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里的能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还有黑科技意味,而《猫的故事》中那个暴力血腥,为所欲为,可以改变现实世界结果的平行世界,跟科技沾不上一点边,实则是精神分裂的虚幻想象。
至此我们也知道了,台版《黑镜》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此剧并不是在探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更彻底的毁灭,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 “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摘自微博<独立鱼>。
”《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有些拖沓,整个故事讲地也不是很漂亮,而《猫的孩子》明显比前者好许多。
有些人表示看得不太明白,可能是片中多处的闽南语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偏向意识流,以及目前大家大多找到的是没有字幕的片源,造成观看过程中的障碍,有兴趣的可以再看一遍,看完后片中原本不明白的地方会变得明朗和连贯起来。
具体剧情分析与点评我暂时不敢碰,在此不敢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感叹:不管是《妈妈的遥控器》还是《猫的孩子》,里面的小主人翁在故事结尾都得到了救赎,压抑与绝望之下最终还是找到了出口。
而现实中,在此刻,有多少盏台灯,多少碗炖汤,多少句加油共同迎上的是多少颗脆弱、焦虑、惶恐、孤独、压抑的内心?
——在崩坏的那天,茉莉选择了离开。
《茉莉的最后一天》,过的又是怎样的一天?
每一个妈妈都是第一次当妈妈,都在当自以为正确 自以为对孩子好的妈妈,其实每一个妈妈都不完美,就像今天我还是因为她不吃饭冲她发脾气,以为她哭就是演戏骗取抱抱……看她在爸爸怀里很乖的样子才知道她就是个孩子而已啊。
她哭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怎么可能是演的。
叹气。
追完剧很烦,每一章节都那么撕心裂肺。
1.单亲妈妈的控制欲,连儿子谈女朋友都不允许,这得是多么变态的占有欲,一次又一次的遥控器,只会让她一次又一次的看着自己儿子不选择她宁肯选择去死。
关键词:考大学。
2.猫可能是一种映射。
猫都能接受自己孩子的瑕疵,为什么人类不能。
背负了男人出轨家暴,丈夫只看孩子成绩的虚荣心驱使下,这个母亲选择将暴力延续在孩子身上,她迷信,她怕别人看不起,她自卑者的逞强……最终,她只能拿孩子的成绩去证明。
从而导致孩子心理严重扭曲精神分裂……这一章节或许是整部剧最暖心的结局,妈妈接受了他不是学霸是个修理工的事实。
只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活着。
关键词:模拟考满级分。
3.茉莉。
貌似是最难懂的一节,女儿可能是les.为了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为了填补妈妈没有当教授当家庭主妇的缺憾,拼命学习,考取第一,但她一点都不快乐,她所有的兴趣爱好都隐蔽且小心翼翼,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选择解脱。
故事应该是从这正式开始,母亲想要搞清楚是谁害死了自己孩子,最终打死都没想到竟然是自己。
告诫那些自以为成功的妈妈们,不要以为孩子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很可能她一点都不好。
关键词:第一名加分。
4.孔雀。
最恐怖的一节。
母爱无疑是伟大的,但也是令人窒息的。
这节应该是讽刺那些有“名校情结”的父母们,以为上了名校万事大吉,其实孩子如果不是那个圈子和阶级的人,就不要让她硬融了,否则真的是赔了孩子又搭上性命。
关键词:名校。
5.必须过动。
有点黑镜的意味了,未来,超现实。
好孩子住公寓,差生住鸽子笼。
可是鸽子笼里有美术,有梦想,有烟火气,有孩子最灿烂无邪的笑。
而公寓里的孩子,只会沦为一个又一个做题机器,按照父母设定的配置运行。
稍有延迟,就会被精准打击,即刻销毁。
所以,为了所谓的勋章活着的母亲,没有母爱,不配为人。
关键词:优质胚胎幸存,劣质销毁。
总而言之,告诫父母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吧,她在哪都会卷,她哪怕是学霸大学毕业大概率也会沦为平庸。
所以,我们辛辛苦苦把她带到这个世界,干嘛不让她开开心心体验一生,她来这个世上自然是享福的,不是来受罪渡劫的。
祝所有孩子都能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尽管不大可能)。
但还是祝他们开心活着。
正确的事不是比人头就可以决定的,每个人本就所以独立的个体。
这个世界再美好的同时还令人作呕啊真的拍出了社会的青春痛感,每个要面临高考的人无论几岁肯定都是经历过的。
有时候出发的时间太久了连我们自己也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只会想着我已经选择了现在而悔恨。
母亲与子女是最复杂的情感之一了明明是年龄差如此之大思想偏差如此割裂生活背景如此不同的存在却富含磁场交搓感,男权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爱己爱子女的割裂,把自己锁在家庭里,把孩子锁在爱的保险箱里,只有父亲是自由的好他妈的悲哀,上一次感叹还是上一次有女的不支持女性主义那次说女性穿着暴露吸引劣质男性 婴还分等级呢天呐现代社会还有分等级这种我真的会吐!
