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全片,心情有些复杂,心中一直在思考,恐怖片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
导演的恐怖片技法继承了日本恐怖片制作的优良传统。
开场十二分钟,我已经把耳机声音开得非常大,以便听清每个效果音以及淡淡的配乐。
高级的、优秀的恐怖片应当让观众产生这种信任,不滥用音效制造的生理恐惧,让观众放心把耳朵交给导演。
除了声音之外,画面的设计也算不错。
固定镜头,在摇动时的不流畅感有效地传递出一种监视感,或是来源于鬼魂、或是现代电器。
内部调度与镜头运动配合是本片制造恐怖效果的主要方式——镜头是固定的,人物离开,但是镜头不跟着移动,短暂的空白之后,你便知道人物肯定会再回来,而有什么东西一定在等待他。
唯一吓到我的一幕打光和色彩使用与主题联系比较紧密,这是优点。
人类与科技共同生活的世界永远是灰暗的,唯一的亮色便是翠绿的植物,象征着世界其实是美好的,异化的是人。
但是打光以及构图存在相似的缺点,那就是表现性和设计感稍稍有点过头。
从大量的室内打光可以看出,导演喜欢用伪自然光源来塑造画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显得太过工整。
细看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固定的室内镜头都被光线整齐地分割成了几部分……构图也是如此,前后景、画面重心的分配过于工整,一度让我产生了再看MV的错觉。
这种画面安排想必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这和主题有关,同时与之相关的部分也是我在主题中不太喜欢的地方。
女主这一回头,像不像MV?
片子要探讨的东西还是比较浅显的,甚至很多地方是用台词直接交代,并且在这些点题的台词出现之前没有任何铺垫,仿佛只是接演员之口强行抒发一样。
这也就导致了整部电影充满了浓浓的寓言感。
说是寓言,不如说是暗黑的童话故事。
影片主旨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人的监视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
大量镜头中直接出现了显示器监视的画面,场景中也充斥着电脑以及显示器,简直就是白南准那些装置艺术的再现。
现代人的孤独除了与科技对人的隔离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情绪。
大家互不关心、彼此冷漠,工业体系对现代人的异化通过死亡的方式被展现淋漓。
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孤独,才会反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才会想要求救。
用加缪的话说,“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并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荒诞。
白南准《电视森林》但是上面这两点主题,要么是明显地堆在镜头上,要么是台词直接表达,并且是脱离叙事的台词。
这就导致了深深的架空感与梳理感,让观众陷入云里雾里,迷失在纯表现性的镜头之中。
现在回到开头问的问题,恐怖片到底应怎样发展?
高级的恐怖片是通过利用高级的电影技法制造心理压抑、带来心理的恐惧。
通过恐惧情绪唤起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优雅的极限法。
但是普通的叙事手法越来越难带给现代观众足够的恐惧,那些不想流于低级生理恐惧的导演或许就只能走《回路》里的法子,深挖主题的社会性,通过表现性手法营造充满象征的氛围来唤起共性的负面情绪。
结果就很容易变得像本片一样,成为一个难以带入的编码世界——一个无趣的寓言。
我思考这个问题良久,觉得这并不是解决之道。
同时,我认为叙事上的恐惧潜能依然没有被完全挖掘,中国拥有庞大的民间恐惧信息宝藏还没有被完全挖掘,之前的《中邪》就是小小的一步。
其次,与心理学结合,对人类恐惧元的挖掘也还不够彻底,这一点我也从伊藤润二的漫画中得到了信心。
恐怖片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或许只能像电影结局的人类一样飘向远方。
最后说点有的没的。
开场看到福山雅治的时候心中一喜,结果发现只是客串的……还有,演春江的那个女演员也太好看了吧
美美美
我在想两个问题1、幽灵是否存在2、人类害怕孤单吗【房间】四叠半是这个时代最后的净土,即使它会让宅人变成幽灵。
看监控录像的春江和在看电影的观众互相对位,她拥抱了一片虚空,却声称自己不再寂寞,好像看电影的你我。
一个人打印出密闭空间的A4纸,贴上红色胶带,这种仪式感象征起居室已经变成被异化的空间,里面是漆黑、密不透风的,永恒的死亡或者像鼠疫一样迅速吞噬了东京,谁能想到末世的开始是在房间/监控中?
