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直包围着他。
嘲弄他,向他身上丢石子,围成一圈戏弄他。
他惶恐,闪烁着目光,恐惧与愤怒无法发泄,内心的念头只有“保持微笑,一切都会过去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恐惧,人们都喜欢观察结果:教室的窗户的确是他打坏的。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正确的方法,为什么没有人教他反抗?
为什么所有人都只是要他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每次都是他遭到报应。
我不懂,如果我早点懂得,或许一切早就过去了。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是他的周遭,都是错误的。
网络游戏中的ben是个大英雄,一个很彪悍的晋级到80级的高手。
有人攻击他,他就杀回去。
杀累了还有一个大法师MM温柔相伴。
现实世界中的ben是个自闭症患者,不跟别人的眼睛有接触,不听外面的声音。
只是同学的眼神不太友善,嘴里出来的声音充满嘲笑和歧视。
有人欺负他,他只能抱头躲起来,一动不动,以免更大的羞辱。
他被欺负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大法师MM拯救他。
当他被扔纸团,被扯掉裤子,被灌迷幻药……无人救援。
游戏里的英雄耷拉着肩膀,垂首站立,喘息着,“我快累死了”,不是跑累了,而是心倦了。
It's a perfect day to throw back your head and kiss it all goodbye.Ben会选择离开吗?
离开游戏?
离开这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无可挽回的,决定实行后就无法更改,大侠可以无数次死去,但是现实中的你却不行,现实和游戏不一样,ben。
你已经80级了。
”是的,大法师MM,Scarlite带着屠刀来守护她的勇士了。
“要想还击,就拿起你的武器。
争取游戏胜利。
”Ben的还击是策划一场关于死亡的战役。
诱敌深入,然后予以痛击。
用他的死亡来敲醒毫无人性的学生,用他的死亡来揭露各社会团体的软弱无用,用他的死亡来揭开这个社会最为肮脏伪善的真面目。
而当Ben在自己的葬礼上颠着肩,抽着脸笑时,这场游戏,他赢了。
这是Scarlite说的“有创意的死”。
或者说到底是,自闭但不妨碍他的天才本能的ben脑力激荡下的创意。
不会丧生的自杀无需离世的死亡或者说无需死亡的离世虽然,我想问的是,非要等到真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才给这些无良的人一个警钟吗?
这就是《Ben X》存在的意义,在苗头刚冒的时候,记得先警示到后果的可能,然后,该砍的砍,该杀的杀。
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抗巨大邪恶最为干脆和负责任的方式。
喜欢ben和游戏里的英雄的连结。
每一个深受重伤的时刻,英雄外表彪悍,内心脆弱,但总会有一个温暖的声音陪伴着,指引着。
喜欢ben直视幻想中的Scarlite的眼神,这个时候,他勇敢直视他人的眼睛。
温暖得快要淹没在他散发出的快乐的气场了。
喜欢ben塞上耳机,开是进入一个人的声音国度。
喜欢ben用游戏里的警惕和杀气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
提前做好防备,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用游戏的状态来面对现实,脆弱但聪明。
最终还是没能迷上网游,也许是早年间单机RPG游戏打的太多,已然厌烦了升级,也许喜欢的东西太多,很难在一处持久停留,但是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单机游戏的落寞和网游的疯狂与滋生的痴迷。
波德莱尔说过,在众多的怪物中,那只更丑,更凶,更脏的野兽就是无聊。
无聊源于空虚,衍生疯狂,网游满足某种虚荣,告解某种孤单,它是一处避风的港湾,尤其对于一个自闭的人来说。
其实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冷酷的,残忍的现实世界,内心敏感,精神纤细的少数人,总是要为自己寻找一份依托的,脱去这层皮囊吧,脱离这个尘世吧,在咖啡的雾气中慢慢蒸腾!
