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房是我造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杀上瘾(港),杰克盖的房子(台),此房杰克造

主演:马特·狄龙,布鲁诺·冈茨,乌玛·瑟曼,希芳·法隆,苏菲·格拉宝,丽莉·吉欧,杰瑞米·戴维斯,艾德·斯皮伊尔斯,大卫·拜利,刘智泰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法国,瑞典,德国,比利时,突尼斯语言: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年份:2018

《此房是我造》剧照

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7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8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9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0

《此房是我造》剧情介绍

此房是我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间公路,面无表情的杰克(马特·狄龙 Matt Dillon 饰)搭载了一名汽车抛锚的女子。女子自作聪明,聒噪无比,最终被杰克用千斤顶砸死。这起事件仿佛为杰克打开了一扇地狱之门,从此他走上了充满血液和寒冰的魔鬼之路。他对美有着偏执极端的追求,他从物质到精神都有着高度洁癖,他亲手为自己设计完美的房屋,却往往因为不满意而彻底拆掉。在此期间,杀戮让杰克体会到莫大的快感。他自诩为“精致先生”,将女性锁定为所猎杀的目标。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将谋杀现场的照片寄给报社,更游戏般地周旋徘徊在警方和受害者面前。 这不仅是残酷血腥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更是他为了终极目标所做的策划经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五季赛马娘四格第二季入侵者斯巴达爱火硝烟蛟斗衡水湖守护BOSS追捕杀妻犯石头、剪刀、布家有儿女新传苏菲与朝阳人鱼王子:TheBeginning风中的女王第四季大清徽商大追求实习医生风云第一季五月的青春鬼屋欢乐送第二季霍比特人时代花瓶流落挪威的孩子北冥有鲲当代艺术师父波纹双水村里枣花香还是觉得你最好亲爱的格洛莉亚北方的葬礼时光教会我爱你

《此房是我造》长篇影评

 1 ) 不要走进杀人狂的良夜

朋友推荐的,也跟朋友们一起看的。

很多人说它是一部影像论文,我也能很强烈地感觉出这一点,因为它真的非常乱中有序。

在近乎纪录片的镜头推拉下的混乱的真实感中,在跳切剪辑中的轻微时空跳跃感下,在手持摄影那若有若无的晃动下,抑或是在五桩案子之间的各类插入论述和各类影像、图像的拼接下;秩序感却在混沌之中油然而生,一切跳跃和发散的思维间诞生出了一种自洽而又递进的逻辑,“形散神不散”就是其最贴切的评价,宛如主人公构想出的严丝合缝的建筑物,俨然那一排排整整齐齐割草的农民。

我们能找到一种近似于“夹叙夹议”创作思路,它在娓娓道来创作者的种种思绪(得称赞一下对于生活和感情的细致感知),也论证着什么,关乎人、社会、宗教……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乎艺术和创作本身。

这样的论述深度和广度兼具,当然我认为从涵盖的层次上说广度大于深度。

但无论如何,这篇论文是如此具有作者性,以至于它洋溢着浓浓的解构主义风格,正如全片冰冷的色调一般,这样的解构主义也提供了贯穿影片始终的冰冷幽默感——它似乎也在荒诞地解构着它所表达的一切内容,使观众尝试在虚无中再次寻找秩序。

似乎观众也在理解这篇论文中,有了续写它的主观能动性——就像我这篇短评估计也写不下了一样。

而这一切的现实故事最终在超现实主义的笔法下结束,伏笔得到回环,地狱和天堂也在相机底片的解构中融为一体,我们的灵魂去了天堂,身体堕入地狱。

其他饶有趣味的还有几场杀人前的文戏,维持了非常好的戏剧张力,也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第三幕(如果说这片子还能划分得出第三幕的话)失控后的那两场命案,这可能是这个剧本里为数不多有着明显类型片韵味的桥段,当然我也很喜欢,着实有趣。

除此之外,我还挺喜欢这种对于“尿床纵火虐待动物”的无共情能力的连续杀人狂的精神分析,在这一点上拉斯维尔也做得很到位。

电影是拉斯维尔的艺术,杀人则是他笔下角色的艺术,本质上异曲同工。

不知道拉斯维尔会不会因为电影达到性唤醒,就像杀人狂会因为杀人起反应一样(开始乱写了)。

但这个片儿就是后劲很大,把我创作欲都激起来了。

但总之,好片子啊这是个。

 2 ) 《此房是我造》的恐怖氛围是怎样制造的?

看到仅一条的评论(虽然跑题了)忍不住吐槽一下,感觉这个大哥(姐)根本看反了啊!

我要导演我能给气七窍流血了。

个人感觉塑造这位精准、完美、自恋,将屠杀视为最高艺术品的连环杀人凶手,恰恰是导演极力讽刺的、尤其是以艺术作挡箭牌的那些“大艺术家们”。

说白了他们就是一名字叫做诡辩的变态杀人狂魔啊!

尤其在下雨那一段说的很明白,“虽然我不够虔诚,但那场大雨是我感受神迹最深的时刻。

”然后领路人回答他,“你以为的上帝其实不过是恶魔的化身”。

这么直白了我滴妈啊怎么看不明白呢我的妈,真气人啊!

感觉导演对那些尤其是声称为了极致、艺术美的艺术家做出了终极批判,恰恰在最后揭示了主题:“Jack,请问你的房子不盖了吗?

”“对不起,我没坚持下去”。

其实正如台词早已昭告一切,Jack说他心目中理想的房子是难以实现的时候,领路人直截了当——说白了你们这些打着艺术的幌子干坏事、心中没有爱为艺术最高追求的人,不过都是些”平庸之徒“。

这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难道不是最佳反击了么?

”你以为自己特殊然而你不是。

“反驳的案例也不能更鲜明,当Jack描绘屠杀的美好,以及符号的重要性时(说真的这段讽刺极了,因为艺术家们请问哪个不是穷极一生追求自己变成一个符号),领路人只给他讲了在那个纳粹集中营里,一棵平凡却不平凡的橡树,歌德曾在那里思考。

这段简直人性之光,文学性太强了,也基本上是致命一刀,个人认为这段基本上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在里面看出暴力美学的朋友,真的迷惑了,这...最多能看出美学暴力吧???

这俩者能一回事吗???

感觉完全看南辕北辙了。

要不咋说《发条橙》播出之后一大堆年轻人效仿他去行凶作案呢,说白了不就为了追求个”符号“呗,感觉导演煞费苦心为了让大家回归“艺术的真谛是爱”,结果最后还是沦为了感官娱乐工具,真的惨。

回答一下主题,恐怖的氛围可能出于美与残暴的对抗,个人感觉只不过导演将”杀人“彻底物理化、生物化,变成了血淋淋的残暴,用他认为最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

而那些精神的奴役、残暴,从未见血的”为了艺术“的奴隶们,却从来没看见过他们自己本来的面目,只能在天堂的窗前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早已曾经拥有。

以及恶心这种事,怎么说呢,如果在电影分级制度下,“这种片子的存在对世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实在太极端了,真的,让人不得不怀疑磨皮片看多了缺乏理解世界的韧性。

其实看到真正的丑陋也是一种勇气。

古有绿河杀手,今有暗网、章莹颖(如果你查查作案细节包括虐待、砍头,以及凶手毫无悔意甚至还有点想笑的姿势,你会确信恶魔真的在人间),那些庆幸没有被接触的黑暗,我们只能庆幸,但永远不能意味着它们的消除。

 3 ) 不值一看

堪称低级趣味的典范,不明白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恶臭不堪的下作玩意怎么会和艺术划上等号的。

并不是说在残忍无脑的杀戮镜头中疯狂卖弄绘画、哲学、音乐、心理学就能让垃圾升华成仙丹的,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为凶手的冷血、变态、反人类找一个合理的动机吗?

