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斯图里卡唯一自导自演的一部,也是我看他的第一部。
很不幸,据说这是他最差的一部。
据说有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更不幸的是作为第一次看库斯图里卡的人,还是很受震撼。
(捂脸)那,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先啰嗦两句,其他日后再说。
刚看完的状态是有点沉浸在库营造的有点魔幻现实的悲剧爱情故事里,还有炒鸡好听的有些疯癫的音乐,有塞尔维亚的地方特点,有很有现代的编曲,比如那个跟着扬琴跳舞的小鹰鹰。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库的脸同时让我想起了德彪西跟钟楼怪人阿西莫多(捂脸)。
不管怎样,还是一部有温度的片子。
还有这部的背景应该是波黑战争?
可能把前面几部补齐了可以顺便补齐一些塞尔维亚周边历史课。
第一次看老库的电影,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一见如故”最为合适。
如果要找一个全片的文眼,我会选择这句台词。
对着鹰鹫称兄道弟,首次提起梦这个字眼,各种意义上都预示全片主题:荒唐一梦。
从战争开始,老库饰演一个幸运的配送员,他穿梭战火之中却总安全无虞,“幸运”一词,也成了男主角的人物弧光。
全片很容易就能讲完:男主被两个女子所倾心,其中就包括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新娘。
幸运的男主,就这么在她们之间周旋,可本该举办的婚礼,被战火打断,角色们一个一个死去,只剩下男主和新娘用尽办法躲避士兵的追捕,最后新娘也死于枪口,而幸运的男主,再次幸运的活下来,出家为僧。
就像做梦一样离谱。
幸运一词在男主身上尽显,可到最后,周围的人一个个地死去,才发现这或许是最大的不幸,最后渴望自杀的男主选择活下来,正是为了纪念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
为什么说公路片呢,因为男主走的实在太久了。
片名叫做On the milky road,而全片也紧紧契合着这个主题,男主的一生,似乎一直进行着一场路上的追逐,年轻时在硝烟中送货,为了躲避追杀,一次次的巧妙逃亡,后来出家为僧,更是进行着一场灵魂的修行。
除此之外也逃不开荒诞。
饮奶的蛇,边跳边下蛋的鸡,还有屡次出现的鹰和驴,都让我想起了少年派里动物喻人的手法,诡谲而又神秘,之所以我觉得“一见如故”,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这些“神奇动物”的出现,塑造了整个电影背景的荒诞感,魔幻现实的主题也就这么被刻印了下来。
我对这电影本没兴趣,最吸引我的或许就是莫妮卡贝鲁奇,但看完后观感太过特别,细细想起颇有姜文风范,可再一想,或许说姜文有老库风范更合适8⃣️,相比姜文拍的不少艺术商业两头不讨好的片子,倒觉得这样一本正经扯淡的荒诞戏更合胃口一点。
对了,这片子配乐也很不错,节奏感很好,据说导演之前玩过几年乐队来着。
愿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milky road上,正如永远幸运的男主,和那场永不停息的追逐。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地下》那场癫狂到国家分崩离析的婚礼又回来了。
也是在电影中段,也是在战火停歇之时,也一样有着手枪和乐器一道喧嚣的吉普赛乐队,也一样有背着主人暗通款曲的男女。
如若将来有心人把这两部隔了21年的库斯图里卡电影进行混剪,那么《牛奶之路》里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意大利新娘,将与《地下》的娜塔莉较量风骚和红颜祸水的程度;库斯图里卡自己扮演的送奶工Kosta,当然比阴险狡诈的铁托战友马高老式不少;而那个朝天轰着手枪一口闷下两杯高烈Raki的疯姑娘Milena,自然是黑仔的加强版。
另外,《地下》里面马高的扮演者马诺伊洛维奇也回来了,在《牛奶之路》里作为战争英雄Zaga,在波黑内战结束那天,举办这场与意大利祸水女人的盛大婚礼。
他戴着一只战争留下的假眼,用已经不存在的南斯拉夫国旗包裹起一个全裸的妓女,下半身快活忙碌着,上半身勒令Kosta去跟他真正该娶的女人、Zaga的每每Milena跳舞。
