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不停 说到“垮掉的一代”,想起木心所评价的,他们看起来十分酒神精神,但其实是酒鬼,充其量是酒瓶精神。
他们疯狂,听从本能,破坏既成的一切。
可是,酒神精神,是知生之无可奈何,因而无论是纵情欢乐、破坏或疯狂,都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用挥霍来珍惜。
而“垮掉的一代”之所以得到这一称呼,是因为在多数人眼里,他们连生命本身都破坏掉。
《杀死汝爱》作为一部传记影片,题材看,是有野心的。
它想表现“垮掉的一代”,是怎么从青春期叛逆的玩世不恭,到真的全然反叛人性,反叛社会,从幼年的酒神,到成熟的酒瓶。
前半部分完全成功,后半部分只开了个头。
又或者,影片意图就是点到即止。
前半段真的非常精彩。
观众眼看着“垮掉的一代”抽烟、吸毒、自残、手淫,尤其是在“探索”金斯堡“脑回路”这一过程中,感官的体验到达顶峰,时间停滞,人成了玩偶,可以随意被他们摆布。
剧中的一切就如“垮掉的一代”的诗作一样,充斥着迷幻剂的气息,原始的想象力和粗犷的表达并存。
读《嚎叫》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总是《杀死汝爱》前半段的疯狂。
那些迷乱的意象:毒品、酒精、阳具、乳房……以至于,卡尔所罗门,总是会被我自动代入为卢西安卡尔。
卡尔是“垮掉派”的缪斯,缪斯是不事创作的,可是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作品都属于他。
所以卡尔轻挑嘴角,说那些句子是大卫从我这里偷的。
但这个缪斯也只处于青春期,而当时那种属于青春期的燥热终究逐渐褪去,激情难以持续一辈子。
青春期是为疯狂而疯狂,离经叛道是为了标新立异,一切新的东西都显得勃勃有生命力——“我恨不得我的生命全部是由第一次组成的”。
一切要持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场悲剧,让疯狂变得厚重。
旧的缪斯必须毁灭,创作者才能在枯朽上重生。
《杀死汝爱》把卡尔杀死大卫作为“垮掉的一代”各奔东西的分水岭,或许描绘出他们对感情对人性的理解开始走向成熟,但对于“垮掉派”诗作中对整个社会的不满,还仅仅是个开头,还要考虑更宏观的时代背景。
加上戴恩德哈恩的表演实在太光芒四射,几乎要忘了看历史上那些更光芒四射的主角的成长。
影片中后段那段平行蒙太奇,应该是最有张力的一部分。
同一时间,他们的生命开始有了不同的分叉:威廉继续给自己注射毒品,杰克的好兄弟在战场上死了,卡尔杀了大卫,而艾伦在无望的感情的折磨下,找了一名和卡尔有着相似金发的男子共度春宵。
或者是刀,或者是针头,或者是阳具,或者是精神上的痛苦,那些异物正在入侵他们的身体,而他们的脸上,或麻木,或悲伤,或痛苦。
经过这场戏,你知道,垮掉的一代真的崛起了,不,垮掉了。
杀死汝爱,不是指卡尔杀死了大卫。
而是在诗作中,舍弃你最爱的句子。
在艾伦金斯堡的生命长诗中,最爱的句子,或许就是卡尔。
金斯堡最终的放手,杀死了他曾在日记中称为“初恋”的金发少年,只留下那个拒绝再提及这段往事的新闻编辑。
也只有杀死汝爱,才成就了“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史上最诡谲的诗篇。
写于2014年5月9日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2417278/blog/7775512/
影片的前十分钟我都在跳戏。
Allen拆信的时候我觉得上面地址写着储物柜,Allen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教授要说格兰芬多加十分,Allen说他有很多作业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论文准有十二英寸那么长。
并且一直暗戳戳地期待着,两哈相遇必有一受。
诗人的世界我真的搞不懂,不过最浓烈的感情总是相通的。
爱与恨,性与痛,新生与腐朽。
正如我们喜欢说喝醉烈的酒,操最爱的人,过瘾。
不开弹幕的话,蛋妞的演技还是蛮能让人入戏的。
这是我的错,委屈了蛋妞。
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时间,多少系列周边,用的都是他的脸。
我们都觉得他和角色一同成长,因为他就是那个角色,那个角色就是他。
小艾玛参加第一次红毯的时候就说,有幸成为一名童星,必有失去,也有得到。
蛋妞自己怎么看呢,蛋妞心里苦,蛋妞不想说。
唉,他那张方方正正义气失足的脸啊,儿时也是挂满了我的床头。
