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电影,标题即故事核心内容。
1 电影开头,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到某个工厂,要求老板将欠自己丈夫的遣散费付清,否则浇汽油自焚。
她因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孩子被福利中心以家庭无法提供养育条件为由带走。
丈夫向福利中心再三申请将孩子还回来,被拒绝。
因为福利中心领导依靠这种方式赚取政府津贴。
丈夫决定步行300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上诉,展现他抚养孩子爱孩子的决心。
他们家是极度贫穷的,一条长面包、从自来水管接的水、一条晚上睡觉用毛毡,就这样上路了。
一路遇到的人对于他走路去首都非常震惊,也有人给予了些许帮助。
但更多时候,他就是在沉默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着。
脚受伤、缺水、低血糖晕倒、相伴一夜的流浪狗被轧死、遭遇抢劫。
而他,始终是沉默的。
五天过后,他终于走到了贝尔格莱德。
第一次去社会事务处,办事人员已下班;第二次去,要求把材料递交市长,被拒绝。
他在事务处旁边流浪式休息、睡觉,媒体关注到后进行采访,从而获得了面见市长助理的机会,并得到了建议信一封。
拿着建议信的他,难得买了些巧克力,准备给久未见面的孩子。
然而,福利中心领导说建议信只是建议,并无权干涉地方。
福利中心是严格依照法律操作的,他再怎么接受采访再怎么上诉也没用。
他唯一给自己争取到的,就是短暂见一面孩子的机会。
故事的最后,他回到家中。
家里空空旷旷,东西都不见了。
原来是周围邻居以为他再也不回来,把桌椅瓢盆全瓜分了。
他沉默的去到一个又一个家庭,沉默的一个又一个拿回自己家的东西。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一直没有音乐的电影,此时响起了片尾曲,像鼓一样,敲击在观众的心上。
2 这条漫长的寻子路上,丈夫始终是沉默的。
他话不多,没有那么多大道理。
面对无数次的碾压,他总是沉默的面对。
他没有彻底屈服,可付出了许多后,也未得到本应拥有的。
更现实的是,他这一路,甚至是有些幸运的。
能走到事务处,接受采访,面见高层。
这样的幸运,倍加讽刺。
妻子因为采取了较为激烈的方式讨薪,进入了精神病院。
社会病了,然而承担那份痛苦的只会是个体。
故事的结尾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再细想想无比合理。
弱者的手,伸向了更弱者。
3 那些在沉默中灭亡的。
Nikola的妻子:我注意到她一开始把汽油朝孩子撒了一点,后面实在不忍,剩下汽油从头到脚都给了自己——是啊,哪里舍得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受苦呢,来讨薪不就是为了他们吗?
Nikola临行前去看望妻子,伸手去触碰妻子的时候被躲开了。
“你退后半步的样子认真的吗”,可贫贱夫妻百事哀,温情脉脉也换不来面包啊……地方审查委员会头头:在Nikola出发之前的很长一段剧情里,我一直担心他会对头头动手,我一直觉得头头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直到……4万第纳尔大约是2500人民币,30个孩子,30%的抽成;对比之下塞尔维亚近年来人均年收入约18000人民币。
他在拆这铜墙铁壁的墙角。
他在Nikola回来之后的言语,让中国观众很难不产生一丝丝熟悉的感觉吧?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男性:贡献了全剧最为荒诞的部分。
一位工人的遣散费和工钱被拖欠2年没有人管——即便他的妻子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但用心装饰房子、接通水电、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却要因为卫生间没有暖气、自己没有全职工作而被迫和孩子分开。
是的,跟头头相比他确实是个螺丝钉,但人不是钢铁,人可以选择自己投身刀刃还是螺丝钉。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女性:从开始就对她有所期待,委员会三人组中只有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明确表达出了对Nikola一家的同情。
很可惜但可以理解,她能做的有限。
至于下周一她能怎么帮助这一家人,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她是铜墙铁壁上一丝小小的锈迹,但就是这丝锈让人还不至于太过绝望。
地方审查委员会保安:他知道,他没有办法,但他尽力保留了自己的善良。
邻居大叔:一开始很奇怪为什么Nikola不叫他的名字,但想想大家都差不多的穷,Nikola又长期外出伐木,疏于邻里关系也正常吧。
他提供了水电,没有加入另外那群邻居,已经是最大的善良了。
高速警察:谢谢他没有因为五千第纳尔的罚金把Nikola扣下。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罚款指标吧。
开卡车的Nikola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厢式卡车上面印着”GORAN“,主角Goran Bogdan的名字。
陪伴Nikola一晚的狗:整部电影第一处泪点。
偶遇的温暖、信任,但转瞬即逝命如草芥,说的又何止狗呢。
山上4头狼:听说狼喜欢成群结队攻击落单的动物,在这里,虚弱生病的Nikola不是心中充满坚定信念,有可能已经葬身狼腹了吧。
医院邻床大叔:好家伙我很久没见过拖着氧气瓶抽烟的勇士了。
有四个子女但孤独地住在医院里忍受疼痛,偶尔抽支烟看看下面年轻人欢快的婚礼,回首往事觉得人间不值得,也罢。
试图偷包的流浪汉:就像流浪狗,不,流浪鸡鸭兔子——本身就那么虚弱,没有什么攻击性也没什么恶意,生存本能而已。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只是肉。
加油站小哥:你看,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