有时候觉得大家都是茉莉我也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或许是第一集的男孩;真的应证了某些罪犯悔言部分比如很多人白天不做好事晚上回去喂猫狗去领取爱心吸取情绪价值(罪犯回忆录里可以看看);还有基因劣质小孩这部分很像m国的电影;孔雀这个意向也很不错!
整体拍的很好,主要是剧本牛逼!!
传说中的“台版黑镜”。
看起来真的很窒息,父母对孩子十足的控制欲。
虽然现在已经过了中学生的年纪,但是仍然很有代入感。
感觉这个妈妈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如果说私制公章拿假成绩骗人是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改正,那吃不吃苦瓜、穿什么衣服这种小事也要完全控制吗?
还发现了一个bug,既然有这个遥控器,直接重开考试那天不就行了,第二次的时候就知道题目了,肯定能考高分吧。
第二个故事里的妈妈是可悲又可恨,被家族其他人看不起,被出轨的丈夫家暴和指责,但她不对这些伤害她的人反击,而只是把所有气撒给孩子。
平行时空本来就有点混乱,加上为了过审删减很多,衔接不上更乱了。
阿衍演技真的很好,给家教老师讲平行世界杀猫的时候,眼神看得我害怕。
最后的结尾挺好的,阿衍不用在学习、考试这条路上走到黑。
最后的最后和那个女生那里的结尾没看懂。
在前面两个的对比下,乍一看第三个故事还好,但是却是最有冲击的,一开头茉莉就跳楼自杀了。
妈妈是留美的硕士,却还是成为了家庭主妇,自己的成功使得对孩子的高要求似乎是自然而然了,但选择是自己做的,不要用“如果不生你们,我现在也是教授”这样的话来道德绑架孩子了吧。
这几个故事中,爸爸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都是缺失的。
过度的删减让很多地方都显得没头没脑的,如果能看到完整版应该会更好。
孔雀这个故事的设定并不新奇,但是孔雀好吓人啊,可能因为有“爱慕虚荣的人”这层含义,所以才选择设定为这种动物吧。
妈妈的转变有点太突兀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原本是关心孩子的,但是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就成了女儿可以变成孔雀但维德不能成为普通学校,好奇怪。
虚荣心真的是人永恒的弱点,没有条件硬要塞进私立学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是好事。
不是家长觉得“你不要攀比”就行了,没有和同龄人的共同语言、青春期的自卑心理,都会让孩子无比痛苦。
最后一个故事相对来说最宏大,但是也最让人窒息。
因为不是某一个家庭病态,而是整个社会。
所有妈妈们,从发型到服装都一模一样,“母亲”成为了她们唯一的职业。
一刻不能松懈,因为哪怕住了15年的家,也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被赶出去。
她们看待孩子,是骨肉情深的亲情,还是不需要带有感情的业绩的载体呢?
若娃是几个故事里最好看的主角,台剧的选角都蛮有特点的,不是说个个都好看到没缺点,但是个个都有记忆点。
很乖的孩子,只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就要被销毁。
每个故事的色彩也有很大差别,孔雀那个是相对来说饱和度最高的,色彩非常艳丽,包括家里的装修、穿的衣服等等(可能也是为了呼应孔雀吧)。
最后一个就基本上是大片的灰和白,有种空旷的冷感,让人害怕。
玲娜阿姨的那片森林就像世外桃源,像小彩蛋一样,其它故事里的主角也都在这里,喜欢画画的可以自由画画。
(气死我了,居然被查封破坏了)
标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纪伯伦的诗《论孩子》On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 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 却不能给予他们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 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去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正确的事不是比人头就可以决定的,每个人本就所以独立的个体。
这个世界再美好的同时还令人作呕啊真的拍出了社会的青春痛感,每个要面临高考的人无论几岁肯定都是经历过的。
有时候出发的时间太久了连我们自己也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只会想着我已经选择了现在而悔恨。
母亲与子女是最复杂的情感之一了明明是年龄差如此之大思想偏差如此割裂生活背景如此不同的存在却富含磁场交搓感,男权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爱己爱子女的割裂,把自己锁在家庭里,把孩子锁在爱的保险箱里,只有父亲是自由的好他妈的悲哀,上一次感叹还是上一次有女的不支持女性主义那次说女性穿着暴露吸引劣质男性🤦还分等级呢天呐现代社会还有分等级这种我真的会吐!
