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曼佳这段时期,不想看和生活很近的现代剧,那些纠缠的矛盾让人看了烦心。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必然会怎么样。
现实生活的样子我已经知道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就只想把自己的思维放到另外一个和自己的生活似乎完全不相关的地方,所以不知道怎么就想看英剧,就是简奥斯丁描写的她那个维多利亚年代的英剧,不一定是她写的,就是那时候英国乡村的样子,有城堡,有小镇,有花园,有森林,有古板的制度,也有优雅的礼仪。
在那个时代里,人们之间好像日子过的很快乐,女孩们就想着怎么嫁出去,男人们的要负责创业养家或者继承,到处都有兴致勃勃的社交活动,想法设法去玩,家长里短的热闹议论,也有对音乐艺术等的探讨也无处不在,总之看起来是美丽的乡村风光的背后,有着与环境的宁静不同的是,热气腾腾的俗常生活。
克兰弗德小镇正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一旦来了一个新定居者,大家都很好奇,很短的时间就打听到了详细信息,比如职业、婚否啦,大概背景情况啦,总之很快在各自内心做好了价值判断。
在这个小镇的一群女人中间引起轰动的是一个单身英俊的医生,小镇的老姑娘们都开始蠢蠢欲动了。
其实医生一眼就爱上了小镇的一个比较年轻可爱的姑娘,但是他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情况,并没有明确求婚,只是借各种聚会的机会和这个女孩在一起。
但是只要没有一纸婚约,大家都可以动手不是?
再加上医生的同窗的一次恶作剧,给很多镇里的女居民写了情人节贺卡。
于是其中一个老姑娘认为是医生求爱的证明,各种内心很多小99,在同样是更老的单身姐姐的各种洗脑下,在医生出现的场合开始撩起来,医生也只当此人有点作,并没有怎么放到心里。
还有房东寡妇,本来年龄都可以做医生的妈妈了,因为医生买了一些礼物不敢送给心爱的那个女孩,就顺手送给房东了,被周围的几个老妇人认为这是医生的定情信物,她们自己就开始不由分说地张罗起来。
当医生在某个聚会上对心仪的姑娘表白的时候,那个老姑娘和寡妇都大吃一惊,觉得自己的情郎怎么变心了,大闹起来。
医生也是莫名其妙百口莫辨,瞬间名义扫地。
我最近正在听复旦大学的教授徐英瑾讲的哲学课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想用他的关于哲学论证的一些知识来分析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容易陷入了错误的推论中。
论证是否有效,可以从三重层面上来分析,徐教授说的推理有逻辑之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
逻辑之理我们比较好懂,比如说医生是小镇上的医生,医生在小镇很受欢迎,于是推出医生在小镇很受欢迎。
这种不需要对语义进行分析,也不需要用经验来判断,直接从前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出后面那个结论。
然后是语义之理,为什么这个特别有意思呢,语义上如果边界不清晰,内容有些暧昧,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问题。
比如这个老姑娘的确在情人节收到了一张卡片。
但是只是一张普通的卡片,这卡片上也没有明确示爱的内容,但是因为是情人节的卡片,她就认为这是明确的求爱的意思。
她的推论是这样的:我在情人节收到一张卡片,情人节里情人之间会送卡片,那么我被送卡片的那个人爱慕着。
她没有想到可能是,情人节非情人之间也会送卡片的,所以收到卡片和情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她就被自己和她的姐姐各种暗示着,觉得医生和她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情感的契约。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也想起了美国电影《其实他没有那么爱你》,里面就是各种陷入了自我感动的姑娘们,对那些男人是否爱她们的各种推理,最后竟然都得出他们爱自己的方式是这样那样如何如何。
当然这种论证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很多陷入其中的人,会用这种语义模糊的一些语言和行为来麻痹自己进行对自己想要的推断。
最后是经验之理,说的是即使逻辑没问题,语义也未必有暧昧,但是按照经验来说就是不可能。
医生随手送寡妇房东的手套和梳妆台,被一群老大妈们硬说梳妆台这种东西是定情信物,医生既然送了定情信物给你,那那就是表示要和你定下婚约。
我看着一群大妈为头发花白的寡妇染头发让她看起来年轻一点,寡妇也是惶惶然的样子被她们折腾,我当时觉得又心酸有好笑,从自己的经验认知上来说,一个比她小20岁的单身青年医生会看上她吗?