直到戴涵涵出现,我的两个金发小王子,布总和涵涵。
戴涵涵真的好瘦啊。
瘦削的身板,浅色的眼睛,还没有监狱隔离栏间隔宽的苍白的小脸。
还有他的嘴,嘴唇微撅,唇角上翘,堪称完美。
有一幕是他在和谁谁谁,唉并不记得是谁谁谁了,争执,嘴巴微张喘气,嘴唇干燥。
我完全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还有,不要吐槽眼袋好吗,那是神来之笔,否则他只是一个长得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秀气少年。
我觉得是他的眼袋给他带来了一丝阴郁和颓废的气质,你看他带着哭腔的声调,眉飞色舞的张扬,不急不慢玩味着烟蒂的样子,穿着软白T恤受惊的样子,毛茸茸的金发小脑袋试探着枕在你胸前的样子。
妈的,美少年是上帝的恩赐。
很多人说他像年轻时颜值鼎盛时期的小李子。
毕竟,美的人总是相似的,丑的各有各的丑法。
不要在意发际线了。
我爱他的眼袋。
Part I 火焰般的人儿有一种人,如 Lucien Carr,犹如火焰般的存在,你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你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却被那光芒牵引,想一探究竟,飞蛾扑火般燃尽了自己,他们魅惑的笑声一曲安魂。
回望,这样的邂逅,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尽在不言中。
到底还是有趣的吧。
身也好,心也罢,反正也终归是会尘归尘土归土的,怎么将它们安葬也不会天堂地狱的。
近来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再远了的也记不起了,再久些,这些也会忘掉。
一次是在狂欢的party上。
我和朋友穿着奇装异服穿梭进灯光闪耀音乐震耳欲聋的大厅。
目光试图在一群海盗警察吸血鬼中寻找到其他先到的同伴们。
正当我努力地躲避端着一排啤酒横冲直撞的络腮胡大汉,朋友轻而急促的冲我耳边喊了句,“快看,那个人好(此处”好“字,重读,拉长)帅!
”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的整个身体已经被朋友扭了个一百八十度(这朋友也很少如此失态)。
我试着调整身体的平衡,不经意抬眼,人群中一个穿着白色T恤中等身材的金发男孩儿,一双明亮的眼睛披着浓密的金色睫毛。
那眼神桀骜而放荡,一看就知道应该已经喝了不少。
他看到了我看着他,避免直视,我回过头面向朋友。
我想他就是朋友说的那个。
轻轻说了句,”一般般“,遂钻进人群。
和同伴们喝了些啤酒和香槟,醉意些许,随着音乐晃动,来到一桌精灵女孩和高大魁梧的”矮人“领地,他们很热情,请我喝利口酒,我们跳了跳舞。
我见到那个金发男孩儿在舞池中kiss around,吻了不少小伙的嘴,醉的不轻的感觉。
随着音乐和那样随意的气氛,醉意更浓些,又看见了那个男孩儿,我微笑着看着他,目光穿过人群,他魅惑地望着我,这样的对视持续了十秒,他走了过来。
后来也没有后来,我们也只是聊了聊。
他们就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另外一次是在Bus上。
在市中心的那几站很多红绿灯,车总是停下来。
我看到车窗外远远的地方,一条移动的鲜艳的裤子,一条腿儿鲜红色,一条腿儿艳绿色,红的后面口袋是绿的,绿的后面口袋是红的。
这样好像哪个马戏班子戏服的裤子,穿在一个妖孽般的人身上,就变成了一种律动。
说TA妖孽,是因为那股子自信劲儿,连专业模特都不及其万分之一。
我的目光追随着那团火焰,看TA在人群中舞动,视线所及其他一切马赛克掉,那条裤子成为唯一清晰的画面。
走走停停的车子终于经过了那条裤子身旁,TA在等红绿灯,我望见了裤子主人的那张脸,正在仰着脸儿吞吐着一口缭绕。
那一瞬间,我觉得TA是迷人的,虽然都没看清是he还是she,因为车儿忽然发狂般奔走了,留下那个画面定格在那个丁字路口。
---Part II 红白玫瑰Science和Art是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选了Science的我,近来望着这颗大米饭粒儿,又觉得胸口的朱砂痣隐隐作痛。
Science是凭借冷静的理智存活的,Art呢,感性的狂热是它流淌的血脉。
同时存在的二者,足以让一个人分裂。
好像我marry了science,如今又想在家里写作画画写曲子,like crazy,不分昼夜,突然有种出轨的感觉。
Art的魂觉醒的时候,不用酒精,一样疯狂。
话说为什么搞艺术的人一定要那么疯狂?
