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
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动荡的时代,民众的离乱,广播里关于国军告急的讯息点出了山风欲雨的慌乱。
然而,当年的电台是这样的调子吗,编剧啊!
请你看看老电影,翻翻历史书吧!
父亲死去的消息并没有让因为隐情而寄宿在外的二女儿小菲有任何感觉,在旧时代,子女从父,所以逻辑上小菲理应奔丧,守灵,哭丧,然为了胡编故事导演制造了生硬的理由。
造型甚至超出了叙事,姐妹的相见像一个诚实,黑色的姐和浅蓝的妹一看就知道他们的距离,豪宅的灵堂和摆设都是导演的审美情趣而和老式家族的礼数毫不搭边。
导演简直自说自话,父亲之甍,还在七七,怎可能红花上头?
这种纰漏在大户人家绝对没有可能,这种不懂规矩在上层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为了营造心念里的奢靡,导演用了她现象里的所有视觉因素,可是味道不对,他们应当好好看看民国时期的电影,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这部戏的编剧显然没有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
编剧一直是中国电影的欠缺,而演员也往往和他演绎的时代脱节,犹如一堂旧时代的布景里加进一些莫名的时尚元素。
技术的进步让摄影成为玩虚人们的法宝,臆想里旧中国的糜烂又时常让他们构筑起想当然的纸醉金迷。
念遗嘱场景里的那些蜡烛真的叫不伦不类!
华人导演应当好好学习民俗,看看韩片里的古代!
导演自认为找到了表现美和人物心情的方式,头花代表的意念,然而,为了意念却忽略了叙事的人文状态这是得不偿失的。
搞笑的是导演还说:李家小姐的露面要挂着谱。
自己都没有谱,要演员怎么靠谱!?
,其实任何阶层都有自己的格调和做派,那些灵堂上的对白充满小家子气一点大户礼仪和风范!
这样的不合身份的对白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当代的华裔女演员我相信人人演得好下三烂和泼妇,可要演出大家闺秀可能还缺火候,女演员里周迅是不错的,那种单纯、可爱的模样超越了她已经并不年轻的年纪,值得一提!
剧情编的也漏洞百出,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况且,那个念头倘若如此放浪必然会被底下人和自己的阶层诟语,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导演用了很多旁白注解剧情,可惜当你仔细想想人物性格和事情发展的逻辑会发觉这种刻意的诗意是多么滑稽。
姐姐第二次拉妹妹回去和目睹姐姐缨子和黄先生做爱后设计的剧情(和黄牵手的旁白)是多么的牵强和造作。
同样,为了这种情调导演加了姐妹共舞的戏,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妇道人家不考虑未来却依旧浑浑噩噩有些奇怪。
这样的剧情不过是为了导演的诗意,可惜选错了年份!
三角恋爱往往是编剧制造争风吃醋戏剧冲突的最好方法,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于是。
剧情注定有着轰轰隆隆的爱情。
常识告诉我们即便是拆白党也不会在自己的猎物前拿出一大堆照片来炫耀自己的劣迹。
我实在看不出黄先生有什么必要自己湿手沾面粉,姐姐缨子和小菲和黄先生的这种不三不四的关系我看是导演迷糊时的演义,从《西洋镜》到《美人依旧》导演明显地退步了!
恶心的对白和生硬的剧情支撑着影片的后半部。
编剧王斌和Michael Eldridge(美)连中国简单的旧式伦理都搞不清,老爷和佣人有染并非西方情妇一说,收归偏房的大有人在,不明白为何要送走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绝对不符合中国人的人之常情。
在旧中国的大家庭这种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是一部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人文背景一无所知的人编造的电影,它和中国无关!
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烂的电影之一。
虽然《美人依旧》中有我喜欢的两位演员,不过这部电影是糟蹋了王志文和周迅的演技,所以,演员没有好本子有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
同样,虽然影片一直以爵士乐营造颓废和奢靡的风味,不过总是生硬的加入始终游离于剧情之外。
中国文化正在被这些人糟蹋、强奸。
这是文化的不幸!
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不幸!
【附录:影片资料】《美人依旧》2005中国导演:胡安编剧:王斌、Michael Eldridge(美)摄影:Scott Kevan(美)作曲:Sasha Gorden(美)主要演员:周迅、王志文、邬君梅、卢燕制作投资:中影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美国Media Asia, Inc.推荐指数:垃圾电影(艺术性0,可看性1)2005年2月23日 星期三 6时48分 中国元宵节早晨此文首发于网易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很久之前在病床上看的影片,刚刚翻到当时写下的感受,搬了上来.一部关于在亲情和爱情中挣扎的影片.最初是因为对姐姐所拥有的而嫉妒和误会而做出了使三个人都痛苦的事情。
是嫉妒?是自尊?是生来便坚毅刚强的性格?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的女人,眼中便只有爱情,忽略了妹妹的感受,但最终仍旧选择亲情。
让人不禁疑问最初强烈的爱情对于她究竟有多重但抑或是这女人的感情到这种时候便变的隐忍?