并不能!

反倒从中感觉到了导演的病态自恋、装腔作势和恶意满满,这压根就算不上艺术电影,倒是很无耻地玷污了片中出现的众多艺术作品。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需要靠着一场大雨作弊逃脱之类的作案手法只能让人感受到愚蠢和好笑,摆弄尸体拍照、搭房之类的除了能够体现原生态的恶和对生命的绝对蔑视之外,那副高高凌驾于众生之上的嘴脸真是丑陋到了极点,全片充其量不过就是精神病患的暴力行为展览罢了,比较可怕的是有人真能从中发现“美感”。

到了但丁游地狱一段则完全是拙劣的模仿了,看到所谓还原冥河却毫无灵气的画面时简直想要作呕了。

导演若真是个超凡脱俗的人儿,又何必搞这些冲击眼球的妖蛾子题材来吸引受众呢?

 4 ) 一部让人生理上不适,心里上又排斥的电影,两个字:垃圾

全片不是在杀人,就是在解释为什么杀人,试图让观众理解,让观众觉得杀人也可以很艺术,只能说越艺术越厌恶此片。

我根本不想理解他为什么杀人,人类的本能让我不想从杀戮同种中寻找艺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凭什么用别人的生命给你搞艺术,导演本身也是个纳粹支持者,也是疑似“厌女症”,能拍出如此邪恶的电影,外国的天空也是真的“蓝”。

其他连环杀人魔类电影大多是有存在的意义的,一方面观众喜欢猎奇,刺激,恐怖。

另一方面可以剖析和分析连环杀人魔的心理。

但是这个电影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杀戮?

更多人向往腐烂的艺术?

为了让更多人悄无声息的失去生命?

以前也看过很多杀人狂的电影,比如“无人生还”这种,杀手也是迷人反派,都觉得拍的不错。

但这部片子让很多人讨厌的原因就是,企图美化杀戮这两个字。

能拍出这样挑战人伦底线的电影,从虐杀,腐烂里寻找艺术,即使哪一天爆出来该片导演“冯提尔”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杀人犯,我都不会惊讶。

(插一句玩笑话:我看他面相就不像个好人。。。

 5 ) 此神是我造

说几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核心问题。

1.为什么要在最后重现神曲?

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

”——但丁·阿利吉耶里 (Dante Alighieri) 《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歌》《the house that jack bulit》 取自一个嵌套式结构的英国童谣,这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这部电影与《神曲》间更为明显的嵌套式结构,则很少被拿出讨论。

我想可能是大家还未真正意识到嵌套式结构在本片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有的人甚至会认为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是拉斯冯提尔对《神曲》的拙劣模仿,应该删去。

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这部电影与《神曲》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他既不拙劣,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要通过两个文本的相似性,揭示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反映某种更深层的问题。

首先,先不说在拉斯冯提尔本人和但丁遭遇的相似性(拉斯冯提尔被戛纳放逐,而但丁本人被佛罗伦萨放逐),先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与《神曲》的相似性。

但丁在《神曲》中描绘的罪恶主题,展现了一个充满了邪恶,狭隘和让人心生恐惧的世界,而他之所以这么描述,不仅仅是对于神性和基督教原罪观点的反思,更夹杂着诗人本身对道德和历史的理解。

可以说,但丁在神曲中一直在否定之前的历史和政治世界(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政治家被安放在地狱)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本片当中,也有着对于神性和原罪的母题,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大量的艺术品和历史人物,比如古尔德,歌德,斯大林和不可言说之人,对罪恶的描绘也有相同的特点,本片中的恶,更多的是对现代社会的恶的集中展示,是对于道德的丧失和整体社会问题的展现。

(我们会在 OCD 里详细的说到。

)其次,关于女性与救赎的主题。

但丁在神曲当中是通过一名关键女性,也就是俾德丽采获得了救赎。

在但丁的生活中,他与俾德丽采相遇的时只有 9 岁(与 young jack 的年龄相仿),而俾德丽采死时是仅 25 岁。

俾德丽采之死,让但丁痛不欲生并且终生怀念,因此在《神曲:炼狱篇》中,但丁在描述了诸多痛苦与罪恶之后,突然在炼狱篇的后期开始温柔起来,尽自己所能在美化俾德丽采,并且不断忏悔,甚至让维吉尔消失,好让俾德丽采引导自己去向天堂。

但丁在神曲中的救赎是通过女性的引导完成的(《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歌),而在本片的最后一段,维吉也引导着 Jack 走向火狱,也消失在这里,但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女性 Jack 也没能自我拯救,因为桥不存在,救赎也不存在。

本片中的四次杀戮都与 Jack 的自我救赎有关,而且毫无例外都与女性有关的。

我们都知道 Jack 这个词在本片中指代颇多,并且互为隐喻和注解。

比如坏掉的千斤顶可以被理解为 Jack 的性无能。

因为 Jack 也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是男性本体的象征。

而这四次事件中,Jack 似乎也通过女性逐渐在治好了自己的强迫症(从拘谨,到大胆,到放纵,到疯狂。

)这与但丁的母题看起来非常近似,但差异之处在于,治好病就等于得到救赎了吗?

本片中作为连环杀手之恶的表面症状,竟然是一种极其具有普遍社会性的病症 OCD 强迫症,一种似乎基于整体社会问题而诞生出的现代疾病。

这具有强烈的深意,因为正如你无法为一个精神病人定罪一样,疾病所对应就不是救赎,而是治疗。

导演把凶手设定成一个似乎对女性没有性欲的人,是因为性欲本身是人性欲望中最炙烈的部分,将强迫症与性无能都安排在凶手身上,是反复强调这个人其实是现代性的一种象征,被剥夺了欲望(妈妈让他变成工程师,因为是个好营生)而失去本能和直观感受的人,却想通过“艺术”(建筑师)来实现自我救赎,在一次压抑的释放中,意外发现了新的自救途径。

但是这种自我救赎本身是个陷阱,因为没有了信仰本身,人就没有了罪恶,于是也就没有所谓的忏悔甚至净化,只剩了一个病理学上的治疗而已。

在《神曲》的《炼狱篇》,但丁是在忏悔之火中燃烧以净化自己的罪业的。

但在本片中,净化和忏悔不再存在,甚至连神都不存在。

因为传统的原罪到这里变成了一种心理疾病,于是再多的罪恶也不需要忏悔,只需要治疗,而艺术也从与神沟通的方式,变成了一种类似治疗方案的自我救赎,因此通过罪恶来实现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

没有了神,道德也被空置了。

没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善恶标准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干脆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

所以这时的艺术,并不通往神所在的领域,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恶的可能性,因为只要是艺术就包含了治疗的可能,即使这种治疗会导致更深重的罪恶。

比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中世纪的人会通过犯更重的罪来救赎自己,但竟可以理解 Jack 通过杀戮来进行自我治疗的尝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于是这里,拉斯冯提尔展示了本片第一个现代性主题:没有罪恶,只有疾病;没有救赎,只有治疗。

而人类的坠落(katabasis)也正是包含在其中。

katabasis 2.Verge 维吉真的是维吉尔吗?