是艺术让人疯狂还是疯狂的人才爱艺术?
或许都有吧,疯狂的人热爱艺术,艺术让他们疯狂到了极致。
Part III 伙伴羡慕这群家伙有彼此的疯狂作伴,什么都好,他们彼此支撑着。
而活在一群正常人里的非正常人类是极其痛苦的,因为要披上一层社会的外衣以保护自己的敏感脆弱的灵魂。
孤独,和周围有没有人陪伴没有半毛钱关系,在一群非同类的人群中,只能更加清晰了孤独的轮廓。
没有伙伴,才孤独,孤独侵蚀到骨头了,游走于每一根神经,我想我已经中毒太深,无药可救。
以至于,写下这篇乱吼。
PSLove this song 片尾曲 ,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
抛开时代及人物的重塑(不得不抛开,因为文化原因也没有资格评价),影片带来了符合如今接受能力的改编,从始至终没有废话的剧情推进也符合观众对轰炸式剧情的需求,而且感受不到处女作的涩气。
虽然后半部分有一度掌控失控之感,但整体达到某种表达意图,某个年代某些人物他们的诉求及其方式可能在时下不一定适合,但精神层面的部分永不会过时。
真是凑巧,今天刚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诗人离开的时间。
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绝望又有多少人知道。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未来文学巨匠们在成长年代经历的“小革命”,用黑色音符弹奏出“垮掉一代”诞生的初乐章的故事杀掉汝爱,是约翰·克罗基达斯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杰克·休斯顿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
传记电影能拍出这样的青春热情并不容易,诗歌引用很入戏,大量的虚焦对焦镜头刻画出了人物的迷茫,"垮掉的一代"立体了。
《杀死汝爱》中出场的都是“垮掉派”诗人中有头有脸的领袖人物,在片中描绘的年代,他们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
丹尼尔扮演的艾伦金斯堡是垮掉派的领袖之一,配角还有后来写了《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写了《裸体午餐》的威廉·博罗斯。
金斯堡后来用一首名为《嚎叫》的长诗奠定了自己在垮掉派中的卓然地位,该诗用发泄的口吻描绘当时大学青年糟烂的生活,对照影片来看,简直成为了诗人们自己的生活写照
事实上我总觉得卢西安这类的妖精们是上帝化身来人间度假的。
无论你的交际圈子多小,或者多大,人群里总有一个该死的幸运儿。
就像《戏梦巴黎》里的那句台词,有些人从不冷场,且是心想事成的高手。
比如这个漂亮男孩。
如果你自成一个宇宙,以你的名字命名你的星球。
他们是否在你的轨道上并不重要,重点是你甘愿成为他的行星。
从黑夜到黎明。
我们经常得到一些可靠的信息证明上帝是公平的。
谁爱信谁信。
如果林夕没有那个他心心念念的黄耀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听着就疼的歌词。
妖精是有魔力的。
他们特别,忧伤,放荡,不顾一切,有资本。
当然你肯定会说他们最大的资本是长了一张让人欲罢不能的脸。
所以他们做什么都会被原谅。
是这样没错。
我曾经也为这样一个卢西安浪费了整个初高中。
当然用浪费太过分了,毕竟很养眼,幻想也很带感。
艾伦说的没错,卢,你成功不了。
因为他不必。
有人愿意代他做一切事情。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深处愿意被宠溺而大脑表层又告诉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之间无限纠结,一直圆下去,圆会变得更大,却始终是圆。
永无棱角之日。
你看着他喝酒,抽烟,吃东西,甚至看着他受虐。
这对你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生病的不是他,是你自己。
你患了强迫依存症,他是你的依存。
上帝就是来看看人类到底有多虚伪的。
所以我们不能辜负,让我们携手并肩,红尘作伴,勇敢的虚伪下去。
今天一边写实验记录一边听Kill Your Darlings,发现Allen第一次在宿舍跟Lucien讨论叶芝和他在小船上对着Lucien念诗的时候用了同一首曲子。
如果说念诗那一幕是Allen对Lucien懵懂又大胆的第一次告白。