库斯图里卡亲自敲打着马林巴,这本来就他这些年在与无烟乐队(No Smoking Orchestra)巡演路上的本职工作,最忠诚的听众——一只猎鹰——跟着节拍摇头晃脑。
动物狂欢节也回来了,这些最难以控制的演员们,比库斯图里卡的任何一部前作表现得都更加生动。
《黑猫白猫》中列队踏步前行的鹅群,这次如跳水比赛运动员,一只只接力蹦腾进被装满新鲜猪血的浴缸;《生命是个奇迹》里因失恋企图卧轨自杀的毛驴,这次背着送奶工老库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地下》开始部分从被轰炸动物园逃逸的灰熊,这次与老库共同咀嚼着一只橘子。
爱上喝牛奶的毒蛇懂得知恩图报,翱翔天际的猎鹰享受抚琴之挑,狗儿努力上蹿下跳的追咬一片树叶,公鸡如上了发条般蹦着照镜子。
蹑手蹑脚的吉普赛乐队摸进午睡的村落,不小心打碎一面镜子,呱噪着鸡飞狗跳起来,这是库斯图里卡电影给出的过瘾巴尔干画面,也确是真实的巴尔干生活。
再没了老伙伴Goran Bogavac谱写当代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乐曲后,老库让自己儿子、也是乐队成员的Stibor接手,虽然没能创作出《吉普赛时代》原声那样的金曲,但对于电影情绪和节奏的辅助,也已经是非常抢眼(耳)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从金松岭(Zladibor)农庄及贝尔格莱德动物园驯化而来的演员们,有的竟是库斯图里卡的老朋友了。
“我很多年前就认识那只熊了,也经常去看它,观众看到我和它一起吃橘子或许会觉得这很危险,但我们就是这么相处的”,媒体场之后的发布会上,导演说到。
35年前,27岁的库斯图里卡携《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第一次来到水城,就荣获最佳处女作奖。
但在后来让影迷们称赞并期待的电影生涯中,他感觉从没真正为拍片而快乐过,毕竟那是一件很花心血和时间的工作。
或许是音乐、文学、建筑、足球样样精通的工作实在太分散精力,或许也如他所言导演的灵感和创作高峰期总是有限的,总之,从2008年纪录片《马拉多纳》后,他就再没拍摄过长片。
近些年忙着和无烟地带乐队巡演,真正能思考下一部电影故事的时间,竟然只剩飞机上独处的几小时。
这些年,他仅自导自演过一部短片,在2014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出现于纪念萨拉热窝事件(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的合集影片里。
其实,早自2012年,此片就在他为《生命是个奇迹》取景而发展成的文化村落Drvengrad(木头村)循环放映着。
他扮演的东正教苦修士,背着两袋石头,途中遇到毒蛇、骷髅和乌鸦,最终来到山顶。
当时,向导曾为待在村子里的我解读:“在塞尔维亚迷信里,蛇是敌人、乌鸦是死亡,库斯图里卡登山过程象征这个民族深重的灾难,到了山顶见证死亡后,总算释怀,却又将石头抛下山,一切的苦难还得重来。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塞尔维亚主义者。
”《牛奶之路》中,这个短片被衍生成了影片的第三部分,石头被苦修士背到山那边的爱人遇难雷区,用了15年时间,堆出曾经爱的记忆。
据导演自述,这是来自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小说,书中已婚律师和一个别的女人也有着一段深情,律师曾试图自杀,又因为天主教信仰而制止了自己,“如果我死了,谁来记忆这个女人呢?
我们之间的爱也会被忘记。
”影片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库斯图里卡费心费力才写就的故事,“像是一次清零重来,也像书写阿拉伯文或传统中文那样,倒着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电影中。
引发追杀祸水的神秘新娘,来自意大利,战争初期曾在从克罗地亚闹独立的克拉伊纳共和国生活,被北约维和部队指挥官从难民营带走并占有。
在村民的流言蜚语中,这个克夫的美女,曾导致司令官杀了自己在伦敦的老婆,她肯定还会惹来麻烦。
至于为什么要把女主角设为来自意大利,并非因为前南各国与意大利就隔着窄窄的亚得里亚海,而是因为“莫妮卡.贝鲁奇是意大利人啊!