【联系】每个人都想拯救另一个,就像亮介深夜带春江出逃,美智眼看着朋友变成灰烬,人与人永远在建立联系,但是在黑泽清的眼中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他能做的永远是错过和见证,见证他人的死亡,继而成为他人。
窗帘和窗户的遮挡暗示他们彼此处在不同的空间,“救命”的电话是死神的门铃,黑影类似悼亡的概念。
总的来说蛮喜欢的,毫无类型片元素,2001年的现代性在现在依然存在,而我在最开始提的两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充满末世绝望气息的日本恐怖片《回路》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的日本恐怖片《回路》,由黑泽清导演,2001年上映。
2006年被好莱坞翻拍,还出了两部续集。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在内地看过的人很少,我也是先看的美版,觉得很一般,过了很久才看的日版。
个人觉得这部是和《午夜凶铃》、《咒怨》一个级别的优秀作品,并且在寓言式的前瞻性上,甚至是日系恐怖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出去散步。
每年的春节长假马路上的人都不多,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显得更加空旷,连往年早早在路边卖礼品的商贩都没有出来。
我一个人走到一座平时车水马龙,塞车按公里计算的立交桥,看着四通八达的道路,竟然没有一辆汽车经过,当时第一时间想起了看完这部电影时的感觉,让人觉得比死更可怕的,是永恒的、无尽的孤独。
四名年轻人一起在一家花店打工,本来负责制作一份目录的田口,突然消失连续几天都联系不上,同事对他都很担心,美智子心里更是有种毛骨悚然的不祥感。
来到田口家按了半天门铃,也没有人开门,美智子在门边的花盆下找到了钥匙。
跟大部分单身男人的房间一样,屋里脏乱不堪、无处落脚。
美智子以为田口不在,本想找到存有目录的磁盘就离开,却发现田口就在家里。
形容憔悴的田口与美智子交谈了几句,告诉她磁盘在哪里之后,拿了一卷绳索走进了隔壁的房间。
美智子寻找磁盘的时候,听到田口发出了轻微的声音,寻声前去查看,震惊的发现,田口已经在房间中上吊自杀。
田口毫无征兆的自杀,让花店其他的几个年轻人心生恐惧。
当他们一起打开田口留下的磁盘,更被眼前的诡异画面惊呆了。
田口呆若木鸡的站在电脑之前,身后的摄像头,与电脑屏幕显示的画面,形成了深不见底的无限死循环。
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清使用了大量此类大景深的构图画面。
孤独的身影在深邃的画面之中,让人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这种画面鲤鱼很小的时候就玩过,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身前身后各放一面镜子效果是一样的。
商科的大学生亮介对于网络一窍不通,闲极无聊翻出了一张游戏光盘,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的安装到了电脑之中。
可惜鼓捣了半天,好不容易才连接上了网络,电脑中显示出来的,却是目光呆滞形如僵尸的人,行尸走肉一样木讷的画面,亮介被屏幕上的鬼东西吓了一跳,赶紧关闭了电脑。
倒头睡去的亮介被电脑连线的声音惊醒,看着电脑不受控制的再次开始播放之前的恐怖画面,大惊失色的亮介赶紧拔掉了电源。
电脑开始不受控制的自动操作,把亮介吓得够呛,赶紧跑到大学的计算机教室向高手请教。
管理员春江听到亮介的遭遇,认为是遭到了黑客的入侵,告诉亮介下次遇到如何操作,小白听得一头雾水,只好用笔一步步记下了操作步骤。
电影里的这段鲤鱼挺有共鸣的,我接触网络比较早。
具体那年记不清楚了,反正刚开始的一两年还没有QQ,成天混BBS和聊天室,用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猫上网,下一首MP3得用半个小时。
大部分人都和亮介的水平差不多,那时会攒机器做系统的人,属于大神级别的高手。
当时很少人有人像导演黑泽清一样,清晰的认识到网络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花店的矢部在看过田口磁盘里的恐怖画面后,一直觉得压抑无法释怀。
为了弄清真相,矢部决定前往田口家中寻找线索。
来到田口家中,矢部震惊的发现,田口上吊的地方,悬挂尸体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人形的黑色印记,虽然他并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却感到无比恐惧。
很多网友把这个黑色印记的隐喻,当做了广岛核爆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我最初看这部电影时,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这和纪录片中,核爆把人体瞬间蒸腾留下的痕迹太像了。
看过这部电影大概一两年之后,无意间看到了一位日本摄影师,关于孤独死主题的画集,里面很多老人死后,榻榻米上尸体躺着的地方就留下了这种印记,尸体长时间没有人发现,渗出来的体液留下的黑色污渍。
摄影集十分具有震撼力,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部电影,黑泽清电影所表达的孤独感,我到那时候才真正理解,比起独自一人在绝望中慢慢死去,更可怕的是如果灵魂真的存在,死后永恒的日子里无尽的孤独。