他有工作有地方住心地善良,但仍没办法拥有尊严。
社会保障部窗口大姐:意外地有些许人情味,本以为Nikola不肯在窗口交出上诉信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呢。
雨夜开车来看Nikola的路人:本片第二个泪点。
没有姓名,没有正脸,仅仅是看了电视报道,就雨夜驱车来到社会保障部门口,留下食物和祝福转身离开——这是大多数人想做而且能做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去做。
社会保障部部长助理:也许他有类似的经历,不然也不会问Nikola是否经过某个城镇;他确实客客气气接待了Nikola,写了建议信,给了他力所能及的钱,他说贫穷不是罪恶,穷人也有权利生养孩子;他也没有多做什么,而且拍照发了twitter。
铜墙铁壁上坚实的一块。
Nikola周围的一群邻居:说他们像一群秃鹫吧,他们穷困虚弱、没有什么强大的力量,面对走进自己家的Nikola甚至不敢说话;说他们是一群兔子吧,他们作为Nikola的邻居,在他家庭出事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几乎搬空了家具,甚至没有放过刀叉碗碟。
他们究竟是什么呢?
片尾Nikola从两个小女孩身边拿走属于自己孩子的玩偶时竟有点像是在抢,坐在自己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搬回的家具中间,吃着要费很大力气撕下来的面包,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一位父亲的寻子之路,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弊病。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贫穷。
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真的想象不出来都21世纪了,还有人没见过电脑,还有人一年可以花费不到一千,还有人吃不起饭......有时候我很想看这些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关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为当影片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意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公了。
贫穷真的是原罪。
成年人的崩溃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间。
之前见过在网上买散装卫生巾的女孩,感觉还挺痛心的,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贫穷不得不买这些没有卫生许可的必需品,而我们可能还在纠结哪种用着舒服,哪种更好。
这就是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酸,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
影片中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影片自身。
政府的“官僚主义”、官员的“不干实事”......福利中心因为尼古拉家不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就将孩子寄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来,不仅仅是要给他们爱,还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不可否认,国内的这些政策并不完善。
就底层人民来说,小小年纪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会开始打工。
所以摒弃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角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人间百态。
这几天刚看见一句话是“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也应该往下走”,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当我们拥有了美好生活时,也不要忘记关注社会底层,不要丧失了对这些人的共情能力。
他的穿着,他的眼神,他忐忑不安的表情,以及很多细节都演绎地非常到位,哪怕他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让人一看到他就会对他产生一种自然的同情!
质朴又善良的男主,坚强了一路,终于在政府大楼前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餐食时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而那一幕真切地打动到我了,尽管我也知道这是演的。
感觉这一位主人公从某一方面来说像极了我最近在看的《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主人公许三观一样,为了给一乐治病不顾一切一路卖血去上海给他交医药费,真的很令人动容,特别是对于也同样有着父亲身份的我来说。
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狗官僚嘴巴一张一合地说着令人恶心又厌恶的话,我真想上去拿刀子给他结果了,就为了自己的那一点利益而搞到他人的骨肉分离,真TMD混账!
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底层的人之间还是惺惺相惜,但有时又贪得无厌,难道贫穷真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PS:电影的结尾虽然并没有交代,但是真的好想知道接下去的结局哦!!!
