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减肥成功的Jonah Hill和石头姐的《Maniac》才得知他也迈出了自己当导演的第一步。
马上冲到剧院去欣赏这部随时都可能下线的只有不到90分钟的可以被列入文艺片的电影。
说是电影,他的主题,色彩,画面,4:3的比例,甚至略微粗糙的带有颗粒的画质,都仿佛在按时我们这是一部家庭录像。
就像20年前流行的那些家庭录像一样,这个电影带着太多私人的感情色彩。
每个喜欢看好莱坞喜剧的影迷,怕不都是看着Jonah的电影“长大”的。
哪怕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要看见他的双下巴,就会无厘头地笑起来。
认真扮演丑角的人,首先都是认真的人,其次他们的目光往往远远超越搞笑。
这第一步走得踏实,未来不可期量。
-dingdingding下面可能带有剧透--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第二感觉,整部片子基本目光锁定了这么多的男孩,却缺失一种男性的视角。
主角Stevie有妈妈,有个哥哥,却没有出现过爸爸。
哥哥长期家暴自己,如若无人保护,那就只能自己强大起来保护自己。
那个年代的美国小孩,大概觉得只有在某个团体当中才具有安全感。
滑板,看似贯穿了电影,但我始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Stevie只是觉得这帮人很酷,才去自学了滑板,但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滑板我们不得而知。
第一次打入这个小团体,获得Sunburn这个外号,跟他花钱买滑板没什么关系。
被大孩子们接受,是因为stevie的流血和勇气,哪怕没有滑板,他也会这样做。
当一个孩子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去努力的时候,哪怕这件事要牺牲自己,他也在所不惜。
荷尔蒙的冲动下,Stevie还是会选择say thank you和在做错事情之后惩罚自己(拿梳子刮大腿,用绳子勒自己)。
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大脑内部的冲动形成了一种对抗。
就像他对抗哥哥,对抗妈妈一样。
青春,满满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原生家庭割裂,寻找自我意识的青春,都在这部片子里。
每个人的人生太过不同,却又相似无比。
再后面的种种醉酒,集会,边缘性行为,暴怒,甚至撞车,这些事反而成了水流自然而然的方向。
这不是Sunburn必须做出的选择,但又注定会发生。
哪怕是注定会发生,电影却又塑造了一种刻意的感觉。
仿佛Stevie不经历这一切,就枉费了他初次偷妈妈的那40刀去买的第一块滑板,枉费了他13岁的青春年华。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电影一定带有着导演的真实经历。
可能有些敏感的快乐和忧愁,Jonah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记录下来并且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
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繁荣发展,没有人会考虑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孩子们都还有着自己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再也踏不进那条河流。
一代的年轻人长进了世俗里,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
历史又不断的重演,惊人的相似。
很多时候 看电影 我们不应该抱着去研究的态度去看 有些东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会让你对电影产生误解这部电影 并没有讲什么深刻的道理 没有什么大反转 剧情杀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旧时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们身处在中国 无法体会美国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们之间也有连通性 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滑溜冰鞋 在街道上玩那种二轮滑板 偷偷地跟着大孩子一起去水上世界冲浪 跟着邻居小孩去探索那些小荒地 一起去捣蛋 砸消防栓玻璃 踩橡胶水管 那时候 我们也不富有 但是每天都喜笑颜开 在租的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东西 那些映着红花的白铁盆 大红大紫的被褥 粉得老气的床单 和妈妈一起对着相机拍照 等等现在回味起来 真的很美好 以前的所有东西缺一不可 如果说跟我一样 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体会到电影里的真谛 一切都有美感 小男主 出生于单亲家庭 哥哥有暴力倾向 他很缺乏安全感 所以想要找到小伙伴 找到依靠 他认为那些玩滑板的孩子很酷 但是他的妈妈认为这些人都是流氓 不敢正经事的人 在中国也一样 一些家长会让小孩不去和那些所谓的酷的孩子在一起 认为会带坏他的孩子 可是家长们又不拿时间去陪伴孩子 相反 那些酷的孩子却真心对待他们 孩子很简单 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善良 勇敢 电影里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孩子 而那些酷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酷也是有原因的 从电影里你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坏 男主很小 但却没被特殊对待 朋友也不应该如此吗?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觉得很美 很美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也许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电影是好电影,需要细细的阅读,真实地表现了滑板文化,以颓废的风格将观众唤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靠近电影结尾的地方有一些陈词滥调的情节,这部电影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仍然成功唤起了观众的共情。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Be lost!