从田口的家中离开,神情恍惚的矢部,看到一家房门被红色胶带封的严严实实。
想起自己刚刚看到田口留下的“密室的制造方法”,矢部撕开胶带走了进去。
本来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突然出了一个女人的鬼魂,矢部只能充满惊惧的看着鬼魂一步步向自己逼近。
另一边亮介的电脑再次自动连线,屏幕上出现了恐怖的鬼魂画面。
亮介试着用春江教给自己的方法保存网址,却没能成功,只好将画面打印出来,去向春江询问如何是好。
在机房找到春江,亮介说明自己遭遇的情况,却看到电脑屏幕上,一些闪动的光点,在毫无规则的跳动碰撞。
亮介好奇的问这是什么,春江告诉他这是研究人类社交关系的一个程式,两个光点相隔太远就会相互吸引,而当两个点结合到一起就会死亡。
电影中的这个设定,准确的描绘了上个世纪人类已经疏离,但是依旧渴望接近的社交心态。
而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即使彼此吸引的两个人,也未必再有接近的欲望。
今年疫情爆发之后,我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家人,没和任何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一次都没有,所有的沟通和联系全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最近看新闻,微软、谷歌、Facebook等一些大的网络公司,有数万名员工将开始永久的居家办公。
不是疫情之后恢复上班,是一直独自在家中工作。
这个好处不言而喻,可以节省很多的办公成本、交通时间和资源消耗。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人可以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机会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之交谈。
我经常和年轻人开玩笑,真的能确定,那个在微信上聊了半年多的美女,是个女人吗?
孤独对于心智强大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格调。
可黑泽清所描绘的,充满鬼魂游荡的世界,真的太吓人了。
友情提示后面会有完整剧透,想要保留悬念的朋友,可以先选择关注鲤鱼,看过电影再来看鲤鱼嘚啵嘚。
矢部自从在密室中遭遇鬼魂之后,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举止怪异。
美智子感觉到了矢部的变化,想要和老板请假去看望一下。
老板告诉她有时候对别人的热情,反而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止是网络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是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如此。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东北的大杂院平房,南方的朋友没见过,北方年级稍大的朋友应该知道打煤坯是怎么回事。
北方的冬天平房需要烧煤御寒,但是质量优良的块煤很贵,每家都会买煤面和黄土用水搅拌以后,再用模具做成一块块的煤砖,冬天时砸碎了代替块煤使用。
在入冬前的一两个月,一个院子里的成年男性,会在星期天齐心协力为一个家庭完成这项工作。
一个冬天每个家庭要用掉几百斤煤,这项工作对于只有一个成年男性的家庭来说,独自完成是个艰巨的任务。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无论愿不愿意,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抱团取暖,是生存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类独自生存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关心他人,是否真的变成了一种打扰呢?
感性上我觉得人类相互关爱,是一种让人觉得温暖的关系;可是理性上,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人家不一定需要我的帮助。
所以生活中如果没人求助,我更多的像电影中老板的态度,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少给自己找麻烦。
虽然美智子没有听从老板的劝告,试图去帮助面如死灰的矢部,可惜为时已晚,矢部还是将自己封闭在了密室之中。
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大街之上随处可见用红色胶带封死的密室,和轻生作为了断的人,绝望的气氛在整个东京弥漫开来。
接连不断的目睹恐怖灵异现象发生,让所有的人心力憔悴,亮介想要乐观的去面对,春江则变得忧心忡忡。
亮介和春江想要乘坐火车逃离这座城市,发现每天拥挤不堪的车厢里空空如也,只有他们两个活人。
火车莫名其妙的停了下来,亮介想去车头查看究竟,一转眼春江已经跳下了火车不见踪影。
花店的老板和同事全部人间蒸发,美智子想要联系父母时,却发现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已经杳无音信、失去联系。
回到家中的春江,终于找出了建造密室的方法,亮介赶来在门外呼唤她一起离开,春江的心门紧锁没有应声。
