存在,人的灵魂只是进入了另一个孤立的世界。
因此活着这个概念也变得模糊,因为一个人并不会彻底消失,即使身边的人都把他忘记,他自己也还是知道自己依然存在。
所以在一代代人里,循环好像就不存在了,而仅仅是累加,是凝固不流动的。
这注定一切都是向下的而非向上,会走向腐败而非新生这时候人们会渴望真正的死亡:死后不存在灵魂,不再有来生,活才像活着。
但电影里很残忍,死在这里不存在。
人在这个世界消失,会进入另一个孤立的世界。
活和死的意义消融,而人间的所有快乐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比如对活着抱有最强烈热情的人在知道真相后必定会变成最迷茫的人。
人的灵魂会永远漂浮在众多孤立的单元之间,只有孤独无动于衷地凌驾在一切之上。
1、这样的逻辑:人活不下去,可以选择死,但人又不知道死后就一定比或者强,于是就不得不永远活下去,“希望现在就是永恒”(自杀者的哲学在此世和彼岸之间,所以自杀是唯一的哲学)。
对“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介入感、存在感,当这样的状态成为常态,人就变成了鬼。
“我不会死去,只能这样孤独地活着(活成鬼)”【1.14左右,活着的“顺子”变成墙上一片影子时,就不是一个活人死去的过程,而是一个活人活着成为鬼的过程。
这里对“死亡”的认识,死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瞬间的物理性事实。
】。
2、一定有一个空间是鬼的栖身之地,鬼太多了,就被流放到了人间。
但正是因为这样,“鬼不会杀人,因为这样鬼魂会不断增加,相反,它们会令人永生,静静地使人封闭在孤独终中”。
3、在人变成鬼魂之间,是一个“逃逸”的状态,“我们走吧,带我走吧,去遥远的地方。
”【德勒兹,坚强线、柔韧线、逃逸线】。
4、“当代”是一个时刻,这一时刻,你突然察觉到了“危险”。
神学宗教--心理科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
5、孤独人的暗影,模糊的游魂,似人似鬼的黑色影子在图书馆、游戏厅移动,在动态中寻找距离感的原子,还有黑导电影从来不会缺少的“秘密工厂”,这些意象很成功,这不就是本雅明所谓的“浪荡子”么,在都市中牵着一只乌龟,眼神游离。
【黑导的声效在《降灵》中达到了巅峰、影象在《回路》中是巅峰。
《圣治》是绝对的巅峰 】。
6、是“生成”而非进化,生成的机制是传染,这点在黑泽清《X圣治》中同样突出。
7、从二十年前看大逃杀到今天看回路,日本电影.....
因为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去了北师的北国剧场看的这部影片。
剧场环境很好,还是软椅,因为没有在影院看过恐怖电影,所以很是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次影院播放是用交卷的,而且电影业偏老了,是2001年的,画面泛黄,有的的时候字幕也会看不清!
不过比较喜欢镜头从人的背面,脖子部位拍摄过去的效果,感觉凉风阵阵……故事开头很平淡,简单描述几个人物,还有他们的生活背景!
那是一个电脑网络刚刚普遍的时候,很多人想学习一些新东西,或者工作所用,或者彼此保持联系,电脑网络便是很好的这样一个工具。
现实中的人越来越多的使用交通工具或者信号工具等保持彼此的联系。
其实这样终究冷淡了彼此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渐渐的,人们发现自己与世界与他人莫名的产生了距离——我们始终是一个人一个光碟,一个网络,他们链接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灵魂一说,每个人都持自己的意见 ,我只能说灵魂也有可能,但是思念灵魂者,或者灵魂所憎恨者都消亡了,也变成了灵魂,之前的灵魂也就消亡了……世界有没有足够的地方去容纳这些灵魂,这些灵魂还在我们身边游荡吗?
这些说法就更复杂了。
多少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丧生了,难道世界上有上百万,或者有亿亿个这种灵魂在我们周围飘荡吗?
但是,从一个灵魂的角度出发,他一定是孤独的。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阐述的。
孤独是无尽的寂寞,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也不会产生温暖,他们总是在寻求更多的依靠!
一旦无法释放孤独,很多人愿意选择死亡!
但殊不知,死亡更是无尽的孤独!
化为一滩黑影的灵魂,依旧在寻找所谓的回路从第一个死亡的人开始,他会牵扯到很多人的生活,爱他的人会因为孤独选择死亡,因为也许死亡就不再寂寞……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你,我,他……影片中最后的船上留下了两个人。
他们是成功的逃离者?
不能这样说,刚开始我认为是懦弱的人才选择死亡,后来发现,片尾留下的女主角是一个没有钟爱的人或者钟爱的事的人,她的生活里有爱的人,却不至于为了寻在她的“寄托”而奋不顾身。
这样的一个她才没有选择死亡。
到底我们看透了多少世间的爱恨情仇,我们顿悟了多少生死轮回!
谁能告诉我,下一站是哪里,如何寄托我们的情感!