凭什么呢?
就因为她是他的房东,负责他的饮食起居的照顾?
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语言的暗示,就是一个梳妆台,就让她们开始浮想联翩。
这自导自演的戏真是够足的啊。
所以呢,爱情自然是感性的事情,但是是否是爱的,的确是可以用逻辑理性的方式来证明的。
当然有些人逻辑推理过程没有问题,可是条件上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到时推论的结果发生了错误。
古典英剧吧,还有一个好看的地方是里面总是情比坚贞。
就说玛提尔德老小姐,三十年后老情人寻找到她,依然还是深情款款地爱她,为了准备了各种配得上的条件。
就当所有人以为老年爱情终于圆满的时候,老先生却因为身体原因意外去世了,于是一切又都成了空。
还有她家对面的那个姑娘,三次为守护亲人拒绝心爱的人求婚,然而那个男人一直在原地等候她,直到她终于发现自己对家人的付出已经可以完结的时候。
甚至女仆和车夫相爱,也没有始乱终弃,而是偷偷摸摸之后还是顺利结婚怀孕,没有增加悲惨的未婚母亲等等。
当然,虽然里面的小镇上几乎没有秘密,永远有各种八卦以外,最感动人的当然还是人们之间的温暖。
遇到邻居需要求助的时候全员出动献出绵薄之力,无论是凑齐蜡烛之光做手术,还是玛提尔德小姐投资失败后大家想法设法地救济她,或者是史密斯小姐发现医生被误解后到处游说相关当事人澄清误解,还有里面的一个贫困小男孩被大庄园的管家帮助并无私资助教育等等,都让人看到了希望。
正是这样的舒坦让这样的100多年前的风土人情,还能在现在被欢迎的原因。
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温暖、爱和希望,一直都是人们心心念想的最好的东西。
well……这剧讲的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乡下一个偏僻又封闭的小镇Cranford发生的各种故事。
本来以为只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日常剧,结果是每集都有人死去!
剧情还是很波折and出乎意料的。
除了让人有点忧伤之外,一看就还是停不下来… 随处可见腐国老戏骨!
演技真是熠熠生辉,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又可爱。
一群英国老小姐的八卦,别扭和相互扶持,偶尔让人发笑,一时又让人深思。
主题仍是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对小镇故乡的爱。
Cranford是个小小的镇子。
小到邻里之间无所不知,小到一丁点儿的小事都可以成为镇里长久的谈资。
Gossip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
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闭塞让Cranford有理由拒绝工业化拒绝现代化拒绝钢筋水泥和轰隆隆的火车。
它保持着其祖祖辈辈所奉行传统。
固定的会客时间,得体的举止,乃至对于桔子的吃法也甚有讲究。
Ms Deborah不喜欢吃桔子就是因为它汁多吃起来不够端庄。
Ms Matulta则喜欢在桔子上钻个小洞,吮着吃。
虽然我是不知道那样能吃出什么,又不是椰子,但她们似乎还挺乐在其中。
稍稍正式的事情皆用手写的信件传达通知。
哪怕在那之间已经被八卦的老太太们gossip的满镇皆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Cranford。
人人也曾向往能有一天在这样一个恬淡的小镇过着简单的生活。
但这毕竟也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梦想。
Cranford最终还是没能拒绝现代化的进程。
从Doctor Harrison带来科学的医疗技术开始,从那些gentleman开始赶时髦的在情人节以机器制的印花卡片代替传统的鲜花开始,到象征着保守传统与古板的Ms Deboah的死亡,到横穿Cranford的火车轨道的修建,Cranford的前进完成了从预示到实现的过程。
