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度盘里存了这部影片,于是偶然的机会就观看了。
刚开始感觉这种题材严肃的作品,应该没有故事性,所以注意力都放在英语上了。
这部影片台词的英语很正式,很规范,听起来很不错,对英语学习有帮助。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感觉自己越来越关注剧情了。
观看以后,心情有些沉重,脑子也开始思考。
美国政治把戏令人震惊。
女主的遭遇令人唏嘘。
其实想想现实生活中,言语低俗的男性群体数量不少,看看网络上的言论就知道了,你都避之不及。
他们不直接对着你说,就算还有羞耻心。
而女主站出来,好像是无事生非,把小事闹大了。
但是,如果女主不站出来,更没有进步和正义可言。
其实人在社会上有多少张面孔,我们都不知道,看似体面的人,有着龌龊的品性也不足为奇。
如果大家都一味纵容,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难以想象,但是一定不会变好。
有时候该计较的,还是不能纵容。
希望人人都能够注意自我修养吧,起码给未成年人做个正面示范。
个人觉得刚好及格的分数而已,那些大喊影片多么好的无非还是骨子里对于美利坚自由美好的假追随者罢了。
影片和生活有时候就是截然相反。
有这样的影片为女性发声结果有改变吗?
没有,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其他都是短期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疫情期间非常明显揭示了这一点。
相比这类好的纪实片很多,这个权当饭后茶余消遣的一部普通影片罢了
作为一部电影的话,因为是根据现实去拍摄,也用了大量的真实素材,所以观赏性肯定会受一点影响的,不过整部电影的衔接都非常自然,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材组织的魅力吧,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以一种观看历史的心情去看,所以也蛮耐得下来看。
这真是一个在今天中国也非常现实的问题。
撇下电影连带的政治问题吧,我觉得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应该是被重视的。
也许过去我们觉得必须有实际动作才能说是性骚扰,那么今天有了这样的概念,言语上的骚扰也是骚扰。
其实今天很多喜欢开黄腔当幽默的人不知不觉也在消费着女性,也可以是一种性骚扰了。
生活中的女人,更愿意默默忍受这一切,为了保住工作、名誉、身边人的安全,站起来对自己一点益处也没有,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感动的我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读信的时候。
法律意识是不断进步的,法律制约人,但必须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人们的规范而制定的,因此法律跟随人的进步而进步。
女性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so many years,我们有权为自己站起来,我们为自己说话的同时更是保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现象已经发生,难以视若无睹。
电影中的精良之作,把令人震撼的历史事件还原地很到位,穿插当年的真实影像,节奏紧凑利索,让观众时刻悬心。
电影用相对中立极其冷静的风格,展现了女性长久被蔑视的冰山一角。
羞耻的性骚扰事件没有定论,最可悲的是政治角力中只论结果不谈是非更难以改变的丑恶境况。
感谢每个时代中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名望、生活甚至尊严将社会中野蛮的一面讲出来,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只为让更多的人看到仍存在的那些不公平与不完美。
即使是失败,即使被阻挠,但一点点的行为终会带来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改变
2016年,《聚焦》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讲诉了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工作小组收集资料,对波士顿地区多起神父性侵儿童案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作为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关键判决》,在结尾上则同《聚焦》一样,导向了某种暧昧不清的,看似光明但却一定政治正确的结局。
它们同影片主体部分的调查、听证过程所展示出的堪称“耻辱”的难堪场景形成对比,在演绎了法理力量与公众权利的同时,却也透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寂寥感与无力感。
如果说,《聚焦》是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宗教权威的范例,那么,《关键判决》则是典型的女性对抗男权的的范例。
其结尾处希尔教授收到的成堆书信和这场听证会改变了美国社会现状的数据,几乎和《聚焦》结尾纷乱响起的电话铃具有一样的功效,是整个影片中最为正面的时刻。
它们在承担叙事尾声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一种情绪高潮——某种执行正义的代入感。
但相对于《聚焦》已然坐实的神父性侵而言,《关键判决》却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当事人的态度抑或当年的听证结果,都没能指向一个确定的结局。