在空无一人的东京街道之上,想要逃离这座城市的美智子和亮介相遇了,两人发现能够遇见一个活人,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于是商量之后决定结伴同行。
黑泽清导演的这部电影,属于故事线比较淡化的影片,导演通过光线、构图、视角营造出世界末日的绝望之感。
2007年好莱坞僵尸片《我是传奇》,威尔·史密斯一个人在纽约街头游荡,整个纽约剩下的那个人,到底是幸存,还是比逝者更加的不幸,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两部电影《我是传奇》偏重于叙事,有着不错的故事线。
这部《回路》则不太关心故事的转折和逻辑性。
黑泽清的创作宗旨是,将深深的孤独感,通过电影语言传递给观众。
至于哪一种表现方式更好,则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审美习惯,没有谁对谁错高下之分。
亮介想要带上春江一起逃走。
两人寻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座废弃的工厂内找到了春江,可结果春江当场开枪自杀。
逃亡的过程中,亮介前去寻找汽油时,被游荡的鬼魂袭击。
美智子找到浑浑噩噩的亮介,来到码头跳上一艘快艇,向着茫茫的大海驶去。
大海之中,幸存的人们在寻找可以停靠地方。
在一次次失望之后,船长下达了开往南美的命令。
进入网络时代二十多年以后,世界并没有像电影预言的那样,充满了四处游荡的鬼魂,可是已经有很多人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密室之中。
让人不寒而栗的一部心理惊悚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反而想到的是《遗传厄运》的导演艾斯特,一方面这两部电影的镜头语言能力在恐怖片里是比较突出的,尽管他们风格迥异。
另一面艾斯特的三部恐怖片《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博很恐惧》都是结尾偏弱,但入戏快,过程刺激。
黑泽清相反,慢热,结尾升华。
假设用AI,把他们的电影融合起来。
虽然这个AI目前并不存在,但很多其他类型片正干着这些粗暴的拼凑,尤其是商业片中,因为作者向或者说文艺片,风格是统一的,如果导演本身不想通过风格的撕裂或者突破达到电影所需要的某种效果,那么在此之上那些拙劣的模仿者拼凑的片段在风格下会异常突兀。
所以我们很难将艾斯特和黑泽清的风格粗暴地组合,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但却明明可以取长补短,该如何入手?
我们再假设,如果AI可以通过穷举法的暴力方式,将两位导演风格融合。
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没有足够的样本来喂,导演的产量是有限的,就算扩散到整个电影界,风格不同的优秀影片也是有限的……其次对于AI产出的东西,谁来评判?
如果只是简单的投票,很显然,艺术最终走向死亡。
还有一个就是时间与步子,这里反而出现一个有趣的点,如果是AI主导,AI越是厉害,产能越大,人就越需要花时间来选择,就会陷入了一个“随着效率越高、效率反而降低”的怪圈。
但我们也在面临一个问题:AI肯定会越来越厉害,人类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厉害吗?
最起码在金钱至上的风气下不会,但我们不应当对这种风气进行简单地批判,而是认清风气形成的原因,而这原因肯定也不是AI带来的,正如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样,在更远的将来,也一定会有一个比AI更革命性的东西。
都说已知速度最快的,是光。
我想,比光更快的,是人类的想象力。
人类的想象力正在被腐蚀,这个想象力不是指一部人的想象力,而是指人类总和的想象力。
3 4星之间吧,因为是断断续续看完的,故事感偏弱,给我的感觉是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永恒的孤独,哪怕现在都市的人已经是孤独。
活着的人,默默的在某种封闭的空间(ctx), 逐渐的走向恒定的轨迹,甚至不能称之为活着,变成某种固定形式的轨迹,而本身自己确还有所感觉,不断的呼喊,希望别人能够拉自己出封闭的环境,但自己又无能为力。
而女主不希望他们消失,但是逐渐她们都消失掉,而自己最后仿佛认命,如果亲爱的你们,都消失的话,那我也跟你们一起消失吧,孤独一人的环境是在是太过压迫人了。
在我看来,最后男主不小心掉入红色门中是避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何时,就算有危险的 ctx 在面前,人也未必能够清晰认知。
当你接触之后,影响永远存在。
最后他被吸收进了墙的另一边。
冷漠的人群,孤独城市化的个体,其实都被给予了安全感.当人浑浑噩噩的在都市上班挤地铁,哪怕都是陌生人,心的距离很孤独,但是仍然是安全的,哪怕是冷漠的安全感。
而东京逐渐变的死寂,黑烟环绕,当人全部消失后,不止孤独,连最后冷漠的安全感都消失了。
那些曾经陌生的都市人,其实也在默默的支撑着一个个都市人。
这也是我觉得富江做电车最后离开男主回到自己家的原因之一,她上车就提到了没有其他人,她不太能接受没有其他人的世界,所以回到家,写下了满墙的 救救我 ,要逃避到死寂的另一边,哪怕那边是幽灵的死的世界,看到电脑监控中监控自己的东西,哪怕是幽灵,但是也能支撑自己。
但是富江后来看到的幽灵却说,那边也是永恒的孤独,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个电影总给我一种倾向,人是避不可免的走向那边的世界,虽然那边也不解决问题。
感觉自己还是没太看懂。
希望以后能够再看一遍,更新下这篇 post.