维吉尔的着装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出 Jack 和 Verge 的关系,基本模仿了但丁与维吉尔的关系,但需注意的是首先 Verge 不是 维吉尔(Virgil),而是他的一种美式发音的简称,而这个维吉尔所穿的,并不是维吉尔所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衣服,而是19世纪末常见的套装,类似英国资产阶级的套装。

所以这是道具组或导演的失误么?

显然不是。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细节安排。

细想 Verge 在整个故事中的立场善恶难辨,既没有阻止 Jack 的犯罪,也没有对 Jack 给出过多的负面批判,他提示了 Jack 应该用尸体建筑自己的房子,还说出了 “Your house is a fine little house” 这样暧昧甚至是邪恶的评价,而在最后 Jack 想要攀爬岩壁的时候,他不仅没有阻止,甚至露出了微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 Verge 真的是那个古罗马桂冠诗人吗?

德拉克罗瓦 《但丁的渡舟》1822年在《神曲》中,但丁与维吉尔的关系,是继承人和崇拜者的关系,但丁将引导自己走进地狱的殊荣留给了自己最爱的艺术家维吉尔,而根据这种对照关系,这个 Jack 所选的,应该是他崇拜的满墙的连环杀手之一,或者是古尔德、最差也应该是威廉布莱克,但我们发现最后并不是这样。

那么这个 Verge 是谁呢?

如果可以大胆的做个假设,假设这个 verge 不是真的维吉尔,而是开膛手杰克,那前面的种种困惑就有了解释。

开膛手杰克的年代,正是 19 世纪工业革命接近顶峰的英国,与 Verge 的着装所处的时代恰好相同,而这个 Jack 正是所有连环杀手的鼻祖,是所有连环杀手的偶像。

而即便这个设想太过夸张而显得没有根据,即便 Verge 并不是开膛手,Jack 和开膛手的关系也并不一般。

开膛手杰克犯案四起,杀了五位女性,其中一个案件杀了两个人。

再回望本片的四起案件和五个女受害者,更是一种直接的对位。

而“Jack the Ripper” 的犯罪现场,都在伦敦的白教堂区(White chapel)与第一件杀人案后的教堂辉映,更加明显暗示 Jack 的犯案(他自己觉得是艺术)本身也是对 Jack the Ripper 的一种拙劣模仿,更加能确认他的“工程师”身份。

这些都可以看出,本片对于开膛手杰克的潜在呼应。

再以这样的视角再回看 Verge 的暧昧和他们的对话,也许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了。

而这种意味在于:劣化。

这部电影的劣化无处不在,Jack、Verge、工程师、icon ,分别都是另一个意象的劣化。

Jack 是开膛手杰克的劣化,Verge 是维吉尔的劣化,古尔德是巴赫的劣化,工程师(engineer)是建筑师(architect)的劣化,icon 是神的劣化。

这些劣化都都展示了现代人空虚的内在,和将一切符号化和简化的倾向。

(这里并没有看不起任何人和任何职业的意思,只是在特定层面进行讨论。

)而除此之外,潜藏的两个劣化,其一是艺术本身。

jack 在提到艺术时说,我们都知道古尔德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以演奏巴赫闻名。

但实际上,根据本片中提到的标准,古尔德其实是只是一个“弹奏音乐的人”,而非创造音乐的人。

在这里,古尔德本身是巴赫的劣化版本,但 Jack 却在杀戮的时候提及古尔德,并说:他代表着艺术。

古尔德在第四个事件中,他说“an engineer reads music,an architect plays music"进一步说明了他心目中的艺术,他只说了品读和弹奏,却没说是谁创造了音乐。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说明他心目中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一种劣化。

另一个劣化,正是这部电影本身,他就是《神曲》的劣化版本,而是拉斯冯提尔自己,是但丁的劣化版。

而这种劣化指向的则是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像是艺术家一样的每一个人。

因为这部电影要展示的主题,正是但丁在《神曲》中曾讨论过的罪恶与救赎。

但实际上在终极答案上,拉斯冯提尔却给出了一个相似,但更加悲观的解答。

而这个解答就藏在劣化的原因当中。

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劣化呢?

3.房子和教堂究竟指什么?

我们要从 Jack 的“艺名” Mr.Sophistication 诡辩先生开始说起。

Sophistication 的词根是 soph 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智慧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带有一种负面色彩,比如诡辩,比如狡猾,也有仿冒品的意思(注意前文的劣化),更是对现代复杂机械世界的一种形容。

一个简单的 Jack 却在追求一种复杂,而这种复杂只是一种貌似智慧的虚假真理,这里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Jack 所追求的道路是错误的。

而这种复杂,正是一种劣化,是在神消失之后,对于原本复杂的直观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代替,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式的假深刻。

一种不停制造术语和名词,通过大量制造简单的符号,来构成复杂的世界。

而这种建造,对 ms.simple 来说,没有差别。

工程师画房子,建筑师也画房子。

这里我们要进入到本片的一组关键词,那就是,房子和教堂。

Jack 认为最好的艺术在教堂里,并用谋杀来比喻这些藏给神的艺术。

但矛盾的是 Jack 从始自终只盖他的房子,不停的盖,再不停的推翻,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房子是教堂的劣化。

教堂是神的居所,而房子是人的居所。

jack 崇拜教堂,却只造房子,是因为对他而言,神不存在。

于是建筑师建造不需要再为了神盖教堂,而是为了自己盖房子。

他创造艺术不是为了神,不为了追求神的救赎,而是要通过艺术,自己治疗自己。

教堂,象征着对神的信仰,房子,象征着意识形态。

信神的年代消失了,于是人们追逐意识形态。

Jack 建造房子却不停推翻,最后只剩腐朽的未建成的房子,这可以理解为,人们不信神,转而相信不可靠的主义,又用一个推翻另一个,最终只走向毁灭和虚无。

而这些主义最终是怎么建造的呢?

是杀戮和尸体。

这里暗指人类为了种种理念和主义创造出了大屠杀,而本片中提到的纳粹的“遗迹价值主义“,就是纳粹理论的最好映照。

有趣的地方,在本片所透露出的思想中,理论都是为了被革新而存在的,正如 Jack 觉得自己的房子正是为了被拆毁而存在,还搬出了纳粹的“遗迹价值主义“(the theory of ruin value) 和贵腐(the noble rot)做比喻,认为腐坏的果实和成为了一集的建筑,是他们的最佳状态。

在本片中,一个不信神的杀手 Mr.Sophistication 相信,人类的终极目标不在死前而在死后,也就是在比喻现代社会中的思想,人类曾经通过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古希腊和古罗马遗迹),人们觉得批判本身可以找到真理。

于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被相信,而在于被批判和驳倒,而毁灭本身就是目的。

这也暗指,他认为现代人不相信有什么终极真理存在,反而觉得虚无才是一切的本体,这样的思想中,Jack 也就始终无法建成给自己居住的房子,人类也无法建成给自己居住的世界,最后只剩下了尸体所构成的房子,带领人类走向地狱。

4.断桥的隐喻是什么?