很喜欢这部电影,就像一杯咖啡,苦涩中慢慢品位余味的幽香,这世上本就没有救赎,只有自救,多数表现弱势群体的片子,总是想表达第三方的关爱,最后用来升华的也总是他人的觉悟,可是没有黑,你又何以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白,存在的总是无法抹杀的,自闭的本,无奈的母亲,欺侮人的同学,网络中的女孩,冠冕堂皇的师长,谁来毁灭谁,谁又来救赎谁,作为个体的自己,总是通过个体的别人的反衬才得以呈现。
也许本是自闭的,被归为不正常的群体,但是不正常和正常之间的界线有时候很模糊,其实是羡慕本的,他最终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我的境界是很难企及的。
当你的思想跟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你本该属于少数人,但是你却用理智控制自己生活在多数人的圈子里,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吹开淡淡的雾气,没有眼泪,没有感动,却在心底留下了很多沉淀,女孩消失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陌生的语言,跳跃的镜头,动听的嗓音,在三重的世界中自然的流淌,现实中无可更改的人性,游戏中自我创造的价值,精神中最终寻找到的完备,影射着耶稣的重生和自我救赎之路,当世界抛弃了你,你,或者我,我们大家最终靠的只能是自己,或许生活从此变得美好,或许依然充满荆棘,但是这就是人生,当懂得自我救赎的道理的时候,也许人会变得更坚强!
我的长头发是我最好的掩饰这样在我不愿意笑的时候它可以代替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在虚幻世界中卸下面具在真实世界中做着虚假的自我看多了SUPER HERO的电影有时觉得那太虚幻虚伪并且可笑这都是人们的一个期望只有戴上面具才能真正做回自己而摘下面具呢?
就要不诚实,谦卑,恭维我们都尝试找回自我越寻找就越丢失我们把希望寄托于虚幻世界中越希望就越丧失很能理解BEN,我曾经也那样疯狂过。
只是方式不同,我没有沉迷于游戏。
只是沉迷在一个自己的世界中。
我会发疯地大叫,也会无声地哭泣。
自己对自己说话,徘徊,劝自己生,或是死。
告诉自己一切都结束了,告诉自己要有勇气,就像BEN一样。
亦心疼爱着BEN的家人,爱我的人,也曾受过我给他们的这种痛苦。
他走出来了,用一种有创意的死亡。
我也走出来了,因为寻到另一种寄托。
希望所有迷失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去的路。
最近看了好多电影,看到头脑麻木。
这部是最有感情的。
就像看到自己/
曾听有人说电影是虚幻的,它只会让我对这个世界更加困惑。
超喜欢这部电影给我震撼得流泪的感觉。
看过好几遍都是如此,非常之罕见。
久违的感觉。
完全地被征服。
我看过比较多的电影。
口味已经慢慢挑剔起来。
不喜欢定式化的娱乐大片,也不标榜局限于小众文艺电影,不随便轻信所谓的评价和推荐。
我总是乐于在碟海中自由随意地寻找那种给人特别感觉的作品。
喜欢那种不期而遇、惊奇的感觉,虽时有惊喜,但都不如《本X》这般强烈。
我毫不掩饰对这部优秀电影的喜爱。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片时,我带着有点疲惫的心情,从众多的电影海报中看中它有点酷的片名,而点开链接。
影片开始缓缓展开。
一个光着上身正在玩着一个叫“霸王”网游的委琐欧洲青年进入视野。
(网络绝世高手都是这种委琐德性,长着一张隐于普罗大众中的脸。
他有80级,是什么概念?
从电影后面出现的神秘女孩看他如看怪物般眼神,和满溢崇拜的语气之中可以感觉到“总之是很高很高”)电影开始主人公第一人称旁白。
语言搞不清楚是哪国鸟语(比利时的?