剥开社会的洋葱,暴露在外的便是不断流泪的孤独个体,《回路》将这段残酷的现实以一种寓言的架构横亘在观众眼前。
千禧年初,伴随“J-Horror”成为恐怖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多创作者都将视角锁定在这个领域,并以多样的表达手法使这股“恐怖迷雾”在世界各地蔓延。
大名鼎鼎的“J-Horror”中,有以“阴性恐惧”为创作核心的《午夜凶铃》、《咒怨》,它们以影响日式文学颇深的“怪谈”形式讲述都市中避无可避的恶灵危机;也有以黑泽清等创作者制作的影片为代表,利用各种现代化学术概念和传播媒介设计一个巧妙的恐惧结构,以此挖掘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回路》正是该领域的翘楚。
在《回路》中,我们同样能够找到独属于日式恐怖片的基因:脱胎于都市怪谈的惊悚感和世纪之交新兴传播媒介引发的不可逆的生活方式变革。
两者共同构成了《回路》的恐惧结构的底层基础,前者体现在通灵术催生出的“都市幽灵”;后者则是互联网在现代人生活中留下的痕迹。
都市幽灵成为恐惧载体,而互联网成为传播恐惧的通路,两者相辅相成,给予当时,乃至现代观众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恐惧袭击。
毫不夸张的说,黑泽清在千禧年初,利用互联网这个物象,将原本扎根于“怨念复仇”的怪谈体系进行了一次延展,使更多创作者看见了“J-Horror”的可能性。
以《午夜凶铃》、《咒怨》为代表的日式恐怖片将不可视的怨念以贞子、伽椰子等具体形象“肉身化”,赋予它们“无差别伤害”的行动逻辑逼迫观众感到恐惧。
《回路》在吸收前辈让怨念、魂魄等不可视概念可视化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定创新,即剥离鬼魂的“肉体”,转而直接向观众展示“魂灵”。
在《回路》中,存在于密室中的幽灵并非是贞子、伽椰子一样狰狞的恐怖女体,它们虽然有实体,可以被看见和触摸,但缺失形体本身的规则性,更接近“幽灵”本质的模糊属性,其最终呈现效果甚至接近“异样的人类表现”。
黑泽清曾在《降灵》中利用简单易行的照片技法表现少女幽灵,在《回路》中则是借助新兴视觉特效进一步发展了对人的虚焦拍摄,甚至在手持镜头中也能把“亡灵虚焦化”,在某种意义上他并非具象化幽灵,而是将幽灵抽象化,把它们打造成一种完全不同于此前依靠扭曲肉体展现恐惧的视觉载体。
独具特点的恐惧载体成为影片的符号,进一步释放其恐惧感的则是黑泽清对于“视觉空间建构”的镜头探索。
当我们讨论黑泽清时,常常绕不开他十分擅长使用的纪实性长镜头和对空间纵深感的塑造,正是这两点与《回路》中独具特色的恐惧载体——幽灵形成了一种“日常化恐惧”。
黑泽清是一位非常擅长,甚至依赖长镜头的导演,不过在他的长镜头中看不见过分的情绪波动,也不会有像同为亚洲导演——杨德昌设计的长镜头中的戏剧感,而是一种极为克制的事件展现。
黑泽清的长镜头只是提供一个记录的视角,为观众凝视影片创造一个窗口,而这无疑与我们现实的视觉生活一致。
在现实世界,我们用眼睛“拍摄”的长镜头直接地记录一切,不会有剪辑,不可能有复杂或是精细化的戏剧设计,所见即一切的逻辑贯穿始终,这便是真实的视觉体验。
黑泽清正是利用纪实性的长镜头让观众的双眼在虚构影片中感受真实的视觉体验,从而完成恐惧对日常的侵略。
《回路》中的另一种“日常化恐惧”则是体现在黑泽清本身对于“纵深空间”的塑造。
在影片中,观众随时都能够看见导演极力打造的“纵深空间”,不论是狭窄的四叠半房间,或是宽大,由一个个书架分隔的图书馆。
或小或大的空间都在黑泽清的镜头技法下被拉长纵深,成为恐惧的温床。
在最具标志性的图书馆戏份中,幽灵以虚焦化的暗影出现在纵向排布的书架之后,观众的双眼跟随拍摄角色的正反打、环绕镜头发现一个暗影不经意地掠过,有时甚至无法分辨那是幽灵,还是没能被光线照射的人体。
这种停留在空间纵深感中的视觉误差正是这份“日常化恐惧”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害怕晚上独自一人经过小巷,会不经意地产生小巷深处,微弱月光下存在一个凝滞的人影的错觉,这种错觉使身体做出反应,释放更多肾上腺素,加快脚步,逃离此处。
这种作用于行动上的反应便是恐惧心理的直接体现,《回路》中也同样利用这一点完成恐惧压力的释放。
在角色直面幽灵的戏份中,黑泽清并没有像传统恐怖片一样让恐惧以一惊一乍的方式直接“吞噬”受害者,而是让它一步步经过空间的“纵轴”,利用在故事中现实空间的“行进”完成对受害者和观众心理空间的“侵蚀”。
这与贞子爬出电视机,在榻榻米上缓慢爬行,或是伽椰子从楼梯上探出头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借由放慢速度,放大恐惧,强调的是恐惧本身的压力渗透,而不是直观的视觉破坏。
《回路》中,看似是纠正观众的“视觉错误”,实际上是让观众与角色一同直面逐渐向自己靠近的幽灵,同步释放恐惧压力,最终将潜藏于日常暗面中的恐惧变化为惊悚。
在恐惧与惊悚之后,《回路》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悲剧性的末世寓言,这与千禧年前后弥漫于世界各地的世界更迭,末日来临的阴谋论相呼应,不过与后者注重物理性毁灭的预言不同,《回路》讲述的是一种人心在如洪水般来临的孤独感面前的逐步瓦解。
它是一种先作用于个体精神层面的自毁,之后一步步促使社会群体的瓦解。
与影片格外注重空间的视觉母题相同,处于空间之中,正在遭受孤独侵害的个体是整部电影在文本层面的叙事重心,电影也是通过几位角色的崩溃向观众展示了东京一步步沦陷于“孤独地狱”中的场景。
