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

Au revoir là-haut,See You Up Ther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尔贝·杜邦泰尔,罗兰·拉斐特,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米莉·德奎恩,梅兰尼·蒂埃里,埃洛伊兹·巴尔斯特,菲利普·乌禅,安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7

《天上再见》剧照

天上再见 剧照 NO.1天上再见 剧照 NO.2天上再见 剧照 NO.3天上再见 剧照 NO.4天上再见 剧照 NO.5天上再见 剧照 NO.6天上再见 剧照 NO.13天上再见 剧照 NO.14天上再见 剧照 NO.15天上再见 剧照 NO.16天上再见 剧照 NO.17天上再见 剧照 NO.18天上再见 剧照 NO.19天上再见 剧照 NO.20

《天上再见》剧情介绍

天上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亡警告克罗地亚宪法北方的金丝雀104号房间第一季加州靡情第四季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地狱男爵:歪曲人边境奇袭红色追击令山海经之山河图爱情有对驴耳朵忽必烈传奇阿曼达美人遇陪你漫步这个世界最好的岁月异色国度:出逃之旅借你的手儿牵新笑林小子之我最棒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阴谋:作家之死月桂树西装店的绅士们1812:枪骑兵之歌脱狱之王第二季丽人保镖之心跳重逢快进者康熙罐子圣域第一季车轴

《天上再见》长篇影评

 1 ) 父权、反抗、和解以及面具背后的童心

(文/杨时旸)《天上再见》自由穿行于各种不同的类型之间,它改编自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有关战争的伤痛、父子间的撕扯以及战后社会的人心缝合,但是,它却与惯常印象中的这一类作品截然不同,它有着沉重的主题和底色,但却时常满溢灵动与欢快。

所以,你在其中可以看到一战战场上的炮火,雄壮冲锋口号背后的阴谋,也能看到战后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和底层世界的挣扎无助,目睹好人落难,眼见恶人升天。

它聚焦于几个关系复杂的人物,同时也展开了法国战后浮世绘的一角。

爱德华是大家族的少爷,与父亲失和,参军走上战场,战友艾伯特和他偶然在战场上目睹了长官的一起恶行。

最后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事中,爱德华被炸掉了整个下巴,却死里逃生,他隐姓埋名,和艾伯特一起返回了故乡。

无法正常说话和进食的爱德华开始在战后经历艰难的心理重建,艾伯特也无法再从事战前的会计工作,只能四处寻找零工。

而那位犯下罪行的长官却一跃成为社会名流,娶了爱德华的姐姐。

高度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一直引而不发却无处不在的悬疑引线,共构了一场撕裂、对决与和解之旅。

《天上再见》保证了文学性的结构,也努力在强化它罪案悬疑的外壳。

故事是从一场讯问展开的,被捕的艾伯特坐在警察局里开始供述一切,这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视角——利用这个重要的配角,从他的口中展现每一个人的命运斗转,也从他的眼中见证人心裂变,他既是融入者,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抽离者。

这是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可以随时让视角浸入和跳脱。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爱德华,但这个被命运戏弄的男一号却是一个无法开口讲话的主角。

为了遮挡自己被炸毁的面部,这个一直梦想成为画家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黑暗中的挣扎之后,开始自己为自己设计面具,妖媚的、滑稽的、狰狞的、讽刺的,每一张面具都成为了他内心世界一个面向的折射。

而与此同时,那个小姑娘的加入,成为了巧妙的点睛之笔。

从故事讲述层面讲,她具备功能性,她帮助后者读取内心,再转化成语言,未被世俗污染的孩子近似于“精灵”,可以直接读懂对方的灵魂;而从精神意义上看,她又具备象征性,她是爱德华童心的外显。

