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像都列了一些这部电影的一些经典台词, 可惜我忘的很快, 都不太记得了。
但好像有一句,大概就我的理解,概括了这个故事。
原句也不记得。
大概是”I know, sometime, what I am doing is not right. But I am good at it."感觉这句话给这部片子,还是带来了一些深度, 也带来了一点悲剧的色彩。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思想,谁也不是天生的战争贩子。
我知道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 可是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知道爱上他/她是没有结果的,可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
在这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命运大手无时无刻的控制着你我他”的残酷世界里,这也许是人类能有的一点小小的反抗。
总之,这部片子记录了一个世俗,公认的“坏蛋”, 他的喜怒哀乐, 他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 他的无奈。
所谓“坏蛋”如此,“好人”也是一样。
我是第N+1个写《战争之王》评论的,这是一部豆友非常推崇的电影。
看了以往的精彩评论,自己的都不好意思贴了。
本着表达和推荐的意愿,还是贴出来吧!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很赞很赞的电影。
http://www.blogcn.com//u2/33/82/gallimard/blog/50486608.htmlNicolas Cage那张悲剧演员的长脸,显然不是我心头所爱,但他的演技每次都令我欢呼。
凯奇演一个勤奋的军火贩子,起初只是小角色,在街头卖卖黑枪,接着开始走国际路线,先是倒卖美军废旧武器,冷战之后,又开始卖前苏联旧军火。
渐渐成为托拉斯,号称“战争之王”。
俺们所住这个球上每一场较大战争,都有其孜孜不倦的身影出没。
撇开蒸蒸日上的事业,若论到私生活,他也令人钦佩:好丈夫,好父亲,好哥哥,好儿子,热爱平静的家庭生活。
可惜生活总是不如意,有个国际刑警老是跟着,还做他老婆的工作,最后靠跟踪他老婆找到凯奇的窝点。
弟弟尸体里面残留的子弹是起诉的证据。
不过他平静地告诉刑警同志:我不会坐牢的,因为我没犯法,因为你的boss,美国总统,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贩子。
最后字幕:“目前世界上出售军火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中国(!
◎#¥%……※×),他们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电影超级有黑色幽默气质,凯奇的每一句独白都令人大跌眼镜。
“第一次卖枪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象第一次做爱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很刺激,但很快就结束了。
”“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最早遗骸的胸腔中,就有矛头。
”“卖车的会告诉你开车有危险?
卖香烟的会告诉你吸烟会死?
每年他们的商品比我的害死更多人,起码我的商品还有个保险栓呢。
”……幽默场景也很多,比如国际刑警把他扣下,在非洲草原困了一夜,就在这一夜之间,他的飞机被穷苦的非洲人民拆个精光运走(旁白:在这片大陆,一切来于尘土,归于尘土)。
巨大的阴影随时降临:和哥伦比亚游击队做生意,他们不付现金,付毒品,凯奇说:我们不要毒品,被打伤;他在乌克兰的叔叔,私卖军火之后被另一个军火商炸死;在非洲,他良知未泯的弟弟决心阻止那些军阀的大屠杀,拼着老命,用手榴弹报销了一车武器,被杀(旁白:因为武器少了一半,所以屠杀的规模比原定缩小了一半)。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天哪——虽然并无意外,但我还是要妇人之仁地惊叹一下。
2005年9月上映,据说票房不太好,谁喜欢残酷的真相呢……编剧、导演兼制片是鬼才Andrew Niccol,《TRUEMAN SHOW》的编剧和《GATACCA》的导演。
花絮:根据导演安德鲁·尼克尔介绍,本片在非洲拍摄时期剧组的确是和真正的军火商人合作,从他们那里获得拍摄所需要的武器,甚至于影片中出现的坦克也属于一位大军火商,由于拍摄需要,他还不得不将这些坦克运回美国拍摄,并且再卖到其他国家。
同时影片中使用了大约3000只AK-47冲锋枪,这些都是真实的武器而非道具,因为相对于道具来说,这些真实的枪械反而要更便宜一些,在这一点上,安德鲁·尼克尔认为这些军火商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制片公司。
背景:20世纪末美苏两大超强冷战结束,另一个恶梦却快速浮现,前苏联崩解后,大量轻重型武器及军火纷纷流入全球市场。
据估计,光在1982至1992年间的乌克兰,便有总值超过320亿美元的军火流入黑市,被掮客及军火贩子卖到烽火遍地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这些牵涉巨额利益的交易中,各路军阀、谍报特工、国际犯罪集团、甚至美国政府自身都纠缠其中,建构起错综复杂、令人惊心动魄的利益网络。
《战争之王》深刻的讽刺意蕴成就了《战争之王》强大的内容纵深,电影以耸人听闻的题材为切入,用一名军火商的视角,在黑色幽默的玩味间呈现着战争之殇的症结所在,人性与正义的一展同皆在绝妙架构的战争反思里不言而喻,这更是尼古拉斯·凯奇演技最为惊艳的作品。
影片最后一幕文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世界军火市场仍在继续,然而最大的军火出卖国,仍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一部如《千层糕》般用自言自语串起的电影,主人公有《飞行者》的热梦和狗屎运,娶了跟《教父》麦克一样的卫道士老婆,出入于《卢旺达饭店》描写的杀戮世界,什么法律人性宗教民族统统一陀屎。
如果说千层糕将贩毒生涯秀出交响乐般的优雅,战争之王则是把军火交易拍成了史诗。
闻弦歌而知雅意,是谁说不好理解?