那么背景音乐仿佛在暗示,其实早在Allen寻着勃拉姆斯的曲调,逆着外出社交的人群,见到烟雾缠绕中的Lucien时,就已经无法自拔地爱上他了。
漆黑一片的湖面上,气急败坏的Allen,终于有勇气念出那首在他口袋里皱巴巴折成一团,用尽各种离奇方法激发灵感,反复修改过无数次的短诗。
Allen笨拙郑重地站起来,开始了他的表演。
而Lucien半躺在小船里,微不可闻地笑了一下。
音符像水滴一样在湖面上一圈圈散开,Allen背着光。
远处唯一一束光照亮了Lucien的半张脸,照亮了他蓝色眼睛,清晰的泪沟,还有因为听得太过入神微微张开的嘴。
“当心,你并不在仙境中。
我听见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中长久生长,而你因为傲慢和闭锁幸免于难,你经受的一切让你找到了爱的藏匿之处,给予,分享,失去,让你远离毫无盛放的死亡。
”Allen耗费了时间和心血,却只是想说一句:我窥视过你的灵魂,了解你远超你的想象。
他们有过那么多真假难辨的瞬间,或许只有小船上的这一刻是真实的,或许连小船上的这一刻都是虚假的。
因为直到这一刻Lucien都没有夸奖Allen,下一秒就谈论起了自己狂妄不切实际的梦想们。
人生已经有足够多的遗憾了,也不知道我们是否曾经心照不宣地共享过一首诗的美妙。
《杀死吾爱》,本来以为是无比文艺沉闷的电影,看下来却惊奇的意外喜欢。
无论是电影的色调、配乐、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青春糜烂的不成样子,在世人的目光中另类的成长。
也许你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异类,但是总归有你喜欢的同类一起发现你异于他人的特别之处,欣赏你赞美你热烈的喜欢你。
戴恩•德哈恩的声线美哭了:I was just a kid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直男的演出让我一度以为他(艾伦)喜欢上他(卢西安)莫名其妙的简直了。
甚至都没有他(大卫)爱的那么强烈以至于迫使他(卢西安)杀死了自己。
wolf like me 深夜潜入图书馆,开始的无比热烈,又转入延时一般的节奏中,随后又转向热烈之中,配乐无比赞。
最爱台词:We’re the ones he needs but never wants.我们是他需要的但绝不是想要的。
我一直在想,卢西安这个在影片里被描绘成小妖精的美少年在面对一群被他自带的同性恋光环所吸引的,把他当缪斯来捧的人的时候他自己在想什么?
“麻痹老子真的是直的!!
”也许他会这么苦恼的想。
他或许只把自己对圈子里那些人若有若无的诱惑当作一件有趣的事,又或许因为自己被他人疯狂迷恋而感到厌烦,但如今没有任何人能揣摩一二了。
因为他死了,一声不吭,没有留下任何文字。
我们作为观众,作为读者,作为旁观者,听到的,看到的,是艾伦的卢西安,是凯鲁亚克的卢西安,是巴勒斯的卢西安。
先说说电影,电影是从艾伦的角度出发讲述的,所以我们看到描绘的是一个带着引人堕落气息的萨麦尔般的卢西安。
第一次见面,卢西安就当着一群纯洁新生的面跳上了书桌,对莎士比亚不屑一顾。
用他带磁性的烟嗓高声诵读着亨利米勒的诗,一声低低的尾音上扬的“shall we?
”听得人骨头都酥了(给演卢小妖精的Dane点无数个赞),跪在图书馆的书桌上,让台灯横在他的两腿中间,极其富有性意义的隐晦暗示。
于是我们纯洁的艾伦•纯钙•纯情处男•紧死宝就“叮”的一声被小妖精卢西安点亮了一个灯泡,但具体是啥,艾伦同志还没反应过来。
嘎。
然后艾伦同学就有点朦朦胧胧的春心荡漾,稍带畏缩羞涩地顺着音乐来找这个自认为很有共同语言的革命战友,说自己很喜欢看到卢小妖精略凌乱着金发目光迷离地叼着一支烟的那一刻,他就整个人都不好了。
卢西安小妖精还不知道他自带的杰克苏光环又吸引了一个脑残粉,他在烦恼如何一个疯狂黑粉的纠缠呢。
看到有一个一脸纯情样的新生,簇拥的理念和自己的一样特立独行,一冲动,就决定带他出去见见世面。
卢西安给艾伦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ω⊙)然后曾经那个天天出勤上课还会举手问问题的纯情男渐渐消失,不需要安静如苦修士般推敲着韵脚韵律来作诗,取代而之的是每天的逃课,嗑药,酗酒,在迷幻中迸发着灵感,天旋地转,满脑子都是他的卢西安。
他看到有个中年大叔整天缠着他的卢天使,帮他的卢写paper(呵呵要是有人帮我我也干)还整天猥琐地跟他的卢说一些暧昧忧伤的话,在他的卢身上摸来摸去。
他装作不经意地问卢西安他到底是谁?