),电影台词和音乐的配合都还不错。
我心里知道导演在进行前期铺叙和整体推进(以便观众回头看第二遍),这一切似乎在暗示我“后面有一颗炸弹哦”(虽有预感但后来发觉还是没有心理准备)。
电影前三分之一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确实沉闷。
也搞不清楚电影为何老是切换画面,跳出来各种怪怪无趣的人说一些没头没脑的话。
本的妈妈早晨懒洋洋倒橘子水的声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她总是无礼地介入本的生活和隐秘内心世界。
讨厌这种烦人乏味的老太婆。
(哪知道这老太婆在后面高潮阶段身上激发出的母性让人肃然起敬,后面有一节情绪失控的控述也是很出彩的一段)本照镜子时,我一边在想导演怎么找到这样一个脸很有特点的年轻演员,他挤洗手液、梳头、强挤笑容等的样子是那么可笑可怜。
本的心理世界总是处于紧张自我幻想的状态。
他最大的特点是自闭,自卑、不断地抗衡自己天生的心理缺陷(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有类似的心理,只是本的身上放大了很多倍),在受到同伴集体侮辱和欺负时,不懂得保护自己,只知一味强压住自己的情绪。
他是那样可怜和无助,与他在游戏世界里形成了极端对比。
在学校里生活对于他是那样艰难,使我联想到年轻人世界有时候是极其残酷的(很多年轻人都有虐待小动物和欺负弱者的快感体验)。
他的学习很好,在讲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课上听得入神,好像与耶稣有了共鸣似的。
他的内心又是那么单纯向往美好。
导演安排给他的网恋女友是那种小小的拥有甜美笑容、善良而又充满灵性的女孩。
本所受到的侮辱和欺负在学校里非常之明显,每个人都看在眼里。
偶尔有良知的人会保护和关心一下他,但却是那么无力,加上他天生不说话的心理缺陷,使他无法保护自己和获得旁人的帮助。
人性之残酷和社会体制的缺陷暴露无遗。
导演给本安排了两个非常极端的剧情。
一个是在课堂上在众多男女同学的面前强行脱下他裤子,并拍下视屏流传于网络上(有个女生冲着本一边狂笑一边在头顶做“L"手势让人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两个超级无人性的坏同学在隐秘广场暴力抢夺他的手机,观看本网恋女友的视屏,并用口水强行逼他咽下迷幻药。
使本产生严重精神幻觉(在这里看到本慢慢站起身来,一声声低吼,那声音让我内心不禁震动,还有后来本在妈妈面前情绪失控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再次让我动容。
)那个神秘网恋女孩的样貌和装束,我认为安排得很到位。
在众多黑色调背景中,让她穿着红色休闲夹克上衣,具有象征意义。
还有简朴的学生符号---马尾辫子。
我很喜欢看到这对情侣,这个如天使般的女孩和呆板紧张的本站在一起。
他们一起散着步,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不断地对他说着话,他一边在那里很傻地在傻笑。
很想祝福他们永远生活在一起。
整个追悼会上是个非常精心策划的高潮过程。
每句经典台词、每个人物镜头切换、气氛的控制、还有起到灵魂般作用的音乐、适时的慢镜头等,无可挑剔的完美的表达,一直持续到本的妈妈在电视无法控制情绪的控述,那一刻我的泪水已无法自已。
本的妈妈和其他人从来没有和那个女孩说过一句话,餐桌上只摆着一杯饮料,还有现实的推理,我就应该要想到她应该是虚幻的。
我很讨厌导演在电影结尾告诉我那个女孩的出现是本精神分裂的结果。
电影本来是非现实、虚幻的。
现实当中会响起放大剧情效果的音乐吗?
如果想到这一层的话,导演就应该打消这个幼稚念头,还原电影虚幻追求完美的本色!
电影的整体风格非常对我胃口。
这种风格应该包括音乐选择、台词、场面调度、题材等。
电影的台词还有翻译都很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之中确有一些不能承受之重”“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正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我就要走到终点了,我选择了自尽,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奋斗结束了”“她把这叫做有创意的死,无须丧生的自尽,无须离世的死亡,或者无须死亡的离世”“我得全心投入,用脑提前思考,为心作好准备,意志决定一切,万事全凭一身胆,做到你原以为做不到的事情”“人一见到马,总想骑上马背,可是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也有一些出彩的情节和人物安排:追悼会上满含泪水的女孩,她曾旁观过本受侮辱过程,也曾想尝试过关心本。
本跳下船舷后,父子对望时的神情。
本和网恋女友在房间里的对话。
她对本说的那些话我觉得很可爱很好玩,还有本傻乎乎的笑声。
喜欢摸鼻头的精神病医生。
每格胶卷、极细微之处所要表达的东西和品位,我都很喜欢。
正如歌曲《I COULD BE THE ONE》里那个轻快自然纯净的女声旋律。
电影剧情的震撼效果让我忽略它某些地方与大师作品的差距。
它让我联想起《阿甘正传》。
但阿甘是积极喜剧性的,而本是悲剧的。
当我把这部电影强烈推荐给别人的时候,她对我说“看电影是一种很主观的事情”(意思之中委婉地告诉我“你喜欢不一定代表我喜欢”),我习惯性地并没有多去反应(只是恭维她说话很有大师的水平)。
但在部分赞同的同时内心中我觉得电影欣赏,本来就是以人物性格剧情慢慢打动人的过程。
轻言内心深处的感觉同时也是透露自己内心隐私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但如果带着纯真之心来与别人分享的话,人与人之间情感就会更加美好。
人与人之间因为自身的家庭背景、民族、阶级、教育水平、天生性格特点、性别、年纪、血型、出身地、经历的差异,观察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
但我相信人性中美好和邪恶的东西是共同的,不然这部欧洲电影怎么会比中国电影更加打动人?