)
为了讨薪孩子被强制送走,要回孩子又必须证明生活条件良好。
故事因这个悖论而生,执拗的丈夫于是开始了一次上访之旅。
不同于聚焦官民矛盾的同类故事,而是着重展现一路上破败的社会和繁荣的首都。
野狗、饿狼、偷渡客、被抛弃的老人、被歧视的便利店员工、以及和政府大楼格格不入的流浪汉父亲。
极其讽刺,穷即原罪是这个东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原理。
结尾更是十分有趣,每个家庭都是贫穷的有罪者,也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一路上似乎受到许多照拂,从停下来载他的司机,到愿意帮他的加油站。
然而底层人尚不能自保,只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帮助。
而城市里居高临下的同情过后也并没有人再愿意多给一丝关心。
回到破败的村落仍然是残酷的现实。
看到贝尔格莱德高耸的写字楼和刺眼的苹果logo时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割裂到了什么程度。
真的太佩服导演这个戏剧化到极致的结尾,把无力感变成利剑刺向所有观影的虚伪的人。
已经爱上戈兰波格丹了,叫老公的程度,
这个电影是我闲来无事找的一篇电影,但真的越看越气,这个电影真的太真实了,全剧没有音乐完完全全就仅靠男主的眼神、表情和演技。
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被恶霸村官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夺回子女,他毅然决定徒步300多公里,走到贝尔格莱德进京告状。
一路艰辛苦不堪言,倒也换来了看似温暖的关爱,然而回到现实之后,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
几千年发展,近代文明社会逐渐形成两种模式。
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太好管理,靠法制维持社会次序。
一种大政府小社会,公开场合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声音被允许,各种内外部力量的较力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们生活的难易程度……隐去国别语言肤色,这样的故事放在很多国家,也一样成立……只是,这里的父亲更执着,对家庭更有责任和担当。
从上访路上翻高山硬着头皮闯过挡路的几匹狼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与勇气……进入2020年,很多认识被颠覆,大政府强权社会,对突入其来的瘟疫,更有社会抵抗力……人类历史长河,瘟疫期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是时不时就会来一次的一粟。
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远没找到最优社会模式……正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知发展的方向……除了这个宏大课题,影片还反思了贫穷与育儿,养老等家庭伦理,虽然浅尝辄止,但毕竟影片容量有限。
演员表演很到位,细节把控很好。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带走了你的孩子,说要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你太穷了,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因为排片太少了,原本跟朋友决定不看了,毕竟这个十一月大家的日子都挺灰暗的,这么丧的电影还是不看了吧。
但是,影响我改变决定的是看了一篇影评,说原型人物最终是成功地把孩子争取回来了的。
我于是跟朋友讲,虽然这票钱无法贡献给原型人物,但去看他的故事,就算是云支持了吧。
有一天,有那么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Nikola的老婆带着孩子去讨薪,欠他们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一直不给,而他和她,以及他们的孩子已经饿到不行,无米下锅了。
是的,你没看错,外国的农民工也需要讨薪求活。
但,哪怕自F,也讨不回明明是他们的那部分钱。
妈妈明明喊着的是,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一起自F,如果经理不给钱的话。
但关键的泼气油的时刻,妈妈还是退却了,汽油都泼在了自己身上。
有什么用呢?
哪怕你把自己烧成一堆灰,钱仍然在别人的腰包,哪怕那里面有一部分是属于你们的。
这时候电影出现了我的第一个哭点,Nikola两眼无神的坐着,你能听到话外音,是警察在审问他,有没有发现老婆最近的情绪不对,为什么放任老婆不对的情绪不管,与之相配合的是,警察在边问话边冲咖啡的水声,以及用汤匙在搅动咖啡的碰杯声。
人类悲喜果然并不相通啊,路都堵死了的层级不同,怎么会通呢?
然后Nikola发现,祸不单行,老婆还在医院,孩子却被社会福利局带走了,理由是,他太穷了,家里没有粉刷,没有固定工作就代表没有固定收入,而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在有钱有权阶级眼里,是养不好孩子也不配养孩子的。
Nikola需要把家里通上电,通上水,需要粉刷墙壁,然后接受福利局评定,合格才会把孩子还给他。
你看,不是只有年轻才容易轻信,穷人也容易轻信于人。
Nikola也信了,回家一番操作,家里看起来不同了,那又怎么样呢?