卢西安回答说,死基佬。
他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卢用了什么语气来回答,忽略了里面的复杂情感,似乎有不耐烦,厌恶,恐惧,或许还有少许的难过。
艾伦又被点亮了三个灯泡,“叮”——噢原来那家伙是死缠着卢的死基佬,“叮”——噢原来我也可以和他一样喜欢卢,“叮”——噢所以原来我也是个死基佬。
他低下头看着卢妖精趴在他腿上露出的白皙后颈和灿烂金发,犹豫地把手指插入他柔软的发丝,三分卑微三分向往,一脸梦幻地开始意淫。
然后他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理所当然应该结束,如果不结束,艾伦哪有这么多痛苦来写嚎叫呢,他不春叫就不错了。
就像意料中的一样,艾伦情不自禁地嫉妒着杰克,在杰克问“你是谁?
”的时候恼怒地站起来高声诵读自己“最初的,也是最好的”诗。
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 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 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 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 付出、分享、失去 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是人都知道这是写给他的缪斯,他的世界,他的爱,他的卢西安。
因为他的傲慢,冷漠,疯狂,引诱了艾伦堕入仙境,在痛苦与欢乐之间挣扎。
卢小妖精当然也知道,于是他明明很喜欢那首诗,但他就是不出声,默默地凝望着这个疑似他假哥们•真新晋脑残粉的家伙,湛蓝的眼睛迷幻得像空净的天。
然后,艾伦吻了他的卢西安,卢妖精不负众望地回应了。
接下来呢?
——他们幸福地跨越所有困难在一起了——抱歉这不是傻甜白小言文,结果当然是卢西安失望了——"噢救命又一个拜倒在我杰克苏光环下的人真他妈烦死了一点都不好玩。
”他推开了艾伦,跟着唯一的直男走了,走之前还宣布给艾伦降了一级——“你不是想跟我搞基么,好了,你不用做我的知己了,退位成后宫吧,记得帮我写paper。
”艾伦伤心欲绝,但还是含泪写完了卢妖精的论文。
多么可歌可泣又悲哀的爱啊!
以后记得检验交往对象的时候干一干——"你爱我吗?
爱我就给我写论文!
嘎嘎嘎嘎嘎”,纯情男艾伦很桑心,但他似乎觉得还有一线希望,但当他把血与泪的论文给卢西安的时候,又发现这个无理取闹的小妖精又要走了,还是跟另一个男人私奔。
他嘤嘤嘤嘤地泪奔而去,卢妖精眼睛湿了一下,赶紧当鼻涕抹了。
艾伦在路上遇到了脑残黑粉dave,大叔半是自嘲半是忿恨地说,我们都是他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
(we are all what he needs, but not what he wants)于是艾伦•失恋的•金丝宝在一边嘤嘤嘤一边以醉悼念自己的爱时发现了一个一样是一头金发立领大衣的背影,他满怀希望的喊“卢西安?
