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Manifesto,反艺术宣言(港),凯特布兰琪:宣言13(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Erika Bauer,Ruby Bustamante,Carl Dietrich,Marie Borkowski Foedrowitz,Ea-Ja Kim,Marina Michael,Hannelore Ohlendorf,Ottokar Sachse,Ralf Tempel,Jimmy Trash,Andrew Upton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宣言》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宣言》长篇影评

 1 ) 不错的影像作品

因为是凯特加一星,否则词汇量这么大的独白可能都看不下去。

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想起孟京辉也是爱用这样的音乐,解释名词的概念,全靠演员演技和台词功底撑起来的作品。

观众肯定没法认同这宣言,因为它就在做着自己所否认的事,可以认为导演是在呼吁艺术家做更多真诚、灵性的作品,批判那些为了赚钱,自命不凡,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伪艺术家。

比起电影确实是适合放在展厅里的“影像垃圾”,但不妨作为一场行为艺术来看,比起没看下去的《歌声不绝》强很多,可以看出拍摄剪辑功力,观众看得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

我理解的是每个角色的转换都代表着语境,有象征寓言意味,即这话的口吻放在这人在某时的场景很合适,但也不能否认是为了拯救电影冗长单调的内核。

就是不知道大魔王为什么要模仿印度口音有点好笑,以及那个捡破烂的直接演个疯女人就好了,声音实在是不符合老头。

有些台词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字幕组翻译后。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大魔王说的话=正确的话)

 2 ) 关于《宣言》的只言片语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

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

”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

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3 ) 给看不懂的们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4 ) 宣言的化身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

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

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

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

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

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5 ) 宣言

在中国做历史类纪实电影是困难重重的,稍微不注意就过不来审核,稍微有一点偏袒,带一点感情色彩就会被喷子的口水淹没。

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往后估计如不是任务强制要求,是不会有导演乐意去触碰这类吃力不讨好的历史类题材了——哪怕是失败的作品也不会有,彼时,诸军只能天天在档期中寻找小时代之流的电影找喷点了。

想想也不是什么美好的景象。

 6 ) 一部“商业”的实验电影

出自加拿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导演,全片可以说是非常的有想法,达达宣言、道格马95宣言、未来主义宣言等等串联起来全片的情节。

90分钟的装置艺术展示丝毫不让饱看电影故意的人厌烦,妙在台词上。

在真实的场景之下,然后通过演员的演技,来把这些宣言然后先讲出来。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真实的场景加上虚构的宣言宣布, 好似一个虚无的存在一样。

比如说在一个场景当中是一个墓地的场景,然后墓碑前就会有人上去宣读悼词,对逝者的一些感言什么的,他却用达达主义的宣言来代替了悼词,因为平时就像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也是过场戏的情景,人们不会在意这些悼词的内容,然而他此时确弱化了整个的场景的仪式感,却将宣读的内容突出,因此让仪式本身变得极具讽刺意味,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它新鲜的点主要在于让人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接触到这些前卫的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这些思想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

在这在这之前应该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系的片子,据说是戈达尔之前拍过一部,也是类似于用宣言撑起全篇的样子,我觉得不会有这种力度。

你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凯特来主演这部片子的话,换一个演员来演的话,他会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的主演也只有凯特布兰切特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表现的话,才会有他现在的这种力度,这种力量能够直接传达给观众,直接给传达给所有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7.9分的原因。

除了主角有强大的吸粉能力之外,这部片子在其他的硬件方面依然达到了一般作者达不到的一个美学的标准,包括他的整个画面构图,然后主体主要是突出人物,对场景的一些设计。

包括他整个对演员的化妆的要求,12个角色是12个不同的造型,尤其是那个流浪汉的造型,可以说是非常的磨人的一个造型了,对于演员的形象该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改造,怎样的一个颠覆?

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

无奈的是的是我看的是一个插渣画质,也就是相当于流畅画质的一个版本,然后看了豆瓣里面的一些截图之后,那个对比真的是非常之大的,非常的让人伤心的一件事情。

 7 )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

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

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

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

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

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

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

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

《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

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

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

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

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

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https://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End—/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8 ) 所谓艺术

第一次看艺术电影,别出心栽的场景设置,非同凡响的拍摄手法,以及句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令人应接不暇。

虽然对其中所提及的主义知之甚少,然而凯特的表演功力和台词的艺术张力却牢牢地牵引着了全部的注意力。

导演的镜头带领着你去拆解那些台词,去挖掘画面中的细节,去反复咀嚼和思索。

于是,你发现每个片段都达成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从角色的设定到布景到行为再到台词,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回响。

这部影片俨然可为现代艺术入门指南,通过形象的视听语言,告诉人们何为大师眼中的艺术。

或许它们并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并不是被祭供于殿堂之上的天书,仅有少数人方能领悟真谛。

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你所认为的真实,任何一种崇拜都可成为艺术的基石。

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还没有结束,或许当我完全熟知了那些主义那些理念,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还会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

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应当如此,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底蕴,它地为你打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9 ) Do the acting excessively, but don't act

