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这影片不错.就是觉得有点乱,不够纯粹。
感觉里面符号化的东西太多,成长,代沟,伦理,城乡,社会,理想,执着,信念,压抑,两条主线,两个年轻人简单的理想,两段朦胧的感情,处处似乎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却并没让我感觉到丰饶充实,反倒总觉得多了点什么,总之有点莫明其妙。
然后我认真想了想,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就像有人批评《白鹿原》是刻意往史诗性小说跟前靠的作品一样,我认为电影的遗憾也是王小帅的野心造成的,明明是一道素炒小菜,他偏偏要再加点盐加点糖加点酱油。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只被定义为青春片,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说到青春,我不知有多少人会从中真正体味出而不是不过脑子地想起“残酷青春”这个字眼,仅凭单车、失恋和板砖这样几个符号,青春就是残酷的?
打死我都不相信!
起码,很多地方,包括追逐和打斗部分,很多情节我都是笑着看的,就是禁不住地想笑,憋都憋不住。
在情节处理上,王小帅似乎太固执了点,我的意思是,好的东西,也经不起一用再用。
比如影片中几场车祸,(贵从河畔骑着单车飞驰,坚在后面紧追,贵一头往倒退的小货车撞了上去;贵骑着失而复得的单车去老乡的小卖部,在拐弯处撞翻周迅;坚骑着单车拎着板砖拍向大飞。
)那种瞬间发生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摄影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方法,往往是“乒”的一声开始,彼时镜头可能对着的是一堵墙,或者是旁观的人群。
然后是静,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再然后,镜头依然对着旁观的人群或者当事人之外,都是木然或者惊愕的表情,最后是当事人的挣扎,不论是贵、周迅还是大欢,都没有呼天抢地,仍然静着。
演员演得好的地方是贵和小坚在小坚的父亲面前争执车的所属问题和小坚的同学在烂楼上抢贵的车时,特别是后面那个场面,那种幼稚的谈判,属于年轻人特有的脱口的无遮拦的故作成熟的话语,让人感觉到久违的随性的味道,起码,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絮絮叨叨却又直抵生活本原的东西。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自然是贵和小坚被大欢带着一帮哥们绕着胡同追击的场面。
依然是动静的对比,每个胡同的拐角,在贵和坚飞奔而过的尽头,总会坐着一个木然的老太,或蹲坐着几个仿佛入定的下棋老者,再要么,就是远处正慢慢慢慢蹬来的一辆单车。
在那么快节奏的追逐中,摄像给人感觉也是非常沉着的慢,它甚至就守在那里,跑吧跑吧,看你能跑多快。
果然,几秒钟后,又有追逐和被追逐者绕回到了镜头里。
一看到王小帅,我就明白了这片子将会是怎么一种状况。
中国的导演,在技术方面,比如镜头运用上,的确是非常棒。
就算很多人不喜欢张艺谋,但《英雄》中慢放的武打片断,绚丽的颜色,自有一种华彩般的美感。
或者说,如何讲故事,对中国导演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这个故事本身。
无论是王小帅还是别的什么人,所谓反应现实的电影,大多就是布置一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冷漠残酷的大环境,然后把天真纯洁的主角们放在这部绞肉机里翻腾一下,出现一堆血肉之后指着它说:看,现实是多么无情啊!
