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缘起2016年特朗普竞选总统,他成为新闻热门人物。
《纽约时报》记者梅根·吐赫准备写一篇关于特朗普的报道。
梅根·吐赫和受访者里奇尔(Richeal)在餐厅见面,受访者里奇尔想说,但是犹豫。
你害怕了,任何人都会梅根:你害怕了,任何人都会。
里奇尔:你真的认为,说出来会阻止他?
梅根:我认为公众在他们投票前(选他为总统)了解这些信息,很重要。
里奇尔:如果他选择起诉呢,《纽约时报》会帮助我吗?
梅根:新闻机构没办法提供法律支持,你只能靠自己。
《纽约时报》记者梅根·吐赫(凯瑞·穆里根 饰)特朗普得知很多女性在向记者反映他曾经行为不端,给记者梅根打电话她在说谎,你是个恶心的人特朗普:我不认识这些女人,她们在撒谎,如果我对她们做过什么,为什么她们不报警。
梅根:杰西卡和瑞秋从来没说认识你,只是和你偶然相遇。
特朗普:《纽约时报》杜撰这些故事,你发表的话,我会起诉。
梅根:那些泄露出来的《走进好莱坞》 录像带,你还做那些事吗?
特朗普:我没做过,那是更衣室里的谈话。
梅根: 犹他小姐说你在美国小姐选美大赛上不止一次亲过她。
特朗普:她在说谎,你是个恶心的人。
福克斯新闻的著名电视主持人比利·奥莱利给记者梅根打电话,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吗?
”仅五个月后福克斯停止比利·奥莱利的工作,因为《纽约时报》报道了比利·奥莱利性骚扰的事件,比利和福克斯花了1300万美金来解决5名不同女性的指控事件。
这让《纽约时报》的编辑们看到了报道的力量
《纽约时报》编辑丽贝卡·科贝特(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在一次会议中,资深编辑丽贝卡·科贝特说:我们说的是仅仅企业对权力的滥用吗?
不,我们说的是,所有工作场所可能发生的性骚扰,造成这些因素我们也得搞清楚。
记者:福克斯让奥莱利留任了很长时间。
记者:过去的几十年都是如此,直到广告公司解约,他才丢了碗饭。
丽贝卡·科贝特:让我们审视整个体系,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开始调查第一个说出来的人,是从讲电话开始
美国影星罗丝·麦高恩 (Rose McGowan)代表作品:《恐怖星球》《金刚不坏》《玩尽末世纪》你觉得法律会站在我这边吗?
《纽约时报》记者乔迪·坎托尔(Jodi Kantor),佐伊·卡赞 (Zoe Kazan)饰美国影星罗丝·麦高恩 Rose McGowan给《纽约时报》记者Jodi Kantor乔迪·坎托尔打电话罗丝:你不应该一直盯着的他,整件事就像被一台机器推着,一条供应链。
乔迪:你是说好莱坞的虐待者?
罗丝:对,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电影在哪里制作,或者销售,他们就去哪里,个工作室都会羞辱受害者并为其支付报酬,如果说,这世上有白人游乐场,那就是。
乔迪:大家知道吗?
罗丝:当然,我和很多人说过我的遭遇。
乔迪:在圣丹斯电影节?
罗丝:我那年23岁,拍了很多出色的电影,我当时只是满怀希望。
然后我去了酒店,他(哈维)坐在沙发上,大声地讲着电话,我在那等着,然后我们谈起了电影项目。
然后他突然说:我房间里有个按摩浴缸。
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我就在那不停地说,聊完以后,他说要送我出去,我想,这还进行的挺顺利。
这是我第一次和大人物碰面聊项目,他跟在我后面穿过走廊,然后他说:这就是按摩房。
我往里面看了一眼,他就把我推进去,扒光了我的衣服,他也突然裸体,我只剩身体留在那间房,他强奸了我。
为了脱身,我进入求生模式,假装高潮,他叫我穿好衣服,他还留言给我说我是他新认识的特别朋友,他说他为其他女演员做了很多事。
乔迪:你报警了吗?
罗丝:你觉得法律会站在我这边吗?
乔迪:但是你告诉了其他人吗?
罗丝:我告诉了很多人,没人做什么,没有一个人有行动。
乔迪:我能联系你说的这些人吗?
