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没有哪种战争场面能比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博弈更能激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了。
本片是根据克里斯凯尔的真人真事改编。
以这个美国史上最出色的狙击手“传奇”为第一人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狙击手的成长历程,和战争时徘徊于家庭与信仰之间的踌躇。
虽然男主帅的一塌糊涂,但某些心里戏的表现上我始终觉得稍显僵硬。
男主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又是家中的长子。
自小就有一种担当,这也为他日后的爱国情怀打下了基础,甚至因为爱国情怀过于强烈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家后男主呆滞的看着黑屏的电视机,脑中响起的却是一阵又一阵战争枪声。
这段对于战后创伤的描写尤为精彩。
幸好家庭的关怀把他从战后深渊拉了回来。
狙击博弈中那种窒息感在影片中并没有被体现的很好,反而主角的心里抗争刻画的还是可以的。
最后的那场与叙利亚奥运冠军的对狙我以为是一个新的高潮,但很遗憾,我觉得导演为我们展现的很一般。
这世界上有三种人:羊,狼和牧羊犬。
羊过于天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狼欺凌弱者;牧羊犬为了对抗狼而生,有担当并且有能力去保护弱者。
幸运的是男主成为了稀有的后者,他选择了有担当的一生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他最后被称作“传奇”。
坐在荧屏前的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ps:最后科普了一下“传奇”的真人真事,凯尔最后死于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美国老兵枪下,实在令人惋惜。
而他的那部《美国第一狙击手》的自传,已经mark了。
网上对他的战后人品包括出版收入的去向褒贬不一。
我想重要的不是我们应如何去瓦解一个“传奇”,而是如何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预告片很棒,看完以为电影会讲个深刻且纠结的战争故事,十分期待。
昨天跑到电影院,发现火的不得了,两场都卖完了,无奈看了个Big Eyes,失望而归。
今天提前订了票,早早到场挑了个好坐,结果。。。
电影无论摄影、剪辑、配乐都标准的要命,完全流水线出品,不提也罢。
叙事方面,导演像着了迷一样,硬生生地按时间顺序讲完了故事,并无亮点。
男主克里斯凯尔是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狙击手,服役期间毙了160多人,剧本就改编自他的自传。
可想而知,一个从小打枪骑牛的德州爷们写书能是什么水平?
于是受其影响,电影充斥着廉价的爱国主义和男人至上的野蛮情怀。
枪、圣经、牛仔、德州、烈酒、大兵、娇妻、国旗,这片子从头到尾就是一部保守派的意识形态指南,幼稚程度令人咋舌。
爷爷带着爸爸打猎,爸爸带着儿子打猎;家里说句话都是长官下命令的口吻;老婆怀了孩子,男人张口闭口就是咱儿子咱儿子,看得我一阵反胃。
男主说“我要保护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的时候,我身边美国老大妈都笑了。
为了中和爆棚的雄性荷尔蒙,影片中穿插了不少蹩脚的感情戏。
不是没头就是没尾,基本是男主回了家一副死相,女主哭一场,就又打仗去了,当然,作为一个和五个女人生了七个孩子的老家伙,伊斯特伍德显然也没有资格和能力讲感情戏。
既然感情花了,你以为他讲道德讲战争了?
也没有。
预告片中的情节一带而过,电影多次暗示男主患了PTSD,但是聊了次天就痊愈了,马上又成模范老爹了,莫名其妙。
表演值得一提,增了肥的库珀操着德州口音,给平庸的剧本增色不少。
西耶娜米勒刚出场时是个还算独立有个性的角色,嫁人之后就沦陷了,除了哭、给老公艹、给老公生孩子、说“老公我需要你没你我们可怎么活啊”之外基本没什么其他作用,可惜了她的表演。
不得不说,克利斯凯尔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故事也还算好看,但结结实实地被伊斯特伍德毁了。
如果迈克尔贝把电影拍成这样,我要给他起立鼓掌,但作为一个严肃的电影人,拍出这样被价值观主导的平庸之作,令人失望至极。
同样84岁,戈达尔不断地在电影中探索人类思想和存在的本质,伊斯特伍德却还在不遗余力地和意识形态较劲,图啥啊您。
本来比较无感,想打完三星就闪人,看到几个非常激进的差评都拿这片子的主旋律说事儿,句句攻击导演的逼格,就忍不住要叨叨两句。
想来这篇影评也是会排在很后面不起眼的角落,所以不怕有人来攻击,就当路见不平,唱唱反调。
近些年,诸多精彩的战争片都走反战或者是冷静中立叙事中对战争提出疑问的路线,就算是前些年有些英雄主义倾向的拆弹部队也有大量场景直直揭露战争的反人类(注意不是反人性,楼主相信战争恰恰反映了人性)。
在刚刚过去的一战纪念100年的2014年,英国出品的大片小片基本都是反战的调调。
战争是丑恶的,毋庸置疑,反战主题的电影有利于提高逼格,毋庸置疑。
问题是,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要想到的是,这部电影的立意根本是什么?
