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即使山高水远,我也愿为你而来✨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轻松时别忘了努力,忙碌时别忘了梦想👍📍保持清醒自律,知进知退爱自己人间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用你的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我把秘密告诉了花,花香吹满了整个小巷没有人会永远爱你,但永远都会有人爱你
《一袋弹子》根据法国作家约瑟夫·若福自传小说改编,电影讲述二战德国进行种族清扫时候,一对犹太小兄弟的逃亡之旅。
对于那段沉重的历史,每个导演切入点都不同,从孩童入手的电影通常都有一种束缚镣铐的轻盈感。
电影最精彩的互文是围绕主角约瑟夫身份的谎言而设计,他离家时被狂扇耳光也不肯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让人恻隐,最后他站在桌子上高喊自己是犹太人则令人慨然,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与其说是男孩约瑟夫的成长史,更不如说是犹太人的存亡史。
温暖又残酷的电影,以小搏大,值得一看。
处于战争期的人们,很难不苦难。
对童孩而言,他们原本可以嬉闹玩耍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他们上一秒或许还在天真烂漫地撒欢玩乐,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进了或颠沛流离或生离死别的境地,有的甚至对战争究竟是什么还懵懵懂懂之时,就失去了生命。
面对苦难,约瑟夫·若福的创作态度似乎是相对积极的,他在《弹子袋》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
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兄弟俩弟弟约瑟夫和哥哥莫里斯,影片不仅仅讲述了逃亡的过程,还有在纳粹眼皮底下隐藏身份偷偷生活的故事。
影片中展示了一些二战开始前的片段,虽然犹太人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但是从兄弟俩父亲的理发馆可以看出,犹太人还是抱团取暖的,和其他人接触并不频繁。
直到有一天,纳粹要求犹太人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上黄色的六角星来区别,这一举动加剧了人们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偏见。
于是兄弟俩和家人们分头撤离,第一个让人心惊的场景竟然是一家人离别之前,父亲告诉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能透露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并且连打了约瑟夫好几个巴掌,测试他是否会说出自己是犹太人,那几个巴掌给约瑟夫上了最好的一堂课,哪怕到后来德军在恐吓,他都没有说出事实。
不管是乱世还是太平盛世,好人还是很多的,兄弟俩在火车上遇到德军的搜查,情急之下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所救,接着又在德军搜索的树林里,被陌生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还有那个因帮助兄弟俩而被抓走的医生。
战争是残酷的,在那样的形势下,哪怕天空都是灰色的,可是导演用儿童的视角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弱化,着重强调的是兄弟俩在面对危险形势时,乐观、勇敢的态度。
后来,兄弟俩辗转到了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约瑟夫帮书店老板送报纸,莫里斯在一家餐厅帮工,书店老板一直支持纳粹,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约瑟夫付出了善意,这也是约瑟夫后来救他的原因。
影片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就是在巴黎解放之后,所有的人在大街上欢呼,同时将所有战争带给他们的怒气发泄到支持纳粹人的身上。
就在众人折磨书店老板和他的家人的时候,约瑟夫勇敢的站在桌子上大喊:“他藏了一个犹太人,那就是我”,那一刻他终于勇敢而自豪的说出自己的身世。
从书店老板的眼中是可以看到感激的,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小孩却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他和他的家人说话。
影片最后,兄弟俩终于回到了家里,这是再没有了父亲的消息。
从影片角度来看,本部影片要比《芬妮的旅程》内容更加饱满,情节也丰富一些,特别是兄弟俩和德军斗智斗勇的时候,确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能这就是战争电影的意义吧,让人们能够不忘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这部电影改编自名叫《弹子袋》的书,十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触很深,但是具体情节基本忘的差不多,发现这部书居然翻拍成了电影,闲暇时刻,找来一阅。
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名著经典。
感叹和平着实十分可贵,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战争带来的是妻离子散,是生离死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文/李子衿这部电影在2017年上线以来,一直被埋没。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之一,从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二战期间小孩苦难的童年。
影片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和《弹子袋》。
小男主演技在线,让你的视线分分钟都不想离开屏幕。