尽管这期间小镇的人们也曾抵制也曾拒绝,但最终他们还是心肝情愿地妥协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新的事物。
也许,在他们尝尽了所有的新鲜之后,会怀念曾经闭锁的小镇,但那个时候Cranford早已不是Cranford了,他们所怀念的那个小镇也并非曾经的那个小镇,它已经在人们的记忆和怀念中被美化,被理想化。
人们心中所构建的只是自己所向往的一个理想模 式,是他们给予生活的最高期望。
因为知道不会实现,所以也不会失望,就像是宗教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信仰。
我们也并不是真的需要一个Cranford,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在困境时能用来回忆的美好以及在落魄时能用来幻想的希望,藉此,支撑着自己努力生活。
这里有别于其他我所知道的镇子。
我们身边的世界到处在变迁,但是克兰弗德依旧如此。
这儿的女性都是女中豪杰,对于住在这的人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第一次听到“罗梦湖”是在“Cranford"里面,Ms Brown弹着琴和她的恋人对唱的,这首在苏格兰流传数百年的民谣,旋律优美婉转。
很是打动人。
傍着青青的山,依着碧绿的水太阳照耀在罗梦湖上,我和我的爱人时常来游逛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回想我们分手在幽暗的山谷里,分手在峻峭的罗梦山旁看那高山笼罩着紫色霞光,又见明月在黄昏中升起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小鸟在歌唱,野花在开放,阳光下面湖水已入梦乡虽然春天能使忧愁的心欢畅,破碎的心灵再也见不到春光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爱人永不能再相见,在那最美丽的罗梦湖岸上
自从看过BBC出品的傲慢与偏见和神探夏洛克,我对英剧产生了一点兴趣。
这部Cranford没有前两部的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却用平实和温情打动了我,吸引我看下去。
英剧,尤其是古典英剧,对场景、音乐一贯非常考究,开篇简短的几段对话和场景切换就把故事背景和关键人物性格交代清楚。
全篇围绕着小镇老姑娘们的八卦长舌展开,讲了老一辈人的保守与善良,青年人对爱情热情的追求,新生一代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时代更替对宁静小镇的冲击。
可能因为正值战争年代,几乎小镇的老姑娘们大多终身未得嫁,这也造就了她们坚强保守高贵而又带有姑娘八卦的本性。
Miss Jenkyns。
她算得上是小镇里的精神领袖,其它姑娘们有什么事都会集合起来请教她的观点。
虽然出场只有短短的两集,而且始终保持一种高傲表情,但她外冷内热的本性。
答应了新邻居的请求照顾女儿后,不顾世俗的眼光依然参加了Jessie的姐姐的葬礼(老姑娘们见此情形先是惊愕,担心女人参加葬礼会引来非议,后宽慰道Miss Jenkyns这样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足见她在老姑娘心中的地位);敏锐的发现Jessie和高登的爱情种子后不动声色为之牵线。
Miss Matty。
没想到007老牌女王将一个老妹妹的角色演绎的如此生动。
她是一个典型的“妹妹”,一生在姐姐的庇佑和安排下生活,很少有独自做主的时候,年轻是甚至害怕反对而拒绝了仰慕者的求婚。
姐姐不幸生病去世使她一时失去了主心骨,从此只得一个人承担所有,坚强与骄傲使她撑了下来。
过往的仰慕者再次出现,惊起了心里的一阵涟漪,重温家谱也将往事浮上心头,可是沉寂了无数岁月的激情该从何重新迸发啊?