日本人一向十分矛盾,他们一面推崇人与人之间点到为止,相敬如宾的距离感,一面又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消除距离感的联系,强烈的矛盾心理成为他们的集体情绪,并在《回路》中得到极致呈现。
《回路》中用一种社会原子学的程序实验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这一点:一个人就是一个点,当它与另外一个点相处太近就会死亡,但距离太远又会渴望靠近对方。
对于孤独的依赖和恐惧贯穿影片始终,并与“幽灵”的意象和“互联网”的物象并驾齐驱,成为导演本人,乃至时代群体在社会变迁下的集体焦虑。
进入互联网时代,家用电脑走入千家万户,在电子产业发达的日本尤是如此,即便是对电脑毫不感兴趣的经济学大学生也会因为从众心理跃入潮流中。
导演让幽灵通过互联网媒介以一种病毒的形式进行虚拟层面的传播,并在现实生活中打造出一个密室,将人和幽灵共置其中,从而使人类失去活着的物理意义,变为一滩暗影。
这无疑是对千禧年后家用电脑促使的宅文化兴起的一次隐喻,当所有人都趴在电脑屏幕前进入互联网世界后,我们似乎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孤独,因为在网络上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它们或是跨越大洋彼岸的联系,抑或是超越虚实界限的沟通,但正是这些非日常的情绪化体验在不断剥离我们对日常的现实感知,使个体被囚禁于密室里,脱离群体,最终使群体也分崩离析,难以维系。
影片中,被幽灵侵蚀,将自己锁在房间中的,浑浑噩噩失去自主意识的人无疑是这种生活状态的映射,电影特意采用了摄像机视角对他们进行记录。
他们被幽灵侵蚀,失去生活目的,终日在自己的四叠半房间中徘徊,久而久之便对自我人格和信念都开始产生怀疑与否定心理,并在极度的不安定下爬上高塔,一跃而下,迎接死亡的命运。
影片极力地展现个体在面对孤独感时的自毁画面,并在最终将它们聚拢,演变成一种集体性末日,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出现,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无疑是对“末日方舟”的一种隐喻,不过其内在依旧是充满悲剧性的,缓慢拉远的镜头无疑也在侧面印证这一点。
船只同样被视作一个孤独的个体,被遗弃在汪洋之上随着波浪茫然地航行,呈现出来的,能够打破孤独的希望相当脆弱,随时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
这也与片名“回路”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呼应——人至始至终都被困在孤独的封闭路线中。
互联网出现后,我们寄希望于虚拟网络消解孤独,可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安慰剂,经过短暂安定后,迎接我们的只会是更为深邃的空虚,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只能继续使用安慰剂在假想中治愈身心。
最终,循环往复的“生病—治愈—再生病—再治愈”复合结构成为个体存活的假象,而在假象之中才是空空如也的现实,一如影片中角色融入暗影的过程,现实中的我们并非迎接死亡而变成幽灵,而是活着成为幽灵。
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消了死亡与生存的本质界限,也是让我感到无比恐惧的一个核心设计。
黑泽清向来是一位悲观的导演,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到地狱的痕迹,它们即便被修饰或美化,但背后隐藏的恐惧总能将处于现实的我们侵蚀殆尽。
本人是恐怖片的爱好者,久闻黑泽清的大名,通过短视频偶然发现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看到本片高达“7.2”的高分,所以迫不及待的找资源来一睹为快,为此还花了5块大洋在某宝上找的资源。
118分钟的电影看完,毫不客气的说,故事讲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你说是文艺片吧,毫无逻辑性,你说是恐怖片吧,从头到尾一点恐怖氛围都没有,是真的一点都没有,中途甚至想笑。
我简单梳理一下剧情,突然有一天,一个女人发现一个男同事莫名其妙的自杀了,然后身边的另一个女同事疯了,然后消失了,接着她的老板也消失了;另一边,一个男大学生第一次连接网络就自动连上了一个诡异的网站,然后找计算机系的女同学询问是什么原因,结果这个女同学是个灵异爱好者,很感兴趣,接着整个计算机系的同学突然都消失了,这个女同学也精神失常,男大学生想让女同学恢复正常,试图拯救,但是失败了,这个女同学在男大学生面前开枪自杀,最后这个男大学生和开始的那个女人一起坐船跑路,被一艘大船救了,男大学生在船上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女人和这个船上唯一还存活的人往南美洲走了。
对了,每个自杀或者消失的人都会在原地留下黑色的印记。
看完我直接蒙圈,这说TM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地狱幽灵全面入侵人类世界吗?