又谁说违背正义?
且听归纳:和无数黑帮电影一样,尤里的发迹史就是超级大国的发迹史:要在强盗横行的世界里生存,自己要学会巧取豪夺刀头讨生活;立足军火交易,你们斗的越狠我赚的越多,在国际准则边缘获取最大收益;利用苏联解体,操纵军管政权,冷战结束当是横行无忌的开始;妻离子散,兄弟死于非命,自己后院不是没有问题;军火世界逻辑,无敌智商情商,最后赢家还是尤里。
看到豆友分析经典台词了,我也来翻译翻译,咱们并不是要去批判尤里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电影秀出这些既成事实,它的言外之意:“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这个数字给人的假设是,在全世界,每个人有枪是合理的。
问题是在美国私人枪支合法,在中国这个比例是多少?
别被美国人洗了脑,看看《寻枪》吧!
“在20世纪的某些时候做个犹太人是有好处的,70年代我们全家为了逃离苏联就伪装成犹太人”//为了生存,甚至只是为了生活更好,没有什么不能改变,包括信仰和民族。
“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读过狼图腾你也会有同感,这绝非什么强盗逻辑。
认为强盗逻辑的,狼族也给你戴个高帽:羊群思维。
“S7地对空飞弹,中国制,过时的型号,用在现代军事战机上或许不行,不过打打商业客机还是挺不错的。
”//谁打客机?
恐怖分子。
谁支持恐怖分子?
中国的武器。
还说明中国威胁论在经济层面多过军事层面。
“80年代中期,我的武器被用在世界前10名的战区中的8个,有双重身份的生活不是什么问题,但三重、四重身份最终才会出问题,那时我带着法国、英国、以色列、和乌克兰的护照,还有美国的学生签证,但那是另一个故事啦。
我还有6个手提箱,用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身份,如果没有我,有些国家根本打不了一场像样的战争。
”//太TM坦白了,就差跟观众拍胸脯说这就是美国历史。
“你所熟悉的领导已经不管事了,那些管事的却什么也不知道。
西方45年来的敌对,造就了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
苏联有从地狱弄来的枪,堆得比山高,现在却没有敌人。
我有种感觉,这大概不是列宁当年所倡导的财产重新分配,但我不是唯一提供他们资本主义速成课程的人”//无论军备竞赛与和平演变,胜负都是一边倒哦。
“你提供世上最穷的人们互相屠杀的工具,以此致富,知道我为什么要干这行吗?
我能选择其他更荣耀的任务,比方追查核武,你认为那对世界和平更重要?
不对!
今天十个战争受害者中有九人是死于攻击性来福枪和小型武器,正如你的商品,核飞弹还在发射筒里坐着,你的AK-47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够了,AK47,卖给最穷的人们,条子在这谴责的并不是尤里,并不是美国人。
核问题追究多了美国也不好意思,毕竟唯一动过原子弹的是自己。
好了,天使王也成了大规模杀伤,萨大叔可以圆寂了。
“机组人员花两小时搬运的货物,塞拉利昂的饥民十分钟就搬光了。
当瓦伦丁特工到达时,草原上遍地是枪,人人手舞足蹈。
”//然后紧跟着是老百姓拆飞机,看战争之王乐趣太多,尤其在这段爆笑连连。
别可怜非洲人民了,所有非洲电影都给人回归本我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土地没受三大教洗礼,这里的人民还没解决生存问题。
就像《马达加斯加》里讲了一个本能与文明的故事,狮子饿了能不能吃斑马?