虽然说,并不是没有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感染过,但我正因为这种多愁善感才讨厌这种片子,总觉得自己的情感被导演玩弄了。
“他人即地狱”,任何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矛盾的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悲惨的,然而刻意突出这样一种感情,似乎整个社会都在迫害那个小快递员,就多少给我一点“staged stage”的感觉了。
这部片子还是刻意了,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强调城里人如何如何,乡下人如何如何,到后来洗桑拿那里,导演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就像一个谜底已经知道的问题。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还是没有能让人慢慢浸染其中的自然,反而有被导演逼迫着去体验的压力。
甚至每一句台词都有其精心设计的涵义,这并不是褒义,而是说,这部电影,匠气太重。
在反应某种社会弱势群体的电影中,大多数中国电影都有这样的匠气,把全世界都压迫在一个小人物身上,以凸显命运的不公。
与其这样拍电影,还不如用真实的手法去拍摄一部纪录片,真实总比虚构的舞台更有冲击力。
或者说,用《东宫西宫》那样的叙述手法,把大背景模糊成一种诗意的叙述,只可惜,王二之后,没人那么浪漫了。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
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
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
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
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
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
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
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
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
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
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
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
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
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我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自私冷漠、霸道粗暴、轻视嘲讽,正因如此,我常常处在斗争的状态——“你侵犯了我的人格,我无法接受”,内心夹杂了愤怒、屈辱、难过,而当我认为自己本该遭受这些时,羞愧感会油然而生,竟也无力反驳。
说来也奇怪,这个世界上施虐者还真多。
有些人盛气凌人,在人前总要高几分姿态才好,好像自己天生获有权柄或出身高贵;有些人呢,看哪都不顺眼,一不小心你就得罪他了;还有些人,就喜欢开玩笑,把众人当马戏团的小丑,不一一嬉笑一番就觉得浪费了自己掏钱买的门票;还有呢,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多说一句话都嫌烦;再有呢,揣着个算盘计量计量自己的利益,可千万别碰他的心肝宝贝儿。
我说自己出门一趟怎么总少不了不愉快,这些人防不胜防啊。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在心里认为自己往往是受虐者。
我以为自己客客气气对人就不会遭受不平了,可事实上我常有理而对方无理。
而且人家还死不承认,咬定我的不是。
这下只能吵架了,不过跟人吵架不是我的强项,一怒我就哆嗦——没底气啊,还要硬撑,不就发抖了嘛。
跟人争辩也不是我的本事,经常是被对方说几句就觉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再怎么说别人的不是好像都不能再气势汹汹的了。
可是,“我有理啊”,对方不认还倒打一耙,心里憋着的委屈让人难过啊,真窝囊啊!
如此一想,我得气上大半会儿,无法释怀。
如果对方明显无理,事情常常会这样上演。
一般情况下,我时常在怒与不怒、忍与不忍间犹豫不决,几近神经质。
当然我选择忍耐的时候会更多一些,但心有不甘。
我原不知道外界究竟触碰了我内心什么东西,让我如此在意自己的得与失,成天如斗士般生存,用足力量捍卫自己的尊严。
直到看到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里的阿贵,我才彻底看清,——那是根深蒂固的自卑。
阿贵看来无疑是窝囊的,自己有理也没本事跟人斗,只是靠着拗劲勤恳打工赚钱。
这样的老实人还是要被打,有时还要被往死里打。
这种“窝囊”牢牢抓住了也狠狠刺痛了我的心——我有时不也是这样吗?
我多么害怕、多么不敢承认自己这么窝囊啊!
我可以强烈感受到观影过程中自己那至始至终的不安。
是啊,就是这样,从小的经历就让窝囊这个词扎进了我的骨子里,有些人为什么非得把这个伤疤捅出来呢?!
也许讲起来,我不过也就是被嘲笑过、被头儿指使过,软弱胆小,没有主见,远远没有像阿贵这样被凌辱,但是敏感的心也会承受不起,尤其对于一个无力反驳的人同样可以是残忍的——那个时候我上小学,在后面很长时间内,那段经历都被我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地称作耻辱。
小坚同样也是自卑的,当他心甘情愿为情敌点烟,以往的威风神气瞬间萎焉时,他的自卑已暴露无遗。
但他的自卑并非根源于自认为窝囊,他有的是本事跟人斗,而是贫困的家境下,一颗想靠物质进行炫耀的心自卑了。
高级的山地车,对小坚而言,曾是支撑信心的重要外界力量。
当女朋友被抢走,自己独自对情敌痛快地施加报复后,心中便完成了自我肯定这一重要的仪式,于是,外在的那件宝贝失去了诱惑力,他坚定地对阿贵说:“这单车以后归你了,我用不着了。
” 阿贵不计代价争夺自己的单车并非出于对物质的虚荣心,跟小坚不同。
初来城市谋生,阿贵十分需要证明自己的本事来缓解对大城市一无所知而害怕不能融入的焦虑。
当找到一份亲人认可的工作,并且有一辆气派的让亲人羡慕的单车时,阿贵的心安定了,他的成就感在一天天踏踏实实的工作中产生。
拥有自己的单车于是成了阿贵在城市稳定生活下去的最大底气,同时这也表明他是有出息的(“有出息”在中国农村文化心理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位置)。
可为什么阿贵一定要这辆比一般的都好的单车呢?