男人成为配角,爱情不是主题.喜欢周讯在电影里的装扮,无论是前期清纯形象,学生装,帆布包,杂乱却显得独立倔强的头发,那样真的很漂亮,标准的美人胚子,还是后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人觉得惊艳,浓烈的妆容,合身的旗袍,勾勒骨干的曲线,这样的人走在战乱的旧上海的街道上与它沉重混乱的颜色,对比鲜明.故事情节似乎简单而老套,结局仿佛成为颠覆性的搞笑
看了《美人依旧》,感觉海报比电影内容吸引。
硬照还是有想象空间。
旧时代蛇一样腰身的年轻女子……多少人梦中的期盼。
原以为电影会很激扬,豪门遗产,共军进城,在事业和感情上都充当赌徒的潇洒男人,两个有姿色的女人……没想到竟然是如此平淡,如同一杯贴了贵价的山泉水(其实是自来水)。
电影风格无疑是唯美的用心的,剧本却还是硬伤,角色塑造也让人无法体会: 什么大家小姐?
老父去世才几天,就穿红着绿了,还帮着妹妹梳妆打扮,一边是丧父的凝重,一边是迫不及待的欢娱。
大小姐没有一点大气风范,倒是家里的老妈子有见地,句句都是金。
连女佣也胆敢和大小姐耳语,真是一家亲了。
二小姐本是有志要做女医生的学生,该不是柔弱的小家碧玉吧,怎么就不停地在观众耳边念念叨叨欲断未断的奇怪的柔肠话?
穿了暧昧的桃红大花的衣服还套件旧校服回去上课?????
对于从前,就只是反复说母亲被送走,羡慕姐姐漂亮,这么简单的人生?
因为一时之念就生了嫉妒,去抢姐姐的情人?
既然是准备逃亡了,怎么没几个人是仓皇的神色,反而都是隐士的悠闲做派?
连学校的学生也一个不少地安坐等上大学的考试?
政局都不稳了,还顾得上什么法律条文,非要签那么一个名才能掠夺财产?
(太平盛世就怕打官司,乱世里面贪婪的自顾逃命的人还想做君子?
) 妞妞折花自带,多少有点勇敢,但从何时开始有这心思的呢?
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子即便是生理上成了女人,政治触觉上也不会转变得那么快速吧,突然就觉得进城来的是清新的风??????
《美人依旧》不是现实的三角恋,是离越现实人世的爱。
爱,如梦,都是美的。
放在心里很久了,看完《美人依旧》,我只想说——C’est la vie。
我很庆幸,我是可以骄傲的讲“C’est la vie”的。
我想,这世界上的语言只有法语,可以把“这就是生活”讲得那么美好而无奈。
我曾经每日都犹如吃饭睡觉一样朗诵这样很美的语言。
我依然爱着那让我着迷的语言,并将永远爱着,即使我已经不再像那样的吃饭睡觉了。
我爱过的东西,从来都不会不再爱。
我只是喜欢,把那些我一直爱着的东西深深的葬在心里。
我是个记性不好却忘性不大的人,总会记得那些年代久远的东西正封存在记忆的哪一处角落里。
也因此,我是个重情义的孩子。
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等我不是孩子的时候,我是否还会如此的看重情义。
虽然,我不大会忘却和不爱。
但是,我是个懂得离开的人,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不会过期的道理。
所以,我做事从不后悔。
听人讲,人一辈子,前半生不要犹豫,后半生不要后悔。
我知道,我不得不努力的做到,整整一辈子都不要后悔和犹豫。
我一直坚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其他的女孩子是不同的。
而我所坚信的特别绝非是浮华的出众(若是那样,我实在是再普通不过),而是心底一份简单而纯粹的不凡——我小心的呵护着我的特质,并为此付出了太多连我自己也无法估算的代价。
我必须被迫直面那些纷纷扰扰的非议,我也不得不忍耐有如芒刺在背的嘲讽。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贴上“清高傲气”的标签,我只是会不那么感到委屈,而是耐心的去证明一张高傲的脸和谦卑的心对于我的意义。
所以当我看到,小菲在绝望中还那样想着——“我是特别的,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
绝对不能软弱,不能软弱。
”即使当她发现,这多变的世界,动荡的时局和她曾经如此看重的学业顷刻间好像都失去了分量。
我想,这世上每一个女子都会在内心底这样对自己讲的。
因此,我想,从今天开始,我要坚信的是,我们这些女子如此的特别。
我不仅要更好的呵护属于我的特质,更应该去存有一颗更为宽忍的心。
太多的人曾告诉我,我是需要一个能够包容我的人陪我度过一生的。
我信。
我知道,我的特质确是需要人给予我莫大的宽忍。
只是现在,我觉得自己亦要拥有一颗更为宽忍的心。
也许,这比找到一个宽忍的心更为容易。
因为寻觅并不代表存在,也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简单。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边。
美人呐,你是一路的错啊!