评定二人组说,他还需要卫生间装锅炉,保证有充足热水洗澡,他还需要有电脑,毕竟已经是21世纪了,孩子们需要电脑了解世界。
原来有钱有权阶级也知道时间已经进行到21世纪了啊,21世纪了,国民依然穷成这个脱离了时代的样子,人均失业的时代,却怪穷人不努力找不到正职,讨薪失败却不问讨薪原因,只怪那个去讨薪的可怜女人精神上有病。
不解决问题却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一套玩儿的倒是很溜溜的。
于是,那个沉默寡言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一切指责一切批评的Nikola,那个好像总是默默承受所有生活重压从不嚎叫反抗的Nikola,决定不忍了,他要上诉,要步行三百多公里,去首都上诉,要要回他的孩子们,这是他的权利,他这么认为。
谁在乎他的权利呢?
福处局大领导只在乎,每一个送出去寄养的孩子会得到政府多少补助金,而他可以从这些补助金当中得到多少好处,重点是,领导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小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
没人信Nikola可以成功。
这时候电影里出现的第二个哭点,Nikola在行走的路上,避雨的时候遇到一只被淋湿了的流浪狗,当狗狗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向你渴求一口吃的时候,善良的人怎么能扛得住那眼神呢。
所以哪怕自己也没有多少干粮,Nikola仍然愿意把食物分给狗狗吃,并且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将走近他躺在他身边的狗狗揽在怀里,这时候我哭成了一条悄悄流泪的狗。
等第二天早上,Nikola吹着口哨眼含期盼的寻找那条狗狗身影却怎么都找不到的时候,我就知道,完了,完了,该准备好纸巾了。
果然,那个老婆烧伤入院,孩子被人抢走都没有哭的男人,看到那条被车碾压过血流一地的狗狗的时候,哭了,还真是让人心疼啊,物伤其类,老实说,那一刻,他跟那条可以被随意碾压而过的狗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哪怕没有称手的工具挖个坑掩埋这个狗朋友,他也细心地找来塑料布遮住了它,给它保留了最后的体面,然后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我好像要快点说,因为只讲到电影的1/3已经浪费了这么多笔墨。
Nikola花了五天五夜时间走到首都,首都的现代化让我惊觉,原来不是那个国家所有地方都一样穷,而极有可能只是首都之外的地方才那么穷,穷到跟我们的某些村庄并无不同。
意料之中的,他根本见不到部长,也根本不配把上诉书直接递到部长手里,于是他住在那幢大楼之外,接受了记者采访,每个记者都把他当成稀罕物一样来猎奇,却没有人关注他的事情究竟怎么解决才好。
没有人上来关心他,吃得怎么样,睡在大楼外好不好冷不冷,只是负责指点他要在镜头前如何站位,待会儿会问到他什么问题。
对于他之外的人来说,都只是把他当作一场只靠双脚行走三百公里的真人秀而已,却忘了行走三百公里不是他的目的和最终诉求。
那几个记者带给他的温暖,还远不如冷雨夜里,来给他送好吃的食物的夫妻二人,透过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言的支持。
我们的确无法为你的事情做些什么,力所能及就是送点吃的,让你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那个之前只为了流浪狗哭过的男人,边吃边哭出来了,也许是为了毫无尊严像个流浪汉一样的睡在大楼之外而哭。
也许是为了大楼保安听从上面安排不许他进楼借个厕所而哭。
也许是为了自己走了三百公里,磨的不断出血的脚趾而哭。
也许是为了路上遇过狼遇过兔子,发过烧,晕厥过,被人抢过包而哭。
也许是担心还在医院的妻子而哭。
也许是为了已经两个礼拜没见到的,无故被抢走的孩子而哭。
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而哭。
反正他哭了,一个近2米的男人,在冷雨夜里,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食物,哭得像个孩子。
谁说人生是必须公平的呢,如果必须公平,那没做过坏事又善良对人对狗的他,凭什么要遭遇这么些狗屁倒遭的烂事呢?!