除开房子和教堂之外,另一个非常精彩的隐喻就是断桥隐喻。

Jack 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从尸体造的房子里进入里地狱。

穿越层层阻碍,听见了像是工业噪音一样的哀嚎声。

接着,他们看见了天堂,农夫规律劳作正如他童年所看到的那样,是人类牧歌时期的景象,但他们却过不去。

接着,维吉尔带着他向下,去了地狱的最深处。

然后 Jack 看见,通往天堂的桥已经断了,只剩下四周陡峭的岩壁,他最终没有抵御住诱惑,向天堂爬去,但最终掉进了深渊。

在这里,可以认为作者密集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我们可以认为,此处的天堂象征救赎,深渊象征毁灭,桥象征着信仰,岩壁象征绝境。

无法通过信仰得到救赎的人,只能在绝境里挣扎着走向毁灭。

或许在拉斯冯提尔看来,天堂正是普遍信神的牧歌时代,所以呈现出了一副中世纪农民如呼吸般收割麦田的景象,而 Jack 的童年经历,也象征这正是人类的幸福的童年时期,但是桥断了,正如信仰的崩溃。

人们因此没有罪恶,也就不能通过这座桥,在火炼中得到净化,得到真正的救赎,让人们抵达天堂。

而 Jack 不能通过桥走向天堂,就是在说一个不在普遍信神的年代,人不能通过信仰得到救赎。

于是他只能攀爬岩壁,而攀岩过程,就是是在说人为了治疗自己的病灶,想出种种方法,艺术的也好,意识形态的也好,都是为了自我救赎,而这却不会带来真正的救赎,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治疗(你可以说,批判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更大层面的治疗),而人类明知会因此坠落深渊,却依然选择攀爬。

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困在原地,就是困在地狱。

最后再回到他用于藏尸的冷库,在一条叫做展望(Prospect)的大街上,只不过这个标志已经损坏,没有人记得这条街真的叫什么。

没有人记得展望,没人能看到未来。

结语:这部电影是拉斯冯提尔留给后世的《神曲》,因为这部电影当中表面揭示的是一种恶与人性,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论述,可实际上却展示了他在内心深处的基督教思想和尼采思想的对立。

他一方面虔信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相信上帝死了,正是本片真正的张力与矛盾所在。

在电影中最后 Jack 落入的深渊后转向负片,就是象征着由最深的罪恶中寻找救赎的思想。

在这部充斥着极度强烈的恶的电影中,反而包含了对善的消失的揭露,包含着对没有信仰的现代社会的全面展示,因此这部电影,也如同神曲一般,以极度让人惊怖的方式,展示了一种最虔诚也最难以理解的信仰。

最深的真实也许正藏在最大的误解之间,我们这个时代问题的某些关键问题,也许也就藏着在这样一部复杂的电影之后,而也许只有等待时间的默默流过,对这部电影和拉斯冯提尔本身的误读才能被慢慢忘却,而这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也才能被真正展示出来。

 6 ) 论尺度,从没有一个导演比他更极端

如果说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幸福的拉扎罗》属于全年龄段的观众,那么属于拉斯·冯·提尔《此房是我造》的观众可能就仅有这样两类,一类是为之疯狂着迷,另一类则是对其破口大骂。

早年,拉斯·冯·提尔以“欧洲三部曲”在三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并为人所知,1995年却与丹麦的另外三位导演共同发表了Dogma 95宣言,明确反对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还电影以“真实”。

因此,手持摄影和角色的面部特写几乎成为他标志性的镜头语言。

同时,导演本人更是一名出色的编剧,几乎参与了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剧本,疯癫与伦理交织、乱交与道德交媾、丑恶无比和人性至善同宗,这些共同构筑出导演多年以来打造的故事丛林。

拉斯·冯·提尔的最新电影作品《此房是我造》,尽管这次只是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单元,但依然延续了电影节的拉斯冯提尔效应。

据悉在戛纳放映过程中,因一场对妇女和儿童的逼真的射杀戏,有陆陆续续100多位观众选择中途离场。

但相比2009年《反基督者》遭到戛纳观众的不少嘘声,2011年因不当的纳粹言论遭到戛纳官方的驱逐,这次还是不错的结果。

当然,导演本人对此非议依旧不屑一顾。

其实,对比《反基督者》强撸灰飞烟灭式的高潮和女性反高潮的物理自戕,以及《女性瘾者》360°无死角式性爱展览,《此房是我造》中乳房材质的创意钱包和射杀情节显然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反基督者》

《女性瘾者》这也是拉斯·冯·提尔让人又恨又爱的原因之一,在常人耻于谈起和羞于表达之处大作文章,使之窸窣平常,这种极端式的奇观展示贯穿在拉斯·冯·提尔的创作之中,越是后期的电影,越疯癫越张狂。

如果说《白痴》《破浪》《黑暗中的舞者》这三部电影构成了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那么新作《此房是我造》恐怕会成为“罪恶三部曲”的开端。

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由马特·狄龙饰演的连环杀手杰克,无视法律,将谋杀视为艺术。

每次杀人后,杰克都会将犯罪现场还原到天衣无缝,不是为了防备警察的调查,而是强迫症使然。

而每位受难者都会留有一张标志性的艺术照以供日后纪念。

拉斯·冯·提尔毫无顾忌地将杰克有规律性的定时杀人欲望比作路灯下随距离而变化的影子长短;通过残虐尸体拍出最美的人体艺术照;即使在灯火通明的敞开楼道中,反复搬运尸体也竟然可以如此轻而易举不被人识破。

这一系列匪夷所思和怵目惊心的背后,是导演本人的剧本实验。

从《破浪》中贝丝因天性过分善良被蹂躏至死,到《狗镇》中人心叵测难以拯救的狗镇居民,再到《此房是我造》中直接将主人公定位为一个无情冷血的连环杀手,勾勒邪恶人性中虽悖于人伦、但又逻辑自洽的一面,成为导演源源不绝的叙事源动力。

也正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对纳粹法西斯噤若寒蝉的欧洲,拉斯·冯·提尔竟然可以大放厥词,并为之辩护。

影片《此房是我造》的五段猎杀戏,前四段的受害者都为父母儿童。

在维吉尔与杰克的对话中,杰克声称之所以杀女性,是因为他认为舆论总是一边倒指向男性犯错,而女性总是受害者。

对包括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同情,似乎成了拉斯·冯·提尔极度厌烦的一种观念,所以他让杰克的屠刀都指向了愚蠢贪婪的妇女。

由此,导演“厌女症”的价值取向也成为不少观众诟病的对象。

在第五次用全金属弹壳以一穿五的射杀中,受害者的选择还出现了黑人和亚裔。

从妇女儿童到黑人、亚裔,受害者的性别和族群选择均处于二元对立的“他者”地位,而施害者则是成年的白人男性,男主这种明显带有种族优越主义和男权主义的价值偏好,无法不让人避之不及。

也难免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导演本人的真实想法,我们无从而知。

即使冯·提尔享誉世界的佳作,如《白痴》《破浪》《狗镇》《黑暗中的舞者》等,把女性角色作为影片中的主人公,甚至拥有耶稣基督一样受苦受难的救赎献身精神,但她们依然是丈夫(《破浪》贝丝)、儿子(《黑暗中的舞者》塞尔玛)、父亲(《狗镇》格蕾丝)的附庸,似乎生命仅是为他们或者不得已为他们而活。

