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后半叶的北爱尔兰的一段混乱的时期。
阿伦斯泰尔在17岁时就杀了人.在那个混乱时期的爱尔兰,只算得是冰山一角。
但是,只是这射出的一颗子弹,就毁掉了乔的整个家庭。
凶杀发生时,乔还只是一个踢着足球的小男孩,他眼睁睁的看着阿伦一枪杀掉了自己的兄长。
当时,他的眼睛里充满的是恐惧、无助,而阿伦并没有对这个无辜的小男孩下手。
乔的父母都因此事不久去世,只有乔活了下来。
阿伦也因此蹲了牢房。
他们都步入中年后,电视台策划了一场关于两人的会面,为的是二人的和解(好像和湖南都市的《寻情记》有类似之处?
)阿伦很明白乔要的不是一句简单的“sorry”,乔也不会这么轻易的原谅他。
而乔面对摄像机也是紧张得不敢进入房间和阿伦面对面。
乔最终逃离了现场。
而阿伦被告知“乔是想杀你”之后仍然决定主动约谈乔以求得和解。
看来矛盾的和解并靠不住媒体,也许当事人的私下沟通会更加有效。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乔在准备复仇是别匕首的姿势和阿伦在影片开头时别手枪的姿势惊人的相似。
也许是制造出一种“复仇是永无止境的”的意蕴吧。
还好,是和解打断了复仇的恶性循环。
阿伦主动约谈乔之后,果不其然,乔不顾妻子的阻拦,还是想着报仇,在自己兄长被杀的旧宅(已成废墟)里再次出手,但刚开始不敌阿伦。
阿伦在打了乔两拳,压制住他的气焰后便收手,直说“enough”,表现出阿伦想要和解的立场。
乔不听,于是又打起来。
二人摔下二楼,元气大伤。
阿伦这才得以顺利讲述自己杀人的前因后果。
乔默默抽起一根烟,算是默许了和解。
回到家后的乔与妻子和女儿一起看电视。
女儿对他可爱地一笑,他一时呆住了,随后浮现出了僵硬的笑容。
对乔来说,他终于卸下了复仇的重担,选择了和解。
这在影片中是乔的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个笑容,改变了乔和阿伦。
阿伦搬家去了离乔很远的一个城市。
随着乔打给阿伦的一个电话,只有一句“We are finished “,也使得阿伦彻底解放了。
患有脸盲症的我在两人和解的情节把两人的身份看反了。
我以为乔是少年时的杀手,他长得比较凶残,而阿伦长的比较文雅,于是我认为阿伦是小时候的那个受害者。
然而后来再看,并不是如此。
果然外貌还是靠不住。
本片名为《天堂五分钟》。
原本是乔的伟大的复仇的五分钟。
却因为和解,双方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最近总在看这样的电影,杀人,为了宗教、政治和热血而杀人,结果越杀越痛苦,搞不好就成了被杀的。
这种事情在全世界任何角落,任何时刻,以极其相似的情景上演着,永无宁日。
影片的两位主人公被多年前的一场杀人案所折磨着,偶然的机会可以见面,逃避的不是杀人者,而是受害者,乍一听有些违背常理,但影片的讲述令人信服。
节目没有做成,却成了两人水深火热生活的导火索,一旦点燃,更难熄灭。
怎样才能结束这一切,奔往贝尔法斯特的Alistair Little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而当这一切真的结束时,来得却又那么突然,影片结尾,我们,和两位主人公一起,释怀。
影片开头并不太吸引人,但过去的事情必须要讲清楚。
然后,步步推进,两位主演的功力逐渐显现。
很安静的电影,带着我们周旋于两人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声语调变化。
开始时觉得Joe有些过于神经质了,可在那种事件的阴影下长大,怎么会不神经?