”,库斯图里卡相信只有她这样妖娆妩媚的女性,才会让男人争风吃醋,才会形成推动追杀和逃往故事的合理驱动力。
当然,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从不觉得莫妮卡.贝鲁奇漂亮的观众,《牛奶之路》就始终缺乏了合理的情感逻辑,以至于在中后段血色婚礼过后,变成一部有些廉价和荒诞的冒险片。
不过,也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非常享受超现实狂欢场景的观众,库斯图里卡故事上再大的瑕也掩不住场面过瘾的瑜。
或许将自己定性为费里尼式的马戏团场面大师后,他确实在故事讲述能力方面有些顾此失彼,但能把癫狂做到极致,就会让吃这一套的观众想要一遍遍重览那些鸡飞狗跳的巴尔干朋克场面。
在因《生命是个奇迹》而建起的木头小村Drvengrad不远处,就是波黑与塞尔维亚分界的德里纳河。
也是在2012年,他开始在河对岸的维什格来德新建另一座意为“石头小镇”的地球村Kamengrad。
他最喜欢的小说家安德里奇杰作《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是关于那儿,一个在历史中满布魔幻故事的伤痕之地。
《牛奶之路》的角色虽与这部诺贝尔小说人物无关,但为某一正确之事而执着甚至疯狂的信念却是想通的。
Drvengrad与Kamengrad,木头的乡村与石头的城市,以及那条注定将重新被铁路桥跨越的汹涌之河,都在库斯图里卡镜头激情的描摹,以及随后跟进的乌托邦式建设下,成为动物和人类共同的乐园。
至于过去的那场邻里相残的愚蠢战争和屠杀罪行,按《地下》结尾那句话,“不能遗忘,但可以原谅。
”
刚看完这部《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不知道电影名翻译的好不好,反正让我老是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虽然《少年派》我到现在还没看过,但当年挺火的,略知一二。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还是挺震撼的。
是通过电影公众号知道的这部电影,怎么介绍都快忘记了,但知道有莫妮卡·贝鲁奇,我就想着有朝一日一定看一下,没想到电影很精彩啊。
看完就想着来豆瓣发表一下看法,结果,还被那么多人评论这是导演的江郎才尽之作,那我只好再去看看导演的其他作品了。
这个导演和演员我很面熟的,看过他和朱丽叶·比诺什演的一部电影,他演的杀人犯,结果他们岛上从没有发生过命案,要裁决他的话,得从巴黎还是哪个大城市运绞刑架之类的,故事很长,但我看的也很入迷。
果然,此人不同凡响,还是个大导演呢。
接下来,我去看导演的其他电影去啦
(承蒙放映週報納稿,請勿商業轉載)各方面來說,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新片《送奶路上/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On the Milky Road)都叫人吃驚的合不攏嘴。
不是因為本片是2016年威尼斯影展的小金獅獎得主、不是因為這是金棕櫚獎兩冠得主睽違9年的劇情長片,而是因為:這是庫斯杜力卡個人從影38年來,首次拍出一部有新娘卻無婚宴的電影。
婚宴在庫斯杜力卡的電影從未缺席。
他的每部片都一定會有一場為時不短的婚宴鏡頭,且往往作為全片的關鍵意象。
為什麼?
因為婚宴一事對庫氏電影而言不僅象徵婚姻,更是他作為塞爾維亞籍(前南斯拉夫)導演,向全球觀眾傳達巴爾幹島獨特文化的美學出口。
婚宴既能讓赴宴人百無禁忌慶祝新人連理而讓故事節奏陷入狂熱氛圍,也是隱隱藉此宣洩某些殘酷現實中不得宣洩的真實心聲。
借用影評人戈蘭戈席克(Goran Gocic)較為學理的解釋,婚宴場景即庫氏電影中的歷史後虛構(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之體現,是他替巴爾幹島地區風貌多變而彼此殊異的民俗菱角,與「宛如在西方與東方文明之間精神分裂」的民族眾生相,找著的文化錨位。
綜觀庫氏電影,這些婚宴有時是國族性的,如《爸爸出差時》(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以兒子在家中的親族婚宴串起父親、情婦與國家特務三者碰面而想起彼此迫害的過去、《流浪者之歌》(The Time of the Gypsies)中的吉普賽人永遠沒辦法辦成一場圓滿婚宴是該族難與現代化社會達成圓滿關係的沉痛隱喻、《地下社會》(Underground)更以一對從未見過太陽的地窖居民在坦克旁結婚劍指了狄托政權如何愚化南斯拉夫聯邦的國民;有時則是純美學的,如《黑貓白貓》(Black Cat, White Cat)與《給我承諾》(Promise Me This)的婚宴都是視聽形式優先於劇本意涵,搓揉現實存在的民俗與庫氏自創的魔幻,讓婚宴發生的一切酒肉、舞蹈、作怪、樂聲與笑鬧聲騷動出嘉年華般的酒神癲狂;儘管更多時候,國族寓言與美學風格一體兩面、密不可分。
然而在《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之中,婚姻依舊,婚宴卻噤聲了。
《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的故事發生於當代某一處巴爾幹邊境,此地軍營相鄰戰火頻繁,卻又動物四見生氣盎然。