生存第一,应该吃。
“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只是非洲的自然现象,或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所有从自然来的东西,最后终将回归自然。
即使40吨的安通纳12型货机也一样。
”//接着前面话题,什么同情弱者援助难民维护世界和平,都要在自己生存了之后。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道主义怎么着都有点伪善。
适者生存,从电影片头子弹爆头的少年,到枪毙黎巴嫩小孩,全副武装的童子军,西非村庄屠杀,都丝毫没有惊动尤里冷漠的眼神。
但他却不让自己儿子玩枪,玩具都不行。
文明是有前提的。
“我不能穿这些衣服,我不能戴这些首饰,我不能开车,我不能住在这间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沾满了鲜血。
”//光着屁乎说疯话,神经质的女人。
本来艾娃是尤里的偶像,最爱,知道她父母因为意外枪击身亡,已经激起我们无比同情。
但导演有意安排她像个小丑,去衬托尤里的高大全。
最后因为她的跟踪,尤里罪证确凿,进而导致观众厌恶妇人之仁,败事有余。
特别是当她发现丈夫匿名买下自己的作品的反应,是自觉失败,而不是感激更多。
女人哎。
“这不是钱的问题!
我做这个,因为我很擅长!
”//人民币汇率同样不是钱的问题。
钱是结果,不是原因。
“你知道是谁会继承地球——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于相互残杀。
生存的秘诀在于,永远不要加入战争,特别是你自己不要加入战争。
”//翻译的语序有点问题。
美国的立国之道。
“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是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他们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的片尾字幕,让我重新理解整个电影。
好赖窝怎么会把这种说教放在大制作里?
当然有政治目的。
说是为了政审也行,但全片彻头彻尾就是针对美国之外的国家。
5个国家的顺序没错,中国在最后,太明显了。
父母一个是犹太教一个是天主教,跟尤里反目,可以理解成欧洲,可以理解成国内的反战声音。
妻子代表中产阶级,物质富足都是沾血得来,竟然反战反得最欢。
儿子代表拿枪当玩具的新新人类,相对同龄的孩子在非洲吃枪子儿,他们太幸运。
弟弟当然最能代表厌倦战争又无谓伤亡的驻伊美军。
你当然可以说这部片子是政治讽刺美国政府,你也可以说教父是反映资本主义世道险恶,问题在主角的命运跟观众的心是栓在一起的。
看完上海滩让你羡慕还是厌恶三十年代?
最后还得说战争之王的海报很牛,一张是各色枪弹拼成主角Cage铜锈斑驳的脸,另一张则是他穿着黑昵大衣肃立,一副神职派头。
Lord of War,英文里的lord是超过king的级别,不应该是王而应该是帝,上帝。
王是霸气的指使,帝是万能的主宰。
想起Lord of the Ring竟翻成指环王,反而亚历山大成了帝,实在没法较真。
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一阵熟悉的旋律响起,不过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使劲的想英伦三岛上的英伦小伙子们,最终终于想起来,是Jeff Buckley,他的hallelujah,我相信发家致富比所看到还是要艰难很多的.唯一不明白就是弟弟为什么宁愿一死,只为了捣毁那一车弹药,似乎思想境界转变的太快了点,没有军火的帮助,冷兵器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惨剧,不是少卖点军火可以改变的.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片子讲的是军火商尤瑞•奥洛夫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的发迹史。
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器。
前苏联崩解后,大量轻重型武器及军火纷纷流入全球市场。
据估计,光在1982至1992年间的乌克兰,便有总值超过320亿美元的军火流入黑市,被掮客及军火贩子卖到烽火遍地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这些牵涉巨额利益的交易中,各路军阀、谍报特工、国际犯罪集团、甚至美国政府自身都纠缠其中,建构起错综复杂、令人惊心动魄的利益网络。
尤瑞无疑是这个军火世界的赢家,他带来了这个混乱的秩序,带来了无数家庭的灾难,带来死亡的阴影。
据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与全球通缉的军火买卖之王——“死亡商人”维克多•布特的生平相似度高达60%。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原克格勃成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货运集群,用自己的航空货运网络把武器运送至全球各个冲突地区。
06年在泰国被捕,后来被许多国家争相引渡。
正如《战争之王》里说的,当世界上真正的军火商其实是几个超级大国政府的时候,谁又能制裁他们呢?