罗丝:你说过这是隐私,就在我们说话这会儿,他正在派间谍监视你,我希望你知道。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一起借用你的经验,去帮助保护其他人第二个受害者,视频连线记者,艾什莉·贾德自己演自己
Ashley Judd 艾什莉·贾德(美国影星,代表作:《鲁比的天堂岁月》,《双面玛莲娜》,《双重阴谋》。
在《她说》中亲自出镜饰演自己艾什莉·贾德 Ashley Judd与乔迪视频连线,诉说自己的经历艾什莉 :他让我早早的就去见他,我整晚都在拍摄,累到不行,我去了半岛酒店的接待处,问前台:“韦恩斯坦先生在丽城餐厅吗?
还是在露台上?
”他们说:“去他的房间就行了。
”我上了楼,他穿着浴袍,他问我能不能给他按摩,不行,我说。
然后他让我帮他挑选今天要穿的衣服,他开始一个一个的提要求,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亲密,我说了很多次拒绝,用了很多方式。
最后他让我看他洗澡,我说:“如果我的片子在电影节上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我就为你服务,说完我就很快离开。
乔迪:后来你做了什么?
艾什莉:我告诉我的父亲,我的经纪人,我告诉了那天晚上和我一起拍戏的人,哈维惩罚了我,我的意思是,他断送了我的职业生涯,因为我有足够的底气拒绝他。
乔迪:你怎么知道的?
艾什莉:我和其他女演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他正眼都不瞧我。
我极力争取角色,但莫名其妙被卡,后来才知道,是哈维从中作梗,我写过相关文章,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声。
乔迪:你没有在文章中指明他的身份,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你说的谁对吗?
艾什莉:是的,谩骂声如大雨倾倒在我身上,他却相安无事,几十年过去了,同样的性别歧视丝毫未变,一小部分人指责我总引用总统说的话,导致我丢了一个大代言,我引用就被炒鱿鱼,他引用就选上总统,乔迪,若回到当时,我的选择依旧如此,但我仍然需要回去工作。
开始与记者面对面交谈,这位女高管提供了重要的两名哈维前助理的名字
女高管: 9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最生气的是,一张张紧闭的嘴,当时没人说,现在也没人说。
他营造了一种沉默,人们随之顺从,令人恐惧的氛围和一次次的恐吓,都是因为他,看起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丢掉你辛苦工作来的一切,每个人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所以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司内部,外部都如此,他玩弄媒体,扮演特工。
乔迪:他如何玩弄媒体?
女高管:承诺媒体人可以接触到某些明星,以换取掩盖一些事实。
乔迪:什么事实?
女高管:我该从何说起,在一次会议上哈维和男性员工起肢体冲突,然后双方和解了。
乔迪:那些女性呢?
女高管:他不停不休,没完没了。
乔迪:威尼斯电影节上发生了什么?
女高管:我不想自己所说的被大众知道,只能说到这里。
乔迪:明白。
女高管:我们走进哈维的套房,里面有很多人,其中有两个助手,他们坐在那里发着抖。
乔迪:韦恩斯坦也在场?
女高管:他在,他在谈论电影,完全无视那两人,那两人一直在发抖,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愤怒。
乔迪: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女高管:可以,还有个女人,你也应该联系。
有一个女孩跟我说,保持羽绒服不离身
伦敦办公室前助理Zelda Perkins泽尔达·珀金斯,她是亚裔助理受害过程的见证者,两人后都辞职。
乔迪到伦敦和泽尔达·珀金斯在餐厅见面泽尔达 :你知道其他人也曾经想写过此事,他每次都扼杀了。
乔迪:我们知道,我们不会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你21岁就在米拉麦克斯工作了。
泽尔达:是的,我是伦敦办公室的助理,开始很顺利,直到哈维来。
乔迪: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每个人都必须随叫随到。
乔迪:这意味着什么呢?
泽尔达: 为会议讨论撰写剧本,很多私人事务。
乔迪:比如说?
泽尔达:比如我得去哈维所在的酒店把他给叫醒 ,给他冲个澡,把他从床上叫起来,他一直是裸体状态, 有时候他会把我拉到他面。
乔迪:你怎么处理的?