影院好讀版 相較於片中過時的科技設定,或者是陰鬱的故事情節(一種大家都不想活卻又後悔不想活的設定)漂亮的構圖與光影讓這部電影在2020仍然強烈的震懾了我,也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訴說人類投向死亡擁抱,嘗試擺脫孤獨卻更加孤獨的日本式故事,為什麼?
因為在日本不是正是人太多了嗎?
太多的空氣要去讀不是太多煩惱了嗎?
.難道在無人的世界有伴一起逃亡不是最浪漫的事情嗎?
.或許這是為什麼在本片中角色們擔心的「阿不想活了因為活著好孤獨好無助還是死掉好了」結果死掉之後發現「哇勒死了事情居然還沒結束而且陰間有夠擠都要滿到被趕到陽間了根本是詐騙嘛。
」讓我看了其實覺得有點滑稽,因為我認為重點不在死了能不能去更好的地方,而是死了萬一去了更糟的地方怎麼辦?
然而片中的幽靈每一個都跟被詐騙的可憐蟲一樣不甘願就這樣被詐騙到陰間,還要繼續把一個又一個本來活的好好的人騙到陰間,差不多就像直銷,只是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的直銷(咖啡廳常常見到的那種)你知道的,他可能家裡囤了很多貨但他絕不會跟你說而是穿的漂漂亮亮戴一條名錶(這還可能是他賣掉一顆腎臟買的)來勸說你一起加入.「快點加入黑影俱樂部呦!
」.但說真的這部片的氣氛塑造真的非常好,要不是因為我一直在將自己的邏輯與這部片對接的過程失敗感到沮喪導致氣氛不太進的去故事邏輯(就像很多人進不去奈沙馬蘭那部《破天慌》一樣).不過這部電影的美學說服了我讓我愛上這部片,即便我看到無人的電子遊樂場還有無人商店,還有無人捷運的時候,第一當下直覺是:.「太好了,現在不用付錢了。
」(當然如果細想很多服務也會消失是蠻令人煩惱的,比如因為沒人開捷運你就得自己開了,希望駕駛員有放本手冊在座位旁。
).那些或灰階或白皙或黑色的過於笨重的舊電腦軀殼,今日看來反倒有一些性感,如同第二女主教男主怎麼把網頁加到我的最愛跟列印出來時有一種新鮮感(想想看片裡的事情如果發生現在肯定會馬上被以各種社交軟體的通路廣傳。
)又或者是研究室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在地上的一團管線,將門框框起來的紅色膠帶,將畫面整整齊齊切割的窗戶框架,還有像是圖書館那樣排列整齊卻又可以因為鏡頭的擺放方式讓人覺得好像會迷路的空間,你在細縫中產生了可以洞穿整個空間的錯覺,光透過窗戶再透過縫隙進入這一切,使得做為主色的陰影一旦被驅散畫面就會變得非常漂亮,正因為這部片陰影給的非常重,所以只要一點點光就會很明顯。
.所以麻生久美子才被拍的這麼漂亮,這是令人驚訝的,在一大片土黃色為主的電影裡,一點陰影,配上一點光,她的臉龐就被拍的非常立體,非常漂亮,我不知道這要歸功於哪些技術組,打光?
攝影?
背景設計?
.總之因為這樣的美感理由我可以不去問「所以為何片中人物在家用電腦都不開燈?
」.我不知道黑澤清是怎麼看待這部作品的,至少我不覺得他是只為了驚悚在拍,畢竟當我看到男主去觸碰從黑影浮現的人形,結果發現真的碰的到的時候,我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覺得有點爆笑,因為說真的男主角怎麼會覺得抓住鬼就行了,至少很明顯的本片就不認為男主的那種邏輯「我們在一起吧!