《白痴》

《狗镇》

《黑暗中的舞者》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试图参悟拉斯·冯·提尔便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一个天生反骨的导演,一个反叛世俗的导演,一个打破常规的导演,一定是在主流认可的观念或思潮之下泼上冷水。

所以你越不想看到妇女儿童被射杀,我偏要一本正经地拍给你看,你越是支持弱势种族一方,我偏要射杀他们。

这才是那个疯狂的拉斯·冯·提尔,也才是他的着迷甚至着魔之处。

当然,只是做到这些,还远非疯蹄大神。

拉斯·冯·提尔还将自己对建筑、绘画、历史和艺术等的理解带入到影片当中,使之相互诠释,形成自己的叙事逻辑,产生对原有创作的总结和超越。

最让人连发无数个“卧槽”的,则是在影片章回体结构的尾声部分。

画外音的主人竟然是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这个象征理性的诗人企图去寻找杰克连环凶杀的犯罪动机,却一无所获。

结尾处,杰克又像《神曲》中描绘的一样,跟随维吉尔走过地狱和炼狱。

而在一次攀岩渡河中,由于不听维吉尔所劝,杰克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正如但丁曾把伊比鸠鲁学派和异端邪教徒关押在同是深渊的地狱第六层。

《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创作于1928年拉斯·冯·提尔在此处给影片收尾,仿佛又再次回到1996年的《破浪》中,贝丝久病痊愈的丈夫在船上把贝丝的骨灰撒入大海那一刻,从天空中飘来了教堂洗刷罪恶和替人超度的巨大钟响。

足足20多年,拉斯·冯·提尔的宗教意识和基本信仰从未改变。

《破浪》拉斯·冯·提尔曾经这样说过,在当今丹麦导演中,除了比利·奥古斯特(《征服者佩尔》导演,丹麦国宝级导演)之外,就只有他自己了。

这话虽然傲慢,但纵观世界电影导演之林,很难找到与拉斯·冯·提尔相似相近抑或是模仿的作品出现,他也的确在世界影坛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作者| 刘泽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心中的恶

男人Jack。

如果光看外表他似乎与旁人并无不同。

但倘若你曾透视过他的内心,看过、听说过他所做之事,你会知道他是如同撒旦般的魔鬼。

《此房是我造》的开头,便是一位名为维吉的老人在与Jack谈话,Jack如实向他讲述了自己在12年间的五个随机杀人事件:

第一个事件一位汽车抛锚的中年妇女与开车路过的Jack求救,喋喋不休。

她的话语间强硬带着些许的不耐烦,数次麻烦Jack,然后,Jack就把她杀了。

这是Jack杀人的开端。

第二个事件Jack假扮成伪装成警察的保险推销员进入丧偶的老妇家中。

Jack说,他在“当”推销员时常在门外被冷落多时,而这种情绪往往很不好受,于是他便杀死了老妇。

第三个事件Jack与妇女以及她的两个孩子,来到了郊外的野地,进行野餐。

但与此同时,Jack也开始了他的狩猎计划,从小孩到大人一个个逐次杀死。

第四个事件然而,嗜血的Jack也曾对一个女人动过心。

但他最终因为她的愚笨而割掉了她引以为傲的两个乳房。

第五个事件Jack试图用一颗子弹,效仿纳粹行径,透过一个点,尽可能地杀死更多的人。

但他却在寻找这颗合适的子弹时,差点被绳之以法。

最后,一名老人“拯救”了他,引领他走入了地狱。

而他最终也在地狱里,将自己也变成了自己的杀人艺术。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他便是电影开头与Jack进行对话的地狱使者维吉。

显而易见的,整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构成了一个循环结构。

而在此之中的五个故事便成为了故事的重要核心。

第一二个故事很好理解,它代表了人在某些时刻的极端情绪,即便Jack曾坦言自己是个工程师。

但其实他在这些故事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致,五个故事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

在第一个故事里他是路过的路人,因为唑唑逼人女士的不断进攻而感到生气,第二个故事里的他是推销员,因为不断的不信任和冷落而感到愤怒,而被这些极端情绪不断累加的后果就只有两个——要么爆发,要么继续忍受。

这些事情是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只不过极大部分我们都忍受了下来,而剩下的极少数便成为了新闻上的——“失手杀人”、“路怒症”诸如此类,Jack显然就是后者。

电影的第三个故事则显得难得理解的多,因为它是一种无端的暴力,一位男人,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如果仅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我们的想法无疑是会与上面的解释不谋而合,但若与Jack这个角色所铺垫的性格结合,我们会发现,这是他嗜血程度的一种上升,他在恶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不满足。

他将此归结为“艺术” 。

从而产生了第四个事件,如果说Jack对他的“妻子、儿子”是一种选择性的种族屠杀,那么他对接下来所叙述的初恋的割乳故事,则是一种对于异性的不信任,一种极端的性别歧视,Jack曾不止一次说,为什么女性总是被认为是弱者,而男性却总是罪人,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睿智得多,她们总是显得那么那么的愚蠢。

所以Jack选择割掉她的乳房,让她看上去像个中性者,让她残缺,让她可笑,以达到Jack扭曲的性别观。

他亦将此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毁灭中的艺术。

在Jack的一生中,他的这种极端思想伴随着杀死的人数的增加而越发激进,于是在第五个随机事件中,他决定效仿当年纳粹的行径,达成一枪尽可能射杀更多人的“壮举”。

他也从一个忍无可忍的路人演变到了纳粹行径的杀人恶魔。

当然,他直至最后也没能够如愿以偿,就先被维吉带入了地狱之中,但到了地狱,回首过往的岁月,他也不肯向使者忏悔,他始终坚信自己是在创造艺术。

但他在毁灭中不断重生不断毁灭的完美的房子是什么呢?

一堆朽木。

Jack将自己的“杀人艺名”取名为诡辩先生,就是不肯直视自己的恶行,只是将他的行为一昧地美化成为艺术。

他为自己的辩护行径卑劣到就连送他到地狱的使者维吉都感到愤愤不平。

于是维吉向他说:“我知道你想看看地狱,看完之后我们就回去。

”带他领略极乐世界的一缕风光,记忆中的一丝温存,令他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人类的情绪——一种恋恋不舍的眷恋。

然后又故意引领他到断桥处,告诉他,这座桥是一条离开地狱的道路,即暗示这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Jack心动了,然后他攀登,他坠下。

维吉就像撒旦,当初诱引夏娃吃下禁果般,诱引Jack走向了自我毁灭。

让Jack伴随着他那荒诞的艺术,与嗜血的诡辩一起成为了Jack死亡相册中最后定格的负片。

基督信仰相信审判日,心里认识耶稣基督福音,却硬着心不悔改的人下地狱。

而Jack不承认他做了恶行,甚至于将它美化成为所谓艺术。

维吉愤怒地说:“你是个反基督者。

”Jack是有形的,但在我看来,他也可以是无形的,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五个事件五个不同角色。

Jack可以被当成是联结这些事件的恶的化身(注意Jack游历地狱时身着着红衣,就像神话传说中邪恶的撒旦),在井然有序的现实世界中,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说、一个寓言。

而恶不分大小,可以是小恶,也可以是大恶, 可以是你,可以是我。

但我们都能做得到心有悔改,审视自己心中的恶吗?扪心自问。

 8 ) Misogyny

women abuse and children execution are totally di sgusting. I don't see any humanity, just arrogance, extreme narcissism and wiseacre.Its design and i mage are obviously much more terrible and mess y than The Nymphomaniac. What I saw was just a director who wanted to blow up himself to show off how abnormal and cruel he was, and he was just li ke Jack, mediocre and lack of talent.I'm not a guy who confirms social morality, but the se plots and the topic it wanted to express are aga inst humanity, art and basic conscience. And it is misogyny. So it will never become a masterpiece, not even a cult flim. It is just the product of excessi ve hubris and morbidity.

