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奈乌斯·庞培(拉丁语:Gnaeus Pompeius Magnus;全名Gnaeus Pompeius Gnaeī fīlius Sextī nepōs Magnus,前106年9月29日—前48年9月28日),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
勇悍善战,凶残嗜杀,于前三头同盟中势力最强。
第四任妻子尤丽亚为凯撒之女。
他在罗马由共和国过渡为帝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早年是罗马将军、独裁官苏拉的支持者。
他后来与尤里乌斯·凯撒成为政治盟友,但两人最终成为敌人。
生平庞培出身于元老贵族家庭,年轻时就加入了军队。
在苏拉内战中,庞培作为指挥官追随苏拉,因此获得了名望。
庞培年轻时的军功使他直接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地位(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罗马晋升体系)。
他一共三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70、55、52年)。
他参与过三次罗马凯旋仪式。
他曾在塞多留战争、斯巴达克斯起义、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以及许多其他战争中担任指挥官。
庞培早年的成功使他获得了“伟大者”的称号(正如同他少年时代的偶像亚历山大那样),庞培的反对者则因为他的冷酷无情而送给他“年轻的屠夫”的称号。
在公元前7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克斯起义,一群以斯巴达克斯为首的奴隶为了争取自由和反对暴政便集体起义。
当时克拉苏奉命敉平叛乱,成功消灭起义军主力,又对残余的奴隶劝降。
庞培赶到时,见功劳全都落在克拉苏手中,深心不忿,便把五千多名残余奴隶捉来,不分男女老幼,把他们每隔十步便钉在一个十字架上,令他们活活淌血而死。
四年后,庞培率军终结了希腊塞琉古帝国和使犹太人的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附属国,权力到达顶峰。
公元前60年,庞培与克拉苏、凯撒结成了前三头同盟,庞培娶了凯撒的女儿尤利娅以稳固两者的关系。
在尤利娅(前54年)和克拉苏(前53年)相继去世后,庞培转而加入了罗马元老院“贵人派”的阵营,庞培和凯撒因此展开了关于罗马领导权的竞争,并最终引发了凯撒内战。
庞培在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斯战役中被彻底击败。
他逃到托勒密埃及寻求庇护。
前48年秋季,庞培在凯撒军的追击下来到了亚历山大外海。
前48年9月28日,庞培觉得事情有异。
托勒密迎接的场面既不隆重,还有点肃杀,岸上满是士兵,加上托勒密还派出舰队像是监视庞培般。
庞培自知无法逃脱,只得乘着对方安排的一艘小船,准备要登上埃及的海岸。
然而迎接他的托勒密军官在庞培一上岸,就杀了庞培并砍下他的头,动手的军官中还有庞培的老部下。
托勒密顾命大臣阿基拉斯(Achillas)和卢基乌斯·塞普提米乌斯(Lucius Septimius)动手杀了庞培。
庞培的妻子和孩子在海上看到这件惨案,连忙扬帆逃走,这天刚好也是庞培58岁生日。
1.屋大维在S01E01中说庞培不是个深沉的哲学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安东尼和阿缇雅。
2.示威者冲击利比亚过渡委总部的消息令人想到凯撒胜利后对付他的士兵。
意大利没有那么多土地,凯撒就给他们偏远地方的土地,而且是连哄带骗(S01E11)。
利比亚过渡委就算不是像凯撒那样过河拆桥,可一场大伤元气的内战之后,重建总是难的。
打碎的东西要重建,人民要工作,要吃饭,士兵们需要奖赏和补偿,战争时隐藏的矛盾现在也浮出水面。
在《疯狂的石头》中冯董劝谢厂长,那可是两百多张嘴啊!
胜利之后,其实面对的是更艰难的重建。
坏事总是送给人们两次坏的结果,所以还是不犯错更好。
3.在变成帝国前,罗马军阀混战,似乎变成帝国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避免了频繁的内战。
可罗马能以其他的方式恢复稳定吗?或者在历史上的哪一点罗马出了错以至于一步步变成了帝国?
或许是罗马第六代国王塞尔维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推进的改革坏了事。
因为这个改革破坏了国王、贵族和平民三者的平衡。
当土地都被贵族占有,工作都由奴隶来干,平民就失业了。
社会自然不稳定了,但谁愿意将到手的利益让出呢?