所以当别人向我推荐他内心中喜欢的电影时,我不会说“看电影是很主观的事情”我会说“我很期待看你介绍的电影”。
1、 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
如果没有那个在多半时间里都让人伤感的悼念仪式;如果没有仪式间那些记者们架起的摄像机;如果没有上新闻;如果Ben就如此默默的死去,只留下我们的伤感与惋惜,以及Ben的父母那些愤怒的悲伤;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该由谁去审判那些无知者愚蠢的卑劣呢。
在那些欢呼雀跃间,他们可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卑劣呢,或者在那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他们有否意识到自己在那时的卑劣呢,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在悼念仪式上的影像间的那些坐立不安。
但至少博加特和德施梅不会意识到这些,否则他们又怎会撬开Ben的嘴巴,并把摇头丸塞进去,而且,德施梅还吐了Ben口水,竟是吐到嘴巴里的。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我们对博加特和德施梅们的指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深深的伤害了Ben,以至于Ben险些无力自拔,险些因此离开。
如果对Ben而言,这同样是个玩笑,并且因此来一段SHOWTIME,炫耀着自己年轻的身体,在男孩女孩们的嬉笑间,没有屈辱,亦没有愤怒,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就此遗忘,成为青春里微不足道的一段插曲。
行为本身有着它的确定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却有着多样性,和对未来的无限延展性。
2、 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
在那些围着被剥去裤子的Ben的男孩女孩间,在他们高举着的手机与DV间,道德无从谈起,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存在于整个社会公义,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间。
1940年的日本人不会因为对中国人的杀人比赛而愧疚,德国人不会因为把犹太人送进焚烧炉而悲伤,他们的道德存在于他们的团体间,而在更广泛的人群里,这些简直都令人发指了。
对于Ben,真正让我们难过的是,为什么非要让整个社会形成了对那些男孩女孩的看法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与不堪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道德也是自私的,不过是自我情感的产物。
3、 自我拯救。
影片最后,当镜头拉开,Ben对着空气娓娓的说到,“人一见到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如果马有权选择…”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可爱的斯嘉莱并未在Ben的身边;原来那个有创意的死,并非出自那个漂亮的脑袋,原来……原来如此,在那一刻,在那个镜头随着轨道往后拉伸的一刻,影片无论是剧情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质的提高。
我们猜测斯嘉莱究竟是谁,是Ben本身吗,或者确有其人,从影片中我们都不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确实存在,也来到了Ben的城市,但在Ben去车站接她,跟着她坐上了火车,并又下车时,斯嘉莱在火车上离去,而Ben成为了新的斯嘉莱;另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其实根本就是Ben的幻想,这种幻想包括手机里的彩信,也包括博加特和德施梅看着彩信时对Ben的侮辱,真正让我们叫好的正是模糊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而未让我们察觉。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斯嘉莱介入则显得有些矫情,而一个如此悄然出现的幻象,富有新意,丰富了剧情,并且更多的,我们知道在面对个人情感的彷徨与成长时,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失败者胜利者也不过只是过往的一瞬间罢了。
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想,躲在自己的黑色角落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不存在了呢?
本或许只是自我的逃避,逃避这个真实世界带来的麻烦。
他躲在属于自己的黑色角落里,在那里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奔跑。
那是一个他不畏惧的世界。
就如同内从未出现过的斯嘉莱,她带着本寻找着有创意的死,也带着本开始了新的世界,那所谓活着的死,在最后一幕中让我们明白斯嘉莱也无非只是本的一种幻想罢了。
可以这么说么?