那英雄他们是错了一路。
何必伤感情。
”那个躺在教堂的老妪操着一口听不出是什么戏曲的腔调,对泪流满面的小菲念叨着,如梦呓一般。
也许,只有这样迟暮的美人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唏嘘感叹。
“你真年轻”,我对片子里这句出现了数次的道白才算是读懂了。
“你真年轻“何尝不是一句讽刺呢?
而更为讽刺的是,我们常常却以此为莫大的夸赞。
是的,因为年轻,我们错了,错的很糟糕,让我们在渐渐没顶的泥潭里挣扎。
“爱是不能随便的”,即使我们还年轻。
导演胡安说,“那是个让人爱慕但不能靠近的男人,在两个女人中摇摆不定,以不结婚为不伤害,只要不选择都好或者把选择留给女人。
”片中的黄先生,“他可以很天真,很风趣,甚至是很滑稽,他也可以非常庄重,非常优雅,非常伤感,他可以让你觉得如沐春风,也可以让你不寒而栗,他有很性感很蛊惑的笑容,只是这样的男人该是女人的深渊吧。
”即使如此,我依然非常理解片中所持的对男人包容理解的姿态。
描述了女人的情感无奈,自谋出路,却记录了男人的优势、迷茫、脆弱或者逃避—。
我是理解的,真的是理解的。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大男子主义的心态。
也或许,我以为女子更需要的是自我的救赎。
尽管,对于男人,理解和包容有时候意味着对于女子的残忍。
然而,怨妇,老妇,弃妇却真的似乎不太能引起我的同情。
让这世上的好女子少一些自怨自艾,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吧。
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或为了谁学会宽忍,仅仅是因为——C’est la vie.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
喜欢里面的一些些话:我错了,错的很糟糕。
我是特别的。
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有过去,也会有家庭。
女人是珍贵的。
我总是狠不下心来离开什么人,所以老是有麻烦。
蛮横的眼泪,不一定会让自己得到满足。
无论什么理由,爱是不能随便的。
爱是不能随便的,明白了的永远是过来人,从来都是这样。
女人就是太聪明,不肯忘记,又不肯原谅。
女人写给女人看的戏,我一直喜欢。
这部也是。
周迅总是拍女人导演的戏,演的真好。
妹妹与姐姐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姐姐是正室生的,是公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意是华贵不已的。
妹妹偏偏不巧,是老爷与佣人私情时,不小心孕育的种子。
慢慢就长大了。
妹妹小的时候,总是学着像姐姐一样的态度和方式,却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同。
在老旧的观点里,她一直是偏的。
若是男孩子会好些吧,在重男轻女的年代,恰恰相反,她是一个女孩儿。
和妈妈从小呆到大,在破旧的民房里,老街坊日日问安。
学习刻苦。
要强,有一帮小小的姐妹淘,挺无忧无虑的。
其实这电影最主要的是黄先生。
他和姐妹花,那纠结不清,暧昧不已的过程。
他两个都爱,两个都不想伤害,却同时伤害了两个人。
男人啊,千万不要贪心啊。
那条险境像蜿蜒曲折的小蛇道,绕着绕着把你绕迷糊了,你就折在那不知不觉的途中。
妹妹第一次看到黄先生就有一种亲切,两个人演的太好了。
传神而深刻。
但不晓得妹妹对黄先生的这份爱里,有没有带着小小的报复和嫉妒,终于有一次,你有的我也有了。
终于有一次,我不签字,你就什么都拿不到。
而姐姐,其实也是纯洁善良的。
她不为财产,只为了和心爱的男人一起远走高飞,幼稚的以为,两个人的世界,黄先生才永远不会变心。
永远爱着自己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妹妹去和黄先生做了断,真心的为了姐姐好。
只听她说了一句:姐姐真的爱你,你要好好对他。
即使自己也爱,即使有更瑰丽的资本,也会放手。
而姐姐,凭着他频频眺望窗户走神,凭着第六感观,凭着在他的住处看见两人在一起,她也全明白了。
她的梦想终究是梦,现实里,我们总想完美。
却总是遗憾的心碎。
越是心花怒放的等待,越是伤侵的深,血流的多。
这就是生活和爱情,女人的世界总是有那么一点狭隘。
大多数是在年轻的时候看不清,在老的时候看清方顿悟,却太过于晚已。
妹妹坐在教堂,老妇的角儿特别出彩,唱了一出清戏,委委道来这年轻时泪水的不堪。
你太年轻啊。
你年轻,你有资本,任何爱你的男人,是为了这娇好的年轻面孔。
即便是黄先生这样的人,也抵挡不住你的诱惑。
可你太年轻啊,太年轻,太年轻。。。
老妇继续睡,插着一朵花,白天就在赌场玩乐,想必少年也是一位美人。
可风烛残年。
还剩的下什么呢。
黄先生走了,没带着那个小佣人。