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
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的回忆。
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
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的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
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乔纳·希尔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逃离滑板的故事。
如果标题让你不确定,这部《90年代中期》的成长电影宣布它的背景可以以普鲁斯特式的狂热时期为参考。
如果你眨眼错过了Ren和Stimpy,不要担心——索尼随身听很快就会出现。
一件忍者神龟羽绒被也隐约可见,但隐含的童真并没有持续太久,它的主人——洛杉矶13岁的史蒂夫被他的哥哥伊恩短暂而可怕地打了一顿。
我们认为,这是例行公事。
90年代的怀旧是永恒的——是的,那是一个寻呼机商店,由一位沙漠风暴行动的老兵管理——即使影片逐渐发展成对青春期的细致快照。
导演是喜剧演员乔纳·希尔,他在镜头后泰然自若地首次亮相。
当然,根据传统,第一部电影应该取材于生活经历,虽然希尔很清楚他所描绘的家庭暴力是虚构的,但他对环境的了解却是第一手的。
20世纪90年代,他在洛杉矶度过了十几岁的时光,经常出没于当地的滑板界。
现在,史蒂夫在家里和一群老溜冰者一起找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们逃进了一个充满可笑的冒险技巧和未成年人享乐主义的世界,在那里,最糟糕的罪行可能是“老土”。
希尔抓住了滑板运动永恒的奇特文化场所——尽管在废弃的城市空间里,它激发了高光泽的广告活动,但却处于边缘地位。
电影中还巧妙地观察到了史蒂夫朋友之间的群体动态,以及他和伊恩之间的愤怒,赫奇斯从中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细微差别。
在这些名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半数少年》,它是对纽约滑板生活的一种模仿,它开启了摇摇欲坠的作家哈莫尼·柯林的职业生涯。
但希尔做了一件仅次于最佳的事情,邀请科琳客串。
事实上,与《半数少年》相比,90年代中期本身就显得有些俗气。
但是,希尔是好莱坞的孩子,所以也许我们应该期待一点偷偷摸摸的健康。
By: Danny Leigh
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滑板,战战兢兢走到城市里大家聚集的spot的时候,我也是如此害羞,我只能躲在广场的角落练着蹩脚的ollie,一直到有个哥们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嘿哥们,一起下来玩啊。
十五年后,现在我30岁了,仍然不变的是滑板依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已经不是最重要了,频率也已经从每天滑变成了每个月一两次,今天在skatehere上看到这个电影的资讯,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也是这么久以来真正静下心来对自己说说话。
其实蛮期待电影里的主角可以在影片中完成一个漂亮的动作,因为有一帮技术这么好的朋友,没理由不给他给他至少一个漂亮的ollie吧,可是给了又如何呢?
如果不是一个滑手,我甚至都没有兴趣看完这个电影,五星给的是滑板、回忆和思考。
身边老友都是曾经一起滑板的好朋友们,滑板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热爱滑板的人的共识。
因为滑板,我得到过赞助,也学会了英文,去了很多国家旅行,也有了现在的女友,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们。
THANK YOU SKATEBOARDING !
!