有时候觉得大家都是茉莉我也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或许是第一集的男孩;真的应证了某些罪犯悔言部分比如很多人白天不做好事晚上回去喂猫狗去领取爱心吸取情绪价值(罪犯回忆录里可以看看);还有基因劣质小孩这部分很像m国的电影;孔雀这个意向也很不错!
整体拍的很好,主要是剧本牛逼!!
Ep.1 妈妈的遥控器 独自养育儿子小伟的陈淑丽,哪怕早已离异,还是会被称作“纪妈妈”。
离婚时宁愿放弃所有财产,只要儿子的抚养权。
她是如此爱他,爱到要用遥控器一次又一次修改他的选择、挽回他的生命、重启他的人生直至符合她的预期。
Ep.2 猫的孩子 小圆妈也有一个儿子,叫钟国衍。
还有一个出轨多时、常年不归家的丈夫。
还有,子女的学历一个比一个优越的叔伯妯娌。
她以为,丈夫不回家是因为她没教好儿子。
当然,她丈夫也是这么指着她鼻子告诉她的。
为了让儿子成绩进步,她可以捂住眼睛不去看发生在眼前的惨案,对自己说:“钟国衍成绩好就好,成绩好就好”。
而钟国衍也是如此笃信的,只要他成绩好,妈妈就会开心,家庭就会和睦。
付出什么代价都好,哪怕是一只只小猫的生命。
Ep.3 茉莉的最后一天 林太太,林妈妈,她曾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她选择了戒指与白纱,成为高知家庭主妇。
但她却常常不能忘记她未选择的另一条路——成为高校教授。
于是,她将所有期待倾注于一对女儿。
恰好,大女儿茉莉又是如此争气,成绩优秀,乖巧听话。
一切看上去都是模范高知家庭的模样,直到茉莉从阳台一跃而下。
Ep.4 孔雀 方美琪是一个采茶女,丈夫刘景辉是个计程车司机,这两份工作自然不足以支撑贵族私立高中的高昂学费。
但她望儿女成龙凤,哪怕节衣缩食,哪怕努力伪装,也要坚持下去。
女儿刘巧艺如其名,在美术和设计上别有天赋,因此颇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但成绩和人气无法弥补经济上的窘迫,该来的危机还是来了。
只不过没人能想到,这会由一只孔雀引起。
Ep.5 必须过动 在一个性别分工极端明确,男女“各司其职”的社会,杨鹃是受政府认证的金牌母亲典范。
她曾经为国家养育了一个满分孩子杨若杰,可惜他早逝,成为所有人追忆的理想少年。
她的第二个胚胎杨若娃,远不如杨若杰那般杰出,如果杨若娃无法通过鉴定考试,她将被褫夺金质勋章,被迫搬出都心好宅,降格为底层。
这成了她的心头大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10集的篇幅讲述了5个关于母亲与孩子的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不同的夫妻关系、养育方式、家庭和社会背景。
最后一集甚至剑指政府,可惜稍显用力,竟直接喊出“母职万岁”这样的口号,过分刻意;配角玲娜和森林乌托邦的塑造也显得粗糙生硬;是个适合《黑镜》 的题材。
从第一集起,营造的都是压抑、阴郁、恐怖的氛围,镜头虽是对准5个疯狂母亲与孩子,我们却不难看出那镣铐和牢笼的轮廓——父权制下母亲与孩子共同的困境。
陈淑丽、小圆妈、林妈妈、方美琪、杨鹃,共同的身份是母亲,她们或是只身抚养孩子,或是丧偶式育儿,或是底层,或是高知,或是贫穷,或是富裕。
即便收入、教育、境遇不同,她们都无一例外地被困在母职囚笼里。
为什么陈淑丽将儿子小伟的前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
为什么小圆妈认为钟国衍学业优异能拯救她的婚姻?