1,1942年,纳粹的战争践踏着欧洲的各个角落,控制了巴黎的纳粹军队宣布,犹太人都得在衣服上贴上五角星标签,否则就会被关进集中营。
生活在法国的小男孩乔和莫里斯一家,原来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
年轻所盛的老大和老二受不了这种歧视,离家出走了;剩下小男孩乔和他的三哥莫里斯,在学校就招受了同学的歧视。
父母担心他俩的安全,于是给了他们路费,就让他们开始了第一次出逃。
出逃前,即使挨打,爸爸也教育他们要隐藏自己的身份,说自己不是犹太人。
上了火车,一觉睡醒,就看到了残忍的一幕,纳粹士兵检查火车,大家为了逃亡纷纷跳火车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
慌张的兄弟两碰到了好心的牧师,就这样,他们渡过了一关。
牧师交待他们不要随随便便相信别人。
可是刚下了汽车,找渡船的时候,兄弟俩就相信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小哥。
好在,小哥真的带他们穿越枪林弹雨,趟过湖水河沟,就这样到达脱离纳粹控制的自由区。
可是,在路上走了23公里,乔的脚都磨破了。
这时候,哥哥莫里斯就背着弟弟走,这一段也是相当感人的。
好在最后他们到达了想要去的地方,见到他们的父母哥哥,一家人又团聚了。
这一路上,虽然也是有欢声笑语的,还有一只叫阿道夫(阿道夫·希特勒)的猪,但是每个人眼中,看到的都是恐慌和不安。
2,短暂的美好很快就被打破,纳粹再次占领了他们所在地方。
这次父亲为了他们的安全,把他们送到法国投降派的少年兵训练营,即可以躲避纳粹的盘查,又能锻炼身体素质。
有一天乔实在太想父母了,他们搭着采购的车想出去看看父母,就这样,他们被抓了。
经过层层的考察,纳粹军官设了一个局,让他们去菜地干活,在这里,如果他们逃跑,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立刻被击毙的命运,好在乔看到了地上纳粹士兵的影子,就这样逃过了一劫,这里真是看的人心惊胆颤,大主教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看完前面两部分,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生怕一不留神,兄弟两就天人永隔了。
这次他们只有匆匆见了父亲一面,又开始继续逃难。
3,他们两继续逃到了法国东南部的一座小镇,一个做餐饭,一个送报纸。
在这里他们生活还算平静,虽然也招受过纳粹民兵的检查,好在一切平安。
不久后,盟军解放巴黎,乔和莫里斯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乔却让哥哥先走,他的雇主书店的老板,其实是纳粹的坚定支持者,他的儿子就是纳粹士兵。
在纳粹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书店遭砸,书店老板和他的家人受到群众的暴打。
这时候,乔大声说出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多年的隐藏在此时此地,终于可以大声说出来了,他说是书店老板隐藏他才救了了他,这才让书店老板一家得以获救。
但是书店老板的女儿,此时已被安排出逃,乔再也没见过她了。
就这样乔回到了巴黎家中,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他们终于摆脱了逃难的命运。
但是他们一家最后是否相聚?
他的哥哥们和父母的命运呢?
你们自己去影片中看吧。
这部电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原本在乔这样的年龄,是在学校里无忧无虑的玩弹子的生活;如果没有战争,哥哥莫里斯也只需要为抽烟是否为被父母责骂这种生活琐事而担忧。
但战争,让他们走上了逃亡的生活,甚至好几次,他们都是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
在这过程中,即使战争,也碰到很多很好的人,乔的朋友,为了保护他用一袋弹子换走了他的五角星,还有牧师,大主教,让他们搭顺风车的司机等等。
好在,即使战争结束,乔依然懂得感恩,对于曾经对他不错的雇主纳粹支持者,在他们家遇难的时候,他依然能勇敢的站出来保护他们。
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不需要为战争而逃命,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总被生活琐事所困。
如果你正被生活所困,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战争中的人,就会觉得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时代的。
这也是一部很好的讲述战争题材,讲述二战期间人们生活的片子,如果你想了解战争中的生活,那么你也一定不能错过一部这么好的片子。
纳粹失败之后,逃亡并没有结束,新的人群开始了新的逃亡,纳粹时代和新时代的一些逃亡者都是无辜的,无疑升华了整部影片的意象。
导演安排姐弟恋的指向也应该是男孩经历多次逃亡,在逃亡中长大,在逃亡中成熟,与年龄已不匹配。
剧情满分。
哦,对了,原来我们九零后小时候玩的弹珠也是国外传进来的。
看完电影去查了查希特勒,他的性情大变居然是因为所爱的人的自杀。
弹子弹的镜头很多,可能是我想从片中看到的东西太多,所以不是很懂片名和内容的关系。
一个历史差的人仅仅知道这是跟二战期间犹太人相关的电影,看了之后最深的2点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每天像片中人物一样天天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要好好珍惜过好每一天的生活;第二个当然就是善良了,多亏了里面善良的人兄弟俩才躲避了很多灾难,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善良真是让人感动的东西啊。
看的第一部历史片 自己特别也喜欢历史。
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男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被迫长大。
男主与哥哥在父母的安排下提前坐了火车的路上看到纳粹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犹太人 。
在逃跑的过程中纳粹无处不在,好在男主有着机智的头脑 还有强大的勇气,逃过一劫。
在战争结束后男主也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与家人团聚吃一顿战争后的第一餐,但唯一遗憾的是爸爸不在了...