这不就是虚荣吗?
不是,因为这辆车子是他可以凭真本事赚得的,它代表了自己的价值。
他也对老板做出了承诺,会把丢失的单车找回来,他的价值的确认需要老板这个重要的见证人。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用这辆单车——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将得到的“个人资产”,来肯定自己(这种肯定满足了自己的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也直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加之,他生性执拗,认定的事非此不可,况且,理想眼看要实现了却被横空阻断,这绝对不能接受。
所以他反复跟小坚强调这本来就是他的车,威胁之下仍不改口。
同样视名牌高级单车为自己最大的骄傲,一个内心是踏实的,一个内心却是空洞的。
因而,最后小坚把单车给了阿贵,而阿贵把被砸得破烂不堪的单车抱回了家。
而导演以足够神圣、肃穆、威武的,敬拜仪式般的镜头给了阿贵这剧终的亮相,哀而不伤。
有人认为阿贵抗着的是“变了形的理想”,继续行走在社会的滚滚大流中。
那么,阿贵这么做带给自己的是怎样的影响呢?
或者可以反过来问,如果阿贵,从头到尾都沉默认命,他又会怎样呢?
阿贵当然自卑,他看不到自己其他的长处,不会另谋出路,非得跟一辆自行车较劲。
不过笨人有笨人的活法,他不能完整地保护自己的“单车”,可是在失去后他全靠自己重新获得了它。
他的笨让老板愿意给他新的机会;他撕心裂肺的哭喊,欲与单车一体不愿松手的执念让那群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人都震撼了,后来又得到了傲气的死对头小坚一声主动的问好。
他用悲弱的外表形象包裹强硬、不屈的内心,固然愚笨,却向周围的淫威透射出了耀眼的光线。
当然,初涉世事的阿贵还走不出自己现有的限制,有些时候他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导演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阿贵。
遭受太多不公的阿贵大概还是会这样笨下去,哪怕这种“低情商”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他身上深深打动人的东西我想他自己不愿丧失,导演也不愿它丧失掉,哪怕他自己不曾意识到。
那东西是什么呢?
我想是他那种不顾妖魔鬼怪横行,把认定的事一做到底,坚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执意证明自身的价值,淳朴、至真的执念。
阿贵无形中代言了这句话:人心岂是人为干涉的?
不过,压迫、不公的环境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精神领袖”。
是的,我猜导演赋予了阿贵这样的使命。
而导演也给了一个在进步中的社会一份美好的期许——让社会怀有“同情心”,让拼死反抗的弱势群体得到好处。
写到这里,我内心的伤口似乎得到了一些治疗......我也很想用自己的执念去打动周围的人啊,那将会是一种坚持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得到的自由所带来的畅快感,努力定不会被辜负。
十七岁的单车关键词北京。
胡同。
什刹海。
爱情。
青春。
家庭。
坚持。
梦想。
京骂。
胡同。
十七岁。
到底是个怎样的年龄,如此诱惑着我们的青春。
小贵。
农村娃。
固执,单纯。
哥哥总对他说城乡差距大,他沉默不语。
单车,是他梦想的必需品。
小坚。
城市娃。
孤独,不成熟。
单亲家庭因素导致了他叛逆不羁的性格。
单车,是他维持爱情的必需品。
一辆单车。
两个主人。
于是,他们学习如何共同拥有。
于是,曾经的敌人成为朋友。
当小坚拿着砖头砸向自己喜欢女孩的新男友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他再也不能在女孩面前炫耀自己的车技。
他们再也回不到以前。
小坚的爱,裂了。
当小贵背着被损坏的单车走向人群中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那条挂在车上的花丝巾呢?