在这个故事中,爱德华是一个“受伤者”,肉身损坏于战场,而心灵损坏于与父亲和家庭的决裂,也损坏于见证了比枪炮更阴险的人心。

他对世事绝望,周旋于晦暗,开始用以阵痛的鸦片,日后成为了他逃逸于现实世界的通道,而即便如此,他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善良的一个,童心从未泯灭,在肉身与心灵双重挤压的痛苦缝隙中,他仍然会本能地迸发出孩童式的纯真与蓬勃一面。

日后,他干上了出售虚假纪念碑的勾当,但相较于对于物欲的追逐,这更像一个孩子式的恶作剧,一个“无能者”对于整个“体面社会”和上层世界的嘲弄与颠覆。

而如果追溯,这行为一直与他心中与“父权”的斗争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说,他日后的反抗与反叛,都是对父权戏弄和挑战的变形和扩展。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大型战场和父子拉锯,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对照,映射又彼此呼应。

最终的父子相见却仍然隔着一张怪异的面具,经过漫长的对抗,终于得以言和,就算如此,他们也没能真心、勇敢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悔恨和爱意,即便只相隔咫尺。

爱德华戴着实体的面具,而他的父亲呢,不也佩戴着无形的面具吗?

本来应该相拥的结局却换来了爱德华从高楼上的纵身一跃。

这是难以言传的绝望与释放,长久以来处于憋闷和争斗的过程中,却仍可以顽强地活着,但和解的瞬间却让爱德华陷入了巨大的虚空。

他用一生等待这一天,也让一生完结于这一天。

这故事的人物设置,讲述方式,内在主题,让一切在沉重现实之外突然有了一丝童话意味,即便间杂着黑暗与死亡,其实,不只是故事表层像是童话,连它的结尾也同样如此,“好人”被放了一条生路。

仔细看看,沦落底层的都是“好人”,比如爱德华,艾伯特以及陪伴他们的小姑娘,身居高位的都阴险狡诈,哪怕一直看起来傻白甜的姐姐实则也是个黑寡妇般的人设,这同样是一种有如童话般的布局。

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

无非是让有些人受罚,让有些人解脱,在兵荒马乱之后,人们重新构建起内心秩序。

 2 ) 鸟

我真的好想同别人讲一个人。

他很善良,在人间炼狱中救下朋友。

他很聪明,战后的哀鸿中还能瞧见商机。

他是上帝的宠儿,一双能绘尽浮华苍凉的手,一双闪烁智慧天真的眼,他都有了。

他很脆弱,他画了戴不完的各式各样的面具。

他很勇敢,在无尽的虚妄和黑暗中,他还能拉起同伴的手摇曳。

有时他在舞蹈,有时他伏在孩童肩上哭泣,有时他明晃晃地摇曳身姿,面具下的牙齿也许早已紧紧咬住,也许牙齿也不咬了,去疯吧。

有时他笑的很开心,纯真的像个孩子,突然撕下面具,害怕的像个孩子。

最后他拥抱了父亲,冰释了曾今的伤痛,却纵然飞走了。

对,他好像一只鸟,那只曾经很多人都听过的鸟,他此生不能再落地了。

 3 ) 有一种艺术性贯穿始终

有一种艺术性贯穿始终。

1.脸谱化,如中尉出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张脸谱。

用的烂的看不下去,用的好的出神入化。

2.镜头美,从一只狗的长镜头开始,镜头语言就很美。

3.戏剧化,把巧合上升到让观众愿意相信的程度,确实是一门学问。

4.与人生和解,爱德华接受自己的面容,哪怕是开始犯罪也是接受;他爹开始接受他追求艺术;艾伯特开始参与犯罪,而不是怨天尤人,哈哈哈。

5.最关键的来了,就是艺术化,全片深深带着一股艺术的气息,是爱德华的作品赋予的,是布景赋予的,是导演安排的镜头语言赋予的。

 4 ) 圣彼得堡归国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

画面清洁忘了差不多了。

只知道当时大受感动,被军官陷害的士兵,凭借着自己做军事纪念品,逆转翻身,有钱了,也带上了面具,不能吃东西,靠注射活着。

士兵最后见到父亲,在自己的狂欢Party里,把这些玩弄世界与鼓掌的大人物、政治家的画像,一一打倒。

士兵认清了世界的真相,政治家只是利用士兵谋取私利的一群人,无一例外,政治家出卖的民族和国家利益。

士兵打到了这些大人物,这些老头子。

作为艺术家的士兵,最终见到了父亲,不是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冰释前嫌,而是无法继续面对父亲,纵身一跃,去了天堂。