为什么林妈妈致力于将林茉莉培养成另一个高知?
为什么方美琪宁愿拿自己与孔雀做交易?
为什么杨鹃为了保住金质勋章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对儿女?
疯狂的虽是母亲,但根源却在于母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
哪怕是最完整的家庭,如方美琪、刘景辉一家,父亲承受的育儿压力、自主性被侵占的程度也与母亲不具可比性。
所以才会有第四集的结局:方美琪用自己的生命与孔雀交换。
这是完全的悲剧,女性一直被父权社会训导“母亲就是要为儿女牺牲的”,现实中母亲的命运也的确如此。
当承载了一个生命的孕育,被血脉所联结,母亲很难抗拒那种天然的自我奉献的冲动。
我们很难厘清牺牲这一选择,有几分来自父权规训,有几分来自自然规则。
这是最残酷的一点,哪怕最终挣脱了父权社会的奴役,也逃不掉自然界的设定。
《妈妈的遥控器》1. 软软的台湾腔加上诡谲压抑的氛围,非常的摄影角度。
脑补,那个贩卖“如何造出成功的孩子”的那个男人也受过所谓“家庭教育”的摧残,心灵扭曲,转而利用别的父母伤害下一代。
唯一的暖色就是纪培伟与在图书馆遇到兴趣相同的女孩相处。
还有一个象征性反复出现的镜头,水杯里的丑陋诡异的模型娃娃。
如果我是纪培伟,会选择去死。
(胡来知道设定中死可以反反复复)2. “明天去补习,妈妈再带你去看医生”,看,学习先于身体。
但,紧接着一句:“待会妈妈煮粥给你喝”。
3. “我一定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对得起妈妈”,这句话从纪培伟嘴里滚得越来越溜。
4. 自私5. “妈,你还要我再死几次?
”自己死不行,唯一的办法——只能让妈妈死。
但不能这么绝。
6. 纪培伟和母亲如出一辙的擦杯子?
(崩溃的前兆?
)7.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应该自己负责,怪罪他人,太懦弱了,为自己的不勇敢找8. “你真的很怕你妈哎?
” 言下之意:“你没有爱我爱到可以为了我冲破一切。
”9. 大特写:抠指甲,眼睛,喝水,咬指甲10. 玄幻神秘甚至阴森:一个遥控器11. 第二次死亡,再见到小岚,哭得不能自已,长镜头12. 饭局攀比小孩的学习:爱的冲天炮,爱的撑下去。
滑稽又辛酸《猫的孩子》1. 打骂教育2. BGM:鬼一般的声音3. “肚子饿怎么跟这个世界战斗”4. “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希望我的孩子未来能有一点成就”5. 天花板炒饭,炒鸡蛋6. 平行世界 臆造 精神分裂 揍最后一名就可以的第一名(压力的变态发泄口)7. 妈妈把自己的脆弱和辛苦撒到孩子身上,孩子为了满足她的愿望选择了最简单也最粗暴的方法:施暴8. 如果在第一二集对妈妈的评价只是讨厌恐惧,到第三集就是心疼9. 小圆妈崩溃过后还要要自己收拾10. 小圆妈“老公辛苦了,饭都在锅里”,和妈妈睡11. 揠苗助长 “下次考满级分,否则很没面子”孩子的成绩是家长的面子?
明明家长受过一样的苦,知道有多难受,可为什么还要把这些施加给下一代?
恶性循环。
同病相怜。
12. 罗志葳:“要不是我考那么多零分,你们看得到这么美丽的夕阳吗?
”13. “你功课好就好,我管不了这么多” 道德教育已经不重要了吗?
14. “你先回去读书,不要理我,拜托!
” 猫咪成了小圆妈唯一的温暖来源15. 钟国衍会是疯掉的下一个罗志葳16. 最后被杀死的“猫”是妈妈?
17. 妈妈:吃是唯一的发泄18. 语言的伤害(师道)19. 永远不干的天花板像永远破裂的婚姻,把修天花板的责任全部推给小圆妈,怎么丈夫有钱不修。
到底谁是自私鬼啊。
20. 钟国衍的笑好神经质啊21. 父母在关键时刻的缺失:他们已经“旷课”了,却认为还没“开学”22. 离开离开离开 崩溃崩溃崩溃23. “我知道你很辛苦,可是你爱我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照着想吗?
为什么你看不到?