是否也会随风飘走。
小贵的梦,断了。
小坚,小贵。
——贵在坚持。
王小帅是否在用这样的暗示,告诉我们这个简单却沉重的道理。。
胡同。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心灵。
青春时的我们,对世界的不接受。
叛逆的我们,对命运的抗争。
逃,抑或是留。
单车。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青春。
在风的吹拂中,飞快地行驶。
在一身闸响后,又飞快地结束。
握,抑或是放。
十七岁的我们,在生命的年轮上,单车,用它的滑实,弥补了我们的落寞与悲伤。
北京这个城市,是个成长的好地方。
青春,真的太美好。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
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
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
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
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
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
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
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
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
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
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
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
3。
18
两个普通男孩,一辆单车。
王小帅导演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似乎只是一个贴近观者身边的有关青春的故事。
身边的人、事、物,王小帅抛弃了第五代宏大的历史使命感,精心设计了一出看似真实生活化的戏剧,然后在其中灌注自己对众生百态的看法,用艺术且真实化的电影手法希望获得观者的口碑。
单从此看,电影虽有稚嫩和做作之处,却也是成功的。
影片两条线索先平行后交叉,线性结构并无创新之处,在节奏把握上也还算合格没使人睡去。
倒是电影的美术和声音相对较为出色。
影片基调偏暗且生活化,并无太多亮色,正好符合整个片子的故事风格;服装化妆方面亦无漏洞;值得一提的是美工师对场景的选择:小坚的家和北京的胡同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小坚早上穿过四合院发现车丢的那一幕,尽管跟拍的长镜头非常艺术化,可是老北京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真实而熟悉的居住环境却使得这个镜头显尽了导演想要的真实感,以及其它场在胡同里拍摄的戏,手法上的艺术都因为影像的生活化而显得真实。
而片中的音响对加强观者的真实感也是功不可没,广播、电视、街道上各种各样的杂声永远将观者处于真实生活的氛围中。
毕竟是受了奥逊.威尔斯、侯孝贤、北野武、科恩兄弟等名导的影响,即使是致敬下的拍摄方法也让人觉得依旧是艺术。
加上美工与音响带来的真实,观者产生了认同开始与角色休戚与共,由此再加上一个极度艺术仪式化的开放式结局,许多人对影片进行了解读,青春、残酷现实、梦想、坚持……不过,我更想谈的是关于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开场的女声我将她视为影片中第一个女性角色,由此我很好奇为什么导演不让她出现在景框里?
或许有人会解释为“这会影响了开场面试那一段的影像风格”,可我并不认为在开始或结束时加上她的背影(形象)会削弱这一场戏的力量或是因此就浪费了胶片。
那我想换个说法或许会更明白些。
如果这个声音是男人,导演会不会因此就加上影像?
这是不是就是导演潜意识中的男权思想的体现?
我在此妄加揣测也没有意义,只是这让我想起了女性主义者所提出的传统男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缺失。
女性声音在此是一种符号,通过男性的视角(片中反应为打工者们的视线方向)让观者确信她的存在,不需要在景框中表现出形象便代表了女性的角色(而且这一角色又因为带着对这些打工者的轻视而受到观众的抛弃)。
所以,这一电影里常用的省略方式是不是也可以视为“传统男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缺失”的具体影像化(不过我更希望是我偏激的歪批,要是真这么幼稚导演也够白痴的)?
接着看看快递公司的两个女职员。
当小贵来询问他的钱的事时,处于前景中一个背影一个侧影的两个职员证进行着这样的对话:——七十岁了都——有钱啊,八十我都跟——这是你说的啊——现实社会呗先不说朴实的男主人公与世俗的这两人的对比带给观者的影响,就是表层的对话也够让观者对这两个角色有些意见了,然而就这样轻描淡写得想触及这一社会现象会把观者引向什么样的理解方向?
是会真正地去想这一问题出现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还是就是简单得看不起这样的女性?
再加上位于景深处善良执着而又朴实的男性,这一对比怕是又加深了对男性的赞扬和对女性的蔑视。
由此再谈谈与其形象类似的百福宫服务员。
她们坚持着让小贵按公司的规矩付洗澡费,这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老板出现,他说算了吧,女服务员就是占着理也只好退让了。
与老板的“通情达理”对比,这两个女性似乎又显得刻板、墨守成规了。
而因老板的话语(权力)而不再顾规矩似乎又是说明女性是在男性的权力统治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快递公司和百福宫的老板皆是男性,而且两个角色在影片中的行为并不招致人的反感。
种“自然安排”(导演写剧本时也没考虑过此处角色的性别)是否是潜意识男权思想的又一佐证?