这是第一次看James Nesbitt的戏,挺过瘾,特别喜欢他下楼时摸裤子又去拽西服掩饰的小动作。
Liam Neeson的表演真是棒极了,他的戏经常是只坐在那里,不做声,或是看上去平静地讲述,但你绝对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不比Joe少一分。
这是一部平缓渐进的电影,即便是高潮处也平静得出奇,却能让你纠紧神经不敢呼吸。
而当一切结束,我们会一同体会释怀后的一身轻松。
最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人,独自站在街上,红灯过去,两旁行人走过,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走入人群。
时间不能愈合所有的伤痛,但是我们的心可以。
6月7日是Liam的生日,我以看他主演的电影的方式庆祝。
愿Liam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能过一个温馨的生日。
祝快乐,我最爱的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也许那痛苦会伴随你一生,也许只是在你的心中停留一段时间,当苦痛来临谁都无法自拔,也许时间会冲淡一切,那淡淡的哀伤是否会伴随着我们,不要让那苦痛占却你的记忆,每当你醒来眼前的景象应该被你可爱的家人充满,而不是仇恨和痛苦,忘掉记忆中的痛苦,那也许需要一个超越……
we're finished. 虽然知道结局一定是原谅,但仍然在看到熙熙攘攘的广场时,泪流满面。
片中的1975年,我们街上的老友即将出牢,因为参加了武斗,他被判了十年刑。
老友是哪一年发财的我不知道,但80s,他已经是我们街上最有“权势”的男人。
童年时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老友的厂子半夜拉铃了,那一串绵长、尖锐的铃声,在夜空中盘旋,那是老友召集他的手下打人的号角。
那个被一根绳子拖在吉普车后面,踉踉跄跄跟着吉普车跑在街上,眼球从血肉模糊的脸冒出的男人,以及跟在他身后不停摔倒的老母亲。
作为站在街上的看客之一,几十年过去,我仍然害怕半夜响起的任何铃声。
老友前两年死了。
不知道那个男人和他的母亲,现在都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那些像他们那样的人,如何与自己和解的。
我们从未有机会面对那十年,以及那十年后发生的一切。
大家都像从未受过伤一样生活,在时代的广场上熙熙攘攘。
英国片,一如既往地沉重,就是重得我看完后,我就一直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时间真的是能够冲淡一切么?
真的就能把内心的感情抚平,包括有的仇恨,有的爱慕,有的同情,有的低落,有的甜蜜。
有些是可以的,有些一定是不行的。
两个爱尔兰人:一个是杀手,一个是被害者的弟弟,三十三年后面对面。
说出来就这么一句话。
复仇么?
以牙还牙?
宽容?
凭什么?
那个妈妈,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她把满腔的抱怨和责任在事发当天就全部抛给了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大声问,“你为什么不阻止他(那个杀手)”那个弟弟就一直背负着这个愧疚整整三十三年,直到见到那位杀手?
为什么妈妈能这样?
我不想说任何赎罪不赎罪的。
这种话题太深。
两名演员的演技真是一流。
被害者的弟弟一直表现是狂躁的,而杀手却是出奇地平静。
人物的描写非常有层次地被剥开,直到他们面对面,打了一架,往S里打的那种。
我很喜欢结尾。
因为我的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关于北爱的片子,因父之名和风吹麦浪我都看过,前者的父子情更浓,后者的兄弟手足相残令人叹息。
天堂五分钟,个人感觉内斯比特的演技更棒,毕竟他是一个因为一场谋杀,整个童年与家庭都被彻底颠覆。
投入的观众一直都在跟随着内斯比特的情绪,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窒息的感觉。
在心灵得到救赎前,受害者的情绪自然是永远的仇恨。
而连姆·尼森扮演的施暴者因为尚有良知,一生生活在痛苦之中,只到受害者的一句“We are finished”,良心上的负担才得以卸去。
就象导演访谈时说的,这个场景可以被设立在黎巴嫩、巴勒斯坦、波斯尼亚等多个因宗教、政治而产生流血冲突的地区。
作为中国人,我自然也会设想类似的场景发生在中国。
虽然不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但我们的国家近年来令人感觉天雷滚滚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723动车事故以及很多公众事件,谁是凶手,人心自有公论。
但是,感觉这些凶手活的心安理得,在今后的余生似乎也看不到任何可能内疚的迹象。
如果凶手没有良知,那这样的电影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基础。
在艺术家的眼中,人都是有良知的。
但在我们的天朝,真的是这样么?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真的是没有良知的重要原因么?