戏内戏外的精彩无疑使这部影片异常耀眼。
尼古拉斯凯奇是一个天才型的演员,能驾驭各种类型的影片,他是《天使之城》中忧郁令人心疼的天使,他是《国家宝藏》中的聪慧的冒险家、《石破天惊》里骁勇的科学家,他是《火柴男人》中的神经质的罪犯,他是《天气预报员》里遭遇中年危机的普通男人,他也是本片中狂放而内敛矛盾的军火商人……经典值得反复推敲,台词充满魅力,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看此片,准没错。
在凯奇眼里爱娃就是个天使,但是天使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婚礼上爱娃那句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秘密我不会问。。。。
点醒了梦中人,一切得回到现实中。。。。。
天使并不是一无所知。。。。。
凯奇惯坏了她,用什么当然是用钱。。。。。
最后在她的追踪下尤里证据缺凿。。。。
然后爱娃做作的说我不能用这里的东西,我不能穿这里的衣服。。。。
因为都有血。。。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丈夫购买,感到的不是感激甚的,而是失败感。。。。。。。
对比本。
阿佛莱克的变线人生。。。。。
妻子接着说其实母亲早知道,但决定接受,除了爱,更多的是基于下面的逻辑:既然丈夫的工作(律师)就是挖掘欺骗之道,而正是这欺骗之道带来的金钱满足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奢华生活,那么,再去指责丈夫在家里的欺骗,岂不是一种虚伪吗?
从这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美国母亲是讲逻辑的,她能够看出这其中深刻的逻辑悖论。
而讲逻辑是多数中国人还做不到的,我们还在讲大和讲做局的阶段。
我们往往可以非常心安理得地一边享用欺骗的果实,一边指责别人的欺骗,浑然不知自己的虚伪。
但这并不能为这位母亲开脱,她放弃了虚伪,却不能放弃欺骗。
妻子淡定地反问:那你以为法律是什么?
在你和我父亲这个级别上,法律就是一场恶毒的混战。
开创这个律所的人,能让这个律所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玩转的,那就是如果你还想像模像样地活下去,你就得去偷!
你不是什么教中古英语的教授,可以与世无争,可以跟人讲什么道德,你就是一华尔街的律师,出了事儿你就得给我顶住!
听我的,不就是丢了一份文件嘛,调整页码并重新打印那份文件,然后跟另外一份文件的签名页合在一起,不就成了一份新的有签字的文件了嘛。
明白人。。。。。
人家这头脑。。。。。。
这是一部有关于生存的电影,或者可以说“生存”是拥有军火贸易天赋的奥洛夫的借口,他辗转无数硝烟之地,对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信用和准则,战争是他的贸易场,这对于爱好和平者及深受其害的人来说也许对奥洛夫千刀万剐也解不了他们的恨。
奥洛夫为自己辩解道,他因战争致富,但他绝不参与到战争之中,就如野狗观测着群狮狩猎自己无法猎杀的水牛,在狮子吃饱后再去分享剩余的残羹一样。
战争是一场剥夺人性的狂宴,强者争斗的世界下他不过是一颗会思考的棋子,他也很清楚自己确实没有什么政治思想,因此绝不跨足于这个禁断的领域,若论韩信忍胯下之辱的重要性,奥洛夫可说是深谙其道。
奥洛夫走向军火贸易源自帮派斗争时,他亲眼见识了枪械武器对于复仇者剥夺他人生命时的喜悦,对于一个生活无趣、平凡,但有经商头脑的年轻人来说,他人对杀戮的喜悦为自己创造了富含价值的贸易机会。