這樣就可以對抗……」是對的,但也沒說他是錯的(雖然他最後也慢慢消失,但也撐夠久了).可能這樣寫那場戲才符合男主的樂觀主義,但是我們也很難說最後女主就算活下來,而在她身上代表著某種價值取向,畢竟誰知道樂觀主義的男主死後女主就算精神不受影響會不會也像他一樣先慢慢變成黑影消失。
.或許結尾在海上這種液態性的展現才是宗旨,人生而註定漂流。
.但麻生久美子已經烙印在我腦海裡了。
.當然如果要放在今日來拍,我想我會選擇更鮮豔更高清的方式來呈現鬼(意思是比人更高清,比人更鮮豔),可能會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舞,而不是在牆上寫滿救救我,那樣是要怎麼騙還想活的人與他們作伴阿?
身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状态叫做“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熟人之间,已经不再有那种默契,也不会无话不谈,经常很多熟人坐在一起,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而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的人们大都聚集在同一个版块里,他们虽然彼此陌生,但是却看上去很熟悉。
未曾谋面的几个人很容易就能聊在一起。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将这种怪异的现象也带了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而这种感觉在日本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他们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接触,反而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内不能自拔。
将自己独处的环境营造成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让自己可以很轻易地陷入到里面,以此来逃避现实种种。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孤独的,但是一旦将生命终结了,是不是就会永远的留住自己的伙伴呢?
对此,我们来看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
《回路》说的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繁华的东京,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唯一。
一个男学生和一个女职员分别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神秘失踪。
为此,男学生请教了他的女同学,却也没有答案,但是女同学却给他看了一个曾经设计的游戏,当电脑屏幕上的两个点接触以后,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女职员在经历了同事无缘无故消失后,也发现了这个消失的秘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在平时不易察觉的地方化为阴影,最终消失不见。
两人在某一天相遇了,他们想要联手找出答案,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陷了进去。
活着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死了以后或许才会在一起。
这是本片给出的概念,同时也时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恐怖主线,片中的所有鬼怪们都在这个主线之下存在着。
但是你想要给这个主线坐一个最佳的解释说明来说服大家,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恐怖片,那显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概念上的设定很不错,而且片中的鬼怪呈现方式也很精彩,尤其是在片尾部分,当男学生想要与鬼怪拼命的时候,却发现鬼怪本身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实体,这一下子让男学生原本的无神论观点崩塌了。
而与此同时,鬼怪也就趁虚而入的将这个主角拿下了。
至于女职员,虽然没有被鬼怪拿下,但是她却最终相信了这个观点,自己在最后将唯一的一个朋友永远得留在了身边,这同样是一种屈服,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本片的主旨。
如果大家有细看的话,其实本片还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片中的所有人会被设定为一种灰飞烟灭形式存在的个体。
这一点在开头部分的电视节目里可以得到蛛丝马迹。
女主正在洗碗的时候,电视里有一则报道,广岛的一个人十年前扔到海里的漂流瓶最终被马来西亚的一个人十年后捡到了。
这是一种轮回,或许可以解释片名之谜。
我们延伸一下,曾几何时的广岛原子弹将几十万人的性命夺了去,而数十年之后的东京,在这样的鬼怪的作用下,人们仿佛经历了广岛原子弹一样,整个城市一片死寂,人们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则会是否也是一种轮回。
数十年前的原子弹,与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人类情感的摧残上是否一致?