只是在她耳边轻语几句,想必他是一个极温婉的男人。
连下人都舍不得伤害。
一切都是错的吧。
但是结局还是好的。
姐妹俩明白对方的心境,唯一的亲人总是牵着某块心头肉的。
即使再错,黄先生不在了,也就没有错了,和和气气的,又团圆了。
这是个悲剧吧,前前后后看不到快乐,但总算是安慰。
你真心的去对待的时候,结果总不会坏,人都是有心灵感应的吧。
就像姐姐和妹妹。
美人依旧。
很好的名字。
我们在生活的路上,有太多坎坷,总想找个伴侣诉说,寻来寻去,竟是一个他。
异性的身上获得的安慰,真不知是真是假,却总是让自己这颗飘泊的心有安定感。
也多多少少开心了不少。
于是认定这个人,却在年轻时固执的以为他是爱自己的人,却不想人家心里只是要爱你的现在,你的过去,不包括你的未来。
我们都是佳人,却无法看透,缠缠绕啊缠缠绕,还是走向了分离的那道路口。
爱是没有错的,永远都是。
错在人的自身。
我们太贪婪太懒散。
太想不劳而获,太想一步登天。
你获到的果子谁来种,你迈步的天梯谁来造?
三毛的诗说,只怪当时年纪小。
现在的我们,其实还好,没有了他,也还好。
这个世界,永远只有自己才重要。
海棠依旧艳,美人也看似依旧,可那高高扬起又被狠狠抛落的心,是否也一如初见呢?
男人女人如此不同,时代的因素、各人的性格还是命运的捉弄?
爱,是不能随便的。
影片中姐妹终于真正的相知相伴,现实中怕是挫骨扬灰也难以回头吧。
文艺性质的片子,极易让人看完不知说什么好。
尤其是这部片子的结尾,很像样板戏,配上稍显沉闷的主题,有点不知所谓了。
两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上两个女人。
故事是落入俗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是不重要的。
这部电影,是属于女人的。
妹妹小菲是父亲与女佣的私生女,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无法得到承认,只能在父亲魂归天国之后才被允许回返故里。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认命,对照母亲的一生她不再愿意受人指使,重蹈覆辙,于是拼命学习争得奖学金为得是能够成为一名女医生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独自居于母亲的老宅中,腐旧的木板,昏暗的光线,看得见粉尘的坠落,空荡荡的屋子里光和影特别的多,那是深重的寂寞和孤独。
那座老宅给她的是整个压抑与失落的童年。
她常常怅然地想起自己的姐姐缨子。
她羡慕姐姐,因为她拥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一切,被承认,被呵护,她在成长中所缺失的一切姐姐统统拥有。
同时,她也是爱姐姐的,那是无法割舍的来自骨血的亲情。
当姐姐提出接她回到李家时,她最终应允。
那个下雨的黄昏,她撑着雨伞,一步一步走进李家,手指轻轻地叩响正门,生命与失去的岁月再度相逢。
彼时的姐姐已经是成熟而风情的女子。
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冷艳妩媚。
初时她会接纳妹妹只是为了能够尽早地处理父亲的遗产然后与爱人远走高飞。
姐姐并非贪图财富的女子,她的全部心念只系于那个叫黄先生的男子。
在她的臆想中如果她和黄先生远渡重洋就等于去到了一个再无纷扰的世界,两人便可永远厮首了,这是姐姐在爱情中的天真与美好。
只可惜这个男人最终也没能给。
可她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个妹妹的一份无法舍弃的情感,她教妹妹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教她如何跳舞。
午后的阳光丝丝缕缕从窗户缝隙中透了进来射在地板上,姐姐脱下自己的碎花外套给妹妹穿上然后她向妹妹伸出手。
两人执手在地板上旋转,笑声在阳光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暖意,妹妹的声音响起,她说: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
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温情的画面。
姐姐第一次带小菲出席晚宴时,她的头发高高挽起,粉色的花朵在黑暗中盛开,紧身绣花的旗袍,然而她只是站在原地张皇地不知所措,黄先生远远地看见了她,他走向她,邀她跳了一支舞。
他在回家的路上邂逅正在文具店里挑选书包的她,他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从箱子里找出书包送给她。
她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就这样,牵扯出剪不断的纠缠的情缘。