而那场斗争结束时帮派分子混乱之下的理智永存于了奥洛夫的心中,那是他场场贸易能舍小取大、把持有度的理性人生哲理,不牵扯进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中。
影片中曾反复几次通过无辜的人的死探视奥洛夫的人心,而这一次次杀戮从开头开始的影响力就没有指向奥洛夫,反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弟弟。
作为一个商人,一个混迹于人性渺茫接近地狱的军械贸易的商人,他已经知道人命在鲁莽与无意义的冲撞下也就是一颗子弹就能带走的价值,活着的价值在于不被杀死的前提下他还能创造出些什么。
因此他不参与,虽然在屠戮中他的情绪无数次地在悸动,但他内心的人性一次次被他压抑下去,通过商业式的价值观,他的无情是苍白的,甚至都不用冷眼,在他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彻底的商人。
军阀和独立者、革命者爱他这一套,凡是有良心的总会让杀伤性的武器失去它的价值,而独裁和革命大多是鲜血换来的,多一颗子弹、多一滴血落进土地,也就多一分财富、多一份恐惧发芽来维持他们的利益。
奥洛夫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知道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扩大自己的实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像弟弟一样拘泥于小利吸着毒做白日梦想家。
这或许是两人天赋的差异,我的天赋不是指天才,而是人与人擅长领域的区别,就结果而言显然弟弟不是军火贸易的料,就连作为奥洛夫的贴身护卫我都觉得略显稚嫩。
可以说弟弟在奥洛夫的后期事业下是一个没用、慵懒的人物,就连他前期的参与都是被动的,奥洛夫无意识下早已将自己的欲望植入了弟弟脑中,因为他的面相和善,还有那高超的奥斯卡演员水平,无论是接近他的谁都会轻易地被诱惑而去信任,这在几个全片重要的人物都有明显的痕迹。
简言之弟弟和他学会了吸毒,但奥洛夫不上瘾他反而上了;对于性生活的把握奥洛夫成熟自若,但弟弟却一再泛滥淫荡败坏了父亲坚守的传统三观五常。
可见适合的职业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关键...换句话说,弟弟自加入了奥洛夫军火商的生意后一直处于迷失、不知所措的状态下,成就他享受人生的人一直都是奥洛夫,戒毒时又反复给他提供毒品的人也是奥洛夫,他的自制力和自信、个人的独立性说难听点,确实是毁在了亲哥哥的溺爱中。
在奥洛夫看到憧憬的爱人艾娃开始,心中对于伴侣的追求已画上了一个标榜,他把艾娃看做是他的胜利品,于艾娃巡演时的第一面起奥洛夫露出的是喜悦、志在必得及镇静的神采,在对于大多数艾娃的粉丝而言她是女神一样的存在的境况下,奥洛夫心中所想是十分的长远、深思熟虑的,就如二人邂逅后吐露真情时的那句话一样:“我知道你不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
”,奥洛夫的信仰早已抛之脑后了,他深知军火商是一个摒弃人性的职业,枪杆子指在头上是日常便饭,行走于水火之间是不容许思维有些许犹豫的。
这,也许就是背离信仰的人的人生,奥洛夫不朝拜上帝或是任何神明的理由来自他知道当身临绝境之刻能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说到这你是否也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行事并没有好坏而只有方式不同之分了呢?