虽然电影里提到了,说是地球诞生那么长时间,死过那么多人,人死了以后的灵魂所去往的空间已经装不下了,没办法,只能入侵活人生活的空间。
对了,说出这个原理的人出现的非常生硬,前后没有任何衔接,感觉就是为了说这段话被导演强行加进来的,看到这里我是真的笑出声了,这种手段真是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导演能干出来的事?
下面开始正式吐槽:1.剧情生硬,前后矛盾。
整个电影的剧情让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导演的无病呻吟,豆瓣上好多评论都说这部电影是导演想表现出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孤独的内心世界。
我只想说,这孤独尼玛呢?
故事背景是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你跟我说孤独?
线上能聊天,能玩游戏,线下能去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遍地都有的居酒屋、歌舞伎听等等,这哪里孤独了,还有最重要的,影片开始出现的那个以卖阳光植物为主业的小公司,一共四五个员工,人虽然不多,但是看得出来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关系都很好,用四川话说就是兄弟伙,用东北话讲就是老铁,从后面故事的发展来看,这些同事不光能交心,甚至为救对方还能以命相搏,来来来,你们告诉我孤独体现在哪里?
所以我看到后面真的想笑,那些已经自杀或者准备自杀的人,一边喊着啊,我好孤独啊,一边呢他们的朋友、同事、同学又都互相关心和牵挂,这真的是笑死人了。
2.逻辑一塌糊涂。
剧情说人死了以后,灵魂会去一个地方,然而那个地方的灵魂住不下了,要来侵入活人的世界。
假设这个是影片的底层逻辑, 那些灵魂在这部电影里,入侵人类世界以后,虽然跟活人在一个空间了,但是明显就不在一个维度,完全可以和活人共存,那这些入侵的灵魂非要把人弄死,甚至是要把地球上所有活人全部灭绝(影片最后整个东京死得基本都没人了,可能是整个亚洲都没人了,因为那个大船的船长说只有美洲那边还有微弱的信号),他们为了啥?
为了让更多的灵魂跟他们抢地盘吗?
还是说那些所谓的灵魂也喜欢看电视,喜欢上网玩游戏,喜欢美食等活人喜欢的一切?
这不是扯淡吗?
根本就是毫无逻辑可言,底层逻辑根本承受不了导演想表现的高屋建瓴的内容。
3.导演强行炫技。
导演强行用自己擅长的恐怖片拍摄手法去制作这部影片,该说不说,整个电影呢,从头到尾虽然恐怖氛围一般甚至没有,但是压抑的氛围那确实是不错的,导演选的题材很大,但是偏偏要用恐怖片的手法去拍,所以评论区里才有人说这部电影文艺片不像文艺片,恐怖片不像恐怖片,灾难片不像灾难片,爱情片不像爱情片,整个就是个四不像。
说到爱情片,我这里就不得不再吐槽一句,尼玛那个男大学生和他的女同学,从头到尾说过的话不超过50句吧,就这就准备来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
而且感觉还用情挺深的样子,怎么?
日本人就真的那么随便吗?
而且,你TM都开始谈恋爱耍盆友了,你还跟我这扯孤独,我是真的又笑出声了(我为什么说又?
)。
总结,这部片子感觉就是黑泽清拍了几部反响不错的恐怖片,飘了!
最终拍了一坨。
大半夜看完恐怖片,还深陷回味中,回味了几下就想写两句,结果刚你妹的写下两段停电了什么鬼。
黑暗中盯着电脑屏幕愣了个一分钟。
确认自己没有漏尿。
接上面牢骚。
这部算是非常规恐怖片。
然而唯一的败笔偏偏就是后段出现了常规恐怖片的庸俗套路,即依靠主角非理性的作死行为推进情节。
我是觉得就算导演再怎么对故事本身不讲究,这种方便主义也实在是过头了。
虽然说跟幽灵面对面的情节前面有铺垫吧。
但是那强行接梗的方式还是太生硬了。
的确导演就没说清楚瘟疫一样的幽灵到底哪来的,红色胶带封印的不能打开的房间是怎么回事,怎么的东京就变成个鬼城了。
故事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
然而期待这个片子给一个明确的起承转合故事线本来就是选错了片。
我倒是还没看美版,但是依照美版翻拍的一贯尿性可以推测美版会更符合这类需求。
我的感觉上,黑泽清的影像风格侵略性实在太强,已经进入一种精神污染境地。
让人压抑的慢节奏,让人压抑的低机位和让人压抑的超长镜头,怪异全在画面中,看似不经意一笔带过实则精心编排,看得越细越觉得诡异,这点倒是跟闪灵的很多设计异曲同工。
以及莫名的怪切,烦躁的音效,时常突然停止而更让人烦躁的音效。
这部里使用的人声BGM真是烦到透顶当然我这是褒奖意味。
所以说比起那种突然蹦出个鬼脸然后配上个砸锅一样的音效单纯冲击心脏的低级桥段来说,黑泽清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他的鬼就堂堂正正出现在你镜头中,怪异地行动,怪异地扭动,缓慢接近镜头,缓慢向观众渗透压力。
是有那么好几次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可视性恐怖?