而角色的性别身份、种族身份乃至社会身份,也让《关键判决》的故事而变得混沌不堪,这使得影片所应当要表现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但《关键判决》却并没能将这种多元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种简易便捷的、容易收获情绪认同的、女性受害论般的倾向性态度,以当年的控方安妮塔·希尔为叙事主体,从完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了这个尚未有定论的故事。
《关键判决》以1991年的一场听证会为故事蓝本,影片开始于布什首次提名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意见被驳回的真实记录影像。
此后,布什提名联邦法院中的保守派黑人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接任瑟古德·马歇尔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职位,以制衡民主党势力。
作为继瑟古德·马歇尔后最有可能的第二位美国最高法院黑人大法官,托马斯的黑人身份、保守派立场以及优秀的法官履历都让他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在10月6日,参议院即将表决的前两天,《今日新闻》和全国公共电台突然报道了一则新闻,35岁的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黑人法学女教授安妮塔·希尔指控托马斯于她在EEOC(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工作期间对她进行性骚扰,托马斯则坚决否认此事。
因此,参议院将对托马斯就职一事的表决推迟一周。
性色彩,涉事人的种族、社会身份,双方同样坚决但各执一词的态度,让在10月11日召开的听证会成了继水门事件后,又一次席卷全美的国会听证会。
与《聚焦》以大量篇幅来展现聚焦小组调查、采访、取证的繁琐工作所不同,《关键判决》用了很大篇幅来再现听证会过程,并在演员出演的场景与真实的新闻记录影像间来回切换。
虽然插入了大量的记录影像,但《关键判决》依然是当当戏剧化的。
在听证会段落,与传统的英美法系的法庭戏不同,《关键判决》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场面调度,也没有辩护律师走到当事人跟前进行压迫式的逼问。
镜头抑或以缓慢的360度旋转运动环绕在陈述人陈述时环绕他,来铺陈传统法庭戏的审视过程;又或者以大量匹配视线剪辑的中近景固定镜头来回切换,来展演陈述双方或者审问方与陈述方之间的对抗。
此外,听证会场景也在现场、收看听证会的不同社会场景中来回切换。
剪辑在这里,除了为单一枯燥的听证会戏提供丰富的附加戏剧元素和情绪表意镜头外,也承担起了另一层审视的功能。
收看着听证会的每一个人,和拍摄着听证会的摄影机一起,同时也和委员会的听证委员们一起,构成了对案件的多重审判和裁决。
但与当事人的理性坚守态度所相背反的,影片并没有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它以一种推定有罪的姿态,让种族凌驾于女权之上,也让弱者凌驾于真相之上。
就像托马斯所陈述的,“作为美国黑人,就我而言,这是个高科技私刑”。
托马斯的话揭示了一种偏见:当我们谈到性行为,我们依然会有潜在的种族态度,那种潜在的,关于黑人男性和他们对性的看法的成见。
黑人男性会被更倾向认为习惯于滥交等非常规性行为,而这,正好与希尔在听证会上所描述的托马斯对她的言语性骚扰内容吻合。
这种出发于女性主义,女性平权,但最后并没能回归到女性主义的视角,在绞合了种族偏见和政治身份后,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另一种近乎压迫的不平等。
在现实中,托马斯以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听证会确认,影片也以真实的记录影像展现了这一刻,并没有采用搬演,但其女性视角和女性倾向并没能因此平衡。
在平权运动发展的时间线中,更多考量女性或许是平权的第一步;但在托马斯这样的未定案件里,性别倾向的处理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
它浪费了讲述历史多元的可能,也悬置了讲述历史的时代。
它来源于现实,却没能充分打开现实。
它展示给我们不完整的过去,却凭借这非完整的过去用影像做出判决。
不论是托马斯,还是希尔教授,在片中都没能获得一个独立的、饱满的形象。
在没有真相,只有文本,没有历史,只有讲述的含混地带,《关键判决》应当做的是挖掘这种含混背后的原因,并把这种含混还原给观众,但它却把托马斯疑案背后复杂的政治影响、性别压迫乃至种族观念都压缩到女性对男权的简单斗争中。
整个托马斯案件所给美国社会乃至性骚扰犯罪史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这样的倾向性之下,也就只能沦为一种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理想主义式结尾了,这对于《关键判决》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而言,显然相当可惜。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8月刊
忙碌的赚钱生活,已经多久没检视内心,已经多久没看过一页书,一眼电影,已经多久没上豆瓣了。。。
一日不上豆瓣,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从现在起发誓,每周至少上一次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安静的、丰富的人儿们,让人感到在干燥的沙漠下面,有湿润的秘密花园在。。。
今天下午是值得的,今天下午全部给了《关键判决》。
我一下子看清了,自己可悲的生活,一下子被击倒,泪流满............