泽尔达:逃离他, 我发现了幽默的笑话或是攻击性的应对,效果最好,哈维不是兴奋就是愤怒 ,你永远不知道他的情绪会翻到哪一页。
乔迪:团队里有人给过你建议吗,要怎么处理这种情况。
泽尔达:有,一个女孩跟我说,保持羽绒服不离身,时刻记着坐着扶手椅上,切忌坐在他旁边的沙发上,这些都管用,自此以后,我就知道,这件事不仅仅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乔迪:到底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霸凌,精神虐待,我当时太年轻,没法理解,哈维希望人们服从他。
乔迪:如果反抗呢?
泽尔达:他会咆哮,会朝你吐口水,他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一个人。
乔迪:你害怕他吗?
泽尔达:怕,我们都怕过他。
乔迪:三年以后,你去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泽尔达:然后我就辞职了。
乔迪: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不能全告诉你。
乔迪:能告诉我什么?
泽尔达:来了一个新助理,跟我年纪相当,她很厉害,也很聪明,她第一次参加哈维的晚间剧本会议,我和她讲,如果遇到难事就给我打电话。
泽尔达:他在追求她吗?
乔迪:不,哈维说对犹太人或亚洲人不感兴趣。
泽尔达:第二天早上,她哭着来找我,整个人歇斯底里,我抱着她。
乔迪:她和你说了什么?
泽尔达:没有完全说,不过我知道,她很难过,一定是最糟糕的事发生了,我让她冷静下来,然后直接去和哈维对峙,他当时在和斯科塞斯开会,斯科塞斯又看哈维不顺眼,所以这次会议对哈维来说很重要,我径直走到他面前,非常清楚的对他说,你现在就得跟我走。
乔迪:你直接走到他们面前去质问他?
泽尔达: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他站起来,跟只羔羊似的,随我走了出来,我知道,他一定做了那事。
乔迪:然后呢?
泽尔达:他否认了,他说用他的孩子发誓,他总这么说当免罪牌。
乔迪:那位助理报警了吗?
泽尔达:没有,她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我们回了伦敦,我们都辞了职,我告诉我的直接领导,他建议我们找个好律师。
我找了一家离办公室近的律所,我以为事情会变得简单,刑事诉讼,但我们的律师说这件事无转可言,只有达成和解,我坚决说不,任何一笔钱都不应该。
我们只想制止他的行为。
乔迪:英国警方没有介入吗?
泽尔达:我们被告知,诉讼理由不充分,我们没有证据,也没有威尼斯警方的报告,你也知道,强奸案很难被起诉,律师们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损害限制,所以我说行吧,我们也有自己非常真实的需求,让我们在和解书上签字,哈维必须答应一些条件。
乔迪:什么条件?
泽尔达:我们要求,如果哈维在两年内再次达成和解,此事必须向迪士尼报告,否则他将会被解雇,另一个是他得去接受治疗,我要在场,这样他就不会对治疗师撒谎。
我们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一个体系,来保护女性及女性员工,我想我们能让他做到这些,我们的沉默的代价就值得,我们的付出让他停止他的行为,所以我们签了和解书,他对我们提出了疯狂的条件
乔迪:什么?
泽尔达:我试着刻在脑子里,他们把所有的复件都拿走了,我只有协议的探视权。
乔迪:无法想象,你记得吗?
泽尔达:我要了些信件,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我们需将尽最大努力,不为警方提供任何帮助,我们不能和家人,或者医生谈论此事,最后我们签了,他们给了我们钱,我彻底崩溃了,我去过其他公司面试,他们都问我为什么离开哈维,他们认为我和他一伙,太可怕了。
乔迪:你当时怎么做的?
泽尔达:我拜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位朋友,在那住了五年,我再也没有机会在电影界工作,也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围着马匹工作。
乔迪:你失去的太多。
泽尔达:这是原始信件,我想联系治疗师,我想和会计师交谈,我还必须得到他们的许可。
无论是将来还是现在,永远不会对任何其他媒体谈及此事,这比被他给我的伤害还恐怖,这是保护施虐者的制度,我想你拿着这些,然后利用这些材料,我得走了。
好像我的声音随着那天的风消散的无影无踪
詹妮弗·艾莉 Jennifer Ehle饰劳拉·马登 Laura Madden乔迪到英国采访劳拉·马登,英国女演员劳拉:92年第一份工作当临时演员。
我家附近有剧组在拍摄,我喜欢演戏,后来我听说米拉麦克斯公司在附近拍电影,就找到一份跑龙套的工作,我当时欣喜若狂。
乔迪:你是什么时候见到哈维韦恩斯坦的?