一位牛奶配送工(庫斯杜力卡親自飾演)天天騎著驢子在各地民宅送奶,他的生活單純,即將與當地的未婚妻成婚,直到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傾國美人與欲搶美人的外國軍閥從天而降,他的婚禮被打斷了,生活也就此陷入天翻地覆的混亂與流浪。
據庫斯杜力卡與開頭字卡所稱,本故事是將三段真人真事以魔幻寫實的方式,拚接為牛奶工的過去(送奶)、現在(婚禮)與未來(行道者)。
巴爾幹(Balkan)在土耳其語的原意是蜜(Bal)與血(Kan),而奶工囤放奶品的屋外不時有野鵝在砲火中沾血,彷彿有著絲絲的隱喻氣息。
然而,若用昔日解構庫氏電影的「符號套路」──民族電影、民俗記號、意識形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Srpskohrvatski jezik)的共語語境──繼續解析,想必會挫折不已,因為故事在婚禮即將開始卻被打斷的瞬間,便變為一趟即其單一的追逐之旅。
搶婚的軍閥手下追逐著牛奶工與義大利美人,在沼澤、河畔、樹林、山林與牧羊群間返隨穿梭,永無止盡。
全片送奶工與他的新娘注定陷入悲劇,卻並非任何國族與外人的介入,而是因為他們的情感本身便起於不貞、終於永隔。
當送奶工事隔多年終於得以與愛人重會成婚時,她已成了亡魂,他倆穿著西裝與婚紗,卻在腦海與岩洞中見不得人,那是只屬於魍魎者的婚宴。
這部電影有著比最接近好萊塢風格的《亞利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更好萊塢的過程,卻又有著比庫氏出於厭煩政客筆伐而拍攝的避世之作《黑貓白貓》更避世的結局。
魍魎婚宴取代了失去的國族,這場宴會沒有任何外賓需要祝福,也因而沒有任何需要宣洩而不得宣洩的現實,任何巴爾幹半島的政治、民族、文化指控,都難以在劇中找著強力的對位。
這是一個太單純的浪人故事,而且說的不太好。
這是庫斯杜力卡失手了嗎?
九年未拍、外務纏身(兼任樂團樂手、影展策劃人、村落總監、作家等多職)、加以外媒不時揶揄的「藉自導自演佔美女演員便宜」,導致庫氏對影像的敏銳度不再?
又或著,考慮到他入籍塞爾維亞與東正教而被塞拉耶佛老家放逐、改在木頭村(Drvengrad)隱居,讓這位導演選擇了逃避、遺棄書寫與故鄉有關的一切?
正如《地下社會》當年的息影爭議,也如他在2012年的訪談所言:「想要活下去就要學會遺忘…….每個文明人都該練習遺忘這件事」?
恐不盡然。
眾所皆知,2012年,庫斯杜力卡在塞爾維亞舉國矚目下開始廢墟上重新興建一座新的都市,作為觀光共財與保留歷史文物。
該處恰恰就是瑞納河大橋旁的廢墟,庫斯杜力卡超過18年未果的夢想,便是把第一本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瑞納河大橋》搬上銀幕。
該座都市成形在即,庫氏突然率領新的片廠班底推陳出製作規模、視覺意圖上野心勝於昔日的《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
巧合?
恐怕不是。
大膽猜測是:假若庫斯杜力卡有心圓夢,他勢必得找到能與這本國寶讀物對等的藝術語言。
而,《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便是他為此而拍的產物,是他統整己身38年來所有用過的影像語言、一次「自我模仿」的實驗之作。
許多人對庫斯杜力卡的影像元素印象──幻遊的氣氛、高分貝的鳴奏、義大利漫畫式的人物形象,其實都是1988年拍《流浪者之歌》後才形成的作風。
而且資深觀眾無庸置疑可以懷疑,正如庫斯杜力卡「狂人導演」發言長年來都被懷疑是他個人刻意打造的公關形象,他的影像風格也絕非沒有自覺的漸變,而是刻意為之發展而成。
庫式模仿特定風格來成就劇本的行為可從學生時代追起。
他的畢業短片《格爾尼卡》(Guernica)是在畢卡索與雷奈兩大藝術巨人的舊題上延伸、返國拍之介於電視與電影間的《新娘來了》(The Brides Are Coming)選以相投德籍導演歐佛斯的圖框、滑軌與尖銳傢俱為主調、長片《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
》(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與《爸爸出差時》也皆是靜謐、沉穩、高反差色塊的風格奪得國際的處女聲譽;加以幾支紀錄片、留歐期間的數支廣告,38年來再再都證明了,他不是某些一招半式定天下的老宗師,而是功底即其深厚的變色龍。
以此觀之,《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其實是庫斯杜力卡對自己的一次剪法實驗。
劇本刻意回到了他在首執導演筒《新娘來了》後始終如一的原點:新娘與婚姻,卻剪除了婚宴,換言之即剪除了國族寓言的政治使命,讓劇本反過來配合形式實驗。
他要的形式,則是試圖統合前期的靜謐、後期的癲狂與新片廠的資源,全心全力揉出他自己最精熟的視覺把戲──視覺奇觀。
《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將庫氏的每一部電影奇觀集大成。
既有他一以貫之的馬戲團奇觀:與直昇機纏鬥的飛鹰、排隊浴血的野鵝、高速奔跑的毛驢、通人性而報恩的巨蛇;也能見著他曾經用過的奇技,《流浪者之歌》中一垮即飛的住屋,《黑貓白貓》中的人體落井、《給我承諾》中人子以繩索懸掛鐘塔,都在本片中重演。
庫斯杜力卡本來就極為善長建構奇特不已的視覺特效。
他的特效既非好萊塢在技術精良背後比電子遊戲還不如的貧乏想像(復仇者聯盟系列用過幾次煙霧與流蘇光了?