”,但结果肯定不会是他的卢回来找他了——这是不过是一个背影跟卢有点像的人——然后理所当然地拿他当了替身。
蛋泥演的艾伦在最后换姿势的时候导演给了个特写,很多人觉得这一段很莫名其妙很多余,但我却很喜欢,不是出于看小时候的偶像哈利波特长了一坨胸毛腿毛毁童年的阴暗心理,而是因为艾伦的表情,有嗫嗫不安,有无助,有决绝,像为了心中唯一信仰而献祭的疯狂。
他挣扎着顿了一下后终于吻上那个只有几分跟卢西安相似的人,似乎感到背叛的痛苦与不堪,神情复杂。
这是一脸直男样的蛋泥能演出的最好水平了,给在演艺路上不停掰弯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自己哈利波特样的蛋泥点根蜡。
那边卢西安终于捅死了他的脑残粉。
圈子里的灵魂入了狱,艾伦匆匆赶过去,凯鲁亚克因为帮助卢西安而也入了狱,巴勒斯被他的有钱爸爸保释——这个嗑药磕得天昏地暗、日后写出裸体午餐这种高反社重口叛逆小说、又拍电影又帮nike做广告的人站在他爸面前只能懦弱地应“yes,sir”电影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一堆人因为一个人聚在一起,又因为同一个人散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一句话概括。
就像电影中说的,这个圆结束了。
他们从旧规则的圆里奋力挣脱,却跳进了另一个圆里。
文章中我们俗称这种结尾为烂尾:轰轰烈烈地开始,暗淡匆忙地结束。
电影中似乎刻意把卢西安塑造成了一个玩弄人心,对跨掉一代圈中人都若即若离,自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却总是希望他人为自己代劳。
颓废,轻浮,特立独行,放纵。
他似乎是引诱浮士德的撒旦,又是掌控梦境的墨菲斯。
真正意义上,现实中的卢西安卡尔是当时跨掉一代圈子中真正灵魂,他不是依靠其他才华横溢之人而存在,恰恰相反,他是他们的缪斯,他们的组织者,他们在创造途中不顾一切追涌的蝴蝶。
他给予他们灵感,所以,理所当然的,《嚎叫》出现了,《在路上》出现了,《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这本名字无比逗比的硬汉推理小说也出现了,我发誓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比这个更无理取闹的书名了。
但我能理解卢西安后来要求所有人——准确的说是被这件事激发出无数创作灵感的那群人——最后定型为垮掉的一代的那群人,把他的名字从扉页抹去,包括“献给卢西安”的那种话。
真尴尬,他或许会想。
这件事让他离开了他奉为一切的圈子,失去了美好前程,人生覆历上抹黑了一笔。
就像电影中结尾的时候,艾伦坐在咖啡馆一角心无旁骛地打字,墙上挂着卢西安的黑白照新闻,几曾何时,这个鲜活的金发少年曾在这里嚣张地宣扬——"我永远不会出现在墙上!
”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为了他口中那类历史轨迹上的人,总有一天会没有人记得他,只是想起来,也没有人记得这个曾经的国际合众社编辑,人们只会记得那个“《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那本名字逗比硬汉推理小说中美少年杀人犯原型”,“曾经混杂在垮掉一代圈子里的人”“凯鲁亚克不为人知的朋友”,这些成了他一辈子的标签。
我觉得《河马》这本书充满了让人觉得讽刺的槽点,那时候的凯鲁亚克和巴勒斯的风格都不太成熟,一人一章的内容读起来也不会有很大偏差的违和感,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名字,这本书都在不加掩饰地直指当年的事件,又一次揭开卢西安血淋淋的伤痕。
即使换作是我,我也不会希望这种不光彩的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不断提醒着自己那些无法忘却的过去。
我不否认他们是真的全心全意追捧他,为他倾倒,迷恋地看着他的一切——他耀眼的金发,不羁而引人深思的话语,随意而又引人注目的一举一动,就像霍华德的道林格雷,波德莱尔的萨巴蒂埃夫人。
诗人都是伤春悲秋的,他们因为缪斯的冷漠无情而恸哭,因缪斯的欢颜而狂喜,只有当一个诗人真正体验了世间百态,破而后立,才能写出倾世之语,所以他们注定不会有结果,只有这样的缺陷,才能让他们写出伟大的小说。
就像电影的最后所说的,当死亡也带来了重生,就像所有的爱人和悲伤的人, 我是个诗人。
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个圆,而如今我们挣扎在这生与死的车轮上,那像卢西安一样出现在这轨迹上的人,就是一个的岔口。
上一刻,你还在规规矩矩地按着设定好的方向前进着,下一刻,你的人生就因为着看似不起眼的岔口而天翻地覆。