是本拯救了自己么?
学着快乐前先学会感受,是的。
只要懂得感受,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说话又能怎样,自闭症又能怎样。
我想尊重别人的孤独往往比剥夺别人的孤独来的更实际些吧。
我喜欢那个站在放映机前面原本活在虚拟中的本,逆光的拍摄,在那间教堂里面,本,像一个降临人间的上帝,他笑了。
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话“本是有自闭症的人,但对于他来说那不是问题,其他人才是问题。
”如果可以请活的快乐些,因为这世界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感受的。
电影《Ben X》,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少年,从小到大,永远只是别人的笑料,最后他唯用他的“死”来敲醒这个社会最为肮脏最的面目...一如今天的Michael Jackson...建议去看下 这个片子 或许真的和现实中的Michael Jackson有重合之处...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是不是非要成为另一个别人所希望的自己才会安全?
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上帝在创作他时放入了和别人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比其他人纯洁,却被视为残缺。
和周遭格格不入的行为叫出格,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叫做异类,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叫做极端,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做自己.哪怕不完美,哪怕平庸。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自己。
如果这是美国片,结局可能就是本举着机枪或者自制的弓箭冲进学校屠杀同学,最终新闻报道了这起学校暴力事件。
如果这是日本片,结局或许就是本真的自杀了,卧轨、上吊、割腕、吃药......都有可能。
庆幸本片的结局,“创意式死亡”换来一个勇敢的本。
世界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平等待遇,可这并不代表就需要否定自我。
本是幸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斯嘉莱女生。
在游戏的世界中她需要他守护她同行,一路杀敌闯关。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则是她陪伴着他,战胜心中的自己,浴火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斯嘉莱,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伴其左右,鼓励你成长。
你是谁无所谓,重要的谁知道自己是谁,在不冒犯的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我是一种勇敢,也是成全最完整的自己。
虽然总觉得这个片子有哪里不足,但还是推荐你去看一看人生如戏,但是人生不能重来,珍惜生命,尊重他人
没有死亡的结束,为最后那个镜头加一颗星。。。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
剧本是有精心设计过的,就是情节设置和节奏把控有些不到位。这是一场比较极端化的欺凌,但对主体的心理状态把控得蛮到位。
2.5 很奇怪的自救逻辑 而且制作很粗糙
In game you can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 in reality you can only be one person, the jerk you see in the mirror.
跟罗拉快跑感觉有点像。故事高潮竟然出现了Sigur Rós的Svefn-G-Englar!
自闭Ben 向家人求助,自己设计了一个剧本,将自己跳海的经过拍摄下来,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自杀。最终让整个学校,整个社会都深刻的反省这件事情,当所有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Ben 带着他的胜利从幕后走了出来。是这个反转让评分那么高的吗?好难看的电影!
对于遭受令人作恶的暴力的刻画做的很好,以及完美穿插现实与游戏的剪辑我很喜欢,其他内容持保留态度。
多角度长相很像maxi。笑声像shingo。画面感棒呃。看的过程很胃疼,幸亏结尾还稍稍舒服点。。喜欢这个欧范儿的男主角。
1.卑劣的人性,始终有人以别人的痛苦为快乐。2.自闭是他的问题,但对他而言不是问题。3.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有空揣测别人的时候不如多反省下自己。
虽然拍的是现实,但很不现实
“It's true that to us his imaginings are nothing but the inventions of a busy mind.But to him,there simply is no other reality.Furthermore he is happy there.So why,i ask myself,why in the name of healing him must we drag him painfully into the world of our own reality?”from SH2
游戏就是游戏,人生还是人生。
能做到不给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这社会就不至于这样了。
他推荐的。
8.1?
看着被欺负到死一句话不说的画面看的那个难受,一路快进到半小时看完,无非就是最后结局拉回了一点分数罢了。影片无比拖沓废话连篇,这样都能8.1也是醉了
人們都希望騎士或是法師出現,帶我們走出迷霧,哪怕那條路我們根本就認識
看了一半,觉得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