 9 ) 高贵的腐烂!文艺化杀人,这部看吐百位观众的妖作挑战了人伦底线

终于等来了拉斯·冯·提尔的年度争议之作《此房是我造》(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这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引发轩然大波的妖作,让无数影迷望眼欲穿!

电影节上,有人把它捧为神作,有人把它贬得一文不值。

放映时,近百位观众,因难以忍受影片中过度真实的虐杀场景而中途退场。

拉斯·冯·提尔,反基督徒,反人类作家,纳粹同情者,死神的信徒......他总爱在影片中,以各种梦境式的场景,表现和释放人类潜意识中的欲望原型。

通过电影化的方式,实现原罪、无意识的影像化呈现。

他希望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具象化的“恶”,以此反向去探寻黑暗中的善的微光。

《此房是我造》在长达150分钟的正片中,通过的多个篇章,极为详细的表现了连环杀人狂内心的隐秘世界。

这在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影片中多个场景完全践踏了电影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纵观全片,其实那些虐杀的场景,比起很多磨坊电影,恐怖电影来说,并没有在血腥程度上越级多少,《此房是我造》最为恐怖的地方,还是对于伦理常识的颠覆。

即,死亡是美妙的,杀人可以是艺术的。

影片以理性杀死道德,用文学扭曲伦理,以艺术高于一切的方式,把人性践踏到一文不值,这才是《此房是我造》最为恐怖的地方。

影片以章节的形式层层递进,讲述男主角Jack,从一时兴起杀人,到有预谋的杀人,再到为了印证科学和文学而杀人。

影片中,Jack被塑造成一个有洁癖,有强迫症,无共情感,反人类,却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表面上,他是一个建筑师;可内心里,却住着一个恶魔。

《此房是我造》细致的刻画了多场杀人经过。

从第一次的兴起杀人,用千斤顶砸碎了女人的头颅;然后是,潜入单身女性家中,笨手笨脚的掐死对方;还有,用猎枪,将母亲和两个儿子,如捕猎般依次枪杀;

对于他动了情的恋人,他选着切下对方的胸部,并且把其中一边当做钱包,作为留恋。

最后一幕,杀红眼的他,杀人是为了印证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高效杀人法”是否奏效。

但,如果你以为《此房是我造》仅仅就这有这些限制级的画面那就太小看拉斯·冯·提尔了。

拉斯·冯·提尔送出的恐惧,从来都是攻心的。

他会以各种潜文本,奇特的叙事结构,丰富的论据,来颠覆你的认知,淹没你的判断能力,以类似洗脑的方式,让你如坠深渊,无法自救。

在一场又一场杀人片段的中间,拉斯·冯·提尔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看似荒唐,但你无法彻底反驳,且细思极恐的推论。

比如,影片以动画的形式,解释了杀人前后的兴奋感与愧疚感的拉扯,形象生动的阐释出了杀人犯内心的波动。

更破天荒的是,影片还以猎人捕杀猎物的方式,预先解释了杀人顺序的逻辑选择,最后,再以自嘲的方式,将杀人和杀动物画上等号。

最令人倒吸寒气的是,片中以文学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汇“贵腐”,即高贵的腐烂。

通过科学的解释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以植物的腐烂过程为依据,证明动物和人类的腐烂同样是美妙的,值得肯定的,同为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智力的象征,艺术性的创造。

影片甚至直接为纳粹、集中营,大屠杀开脱,认为那就是 一种“贵腐”的艺术化表征行为。

这一个又一个涵盖了众多文化、艺术、科学、心理学理论的论据,看得人哑口无言,冷汗直冒。

我相信很多观众选择中途离开,是因为那些杀人如麻的画面和这些诡辩但说服力十足的理论实在太具杀伤力。

这几乎和纳粹当年的宣传行径有着同样的逻辑路径和强大的传播效果。

观众本能的抗拒,也是因为惧怕再多看一秒,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甚至突然认同。

拉斯·冯·提尔以巨大的信息量,具有优势的知识量,对大部分观众造成了情绪和认知的碾压,这是本片颇具争议的最根本原因。

一面要应付那些罕见杀人场面的视觉冲击,还要防止被娓娓道来的理论精神洗脑,观众看片时的确备受煎熬。

拉斯·冯·提尔还不满足,还要再潜文本和叙事结构上大做文章,努力把效果提升到极限。

《此房是我造》采取了一种复合式的叙事结构来凸显张力,放大效果。

《此房是我造》来源于一首英国民谣This Is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这首民谣的前三句为:“这是杰克造的那所房子;这是放在杰克造的那所房子里的麦芽;这是吃掉放在杰克造的那所房子里的麦芽的老鼠,逐步成递进状态,信息量提高,元素增多。

在第三句中,“老鼠”与“杰克”的元素之间的联结,其实相当脆弱。

而随着从句不断叠加,新元素与老元素之间的联结,将变得更加薄弱。

这种套层结构就是《此房是我造》叙事的基本手法。

拉斯·冯·提尔在他的长片处女作《犯罪元素》中,第一次用到了这首民谣,但只是在文字和意义的借用,以互文的方式凸显主题。

而在《此房是我造》中,他直接在叙事结构上,运用到了这一方式。

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元素——建筑学。

男主角Jack的职业是建筑师,影片从教堂尖顶的来源开始埋伏笔,随后谈到建筑用的材料,美学价值和功能性的发展。

随着杀人事件的不断增多,Jack多次推翻了他苦心建筑的房屋,改变形态,换用材料,他总是不满意,只能推翻从来。

直到,结尾一幕,在另一个人的提醒下,Jack终于用受害人们的尸体建起了尖顶的、令他满意的,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审美性上都符合他心意的终极房屋。

This Is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中的That,第一次有了具体的所指,在影片中达到了能指和所指的固定统一。

这种套层结构,为那些杀人理论的填入提供了空间,让看似关系脆弱的各个元素之间,最终得出了肯定的推论:杀人是艺术的表征。

为了防止意义叠加带来了混乱副作用,避免能指的滑动,所指的过度飘浮,拉斯·冯·提尔直接套用了但丁《神曲》的小说结构,以及众多高概念的文学符号。

影片中,那个戏仿欧仁·德拉克罗瓦的名作《但丁的渡舟》的的镜头,充分显示了影片对《神曲》的明确指涉。

还有,影片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的对话结构,那个不断与杰克对话的,在最后一幕才出现的“维吉”,正是《神曲》中但丁的地狱引路人,维吉尔的化身。