也许你只是跟他出了一趟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当这一切发生时,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得了——你的人生就此完全改变了。
我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卢西安,在当时的我眼中,她就像太阳一样灼烧得灿烂夺目,能让我成为飞蛾,阴暗而卑微,宁愿燃尽自己也要不顾一切得靠近。
她也像卢西安一样微笑,把我带到一个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我忘怀不了最初与她交谈时那种找到知己,从灵魂深处引发的颤栗。
我以为她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我的一切。
世界上就是有一种这样的人,能让你为他倾其所有,在所不辞。
但就像所有的卢西安一样,她离开了。
我以为我会崩溃,会疯狂。
但没有,我并没有因此而亡命,我甚至也许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在意她,更多时候,我只是潜意识中暗示自己需要多看重她。
我甚至不曾真正喜欢过这个人,我所在意的,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映射在她身上的影子。
我把她捧上了神位。
于是她的离去也是必然的,最后只收获了一堆她留下的痕迹,和习以为常后原本不属于我的习惯。
就像艾伦最后说的Somethings ,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you她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她是我的卢西安。
感谢上天让让他们存在,让我曾遇到过,即使明知会无疾而终。
没有喜欢的死缠烂打,在我们这种追逐的人眼中是一往情深,被追逐的人只会觉得阴魂不散。
这个可悲的故事起源于青春心性的残忍与无知,起源于卢西安和戴维之间产生纠葛那一刻起的注定灭亡,他们迷恋的兰波与魏尔伦,他们各自重演了一段误入歧途的师生关系的悲剧,重现了他们最喜爱的一幕。
—————————————————————————————————————————加点现实背景故事。
————卢西安卡尔和戴维卡默勒之间的僵局始于一九三六年的圣路易斯,当时卢西安十一岁,戴维二十五岁。
八年后,经过五个州,四所寄宿学校和两所大学,彼此的联系已经变得太过紧密,情绪也太狂热,正如“威尔•丹尼森”(即威廉巴勒斯)在《河马》中所言:“他们俩一碰一起,就要出事。
”————关于卢西安卡尔的早年生活和青年时期的双性活动,可以谈的,远比垮掉的一代主要人物最丰富最可靠的传记中所披露的要多。
举个例子,卢西安在一九四四年和金斯堡一起有过几次关系。
卡默勒和金斯堡也有过关系。
但卢西安和戴维之间从未有过性接触,一次也没有,根据巴勒斯的回忆,卡默勒经常这么跟他说。
————第一批将卡尔和卡默勒的故事用在文学写作上的有艾伦•金斯堡,一九四四年末,艾伦在日记中写下许多笔记与草稿,他想把这部作品称作血歌。
目前出版的金斯堡日记包括了这些文字,其中有许多他和卢西安之间关系清晰的写照,以及对卡尔和巴勒斯圈子的生动描写。
————卢西安卡尔在埃尔米拉待了两年后被释放。
他回到纽约,打算从零开始,重新生活,绝不愿意让好朋友杰克把那场终结了他青春的悲剧改成浪漫故事。
任何人要写《河马》的文本,或重新投稿,或进行类似的活动,他都竭力阻止。
————在从埃尔米拉写给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信中,卡尔保持了他一贯的得意洋洋、“什么?
我会发愁?
”的语调,但他和所有人都知道,他回不了哥伦比亚大学了。
释放后不久,他去了合众国际社工作,一开始是当送稿员。
他和弗兰切斯卡•冯•哈尔兹结婚,组建了家庭(三个儿子,西蒙,小说家加勒,以及伊桑)。
一九五六年,他晋升为合众国际社的夜间新闻编辑。
————一九七六年四月,在凯鲁亚克死后成为他遗产经纪人的阿龙•莱塞姆在《纽约》杂志上发表了凯鲁亚克的传记,第一章就简单明了的标题让卢西安卡尔大发雷霆,《孕育了垮掉一代的哥伦比亚谋杀案》。
他虽然已经和合众国际社的一些朋友们一起工作长达三十年,但谁也不知道他年轻时候曾经杀过人。
他责备艾伦无所顾忌地在有现场录音的地方与莱塞姆谈论他们的性事,他觉得艾伦公然藐视了对一九四四年那件事的理解。
————卢西安卡尔成为了一个技艺超群,精诚敬业的新闻工作者。
一九七〇年代,他晋升为合众国际社新闻组组长,合众社一九八三年迁往华盛顿特区,他也从纽约搬了过去。
卢西安在社里待了四十七年,于一九九三年时退休。
二〇〇五年一月二十八日,他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九岁。
————伦敦《泰晤士时报》登讣告“合众国际社公司的前身联合社称卡尔是'新闻服务的灵魂。
这个垮掉一代的瘦高毕业生为合众国际社的首要报纸《A线》重写,修正,改写和重现的重大新闻之多,空前绝后。