我已经忘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了,儿子叛逆,非要去当兵,父亲可以用权势地位让儿子免于服兵役。

现在俄罗斯的很多官员儿子就不用上战场吗?

这个叛逆的家伙,不服这种社会,非要拼了命,非要自己上战场,去感受底层的遭遇。

这是一个叛逆的灵魂,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高尚的灵魂,这个高尚的灵魂,确实能上天。

所以,片名为《天上再见》是准确的,只是不知道老父亲能不能上天呢?

 5 ) 炮火后的盈缺

直接观感其实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华丽地包装着悲剧,只是本片将背景置于战争之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反效果将战争的影响放大,是很高明的处理。

同时,本片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各有利弊。

首先,对于Édouard最后的抉择,有两个镜头已经很明显地进行了回答;其次,对于Maillard的爱情,也通过演员的表演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全片没有废笔,前后呼应充分。

但相应地,本片与盖茨比相比又显得太过饱满,我都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把书里的情节都给搬上荧幕。

覆巢无完卵,战争也应该有盈缺,没必要像悬疑解谜片一样将情节安排得如此紧凑,导致人物仓促结局,颇有赶工意味。

此外,很喜欢本片对于战争的描述,短小精悍的场面戏过后马上转入结果与影响,通过个体痛楚的展现反而更加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毕竟战争由人发起,有人参与,远不止血肉横飞的场面,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情绪,风声的真挚,沉静如海的克制,地雷区的压抑,钢琴家的无奈,乔乔兔的天真,正是这种种情绪打动我们的心,使我们能对彼时的牺牲有更加深刻的领悟,而非一时震撼不已,而后通通忘记。

 6 ) 浪漫优雅的法式腔调完美演绎战争的残酷和伤痛

“不管特效再怎么绚烂,人物永远是最闪光的那个;面具再怎么华丽,也遮不住一双湛蓝眼睛中滚动的泪水。

”这句话完全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

很久没看过如此打动人心的战争片,甚至无关爱情。

既魔幻又现实的故事情节,浪漫优雅的法式情调演绎出战争的残酷和伤痛。

爱德华的眼睛,太美。

以及,配乐满分。

当结尾父子相遇。

镜头定格在爱德华面具后那双湛蓝眼珠,我的泪水也终于没忍住啪啪的往下滴。

不要问我为啥跑那么远去看,因为附近的电影院都已没有排片~——2019.05.04 成都UME成华影城

 7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到底是法国电影,残酷到日月无光了,也还是有星星点点的优雅与华美。

只是仔细一想,原来这种优雅与华美,也可以比残酷更残酷。

海水故事要从1918年11月9日说起。

这一天,德军停战的谣言在法军队伍里游走,枪声消失了,谁都不要做最后一个死去的人,那比第一个死去的人还要愚蠢。

这一天,艾伯特(阿尔贝·杜邦泰尔饰)记得爱德华(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在泥泞的战壕里画画。

他又记得没过多久,自己在炮火轰鸣中被活埋,身边只有一匹死马,而爱德华执画笔的那双手把他抽了出来,从死亡里头,也从绝望里头。

但英雄换来的,是下半脸被轰炸掉的惨状。

战争是太残酷了。

它不分青红皂白就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尊严,可相比痛快死去,那么多的幸存者却只能带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和灵魂,度那破损得不知是好的余生。