毕竟一想到领导者,总会浮现男性面孔。
同样似乎并不重要的角色还有小坚的继母及其女儿。
继母应该是导致小坚和他父亲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而在影片中,她似乎在家中完全没有话语权,只在过道的镜头中出现了侧影。
通过父子的对白观者知道了这个角色是依赖小坚父亲得以生活的,小坚父亲不仅养着她还无私地供着她的女儿,一个千人所赞的平民英雄;而其实有很多精彩的戏可以出现的继母一角,观者对她什么都不知。
至于她的女儿,导演竟能让那样的演讲出现在影片中!
这段让观众出戏的台词的出现对影片的伤害比起直接砍掉不知多了多少倍,我不敢相信导演不明白这个道理,那留着它为了什么?
是为了说明“看吧,新一代的女性早已接受了腐化的男性社会的教育,她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已被扼杀,女性主义的思想、她们所希望建构的社会是永远不能到来的”这一道理吗?
轮到周迅客串演出的配角红琴了。
她的形象无疑论证了女性主义者们提出的“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命运。
她的出场大多是以小贵和大欢的主观镜头表现的,在影片中她就是一个被偷窥被观看的命运。
而导演设置这一角色的用意又在何?
和小贵与大欢两个男性作对比。
小贵和大欢这两个男性代表的是到城里兢兢业业,辛勤劳动以求自富的一类打工者;而红琴这个女性则正是他们的反面,虚荣且不守本职。
而在红琴偷穿衣服被揭穿遭到解雇后,导演又安排了这样一出。
熟悉的高跟鞋声响起,小贵和大欢期待地朝店门看去,肥胖的中年妇女缓缓走过。
这不仅将城市女人的形象进行了一番讽刺,也通过使观者产生和角色一样的失望心理重述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这又使得女性无法逃脱被观看的命运。
同时似乎也说明了,审美的标准是由男性制定。
最后再看戏份最多的高圆圆饰演的潇潇。
这个相对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带给观者的感受却是表面化。
从影像中,我们看到了导演想让我们看的高圆圆的形象,清纯的女中学生。
然而对于角色本身,反正我是一点也不理解。
这个影像似乎是青春期少男所梦想中的女朋友的完美体现,可是这一成功的影像背后我却看不见一点属于这个角色的任何内在。
她只是简单的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虚构,观者在电影中看见了这一女性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却只是男性思想的投射,并非真实生活中可见的女性,因此实质上,这一女性角色是缺失的。
而因高圆圆本人,这里又有了一个延生的问题。
提到高圆圆,人们大多就想到了清纯,正如她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
她其实就像好莱坞经典时期的女星如英格丽.褒曼、玛丽莲.梦露、费.雯丽一样,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因为电影中演的是一种类型的女人(或是某个角色太深入人心)而被固定住了,观众接受不了她们做出有违角色性格的事,甚至不惜因为这种无端的“背叛”而伤害她们。
她们的这种命运其实正说明了她们受到了男权社会对其自身的建构。
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在电影中塑造了各种女性角色(非真正应该的女性),再以此为范本妄图让活生生的现实女性成为他们所期待的那样,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传媒,他们进行着对女性的调教,建构着女性的性别。
一直以来,我看电影总是会特别关注导演在影片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
但是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然而几天前发生的事不仅让我忽然明白了原因,也让我决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论这部青春电影。
在国际纪录片论坛观看了《当我们还是孩子》一片后,我对朋友说:“片子态度挺好,但做那翻译的该去看看心理医生了。
居然敢把Homo翻译成变态!
”然而我的朋友不解地盯着我:“Homo本来就是变态的意思啊。
”我当时有些愤怒和激动地向她解释说Homo只是Homosexual的简称,只是同性恋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让我陷入了思考:“是吗?
