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一个乐迷放浪形骸的一段人生的故事,主题有些像《醉乡民谣》版《少年时代》,但给观众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传记电影,更像是由情感肥皂剧拼凑剪接而成
Great inspiration
很简单的历程:从音乐人慢慢变回普通人的那十几年。没有炫技、噱头和drama,一个一开始就可以猜到结局的故事。然而也是一个不会终结的故事。汉森-洛夫抓住了时间流逝中沉淀下来的那缕微妙的、无法言传的光。安静绚烂而毫不多愁善感。几近史诗。
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的
精准捕捉到了电音的气质,没有把传记片拍成平铺直叙的白开水。BGM真的是每一首都很好听,手持镜头的微微晃动很棒,年轻人的气质一览无余。这是音乐汗水酒精毒品的伊甸园。
@2015-05-26 23:20:49
看时感动得不行,但回味起来淡如水
fooled by the trailer. this is such a depressing movie. dj最終還是養不活自己, 曾經去蹦達的地方換了裝潢. paul看到現在dj都用筆電說i'll be damned. 回家把cyrill的畫擦了寫上日程. 眼睛卻還像年輕時候那樣水靈. 哭聲像小狗惹人心疼啊. 真的喪到語無倫次...
#GFF15# 72/100 把电子舞曲这种气质和电影融合得非常好,从男主角的切面来看法国21年的电子舞曲兴衰,有点《少年时代》的感觉,用时间、人物的变化让你感叹唏嘘,paradise & lost
以为有四个小时……
作为法国电子乐的一枚脑残粉,这种以90年代电子乐为背景,围绕小浪轻们的理想,爱情,家庭,还有音乐,人与人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对未来的彷徨与理想陨落之后的失落。毕竟不是人人都运气那么好,可以成为Daft Punk。
看到最后想哭,极富关怀,向MHL表白。特别自然主义,不特意打光,情节起伏很小,刻画人的自然状态。描写普通dj而不是daft punk这样的乐队,以人为核心,而不是进行音乐世代的宏大叙事,穿插的house和edm更像是点缀抒情。这是Mia哥哥的传记,她的视角亲近而深情(所以开头被要求听曲子的妹妹和后面博资考的就是她本人了)。唯一的大问题就是数字摄影机,室内成像太差,不知道为什么不用35mm。Mia姐姐以后拍什么我都看,继承手册精神的导演,而且很会选美貌年轻演员o(* ̄︶ ̄*)o(虽然这部看到gerwig我很出戏
跟屁虫觉得吧,导演的确是想表现生活的平常,而且她的柔意刚好也只能做到这样。音乐的话...(反正桂桂全程在一旁扭动得厉害,我吧,就喜欢那首She's a bitch?)对, 终于想起来那张脸是在奥利芙.基特里奇和锡尔玛利亚里出现过,要不然还真睡不着...
对不起 法国人的点我真的得不到。。。。讲故事的思路有点像boyhood 不过起码boyhood是有故事可以讲讲的
half liking half meh,like的是期待中的关键词*underground*garage*Paris*teens*,meh的是它有着典型法国片子的气质,但少了那口气,如此便落入平庸。行进至中段也过于凌乱拖沓,花了一周才看完。
结合传记与虚构,通过年轻DJ的音乐之旅和生活起落见证法国廿年间电子舞曲的兴衰,反映音乐感染下年轻的一代对远离其成长的市民环境的曲折探索过程。影片通过去戏剧性且跳跃的片段叙事切换视角,在参与和克制间保持平衡并中和狂热与忧郁的基调,摄影机在舞厅场景里精准测量空间的同时也与观众保持距离。
明明是音乐类型电影,用起音乐来却一点不克制;最糟糕的是背景音没有层次,把不同的场景混淆在一起,即便有意想表现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早就被无节制出现的“声音”入侵并且破坏了,音乐几乎没在参与叙事。所以我到底看了啥?只记得托马斯和盖两次刷脸失败,不戴头套谁知你是机器人。
跟随男主人公的脚步历经法国电子乐的90年代,叙事倒很平缓温和,女导演是阿萨亚斯的妻子。
电影一般。但能跟着体验的90年代流行的电子乐
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可取之处,Boyhood的结构却依然法国清似的不带一点鸡汤味儿,结局总结陈词也差了一大截。有些段落独具一格,本来期待的法国电子乐小历史也没多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