奥洛夫一开始便说自己没渴望他的行为能得到原谅,无论你有多反感但这也是一套生存的方法论。
但,我并不希望你们能去理解他,因为全片他所求的理解以及他对观众直面的每一句台词都如他对其他人说的一样,你的善恶观的动摇就是他拉取同情的最佳成果。
导演实际在开头一直和观众下一盘棋,他成功的用凯奇的演技完美地驾驭住了聪明狡黠的军火商人的特点,一切充满虔诚的话语期待着我们的同情,深邃略显忧伤的眼神让感染力倍增。
如影片所述,艾娃带着孩子最后离开了奥洛夫以着“我承受得住事业、家庭失败的打击,但我不能承受失去人性时的悲痛。
”的理由,至爱的弟弟中弹身亡时奥洛夫也依旧在权衡着交易是否有必要继续的重要性,不知从何时起奥洛夫在作为一个逃避人性责任的人已变成了一个失去人性的人,他在外和别的女人做爱时没有一点作为有家室男人的羞愧和自知,回家以后和艾娃的缠绵变成了他应当履行的职责而非出自于对她的爱,在他人死亡时奥洛夫悲痛的表情也慢慢变得僵硬而且虚伪(在死敌被射杀一刻,他的人性底线又被下拉了一层);最后一次让他险些丧失理智的悲痛是弟弟的死亡,他的眼泪是唯一能看出他真情的标记,而全片他就流过这一回,往后失去了父母、妻儿、兄弟和亲属的他也再也没有了能活在真情实感中的机会......结尾,是对奥洛夫一个彻底的洗礼,是对他转变为彻底的利益工具活在他人给予他的夹缝中生存的洗礼。
我们一直戏言一个人的价值是相对于他人而体现的,这句话的意义在这部电影中有着形而上学的独特意味,仿佛是对于当今人文价值观的嘲讽,对于如今利益关联、善恶并存的现实的主观反映,奥洛夫没有说错一个真相,就是生存可以止于寿命但也止于价值约束,奥洛夫走不出军火商的泥潭但聪明的幸存了下来是自信创造的机会,他所代表的就是最根本的资产阶级思想者理想的生活方式。
霍克饰演的探员是我们很多群众现实的缩影,他坚信着正义,他伸张着公平,他为弱者打抱不平,但结果从头追到尾的军火商临刑一刻救出他的竟是己方的上层,无力感袭遍全身之刻也再也不相信了爱情。
现实也许就是这样,我们有时会因自己的选择不得我与他人甚至世界为敌,可是一种信仰矗立于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它的躁动,这份情感最本能的冲动就如奥洛夫说的,也许是我们的第一直觉,奥洛夫行事多年的准则无一不出自其本能对军火经商的天才型直觉判断,但能做到这样的也就只有他,而后无论是他的死敌,还是他的弟弟,二者都在世事的颠簸下走偏了方向,于迷茫中在地狱徘徊是会被恶鬼吃掉的,他们二者都无一辛免。
探员的处事手段果断、直觉敏锐,但在现实的巨墙下,他一个人对于拘捕走私军火的奥洛夫的坚持对于当局权力者无足轻重,虽然他未能如愿将奥洛夫绳之以法,但结尾给出“你将会被升职、加薪或是给予奖励...”充分说明了对他作为的认可,只不过当局的价值判断是让奥洛夫待在虎口中有更多的利益可图,这种价值观是他这样的人不会拥有的,导演并没有把一切抹杀的彻底令人绝望,但这种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症状正是现实社会的无奈,...这部电影是一个警醒,是一个反映,一个方法论,生存不只是避免战争,因为利益争端总是会两败俱伤;不要与自己为敌,因为就算你落魄到孤立无援,相信自己也总会有对的那一天。
上研究生时,修过一门课——<国际军火贸易>,本来16个学时的课,去了12节,打瞌睡/写作业占了大概8节,其中比较清醒的一节课就在看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军火贸易的地位十分重要,并且也广泛为人所关注。
但是由于军火所带来的血腥形象以及其背后所关联的政治色彩,使得它总是不那么的正大光明,总是要遮遮掩掩,犹如阴影一般,总是藏在黑暗的角落。
而凯奇他们这些非政府的军火贩子,则是更加的生活在阴影之内。
即使生活在曼哈顿的高档社区,住着大房子、开着名车,享受着阳光,但是生活却永远在阴影之中,那里充满了屠杀、毒品、艾滋以及其他……从影片来看,所刻画的也是这种阳光下的阴影。
整个影片的色调,都是如此的灿烂,从一开始的贩卖枪支到以“rescue helicopter”的名义卖飞机导弹,即使是凯奇自己中弹甚至尤里的死亡,色彩都没有沉重化,直到结尾处凯奇站在一大片弹壳上发表重返军火贸易场的宣言,一直都是阳光灿烂。
国际关系中没有所谓的正义,为本国实现自己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正义。
"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路易十五这样说过。
"我国之外,哪怕血流成河"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现实。
这些被称为死亡贩子的军火贸易商,实际上只是在本国政府的默许下,通过黑暗的渠道来实现本国的利益罢了。
他们为人所诟病,只是他们是阴影中的阴影。
而不那么阴影的,就是本国政府直接提供的军火了。
几天前,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否决了制裁津巴布韦的决议,不久前,中国的军火运输船不让靠岸,被迫返航。
而我同学的同事,作为政府的的军火商代表,依然在这个已经发行上亿面值纸币的国家坚守。
他们和凯奇一样,都是生活在这篇阳光下的阴影,只不过凯奇在阴影的最暗处而已。
他国的洪水滔天,能够换来本国、社会、家人和朋友的阳光灿烂,it's enough这篇评论本来是周五写的,结果提交失败,再写一次吧...