如果说还有更悲哀的状况,那便是这一次毫无必要的伤亡,全拜艾伯特和爱德华那个身为好战分子的上司亨利(罗兰·拉斐特饰)所赐。

为了战争这瓶兴奋剂,他竟然可以丧心病狂地暗杀两名手下,并嫁祸德军,最终如愿以偿引发又一场血肉横飞的惨剧。

可公义总是慢半拍。

战后的和平年代,亨利是乘势而上的既得利益者。

而艾伯特感念恩情地带着爱德华避世,战前的会计工作与相恋对象都已经失去,一个人的捉襟见肘发酵成两个人的苟延残喘。

战场上的血液与病床上的与药液,顺着战争狂人的口水与受苦民众的眼泪,如海水般倒灌到《天上再见》的背景里。

生活也像深海,人在波涛汹涌的黑暗与寒冷中,也不知道战时的无常,是否比如今躲在暗处的绝望要仁慈。

悲惨累积了一重又一重的愁绪,写满在爱德华湛蓝色的眼神里。

这个角色承载了电影最抒情的伤痛。

他有贵公子的家世,但与彼时专横的父亲失和,等到毁容的噩耗降临,更是自觉切断了家族的根。

他游出了异常孤绝的姿态,就连顾影自怜都无法忍受,毕竟那影子包含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凄绝,只会凑着生活反衬当下的不堪。