片子是改编自号称美军第一狙击手的克里斯凯尔的自传。
作为一个在伊拉克几进几出的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凯尔对这场战争的记述有着他自己特色。
守护战友就像守护兄弟,向恐怖主义复仇就是保护祖国,如果对方是恐怖分子就算是妇女儿童也一样毫不犹豫的干掉……对于在主旋律战争片中长大的中国人,这种论调有些不新鲜,甚至有些虚假。
问题是,这片子展现的这种有些一根筋似的英雄主义情怀不应该成为我们批判它的理由。
有人说这个片子是个美国版的主旋律影片,但是克里斯凯尔本来讲述的就是一个主旋律的故事呀,我想导演也从来没想过隐藏这个事实,看看电影海报上狙击手背后飘扬的国旗,还需要更明确的提示么?
要想拍一部深刻的探讨人性、战争、和平的纠结的电影,完全可以选用另外一个故事,如果为了提高逼格而改变了克里斯凯尔的故事,我到认为是对这位英雄最大的侮辱。
看到有人提议可以从克里斯凯尔回国后的故事开拍,拍他的PTSD的恢复过程,到最后被战后的老兵杀死的悲剧,诚然这样可能能拍出一部更纠结更有深度更适合拿奖的影片。
但是如果是要拍克里斯凯尔这个人,我还是认同导演的选择。
我想,克里斯凯尔从来都没有放下过那片战场,如果他能选择自己死亡的地点,他宁可死在那里,在战斗中,死在战友的身边。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至少美国狙击手展现了对这样一个豪气干云的英雄起码的敬意。
——————————————————————————————————又及,如同众多豆友所说,这片子的预告片确实是极好的。
一个月前去看五军之战的时候就被预告片弥漫出的紧张气氛迷住了,不管正片怎么样,让人看了预告片后心心念念的忘不了,这才是个预告片该有的样子啊。
如同众多豆友所说,这片子的正片是个平均水平。
并不是说壮成了牛的库珀叔演技下降或是故事情节生硬,只是,这个片子看完之后确实没有那种我靠,好牛啊或者是我去,竟然是这样的感觉。
所以还是打个三星吧,不排除二刷后改成四星的可能,但又觉得好像没有二刷的必要。
获6项奥斯卡提名的热门影片《美国狙击手》近日上映后刷新美国票房纪录。
影片根据前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克里斯·凯尔自传《美国狙击手:美国军事史上最致命狙击手的自传》改编。
凯尔是美军王牌狙击手,曾在战场射杀255人。
他退伍后致力于帮助患有战后心理创伤的老兵,不料自己最后却死在一名老兵的枪下。
致命神射手 凯尔4次前往伊拉克战场服役,闻风丧胆的当地武装分子称其为“拉马迪恶魔”,悬赏金高达8万美元。
凯尔全名克里斯托弗·斯科特·凯尔,1974年4月8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敖德萨。
父亲是一名假日学校教师。
凯尔刚8岁时,父亲就给他买了一支来复枪,之后又送他一把霰弹猎枪。
在父亲带领下,凯尔从小就爱上狩猎。
父子两人时常一同到野外猎杀野鸟和鹿。
高中毕业后,凯尔到农场工作,成为一名职业放牧人。
其间,他的一条胳膊受伤,不得不停止放牧。
伤愈后,他萌生参军的想法。
在招兵现场,他申请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却因胳膊上有旧疾而直接被拒。
不过,他从小的狩猎经历和射击经验引起陆军和海军招聘官的留意。
不久,他接到军方电话,被招入海军海豹突击队一所基础培训学校受训。
1999年,他正式加入海军。
在海豹第三突击队,凯尔的射击天赋得以充分发挥。
伊拉克战争期间,他4次前往伊拉克战场服役,参与艰苦巷战,在战友中赢得“传奇”神射手的声誉。
在伊拉克中部城市拉马迪,闻风丧胆的当地武装分子称凯尔为“拉马迪恶魔”,悬赏2万美元想要杀死他。
赏金后来升至8万美元。
凯尔曾在1920米外迅速端起枪扣动扳机,精准无误射杀伊拉克武装分子。
2012年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凯尔谈及狙击时的心情。
“在那里,我不把他们看作人,”他说,“我不会想他们有没有家人,我只想确保战友安全。
我开枪打死他们,他们就无法安放简易爆炸装置。
那时,你不会犹豫。
” 根据凯尔在自传中的回忆,他最传奇的一次狙击行动发生在2008年萨德尔城。
当时,他在城外执行任务,看到大约1920米外一个武装分子正扛着火箭弹发射器靠近一支美军车队。
凯尔立刻端起枪扣动扳机,精准无误射杀了这名武装分子,创下了他成功狙击的最远纪录。
在伊拉克服役期间,凯尔两次被射伤,遭遇6次炸弹袭击,可谓大难不死。
到2009年退役时,凯尔在战场共射杀255人,其中160人获得军方确认,成为美军历史上“最致命狙击手”。
先前纪录由海军陆战队狙击手卡洛斯·哈奇考克在越南战争中创造,确认射杀93人。
丧生老兵枪下 在帮助一名退伍老兵治疗心理创伤过程中,38岁的凯尔不幸遭老兵背后枪击身亡。
服役十年间,凯尔先后获得两枚银星勋章、5枚紫星勋章和其他荣誉。
退役后,他和妻子塔娅及两个孩子搬到得州的中洛锡安定居,并成立一家公司,为军队、警察、企业和个人提供作战和武器培训服务。