'他赢得了同事们的无尽赞赏与爱戴。
”
看懂一部电影需要了解到电影的相关背景,任务,社会状态,导演的表达手法,镜头所控诉的内容,等等。
然而用感官去感受只需要视听则足矣。
前者我并没有去考究就看了这部电影,我是为了后者而来。
我以为两情相悦了,上床H了,其实不然。
电影的上半部分是美的,非常美,疯狂且美丽,他们疯狂极致地实践着自我。
我爱极了其中的一个镜头,原本嘈杂的小酒馆内时间突然停滞,卢西安带着艾伦将百态一一经过,最后则拿出一把水果刀,割破两人的手掌,然后手掌相握,血脉相连,那嘴边的笑简直美绝。
镜头切割,却是两人在大卫的房间里做着自幻药物试验,时间停滞是假,手掌相握却是真。
其实我有些不明白,这性暗示极强的动作,到最后被解释成一种并不对等的关系,向往与施舍。
想说说威廉,电影里的这个形象我真的是超级喜欢,不管他是个沉迷幻想与大麻的瘾君子,还是碌碌无为的中年大叔,他的冷静面瘫,说话时处处充溢着禁欲的味道,哪怕与年纪不相符的幼稚和冲动,他依然是个疯狂地实践家。
他们才华横溢,打破教条,他们是趋之若鹜的疯子,是垮掉的一代,实践着残忍的青春和年轻冲动的梦想。
其实同性恋只是一个看点,并没有触及电影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也不如我期待中有一个意欲明确,或酣畅或悲痛的结局。
他们依然在现实中匍匐着前进,他们还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解救自己,他们拥有光怪陆离的思想,流光飞舞的笔尖,然后还是被现实禁锢,人性现实残忍,一切看似癫狂浪漫,然而却以维护自我而出发。
影片拥有一个不像结尾的结尾。
但既是一切结束,又是一切开始。
今天叫了一隔壁寝室的同学跟我一起看这部同志片,很后悔,觉得她看的时候很受折磨,看到她很不舒服的样子我也不舒服,好不容易快进看完了她问我:这种看多了自己会不会也变成同性恋?我无语,明明都已经大四了,而且还是学心理学的。反正以后我是再也不敢冒然邀不熟的人一起看电影了
kill the tender part, kill the childish part, leave all that is true.
影片讲述了Allen Ginsberg大学时代所经历的、所遇到的 试图去窥视“垮掉的一代”年轻时代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 但是糟糕的剪辑和配乐并没有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拙劣的表演更是扼杀了一切可能
dane实在是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对比下来蛋泥就好直,笔笔直……不过还是有突破的【配乐赞【片尾有亮点
这种格式化的文青电影甚至比复仇者联盟、惊天魔盗团那种格式化的商业垃圾更像糟粕——故事里的天才看起来全都是一副粗鄙而且目中无人的臭傻逼相。
恕我不懂
朋友推荐下看的,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段青春的臆想。终于看见beat generation的起源故事了。第5317人看过。
db欧美基片不好看+1+2+3,好流水账。。看的让人昏昏欲睡,哈利波特vs小绿魔,总觉得他俩各演各的,对面是罗恩韦斯莱和彼得帕克。。
最后一颗星是片尾曲给加上的。
我觉得男主角都太难看了.....
傳記式電影,雖然主角是Alan Ginsburg但是片名應該叫做「一群拜倒在Dane DeHaan石榴褲下的男人」
哈利波特的演技真是差到不行,千人一面的感觉。男二号倒是还可以看看
故事格局较小,叙事一般,小情绪强调得还行。
戴恩演的很好~
除了让人毁童年的哈利波特被爆菊花的画面以外,其他留下深刻映像的画面不多。这片让我想到了莱昂纳多1995年拍过的一部基片《心之全蚀》,男二号和年轻的小李子颇有神似。两部都是基于真实故事→_→得出一结论,诗人十有八九爱搅基
惊艳的处女作。把金斯堡在40年代的、或许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同志爱情、凶杀案的真相,用一种很大胆也很青春的方式展现出来,剪辑和音乐里我想都是导演的激情。当然电影的魔力也跟大牌的卡司、优秀的幕后不可分割。戴恩德哈恩太帅了,惊呆了。跟一群制片人坐隔壁看片,圣丹斯真让人兴奋,拍电影是幸福的
那段灵光闪现的杀人在通篇忧愁的情调里又突兀又自然,叙事不落窠臼但也没有做作到不连贯,配乐是巨大的亮点真是博采众长,哈利波特他实在是有点太直了可能是因为身材差的原因吧但是演的还是很好的格兰芬多加50分!
Dane長得像年輕時的卡波特,估計將來也會變成胖子。
只想说说Dane,Lu就是那种sebastian式的男孩,美丽的,自毁的,傲慢的,让人着迷的,希望之光,欲念之火,也是罪恶的由头。OST很棒,拿脚趾想都知道会有libert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