劳拉:就在那不久,我直接和他对接工作,跑腿,接电话,被安排这些工作我还挺开心的,他说对我的工作努力有所耳闻,我当时开心的不得了,我21岁,很年轻很敏锐,所以当他说,给我在伦敦办公室安排一份长期工作时,我很高兴。
乔迪:他在会议上说的?
劳拉:是,他开门的时候穿着浴袍,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好莱坞风吧,但没多久,他问我能不能给他按摩。
我说不。
他一副就事论事的样子,这又不是什么浪漫的请求,其他人也都这样啊,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突然觉得,问题出现在了自己身上,我就是那个,将此事感性化的人,我只是太年轻,太保守,所以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但没有办法在他身上揉来揉去,就愣在那,手动也不动,然后他说他会先给我按摩,让我放松,他说,你看所有女孩都照做了,这就是只是工作而已。
J:他在会议上说的?
劳拉:他说,把的你上衣脱了,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把你的内衣脱了,然后我照做,我当时非常害怕,心里想着忍忍就好,忍忍就过去,我裤子也脱了,他就站在我身边,自慰,我让他离我远一些。
但他一直对我提出各种要求,他让我去洗个澡,我起身了,他继续自慰,我就一直哭,随着淋浴头的水喷泻而出的还有我的眼泪,然后他就生气,我想我是哭的太大声,扰乱他的兴致,他离开了浴室,我把门锁上了,我还能听到他的声音,从另一个方向传来他的声音,他还在自慰,最后,我回到房间里,拿起我的衣服和东西,就跑了,我跑到街上,我这辈子从没跑这么快过。
乔迪: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劳拉:我觉得这事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一个巨大的,错误的判断,给我和我所有的决定都打上烙印,我感到很羞愧,任由他摆布。
乔迪:你觉得他对其他女孩也做过同样的事吗?
劳拉:我想一定是的,但是她们都矢口否认,就好像我的声音随着那天的风消散的无影无踪,就在我开始寻求证据的时候。
我穿了两条紧身裤,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争取点时间
安杰拉·耶奥 Angela Yeoh饰 罗威娜·赵(Rowena Chiu)罗威娜·赵(Rowena Chiu),前香港雇员,哈维助理,给乔迪打电话,接受采访罗威娜:我在移民家庭长大,从小被教导,要低调,要努力工作,不要引人注意,在中国文化里,我觉得自己必须得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家人,那会我太年轻了,害怕的发抖。
乔迪:你能告诉我威尼斯电影节发生了什么?
罗威娜:我上夜班,和哈维一起看剧本笔记,有一天,我们正在工作,他就一直试图触摸我,我不想惹那个大块头生气,我一直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笔记上,这样持续了几个小时,我一心想着避开他。
乔迪:你怎么做到的?
罗威娜:我让他离开,我穿了两条紧身裤,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争取点时间。
但是他最后把我按倒谈不上用力,但就像玩弄一样,他分开我的腿,然后他说:求你了,就一下,就结束。
我躲开了,我魂不附体,我是个基督徒,那会还和我初恋男友在一起。
乔迪:你和(你的同事)泽尔达说了吗?