),也非某些藝文導演得依賴對白與後設情節方能建立的意象大於想像,而是以最具體的道具,設計出滿足觀眾期待卻出乎觀眾期待的方式(例如《流浪者之歌》堪稱一絕的讓吉普賽人焚燒教堂紙屋來顯示不屑於塵世),而且生氣蓬勃。
這些視覺奇觀的自我模仿,在製作水準提升的新片廠新團隊助力下,又得到了盡一步的昇華,讓《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超越了均衡之作《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一躍成為庫斯杜力卡個人史上最精緻的一次製作。
故事中段的你追我逃之旅漫無止盡,劇中人與觀眾同樣疲憊,呼應了送奶工一生都在逃避的氣息;然而在輪迴的疲倦感之上,卻是不停堆疊的視覺快感。
最明顯的莫過於用色,庫斯杜力卡的片子第一次克制了過量而讓人看到眼酸的褐色與茜色(這還包括了合拍片《被遺忘的孩子》(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也是第一次能從頭到尾不被粗糙的道具影響打光、不被只搭一半的景觀影響攝影,而是一部電影感強烈的講究之作。
至於依山傍海,翻丘過原,以及結尾堪稱一絕的石海空拍,更是無庸置疑的超級奇觀;綜觀2016全年,幾乎沒有沒有幾部電影能在視覺奇觀之上,達到《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的高度。
這些精緻的視覺實驗,都讓庫斯杜力卡這部新作即便故事看似保守,卻難掩其傑出與能耐;至少作為《瑞納河大橋》的前置實驗,已是十分足夠。
朋友曾說,我這種觀點是典型的迷弟心態過度解讀,正常人的直覺反應該是不滿這位老匠這次竟然如此保守。
迷弟嗎?
也許吧。
但別忘了,若庫斯杜力卡當年為《黑貓白貓》被奚落江郎才盡,6年後卻以《生命是個奇蹟》漂亮歸來,影迷又有甚麼理由不偶爾一次替這樣的導演護航,期待下一次的奇蹟呢?
這位自稱手頭上還有十幾個點子想拍的活躍導演,與他飾演的送奶工一樣,仍舊揹著對生命的熱愛與甜蜜,持之以恆繼續著他的探尋之旅。
你要自殺,誰來懷念那位小姐和你們之間的愛?
這可不是做人的道理。
你要自殺,誰來懷念那位小姐和你們之間的愛?
這可不是做人的道理。
你要自殺,誰來懷念那位小姐和你們之間的愛?
這可不是做人的道理。
一部電影,得此一句足矣,觸人心弦的這句,讓人久久不能忘記。
不求做人什麼道理,只是不能忘記你們之間的愛,記得懷念那位姑娘。
You have never made me down, dear Emir Kusturica! Every single scene is an unpredictable and meaningful sign, which is beyond imagination and beyond mediocrity! The highest technique mingles in the harmony of the nature, the animal,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motion, with such an unusual aesthetic aspect. This is what should be called genius!
只看了一遍,有些背景没经过考察就开始猜测,这里更新纠正一下!
Sorry!
故事背景是在波黑战争,女主就是一个落难新娘,作为污点证人正被一个英国将军追杀中,没有什么传奇的背景,不过据说三段剧情都是基于真实故事和一些传奇改编。
割-割-看之前还以为是六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去的时候已经迟到十分钟了,不过似乎没错过多少。
从机械大笨钟开始就发现这是个诙谐幽默的电影,还加入了各种有意思的动物互动,实打实的民风淳朴,全篇也没什么累赘。
主角则是为前线配送牛奶,牛奶提供方是一个挤奶工 Milena (女二)的农场,女二很开朗,再加上她照顾的老奶奶。
女一则是在某一天从一个难民营被救回来的,女二哥哥(是个光荣的军人,我估计等级不低)的未来媳妇。
但这个为平凡的生活埋下一颗地雷!