When there is a shortage of genuine urgency -- political or aesthetic or otherwise, an established artist makes art by finding an established actress to read out loud established art historical texts, and calls it manifesto.It doesn't seem to be self conscious of the irony of its commercial gloss, bourgeois opulence, stylish artifice. Is there a manifesto that does not manifests anything new, raw, or real?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makeup manifesto? Maybe there is, in the kind of art world establishment we have. Maybe there isn't, there are only make-up artists -- there is apparently an army of them here, who are the true artists of this artwork. I used to think it is bad enough for us today to have only dead manifestos. When Julian Rosefeldt bring them back to life, I see zombies. Now I regret.The ticket money I spent on this How Art Museum exhibition: what a regret also. How Art Museum, like many of those newly established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is country, thinks that having a "creative" name makes it look more creative. It does, but this "creativity" has as little to do with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as Julian Rosefeldt's "Manifesto"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manifesto.This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a manifesto exhibition) of How Art Museum, along with a design exhibition elegantly titled "The New Creative Future of Chinese Design," and a shop almost the size of a whole exhibition floor filled with arty merchandise, appropriately named "art derivatives", by Jeff Koons, Murakami Takashi, Xu Zhen, Xiang Jing & Qu Guangci, and their wannabes. Outside the shop is the namesake hotel filled with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by even worse artists. The museum requires all visitors to exit the museum into hotel's third floor (then to its tasteless lobby), instead of the museum entrance, so that we have to endure this exhibition outside the exhibition. Unlike Julian Rosefeldt, who does have his own merits in art, which I do not bother to mention here, this bright new How museum seems to be desperately assembling and manifesting ever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the art world, and from its beginning we've learned that all it wants to do in the future is to assemble and manifest more. The only problem left for them is how.

 10 ) 不是影评,个人看法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的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

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

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

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

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

比如,葬礼上反社会反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

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

以上仅个人观点。

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宣言》短评

导演本身学过建筑,所以场景的设置和对摄影的安排都比较合理。但是这件作品作为电影本身价值不是很高,所谓的不要靠说教结果全在靠说教也很是打脸。凯布演技很撑场子,不过化妆更是神来之笔。居然和卡罗尔是一位化妆师,想说我爱你!

5分钟前
  • 独孤一鱼
  • 还行

我只是個小粉絲來看偶像電影,為什麼這麼沈重?在電影中又回憶了一下20世紀藝術運動史⋯⋯

9分钟前
  • 梵 φαν
  • 还行

艺术论文演诵时刻

12分钟前
  • Pam
  • 还行

考验台词功底的时候到了!否定了一切以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不懂,也许导演也没想让我懂……

16分钟前
  • 东北偏北
  • 还行

搞笑呢

21分钟前
  • 𝚁𝚊𝚔𝚞𝚢𝚘𝚞
  • 较差

太文艺了~

24分钟前
  • 丙十二耗叔
  • 很差

努力想理解她在说什么,失败,沦为12段英语视听材料😂形式很有意思,大魔王表现力惊人,气场强到让人忘记呼吸。印象深刻的是饭前祷告和人偶师。

29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这些台词要不是导演喷薄而出的愤怒,写起来得多费劲啊……

30分钟前
  • 夏予川
  • 还行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34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Here are the multiply manifestos about the art the god ,from mordern time or western. 艺术宣言 虚无主义 否定一切:“Nothing is original,Electric strength and speed are the art,If you can transform,you are an artist,Art is the thing forever beyond understanding,No one have rights to judge my art,...whatever socalled artists now are all experimental. ”

35分钟前
  • GemsBokMaze
  • 较差

已拷贝剧本细读

37分钟前
  • aldon
  • 推荐

天啊也太不适合认真看了 真的会看走神 如果不是大魔王估计都没有勇气看下去 导演真的在很认真的做美术做化妆做各种讽刺暗喻 形式感远远高于内容

41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较差

"film installation" @Park Avenue Armory。13个短片同时放映,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分别是受20世纪不同流派艺术宣言启发而写的故事,情节与台词分离,动作表情按情节走,口中说的却是与情节无关的宣言。间离感、每个故事与宣言之间似有似无的相似性(宣言的极端化、带起的情绪)、宣言在空间中的重叠…

42分钟前
  • SuRReALismMa
  • 力荐

虽然部分宣言方式基本就是我最烦的画外音,但谁不期待看到Cate Blanchett开始她的表演呢?

4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一人分饰12角,演技炸裂,表白女神

49分钟前
  • StanlyGK
  • 推荐

既无演技也不真诚。

54分钟前
  • vivi
  • 很差

有布兰切特居然也会看不下去。导演好像特别喜欢对称画面上帝视角啊, 可内容完全空洞无物, 简直令人反感。70分离场。2017JIFF, 0504 CGV전주

55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较差

似乎是某种革命一切的宣言,尤其革命艺术~~~但是基本没看懂,那些念经一样的宣言我基本一个字没听进去,标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要不是还有凯特大魔王看看,吾等屌丝真的不适合看着玩意,收工~~~~

58分钟前
  • 画瞳
  • 较差

#8thBJIFF# 当装置艺术确实可能不错,但是用电影的标准来看就实在太无聊了,除了还算有个数据库电影的方法可以谈一谈,不然真的是想弄死导演了。要是都有结尾段Dogma95那么好玩该多好。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3,过于说教。上帝视角,一个愤青的呓语,措置的达达,只给凯特演技予赞赏。

1小时前
  • 欧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