罗威娜:泽尔达完全被激怒,很勇敢的当面和他对峙,我们都辞职了,但是离开米拉麦克斯后,我找不到新的工作,所有人都说既然和哈维工作,为什么还要离开。
我们签的保密协议规定,如果我在电影行业找不到工作,我可以找哈维或者他的律师哈滕斯基帮助,我要求他们提供推荐信,哈滕斯基一直重复,哈维多么看重我,最终同意了我在严格条件下回到米拉麦克斯就职,所以我签到了香港工作室。
我以为一切都烟消云散,我以为我恢复好。
但是更可怕的事发生了,我当时一团糟,感到无比孤独,我不能和任何人谈及此事。
成为一座孤岛让我无比难受,一天我从公司消失,我想去死,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背负这些继续活着这世上,我想自杀,但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我觉得自己连这点都做不到。
编辑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次
2017年10月5日,报道一经刊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哈维·韦恩斯坦收到了82名女性指控。
由此引发的me too 在互联网首先传开。
2020年2月,哈维·韦恩斯坦在纽约被判强奸和性骚扰,服刑23年。
他在洛杉矶和伦敦面临更多指控。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作者是获得普利策奖记者乔迪·坎托尔与梅根·吐赫。
调查性新闻佳作 完整展现了前metoo时期女性话语权在纸媒和公共舆论上形成的沉默螺旋 通过一篇通讯的采写编过程解释了大多数性侵受害者为何选择和解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引出了使她们被迫保持沉默的制度性原因——因此引出了贯穿全片的对于保密协议保护的是谁的利益之问
在保障已签署保密协议的受害者权益和面临Weinstein方的威胁阻挠之间寻找新的采访突破无疑是制作这篇新闻的难点所在 好在影片也详细地再现了两名记者及其报道团队挖掘线人实地调查的全程 也没有避讳与同行媒体围绕这一议题的报道开展的时效性较量 在新闻编发之际也允许Weinstein对报道内容进行充分的回应 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客观和中立 同时也对两名女记者以及受害者的母职身份进行了延伸 暗含着性别暴力带来的痛苦在下一代终止的期待和希望
镜头语言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当屡次接到受害者拒绝采访回电的Jodi站在加州的海边 远处的海岸线水平着越过她的高度 仿佛要将她吞没 那种未见报端的执着和坚持很难不令人动容
今天的美国选民们是否还记得这部电影里曾报道的那些事?
如果这次美国总统选举能多些“她说”的声音,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这可能不是单单检视和审视整个体系的问题,而是就最基本的那个意识——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难以解决到一个美国这样的大国,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可以忽视其被选择的总统里,还有性骚扰案件在身未被澄清澄明这一事实,在今天再次回顾这部影片的这些内容时,让全球人提振信心的信心在哪里?
美国选举总统并非只是美国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它关乎的是所有的国家,因为它是美国。
这也不仅仅只是企业或国家领导人滥用权力的问题,我们在说所有可能发生性骚扰的工作场所,以及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
当被主要的各大媒体报道出来之后,被指控者仍然不会受到根本性或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都是如此。
直到影响到诸如像合作商为此纷纷解约,才会让被指控者丢掉饭碗。
也就说,被指控者被指控和被什么指控不重要,只要能将被指控的事件平息,不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那基本都不会被掌权者也好,还是围绕在掌权者周围能左右这些决策的人重视并关注。
再或说还有比这些事情更为迫切和紧要的经济需求亟待解决,因而使得人们可以去忽视这一切的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于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但只用了《她说》为电影名,就已经很更生动地表达了女性诉求中的所有集结与质问?
请听——“她说”。
但“她说”的声音比起“他说”的声浪来,始终还是太小了。
这可能不是单单检视和审视整个体系的问题,而是就最基本的那个意识——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难以解决到一个美国这样的大国,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可以忽视其被选择的总统里,还有性骚扰案件在身未被澄清澄明这一事实,在今天再次回顾这部影片的这些内容时,让全球人提振信心的信心在哪里?
美国选举总统并非只是美国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它关乎的是所有的国家,因为它是美国。
我们说的仅仅也不仅仅只是企业或国家领导人滥用权力?
我们在说所有可能发生性骚扰的工作场所,以及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
当被主要的各大媒体报道出来之后,被指控者仍然不会受到根本性或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都是如此。
直到影响到诸如像合作商为此纷纷解约,才会让被指控者丢掉饭碗。
也就说,被指控者被指控和被什么指控不重要,只要能将被指控的事件平息,不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那基本都不会被掌权者也好,还是围绕在掌权者周围能左右这些决策的人重视并关注。
再或说还有比这些事情更为迫切和紧要的经济需求亟待解决,因而使得人们可以去忽视这一切的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于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但只用了《她说》为电影名,就已经很更生动地表达了女性诉求中的所有集结与质问?