大概是这么个说法。
同样让人烦躁的还有经常搭不上调的对话,经常搭不上调的电波。
比如川岛第二次去找春江;美智把朋友救到自己家中看似关切却忽视朋友最后的搭话,这两处极其明显。
那么就要说到主题了,人与人真的是在互相支撑,互相需要又互相理解吗?
啊,即使距离如此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心之壁却依然……呃,打住。
故事虽然暧昧不清,想说的东西还是清楚的。
在网络中游荡的鬼魂,感染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最后春江即使选择跟它在一起也仍然拒绝川岛的好意;死城东京和世界末日在十五年后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现在进行时。
从一开始导演就借春江之口直白道出本意——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的程序,那是用来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系统。
而拒绝他人选择孤独死亡的人们在化作黑影之后又不断呼救的情节成为了这段话的另一个补充说明。
啊,人类不就像豪猪一样吗,渴望靠在一起取暖,却又被彼此的尖刺互相伤害……呃。
考虑到片子的年代,那不单单是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混乱期,更是御宅文化全面复兴的一个时期。
我倒不认为导演想谈的是高度发达的科技带来的疏离(那样会更明确电脑和互联网这个概念),而更像是开始泛滥的御宅文化和伴随而来的孤独。
活着就是孤独,死了就能跟大家在一起了——然而那只是想象,死后也是永远的孤独。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反而想到的是《遗传厄运》的导演艾斯特,一方面这两部电影的镜头语言能力在恐怖片里是比较突出的,尽管他们风格迥异。
另一面艾斯特的三部恐怖片《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博很恐惧》都是结尾偏弱,但入戏快,过程刺激。
黑泽清相反,慢热,结尾升华。
假设用AI,把他们的电影融合起来。
虽然这个AI目前并不存在,但很多其他类型片正干着这些粗暴的拼凑,尤其是商业片中,因为作者向或者说文艺片,风格是统一的,如果导演本身不想通过风格的撕裂或者突破达到电影所需要的某种效果,那么在此之上那些拙劣的模仿者拼凑的片段在风格下会异常突兀。
所以我们很难将艾斯特和黑泽清的风格粗暴地组合,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但却明明可以取长补短,该如何入手?
我们再假设,如果AI可以通过穷举法的暴力方式,将两位导演风格融合。
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没有足够的样本来喂,导演的产量是有限的,就算扩散到整个电影界,风格不同的优秀影片也是有限的……其次对于AI产出的东西,谁来评判?
如果只是简单的投票,很显然,艺术最终走向死亡。
还有一个就是时间与步子,这里反而出现一个有趣的点,如果是AI主导,AI越是厉害,产能越大,人就越需要花时间来选择,就会陷入了一个“随着效率越高、效率反而降低”的怪圈。
但我们也在面临一个问题:AI肯定会越来越厉害,人类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厉害吗?
最起码在金钱至上的风气下不会,但我们不应当对这种风气进行简单地批判,而是认清风气形成的原因,而这原因肯定也不是AI带来的,正如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样,在更远的将来,也一定会有一个比AI更革命性的东西。
都说已知速度最快的,是光。
我想,比光更快的,是人类的想象力。
人类的想象力正在被腐蚀,这个想象力不是指一部人的想象力,而是指人类总和的想象力。
不是特别恐怖,只有第一次进入“密室”时出现的女鬼吓到了我,后面就只有淡淡的不安了阴冷的色调很有风格,镜头拍摄得很压抑,整片给我带来的不协调和怪异感在第一个镜头就定下了,海上飘摇的船舶,甲板上静立的瘦削女人,很不协调。
镜头拉远这一艘船在海岸上孤零零飘着,更加深了孤独感片内的配乐做的很是不错,最印象深刻的是电流杂音,人声,诡异的鼓点,听得心中燥郁不安发现片中公寓总是用透明白塑料做帘子,导演刻意用这层塑料来拍出帘后的模糊未知,很新奇的运用感觉男主演的有点迟钝过头了?