2012年,凯尔与他人合著的自传《美国狙击手》出版,大获成功,连续37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随后,他的另一本合著书《美国枪支——从10件武器看美国历史》也顺利出版,讲述他用过的10件经典武器。
开公司和写书之外,凯尔还致力于帮助退役老兵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
他与人联合创办一家名为“FITCO关爱基金会”的非营利机构合作,成立“英雄项目”,为身体受伤和心理受创的退伍军人提供身体康复设备、个人训练、生活辅助、心理治疗等服务。
然而,就是在帮助一名退伍老兵治疗心理创伤过程中,38岁的凯尔不幸遭枪击身亡。
2013年2月2日,凯尔在得州一座射击场被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士兵埃迪·雷·劳思开枪打死。
媒体报道说,凯尔和朋友查德·利特菲尔德把劳思带到射击场,打算帮助他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却遭劳思从后方射杀。
劳思现年27岁,2006年至2010年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其中2007年派驻伊拉克、2010年派驻海地,退伍后长期失业。
事发前不久,他被确诊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刚从一家精神病医院出院。
警方说,从劳思的供述中无法推断他开枪射杀凯尔的动机。
警方对劳思提出一项严重谋杀和两项谋杀罪名指控。
残酷的讽刺 凯尔和朋友帮助退伍老兵劳思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却遭劳思从后方射杀。
身为一名老兵,凯尔生前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热情,帮助退役军人克服战后心理创伤。
他曾接受美国“枪”网站采访,谈及老兵从战场重返社会后面临的种种困难。
前海豹突击队成员布兰登·韦布说:“克里斯始终非常支持关于老兵的一切。
这是他真心关切的一件大事,遗憾的是,许多人不了解他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
”更可悲的是,直到凯尔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间接受害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退伍老兵的心理问题才再次引起关注。
“这或许是最残酷的讽刺,”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医疗中心的精神病学专家杰弗里·利伯曼说。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目前医学尚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如下症状:被噩梦般的回忆纠缠,遭受身临其境的害怕和恐惧;某些画面、声音甚至气味都可能勾起不愉快回忆;不愿与人交谈,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易怒、失眠、无法集中精力,容易受到惊吓,对未来丧失信心。
美国最大综合军事研究机构兰德公司201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军大约230万参加过伊战和阿富汗战争的老兵中,至少20%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其中,只有一半人寻求治疗,而这其中又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兵得到“最小限度的充分治疗”。
隐形杀手 退役老兵的暴力和自杀倾向都偏高,平均每年大约5000名老兵自杀。
根据兰德公司另一项研究数据,由于备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退役老兵的暴力和自杀倾向都偏高,平均每年大约5000名老兵自杀。
为此,有专家把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喻为退伍老兵面临的“隐形杀手”。
美国《纽约时报》几年前的一项调查统计发现,上百例杀人案与从伊拉克或阿富汗前线归来的美国老兵有关,而且可能还有更多类似案例没有公开报道。
战争创伤、服役压力,似乎是多数命案的重要诱因。
《纽约时报》报道说,服役归来的许多老兵养成枪不离身的习惯,甚至应门都拿着枪。
2005年夏天一个夜晚,伊战老兵马修·萨皮携枪前往便利店,途中击倒两名帮派成员,造成一死一伤。