哦,我一直看到的都是把Homo解释成变态的。
”我忽然明白我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媒体,电影、电视、报纸、广播对我们思想的影响有多大。
这些媒体承载着创作者的观点、看法、意识形态,而我们这些观者的思维也深深受到他们的影响,或者甚至就是遵从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
所以,要想有真正的平等(不管是男与女、同与异,还是黑与白),还得使这些树立民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表现出平等,这样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中最终才会实现真正的目标。
既是影评,在此只谈电影。
正如大卫.马梅在《导演功课》中所言的,“电影的机制其实与梦的机制是一样的,因为梦是电影最终的面目”。
当然电影和梦一样,都是一些影像的并置,而这些并置的组合都是为了回答某一个可以被设定的问题。
弗洛伊德也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是愿望的达成。
而这个愿望是来源于平时被超我所严格掌控的潜意识中的,它伪装自身通过“第二力量”的审查然后得以在梦中得到释放。
而电影中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愿望。
通过人物的塑造、剧作、视听等等电影语言的伪装春风化雨似地影响着观者的内心。
我总是去关注女性角色的塑造正是想打破这层伪装,看清创作者真正的意图,如果是充满男权思想,有违平等的就该指出来,只有唤醒大家这样的意识,才能不被这种假象所迷惑,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可言。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看这部青春电影的同时,我总想着探讨清楚导演除去影像符号后影片真正流露的作者意识。
然而,对于这样衍生的影评、书评,我常常会去想它的意义在哪儿。
创作者往往说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这样解读,听起来真是有意思而又荒唐。
这种解读真的是创作者潜意识中的观点还是这单纯只是观者的“意淫”?
我想不清楚,所以,我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待《十七岁的单车》也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敢说就是导演的潜意识思想,也不企图让其他观者信服。
(2009年12月18日,影片分析作业)
《17岁的单车》像那个17岁一样过去很久了,用牛皮纸包装的VCD里面的青春却总是新鲜的, 周迅,还有高媛媛,以及崔林,李滨.同时让我想起岩井俊二。
阿桂,骑上单车的他总是觉得像在飞翔,他在城市送快递,那辆自行车是他青春所有的寄托,是他的家他的天堂.阿健偷出家里的钱,为自己换回一个可以兑现的承诺,还有青涩的爱情。
同一辆单车,两个孩子在分享中成了朋友,可最后在一场打架中单车却被砸烂了。
阿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失去了青春的力量和勇气.这部片子的节奏和画面是自然和干净的,让人有点舒服有点感伤。
年轻的爱情就像后海边阳光里面的单车,柳树和一些跳跃的影子。
结尾却是关于他们的爱情和那些梦想从枝头跌落,带着遗憾和乌黑的味道. 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残酷的意味,这也是王小帅当年在拍完《十七岁的单车》以后说的.
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导演:王小帅炎热的夏日,下了一场小雨,挺伤感的,看了一部王小帅的片子。
夹杂着太多情绪融入到电影中。
感觉影片围绕着两条线路:农民的朴实纯真与十七岁的恋爱注定凋谢。
阿贵是中国众多农民进城打工的典型,性格纯真朴实,做事塌实,为人过于老实。
他进入了一家快递公司,公司发配给每名员工一两山地自行车。
由此故事开始,故事也围绕着那部自行车发展延伸。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处:小坚与同班女孩的恋爱。
十七岁的恋爱美好而纯真,彼此可以骑着单车上学放学,周末可以甜蜜的坐在湖边,一起看看日出。
彼此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只是太容易破碎,似乎年少的爱情注定凋谢。
不由的想起自己十七岁时的恋爱,回想起来真的很纯真美好。
还记得我和她家的住地是两个方向,每天放学我会先把她送回家,自己再骑半个小时的车程回家,那时什么都不会去想,只是一个劲的甜蜜。
偶尔早上还会偷偷的起很早,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一路上飞驰,耳边能清晰的听见风的声音,说辛苦当然辛苦,只是为了能早些见面,能同路上学。
偶尔还会故意善意的欺骗她自己单车坏了,然后傻乎乎的用她的车载她回家,自己再赶公车回到学校取车回家。
那时的恋爱像清澈的细水般毫无瑕疵,如今的爱情太多包含功利的关系,始终认为女人爱谁跟谁。
小坚与阿贵的相识充满戏剧戏的过程,却又源于真实的生活。
从掉车,找车,枪车再到因车而彼此相识。
故事的结尾给人深思,小坚的旧相好跟了有钱的公子哥儿,他已无力挽回,内心充满愤怒。
最后偷偷找了一块砖头向那男子砸去,年少时的愤怒导演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由的想起读书时男生为一个女孩子跟别人打架。
很多人即使打得头破血流也未能明白该女生究竟喜欢谁,很多女孩子见了那场面往往两个都不敢选了。
影片的最后,阿贵满身伤痕的抗着废弃的单车穿过人群,穿过大街,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城市。
他还需要走多久,还需要哭多少次,还需要留多少泪才能生存于这所巨大无比的城市。
还需要过多久才能学会与城市的人相处?