这时候野心家就有机会了,以一个仲裁者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给平民以利益。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罗马就会爆发贵族和平民的冲突,那样会怎么样呢?
(这个关于罗马历史的系列不错http://tdtw89.blog.163.com/blog/static/182939336201202083253919/)4.有人把《罗马》和《鹿鼎记》相比,小人物见证了历史甚至影响了历史,没有波罗赌博打架,凯撒和元老院不会这么快决裂。
话说,波罗和乌瑞纳斯的运气真是可以和韦小宝比一下。
波罗拿到了国库的金子,虽然又还回去了。
乌瑞纳斯成了元老。
最牛的是,克利奥帕特拉为了怀孕要求和这二位交媾,让我想起来韦小宝见到叶卡介琳娜。
拿破仑崇拜恺撒,就像恺撒崇拜亚历山大。
评价恺撒,一定要慎用“伟大”一词,因为在很多人笔下,他是一个“暴君”。
单就恺撒的个人能力而言,在当时的确无人能出其右。
军事上,他远征高卢,和几百万蛮族作战,光荣凯旋。
“前三头”之一的庞培虽有军功,且曾在三月内平定了海盗,但和恺撒较之,亦缺乏判断力和魄力,客死异乡似乎并不奇怪。
笔者并不同意把恺撒和庞培之争视为“专制”与“共和”之较量,因为这不外乎是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不仅与正义无关,更与现代民主的概念相去甚远。
如果从所谓“阶级立场”来看,庞培和代表贵族势力的元老院结盟,而恺撒则有广大来自平民阶层的拥趸,相比之下,似乎恺撒的“成分”更要民主一点。
打败庞培,恺撒开始着手建立对自己有利的集权制度,从他获得终身独裁官这一职位开始,就饱受无数人的诟病,他们认为这是独裁的开始。
其实独裁官是一种合法官职,一般出现在非常时期(发生战争和内乱),由元老院选出。
独裁官集内政和军权于一身,以便迅速解决棘手问题,这和“独裁者”完全是两码事。
那么有历史学家评议,认为恺撒在重复大独裁者苏拉的措施,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
不错,恺撒的确有此倾向,但这个判断随着他的遇刺而变成了一个永久的猜测。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屋大维,名声却较恺撒好了许多,这着实让人有些费解。
屋大维在“后三头”建立之初,于罗马城内血洗异党,这是恺撒从未做过的。
恺撒对待敌人的态度,用某些人的话说,实在有些“妇人之仁”。
当庞培和元老院宣布恺撒为“全民公敌”时,恺撒带兵南下,几乎未遇抵抗就进入罗马。
庞培仓皇逃跑,留下不少余党。
恺撒宣布“顺我者昌”,且并未执行“逆我者亡”,他用一种政治上少见的宽容对待所有想将他碎尸万段的敌人。
恺撒的义子布鲁图斯和政治立场一贯摇摆不定的西塞罗跟着庞培到了希腊,一开始还有点生死与共的味道,可法萨卢之战庞培大败。
这二人出于某种考虑(笔者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念想),决定向恺撒投降。
恺撒不计前嫌,笑脸相迎,且视布鲁图斯为心腹。
恺撒追到埃及,庞培已经身首异处。
据说恺撒看到托勒密的手下将庞培的脑袋端上来时,顿时勃然大怒,甚至还为此而流泪。
某位文豪笔下,布鲁图斯成了维护共和之象征,形象伟岸,着实让人敬慕。
而在笔者看来,布鲁图斯的人格似乎有点问题。
布鲁图斯之父死于庞培之手,而在“干爹”恺撒和庞培发生冲突时,他却无视“杀父之仇”,投靠敌营,有点认贼作父的意思。
但这话似乎有些尖刻,因为你可以说布鲁图斯有“崇高之理想”,家仇何足挂齿?
那么既然如此,他又为何半途而废,置理想于不顾呢?
就这一点而言,因战败切腹自杀的小加图,比他可敬百倍。
这还不止,恺撒的谅解和喜爱,似乎并不能打动布鲁图斯,他曾经不认亲爹,现在干爹也不认,头顶维护共和之名,举刀弑父。
这种人若被万人敬仰,岂不是要让儒学圣人们捶胸顿足?