但是朋友们: 生活的本质其实一点都不chill,更不能逃避。
明明想成为Rey,可精神上却是“fvcksh*t”~ 不要每天让“Enjoy your life”来麻痹自己,不要让很chill的生活变成你的起点,而应该是你的动力。
有些人会是滑板的pro,但我们的更多人都有责任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pro!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最差的,但是如果你看看身边别的人,你也不会想跟他们交换生活过的。
” 最可怕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觉得自己过的很好了!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90s,青春期,滑板,叛逆,性,小混混,那时就是这样的。
不像现在,孩子们拿着手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叛逆,也要躲在二次元里,拍婆子,也要网红版的。
90年代的青春期是多元的,第一次喝酒,挑战社会秩序,接触社会人,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择偶观。
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是矛盾的,很喜欢这类型的电影,还有一部<阿黛尔>,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路刻画的十分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叛逆期,或早或晚。
我觉得人的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年少时价值观在酝酿,怀揣着梦想,行事冲动,愤世嫉俗,处理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就像电影里的少年一样。
电影的配乐很棒,《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让日落时分加州公路上的滑板少年永远印刻在我心中;镜头调度也很好,印象最深是fuckshit走向冰箱拿啤酒然后往外走,青春的张扬溢出屏幕。
电影里很多场景转换像是戛然而止或是卡住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镜头,我想这种粗糙正好契合少年未经雕饰而狂野的心境。
电影塑造了5个性格各异的青少年,他们年龄不同,却都面临着青春期的迷失、沉沦,也映照出青年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教育、社会管制缺位造成的集体迷思。
Ray价值观很正,是5人中的领袖,把控事态的发展;Fuckshit具有流浪的气质,沉迷于外界的刺激,内心脆弱;Fourth grade沉默寡言,喜爱摄影,本性纯良;Ruben得失心重,深受家庭的创伤;Stevie年纪最小,思想不成熟,易受他人影响。
最后一幕Fourth grade在Stevie病床前放映制作的短片时让我很感动,镜头里的大家青春洋溢,鲜活快乐。
事实上在我得知他的爱好是拍电影时,已经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全因我自己也很热爱影视、热爱创作,看到最后他制作出影片时真心为他高兴。
表面上看,电影是关于一群teenager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有时还扰乱社会治安;但实际上,这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年轻人跌跌撞撞相互扶持,在成长路上对抗规则压迫,勇敢走下去。
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梦想。
对于那些无比向往的时代,单纯回到特定的地点已对渴望的心无济于事,老旧滑板上的裂痕、沾染血迹的T恤还有掷向远处的带冰块的可乐,没有这些物件,没有一个时期人的思考方式,再真实的还原都对于渴望无济于事。
能做的只有尽力以那个时代的思维,在脑中重演第一次完成某个滑板动作时的喜悦,还有掷出可乐时的惊心动魄。
乔纳希尔就以这种方式,缅怀了他无比向往的时代。
4:3的画幅还原DV的质感,旁观者的视角:固定机位横摇,中景框的运动镜头,略高于主角的低机位,像一个路人或者邻居,无意中关注着滑板少年的成长与挫败,又在不经意间夹带私货,夜晚的远景,极度浪漫的打光下第一次成功的滑板动作,还有第一次与伙伴穿梭于车流时所调配的夕阳所带有的不真实感。
呈现记忆中的时代而非一味的还原,是成就其基调和铺垫其追忆的关键,去除类型元素后的似真似幻恰是每一位向往者对一个时代最原始的冲动。