这在影片最后一节“彻底的溃败”中,那些明显的地狱场景的刻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神曲》通过地狱中数百位性格各异的人物,来隐喻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但丁希望以此提升诗的地位,同时打破宗教的控制,让文学不再单一的以宗教形式来解读。

《此房是我造》无疑异常强调隐喻的构建,并且也通过套层结构,为意义的赋予提供了释义的地图。

影片的结局,Jack在维吉带领下的地狱游,还有最后面临深渊时的选择和结果,其实都在为主题的闭合提供逻辑证明,虽然同样是隐喻式,但至少非常明显,且占用了影片大量的时间。

那句,“那边是极乐之地,我们没有资格过去”。

那个走出地狱,通往UP(人间或天堂),但是却断了的桥,无疑是拉斯·冯·提尔颇为悲观的表述。

原来是有座桥的,但那是在“我”出生之前。

这个“我”,影片中用的“my time”,估计是拉斯·冯·提尔最为无力的一种自嘲,以及深刻的愧疚,还有对人性的失望。

按照他在影片中闭合主题的方式和路径,似乎,人类终究只能在地狱徘徊,成为地狱的建筑者之一,同Jack一样,想跨过大桥,通往天堂,但最终只会失足跌入无尽的地狱深渊。

《此房是我造》无论在叙事结构,元叙事建构,摄影手法上都可谓大师级的水准,但其过度施虐的主题阐释方式,恐怕只有少部分观众能够接受。

毕竟,体验疼痛,获得真理的电影观众,少之又少。

电影在很多观众心中是带来娱乐的致幻剂,逃避现实的麻醉剂,而《此房是我造》却送出的是高剂量的清醒药。

 10 ) 另类艺术的诞生:梦魇中的溺水感

——浅析《此房是我造》的主题思想《此房是我造》是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导演的恐怖惊悚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华盛顿犯下命案的高智商连环杀手杰克如何在警方的追捕下完成他的连环谋杀的故事。

从整体上看,倘若非要强行用一句话来囊括拉斯冯提尔本人通过这部电影想说的东西,非波得莱尔的这句诗不可:“别人看我喝着最低劣的烧酒,我却在风中行走。

” 以这句诗作为基本元素在现实性语境下延展开来,赋予拉斯冯提尔本人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判断,便很大程度造就了这样一部不凡的作品。

影片主题思想内涵丰富,深邃且具有哲思的光芒,继承了大量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思想,展现出了对于艺术母体的重返和探寻。

1. “上帝死了” 在jack讲述的第二个故事中,杀手由于不熟练或者粗心,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血迹明显地遗留了一路。

影调极其暗淡的画面中,手持摄影不停摇晃,镜头慢慢拉近又逐渐拉远(可能是模拟警察的视点),营造了相当紧张的氛围。

紧接着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压缩时空,当Jack到达冰库时,又使用中近景细致地刻画了jack僵硬的面部表情和不自然的肢体动作。

当所有人都以为jack完蛋了时,像成龙主演的《天将雄师》那样,天降大雨,洗刷了这个夜晚所有的罪恶。

Jack极其开心,大喊上帝救了我。

拉斯冯提尔为这样一种人物困境的提供的想象性解决和处理方式直观地折射出了他本人对全知、全能的上帝的怀疑和反叛。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

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

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

拉斯冯提尔无疑是反对这种现象的,他将自己的幽默和猛烈的揭露、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巧妙的杂糅在一起,通过杀手的境遇刻画表达出来,这种思想与拉斯冯提尔的前作《反基督者》一脉相承。

2. 艺术拯救人生/艺术论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悲剧侧面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

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

这不是教人沉迷于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

同样的,这个连环杀手的人生哲学也如出一辙:用艺术来救赎自己的生命。

导演用冷色调的cg动画来展现了杀手对于此的心理历程,内容是一个人不停地向前走,一前一后的路灯照映出一前一后两个影子,分别代表快乐和痛苦,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随着时间流逝痛苦会不断加深,当痛苦超过了可以承受的界限即需要杀人来获得快感,减少痛苦。

如此轮回像极了佛教的《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这与本片的结尾相联系:即使jack杀了再多人,他还是人,还是下了地狱,还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因果轮回。

当连环杀手jack打算以这种方式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并且作为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定型化的重心时,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像迪达拉给出的“艺术就是爆炸”一样,jack也给出了一个同样简单粗暴的答案:艺术就是杀人。

同时jack还给了自己一个幽默的名字:诡妙先生。

从千斤顶砸人、冒充保险员进屋勒人、在沙发上勒死女友、黑夜开车撞死路人、到家庭屠杀狩猎、割乳、模仿纳粹一枪杀多人,再到最后用尸体建房子,jack在自我认同上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样的过程和艺术论放在如今充满政治正确、道德绑架的艺术创作氛围中无疑是令人吃惊且反感的。

这间接反映了拉斯冯提尔本身人对于艺术创作的观念:追求疯狂、燃烧,哪怕是自取灭亡的极端自由的思想表达,抛去一切政治立场和道德伦理来让艺术回归艺术本身。

同样,这种态度和疯狂又和尼采一脉相承。

“国家……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杀被称为‘生活’”。

尼采对其母国—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呈现的那种自大、德国至上的气氛尤为不满,“德意志所到之处,就败坏了那里的文化”。

他的批评主要是建立于他对文化的关心上:“文化与国家……是对立的……所有伟大的文化时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时代:凡是在文化上是伟大的永远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

” 3. 强力意志下的强者道德与奴隶道德Jack的教义中,很明显有着尼采道德哲学的影子。

他痛斥一般道德,认为那是否定了人类内心的老虎而转而信奉羔羊的道德。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尼采所言的“强者道德”与“奴隶道德”。

这种道德的区分曾被法西斯进一步曲解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以此为重要缘由来迫害犹太人。

影片这种思想倾向的具体表现莫过于第三件事的回忆——家庭狩猎了。

Jack把动物界的原则和生存法则运用到人类本身,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原始社会而唯独只有jack自己,以造物主的姿态和自大来坦然面对这一切,在运用猎鹿的法则杀死两个自己的小孩时,他甚至还坐在野餐毯上讲了一个幽默的笑话:乔治可能胃口不太好,或许他想吃派。

像极了dc漫画《致命玩笑》中小丑束手就擒后向蝙蝠侠讲的笑话,完全没有人笑,除了他自己。

显然jack是强力意志的继承者(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和之前生命的价值探讨联系在一起,其大致概括为: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

在jack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

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

这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总而言之,拉斯冯提尔在很大程度上在继承尼采的意志的基础上,用《此房是我造》来大胆地探索了艺术的边界,来寻找区别于当今绝大多数传统艺术的另类艺术。

或许影片疯狂杀人下营造的梦魇中的溺水感,才是艺术的真实面目吧。

《此房是我造》短评

类型片的部分的惊悚度和怪奇秀都很好,master of manipulative. 夹带私货的地狱召唤和反一切正确(包括反自己)宣言也很好。但我就是不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傲慢,好像别人都没法能够懂他,所以给个不高不低三星是作为观众最好的复仇方法,哼。

6分钟前
  • Methy
  • 还行

操你妈,你杀害的都只是打不过你的人,五星改三星,回味都让我感到不适

9分钟前
  • 蛋挞在暴走
  • 还行

讲道理因为对西方文化涉猎浅显,很多地方都没能理解,只能猜到导演在用这部电影在某些层面对暴力与杀戮做解释,我很喜欢导演的自信,而且是言之凿凿言之有物的自信,最后的地狱的确震撼到了我。冯大师的疯疯癫癫也是让人佩服。