无论如何,恺撒之死和他对敌仁慈的政策不无干系,他原本可以学苏拉来个大清洗,可却用宽容去化解仇恨,结果断送一世英名。
按照常理,“暴君”一死,天下人应该张灯结彩,拍手称快了吧?
布鲁图斯一开始也是这样想,他以为恺撒的势力会顷刻间土崩瓦解,人民会将桂冠戴在他头上。
可当他站在广场上,慷慨激昂地公布恺撒已死的消息后,人群只是沉默,听不到一点掌声。
没过多久,愤怒的人群开始涌向凶手的家,无数人被杀,布鲁图斯只得狼狈而逃。
看来他自认为伟大的壮举,并未顺应民意。
恺撒的接班人屋大维继承其财产后,完成了舅公的未竟事业,成了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帝。
屋大维之雄才大略,似乎不在恺撒之下,他之所以当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其实是深谙官场厚黑,该下手时绝不心软。
恺撒的悲剧,就在于他未将人性的阴暗把玩透彻,一个忽左忽右的布鲁图斯都未能引起重视,又怎能将大好河山收入囊中呢?
回想最后一幕。
维纳斯之子,一个骄傲的头顶无数荣誉的恺撒,曾经带领罗马将士踏平高卢,大败强敌。
这位万王之王,不顾一切不吉利的预兆,昂首走进危机四伏的议事厅。
面对凶手,他奋力抵抗,被刺23刀,却一声不吭,当他看到布鲁图斯也举刀扑来时,绝望地说:“也有你?
我的孩子。
”于是便放弃抵抗,倒在了他站立过无数次,发表过无数演说的地方。
恺撒逝去,英帕拉多(imperator)却还在,这个词不仅有“胜利者”之意,还逐渐演变成了emperor和empire。
如果我们记住七月的英文July,就记住了恺撒的名字,如果我们知道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就知道了儒略历。
恺撒不是大帝,因为他从未称帝,他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的无冕之王。
电视连续剧《罗马》可谓是近年来与美国电视屏幕上最为野心勃勃的一部历史题材作品。
这部由HBO与英国广播电台、意大利国家台合作,投资1亿元的22集电视剧,力求在政治、宗教、文化和艺术各方面真实并直接地表现罗马共和国由盛及衰的社会变迁和生活风貌。
整部片子叙事纷繁,人物性格深沉复杂,应证了吉本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所述的(罗马人)“强大到可以统治整个世界,却无法统治自己的心” 的特点。
既然是戏剧,就免不了有冲突,既然有冲突,就免不了感情纠葛。
本片的一大亮点,便是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来反映政治权力斗争中的残酷、机变、诡谲,以及隐藏在冷淡外表下的脉脉温情。
《罗马》中的女性角色,数一数至少有20多个,这里只挑几个主要的来讲。
这些选出来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编剧为了情节丰满而虚构出的形象。
之一: Atia of the Julii 阿提亚她是恺撒的侄女,渥大维(奥古斯都)的母亲,马克安东尼的情人。
Atia无疑是全剧中最亮眼的角色之一。
她美艳、高贵,性格坚强,行起事来却阴狠、狡诈,不分是非,一切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和欲望。
这样一个人物,她曾经在内战时期鼓动马克安东尼不给恺撒增派援兵,意欲让庞、恺斗个两败俱伤;她曾经把已经嫁人的女儿强行许配给庞培,并派人刺杀女儿当时的丈夫;为了买一匹好马,她不惜和马贩子Timon苟且;为了羞辱自己的竞争对手,她教人当街殴打她,并撕下对方的衣服以求泄愤。
Atia是一个活得相当赤裸且自私到底的人。
并非无情,但她不能允许自己有感情;并非不爱,但爱了就要付出沉重代价。
究其一生,她和罗马最显赫的三个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也正是这些人的野心、权谋、背叛和无情,成就了她最大的不幸和不甘。
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子,却也会无奈,也会神伤,好像秋天时盛开在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杜鹃花,炽烈耀眼,却挡不住一夜繁华落尽后的满目苍凉和孤单。