精彩的故事往往就这么开始了。
首先就是男主和女一的一见钟情。
Oh, NO!
男主是谁?
学音乐毕业的好学生,一搞艺术的,却很不幸碰上了战争年代,干的是冒着生命危险送牛奶的活。
也是动物的好朋友,喜欢拿着望远镜观察周围,蛇喝牛奶奇观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好奇心驱使他开始用牛奶喂蛇(这种细腻的性格怎么归类?
哪位专业的解惑一下)。
女一作为一个落难新娘一直在逃亡中,被救回来后过上了做挤奶工的桃园生活。
不仅能帮助男主缝上掉落的耳朵。。。
还能在屠村清剿下独自躲过一劫,也算非常幸运了。
当然剧情发展不会那么迅速,主要还是靠女二这个催化剂。
这里要提一下开头的那个能伤人的机械大笨钟,维护修理这个大笨钟是必备工作之一,女二因为这个手背受了伤,这是背景。
女二哥哥是个军人,所以在当地地位也不低,和当地人很是其乐融融,晚上就着音乐和酒玩的非常开心,其中,有两个手下来要求赶走女一,女二则站在哥哥这边坚决反对,两个手下还准备和女二谈判,呵呵了,居然想和女人谈判。
喝到深夜,下起大雨,女二雨中醉酒起舞,然后就倒下了,手背肿成了一座山,并得到了男主的关心。
女二本来就喜欢男主,这下正好,主动提出和男主结婚,趁着和哥哥一起,两对儿啊!
女一这个时候突然也受伤了。。。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幻不久战争签订了和平协议,大家都非常高兴,哥哥 Zaga 也回家了,正是办喜事的时候。
但是女一已经不对劲了,主动拉男主进入小房间,可惜还是被女二发现。
此时将军还在大喜的气氛之中处于蒙蔽状态,看着二女撕逼估计还想着以后怎么协调家庭关系。
男主碍于身份则配合着女二,虽然对女二完全没兴趣。
和平协议是签了,但是英国将军是不会放过污点证人的,该来的迟早会来。
然后特种部队趁着男主送牛奶回家结婚之前屠村了。
最重要的是将军和女二居然都挂了!
女一则躲在井底,真正的奇幻正式开始!
剧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二人逃亡过程,逃亡历程没有表现的那么艰辛,尾随的三个特种兵表现则有点二,毕竟喜剧片嘛,而且也不是办什么正事儿。
爱情也是在这个时候升华到了最高峰,堪称魔幻。
飘过长河,跳过瀑布,翻过高山,途中也见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女主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最后也开启了男主的第三阶段。
电影描述的很奇幻,借用了很多动物的互动,也有不少隐喻。
我也查到有介绍说,影片就是来源于真实故事。
但也有不少疑问,里面男主演员就是导演,所以是不是对角色的把握可以非常到位?
女一曾经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是不是也算角色也非常适合?
最大问题是他们年龄太大了,难道是年轻演员不能达到要求,演不出效果么?
看过其他影评,想说明一下:我看全片后关注点根本就没在什么战争与和平上,因为剧情也没有特别的去描述战争,反而特意去淡化战争的伤害了,连耳朵掉了都玩一样。
那影片是歌颂爱情吗?
我倒是感觉仅仅就是男主馋女主,女主则期待平凡和爱情,看到可爱的男主最开始就想调戏一下吧。
后来逃亡时,女主反正就是逃亡,男主完全就是处在痴迷状态。
没有躲到其他人家里捣乱,倒是有点赞赏两位主角的良心了。
今天算头一回写影评吧,我这个外行居然能闲下来写影评了!
写的不对的,做了一些修正。
如果都能看到这里了,那辛苦点个赞呗!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又名《送奶路上》(On the Milky Road)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期的爱情故事。
改编自三个真实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期,这一部分是真实。
库斯图里卡还加入了许多梦幻的内容,比如那条顺河水飘走的白裙,突然被披着彩色羽毛的鸟叼着,送到女主角Nevesta面前。
Nevesta和Kosta被敌军追赶,藏到了一棵树上。
Kosta抓着Nevesta轻松一跃,飘向空中。
真实与梦幻相结合,构成了这部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一部分人觉得它晦涩难懂,另一部分人觉得它妙趣横生。
《送奶路上》鲜明地体现着库斯图里卡的个人风格和美学观念,最典型的自然是他独创的“马戏团美学”。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动物在电影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或是象征、或是隐喻、或是构成情节,或是营造出一种气氛。
这些形象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人与动物间的交往更表现出一种“万物有灵”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动物的“有灵”,或者说“拟人化”,也是库斯图里卡电影里魔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有关动物的戏份是《送奶路上》这部影片中最有意思和最吸引人的镜头。
游隼在Kosta的梦里,一只游隼撞毁了敌军的直升飞机,拯救了这里的人民。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果真有一只游隼飞进了家里。
之后,他无论去哪儿都带着这只游隼,对它抱有期待。
直到最后,这只游隼都没有撞向任何飞机,但它救了Kosta的命,帮他啄烂了敌人的眼睛。
鹅我对这场戏的印象尤为深刻!