故弄玄虚,搞点虚头巴脑的台词,塞进无聊透顶的情节,浪费时间
The politics is a big shit all the time.
【3星】1、真正恐怖的是: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当私人枪支走私继续茁壮成长时,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供应商仍然是……美国 英国 俄罗斯 法国和中国……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2、军火走私贩的作用就是,帮政府想卖但是不符合“人道主义”形象时出手,帮政府倒卖军火。所以,各个国家贩卖(明面上的卖+通过走私贩)军火的政府收入有多少呢?3、法国人牛,敢拍。主角的弟弟还有点良心,虽然他吸毒,所以,其实吸毒和腐败类似,不是人心坏了,只是人心偏了,不是大问题的4、主角呢就是自己干自己擅长的事,而且确实也牛,最后那里他猜到他的结局,突然就升华了,牛逼了,总统也需要他们这种人卖命,帮政府悄悄卖军火给打仗的双方。所以,什么时候能世界统一呢5、还以为主角会死,结果没有。不过众叛亲离,也算死了
I never sold to Osama Bin LadenNot on any moral groundsBack then, he was always bouncing checks
5.8/10。感觉这导演又当又立的,拍军火商发家史拍得极为有看头,拍讽刺反战的部分就平得像白开水,就是让演员直白地说做这事不对,老婆跟弟弟两个角色怎么突然有良心的也不刻画下,只能说开头那段有趣的子弹视角拉高了我对这片的期待。
烂片之王为数不多的8+,为啥我还是觉得很烂嘞。大凯叨叨叨自白来龙去脉使我一直好奇正片啥辰光开始,这种霸道演法不是《繁花》剧组标配吗?。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延时摄影西非群众拆飞机。
凯奇就是半部戏,军火不过是一堆玩具
仅仅看过
可恶的战争,美化的战争商人的心理
能将如此深刻的主题,找到一个节奏异常高速的故事讲出来,导演、编剧真是高手。其实商业片也能扛起悲悯,关键在于能否从人的立场出发,讲述人的故事。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他们也同样是五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既手握着正义的旗帜,又操纵着凶狠的恶犬,他们永远胜利
豆瓣上的分数吓到我了
平铺直叙的故事里有多少惊心动魄啊~ 这个世界的真像,果然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还有少爷好帅~
战场能换来和平,也能换来幸福.更能换来仇恨与悲伤,那么,那些军火商,是制造幸福的人?还是灾难?...我们正在享受别人的血换来的幸福..因为我们也在出售着武器..用来提高国力.
怎麼會有這麼傻逼的電影啊,一些白男想像白男guilt和白人救世主,cliche到我猜到每一個劇情,而且Interpol為什麼哪都能去指哪打哪?很難不覺得給它打高分的人都有點問題。
The world&#39;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USA, UK,Russia,France and China,they are also the members of UN security council
过誉,豆瓣Top250大可不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做得很足,但本质上还是对世界的参差、人性的黑暗进行了“奇观化的展现”,而非深入进故事的肌理——剩下的无非是一堆又一堆的信息,和点缀其中的逻辑谬误。想要把关于一个邪恶军火商的一切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尽数呈现,确实是一次野心不小尝试,但是这也注定人物会被简化成奇观和辅助奇观的旁白的背景板:好人永远是好人,疯批永远是疯批,圣母永远是圣母——哦对了,这部电影还有两个圣母——只有尼古拉斯凯奇一脸惆怅地对观众喋喋不休(好像是在打发时间),以及思考我该如何让那剩下的11个人也拥有武器。也许做成与《毒枭》互文的迷你剧更好一点,这样起码是对一个好故事的尊重。比起电影,这片子更像是两个小时加长第一人称版小约翰可汗视频。
这应该是目前为止第一部让我恶心的高分片 一个行业的崩坏 是一个批条客的问题么 估计我没看懂电影的内核 我只看到处在世界顶端的白皮 泛滥的不知道的什么心 恶心透了
我看的吐槽版,太搞了
做这生意别带文艺青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