他不像爱德华,山重水复了,也还有柳暗花明可期。

于是他只能接受对方带有犹豫的恩惠与友情,但幸好还有小女孩露易丝(埃洛伊兹·巴尔斯特饰)这个“战争孤儿”,让他拥有摘下面具的勇气与自在。

同样被一战褫夺了幸福与爱的两个人,有了奇异而温存的对等。

她为不能说话的他发声,用的是以惨痛代价换回来的同理心。

这样的默契,总是不忍多想。

对于战争带来的疾苦,《天上再见》有很刚硬的呈现,但更多的伤痛就跟这些伤口上的盐一样,细小得差点看不见,可就是无法不生疼。

火焰有那么多海水一样深的疼痛,但在《天上再见》更多的篇幅里,还是火焰般的温热。

这种火是烧在内里的。

生活定焦在已有的悲恸上,所有人必须在废墟中找寻自己的光亮来度日。

爱德华的方式,是用非凡的艺术才华给自己打造38个面具。

有的简约到只剩一个情绪表意的符号,有的繁复到枝节可以冲破生命固有的框架,一个个戴在脸上,都是在为自己的新生突围。

很多设计都让人屏息凝视。

他的第一个面具,靛蓝色的底盘,珍珠白的勾线,左脸枝枝蔓蔓地开出了伸向苍穹的触手,像是铁树开了花,死掉的脸面有了涅槃后的姿态。

而他的最后一个面具,靛蓝转向了亮蓝,主体尽是服帖而有温暖的羽毛,眼睛周围是深绿与明黄的珠片,当中一道鸟喙,勾勾地把人藏得很深。

唯独露出两汪眼眸,蓝得叫人心碎。

情动时泪水如川流行经荒漠,人世间再无任何枷锁羁绊。

那具残破的躯体,也就能一下子长出了羽翼和翎毛。

无穷无尽的自由给他生风,时针又拨回片中最温煦的那幕,他用钞票装点出雄狮面具的鬃毛,在残破的房舍里带着艾伯特和露易丝跳舞。

向前,退后,转身,定格,肆意的久违的快乐把忧愁焚烧得无比旺盛。

爱德华没有下巴来发笑,但浑身每个细胞却都在欢呼。

这一段即兴的舞蹈,是可以点亮放眼望去的永夜的。

与此同时,点亮的还有《天上再见》的基调。

现实有那么多的荒唐与恶毒,发动战争的、放任战争的甚至享用战争的一群野兽,在战后依然能够风流快活。

爱德华想去给他们予以惩罚,用的方式也跟火焰一样活泼。

他要对这群人实施一个充满异想天开的骗局。

那些恶人要购买战争纪念碑来粉饰自己的罪恶,他就通过收取永远不会建造的纪念碑的订金,来开一个以牙还牙的玩笑。

于是他伙同露易丝和艾伯特,把与狼共舞的谋算化作了俏皮诙谐的游戏。

他们收到的每一笔横财都像一个巴掌,扇在伪善者脸上,火辣辣地烧着皮肤。

而这些劫富济贫的钱,还给他们以及身边一些人赢得了宝贵的脱身。

摩洛哥的天要比法国的灿烂。

爱德华给所有人燃烧了这样的光热,让他们无论踩到人生的哪一段泥泞都好,只要想起来,头上就有一朵艳阳。

而银幕前的观众也将很难忘怀,明明面具越精致,越飞扬,就越能感受到面具之下的窒息与绝望,怎么偏偏是这样的枯枝败叶,烧出了最璀璨的光景。

 8 ) 「不语037」诗意反战——《天上再见》影评

“战争已经结束,我也不确定”。

将反战题材揉进黑色幽默和法式风格,这部“华丽”的战后题材电影颇有文学大作的味道。

再做一些细心打磨,创痛感和艺术感会更出色。

电影改编自同名的法国文学最高奖作品。

时代周刊评论剧本原作:强烈的情绪、十足的清晰感以及天才般的原创性。

电影保留了文学创本的脉络清晰和手法原创,添加了视觉煽动性,但同时减弱了天才般的诗意和将幽默融于电影语言的情境统一性。

全片描绘了一个纸醉金迷却面目全非的战后”舞台“:生者被遗忘,亡魂无归处,人们无处安放的缅怀都是一场场虚伪的爱国骗局。

当伟大的复仇完成,唯有各自死去得以表达对恶的无力对抗,我们天上再见。

在反战题材中,用通俗小说情节荒诞地呈现具有艺术宣言感的犯罪,这种原创性的手法独特而少有。

电影保留地较好。

煽动性的视觉成功主要归功于男主角的人物塑造和细节演绎。

天赋之下的情绪真实而丰富,但可惜并不细腻入微(人物特写与幽默风格的失衡是主要原因)。

38张面具的情绪、致敬意味的画作、签名的隐喻、纵身一跃的华美,都是很好的发挥空间,美这件事,并不美在故事的曲折荒诞,而在核心人物本身。

保留故事性的丰富以求讽刺性的完整,支线基本都安排了,但牺牲了角色被深刻体会和逻辑完整的实现。

本片的镜头语言在舞台框架和真实重现的平行宇宙间跳转,娓娓叙事线和华美复仇线,哪一个是主线?

丢失镜头语言的统一性,连带失去的还有美学的统一性,这导致文学的诗意被减弱。

或许,保持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般的统一,无论视觉美学上还是镜头语言的风格上,创伤就会多一些痛感。

最后的最后,Nahuel的眼睛不愧是双鱼座,电影8分,没有附加。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9 ) 戴上面具,无需再见

【戴上面具,无需再见】 如果我必须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

---伏尼契《牛虻》

不敢相信这样的电影会被打上“冷门”的标签。

它的高度艺术性和所谓的适合大众的商业性,在幽默和悲剧的并叙中,已经做到了高度一致的融合。

这部电影没有一秒是乏味的,它从一开头就如此痛苦,但竟然还能处处跳出喜剧的华尔兹,然后在喜剧中让人流泪。

而它从布景美学,到运镜,从每个鲜明人物的塑造,到恰到好处的忧伤配乐,从准确的节奏把控,到幽默与悲伤并存的风格化,从故事性再到高潮的发展,都浑然一体,仿佛一曲畅快淋漓的经典乐章,在眼前的世界奏响。