之二:Servilia of the Junii 赛维利亚Servilia在《罗马》中是属于爱得轰轰烈烈的那种类型。
她是恺撒的第一个情人,罗马最古老、最高贵的家族后代,她的儿子Marcus Brutus是罗马最年轻的元老院议员,共和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后来叛乱并行刺恺撒的主谋。
历史上总是对恺撒和克里奥佩特拉的爱情给予浓墨重彩,然而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恺撒和Servilia之间的关系,牵动着他一生的起落。
Servilia其人,相貌清丽冷艳,举止端庄得体。
恺撒对她一见倾心,不久便出双入对,恩爱不绝。
他们在一起时,恺撒不仅称她为妻,更是对继子Brutus宠爱得如同己出。
但不久以后,恺撒就被庞培派去攻打高卢,一去就是八年。
Servilia生命中最黄金的年华,就在漫长无边的等待中度过。
她空守着庭前花开花落,看淡了上流社会的明争暗斗,飞短流长,只顽固地相信,他是唯一能给自己幸福的人。
终于,她等到心上人从高卢大胜而归,看他在千万人簇拥中得意地进驻元老院,看他谈吐风流,穿梭于名士权贵之间,她满心欢喜,却料想不到往日那双眼里的款款柔情,已化作止水寒冰。
恺撒抛弃了她, 并匆匆和城中另一位名门闺秀成婚。
一时间,她的委屈,她的骄傲,她的愤怒,化成复仇的熊熊烈焰,把心里的温柔贤良道德廉耻统统烧毁。
Servilia变成了疯狂的美狄亚。
除了报复,她心里便再容不下第二个念头。
疯狂的女人是可怕的,因为她们大都冷静得不近人情。
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报复的同时,还不忘饶有兴味地享受自己制造的每一份痛苦所带来的快感,骨子里渗出来的残酷和执著让旁观者看着也不寒而栗。
Brutus在得知Servilia有意行刺恺撒时,惊疑得瞪直了眼睛,说“你疯了么!
他现在平定了天下,深得民心,且爱我如子。
” Servilia看着他,一字一句地答道:“我和他之间并没有私怨,有的只是政见上的分歧。
”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她爱得辛苦。
只因看不破,她无力宽恕。
之三:Octavia of the Julii人生在世,财富、地位、美貌,拥有其中一样,便已是幸事。
三样都拥有,则是祸患的根源。
渥大维(Octavian)的姐姐Octavia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珠玉锦绣之间的Octavia,自小恩宠优渥,吃穿无忧。
她的前半生,仰仗母亲和舅公(恺撒)的照顾,后半生则因为弟弟是罗马开国皇帝的缘故,在贵妇中的地位更是无人岂及。
与母亲和弟弟不同,Octavia没有什么野心,是个只求太平安宁过日子的小女人。
因此,当她母亲把她许配给克劳迪亚家的贵族公子Glabius时,她虽然连对方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还是高高兴兴地嫁了过去。
她相信母亲给她安排的不会有错。
她不知道,当她和新婚丈夫正过得甜蜜时,她的舅公和母亲便已动了把她嫁给庞培的意思。
Octavia是个极温柔及孝顺的孩子,经不起母亲的软磨硬泡,终于离开了丈夫打算嫁给庞培,然而作为恺撒政敌的庞培,并无一分想要接受她的意思,并最终拒绝了这门婚事。
骄傲的Octavia名誉扫地,发起狠来,说“我要杀了他(庞培)!
” 庞培最终是兵败身死了,但Octavia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
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她过着独身且奢靡的生活,身边从来不缺追求者,然而没有一份感情能让她抓得牢固,直到渥大维为了拉拢安东尼,为她安排下了第二桩婚姻。
这时的Octavia,面貌依旧动人,内心却已经冰冷得毫无知觉。
和上次一样,她选择顺从,毫无条件的顺从,仿佛她一生的宿命,便订立在这两个字之间。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宫闱战场里,她被当作一枚漂亮并看似重要的棋子,一枚能给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带来利益的棋子,她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伤心?