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借“古”讽今的《关键判决》很有力量,它直接瞄准当今社会竟仍屡见不鲜的性骚扰以及挤兑、歧视,送出了又一击重拳。
其实只要知悉出品方和题材,就知道电影大概会讲什么。
黑人,女性,口头性骚扰——弱势群体遭遇强者侵害的真实故事放在HBO,通常会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走得足够决绝。
所以不难预料的是,电影再“中立”,也会用镜头语言坚决地背离有争议性的政客,而站在更具正义性的弱者这方,重现她维权的艰难与最终的“胜利”。
《关键判决》所聚焦的背景,便是小布什任期内的一起任命风暴。
1991年,在克拉伦斯·托马斯被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之际,当年的助手安妮塔·希尔爆出其性骚扰往事。
沉默十年后,她在时势所迫下,站到了风口浪尖上指证克拉伦斯。
在那个年代,女性地位仍受倾轧。
身为俄克拉何马大学法学教授的安妮塔,在面对肯尼迪参议院办公室调查员瑞奇·塞德曼邀约时也明确指出隐忧——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受害人往往被当成恶棍。
何况,一是面对位高权重的对手,二是所历之事并不易于启齿,三是非但没有真凭实据,事情也过了十年。
在听证会盛行的老男人俱乐部规则下,黑人女性受到的掣肘、排挤与打压,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她站出来指正的过程中,也确实遭遇到许多政治上的诋毁,名誉受损,工作遇挫,甚至连为她说话的同事,也有连带伤害。
所以,并不难理解这位自认怯懦过的人最终选择退出,是为了不愿让更多人劳心劳力,特别是受到牵累,毕竟这场战斗似乎大局已定。
与年初大获好评的《美国犯罪故事》等作品相似的地方是,《关键判决》也着意在颇具还原性的表演中,加入听证现场录像、新闻报道、人物采访与游行示威等大量史料来强化真实的观感。
对于不同团体与个人的言论、立场,包括克拉伦斯镜头前后的沉着与悲愤表现,电影都在着力客观呈现,让二十几年后的观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当年的大冲突。
而故事的实情虽然扑朔迷离得一如罗生门,但在带有倾向性的视角下,电影还是侧重体现了安妮塔这个温和沉着而内心强韧的女人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事端。
编剧苏珊娜·格兰特把当年《永不妥协》的那股韧劲注入到安妮塔这个真实人物身上,而女主角凯丽·华盛顿则把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
逐渐聚拢在她身边的一些斗士,像是调查员瑞奇、教授查尔斯以及老友索尼娅等,颇有《聚焦》团队那种即便势单力薄也要倾尽所能据理力争的气派,非常激励人心。
不过,安妮塔与以往虚构的斗士不同。
在最残酷而荒唐的现实面前,她有极其敏锐的触感,知道事情的难,知道政坛的奸,知道舆论的恶,更知道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蔑视有多么深。
知难而退让人无奈,但通过对世道不平的讽刺,《关键判决》展现了雄浑的力道。
西方国家站在如今的文明进度上,对于平权运动的热衷向来让人瞩目。
黑人、女性、残疾人、LGBTQIA以及各种遭遇不公的人群,都在不同的故事中挣扎出别样的光彩,也特别鼓舞人心。
《关键判决》也是当中一员。
在安妮塔“落败”返乡后,看到了学生对她的尊重,以及满室的信函,看到了默默忍受相似遭遇的收银员视她为替自己站出来的人,那一刻,其实很多事情都值了。
更何况,此后公众对于女性地位、性骚扰等多种权益问题,都有了不一样的深思。
这也实现了瑞奇最初的“预言”——“对美国女性的生活产生真正影响”,而安妮塔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挺身而出。
不管怎样,每当我们看到不公被斧正的时候,仍会觉得心潮澎湃,并愿意驻足思考。
能如此这般,便是这类电影孜孜以求的意义。
(原载于《看电影》APP)
一部关于女权的伪纪录片,可是这个故事的真相其实在世界上仍然是不清的。
一个即将成为国家大法官的人在最后时刻被控告骚扰女性。
电影中女性的政府官员一直为希尔教授的经历倾尽全力,却被身处权利中心的男性政客排挤。
辩护双方的言论被电视电台广播,一些不堪入耳的词汇就这样向大众宣传,最后希尔教授败诉,托马斯只以四票的微弱优势成为国家大法官。
电影中对暗箱操作和运用卑鄙政治手段的政客有详细刻画,体现了女性对自身权利维护的困难和社会的不认同。
就历史而言,因为真相的不清有太多可说的,选择时间的敏感和阴谋论可以说希尔教授的控诉是诬告甚至可以阴险的理解为一种政治诉求,但是抛开事件本身。
这一次对女性权利和对性骚扰的群体讨论为今后女性大胆的维和自身权利起了一个头,同时为饱受欺压的女性有了一次公开的呼喊机会。