它的情感输送更是直入心扉,我怀着整个忧伤的情绪看完这部电影,几度落泪,那种痛苦叩击着脑门,让人在电影结束后也无法抽离。

爱德华在绝望之后,戴上面具的他,仿佛已经不是一个个体,而像“V”那样,成为了对战争、阶级控诉和复仇的象征。

但他又不同于“V”,他的个人情结,宛如梦境一般对童年创伤的回顾,使他的自我时时刻刻充斥在整个过程中。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仅凭对电影的想象,我们可以扩大化他的行为的可能性(这也是电影所能赋予观影者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设想这三种情况:一,爱德华并不知道父亲能发现那个标记,从而找到自己,留下印记纯属习惯使然,父亲的发现是一种戏剧巧合;二,爱德华设下陷阱,故意如此,让父亲找到自己,从而完成整个复仇;三,爱德华留下印记,是潜意识里希望能与父亲重逢,是那颗孩童之心,希望圆满童年遗憾,证明父亲的爱。

分别从这三种设想去联想整部电影,对主人公的行为和精神世界会有全然不同的解读,对他的纵身一跃也会产生不同的分析。

如果是设局,那最后一跃,就是阶级和家庭复仇最残忍的环扣;如果是别的原因,那就是归于自我必然的毁灭。

死,是爱德华式人物的必然归宿。

从他看见自己无法挽回的容貌开始就注定了。

有人说,从他离家参军起就注定了,为了反抗父亲和他的阶层,他把自己带进了最残酷而危险的战场,就是一种倾向于自毁的以死抗争。

但这不是必然,如果他完整的从战场归来,也许会有另一番生活,没有绝望来让他成为疯狂的艺术家,那么等到人至中年,他也许会自省那番年少轻狂,而父与子也许会和解,也许不会,总之,那是另一个故事。

但是他的容貌毁了,疯狂的灵魂,必定将他引向死亡。

这是人和人的不同。

许多老兵,也有残缺,失去了躯体的一部分,但他们依旧活了下来,即使如蝼蚁。

他们面对了现实。

爱德华也面对了现实,只是他有的是一颗热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的心;只要从小对自己的理想主义根深蒂固的人,都明白这样的痛苦意味着什么。

即使我们身体上没有残缺,也并没有遭受世俗的穷困,但那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绝望时常侵袭,让尼采式的毁灭蛰伏在前。

活着,吗啡,实现……心中都清楚,在等待,在等待终有一天那一跃。

为了渡过一次次精神上的痛苦,谁又不靠吗啡度日?

你我各自精神上的吗啡是什么,怎样使头痛停下来?

正因为无法给心灵套上面具,倚靠真实的谎言面对生活,所以才要给身体套上面具。

面容隐藏在面具下,心灵却暴露在烈火般的生命本质中,因为灼烧的痛苦,我们在面具中流泪;又因为面具的保护,没人能看见面具后面的泪水和丑陋扭曲的面容。

爱德华最不能原谅的是父亲,但他就像《牛虻》里的牛虻一样,他最恨的是父亲,寻求对父亲的复仇,对这些权力者的嘲弄,但他回避承认的是他最爱的人,也是父亲,他最渴求的,也是父亲的爱。

在《牛虻》里,固执于上帝的蒙泰尼里大主教最终也没能和儿子和解,从而杀死了儿子,也杀死了自己;在这部电影里,父亲放下了自己的执念,表达了迟来的爱意与认同,父与子达成了和解。

而对这个父亲人物塑造的成功,在于极强的反差。

从爱德华的梦境中,我们通过导演简洁而感染力强的镜头,迅速了解了父子冰冷的关系,父亲的形象此时是可憎、冷漠、不近人情的;正当我们沉浸在这样的认知中,把父亲角色向反派靠拢时,电影马上进行了反转,从而给予我们会心一击:原来看似冰冷的父亲,也是父亲啊,他对孩子的爱只是不懂表达;纵使他作为一个残忍的权力者,直接或间接地残害过别人的性命,谋取过人民的钱财,但是在儿子面前,他也和天下父亲一样。