最后进入密室也是误打误撞,基本上从男女主汇合以后,呈现东京鬼城外景以后就不太想看了
我以为《回路》是部恐怖片,看了一会儿逐渐觉得这是一部文艺片,导演披着鬼魂的外衣,尝试着表达“死之永恒,孤独之永恒”的主题。
这本身就足够恐怖。
这不是一部狭义上的恐怖片,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恐怖的内核。
影片中人物刻画不是重点,导演倾向于用破败的工厂、荒凉的街道、诡异的音乐、对话的内容来塑造孤独、茫然、让人心慌的氛围。
他所表现的恐怖是细腻而渐入的,歪歪扭扭慢慢靠近镜头的鬼影,突然消失变成黑色碳影的人,电脑中重复一帧一帧循环往复的诡异镜头,都大大方方的用长镜头慢慢呈现在观众眼前,留足够的时间让人们不断思考,把那些平时被忙碌生活掩盖的真想慢慢逼出水面,有些事情越思考越恐怖。
死亡是永恒的,孤独也是,孤独的人想用死亡来结束孤独,结果发现变成鬼魂也无法消解,用永恒来消解另一个永恒,注定是失败的。
于是,在每一个午夜梦回,鬼魂们站在角落里,一遍遍的喊着“救救我”。
听说过一种说法,人间是炼狱,生活着服刑的人,刑期未满受不了苦难折磨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在修炼层面上的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自杀,是在逃避自己的业。
人从来只能自救,就我个人而言,完全理解并尊重自杀的行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命处置的权利,人生在世,谁没有几个不想活了的念头呢?
但,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的人,像太阳一样炙热的充满求生欲望的人,会更令我感动和敬佩。
体面的死去亦或是像老鼠一样存活,本质上都是怀抱着希望,前者的赌注下在死亡后,永久的安宁或者来世;后者的赌注下在现世的转机。
死亡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么?
人类是具有强大潜力的生物,如果活着都无法解决的事情,那么死了解决的几率也不会很大。
就比如《回路》中谈到的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孤独问题。
无法靠的太近,太近就会重合消融,太远又会互相吸引着靠近彼此。
“要享受孤独”这句话是错的,人类可以享受独处(私人空间),但无法享受孤独。
前者是物理上的状态,后者是情绪上感受;前者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后者虽然可以靠着生活中短暂的多巴胺来遗忘,但多巴胺是短暂的,孤独如影随形,是无法永远消除的。
如果世界真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说的,人死了一切就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许死亡真的可以不负责任的去逃避一切问题,先不论是不是把痛苦和负担留给活着的人。
但是你真的如此坚定么?
如果真的有鬼魂呢,鬼魂就不孤独了么?
可能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鬼魂也有多巴胺。
如果有一天,你说你可能再也撑不住了,想离开了。
我会摸摸你的头,说虽然很可惜,但你尽力了,我会放你走,然后处理好你还未及的遗留。
如果你撑下来了,我会对你说,真是辛苦你了,你很厉害,你很了不起。
我想给你一朵小红花,给你一颗棒棒糖,不行就一碗麻辣烫,愿你变成一条河,跨过山坡,自得其乐。
记得当时比较反感号称什么体现后现代生存价值观之类的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理由是里面的小朋友只要日子过得不太开心了,有了点心理问题了,就要闹到全世界都末日的层度上,还要闹得仿佛自己很哲理。
后来关注了一些日本文学和电影,才发现日本存在的一种主流潮流文化便是真的依附于此种认识倾向上,除却我那一向对潮流文化条件反射的反感,客观点说,这里面也多少存在着些好玩的深度。
比如《回路》。
考虑到美国翻拍的日本恐怖片虽然很糟糕,但相应的日本原版都算有看头,所以便挑个阴风阵阵的良辰吉日来学习一下。
按照剧情中某个突然出现的傻瓜人物的解释看——这个人物出场了几分钟就为了做这个令整部片水准严重打折扣的解释——本片的大概内容便是:人死后变的鬼魂本来喜欢躲在一些低调的地方,后来人口太多了,鬼没地方待了,便通过互联网之类的东西到处泛滥了出来。
看到这个白痴理论就想关机了,可无奈片中有两个靓女——印象中日本鬼片有一个就不错了这部片有两个,只好坚持继续看下去了。
幸好,后面还是有些好玩的观念的;鬼溢出来总得害害人吧,要不多无聊,把人吃掉就太没有新意了,所以还是把人也变成鬼吧,好玩的就在这个鬼怪的变法上:选择互联网并非因为考虑到经济效益高传播速度快,而是考虑到“互联网的不真实性给现代人所带来的愈发孤独”。
所以《回路》中出现的所谓鬼怪网页,到后来才知道所反映出来的不过是一堆正常人类百无聊赖的生活视屏。
大致是想说明现代人类长期沉浸于非现实的虚拟交流交往中,填补不了自身的孤独感,而这些孤独感无助感只要被所谓的鬼怪煽动一下(煽动的方式比较傻冒,也算是其中一败笔,可从CULT片的角度说其实也勉强说得过去了),就能将大活人通通变成了鬼魂,或者干脆一点,把人吓到(诅咒到?