萨皮当时年仅20岁,回国后总是受到所在部队打死一名伊拉克平民的噩梦困扰,经常需要喝醉才能入睡。
“马修知道他不能携带AK-47去便利店,”警探劳拉·安德森说,“但他害怕在这个地区被杀死,他是一名受过训练的军人,在他的意识里,他需要武器防身。
” 更令人痛心的是,涉及老兵的命案中,相当一部分受害者是老兵的亲人、子女或朋友。
其中一名受害者是两岁女童克里西奥娜·刘易斯。
她的父亲是一名20岁的驻伊美军士兵,在费卢杰被炸掉了一只脚,还被震伤大脑。
在回国疗养期间,他把女儿扔向墙壁砸死。
另外一起案例中,斯蒂芬·舍伍德从伊拉克回国9天后,枪杀妻子后自杀。
出事前几个月,舍伍德所在坦克部队的其他士兵都死于一起火箭袭击,他因为回国庆祝儿子周岁生日休假而躲过一劫。
舍伍德的父亲说:“当他返回伊拉克,所有人都死了,他有一种生存者的自责。
”之后,他的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舍伍德再次回国后,惨剧发生。
据新华社
文/ 五乔电影《美国狙击手》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道德难题:怎样让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者,看起来像个英雄?
在个人层面,这个难题是美国狙击手Chris Kyle能否被称作“英雄”的关键;在国家层面,它也是美国的国家行为可否称作“正义”的根本。
其实影片通篇都只是在解决这个难题而已。
紧接着,导演便迫不及待地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借着Chris老爹的口舌说了出来:世上有三种人,绵羊,恶狼和牧羊犬,我们家既不允许出绵羊,也不能出恶狼,但是当你的家人受到欺负时,你就应该还击——保护家人,做一只牧羊犬。
这位符合美国老牌硬汉形象的父亲所说的,其实无非就是一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影片通过有关Chris童年生活的寥寥数笔,试图将他后来的价值取向归结于童年时代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
接着又通过两起恐怖袭击事件——其一当然就是911事件——试图为Chris后来的人生走向作出解释:Chris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国,才不得已走上战场,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狙击手的。
其实此时电影已经偷梁换柱,将Chris老爸的信条从个人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了。
Chris受恐怖事件刺激而入伍,打的却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电影逻辑使得伊拉克战争似乎成了美国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得已进行的反恐战争。
语焉不详之中,影片把伊拉克战争顺便洗白了,Chris的牧羊犬准则反倒成了美国精神的化身。
后来影片还进行了其他尝试,比如在Chris不得不杀掉一个儿童时,展示他徘徊于使命感和罪恶感之间的挣扎,然而这只能证明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却无法证明他是一名英雄。
事实上,Chris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越出他自己的牧羊犬准则半步。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和历史改编的故事,且不论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否真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那样——"很大程度上为了石油",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饱受诟病的战争无论如何也无法称作是“正义”的。
我想导演伊斯特伍德正是意识到这个难题,所以他才没敢在影片中公然挑起“反恐战争”的大旗。
取而代之,采用个人故事试图对国家行为做出解释。
然而这样的辩护其实和小布什红口白牙指控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并没有多大说服力。
我忍不住将影片导演Clint Eastwood和Chris Kyle拿来做一番比较,影片表现出来的深度思考的缺失,以及那种自我陶醉式的正义感,和影片中Chris表现出的外表强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固执热血的形象非常相似。