电影的最后也有不少女性政治家为女性征求权利,和对性骚扰的界定,女权的真正目的是平权是谋求say yeas or nays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不是所谓的女尊。
这类电影抛开电影本身立场是十分有意义的。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这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面。
Without water,where is the ocean?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
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
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
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
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
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
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那又如何?
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
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
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
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
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
《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偏倚与合理性是否牵扯思辨?
能勇敢的站出来就是改变社会现有形态的开端,虽说电影没有结论,但是倾向明显。
政治秀场上的每一个演员到头来都既是得益者又是受害者
今年第23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潜在地对未来产生影响
cast真贊 希爾教授聽證會那一場過目難忘 感謝最後的真實影像
还是太过。
越看越不对劲,总觉得是在为希拉里拉票,先不说她干的龌龊事儿,因为她是女的就得投她吗?这才是最大的性别歧视好吗!加上无论如何都不喜欢女一,实在喜欢不起来这电影。
喜欢这种挖掘真实事件的影片,就是主旋律有点过了,女主最后的表演还差了口气
很不好拿捏的角度,不过事件本身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最后没赢,还一地鸡毛,但是一方为赢而不择手段,另一方有所为有所不为(录像店记录),这个结局沉重不轻浮。直面政治的不堪与肮脏。就像棉被里的棉花胎总是有潮有霉的,是翻出来晒晒,还是换一条更光鲜的缎子面被套罩着?
〖2160629〗有点无聊!还是国家政体差异太大,在中国真心无法理解这些人和事,都在瞎忙啥?
史料与演绎参杂的伪纪录片,形式上尽量还原历史(演员形象、服装、场景等),但主观上通过情绪和篇幅还是有较明显的偏向。虽然最后的主题往女性意识的觉醒靠,但前期铺垫不足而显得薄弱。从真相、聚焦到这部,居然也都是我有生之年发生的事情,离现实太近显得束手束脚,无法彻底挖掘。
没有比一本正经的政治剧更让人觉得无聊的了。当然这片拍的极好,用心,阵容强大,毫不马虎每一句台词。实际上到庭审开始,剧情的矛盾冲突才开始吸引人的目光,所涉及的对女性的性暗示骚扰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进步的话题。因为直到今天我们有时依然在有意无意的犯这些男人自以为是的通病。
美国政治的三张王牌:同 性 恋、黑人、宗教。
应该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me too了吧。佩服女主的勇气,进步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So much power, so little leadership
难得的纪实干货
就是因为有人站出来 才会鼓励更多的人停止沉默 虽然因为贴近现实有点无聊 但是男女主的台词功底都太好了吧 最后看到事件对现实世界的推动 这种对平权的movement 最让人向往
虽然影片对托马斯法官的形象塑造保持了公允的态度,然而导演并未掩饰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了希尔博士的队
原来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听证会,不过其影响的确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