)要对着DV或者电脑QQ视屏那样的摄像头自杀。
变成鬼魂之后还要不能傻傻地到处爬爬天花板吓吓人那么简单,而是要“没有尽头地,永远孤独地活在这世上。
” 不过互联网可是大东西,这样一传播,可不再能像《午夜凶铃》录象带那么小范围流通,也不能像《咒怨》那样只连累一下街坊,毕竟是象征着全球化之类的东西嘛。
导演的高明之处便是,最后没有像好莱坞丧尸片般让鬼魂大批拥出狂欢弄出个《28 DAYS LATER》或《THE DAWN OF DEAD》那么热闹,而是选择了荒芜的末日。
最后主角开着车在硝烟弥漫却又空无一人的城市中乱逛,间或天上再坠毁一架飞机什么的,虽然CG感觉似乎太假,但其中的绝望感要比电影《SILENT HILL》所营造的要好很多——也就是说,影片到了后半部,也就是人类开始逐渐消失在自己所营造的阴影中时,这部片子已便脱离了日本传统优秀鬼片的吓人无逻辑模式,而仿佛上升到“后现代末世寓言”之类的高度了——我听到一堆新世纪福音战士们在那偷笑。
其实这种关于消失的末世纪情怀,在许多文学电视电影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夹杂着对人类文明的悲观情绪,不断被强调。
个人以为,自己不爽嘛还是自己扛着比较男人,就如《DONNIE DARKO》(《死亡幻觉》)那样,世界末日来就来呗,THE DREAMS IN WHICH I AM DYING,ARE THE BEST I EVER HAVE。
这个世界其实没了你也许会更加美好呢。
为什么总要推己及人把自己的世界当成整个人类世界呢?
为什么要把人类世界当成整个地球呢(哪怕陆地是占领得差不多了,可70%还是海洋啊)?
为什么要把地球当作整个宇宙呢?
你一不小心来个空虚无聊天就真要塌下来砸死全宇宙不成?
加上对认知无止尽世界的疲倦甚至恐惧,不如将天上的星座都拉到自己莫名其妙的性格中来解释才好。
不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脆弱的人还是应该有的,世界才能丰富多采嘛,也不能总强调些积极的东西,要是所有脆弱的小朋友们在情绪低落到一定层度时,还经常理智地发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想必也不是都能接受,大多数搞不好都DONNIE DARKO那样等天上掉下个飞机引擎把自己砸死,等不及的自行解决的那就更对不起祖国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爸爸妈妈了。
扯远了,说一下配乐。
光听这部片一开始日式咏叹调样的伴奏,就让人感觉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傻瓜就是还有一点新意和看头——个人感觉应该算是后者,末世感离不开宗教感的咏叹调嘛。
电影里面没有出现类似的鬼怪面孔,因为所有的鬼魂都只不过是百无聊赖的人变的嘛,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临近尾声时靓女脱下黑头罩后还是靓女。
关于一开始提到的好玩的深度,个人感觉还是一种特别省事的创作技巧。
按PARRRRR的说法,便是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西方恐怖片,由于受西方现代哲学逻辑理论体系的文化影响,总要将每一步都弄清弄楚,哪怕是无稽的鬼片,也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之完备的世界观,于是无稽就更加无稽起来。
而“神秘的东方”鬼才管你那么多——应该说鬼都不管你那么多——就要给你点到即止,让你自个儿慢慢琢磨些好像很深奥的东西出来。
当然,首先要放进几个靓女靓仔在片里,先保证你看得舒服,想赞它几句,又不想只赞靓女靓仔那么粗俗,才会有努力深奥的动力……按照这种理解,我也很可能是因为靓女而为这片子扯出那么多话的;不过《回路》好像还拿了什么康城电影节最受关注奖,应该有推荐一下它的理由吧——如果我上面写的东西像是在推荐的话。
最后再来看一下美国版的《回路》——《PULSE》的海报,果然出来一堆堆鬼怪开PARTY啦,看了相关海报发现里面鬼魂的样子还恶心疤瘌的。
算是又认识了一个日本导演,学到不少东西。
但我就不信邪!
“都市言情剧”的计划还是等等先吧,现在充满斗志打算拍一个全都是大老爷们没有靓女的灵异片挑战自我啦!!
典型东亚鬼片,世纪之交的疑惑,互联网真的改善人们的孤独了么,人孤独,鬼他妈的也孤独
电影黑不溜秋的,不知道在讲什么。无聊的程度倒是非常恐怖,闷的能看到睡着。
流行文化像传染病一样,每一个被附身的人都身陷囹圄,喊救命的同时也在警醒对方,看似反智实则消弭矛盾;隐喻痕迹过重,影子、红胶带、监控器,处处是对于新事物入侵的讽刺,但20年过去了,真的是这样吗?