对于本片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原子弹带来的死亡,看似将现实中的人们摧毁了,但是却让他们不再孤独;互联网看似帮助了现实中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却催生出来了另一种折磨人的孤独感。
两者带来的毁灭的状态看似不同时代,但是作用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
当然,这仅仅是本片的一种猜测,作为一部恐怖片,本片的画风很有趣,粗粒的噪点能带给人们一种年代感,而那些鬼怪们委身的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大都是日常中我们容易忽视的区域,细思极恐啊。
还有就是略带诡异的音乐以及比较有创意的鬼怪身形。
这些都是亮点,但是不足之处却也很明显,很多时候对于观点的铺成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最终使得故事逻辑大打折扣了。
广岛原子弹带来死亡,却可以抵消孤独;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会使孤独加倍,这样想或许也有道理。
简单说,本片可以理解为一个僵尸围城的故事模型。
妙在导演并没有一开始将世界观讲清楚,而是循序渐进。
本片中我没看错的话共有两处交代故事背景的情节:一是亮介到春江工作室正巧碰上春江男同事,而后两人在图书馆相遇,男同事的一席话;二是后半段春江由无人列车抛下亮介回到住处,玩死亡游戏时的游戏说明。
故事梗概:有人碰巧打开了通往异世界的通道,自此幽灵凭借通道自由进出现实世界,让现实中的人丧失生活热情,孤独自杀。
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一段由网络或磁盘传播的自杀游戏录像,接触此录像的人,大多因亲人朋友的自杀消沉而深受打击,在这种孤独的精神折磨下,他们观看录像,按照游戏说明进行某种招魂仪式,而后献祭般自杀。
一传十,十传百,如同瘟疫般扩散开来。
世界如同末日,只剩一船游民漂泊。
黑泽清的特色在于对恐怖情景的渲染和对日本青年自杀现象、孤独症候的融入。
其中,有心者不难发现黑泽清对大城市工业所代表的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核爆末日的恐惧投射。
作为恐怖片《惹鬼回路》的日本原版,黑泽清这版《回路》远远不如美国翻拍的系列名气大,虽然没有看过美版,但看了这部之后可以理解它为何难受大众青睐:晦涩过长的剧情绝对是屏蔽掉多数观众的硬伤,虽然五分好评的配乐将气氛烘托的无比诡异,但无法摆脱渣画质下的阴暗画风的劳神伤眼。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包装在“网络孤独病”外壳下的心理鬼故事,人们因为依赖网络而越发不愿意出门沟通和交流,由此乐观变得内向、孤独者更为孤独,心底的哀伤和恐惧因为从主动到被动的困在一间卧室中而扩大化,最终以自杀了断,魂体获得永恒,却再也逃不出孤独的困境。
孤独的鬼魂以永恒引诱活人,以网络为载体,过溢的孤独感像美人鱼的歌声,吸引着上网的人。
片中暗无天日的卧室是所有沉迷网络之人的共同点,在活着的时候维持一个姿势不动僵化在电脑旁,当你看向他们的电脑时里面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突然间庞大的信息量和科技的迅捷让他们无所适从,仿佛有无数个疑问不知从何说起。
人们的距离无法接受太近所以想要逃离,却又因忍受不了孤独而彼此靠近,这是父母、爱人、朋友都解决不了的哀伤。
影片配乐绝对是一大亮点,随着镜头的缓慢转移诡异的音乐仿佛自带粘稠属性让人百般不适,明明不会突然吓得人一激灵却偏偏恰好迎合密室鬼屋的恐怖气氛。
像是稠如墨汁的黑暗如活物一般钳住你的四肢,用牙签撑住你的上下眼皮,于疼痛中认识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然而不论现在多么的不济,它也是美好的,也是渴望长久保留的。
导演在影片中展现的孤独病虽然让整个世界的人消失,然而病因却是来源于迷茫。
一旦上网时被这两种情绪揪住,存在网络中的鬼魂便会来找你,他们既虚且实,可无也有,与他们接触过的人像都患上绝症,消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影片展现的是对电脑电视这一承载娱乐和希望机器的依赖症,由此迸发的孤独症蔓延导致了灭亡。
承载灵体的网络不堪重荷让他们流窜于世间,深受其害的绝症病人用红色胶布将危险的“鬼屋”标识出来,但如果孤独的鬼魂是大多数,那么该被标识出来的不正常群体便是人类了吧?
鬼魂帮助了人们永生,人们帮助鬼魂建设了地球鬼魂村,居然还勉强是个两赢的局面。
红色的胶带是为了给鬼魂制造一个生存空间吗 ?
剧情中的人们是因为录影带的影响而贴上胶带的吗?
整个城市都没有人了倒是可以解释一下(可能是因为故事进行的同时其他人也在传播录像带导致的)稍微有点没看懂 也许只是映射出网络的出现导致大家普遍孤独?
影片的结局是不是说离开东京就可以逃离诅咒,还有结局男主变成鬼魂陪在女主身边?