请听——她(们)说”。
如果这次美国总统选举能多些“她说”的声音,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她说”的声音比起“他说”的声浪来,还是太小了。
影片拍得有些平故事从走访、记录中逐步铺开,以发表、公开收尾即便采用大量线性叙事,还是给人一种剪得细碎的感觉后半段明明应该是高潮迭起,但却没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只觉得愈发催眠,即使配上大量节奏感音乐也没能挽救叙事上的缺陷其实这也是新闻类题材电影的通病,比如前两年的《爆炸新闻》看得人提不起精神反观前半段很有些能戳中人心的瞬间
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一个个血淋淋的伤口剖开来每一位欲言又止的受害者、每一个或旁观或参与处理事件的知情人,都展现着不同程度的悲伤阴郁有人为自己的遭遇难过、有人为他人的遭遇内疚受害者被要求保持缄默、或被协议强制闭嘴、或被权威恐吓压迫知情人困于道义、权威、事业、自保……长久生活于旁观荒唐邪恶行径的环境中,并说服自己将其当作是normal things随着reporter team抽丝剥茧般的调查深入,事件脉络慢慢变得清晰every one of her said her own story with the same ugly manbut none of them willing to go on the record女性总是要为太多战争奋不顾身为生育、为抚养、为社会地位、为自身权益、为性别平等、为长久的男凝风气……且不论metoo这股风潮能吹到何时吹往何地、能在男权汪洋中掀起多大的浪花,也不说女权是否已经沦落为一个标签、一种新的刻板印象,但它唤醒了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成了这世界有机会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始终有人在咬紧牙关试图破局,在稳固如牢笼的社会法则下契而不舍的追求平权。
我想这是这项运动浪潮退去以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说回影片,没有人一开始就愿意相信记者、媒体能将自己遭遇的真相公之于众,因为法律、警察都不曾约束到这些变态行为
媒体曝光多数情况下只能将自己推向危险、恐惧的边缘,并不能对事态改变起什么实质性作用比如一开始Megan孕期负责的trump case
(我们不讨论当初那些指控的真实性,但必须承认的是,舆论在资本完全面前不值一提,头顶如此丑闻但川宝仍能登上总统宝座且坐得稳稳当当)所以调查推进的过程拥有可想而知的艰辛长久的纵容织就的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沉默的,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人人又都在观望等待那个勇敢的出头者,都翘首期待着正义的审判到来却又都龟缩在明哲保身的躯壳之下
追求真相的路上注定伴随着无助孤独绝望恐惧,除了坚持与勇敢,我们别无他法,女性力量在这时显得无比闪光我们总说女性更容易是感性的,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珍贵的共情怜悯的能力,才促使reporters在探寻真相的路上不卑不亢不迷失方向不畏强权也不惧无望的深渊,更撬动了大量沉默的受害者奋起反抗的决心
girls help girls在2022的当下听起来好像有些过时和讽刺,这是我们不可预见也不可控制的,但是在那场席卷全球的性别风暴中,带给我们不只是感动和希望,还有更多对未来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思考,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一句口号,希望今后大众能更加具备擦亮双眼的能力、保持希望的信念、奋起反抗的决心、不畏压迫的勇气,也更小心维护girls help girls这句话的初心,别让污名遮住了它的光芒
它描绘了一个五年前的新闻故事,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这里不多赘述。
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
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She Said》沉默是流氓的春药,所以“她说”#MeToo此前对于Harvey Weinstein的性丑闻,仅仅停留在“有所闻”,谈不上“有所知”,更别说了解到此事件对于好莱坞电影行业乃至世界各个行业都有着里程碑式革命性的意义,女性意识的觉醒扯下了好莱坞由男性主导话语权的遮羞布,工作场上的性剥削从过往忍耐默许,更多是无力反抗,经NYT两位女性记者的笔,深入挖掘并坚持报导,到最后一石千浪,墙倒众推,每一位发声的女性,都以自己为代价,保护其他女性。
影片中一位受害者,她说:“我们付出代价,让他停止恶行”,弱者被强者通吃,连恶行的代价都是受害者承受,但只要女性团结在一起,没有什么“famous guy”打不死,也没有什么公关手段按得住,过去的沉默使权利让渡,如今的愤怒引爆一场接一场MeToo。
很喜欢影片中下面这两幕的构图:
两位身处漩涡中心的见证者和受害者,前者鼓足勇气交出证据,后者挣扎过后揭开伤疤,他们都做出了正确却又无比艰难的选择,如出一辙地走向出口,流着泪迎接新生。
不过该片的部分情节较冗杂,比如两个记者的家庭生活与日常所遭受的不公,好琐碎,反而割裂了主线剧情,让本就缺乏代入感更显得贫瘠,还有情绪的转变不流畅,比如记者访问受害者的表情看得出是很同情,却总是那么突然,判断自己会难受,就提前表情凝重,酒吧里情绪爆发那一场戏初看没问题,为了引出“你不必道歉”这句话,但是那名男子的出现一点也不自然,女主的大爆发也是意料之中,可以用“尴尬”总结。
和《Spotlight》以及《The Post》的紧凑和感染力相比逊色不少。
她一直想说,过去没人听,如今 MeToo 运动如火如荼,好了吗?