出嫁那天,她一身大红嫁衣,在世人艳羡的眼光中,走过那一段她从未想走的道路,浓重的胭脂掩盖不了她容颜的苍白和疲惫,然而她始终是微微笑着的。
瞬时间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极其坚强的女子。
她在尔虞我诈兔死狐悲的宫廷生活中追求平民式的幸福,而终于明白其不可得,于是选择了用一辈子去作交换,作牺牲。
或许,她那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是上天最严酷的惩罚。
之四:Cleopatra“If I must prostitute myself for the good of my country and my family, I will.But the customer pays first, does he not?”你觉得一个女王是不会说出这种话来的,是么?
可她终究还是说出来了。
说这话时她面无表情,有的只是波澜不惊的语调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很短的时间里,她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迷离和幽怨,仿佛这自损身价的话经她的口说出,不但去掉了原先下贱和屈从的语气,更添上了高贵和牺牲的味道。
HBO向来擅长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只短短两句,便把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了一起。
克里奥佩特拉,尤物是也。
何谓尤物呢?
《说文》上讲,尤物,就是怪物,不可捉摸之事物。
Cleopatra最初被她的弟弟托勒密追杀,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她却悠然怡然地躺在轿子里抽大烟。
托勒密派出的刺客找到了她,宣布要送她去来世时,她既不哭也不闹,放下烟管,安安静静地坐好,从容就死。
刺客被恺撒的武士杀死了,她便举起手来,指向他们当中的一个,说:“你,今天晚上陪我一起睡!
”克里奥佩特拉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人。
她好像已经活过了多少辈子,把人世间的功名、恩爱、起落都看了个透,可以随时放手;又好像一个古怪精灵,执迷于眼前局部而细节的快乐,只愿贪欢。
这样一个随性自如无所顾忌的人,偏偏被安置在女王这么一个严肃的位置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全国上下千百万人的性命和生计都交在她手里。
说得堂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说得实际点,就是有好几百万人口等着她去喂,只要在位一天,便天天如此。
女王不是菩萨,不能坐在那里等着人朝拜。
她需要果断、机敏,能够审时度势,解决问题。
这些特点她不是不具备,然而仅靠一人之力,不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守着一条时而泛滥时而乖觉的尼罗河,国小地薄,人才奇缺,军队也不算强大。
每年按例给罗马上交完钱粮之后,自己的所剩已无多,这样下去,埃及永远是弱国、小国。
作为亚历山大后裔的克里奥佩特拉,如何能忍得下这口气?
更何况罗马人在她看来,不过是穿着相同的盔甲,不懂得生活风雅,满嘴粗话且爱打架的武夫。
既然罗马用男人的方式征服了埃及,那就让她用女人的方式去征服罗马。
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子,风度、技艺、学识她都不缺少,然而要成功征服一个人,首先要掌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
无论她爱的是恺撒还是安东尼,还是他们身后的王权地位,她是实实在在地付出了她的美貌、她的时间、或许,在某些连她自己也未曾察觉的场合,她的感情。
她使出诸般辞令和手段,用她的姿色、谈吐和眼界,给身边人带来了生平难以想象的愉悦,于是恋恋不愿离去,以至于生死相依。
她成功了,可她却被围困在自己的成功里,因为她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心放了进去。
她的天性是不愿受任何拘束,只要一路洒脱,执着任性地活下去,而她的身份却要求她清楚地认识这层权力关系。
她踯躅在两者之间,只听到自己的心在轻轻地叹息。
美国BHO推出的历史电视连续剧《罗马》在汹涌的美剧大潮中属于一个另类,因为和中国人的古装戏满天飞不同,欧美的电视剧市场上较少有古代历史题材,不过关于历史的纪录片、探寻片倒非常多,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西方观众对历史消费的区别,西方人追求严谨真实,中国人则经常把历史作为一种娱乐元素。