在我看的恐怖片里完全能排前三,通过视听营造出的恐怖感特别棒。而且不只是类型片这个壳就完成的好,包裹着对社会的反思也十分到位,同时这种社会中的孤独感还能很好的反哺惊悚的氛围。
三金遗珠黑泽清
恐怖类型电影一般首先会把人置于一个独立的、危险的境地,有点创意的会去挖掘怎样用平日生活的题材让人感觉害怕;很少有这样的导演,直接把世界扯碎给你看,就为了一个意象,“孤独”。
三星半。节奏不太喜欢但镜头真的没话说,氛围太诡异恐怖了,那个红色胶带门将会成为一生的阴影。。。
说实在的,真的不好看,闷得要死。大导演怎么了? 一样你能拍出来不好看的电影。
孤独致死。十年前我看了不少恐怖片……现在真的得鼓足勇气才敢看……
黑泽清好像是阉割后的今村昌平,将强烈的欲望置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超现实走到鬼片。
不知道打四五星的到底觉得哪里好?杂乱无章的情节,拖沓的剧情,也没感觉有多么恐怖,实在是硬着头皮看完了。
“死亡一定会到临,反正如此,我们齐聚在一起,也许会快乐些,然而,我们不断的往前走,愈走愈远。” 末日的情节气息,骨子里透出的孤独无惧感,精神层面的恐怖不适,比一惊一乍来的不知高多少,无论是影像表现力还是主旨设定,都要好于普遍认同的《午夜凶铃》《咒怨》系列,至此最爱的一部黑泽清!
莫名其妙 人物行动和精神状态都很假。导演试图表达的主题放在恐怖片里真的不合适啦...千万别吃别人安利 反正我看了是后悔了
弃了,实在觉得毫无任何意义。
离得太远而想要靠近,靠得太近又会死亡,像是在隐喻社交关系的常态。影像的出现能够让人变成幽灵从而得到永生,同时网络世界又能够建构起人与人全方位的联结,屏幕中的网络空间是对阴间的隐喻,生与死之间得以出现在同一时空,孤独的人不再孤身一人,将依赖转移到看不见的人身上,或许是黑泽清对网络的一种危机性的设想。每当电脑屏幕出现,都会发生多重视点转换,可能是片中人物利用第三方监视器注视屏幕中的幽灵,抑或是活人暂时利用幽灵之眼反过来注视自身,观众也通过自己的电脑屏幕,实现更为复杂的视点转换。该片还发展了对人的虚焦拍摄,令泛焦的画面中有一个焦点虚糊的人物,通过亡灵虚焦化,抽象化了幽灵的存在。
无因的鬼魂和孤独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剪辑和一团漆黑的摄影,个人不是很喜欢。不过创意真的不错,死亡就一定是解脱吗,抑或是生活的延续?
概念先行,只不过最无力的地方是角色压根践行不了导演的理念,所以只能可惜得呈现目前这种矛盾集结体的效果,我感觉一开始看他那个表面恐怖实则孤独突出异化个体这个主题还蛮新的,哪怕不放到那个时期来瞅也没觉得过时,奈何这一切体现到演剧上却只有乏味至极的效果,而且这主题配上这背景这气氛,外加他还和小中合作过,总有种是不是lain看多了想模拟却又抓不到精髓的别扭感,少墨迹点世纪末症候多来点实在东西才是最有解啊,难道还能指望摄像头干一番连非实拍都完成不了的雄伟壮举吗
感觉导演过度在意空间的呈现,大部分剧情的观感像是舞台剧,从一个舞台转换到另一个舞台,也许是为了体现网络给人带来的割裂感,但为了这一块牺牲掉剧情完全是得不偿失,因为作为空间感的最强补充-故事内核的发散和人物关系的构建被简化,对场域的塑造其实伤害也是很大的,到后半段感觉片子已经近乎失控,可惜了本片还不错的胶片质感营造的光影效果
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孤单。困于幽闭空间的我们,有着一百分的焦虑,内心早已绝望地化作一滩黑水。全部消失,只剩下你一个人,能想到比这还恐怖的事情吗?影片将孤独的可怖性用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拍了出来,众人皆是孤单,形单影只个体的存在连鬼魂都不如,真是太扎心了。
没看明白……
说再多漂亮话,堆砌再多概念也无法遮掩这是一部烂片的事实。故事内核且不说,拍摄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叙事感。演员的演技还时不时尴尬一下,打到7分多也不知道是一堆人就喜欢附庸风雅还是盲目迷信国外的奖项,文艺片和难看划等号多亏了这么些人
与其说它是恐怖片,不如说它是当年当下日本年轻人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的纪实片。
人与鬼这样阴阳两隔的极端在黑泽清后劲十足的[回路]里显得十分相近。还未死去,人便失魂落魄好似鬼影般幢幢:也难怪,阳界里联网得愈是紧密愈是孤独的人,往生后不过变成永远孤独的鬼。眼看这孤独症传染病一样漫过徒劳的红框框,黑泽不禁发出“救救鬼魂”的呼喊。好在结尾给出了人鬼和解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