《天堂五分钟》影评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这是一个叙述关于救赎的故事!
1975年,北爱尔兰在北爱尔兰自愿军针对罗马天主教平民的暴力骚乱中饱受着苦难和创伤。
当时年仅17岁的小阿里斯泰尔在暴力气氛的感染下也不由得加入了北爱尔兰自愿军,并且在一次针对罗马天主教平民的暴力活动中当着年幼的乔•格里芬的面残忍地杀掉了乔的哥哥。
随着骚乱的平息,阿里斯泰尔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而亲眼目睹哥哥被杀害的乔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责难和愧疚之下。
三十多年之后,一家电视台同时邀请长大成人的阿里斯泰尔和乔•格里芬出席一次节目录制,试图通过访谈的形式不仅还原事件真相,同时也希望两人和解。
但是面对弑兄凶手,一直备受心灵折磨的乔一心想要复仇,阿里斯泰尔也一直活在杀人的痛苦之中,两个同样备受煎熬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就是故事的主线。
1.论选择的重要性你的选择造就了如今的你。
当政治的导向是以暴力为主的时候,处在大环境影响下的孩童是最容易被蛊惑的一个群体,他们极力的追求自我的价值,想要做点什么来证实自身的存在意义,忙于工作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们究竟在做了些什么,他们连自己都自顾不暇,一旦孩子们走向歪路,除了大变故导致的成长,错误的理念会长久的根深在他们身上。
阿里斯泰尔:“在我们那个时代,杀一个天主教徒就是成为男人的标志,可以像一个男人那样走进就把接受大家的庆祝,那时候我身边的人无一不对我灌输这样的思想。
”过去犯的错,对谁的伤害更大一点,是觉悟了的施暴者,还是笼罩在内疚与沉痛中的受害人!?
阿里斯泰尔:“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看到我们的人抗争,你和朋友们从小就会选一个阵营,但我们不止是用扔石头来抵抗,我们开枪。
我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社会要做的,是在紧要关头阻止人们加入组织,因为你一旦加入了,就太晚了。
没有人能阻止你,没有人能改变你的想法,一旦你加入了,你会做任何事情,你会杀死敌方的任何人,因为那是正确的做法,一旦你们的人加入了组织,社会就失去了他,他需要听到的,是在他陷入前,自己这方阻止他的声音。
我这方没有阻止的声音,我们镇子上没有,我们住宅区没有,没人告诉我任何事情,只是告诉我杀了他是正确的。
”当你认为你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周围的人也都告诉你那是正确的,那么即便是错的,也会变成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阿里斯泰尔为了天堂般五分钟的荣耀感,牺牲了一生,背负了一辈子的包袱,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当媒体将两人再次联系起来时,乔错过了两次天堂五分钟的机会(杀了阿里斯泰尔),却最终得到了幸福的余生,错过的同时也得到了。
他们想要的真的是那天堂五分钟的短暂享受吗?
冲动之下毫无考虑与顾忌的选择还真的是会害人害己,作为旁观者,我们已经看到了,那稍有差池满盘皆输的局面。
影片中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让我们反思,每一个情景背后都在向我们展现人性,新生比仇恨更有意义。
2.仇恨与宽恕我们惩罚的不是别人,一直都是自己!
死去的人往往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永远是活着的人,母亲对乔•格里芬所做的一切无理由的漠视与责备,这在我们看来是在无理取闹,乔这样一个无辜者,因为母亲的这种行为,注定了他之后的命运轨迹,然而苦难并不止这些,他的整个家庭发生了巨变,父母相继去世,另一个哥哥也服药自杀,一个原本和睦的家庭因为枪击事件而土崩瓦解。
阿里斯泰尔:“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所不经意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它造成的威力有多大?