役所广司如同从《X圣治》中逃离的幸存者,在新世纪之初, 黑泽清对“存在”的思考在理性与感性的对位后延伸到网络对原本就脆弱的人际关系的侵蚀,当我们的灵魂被电线的回路所取代,死亡成为了肉体被消灭精神却永在的存在,死亡不是幻觉,是实在,只不过生命被物化后的痛苦却让人无法承受,末日来袭不是因为瘟疫和战争,而是人类本身的孤独,电影中人与人之间毫无互动与交流,如同生活在一个完全冰冷的空间中,唯有临近结尾亮介向春江的表白算仅有的情感表达,但在登上“诺亚方舟”之后,他还是消失了,这艘船能否驶向迦南地呢?在孤独裹挟着死亡到来,肉体幻灭为碎片与黑烟,并发出哀嚎,黑泽清对人类在新世纪的“存在”是悲观的,这个寓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实在感的缺乏,在虚拟的世界中寄托着情感,然后将灵魂封锁在一个个红胶带封锁的房间中
1.影片有两个恐怖的地方,一个是前20分钟,一个就是影片的无聊程度达到了恐怖级别;2.千万别说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典型的有了一个概念,却没有一个好的剧本跟上,随意累加相同的剧情,没有任何情节推进,纯属浪费时间;3.安东尼奥尼说:黑泽清你再这样,我就要去拍恐怖片了。
其实 我是把它鬼片来看的
黑泽清的调度没得说,而且声音也很舒服,后期收声的虚弱感和噪点悬浮在充盈的配乐上。电影的语义随影像逐渐混沌,我们无法了解死的动机是什么,只能看到死的动作,实际上它只关于死与向死、存在与虚无,在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中诞生了无法解脱的孤独,唯有死亡一条“回路”,这终归回到了悲观主义的本质。黑泽清给出的结局其实有点伯格曼的味道,既肯定又否定,在矛盾中把这种意境拉得更远。
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孤独,明明是阳间人,却只存在于那个密室中,不死也不活。互联网的便利反而暴露了个体的窘境,放在现在拍,又能增加不少内容。
很好看,可以当成EVA的三次元映射版。以及正如现在EVA你再谈什么死海文书什么使徒SEELE就已经是土鳖行为,这个片子最好不要执著于询问那个鬼到底是啥个鬼。
颗粒感的画面其实不错,但这片到底吓人在哪里?全程闷得一B,看得人困意满满,完全get不到尿点……
片头像《咒怨》,片中像克苏鲁的呼唤,片尾像《生化危机》。但这片子的挺超前的,在互联网还未完全普及的21世纪初,借由互联网像是瘟疫一样感染了所有使用者,来阐述现代化孤独的恐怖。人人将自我封闭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排解孤独,但却更加孤独。有点像沙马兰的点子王恐怖片,电影最后格局太大了,故事有点没兜住。
创意不错,惊悚程度也足够,但是拍得实在太长节奏太慢显得整部电影很散碎
概念先行,只不过最无力的地方是角色压根践行不了导演的理念,所以只能可惜得呈现目前这种矛盾集结体的效果,我感觉一开始看他那个表面恐怖实则孤独突出异化个体这个主题还蛮新的,哪怕不放到那个时期来瞅也没觉得过时,奈何这一切体现到演剧上却只有乏味至极的效果,而且这主题配上这背景这气氛,外加他还和小中合作过,总有种是不是lain看多了想模拟却又抓不到精髓的别扭感,少墨迹点世纪末症候多来点实在东西才是最有解啊,难道还能指望摄像头干一番连非实拍都完成不了的雄伟壮举吗
“死亡一定会到临,反正如此,我们齐聚在一起,也许会快乐些,然而,我们不断的往前走,愈走愈远。” 末日的情节气息,骨子里透出的孤独无惧感,精神层面的恐怖不适,比一惊一乍来的不知高多少,无论是影像表现力还是主旨设定,都要好于普遍认同的《午夜凶铃》《咒怨》系列,至此最爱的一部黑泽清!
说再多漂亮话,堆砌再多概念也无法遮掩这是一部烂片的事实。故事内核且不说,拍摄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叙事感。演员的演技还时不时尴尬一下,打到7分多也不知道是一堆人就喜欢附庸风雅还是盲目迷信国外的奖项,文艺片和难看划等号多亏了这么些人
怎么做到如此巧妙地把抽象概念用具体的一个个镜头一个个场景表达出来的!黑泽清真是符号学高手,index用得妙笔生花,怎么解释都觉得没解读完。网络和玻璃一样,都是看起来连接两边的世界但其实是阻隔。场景挑得很费心,所有的日常场景都拍出了黑黢黢的感觉。我久美子也不知道是该说她太理智太淡漠还是太乐观…搞不清是不是个正面形象…但在这个版本的末日里反正诡异地显得元气满满,元气少女形象依旧。所以那个废弃工厂跳楼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在北国剧场看的鬼片,恶劣恐怖的播放质量超越了鬼片本身。
胶片镜头下的粗粝,与电影表达的孤独和阴郁不谋而合,很超前的思想觉悟与末世预言
黑泽清调用明暗交替的镜头呈现孤寂感,将典故和现实聚焦反思;狭隘的空间,幽僻的环境,每个人都独居一隅。“救命”两字显豁确证人类与鬼魂并不生分,两者都是一样,同样惧怕孤独,四周飘游的鬼魂都在渴求一份温暖。空人的巷道及坠落的飞机极具末日况味#活着人与人间渐行渐远,但死后更是无尽的孤独。
影片本身立意是相当高深的,充分描绘了日本国民现状,“两个点相互融合会死亡,离的远又会相互吸引”就像春江一样渴望被爱又害怕接受因为早已对生活无望,终究是死在自己的世界中。日本自杀率太大以至于容纳不了所有鬼魂,生时无望死后还没有住所怨气太足所以导致了影片中的“大屠杀”,两位主角的做法也就是导演的表意:“每个人放下自己的冷漠去尽可能照亮他人而不是像花店老板所说的那样”。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题材的局限性,影片质量没有达到“想法”的一丝标准,观赏性极差,各个角色的每一步都是迷惑行为,不像是正常人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