农夫宰杀了一头猪,把猪血倒进一个巨大的浴缸里,放在室外无人看管。
成群结队的家鹅排着队从高处一只只跳入浴缸,雪白的鹅毛顿时浸的通红。
家鹅浴血的场景出现了两次,明显是在隐喻什么。
我觉得这个场景是一种预示,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杀戮,在这场杀戮中,人与动物都不能幸免。
蛇Kosta在送奶路上,会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倒些牛奶出来,喂一条蟒蛇。
这条蟒蛇后来报了两次恩,一次缠住了Kosta,让他免于偷袭,一次缠住了Nevesta,帮她避开地雷的线。
鸡Milena家的鸡喜欢对着镜子上蹿下跳。
羊群羊群在影片的后半段起到了重要作用,Kosta和Nevesta利用羊群躲避敌军的追赶。
Kosta的腿受了伤,没有办法跑动,而且敌军已经到了附近。
他和Nevesta只能钻进羊群里隐蔽起来。
敌军知道他们躲在羊群里,开始深入羊群。
Kosta偷偷把羊往地雷区里引,瞬间就引爆了地雷,羊群受惊,四散奔逃。
不少羊朝地雷区跑去。
一瞬间,绵羊像火球一样不断地飞向空中。
落到地上时,已经被烤的焦黑,往外散发着浓浓的黑烟。
毛驴驴是Kosta送奶的重要工具,它对主人忠心耿耿,看到蛇缠住了Kosta,他没有逃跑,反而还用蹄子帮他驱赶那条大蛇。
在敌军屠城的时候,毛驴不幸中弹身亡。
熊熊出现在第三个阶段的故事里。
Kosta失去了Nevesta,他背着石头往当初炸死了爱人的地雷阵走去。
路上遇到了这只熊,他们应是见过很多次了,彼此都不觉得惊讶,像老朋友似的分享一只橘子。
人与动物在内战的枪林弹雨中勉强维持着正常的生活。
安稳的田园生活与紧张的战争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导演对战争的反思。
有人说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必有一场婚礼,《地下》、《流浪者之歌》中都至少有一次婚礼仪式,对仪式活动的展现似乎成了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一个定式。
婚礼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有多种作用。
首先,这种仪式活动最能展现一个地区、民族的风俗文化。
其次,婚礼的狂欢场面能把影片推向一个高潮。
狂欢下的失序又是库斯图里卡很喜欢的内容,与他的“马戏团美学”不谋而合。
虽然《送奶路上》没有婚礼的场面,但依然举行了两次狂欢活动。
喧闹的音乐,开心地跳着舞、唱着歌的人群构成了狂欢的场面。
Milena冲进酒吧,含着酒杯往嘴里一杯接一杯地灌酒,她偷走酒吧里的枪,和着音乐的节拍射击。
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围成圆圈跳舞。
这两次狂欢活动都有事情发生,第一次,Milena打伤了两个劝她别把Nevesta嫁给她哥哥的男人。
第二次,Milena发现未婚夫Kosta和Nevesta有私情,她把Nevesta带到了哥哥的单身狂欢派对上,在狂欢的人群周围,打的不可开交。
《送奶路上》本应有一场婚礼的,但最终变成了一场血色婚礼,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婚礼现场,整栋楼房被烧毁,Milena和哥哥被烧成黑炭。
兄妹俩的牺牲意外成全了他们的另一半,蛇在半路救了Kosta,Nevesta跳进井里躲过一劫。
Kosta发现Nevesta还活着,就和她私奔了。
“我们要带着理想拍电影,我们必须相信电影,所需要的只是从主导潮流中脱身而出。
”——库斯图里卡
他便是通过这种失序的狂欢场面把他的电影从主导潮流中抽身出来,用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
推荐给喜欢文艺剧情类电影的小可爱们
戏剧、电影、书籍分享区
名字翻译无比的乏味,不是因为海报做的有吸引力就错过了这部电影。
看到影片五十分钟以后开始拍手叫好当你遇见你的爱人的时候你是否一眼就能认出他/她?