这就相当于一个负能量因子,它在不断的壮大、扩散,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就如同你在不经意间种下的一颗种子,你不知道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
有时候时间并不能抚平所有伤痛,它也许会让回忆变得更加沉重,但,生命仍在继续,当你选择放下沉重包袱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值得你珍惜的东西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明白失去了是多么的痛苦,所以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3.自我救赎一个眼神,一段为了虚荣开始的“纠葛”,成了两个人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疙瘩。
仇恨的起因,仇恨的起伏,冲动下的选择,宽恕了别人的同时也饶过了自己。
仇恨与宽恕,两个人最终都得到了救赎。
人性太过复杂,当问题已经存在,当问题影响了一生,放下仇恨是那么的难又是那么的容易,我们都需要得到救赎,想要结束一切,那就要学会放下,不要让太多痛苦占据你的记忆与思绪,放下并不是遗忘,我们只是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已,以欺骗的形式度过一生也是一种方式,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的更好。
政治、宗教与文化信仰,短暂的一生因为自我的意义而在一瞬间得以永恒。
乔:“我们结束了。
”就这么一句话,33年,两个人的解脱,33年的仇恨只为那“天堂五分钟”。
两个男人在哭泣,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同时得到了救赎。
电影艺术真正的魅力就在于看完之后你明白它告诉了你什么,我们在欢笑的同时会有所思考,有所成长,《天堂五分钟》的导演用略带诙谐和滑稽的手法诠释严肃的社会问题,整个片子的节奏和气氛把握的很好,清晰简洁,将冲突表现的恰到好处,带动观众的情绪,将主角们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故事编排和演员的表演令人信服和感动,这真的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
古董鱼2016.6月
前几天坐车,在两座城市之间的一条马路上,一只灰狗斜穿马路,司机稍稍减了一点速度,不幸,压了上去。
坐在车里的我,感到了车子强烈颠簸了一下。
我没有回头,但估计这只狗活不成了。
司机一路狂奔,开出十几公里之后,笑道,还好没被狗主人拦下,不然得赔一笔了。
偶然的事故很正常,冲动下的过激行为也可以理解。
然而,在这个时代,我看不到真实的忏悔。
所有对错误的反思,我只看见背后的现实需要。
药家鑫,我爸是李刚,还有众多在镜头前痛心疾首的被抓贪污官员。
只有表演,迎合大众的表演,拙劣到令人恶心的程度。
如果说还有一点发自内心的忏悔,那也是来自于失去的一切。
是什么,让所有的一切都如此虚假?
连姆尼森应该是很会选本子的演员,不仅塑造了孤胆爸爸的爆款,而且还有这种来自家乡的上佳小制作。
不过在本片中,连姆尼森确实是个配角,主角男表演的也是可圈可点,俩个人都表现上乘,最后看得人也是眼中含泪。
如果你也有个无法释怀的人,大概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当然看完后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那个解决的契机,心结依然是心结,无法打开。
电影非常明了简洁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爱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连姆加入了极端组织,向同乡的小伙子举起了枪。
事后三十年成为他的魔障,同样留下更严重阴影的,是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的受害者的弟弟。
因为年幼被吓傻在现场,导致妈妈的责怪以及接二连三的家庭的不幸。
对于加害者和被害者来说,都像是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
所以在电影中,两者有很好的镜像对照。
他们在本质上就像是一样的人。
无论是在行动之前照镜子隐藏刀枪的不安,还是见面前的颤抖和颤栗,这像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横亘在两个人的人生里。
记录是客观而冷静,所以也是让人感觉相当可信的。
对于男主来说,那么多年无能的阴影的笼罩,只有铁与血才能洗刷他的清白,才能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无用的男人。
而对于加害者来说,虽然面对媒体还是装逼说不会和解和道歉,其实内心几十年来的负罪感,是深深的需要来自男主的宽恕。
这大概是两个不幸的人。
电视台的努力终有失败了。
其实并不是他们尤其是主角个人的失败,而是电视台这种做节目形式本身的浅薄和肤浅,根本无法承载如此深刻的情感。
所以也算是失败的理所当然。