初看《罗马》的时候确实把我给震住了,它太真实了,超过任何一部历史片,它的粗糙、血性、野蛮、糜烂都非常令人着迷,其中的血腥暴力、色情性乱也特别生猛,这种真实感不仅仅是表面的生活场景、服装道具,更多的是来自人物的状态和思想行为,而不像很多历史片让人感觉是现代人穿古装,借古代人说自己的事儿,在我看来,《罗马》表现的才是更高层次的真实。
剧中虚拟了两个普通罗马士兵,从而把视野拓展到了下层,这也是很令我欣赏的地方,让《罗马》摆脱了宫廷戏的命运。
最有趣的情节是古罗马的原始戏剧,很像解放前的街头活报剧,但更加粗鄙色情。
另一个让我期待的原因是之前正在读凯撒写的《内战记》,这部书恰好说的这段历史,我是一个古典军事爱好者,我想,假设导演能够完整再现《内战记》的内容,那绝对是非常过瘾的事儿,可惜,我失望了,《罗马》的战争戏也是跟俺们《三国演义》学的,武戏文演,甚至压根就没怎么演,可惜了每集一亿的制作费啊。
话说回来,《内战记》非常适合用来还原古罗马的战争,书里记录了大量具体的细节,甚至到了啰里罗嗦、事无巨细的地步,我想这也是欧美古代战争片拍得比较真实到位的原因,人家有基础啊。
而俺们的历史剧喜欢戏说,那是因为我们的史书都没有细节,一写打战,就是“XX遣XX击之,斩XX而还”、“XX围城二月,不克而走”,而演义进一步把水搅浑,来不来就是“两员大将在阵前大战了三百回合”,完全不靠谱。
由此想到吴宇森那部多灾多难的《赤壁》,他号称要拍出真实的历史感,真是蛮有挑战性的,《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加上标点一共只用了359个字,很考验编剧的想象力啊。
不过咱们的史书也有个优点,就是很喜欢记载名人的言论,这个很容易搞成室内剧。
刚刚看了一集《贞观之治》,就很能体现这种风格,怎么看怎么像化装版的《百家讲坛》。
对于研究过罗马史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实在是差得可以,除了历史主线的叙述外,其余部分几乎完全是在戏说,完全没有呈现出许多历史上的经典时刻,令人倍感失望;当然,如果仅仅作为一部电视剧来看的话,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感恩节刚看完 Robert Harris 的新书,以西赛罗(Cicero)为主人公写的《Imperium: A Novel of Ancient Rome》(最高权力:一部关于古罗马的小说)。
讲的是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事情。
围绕西塞罗的崛起而写,从远赴希腊学习演说,到回罗马当律师,然后当选议员,之后拿到罗马的执政官的位子。
罗马共和国的治国信条那时非常象现在的美国。
就是讲究权力分享,互相制约。
极其反对绝对并且没有制约的统治者。
罗马最高的权力属于两个执政官,以便两个人互相制约,并且每两年就重新选举一次。
西塞罗虽然十分信仰共和国的制度,他也向往拿到最高执政官的位子,这两者使他常常处于难以取舍的地段。
为了在议院里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他目睹并参与了刚出道的恺撒(那时恺撒是新议员)一手策划的一项具有决定性法律在元老院通过的谋划。
这项法律看似为了当时如日中升的大将军庞培量身定造,允许罗马执政权在危机时刻归于一个人手下。
其实是当时年青但是老谋深算的恺撒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埋下了罗马共和国最终被罗马帝国取代的种子。
《罗马》这部连续剧就是从 Harris 这本书里的事件发生后不久的时间开始。
讲恺撒的崛起和陨落。
这时恺撒已经是名声显赫独霸一方的将军了。
在罗马的庞贝对他心有余悸。。。
和《最高权力》相比,《罗马》关于当时的微妙政局,各路人物的钩心斗角讲的太浅,肥皂剧式的情节太多了些。
所以看时很有些失望。
但是和其他的电视剧相比,已经是很不错了。
最地道的是整个剧目的场景,当时人物的生活细节都描绘设计的精细可信。
很让人眼界大开。
据说剧组搞设计的人做了很多考古研究,连当时罗马城里墙上涂鸦的颜色都研究了。
力求符合史实。
高瞻远瞩的恺撒虽然巧妙耐心的布下了自己将来称帝的路,但是最终功亏一篑。
连“大帝”的封号都没拿到就死去了。
他栽好的树,最终由后人来乘凉。
而共和国的命运却也无法挽回。
虽然恺撒已去,他布下的阵剧却已成型,坚信共和国的议员们,沾了满手的鲜血,依然是无力回天,没法挡住罗马帝国的降临,罗马共和国的毁灭。
好像《魔戒》里说的,人,总是无法抵制权力的诱惑。
跟恺撒和庞贝这样举重若轻的人物比起来,西塞罗好像就是个小人物了。
在《最高权力》这本书里,他其实是一个智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但是在《罗马》电视剧里面,他变成个小丑样的人物,他内心的人天之争显得懦弱而可笑。
是不是因为视角不同呢?