可是上帝在给你一颗桃的时候总不忘记还给你带上毛而且事情往往总会这样。
难道是一种考验你如果处理不了毛的话,桃的滋味也就没有资格想用了吗。
开篇燕隼的视角代表上帝之眼,俯视着发生的一切。
上帝安排相爱的人相见,但是不负责你们的爱情,即冒险又美妙。
男主在遭遇摔伤以后为了不想拖累女主让女主扔下他。
女主说“比啥” lovring someone however you can。
这是爱情最好的宣言吧。
所以上次丢下了一撇“毛” 那几个黑衣人,无论你怎么逃生活总是会有麻烦就像那三个黑衣人。
相爱的人只能一边相爱一边处理这种危机。
生活不也是需要这么经营的吗?
克服种种让你们更加珍惜和相爱对方。
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嗯,生活需要哲学,影片中男女猪脚在河边那个情景,两个大🎃一个打火机就能营造浪漫的氛围。
女主抱着大红瓜在水里戏游那种自在和闲适让柔软的水包围着,感受湿滑的水与身体娇柔相拥。
男主用着一串调味瓶奏出悦耳动听的声响,看着女主满足的欢畅。
这就是生活的哲学,很多事情普通的日常可以营造的非常浪漫,但哲学终归是哲学生活中的哲学犹如身体里的微量元素,缺少了它身体就不完善或许会出问题。
所以你或许没有觉察到,或许你也有认真在补充着。
总是它是机能良好运转必要。
但你不能拿它当主食。
你不能每天让心爱的人泡在大水池里,你也每天给她敲破瓶子听。
作为影片结尾处理的特别好,数以千计万计的石块铺设出了爱情最有力的图腾,仿佛每一个上面都写着对爱人的誓言。
也透漏出与这片夺走爱人的雷区死磕的决绝,有点伤感。
因为这种不完美铸就了爱情的样子,这大概也是电影留给观众的赠与吧。
如果现实生活中上帝许你们相爱的人相见,你们是否是否是否
魔幻现实主义,完全没法猜测剧情走向。动物的出现很出彩,而且好像没有打“没有动物受伤和被虐待”的字样?够血性啊。
动物种类最多也是戏份最重要的一部了吧,可是太残酷了。老库自导自演狠狠过了一把女神瘾,但觉得贝鲁奇这种风华绝代的气质不符合他的片子。库斯图里卡补片结束。
前面是各种库斯图里卡元素大拼盘,前面苦心经营的四角恋人物关系在中段就没了,后面就是又臭又长的冒险了。库斯图里卡老师找到了贝鲁奇做女主角,干脆自己当男主角吧。
“我唯一能做之事,就是尽我所能去爱一个人” 蛇之『奶』妈库斯阿凡提伴随布达佩斯配乐在疯狂动物城亡命鸳鸯的一生。导演说,这是他第一部担任主演的自己作品,也是最后一部,所有的苦难心酸,都在这个电影里。
不了解宗教文化,不了解電影裡面的隱喻,魔幻荒誕的劇情,感覺是自戀的導演假公濟私泡兩個女主角。配樂還不錯哦。
今年看的最神經病的電影!故事其实没啥意思,从北约轰炸南联盟贯穿到15年后,遇见意大利风流女差点丧命最后成了一个东正教信徒,整部片子在有意思的小村子里,有萌蠢的驴,有洗猪血澡的鹅,对着镜子下蛋的鸡,被地雷炸死的可怜的羊群。。。总之一部神经病的有趣电影。才发现塞尔维亚语那么像俄语!
失望,没想到老库力没老,心先老了。
4.5 疑似不知名糊咖导演为了泡球花水出来的伯爵旅拍哈🙄💅🏻
不是很习惯这样的魔幻主义。元素一大堆,捏起来却有点四不像。
库斯图里卡说:评价我电影唯独不会/不能有boring这个词。
老库三板斧,婚礼,战争和动物。库老三主题,死亡,重生和离去。大师老兮,美人迟暮,众舞不如独舞。
是他们的婚礼mv吗…………
这种松松散散没心没肺的片子真是欧洲土特产…很多桥段很有意思,但是连起来有点太长了…
如果我也十年如一日看同一部片子,会有什么不同呢? 鸟与天空与爱,似乎就是和平、自由、幸福。 妄想天堂是因为懦弱和求生本能。 寇斯塔 萨嘉波佐维奇 米莲娜(妹妹)
昔日女神容颜已逝 塞尔维亚的景色美如画
这特么都是些什么???我朝的《举起手来》比这好一百倍!OK?
70min—>FF
神雕侠侣了一刚
啥也没看懂
6/10。神奇动物在这里,最有趣的是它们。喜欢那只照镜子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