故事到最后,哪怕他带着部长的建议信回来,仍然不配带他的孩子回家,却要面对回到家之后,家里被洗劫一空的局面。
哪怕他一路上遇到很多人夸他很棒,走路去首都上诉,但他的邻居们只以为他不会再回来了的理由,就轻易将他家洗劫一空,拿走了他所有的东西,除了两家人没有出手之外,没有一片看起来普通且善良的脸的雪花是无辜的。
他没有发火,没有抱怨,没有吵闹,甚至算是平静的,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拿回属于自己家的每一样物品,椅子,桌子,挂钟,存水的大塑料瓶,甚至餐具。
没错,那群混蛋连餐具都没放过,但那群餐具都是看起来平凡如你我每天都会见过的普通人,有老人,有女人,还有别人家的孩子抱着他的孩子的玩具。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话,没有发声,像一个失语的人,只是默默走家串巷拿回他的东西,而那些拿走他东西的人,甚至连个对不起都没有说。
荒诞到让我以为回到了丛林社会,荒诞到让我十分庆幸生在这里,至少,我离家几年,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在,不会有任何人因为我不回家就砸开我的门锁拿走所有我暂时用不到的东西。
所以问题回到最初,警察审讯他的画面,是讨薪的妻子做错了吗?
还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
是他们那个社会得了病,才出现那么多心安理得拿走他所有家当的邻居?
所以最后再讨论一个问题,有篇影评,一个姑娘写的叫“贫穷是对孩子的暴政”,她用自己的例子阐述了,她小时候家里多穷,她多希望当年父母能把她送给别人抱养,让她有个幸福童年。
努力论证了,贫穷生活对孩子的伤害。
最后她的结论是,穷是万恶之源,Nikola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他的爱而是钱。
比看到电影里,他一件件从邻居家拿回自己的旧物的场景还让我毛骨悚然,悚然到我以为我跟这姑娘看的不是同一部影片。
电影里那一段,他和孩子们有福利局有一次短暂的会面,他为了这会面,特意去买了孩子们爱吃的巧克力,而那玩意儿挺贵。
女儿一见面,十分开心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去。
而那个青春期的儿子,看起来讨厌他,跟他闹别扭,但说到底是以为他要抛弃他们两个,最后又坚持不想跟养父母走,扑到Nikola怀里说着想要回家去。
我十分想知道的是,姑娘看的那场电影是漏放了这一段让她没有看到是不是?!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那如何解释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都是个个活得开心顺意。
如果说有钱就是一切,就能为所欲为,那才tm是对穷人最大的暴政吧!?
这部电影我要给它十分,五颗星,本年度值得深思最多次的电影。
电影里,福利局领导信誓旦旦,他知道怎样对孩子们是最好的,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毫不过问孩子们自己的意见强行把他们扔到寄养家庭,因为他有钱有权,就可以判定贫穷的Nikola无权做父母。
于我来说,这姑娘的影评跟福利局的领导一样都是可以轻易震碎我三观的存在,如果可以看到我说话,我真心想话给你听,钱是好东西,但不是一切全部,哪怕我仍是个穷鬼我依然要这么讲。
《漫漫寻子路》,很多海报上打着一行字“一个都不能少”,而我更希望把它定义为,穷人也有权利爱和被爱,没人配夺走他们的权利。
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
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
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
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
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
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
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
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
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
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
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婚礼还是那场婚礼,塞尔维亚早已不是库斯图里卡的塞尔维亚。90年后老牌南斯拉夫同盟国解体后,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狂奔,经济萧条、高失业率、贫富悬殊、城乡差异大、腐败等问题通过公路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于是个人寻子转为在恶劣环境下与表面怀柔的()()对抗。镜头的克制,原来一步步为结尾的心酸幽默铺陈。90年代同盟国解体,千禧年第三个十年轮到个体家庭“解体”——家被偷空、家人离散,而促成这次解体的是从上而下的冷酷和信仰崩塌。这位父亲挨家挨户把自己的物品抬回家,接下来他要怎么办,其实问的是塞尔维亚的未来在哪里。