(另:中文翻成罗马帝国似乎有点不妥,因为整个这一季,恺撒始终不肯改口,一口咬定他是拥护罗马共和国的。
嘿嘿,颇有挂共和头卖帝国肉之嫌。
)
1)剧情挺抓人,有张有持不拖沓,是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相结合的那种类型,时代背景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巨变时期; 2)演员不错,恺撒是我喜欢的核网危机(The Sum of All Fears)里演俄国总统的Ciaran Hinds,老谋深算领袖气质。
演年轻屋大维的是曾在怒海争峰中演英国小军官的Max Pirkis,把未来的罗马第一公民的天才和阴骘表现的很到位。
女演员们就不多说了,每集必有人露点啊,罗马的性风俗真是…… 3)细节吸引人,在我看过的表现罗马帝国的历史影片中,第一次把普通人的生活带上屏幕。
骑兵们在没有马镫的马上战斗,脏兮兮的市场和街道,士兵的薪酬奖惩和后方军属的生活,贵族们的宴会详情等等,在气氛营造和细节表现方面确实是电视剧占优啊;4)第一季的导演有导007黑日危机的,有导过几集欲望都市和X档案,编剧写过欲乱绝情妻和NYPD BLUE,阵容不俗,值得继续期待!
庞培站在大海边,远远一个背影。
他刚读完凯撒的来信,信中的内容很不祥:凯撒拒绝了停战提议,一定要对落荒而逃的庞培穷追不舍,直到把他的人马赶尽杀绝为止。
庞培握着手中的信笺,一时茫然无措,转过身,对跪在海滩上的信使说: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
你一定很高兴吧?
你,一个奴隶,不需要意志,不需要做决定,象水中的一块浮木,该是多么惬意……《罗马帝国》是我出国十年来完整看下来的唯一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
这个长达22集的电视剧看下来,仔细回想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竟然是上面这个对剧情无足轻重的画面。
一个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国君,站在大海边,对着一个一无所有的奴隶,表达他的嫉妒。
在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我曾深深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当皇帝呢?
那简直是世界上职业风险最高的工种,危险系数肯定高于矿工、赛车手或者拳击手。
南梁皇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宗钦宗被马踩死,隋帝杨广被绞死,北魏皇帝元诩被亲生母亲毒死……可以说死法五花八门推陈出新。
我想没学过统计知识可真是害死人,不然这些皇帝应该知道以下悲惨的数据:据说中国历史中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平均年龄只有39岁,刨去新生儿死亡率不算的话,比普通人平均寿命要低18岁,而且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普通人。
当然高风险也伴随着高收益。
当了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饭桌上佳肴百味,但是说真的,一个人只有一个胃,他能吃掉多少东西呢?
一个男人也只有一个性器,他又能睡多少美女?