所以这种反差,让我为这个年迈而孤独的老人流泪。

用温情一点的解释,爱德华的所作所为的确像一个孩子,他用他悲壮的挑衅和吵闹,用他无比的任性,在说:父亲,看我一眼。

父亲终于回头了,看到了他满目疮痍的孩子。

他们拥抱了。

所以,我宁愿把爱德华当着父亲的面跳楼,看做是一种书和电影所需要的戏剧化安排。

因为爱德华永远无法摘下面具去面对父亲,他的自尊不允许这样做,他也必定寻求死亡作为自我的超越和自由的解脱。

但是既然他已经原谅了父亲,父子和解,那么合理的行为应该是他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寂静地死去。

否则的话,只能解释为爱德华最后的任性,他任性到沉浸在自我之中,不能懂得自己的死亡对于一个年迈的父亲意味着什么。

再否则,就回到上面所设想的第二种情况,他要用最残忍的复仇去对待父亲---让他亲眼看见无法挽回的死亡---但这种解释不仅不符合拥抱的和解,而且过于残忍了。

这让我不禁想到近期的一个新闻:一个高中生因为被母亲的辱骂激怒,从车上冲下并跳下天桥丧生,而母亲冲过去却没能拉住孩子,在孩子身影消失在桥上后,坐在车流中崩溃大哭。

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惩罚,我不相信拥抱了父亲的爱德华会采取这样的心理去死。

因为这当面一跃,不管父亲还能不能活着,都不是一种和解的姿态,而是将那位老人一并拉进了地狱的坟墓。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是种为了戏剧高潮而做的艺术化安排-拥抱之后,便是灰烬,一切已经回不去了,精神已经达到了煎熬的极致,最后的界限被冲破,唯有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来生的向往,让虚无终归虚无,唯有死本身。

我们知道孤独,但却几乎不会去感知它的存在了,因为我们以为孤独已经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直到某个时刻,比如这样的时刻,我们从自己的时空中,从小屋中跨出,突然汇入王府井大街汹涌的人潮,被数不清的人淹没:老人,孩子,蜡黄的妇人,穿着潮牌的青年,情侣,重复着工作的保安……我们跌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中,生活,生活,生活,无数种人的生活环绕过来又走开,没有方向感,只有庞大的渺小让人想逃离这个世界。

孤独身上的孤独显形了,站在前方,在人潮中和我们面对面凝视。

和爱德华一样,戴上口罩,泪水就不会被看见。

嬉笑混沌,荒诞癫狂,金迷纸醉,终归虚无;从爱德华忧郁的一双眼睛里,我看到了世界。

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再也不会见到。

我们,天上再见。

 10 ) 值得一看

影片讲述一战从停战前几天到战后2年的时间,两位从战场上捡回生命的法国军人如何带着伤痛和阴影,重启生活的故事。

近几年已经很少看到关于一战题材的影片了,战争带来的伤害,值得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感受下。

如今再平常不过的健康和安逸,对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来说,都是奢望。

看到拖着残躯的军人靠吗啡延缓度日的场景,内心深深地被震慑到!

影片拍得很极致,无论是战争残酷的场景,战后衰败的街景,人们遭受精神和的肉体摧残的样子,投机分子贪婪发国难财的嘴脸,以及贵族狂欢时奢华的场面,每个点都拍得淋漓尽致、触动心底而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无法抑制热爱生活的人们血液中迸发出的浪漫,幽默和对艺术的追求,是这部影片最感人的地方!