符合九十年代金鸡的口味,又是失业父亲和福利机构争夺孩子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涉及腐败问题,官员强制收养儿童克扣政府补贴,塞尔维亚生活基本用品竟然要求有冰箱、热水器和电脑也是给整笑了。徒步前往首都告御状,路上还带到了中东难民和空巢老人的社会现实,电视台轮番采访,中央官员的推荐信也无法撼动地头蛇,一切都沦为了作秀和利用。最后男主回乡,挨家挨户取回外出期间被村民们顺走的锅碗瓢盆,桌椅家具让人又气又笑,你说这个国家没救了,一路上又能碰上各种好心人,尽管他们的善意并不能改变什么。不知道柏林为什么这样一部无甚新意的第三世界苦难现实片,尽管摄影和表演都在线,但这个拍法和题材与众多前作还是相距甚远的,时间太长,结构也完全失衡
胶片质感着实爱了达内兄弟《单车少年》是找爸爸这部是爸爸找儿女片尾真的是神来之笔
三星半。世上善的增长不会遏制恶的诞生,但它不是我们选择忽视善的原因,更不应该成为“伪善”的挡箭牌。这场由苦难堆积而成的悬殊社会「话语权」总会被我们的“媒体”以及我们的“朋友”所吞噬,只有群体的记忆被唤醒才能与之开战。若对话无法开启,那漫长的跋涉换来的只有沉默。无法直接从场景获取共情,滞后的情绪传递。只得用大量生活化细节去营造,导致整部电影的废镜过多,又无法了解人物的背景及地域语境,苦难的发生被符号化概括,家庭与在这里是缺失断层的。以至于它更像是体验苦难公路电影,并未想去追溯源头或者给出答案,只是简单的陈述。每一个无力的动作,无声的眼神,都饱含了太多的愤怒。如果反抗不是为了寻求结果,只是为了夺回曾经丢失的尊严呢?如果那只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呢?至少证明了一点,被动沉默是无用的。—23'SIFF
海南的片单挺扎实。塞黑的男秋菊打官司,回村前的情节扎实有余,灵气欠缺,但最后结尾找回四把餐椅的设定,让表达翻了个番儿,权力之恶根植在庸众之恶。
深沉的父亲,执着的爱。
端坐在唯有几张桌椅的房间内有一种力度,是遒劲,隐忍。
充满力量的控诉
老婆讨薪讨成精神病,老公寻子寻成大明星。社会问题疾病化,经济问题道德化,反正错的总是穷人自己。官僚机构配合资本家踢皮球,三角传球不亦乐乎,满口“为了孩子好”,苦的是当事人一家。寻子归来惊悉邻居打劫,于无声处迎来社区崩溃的最高潮。如果志在煽情的话,此时演出什么狗血戏码都不为过。可影片只是让男主角默默搬回了家具,面对三把空椅一张空桌掰开了一块面包。宗教隐喻和社会批判尽在不言中,高级。
没工作不应该是你的错,穷人不应该没资格抚养孩子,贫穷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暴力!
结尾太好了。穷人之所以固执,是太想确认那一点能够企及的希望。
后窗放映。文本结构是很有意思的。只在开篇前几分钟进行直接描写的母亲形象是与父亲同等重要的人物,暴力与非暴力这两种抗争方式的互文是可以贯穿全片的,这两种方式的结果也以暴力和非暴力的戕害殊途同归地反噬到被压迫者身上。另外,通过母亲的身体致残将本可能或者是最优解的第三种“反抗”公权力的途径——run封死,使所要面对的话题切面变小。那些跳出写实叙事之外用喻生成轻微魔幻痕迹的作法不喜欢,冗余。除开文本的小心思,是一部很快会被遗忘的平庸之作。
太太太老套了…
这也是一部自由意志与体制作斗争的电影…很佩服导演做到最大化还原社会现实的同时,还做到了很多不会削弱真实感的艺术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本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同情心是自然人的本能心理,男主在全片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因为流浪狗的死亡,一次是被路人施舍(这里真的忍不住哭了T﹏T),这两次流泪对应着同情与被同情。还有很多细节都在体现着不同阶级下的同情心,这与塞尔维亚这个人民因官僚而缺失同情心已久的国家形成对比。导演还在很多细节方面表现出塞尔维亚的其他社会问题,对于出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艺术创作者来说,对现实社会拥有这么大的话语权、解释权和创作权,这样的创作环境不得不令生在其他差不多社会环境下的人羡慕…-中文译名的偏差也太大了,这分明就不是找孩子的故事…
C+,贫穷是给孩子的暴力,人穷就会被人欺,被剥削的生活也是无尽绝望的,到处求救无门。生活就是这样,越是想逃脱越是会一次次被打倒在地上,很少有人会真心帮你,也没人会在乎你有多不容易。有些人就是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而你只能在他的天罗地网下胡乱扑棱。但人总是要怀有希望的,虽然除了这个,你一无所有。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3.5 最后半小时很出彩
5.5/10
结尾比较好,从剧情上来说,坦白讲,这种步行丈量一个国家民生百态风土人情的电影,需要更高超的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