……”24. “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可以吗”和罗志葳如出一辙25. “那你干嘛生我,那我去死就好啦”26. 父母没有和孩子说对不起27. 妈妈:“我们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28. 猫猫生小孩,治愈了母子?
29. 每一个平淡的对话都令人瘆得慌30. 互相伤害?
31. “请以认养代替购买”《茉莉的最后一天》1. “如果那时候我可以帮她转一个念,现在她就会在这里和我们吃饭了”,可是这次帮她转念了,以后呢?
找找根本原因好吗。
2. 姐姐林茉莉跳楼自杀了,妹妹林可莉继续受“教育”,“连姐姐的份一起努力”3. “你也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样的人”,管别人怎么说干吗,管管女儿开不开心好吗4. “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哦,你生的时候有问过我们吗”5. 自杀是会传染的。
6. 只管学习,其他不了解,“我没有不关心小孩,只是我的方式和你的不一样”,嗯?
7. 出现《小王子》8. 妈妈和姐姐都叫茉莉?!
9. “跌”“不小心掉下去” 不接受自杀的想法10. 台湾电影有很多死者讲述的视角11. “茉莉复活了,您明天可以过来”12. 那些演跳楼的人要不要去做心理治疗?
13. 每次都要经过一个长长的阴暗的通道才能到达脑实验室。
14. “我是不是选错了?
”15. 林茉莉:“反正又没人爱我。
”《孔雀》1. 家长同意书:“为了专心向学”2. 只教会考的,其他什么都不允许3. 孔雀是人内心欲望的投射4. 可是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有症状?
“我对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发出过邀请,只有少数人回应我,她是愿意的。
”5. 学生要求恢复检查:学生已经被变成这样了!
被人的奴性耍了。
6. 那只孔雀是狗屎变态吗7. 房间的颜色很好看,但里面的生活《必须多动》1. “母职万岁”2. 墙上的标语具有讽刺性3. 孩子的衣服是一样的,母亲的发型也是一样的,母亲也是批量生产的4. “我可以把我的小孩教好通过他们回到住的地方” :苍天呐,孩子还这么小就已经种下了这样可怕的思想?
5. 白色其实很恐怖6. “这样我压力就不那么大。
好害怕妈妈去住鸽子笼社区。
”7. “我建议你不要太乖。
”8. 消失的父亲,没有父亲的角色9. 沉睡症:放弃求生症候群10. 妹妹也和哥哥一样在死前说了“谢谢”11. 又回到了刚开始的胚胎着床手术 145下12. 接产人说:“以后就辛苦你了,妈妈” 母亲们只是工具?
13.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制度是怎么来的?
是大部分人同意的”。
可正确的事不是比人头可以比出来的啊14. 若娃:“妈,你爱我吗?
”妈妈:“你爱我吗?
”若娃:“爱。
”妈妈:“好,那就够了。
”妈妈没有回答“我爱你”,嘶——五个故事的孩子都出现在了最后一集,不被分数定义“敬何医师 敬夫人 敬天赋 敬我们大家”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 两个世界都没有能容纳我的地方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那里妈妈杨娟:“没错,爱自己,总是有方法的。
”最后,是悲剧
纪培伟伪造成绩单,纪妈妈强迫他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否则就让他永远活在星期三,永远重复这一天,永远没有明天。
而纪培伟如果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纪妈妈就不会同意他去毕业旅行。
要么永远活在星期三,要么不去毕业旅行,两边都是悬崖,纪培伟毫无选择的余地。
明明纪培伟就不喜欢吃苦瓜,纪妈妈还要强迫他吃。
转自看完发的微博我是很不喜欢也不太会去看这种片子的,还有最近在看的《不完美的她》,一方面因为会有点害怕,一方面是太深刻看完会头疼…果然看完头疼了[允悲]一共四个故事,感觉最后一个和第一个最贴合剧的名字。
第一个遥控器的故事,会让我想起我和我妈对抗的岁月,她对我也是那么严厉,甚至想让她看一看问问她如果当时她有遥控器会不会用…现在长大了依然逃不出用我妈的思维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会想这样做我妈觉得对不对?
我妈会不会伤心?