这其实不过是好莱坞不厌其烦复制黏贴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又一个典型而已。
相比于英国“民族”英雄《福尔摩斯》之流的“智将”,似乎只有美国仍然对这种黑白分明、四肢发达的“男子汉形象”执迷不悔。
影片中倒是出现过一个稍微复杂的人物,这位Chris的战友战死沙场前两周,在给家里写去的信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怀疑和反思,怀疑这些被盛赞为英雄的人们,在爱国主义的光环退去后,能否承受得起历史的判罚。
Chris简单地将这种反思视为软弱,认为正是这种怀疑夺取了他的斗志,送掉了他的性命。
影片就这样一刀将这朵思想萌芽砍掉了。
影片中后段,情节随着时间发展,在战场-家庭中交替,Chris的人物变化更多地表现在家里,战场上的声响跟随他回到了家里,使他无法完全回到现实。
然而逐渐我才发现,导演的意图不在于展现战争对人心理上的摧残,最终竟然将Chris的心理问题解释为由于无法拯救更多战友而来的愧疚感。
影片通篇也没有离开对Chris这个英雄的歌功颂德。
由于历史无法被恣意篡改,影片无法给Chris配上一个类似本拉登那样重量级的大反派——毕竟本拉登之死跟Chris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好拉来另一位传说中的神枪手来和Chris一绝高低,影片一开头就从对话中提到了这位反派的枪法,也不过是为了影片后段成就Chris的传奇而已。
在观看此片之前,我对Chris Kyle的生平事迹一无所知,我并不怀疑他对美国的一片赤子忠心,然而影片结尾处Chris的葬礼场景并无法让我动一丝情感。
作为一部电影,《美国狙击手》并没有关于"爱国情怀"一词超过字面意义之上的思考。
而Chris的个人故事,也没能跳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
最糟糕的是,我认为此片做了电影最不应该做的事:沦为国家宣传的工具。
《美国狙击手》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Chris Kyle,也终归只能是美国人的英雄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号:five5qiao
也就是在五一假期档期,传说中的《复联2》来了,这是漫威运作了将近10年的大计划的第二阶段的收官之作,但就算是这样一部超级影片的来临,依然是无法阻止更多的人去关注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号称拳坛世纪之战的一场前无古人的超级对决,常年雄踞全世界运动员收入排行榜首的美国拳王——梅威瑟,与菲律宾传奇人物,据说是退役之后即将竞选总统的拳王——帕奎奥之间的终极对决。
这样的一场拳赛,梅威瑟的出场费居然直接秒杀当天《复联2》在北美的整体票房总和,由此可见美国人对于运动,尤其是拳击的无比热爱,这就是USA,一个尚武的国度。
一个如此尚武的国度,又稳坐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多年,边境又无比安定,于是乎在冷战之后一直充当世界警察,到处为小弟们平事儿,或者但凡有谁跟自己叫嚣,就报以老拳直接开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或者反恐的旗号,领着一帮小弟们发起的战争貌似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两次伊拉克战争、南斯拉夫、阿富汗、利比亚等等几乎每位总统上台必然都要打上一场,甚至有之前的战争还没能收拾完毕,下一场就接着开打的状况。
作为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他们军队的规模是按照同时发起两场战争,而且对手还是第二和第三的情况下招募的,所以呢这有底气就是不一样。
在这样一个尚武的国度,一个平凡发起对外战事的国家,军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以来都是热门,强硬、铁血的战士,在异域为国家扫除障碍,阵前杀敌的勇士,哪怕早已是杀人狂魔,在军中那就是偶像级的存在,而回国之后更是英雄般的待遇,本片的男主就是这么一位在伊拉克战场上的鬼见愁。
克里斯•凯尔一名普通的德州牛仔,在目睹911事件之后,毅然的决定加入海豹突击队,在残酷的训练中,周围全都是20出头的小伙,而他已是年满30的大叔,不过有着一颗坚定的心和从小养成的坚韧的性格,让他在训练中熬了过来,少年时父亲的培养,让他很快的在诸多狙击手中脱颖而出。
也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塔雅,在首次出征前往伊拉克驻扎期间,塔雅为他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一次次危险的任务中,凯尔每每都能完美的完成任务,在敌人对袍泽造成威胁之前,将其点杀,久而久之他成为了军中传奇。