才能学会为人奸诈,处事圆滑?
才能学会再社会中生存的规则?
是否他还会一尘不变的诚实的走下去,是否他原有的纯真朴实的性情会被这个残酷的社会同化,周遭的人群依然喧嚣,城市的夜空依然寂寞。
曾经的花季雨季 ——《十七岁的单车》 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的影评竟是献给了王小帅,呵呵,似乎也算不上影评,只是一点观后感而已。
十七岁的单车,英文名叫《Beijing Bicycle》,正好错过了最关键的“十七岁”。
撇开网友对两条线索的交织的故事情节的争论。
让我感动的是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青春的自由青春的躁动,多少有点暴力,还有点残酷。
来自农村的连贵在十七岁的年纪开始了青春的打拚,年轻的奋斗。
城市底层的孩子在十七岁有他的爱情,他的愤怒,他的抗争。
不知道怎么,大家常把争论的焦点放在连贵身上,放到农村与城市的冲突上来。
诚然这也是本片的讨论重点之一,但绝非全部。
个人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青春的主题而展开。
很喜欢的一点是:两个孩子是不经意间由本来的对手成为可能的朋友,但最终只是可能。
这样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是因为那场鲁莽的为爱情发起的打斗而导致了他们交流的中断,实际上,这样的交流的困难度实在太高,远远不是一辆单车和两个孩子所能承载的。
这是社会的阻隔,他们不可能冲破。
青春似乎在冲破什么东西。
单车在剧中一次次的被突出。
老是有人来看看连贵抑或坚子,车不错。
车是不错,青春更不错。
单车在本片中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年轻时的寄托。
就像高中时最珍爱的随身听,都舍不得轻易借给别人。
老爸答应买的时候,真的是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
某一天耳机一不小心拽坏了,真的是懊恼,后悔 再看现在那随身听早在高三最后一次罢工后退休了。
自己似乎也走出了那个年纪。
真的是很奇怪,自己还只是个二十二的青年,却已在怀念青春了。
前些天大家在讨论女孩子装可爱的事情,一位室友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装可爱的也得分年龄啊。
”暴笑之后,忽然发现我们似乎已经远离那个十六七岁的年纪了。
至少在心底里。
有人问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已逝的东西含情脉脉,对现实的东西却保持距离?
昨晚在写那篇《写给刚要上大学的老妹的一封信》的时候,觉得自己居然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了,带着说教的口气,在大谈理想,大谈人生。
殊不知,自己还是处于进行时。
十几岁的时候看《将爱情进行到底》,憧憬二十几岁的年纪,长大后的爱情,长大后的人生。
到了二十二岁反而去怀念十几岁的花季雨季。
怀念不知是真实的还是记忆中想象发生的青春故事,也许这也是一种情节吧,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的情节很严重,呵呵。
片中的高园园确实很漂亮,漂亮的不由让自己原谅了她的水性杨花。
少年时懵懂的爱情,本来就不应该戴上什么枷锁。
但,高园园在其中看来确实有点年纪偏大,大概这就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区别吧。
(园园不要打我哦) 很巧的是,看片的时候,那时候最爱的娉婷发来短信问我怎么还没回去。
其实我俩在十几岁的年纪真的没有多少故事。
但是总是觉得有种割舍不了的东西让我时常追忆我的似水年华。
就像有人问剧中的连贵为了辆破车值么,问坚子为了这样一个女人,至于么。
其实这不是值不值得问题,这是一种寄托,一种梦想。
人为了梦想,可是什么都舍得,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十七岁的单车》很像《眼光灿烂的日子》,但又不完全像,讲的也不是同样的东西。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看到是青春的狂躁,青春的美好。
《十七岁的单车》我好像看到了很多,也许是看片的心境不同造成的吧。
片中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周迅,一个穿主人衣服的农村小保姆。
开杂货铺的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是早知道,她也是农村来的,就”。
就怎样?