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让她满意。
但是她现在也开始接受,父母要承认你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整部剧中,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都在讲母亲对孩子的教育。
其实一个家庭中,爸爸爱妈妈,孩子才会懂得爱。
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很悲观,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
从22岁到24岁,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身边的朋友都开始陆续结婚。
想让自己坚持住,如果没有想好,就不要结婚,结婚了也不要生小孩。
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都是无形的压力,一旦结婚生了孩子,这些无形的压力都会变成有形的,无法逃脱。
以爱为名,为所欲为,细思极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7】《妈妈的遥控器》:8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拦路癖”只是自恋,感动自己而已,有些南墙和弯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时往往南墙后有着豁然开朗,弯路尽头藏着柳暗花明《猫的孩子》:5分,创意低且极度拖沓《茉莉的最后一天》:8分,堪称《诡才之道》前传,“既然觉得自己最了解你的女儿,那你为什么要来问我呢?”剧作虽有瑕疵但情感浓度确实给得太足了。尹馨其实不太适合此角色,换成首个单元的柯素云会更好。《孔雀》:5分,跑题了,这样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寓言也太过老套了,可惜了谢琼煖和陈艺文这俩顶配演员了《必须过动》:8.5分,最佳作品,极度先锋且尖锐的表达,把原本无私的母爱给结构成一种完全的自恋和自私的情感。结尾一黑到底使这个单元达到了《黑镜》的高度。虽然略有极端,但矫枉必须过正,不是吗?
窒息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茉莉的最后一天,还有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比较有意思。最喜欢的还是茉莉的最后一天
新训女辅导长推荐的,恕我无法忍受这糟糕的摄影💩
魔幻且现实,有这些妈很难不抑郁
太长了,其实大可不必,每一篇时长都可以缩减一半。「妈妈的遥控器」和「茉莉的最后一天」不错,其他的很一般,有些演员真的太过用力了。找的资源有问题,好多集都一卡一卡的。
《孔雀》和《妈妈的遥控器》不错
必须过动:知道想表现啥,但剧情转折好生硬,且逻辑不通啊,都销毁了,前面哪来用来吓唬小孩的低收入者。怎么说呢,感觉为了配合大标题,小故事的剧情多少有点硬凹。孔雀:这都不算科幻,应该算玄幻了。茉莉的最后一天:还行,就是故事没啥新意。猫的孩子:根本没看进去,但扫了一眼后我大受震撼。妈妈的遥控器:也不知道这剧的编剧集体厌女还是怎样,都塑造的很讨人厌,二十岁之前看说不定有多些同感,现在基本很难共情了,即使仍然单身,依旧觉得里面塑造的太过激,失去了立体感。整体看下来也就第一个故事遥控器整体塑造的好些。五个故事加一起看下来就太.............现在突然发现,一个地区创作给的尺度大不大和能不能出好作品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尺度大的东西让尺度小的地区看到,初看吸睛,但看多了会发现打动人的还是更内核的东西
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意外,除了人名其实跟原著关系不大,但主旨是相通的,只不过感觉这种手法有点喧宾夺主,削弱了现实感。不难看,但也吹不爆。哦补充一下,黑镜既视感还挺严重的。
“选题有意义,但主题过于单一,故事性不够强,最后还烂尾。”很多评论一边说着这些问题,一边还给出四星五星,真不知他们的评价体系是怎么样的……亲子关系、应试教育这话题,这些年作品很多了,国内的《隐秘的角落》,韩国的《天空之城》,我感觉都比这部精彩的多。问题的根本在于全社会资源匮乏并且有限的资源与特定的身份绑定,行业丰富度不足,社会评价体系单一,身份等级意识严重,你不读书,你的出路在哪里?你如何谋求一个“体面”的生活?这需要全社会去开源,然后再谈家庭教育的节流问题。还有一点,再差劲的父母也是孩子变来的,这恰恰说明,孩子不是什么纯洁无辜的天使,犯不着过于自怨自艾——原生家庭的最大的不幸,就是让所有人都面目狰狞。话又说了回来,体制问题的解决,恰恰需要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去努力,而惰性比努力容易得多。
第4集over.看完两个故事 只感觉到无尽的压抑 窒息以及看完才发现是删减版 shit.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台湾女导演拍片子的通病?节奏拖泥带水剧情毫无张力,滤镜一加bgm一放,嚯又是一个MV
没看完,不打算继续,感觉把故事会的一些奇谈拿来简单拍了拍
第一集 又臭又长
目前看完三集,觉得第二集故事最弱些,这集女主好像宋祖儿和何泓姗结合体。
弃。又是噱头影片,营销号安利说台版黑镜,其实只能抓到一丝皮毛,其余一点都没有,反而台湾偶像剧的毛病更是拉低了制作水准,网飞加持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