但去除前半段《少年时代》式的平缓,后半程类型元素和对反叛情绪的过分记录,又将影片的格调拉回了原点,那些所谓的痛点:朋友的嫉妒,兄长的欺凌,母亲的责骂早已沦落为青春片的类型元素。
前面小男孩内向自卑的性格,以及不断试图融入群体时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被之后张狂暴戾还有堆加的类型元素消解,剩下的只有一发入魂的OST。
冰淇淋与肥胖,是属于我盛夏童年的记忆,独自躺在午饭后的凉席上,昨夜飞蛾突袭过的纱窗仍旧触目惊心,床沿和墙壁之间,卡着至今不知存不存在的橡皮玩偶。
当很长一段的生活阶段被更长的生活所覆盖,除去了过于私人化的琐碎之后,弥漫在思绪周围的,就是某种似真似幻、意识流的片段,而这样的片段,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更能还原一个时代并赋予它更多的私人情感。
姜文的盛夏《阳关灿烂的日子》中,原本京城小巷的脏乱被记忆中的整洁肃清所代替,这种遵循记忆而非事实的创作方式,赋予了这样一部回忆体电影本真和纯粹。
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同样如此,漫天的尘菌、大雪后的孔雀、雾中的群魔乱舞,都是那个意大利边陲小镇中费里尼导演独有的记忆,它未必真实但半世纪的沉淀,让那种“虚假”更直击观者之心。
如水般的铺陈是回忆体电影最让观者沉溺的呈现方式,也是追忆似水年华时平缓的脉搏。
这是我理解不了的美国社会
卢卡斯的颜都无法支撑我看下去… 可以说精华全在预告片里,预告BGM也完美点题 After Laughter Comes Tears。其实能挖掘的很多,然而什么都没做。明白这4:3画幅的片子想靠最后两分钟八毫米的旧日光景扳回全场的小算盘,但通篇下来这个来自残破家庭的叛逆少年,由滑板结实一帮街头混混的自我毁灭之路,除了13岁就抽烟喝酒哈草日笔的一地鸡毛外什么都没留下
日落,柏油路,滑板少年,美好都在胶片中…reality sucks…
我对哥哥比较感兴趣
少年儿童的认同感
10.3 A24 at Emerson. 整体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后面有为了dramatic而dramatic的嫌疑,当然如果这真是Jonah Hill所经历的就当我没说。整部影片下来不得不感叹教育与经济实力的重要性,要我我是不会向往这种生活的
就,好无聊啊
剧本烂透了,没有哪两场戏能连上的,一看就是新手拍片,各种花式越轴,不是说越轴不行,越得我不舒服就说明问题严重了。中间稍微触及一点成长伤痛马上就收回来,这个题没有说透。前18分钟无聊至极。但是几个人聊sunburn那段还挺逗的,有几处确实比较幽默,台词虽然非常口语但听上去也不至于厌烦。从没想到“美国李淳”Lucas Hedges居然能演坏小子,这出戏算他一个小突破吧。
以前滑滑板的少年好酷啊,现在没有那么酷了,也许是滑板不酷了,也许是我老了。乔纳·希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对的,就是那个小胖子演员。台词和细节都太形象了,鉴于乔纳·希尔还是编剧,这部电影很可能是他儿时的回忆。乖乖仔因为滑滑板误入歧途,与一帮混子在一起,学会了打架、抽烟、喝酒、嗑药、骂脏话、转大人,和妈妈顶嘴,夜不归宿,问题是他那年才12岁,还是个小孩儿。还好混子里有一个人还不错,不然可能会更堕落。这是乔纳·希尔自己的往事,有点《佛罗里达乐园》的感觉,色调也差不多。
实在是不想看美国小孩学习如何假装变酷这个主题了
看在喜欢的调子和pixies, Morrissey 的份上想给4星 ,但差的东西不少,觉得还是缺了点灵魂。同样是处女作,很类似90年代版 八年级,多了些怀旧和90年代的独特气质,但角色刻画和故事本身不及后者有趣。
American street boys 的无聊生活 真挺无聊的
在2018年用一个半小时还原90年代的质地,不如最后几分钟手持家庭dv拍下的鱼眼影像。画幅比例、球鞋款式甚至音乐都不重要(当然音乐真的很好听啦),dv就是Mid90s。
很美式的颓废青春片,不良少年、滑板、黑人、白人、美少女、酒精、性,还有怀念无比的加州,基本上该有的要素都有了,却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可以升华的意味。夕阳下的马路滑板真的是非常自由了,大概是心中一个很难实现的沉寂的梦想。
A24就真的很棒
道德、良知。看前段的时候,觉得人生放纵一点也是可以的。转折之后,人还是要走正经路线,要有道德和良知,Ray还不错,能静下心来告诉Steve道理,这段真的很好了!四年前就想看了,到现在才看🥲。Ray最后那句话:你知道你没必要这么做的对吧?
instagram真的能变成电影2.0
2.5
一个小孩长成顺性别直男的成长日记,真90年代拍可能还有点意义,2018年还拍这种东西真的蛮无病呻吟的。
吹得夸张一点:乔纳·希尔,一个被耍贱耽误了青春的林克莱特&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