同治皇帝勇于在床上挑战自我,结果死在了梅毒上,可见睡女人这事,也不是多多益善。
至于美味佳肴,我们知道,吃多了鸡鸭鱼肉会血脂升高搞不好会还会弄出冠心病,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毅力去跑跑步机。
在反思集权体制时,我们惯常的思路往往是它如何为害民众,却很少想到专制者本身往往也是受害者之一。
在《罗马帝国》里,想独霸执政官权的庞培被前部下割下头颅,叛乱即位的凯撒被布鲁图斯杀死在元老院里,一心想成为第一夫人的阿提娅被所有的男人背叛,三巨头之一安东尼被被逼自杀,工于心计的埃及艳后成为屋大维的阶下囚……在这个故事里,上帝像个爱恶作剧的孩子,而权力是伊甸园里的苹果,亚当和夏娃们不断地向它伸出手去,等他们几乎要够着它时,上帝突然把苹果给抽开去。
于是,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被诱惑的人一个个栽下天堂去。
一个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传说中的辩证法,简洁又生硬。
据说著名贪官胡长清临刑前曾感慨,如果我们早点放开新闻监督,也许我就不会是今天这个下场。
当然不是所有贪官都象他这样倒霉,他们吃了无数鸡鸭鱼肉睡了无数女人还在吃鸡鸭鱼肉还在睡女人还将吃鸡鸭鱼肉还将睡女人,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就算不是他们自己还,也将是他们的重子重孙还。
崇祯在树上吊死时,也许至死也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Well,孩子,到底问题出在哪,问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去。
戈尔巴乔夫倒台时,可能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自己救国救民的一片苦心为何换来如此下场,对不起,老先生,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词叫“积重难返”。
我常常觉得佛教有它的科学性,它讲因果,讲报应,讲积德与积怨。
当然它没用科学的语言来讲,但道理却貌似经得起检验。
很难想象一个人终日鸡鸭鱼肉而能够做到血脂如常,或者睡女三千仍然健壮如牛。
怀抱权力就象怀抱一颗定时炸弹,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总有一个最后接到炸弹的倒霉蛋。
去年国内有本卖得挺火的官场小说《苍黄》。
读了之后我简直对基层官员产生由衷同情。
我想做官真累啊, 今天要组织截访,明天要组织删贴,后天要暗算某人,大后天要被某人暗算,如此惶惶不可终日,权力几乎就是个负担。
我想我要是书中的县长局长主任什么的,肯定无比悲怆,不就是多吃几口肉多睡几个女人嘛,活得如此心力交瘁草木皆兵过街老鼠,这事到底划不划算。
但我最感同情的还是清末的光绪。
他甚至没有选择去追逐权力,而只是被权力选择。
孤单的少年,坐在空旷皇宫的巨大座椅上,徒劳地守卫一个空心帝国。
小小年纪要凌晨四点起床,要读枯燥的诗书,要严守礼仪,要忧国忧民……100多年后,他应该是大街上一个穿耐克鞋听ipod的孩子,但是他不幸生在了100年前的爱新觉罗家庭。
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像当年的庞培注视那个信使一样注视过宫中的太监,想:若我能像你一样成为水中的浮木,该是何等的惬意。
我想世上大约没有谁比那些身处权力顶峰的人更懂得权力的悲剧,但这只能是他们无法言说的秘密。
-
总体上还是比较优秀的历史剧,凯撒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风格上是一贯的HBO血腥色情绿帽子,很容易让人想到权力的游戏。
不过明显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当时特效没有差到连战争戏都拍不出几场吧,还有屋大维的妈和布鲁托斯的妈,简直就是两个疯婆子扯头花……屋大维也塑造得不好,成了个病弱少年。
西塞罗太猥琐。
越到后来越看不下去,但是画面很美~
第七集什么意思啊?凯撒落后五倍兵力的关键战争,你晃了几个镜头后就赢了?是不是这么玩的?
I've been to a lot of Roman ruins, yet I'm still awed by their scandalousness.
因为此剧,我将HBO的级别,从”喜欢“提升到”崇拜“!
因为屋大维没弃番。
假期细细看完甚好
HBO出品,必属佳作。另附一句,此剧个人以为说的是政治,而非史诗。
傻屄
两季全都囫囵看完之后觉得有点佩服阿提娅……虽然大多数时候她不是像个小丑就是蠢得有点……但是还是有点佩服阿提娅……
brotherhood
三集弃,人设崩塌没办法了,凯撒仅仅用一个军团,打都没打,庞贝就吓得弃城。而且让心腹带着整个国库的金钱,只有十几个人押运,轻而易举被叛逃私吞,从未见过如此缺心眼的当权者。2星给制作
假如海报欺骗你,你所能做的就是节约一点。故事紧凑度有限。依旧HBO。据说尺度很大,但个人觉得挺有限的。期待HBO再展斯巴达克斯的雄风。
正好是我最爱的题材
后面越来越荒唐... ...略失望。
只能感叹英美编剧们鬼斧哦那个神工般的功力,罗马共和国前往罗马帝国的历史被演绎的如此波澜壮阔,原来历史也这般精彩。
也就这么回事嘛,是我段位太高了?
凯撒原来是这么死的
果然是细致入微的全幅画面。当初只给了4星。若干年后回过来想想,能超过它的历史剧真不多见呢~~补5星
还是不是很喜欢这种剧......
历史剧里面名气虽大,但是不好看的片子这个算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