在外人的眼中,他是一位一再回国又再度奔赴前线,屡屡刷新击杀数量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家人眼中,他却是一位极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的那颗始终不能安定下来的心,让他选择一再的辜负自己的至亲,选择在硝烟中与战友们共度生死。
直到某一天,长久以来萦绕在心头的威胁终于被亲手扫除,他的心终于可以平复下来了,卸甲归田的他加入了老兵互助组织,一方面抚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分享,来帮助其他有心理创伤的老兵。
英雄也许注定是要孤独的,传奇人物也许就该有一个悲壮的结局才能更为传奇。
哎…………刚刚获得家庭温暖,享受到家庭所带来的温馨的他,却在一次与老兵的互助中…………一个真实的传奇人物就此陨落,而关于他的故事则被搬上了荧幕,布莱德利•库珀这位《宿醉》中的恶搞男,《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和“大表姐”搭档扮演自闭症的舞者,《美国骗局》中跟贝尔搭戏扮演二号大忽悠,然后就到本片中诠释性格独特的伊拉克战场上的杀神。
这位而立之年的帅哥,已然连续三年因为在不同影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奥斯卡评委们的认可,连续获得个人奖项的提名,虽说未能最终问鼎,但目测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本片由好莱坞传奇老爷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负责指导,这位80多岁的老先生,尤其擅长指导这类个人传记题材的影片,而且更为擅长拿下小金人。
其手中的《百万美元宝贝》、《不可饶恕》即为其代表作品,这次刻画一位军旅传奇人物,虽说影片在战场特效上没有再次展现独到之处,但在对男主个人的内心刻画以及整个故事脉络的梳理上,依然展示了其浸淫此道多年的非凡功力,也顺便成就了2015年北美春季档的最大黑马。
对这位老爷子真的只剩下敬佩了,如此高龄依然能够继续执掌教鞭,出产如此影片实属不易,看他的电影真的是该用看一部少一部来形容了。
从美国人的视角讲了伊拉克战争到了战场上,我们这名伟大的狙击手先是杀死了妇女和儿童。
然后他就这样一路杀,终于一天伊拉克的英雄回美国了。
他这次回国也有了自己孩子,但是还是想去战场上,平静的生活不能满足他,他最终又去了伊拉克战场成为民族英雄。
电影里说他有很多的战争创伤,真是不要脸。
好在是他清晨走出家门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被不知道谁的冷枪干死了。
信仰是什么?
是宗教?
是欲望?
还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呢?
也许太多的说辞可以解释这个词汇。
信仰,也许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追求并坚持做下去的事情吧。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场战争、人性的纪录片。
从我的视角看到的确实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一个为了信仰而不惜一切的人的一生。
主人公一次次奔赴战场,为了的不是杀敌、为的也不是崇高的国家情怀,他只是想要帮助、想要拯救他的兄弟、他的战友,这个使命感或者说信仰追随了他一生。
面对家人的期盼,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他无法重返战场,但是他的信仰不曾消失。
是的,及时在战场之外,他可以同样用另一种方式来拯救他的战友和兄弟。
让人痛心的是,平静的掩盖下,人性的折磨比战场更可怕。
他最终没有倒在战场,而是自己想要挽救的人的枪口。
我想,他没有遗憾,在每次返回战场时,他应该想过自己倒下的场景,那时他没有后悔。
离开战场,他继续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许看起来比战场安全的多,不过他做到了。
他始终没有妥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执着。
最近看一个新闻,一个刘银川的旅游,坚持徒步穿越。
这次他选择了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三个无人区。
在出发之前,他也曾想到过,如果说走不出来,所以他留下了这样的朋友圈:“此次穿越12月20之前如果还未出来,请大家再耐心等待10天,2018年1月1日也未出来,请不要再来寻找,请记得我有唯一的信念,坚持的活着!