《天上再见》短评

就这么悄悄地上映了,也没见任何宣传。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跟本卫·肖真是同一类人,娇小邪魅型,举手投足都是风情。我感觉电影给他的戏份还是太少了。

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面具都非常有意思,很韦斯安德森的法式幽默

13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开头就发现剧情很戏剧化,原来是小说改编,以为结局有反转,呵呵呵,真戏剧

16分钟前
  • 我看我看我看
  • 较差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华丽的面具,有人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撕掉了虚伪的面具,也有人沉溺于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面具渐渐粘连——无法抗拒地粘连在脸上。当然,总会有人经历炮火与繁华仍相信人性,相信善良,相信爱,相信面具下的、那张不太讨喜的面孔才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包袱皮有点太厚了吧,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要干啥。无良中尉与残存士兵的故事?画家行为怪异。

18分钟前
  • 较差

Au revoir là-haut! 开篇战争场面震撼非凡,纳老师的眼神我见犹怜,一双会说话的澄蓝亮眸令人动容。战争之后,面具背后,挥毫出绚烂的华彩篇章。男主小哥可怜兮兮,教人无不落泪~。( ´•̥ו̥` )

1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不至于是“年度必看战争佳作”,“38张面具下的复仇计划”不如预期般跌宕起伏,是国内宣传语的噱头,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没有明显的笑点令人捧腹大笑,但有会心一笑的效果,这是它的独特气质。行骗的三人个性鲜明且招人喜欢,最后能看到恶人自掘坟墓、父子和解(尤其是以“死而复生”的方式,天上再见;心愿已了,纵身一跃则是恢复他的死亡状态)、老实人得以逍遥自在,人性美好缓缓地溢出银幕。

21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一地战争的鸡毛,面具后的忧伤人生。终于获得认同的一刻,纵身一跃化身最美丽自由的鸟,达成最凄婉的绚烂时刻,转瞬即逝,但永久印刻在时间长河中。美术棒极了,面具都很好看,其中只有一张复刻了他本人的面目,只在为姐姐作画时以之"袒裎"相见,正如面对小女孩时摘下遮挡,不需要什么对手戏或解释就能让人明白其中的感情。开场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随着战犬一路扫过战场战壕探入如深渊般黑暗的洞穴,只见闪着幽光的红点吐出一团灰白迷雾,背后的"幽灵"逐渐浮现,在顶光之下显出骷髅般恐怖的面目。7/10

23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普拉代勒这个人渣射杀同胞让战事重燃,徒然增添士兵伤亡,包括让爱德华没了下巴,更别提战后发死人财贿赂乱搞,编剧让他被意外活埋着实解气,亚马尔好人做到底,逢凶化吉,爱德华与父和解,纵身一跃,法国人的报应与报偿,完美无缺。

2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30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三星半。铺得太开,收得略无力,前半部分还不错,渐入佳境,开头战争场面短而精,虽一带而过却足以为全片打下一个极其硬气的基调;中段以回忆串起战后法国社会群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战友间的袍泽之谊,父亲与家庭的羁绊,以及小女孩与姐姐角色的某种巧妙对应...缺憾在于风格再统一一些或许更好。

3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挺浪漫主义的,故事很简单,非常法国人

37分钟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推荐

法国人把战争创伤片以这样一种轻盈甚至有点欢快的方式来表现,一个个美丽的面具掩盖了伤口。战争的受害者再通过诈欺纪念死者的项目来嘲笑战争非常有力。

40分钟前
  • 花生酱
  • 推荐

有点迷人。

41分钟前
  • Mmm
  • 推荐

2018.03.21

46分钟前
  • 木易雕
  • 较差

爱德华两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一次带着痛苦,第二次却已经完全释然,可能这是最好的结局吧。

51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还行

太特么老套了,以第二视角回忆式倒叙展开,可惜前半段除了开场战场戏之外,全部流入俗套,后半程更是不忍直视,各种巧合尬出天际,最后第二主角成为人生赢家!

56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较差

是只有法国人能拍出的绚烂与残忍

1小时前
  • 紫苏バジル
  • 还行

中规中矩的陈述 故事情节一般 但是都抵不过纳威尔的眼睛 再多宝石都没有他的眼睛闪耀 有星星在他的眼睛里

1小时前
  • F
  • 还行

很典型,把电影拍成一首歌,三段歌词,结尾与其说是设置的小团圆,不如说是歌曲本身要求的收束。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