他又能怎样,人生又有多少“要是”呢?
思绪乱走,又想起了《寻枪》,姜文在片中不惜用生命去寻找的难道仅仅是把枪?
那么,《十七岁的单车》又岂止是辆单车?
青春的梦想又岂止是个梦?
听见单车两字我就想吐了
中国大陆青春电影。朋友,自行车,打架,校园,女人……青春片的元素一应俱全。但编排设计感过强。框架单薄。结尾打架尤其如此。无论是自行车还是女人,两个男主角都失去了。我一直在想:男一号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一直挨揍?为什么这么窝囊?……因此完全无法融入叙事中。周迅高圆圆只是花瓶。两星半
胖头胖脑的真不行 最后那一板儿砖还挺给力的
4星的题材,3星的王小帅。
给一颗星是因为俺极度反感类似的题材。这种青春没什么好写的。
闹剧中成长
最低劣的电影,剧作、表演、影像。敬佩王导,敢于让小学生演讲大赛似的台词被剪入正片(70分钟处),小津传人。
内容上像是《小鞋子》➕《偷自行车的人》?真的很不喜欢,用类型电影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和定型的人物来体现真实现实的苦难,太不匹配,太难以忍受了,虽说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但就此片来看,王小帅绝对是在剥削现实里背负苦难的人们。先是周迅和高圆圆所饰演的一模一样的城市女性,和北京一样“诱惑”城市下的穷人和外地人,本身就全然变成了一个符号,无法体现现实主义下客观的女人样貌;其次是自行车,既是勾连城市和人的媒介,又是地位的象征,过于明显地被简单的图解了。再者现在来看胡波完全是受害者,王小帅真的懂现实主义么,他好像很喜欢用内聚焦的形式放大和煽情化真实遭受苦难的人,这些平凡的人的苦难,被反复拿来剥削和观看,看得很难受。当然苦难可以拍,但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样用外聚焦的客观视点会是一条出路,而非戏剧化地造惨。
唉。那一年欺骗人啊!
8/10。这个故事怪熟悉的说,有点贾樟柯,有点意大利新写实主义,表现底层人物对命运的无限挣扎与拼搏,不免加点时代符号。剧作真是好,把一个本来鸡毛蒜皮的题材拍得苦闷曲折又引人入胜,王小帅在趣味和观赏性的平衡上走得比贾樟柯更远,周迅穿红裙走过小卖部的角色形像有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周迅真的是来打酱油的,你以为她是女神,其实也还是屌丝
:【十部祭奠青春成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牛仔裤的夏天》《菊次郎的夏天》《毕业生》《花与爱丽丝》《情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留级之王》时间流逝,唯自己的青春永留在心。
据说年轻和年老看这片的感觉不一样。我现在是年轻的,看完觉得很憋屈高圆圆真是漂亮啊。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十七岁,一个社会底层孩子的十七岁,叛逆,缺乏自信却又自尊心极强,追求并维持着一份朦胧的爱情,过着现在看来无忧无虑的生活。王小帅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这是一部让人有点忧伤的电影。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焦雄屏自己都记不清了而且对制作人来说,这种题材都是刻意为之的拿奖题材
看一半没看下去。一般了。
merida-610银白色 Kalahari 可惜绝版了
年轻的身体里,血脉在鲜活的搏动,永远的十七岁,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王小帅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我大声的欢呼起来。身旁的同学以为我是fan。爱电影的人近距离接触“制造电影的人”的那种单纯的激动心情果然还是没几个人可以理解吧。其实我甚至都没有很喜欢这电影,fan更是谈不上。所以很遗憾遍寻脑瓜也没什么好问的。不过能拍到海报还是非常非常开心,难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