这是两个不幸的人,但最后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得以彼此释怀。
开始正式开展自己的人生。
但是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肯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因为片中的两个人,是通过相约到事发地,经过一系列生死搏斗最后才达成了和解,这大概是最终能够完全和解的方式的唯一一种可能。
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拥有这种幸运的,虽然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所以对于有着巨大心结的大多数人来讲,只能带着遗憾一步步进入死亡。
所以标题的天堂五分钟是小气了一点,那是过去的自我,对于和解之后的日子,每天都好像是天堂。
而大多数人都会带着一生无法告人的缺憾,无法原谅的悲愤,无法释怀的愧疚,告别这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世界,不过也不必太过自怜,其实很多人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样说来,这也算是两个幸运的人。
最近成龙的新片伦敦对决马上公映了,在搜索信息的时候发现影片是源自九十年代的一部小说,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北爱恐怖袭击问题,而本片恰好是以北爱问题作为背景,所以才看下来。
虽然中途有些无聊的感觉,好在90分钟也不是太长,而本片背后的人文思考也是令人感动。
简单的故事,33年前一次愚蠢的枪杀,施害人与被害者的弟弟如何在寻找救赎与自救中徘徊。
宽恕是最强大的复仇,这个看似太过伟岸的理想,在这里找到了一定的注脚。
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致命拜访”好莱坞,混沌“洗礼”后,再次回到了正轨,带着《死亡实验》的锐利同时又有着《帝国陷落》的深沉,历史的轮回、人性的赎罪好似仍旧是他作品的基调,这次他没有选择科幻、历史,而是回归真实,没有了噱头后的他好像更加游刃有余。
这也算一种成熟吧。
当然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公编剧Guy Hibbert和两个优秀的演员连姆·尼森 Liam Neeson、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编剧奉献了绝佳的故事结构,从开始那段略带忧伤的枪杀,连接到后续那场近乎不可理喻的采访,再到最后“天堂里”的五分钟都充满了创意与惊喜。
而两位演员,一个内敛、一个鼓噪,大量的特写给了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也造成了完全不能疏忽的困难,镜头中的两人长久毫无交集,但不管是那些说出来的还是没说出来的相互独白都表现得真实可信,一种绝妙的气场。
2009-05-31
值得满分。
好像很久没看这种处处透着“电影节参赛片”味道的片子了呢……作为背景的北爱尔兰问题还需要再补补课,看的时候一知半解的。
time will not heal
影片竭尽全力想表达两大主角的不安与内疚,但于看惯了大场面的观众而言,电影中杀一个人完全给不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而来的就是浮夸。
心理状态描绘得很棒 JOE那个角色演技很好
冷峻而克制,即使最后的打斗都显得异常压抑,镜头的应用着重纪实感,两个主人公的飚戏也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升腾
三十三年的光阴,要埋葬多少哀伤,才能解开一个心结。
英国式的阴郁和冷色彩,讲述一段33年的仇恨如何化解。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也许那痛苦会伴随你一生,也许只是在你的心中停留一段时间,当苦痛来临谁都无法自拔,也许时间会冲淡一切,那淡淡的哀伤是否会伴随着我们,不要让那苦痛占却你的记忆,每当你醒来眼前的景象应该被你可爱的家人充满,而不是仇恨和痛苦,忘掉记忆中的痛苦,那也许需要一个
not a good time for serious movies...
不好意思没看懂啊……
我low啦,就连为啥叫天堂五分钟都不能理解。
两个主演的演绎加分不少,演技都很不错啊。PS:辛特勒的名单里那家伙怎么都不老的啊!
扯淡!
剧情太慢了,,,尤其是前半段,让人感觉特别冗长,然后就是口音。。。听着挺不舒服。然后这个故事么,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吧,如果救赎是件这么简单的事,谁都可以犯罪。最值得称赞的是内斯比特了吧,演技真好。
粗看介绍说是谋杀,没想到是政治/宗教/文化谋杀,所以开头看的有点不耐烦和无聊。不过很快就精彩起来。结尾很突然。豆瓣剧情简介还是错误百出
解不開
我看到后来就觉得没意思了,还是那个捅人的镜头比较带劲点,是关于默默的赎罪的么,还是看七磅吧,恩,就是那样!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对白需要边筛边听,走神若干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