尽管为相聚准备了30几年,仰慕者已是老头一个,面对心爱的人也无从述说心中的浓情,他选择了年轻人的方式,拖着羸弱的身体远行一趟,约定回来后互相打开心扉,相扶走下去。
Missy Matty此时坐在阳光下,满怀期待望着窗外,心许是已经打开,可是没有挽留的语言。
许诺的此刻,才最让人心动,期待比得到,也更加醉人。
老人话已出,必须浪漫到底,可心里还是迫不及待提前归来,不想造化弄人,归途上病逝。
一声叹息。
Dr Harrison and Sophy。
多么美好的一对,如果最后不能在一起,会让多少人对爱情失望。
Harrison风度翩翩涉世不深,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Sophy自小失去母亲,便承担了母亲的责任照顾弟弟妹妹,将自我深深隐藏,没有社交,没有娱乐,谈得最多的是弟弟冷不冷饿不饿。
Harrison初来小镇探访病人偶遇Sophy,Sophy正在后花园陪弟弟玩耍,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Sophy的发梢和葡萄般的美眸上,一下就让Harrison陶醉了。
Harrison彬彬有理,却难掩满脸洋溢的幸福。
Sophy先收回视线,放回弟弟身上,就像后面几次刻意的保持距离。
Harrison绅士般对她的姿态给予尊重,只能经常造访Sophy可能到达的地方制造偶遇和相处的机会。
Harrison自知当下经济实力不足以给爱人提供温饱,但对前途有充足的信心,并且愿意为之奋斗。
他的诚恳赢得了Sophy父亲的信任,虽然有些小插曲,却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Marry。
Marry是个让人不得不喜欢的姑娘,她聪明冷静,善解人意,爽快正直,对于小镇来说她也是外来客,却小镇造福甚多。
医生做手术需要助手她二话不说接应下来;她能快速适应小镇的生活节奏,又潜移默化想改善太过保守的风格;她直接了当对万人迷Harrison说不会喜欢他,又第一个观察到H和S的爱意并在最后不遗余力为他们消除误会;她心疼Miss Matty因银行倒闭经济拮据,见证了老姑娘们对她偷偷的无私的帮助;她私下为Jessie和高登的爱情提供帮助,同事召回了Matty分离多年的弟弟。
可以说小镇最后圆满的结局全拜Marry所赐。
Marry,犹如起名,圣母一样的女人。
老姑娘们。
平日里她们家长里短闲言碎语,闹出了不少笑话,也制造了不少误会。
在关键时刻却表现了慈悲的一面,帮助Miss Matty却努力营造她应得的局面,让人感动。
Harry。
多么灵气十足的男孩,贫穷没有玷污他的心灵,他反而一心求上,得到Mr Karter的赏识。
Karter牺牲时,Harry已经成长成优雅的绅士,为他的知遇之恩吟诵诗词。
他代表了新生一代的希望。
最后,不得不提到剧中人物的台词。
英国作家真的是把英语“压榨”到了不可增不可减的地步,时而简短时而繁复,时而坚定时而犹豫,把英国人的优雅和浪漫表现的惟妙惟肖,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部好片子,就是这样子,能看出人间冷暖,世事变迁,能让人唏嘘,舍不得它结束。
一个英国小镇和镇上的人们(多是各阶层妇女)在一个时段发生的故事。
这个时段小镇迎来了几位新的来客,于是平静的小镇生活仿佛起了化学反映,比如新来的年轻男医生激起了待嫁女人们的想象,引发了一系列故事发生。
这些小镇故事大都是些镇上居民热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日常小事处处都体现出古典英伦的乡镇风范。
诚然,女人们咬耳朵嚼舌根的事都不会少,不过有宗教信仰的人们等于灵魂有了守护,无论谁家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充满温情的真诚关切和倾力帮助,他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互助是很正常的举动,而且还必须做得极为绅士,不会让受助者心理上有任何不安、不快。
如此简单的乡镇故事极富吸引力。
面对如今我们见惯的互害社会中的恶行恶状,实在是觉得那个英伦小镇就是一首歌颂村野的诗歌、是带有些俏皮的温厚纯良的短章、是人性之美的良性传播。
说到底,人性的良善之花是需要悉心栽培和保护的。
善是善所浇灌的,恶是恶所养成的,这就是为啥有的地方越来越趋向善,而有的地方越开越趋向恶。
看这部五集小型连续剧时边看边感叹:小镇的人真是优质,完全正能量啊,虽然没有说教,却时时处处传达出人之为人的要义,它多么充满了治愈力啊!
以为会有第二季,翻找了一阵,就这五集。
竟然感觉完全没有看够。
没有什么样的生活会一直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样的人会一直固执己见,流言会传播,误解同样也会化解,有失去,有所得,有悲剧,有美好,这就是克兰弗德!
一直以为Mary是女主,其实更像是玛蒂尔达,虽然看上去像苏菲😂而最后Mary和另一个医生相视一笑,证明有戏?
小男孩接到手捧花,似乎寓意着全新人生的开始,同时得到了一大笔财富以及受教育的机会,总是要有人用鲜血去唤醒沉睡的夫人的心。
弟弟好帅!
Peter简直理想型!
好喜欢!