纵然她如何想主宰命运,最终还是深陷在情欲的旋涡,无法自拔。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她们并不清楚她们爱彼此的程度,无法割舍的亲情,漫长时光中生长于内心深处的对彼此的怜惜。
可是,对同一个男人的爱任谁都难以摆脱,彼此拉扯。
然而,时移世易,国军告急,民众四下逃亡,黄先生在拳台上落败,他在码头等待姐姐缨子,然而等来的却是李家的丫鬟,最终,他只能一个人黯然地踏上逃亡的路途。
曾经的恩怨,爱情,嫉妒,报复都化作一阵烟尘,无法追溯,守着当下的时光,纵使旧境不再,然而美人依旧,只是,这美,再不是旧时的美了。
胡安的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关乎女人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听周迅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周迅的声音,让人心静,特别是从那种古老的画面安静的缓缓进入你的耳朵里再流进心里的感觉,更让人喜欢。
瘦弱的身子不禁想让人搂在怀里,那种民国时期上海女人穿旗袍的独有的气质与美在她身上像熏香一样萦绕。
周迅站在镜子之前,渴望亲情,渴望爱情,感觉自己得到的时候发现原来最终还是要被抛弃。
她缓缓拿起那朵红色的花别在头上,对自己说:我姓李。
所以当她和黄先生见面的那一瞬间我就仿佛看见了她后来向他靠近的脚步。
周迅的旁白贯穿电影的始终,音乐缓缓从心上淌过,不知不觉间,电影就结束了我不喜欢多情的男人,尤其是有魅力的多情的男人,这种人最伤女人心我周围就有这样的男人,他们会对你好,像爱上你了一样,可是当你觉得已经爱上他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可笑的是一厢情愿。
让你不知到底是他多情还是你自己多情。
这好像与电影中的黄先生不太一样了,因为他对这两个女人好,徘徊其中是因为他爱,爱她们之中的每一个。
一个美丽多情,一个年轻善良,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
幸亏谁也没有和他在一起,如同一句话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衬衣上的一颗纽扣,而红玫瑰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
可能她们都没有成为黄先生身边女人中的最后一个,可是却最深刻,我喜欢这个结局,美人依旧
镜头旖旎,周迅漂亮,故事却是罕见的恶劣。
旁白极端松散,思路六神无主,晃晃悠悠,前言不搭后语,像初中生的日记,像方文山的歌词,像梦游。
我怀疑导演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广电总局的剪刀手们下的毒手。
原本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大雪封山,我的窗外是乡村的雪景,房子又仿佛空中楼阁,王志文和周迅站在面朝大海的阳台上看邬君梅的时候,我的房门被敲响,她披挂着一身的风尘出现了。
我一时分不出是在戏里还是戏外,混沌的感觉非常美好,所以给四颗星。
为了表达一些东西有点自说自话
不好看
闷片,还记得当年是在电影院看的。。把如此年幼的我闷得。。。但隐隐又觉得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很高端。。原来我那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装逼了
她最终没跟黄先生走,另一种角度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2005.11 复仇的痛
这电影怎么假眉假眼的呢?小家子气的很哦。
要不是周迅,就只能一星了
四颗星,也许有些盲目得给的。虽然片子有许多对文化刻画上的漏洞,甚至显得滑稽,虽然片子中的许多桥段也刻意矫情了,但是只因我是女性,对这部女性电影无可避免得产生共振,为曾经的岁月献上一祭吧,翻涌的终将平息。但愿片子能给女性一点自爱的提醒。
完完全全没有印象,可见大约不怎么样
我迅还是美。
英雄错了一路,美人依旧……青岛
讲解放时候的电影就是好看啊。
画面很美~
搞不懂,totally的搞不懂
4/10制作差到极点粗糙没有任何质感,所有方面皆如此。
恋人哪里抵得上手足重要。
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一点也不美好。剪不断理还乱,明明知道最终的结局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因为周公子。
做作 废话多
“按我的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