1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作为尼采主义者的拉斯·冯·提尔。没有结尾,可以给四星。

1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冯提尔 没谁了 恶的书写 割草的金色镰刀只在一瞬间闪现 接着堕入深渊

20分钟前
  • Autodidact
  • 还行

【B+】房子是杀手的自我人格,造房子便是在塑造人格,杀手一直试图造一个漂亮的木房,却总是推倒重做,便是他一直想通过杀人来建造一个正常标准内的优秀人格却屡屡失败。死神最后让他用尸体造房,也是在说:你丫压根就不是正常人。杀手入了地狱,却失望发现他的“艺术”造诣如此之高还是入不了最深层,得知还有一条几无人完成的极致之道,毫不犹豫爬上陡壁,最后和之前所有平庸的人一样掉了下去,死神无奈摊手,又一个自以为是的sb

2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完了,全程没半点儿生理不适,看得还挺高兴,我是不是危险了。

25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电影是手段,观众成为见证,导演对于神圣教义、古典文学、传统精酿抑或是世间严肃正统有多不屑,就对于自己的反基督信仰、旁征博引的才华有多自信而迷恋。基本上就是换了一位人间的观察者,从性瘾者到OCD杀人魔,用人类最伟大的建筑、酿造工艺去类比对同伴的宰杀,再让三十年前的大天使去扮演诗人,又将诗人变为地狱的引渡者,非常戏谑。马特迪龙回春,疯蹄选角叹服。

26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拉斯·冯·提尔认知中的人类,是性本善抑或是本恶?新作非但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答案,反而以他一贯戏谑的,甚至“挑衅的”语调在消解这些宏大的核心探讨。令我吃惊的是,虽然它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仍以一种情节剧式的、片段化的所谓“常规”的叙事手段进行着,但整体构建思维却越过了线性的串联方式,以求对既有的观影思维(结构、语态)的颠覆。又因观者从一开始就已被设定为全知视角(即片中Verge的角度),共情被直接替换为“在场”。这位之前企图以操控观众达到完成表意意图的影像暴君,变得前所未有的真诚与谦卑,我们也真正地完成了和创作者的直接对话。

30分钟前
  • OreoOlymLee
  • 力荐

应该是Lars von Trier本世纪最无聊的作品。Lars比较有趣的部分是在于他在影片中往往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在颂歌和渎神中构成复调。这不是他的“虚伪”,这是他的精神分裂。这部片子不同于《女性瘾者》,理论家和感受者合一了,感受仅用于印证理论。《女性瘾者》是对话体,这部是独白,基本上接近于齐泽克的电影。若如此,杀人段落的体验感被制造出来是为什么?实际上,杀人段落本身被随后的论述给杀死了。Lars真的用这些死掉的段落搭了一个屋吗?还是他也没有听到Material的声音?

31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还行

恶是平庸的,冯大疯必然清楚这一点。代表他摧毁欲一面的Jack故而不是建筑师,只是工程师。他只知道怎么摆弄材料,却总也改不起房子来。故而影片直到尾声前的五章尽管暴力,却显得拖沓无聊,毕竟这只是在堆砌暴力的材料。最终还是需要一个维吉尔,才终于把堆叠成山的人体原材料架成艺术的房屋。观众也终于在尾声里看到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冯提尔是在说:艺术可以展现恶,它是属于地狱的艺术,却也能获得波德莱尔般的伟大——天晓得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解释一个本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一个潜在的危险是,他在“维吉尔”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一问题上语焉不详。究竟是什么把这般恶行变成了艺术?是爱么?是道德么?是超我么?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

3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嗯,论文、宗教、政治观……都明白,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讲述方式。不是什么暴力不暴力,只是这种刻意的阻断人们沉陷于故事的方式,实在喜欢不起来。

3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散场结束直接懵着走出门,拉斯冯提尔依旧没给你好好讲规划好的故事。他这一次将恶认真的掰给你看,当所有人认为成为神只能像上帝那般爱人,才有资格构建时,他用一个人丢掉人格的过程去重新塑造一个恶出边际的神。五个事件,从被迫作恶,到无理由的作恶,再到虐杀小孩这种大恶,再到割掉乳房这种对生的背叛,最后再到纳粹似的群体屠戮,恶之花一步步成长蔓延,直到最后如但丁般走过地狱、炼狱与天堂,构筑出充满神性的曲调。其实本片最让我震撼的还是整个观影过程中的心里体验,如果如豆瓣友邻那样说这部影片是对话论文,那我更想说这部影片是视听心理学的一次完美实验。而对宗教艺术甚至哲学的多维度陈述,又让电影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建构中破坏,再重塑,再破坏。就如同那栋反复搭建的房间,最终回归艺术才成了生的出口。

43分钟前
  • 血与冰激凌
  • 力荐

7。也属于电影论文,影像、概念、观点……好的地方其实很有趣,但看久了还是长,会腻。剧情本身基本就是全面展示连环杀手杀人细节和内心,部分场面还是挺大尺度的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犯罪片

51分钟前
  • 蜷蜷
  • 还行

《女性瘾者》之后,拉斯·冯·提尔又一部离经叛道之作。马特·狄龙某些角度有点像威廉·达福,布鲁诺·甘茨饰演的引路人就是“元首”在地狱的岗位吧。影片某些场景类似“人体蜈蚣”,最后造出来的“房子”很暴力美学。

5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电影是手段,观众成为见证,导演对于神圣教义、古典文学、传统精酿抑或是世间严肃正统有多不屑,就对于自己的反基督信仰、旁征博引的才华有多自信而迷恋。基本上就是换了一位人间的观察者,从性瘾者到OCD杀人魔,用人类最伟大的建筑、酿造工艺去类比对同伴的宰杀,再让三十年前的大天使去扮演诗人,又将诗人变为地狱的引渡者,非常戏谑。马特迪龙回春,疯蹄选角叹服。

60分钟前
  • 黄不溜丢
  • 还行

65/100 冯提尔是不能接受他的观众在散场后五分钟就把电影内容忘得一干二净的,哪怕只能存在一晚上,他也要在人们身上划出一道口子来。对我来说,本片除了一次性看了五场残忍的杀人回忆外,基本没有其他感想了。 哦对了,可能还会在最近一段时间对陌生人们警惕一些。

1小时前
  • SELVEN
  • 还行

旁白,和观众对话/博弈。我最欣赏冯提尔的是,他想做的根本不仅是电影,而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就是,从单一艺术和电影的融合,文学(论文),绘画(形式、色彩),建筑(材料、组合),音乐雕塑表演……到这部的大融合。每一方面都想做到极致的同时还想让整体达到极致,两点看法:没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需要部分残缺。因此,在一个小故事里,杀手说“没有人帮助别人”时我觉得他成功了,紧接着下一场杀手割××的时候他又失败了。最有趣的是,疯子终于卸下了伪装,那个杀手不是什么他塑造的形象,那是他自己。

1小时前
  • 璐璐
  • 还行

我想造个房,不用石头木头,不用钢筋混凝土,最后我用尸体搭了一个房,我一想,这不就是墓地吗?于是我就死了。

1小时前
  • 木石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