将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拍成电视剧,BBC树起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地道的英伦文化,对原著精髓的把控力,严谨扎实的经典剧拍摄手法,都像味道醇厚的英式下午茶,把其他时髦的所谓英国风情影视剧完全比了下去。
《克兰弗德》是其中的代表作,幽默、温柔、美丽,又充满了善意与温存,她是我心目中的“治愈电影”,即使无法回避快速变化的人情世故,至少可以在剧中可以找到一份长久的优雅与宁静。
虽然是迷你剧,可其作风之严谨、拍摄之精美,绝不输任何一部电影。
《克兰弗德》改编自盖斯凯勒夫人的作品,和简·奥斯丁的所有小说一样,这也是一部在“两寸象牙”上精雕细琢的作品。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名叫“克兰弗德”的小村庄里。
在这个以英国传统为骄傲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爱打探、爱观察的普通女人,大多是从未嫁人的老处女。
她们的扮演者,几乎个个是英国国宝级的名家,这也成为了BBC古典剧迷心中的“梦幻班底”。
老戏骨和新演员交相辉映,再现了英格兰乡村最美丽的好时光。
铁路尚未通车,现代文明尚未破坏旧秩序,一个都是熟人的静谧而充满人情味的英格兰小村,显得如此美好。
一个外来的年轻男医生,一个为躲避后母唠叨而到来的年轻女子,几顶来自巴黎的女帽,几张摆在商店里的情人节卡片,都能激起克兰弗德人们的无限好奇。
和奥斯丁的作品相比,《克兰弗德》的视角不仅限于男欢女爱,也关注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既有痛失爱子负载累累的贵妇人,也有赤贫的失地农民。
本片有着更多的戏剧冲突,甚至有几分狄更斯小说中的传奇和冒险。
尽管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这个英格兰的村庄里。
克兰弗德最美丽之处,倒不是青翠欲滴的山林草地,也不是夏天的樱桃树下站着羞涩的少女,而是善良的人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厚意。
老年妇女们平常无所事,甚至有诸多明显的小毛病,但关键时刻却总能站出来帮别人一把。
让人心底里尤为温暖。
这样的旧日时光,深埋在心底里。
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补足所有BBC古典迷你剧的功课了,它们让我找回了很多年前,在摇椅里看完一本又一本翻译小说的日子。
它们都那样老实、敦厚、妥帖,稳稳地停留着。
19世纪的中叶,现代化张牙舞爪地冒犯了克兰福德小镇。
新来的年轻医生穿着妖孽的紫红色外套招摇过市,老医生跑过来好生提醒:孩子,整件黑色的外套去,black is the profession.紫红色只是入侵的前奏,冰激凌、狄更斯的小说、火车、机器织的布料……然后,然后克兰福德high了。
越来越多的下层阶级获得知识,女人也可以参与葬礼,可以有自己的事业,随之贵族的挣扎和挣扎不果终而没落……你知道的,进化的阵痛。
BBC的穿越,要玩就要玩到极致。
室内装饰、室外的农场和街道场景、角色的服装、人物的口音、细致到剧中的书信、笔、蜡烛道具,好像为了让其他古装剧都羞愧而死。
让BBC底气十足的是那群一流的配角班底和群众演员吧,小偷的儿子、女仆的男朋友、卖猪肉的丧偶屠夫……谨代表曾经被和正在被中国大陆的古装剧残害的万千眼球,向你们致以最高的敬意,你们都没有因为戏份短暂而自暴自弃的喔!