当我们还在为亲子关系焦虑,为孩子的成绩担忧,为孩子的顽皮愁容满面时,可曾想过有一群孩子正独自在路上为活命而逃亡,他们来不及去学校学习,来不及体会亲情,甚至来不及过完自己的童年,因为他们身处战乱,不逃随时会有生命危机。
一袋弹子 (2017)8.32017 / 法国 加拿大 捷克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克里斯丁·杜瓦 / 多里安·勒·克利奇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出现的,不仅对于成年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电影一袋弹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根据法国当代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改编而成。
电影以孩子的角度讲述,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犹太人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
乔一家为了躲避德国士兵的追杀,全家分散逃走。
期间相聚,分开,最终再次相聚。
反战的影片很多,类型也都各式各样,以犹太人为题材的也层出不穷,《犹太人苏斯》、《钢琴家》以及《一袋弹子》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每一部都侧重不同。
一袋弹子是以孩童的视角,让我想起《西线无战事》同样是以青少年的视角看待战争,在儿童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否,他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不明白战争会带来死亡。
他们本该是要沉浸在美好时光的年纪,却被迫东奔西逃。
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年纪,在逃亡路上才没有沉重的心情,反而像是在旅途中,他们为了能早日跟亲人相聚,战胜了不属于他们年龄的困苦。
战争往往让人想到人性,也让人害怕人性。
整部影片也通过对比善恶对比,凸显了人性的两面。
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简单,没有正面拍摄战争的残酷,却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连孩子都要受到这样的影响,何况是身处整个社会的大人们?
每一场战争都是不该发生的,无论你是谁,以怎样的理由!
纳粹,逃亡,儿童,生与死
这部曾经被我错误记成《一袋子弹》的电影原来和《芬妮的旅程》一样都是讲述关于二战时期犹太儿童逃亡的故事。不过,《一袋弹子》以1944年的生活片段做序幕,然后回溯1942年的前史,这样的叙事手法于我某种程度上算是提前“剧透”,因此削弱了我观影过程中对小男主命运的担忧。—— 海报对应情节→ -可恶,你这个样子不能再走路了。干嘛硬撑呢?来,我们不能待在这里,背包拿起来,我来背你。… 你是我的小弟,如果需要的话,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 下来一下,你太重了。… -到世界尽头了?-你真的很烦。
二战 最痛苦的绝对不是犹太 看看现在他们宣传的都以为他们是最大受害者
每次看这种基于真人真事的战争背景电影都特别揪心 透过孩子的眼睛和心 总能在极度压抑残酷的冰冷氛围中感受到虽然微弱却执着不灭的人性光辉
7+
即使是二战犹太人逃亡的故事,法国人都能拍出一种自然清淡的克制感,不狗血,不胡乱煽情,不煽动民族主义。
没有战争场面战争片,柔光并不会让人感到温暖。希望每个活下来的犹太人都能遇到像神父和医生一样的好人,每天都有苹果。
一般
这个题材快被拍烂了吧
犹太两兄弟在二战期间逃亡的故事。幸得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助,可能会因为帮助他们而丢了性命的人。小孩子也逐渐变得坚毅、勇敢、智慧了起来。最后的选择在成年人的角度可能算不上正确,但从小孩的角度看绝对是一个善良的决定。感觉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幸运的经历,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本想悲天悯人,没想到是小清新,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刻意煽情二战片免疫。(资料馆小红厅)
《单读》推荐了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故事、表演(特别是扮演小男孩乔的小演员)和配乐(钢琴曲)都很赞。
兄弟俩的逃亡之路常常遇到冒险善良的人,令人感动,二十世纪末日式的灾难里,仍有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3.5
浓浓温情、多样人性、稍微抖点机灵。法国版《平凡人生》,很催泪
完全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却让你完完全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作为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飘摇。但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背景中,从小孩子的视角来记录下来,更浓重的笔墨无不落在光辉的人性上。这样的文字和影像,才是真正让人反思战争守护和平的。
为了保命而必须说谎的时代,纳粹恐怖统治下的善与恶。
为什么不叫“一颗弹珠”
无聊平淡,和弹子毛线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