”。
这是一种什么信念,也许会失去生命,也许会辜负身边所有人。
但是,还是要去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也许就是信仰,就是一种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事情。
这次他也许永远的离开了,他的人生一样是完整的。
人生本来就不是用时间丈量的。
有一种值得生命付出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起码在做自己,作为这个星球上一个独立的生物体,在用自己来感受世界。
信仰,多么美好的事情
大约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看到了一条新闻“美国最致命的狙击手被谋杀”。
一瞬间我以为恐怖分子又打进美国本土了。
后来才知道,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枪下。
一年后,纪传电影拍了出来,布拉德利库珀有点太帅了,克林伊斯伍德的镜头依然这么苍凉。
但是,那些敬礼肃立的美国大兵,为Chris Kyle最后的送行。
竟然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艺术可以地修饰使之真实,而真实的片段也更加感人。
英雄主义不死。
Chris最后都是死在了帮助袍泽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死在枪下的神枪手,除了让人感到无奈的命中注定,也算是另一种最好的归宿吧。
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局,才属于真正的传奇。
拿着一把大狙,看见一个干掉一个,曾是我在CS经常使用的模式之一。
拿着AK47甚至匕首冲锋陷阵虽然非常令人热血沸腾,但是会挂得非常快。
一个顶尖的狙击手,一个能够在战争中幸存的顶尖杀手,却没能在射击场躲过一场意外,生活的真实感就是这么讽刺。
当面对一对妇孺,如何扣动扳机,这是最大的挑战,这种事情一般人干不了。
他一次次地走上战场,看起来跟【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很类似,我清楚地记得【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中,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面对花样繁多的麦片时的无助,或许,战场对这样的男人才是归宿,他们已经习惯爆裂时刻前的冷静。
2公里开外,干掉鬼魅般出没的奥运射击选手,打的不是精准、视线和对兵器的控制,纯粹是射击的本能。
不知道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是哪个地方出生的,他的气质其实跟德州的野性有少许差异,他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逼格。
这是85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最新的作品,不知道2015年,老爷子是否还有新作面世,他的热情在50多年的从业生涯里从来没有消退,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传奇。
东木真没救
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没有赢家
如果国产片的剪辑能够有这部影片的功力,那应该也不至于太差,太神了;配乐也不错;论父亲对儿子影响的深刻性。
没什么意思.. 另外cooper怎么变成猩猩了...这么壮...
从容的老派牛仔没让人失望还好不是斯皮尔伯格,瞧瞧战马那个煽情。说什么爱国主义,说什么PTSD,一笔带过的结局其实反战味最浓【7】
There're 3 types of guys for Eastwood, the old cowboys, young ones, and those dead.
去纽约的班机上看的,不修饰英雄,价值也都是由角色道出,导演还是保持了距离。
首杀小孩,再杀女人,心理素质杠杠的。我想被杀应该是重头戏,结果却被字幕轻轻带过,没了着力点。
点到即止的low水账可笑的主旋律bug从片子到表演就跟看喜剧一样。拍得如此马虎是糊弄鬼么这也能戳G点?还有因为再也不能射杀妇女儿童导致心理不正常就是反战?这逻辑也太奇葩了吧。短评里说KB主旋律的也是醉了。别拿拆弹跟这比,简直亵渎KB。鉴于男主粉可怕程度本想打5星保命可还是受不了这样的水货。
精彩的战争电影,美国传奇狙击手。值得二刷!!!我觉得美国红脖子的价值观和我国目前的价值观高度重合,都讲究爱国、为国而战、艰苦奋斗。
现代版兵临城下,结局字幕讲述的事情好讽刺!
政治与审美这两条剪不断理还乱的底线在东木先生这里一直很纠结,然而现实如快刀,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照拆弹部队差点意思,伊斯特伍德招牌式配乐也没了。
导演,您怎么了?!(不得不说全片唯一的亮点就是海报啊。)
这都能提名最佳男主角,看来我再努把力,诺贝尔文学奖真不远 353
奇连伊士活怎么会把战争传记片拍的和国产剧一样寡淡?
原来美国军人的葬礼是这样的。还有其他的小细节也满满都是感动。
红脖山炮的世界很简单,但也很有利。伊斯特伍德在摆脱了早年的耍帅牛仔思路后,让我喜欢多了。晚年的他越来越强调责任与担当,强调去直面困难而不逃避。当一个理科中的左派实在太容易了,而成为一个强硬的坚守价值的人却那么可贵。
这是反战电影?洗白电影吧
3.5。开场特赞。小家子私心和大爱国主义的碰撞,每天都在军人家庭中上演。抑制该是为更好地弘扬,片子从别致的音效到冷色不养眼的画面都是在抑制,但直到最后凝视为他送行的仪仗队,还是没能带动人心生认同感,就显得泄气了。不如前年那部《孤独的幸存者》,终究归于一杯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