2年前因为对cranford的迷恋开始狂找类似的英剧,看过的片子确实不少,但这仍是我最喜欢的。
恬静悠然的乡村风光,一群善良狡黠闪烁着人生积淀的智慧光芒的老太太,让我这个典型的男女主角非帅哥美女不看的外貌党缴械投降,逆天地将大把时间和目光放在这几个加起来年龄好几百,满脸长着褶子和皱纹的小老太太身上,然后万分感慨地在内心默默地对自己说“年轻人啊,你还是太幼稚了”。
虽然剧里仍有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保守排外的乡村人和势不可挡的先进技术带来的变革,但是沁人心脾的温暖和清新隽永的气氛从未远离,这群保守的看似渺小的小镇居民自有他们的方式去接受这种变革。
心灵鸡汤,这是个在各种标准化畅销书的狂空乱炸下,变成那么一个大家听到就会心领神会嘲讽一笑的恶俗名词。
然而这部剧却让我对这个一向嗤之以鼻的词有所感悟,不是教条式的洗脑,而是给你一片宁静温馨的天地,让你心甘情愿地走进去,感受心灵的涤荡,随着剧中人的人生起伏、喜怒哀乐去感受人生的智慧和包容。
这对我这样一个被变态老板凶狠地剥削劳动力,一周休息不到一天,常常凌晨3,4点撒着把手骑着个自行车回宿舍的苦逼工科女博士是怎样一种安慰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我写完博士论文即将毕业的今天,我居然神奇地又想到了cranford,想起来那群八卦起来浑身都闪着光芒的老太太。
又及想起了我最亲爱的外婆,被我取笑外公是天天养花、写书法、下棋和拉二胡的阳春白雪,而外婆是天天做完饭就背着外公对儿女嚷着要抓紧时间去搓麻将的下里巴人,那个儿女们虽不说各个事业有成但都无比孝顺的外婆,那个傲娇地跟我炫耀“我这辈子都从没去过医院打过针”却在70岁后因为脚疼被儿女劝说无数次后才被逼无奈地去医院接受恐怖的针管的摧残,过后又乐呵呵地吵着要去打麻将的外婆。
又及想起了从初中唱到博士毕业的那首“天黑黑”——“突然期待下起安静的雨,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进….我相信,一切都会平息”。
原谅我虽为理科生却飞沙走石、万马奔腾的思维,原谅我用清新隽永来形容看过这几个年过半百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后的感受。
写在最后,我却很想吐槽自己,年轻人,你还是太不淡定了,为着这几年大不了的博士期间那些蛋疼的事情,居然长了那么一些白发和几条皱纹。
可能内心还是觉得老年人是没有未来的,所以并不想看一群老姑婆唧唧歪歪吧。一共看了三集,弃了。
最后一集,边看边哭,边哭边笑
很英国,很乡村,很温馨~
透过蕾丝花边和田园风情看到19世纪英国小镇的清新隽永。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小镇宁静的生活也将逐渐消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是如此改编名著最好,没有浮躁的sex,blood和violent,忠于原著和时代特征
几乎每集死两个人,不太适应😂😂😂
没有跌宕的剧情,却常常突然“砰”地给你来一下,让你愕然、震惊,感叹世事无常。就像那些老小姐一样,这么缓慢、这么细碎,需要静静品味。
画面质感很好错过了真的好可惜,结果还再次错过。。。
我觉得这个的好看程度超越了《唐顿庄园》,甚至觉得它的主题是“消亡”,每一集都有人因为疾病和意外离去,Cranford小镇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宁静被打破。相当真实且不狗血。对贵族、中产阶级以及劳动阶级的刻画平均客观,无美化和贬低之意。好多细节都好喜欢!
一集弃,不喜欢看老太八卦
破烂熊字幕组
适合喜欢看乡村慢生活的
一群长舌妇
不太喜欢,跟不喜欢简奥斯丁一个道理。
众多老戏骨彪戏酣畅淋漓
classic~
太美好的年代,太美好的小镇生活,太可爱的老小姐们,太温暖的家长里短,还有伤感的离别
阵容强大,言辞机敏。富变革期的朝气(移风易俗、科技新知、男女等权、平民教育)又有古典田园的温度(esp1&4)搭配恰到好处的小幽默智慧和大家庭观,这部背投于柴郡的剧熔适量的温情、寄望和乐观于一炉,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维多利亚中期乡镇画卷。女性形象出众夺目,最后一集收尾见功力。适合临睡慢追。
第五集,卡特先生去世开始,眼泪哗哗地流。高登上校进屋的刹那,皮特弟弟手拿婚纱布的时刻,我已经泣不成声。最后一个画面,小镇居民缓缓挥手,我不禁也向他们挥手道别。平淡的剧情,平缓的生活,却让人心里暖洋洋的、亮光光的。喜欢。
和日剧三丁目的夕阳相映成趣,温暖地煽情,煽得过头了
绝对是我的菜!一百多年前英国保守小镇里保守又被外界时代变革冲击的生活。一群老姑娘,家长里短,正义善良温情。所谓高尚、品德、教养,在这里完全都是实实在在的一言一行。剧情温馨可爱,又有现实的悲凉。原来是Elizabeth Gaskell的小说改编的,怪不得《南方北方》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