或许吧,至少有人做了。
今天聊聊电影《她说》。
片名She Said (2022),别名她有话要说(台)。
《她说》是一部从不煽情的新闻剧。
本片改编自《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托希(Megan Twohey)著于 2019 年的同名书籍《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详细介绍了调查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演员的调查,小心谨慎且克制。
《她说》的开场是一段跳跃性很强的蒙太奇。
1992年一位爱尔兰年轻女子偶然发现了一处电影拍摄外景地,很快便被剧组的工作激情所吸引,进而进入剧组工作。
可下一个镜头就是女子抓着衣服、衣着凌乱、泪流满面地奔跑在城市街道上。
属于她的电影梦想破灭了。
这位女演员劳拉·马登(Laura Madden)只是哈维·韦恩斯坦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在#MeToo丑闻爆发后的几周内,前《纽约时报》记者莎朗·瓦克斯曼(Sharon Waxman)就表示,《纽约时报》自2004年以来就知道哈维·韦恩斯坦对女演员们犯下的性侵罪行,但该报在哈维·韦恩斯坦亲自访问《纽约时报》大楼后不再报道这些事件。
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新闻调查跨越了几十年,但《纽约时报》高管以哈维·韦恩斯坦不是公众人物和担心被起诉诽谤而取消了调查。
多年来,哈维·韦恩斯坦的罪行一直是公开的秘密,也是许多记者多年来一直试图打破的故事。
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是最终设法记录下足够多的人。
被侵犯的女演员们更愿意和NBC记者罗南·法罗(Ronan Farrow)交流,而不是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
因为罗南·法罗顶住了NBC高管和其他有权势的媒体人的压力,一直坚持不懈地调查针对哈维·韦恩斯坦的指控,而《纽约时报》早在2004年就压制了这些调查,所以这让女演员们看到了一丝揭发真相的希望。
最终在2017年时,《纽约客》杂志同意公布罗南·法罗的调查结果。
罗南·法罗在他的书《捕捉和杀戮:谎言、间谍和保护捕食者的阴谋》(Catch and Kill: Lies, Spies, and a Conspiracy to Protect Predators)中写道,最保护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高管是NBC环球集团CEO史蒂夫·伯克(Steve Burke)、NBC新闻总裁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MSNBC总裁菲尔·格里芬(Phil Griffin)和MSNBC董事长安德鲁·拉克(Andrew Lack)。
直到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这些保护他的高管也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或处罚。
在得知《纽约客》即将曝光哈维·韦恩斯坦丑闻后,并非一家报道,大大降低了自己会被指控“诽谤”的风险,《纽约时报》也不管自己之前的压制态度,急急忙忙发表了“独家新闻”。
并且《纽约时报》负责人矢口否认知道早年的调查,绝口不提自己的为虎作伥。
就这样《纽约时报》的文章比《纽约客》早了五天发表。
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纽约时报》的乔迪·坎特、梅根·托希和《纽约客》的罗南·法罗,凭借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在内的好莱坞性侵报道,共同获得公共服务奖。
除了受害者,电影还对两位记者进行了形象描写。
凯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饰演的梅根·托希,她在工作中尽显坚韧,但在生活中却很脆弱,她刚生完第一个孩子,还在和产后抑郁症作斗争。
佐伊·卡赞(Zoe Kazan)饰演的乔迪·坎特,她在家里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她家里的情况也有足够多的镜头表现。
这些内容为故事演绎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人性质感。
此类新闻调查电影可以选择常见套路,用充满正义感的演讲填满电影,然后搭配老式三幕设置。
《她说》则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女性们的对话中,所有细节都在对话中被一一展现,让观众沉浸其中,不寒而栗。
《她说》用一种冷静坚定的态度娓娓道来,用细细述说的耐心赢得观众同理心,影片敬畏的并不是哈维·韦恩斯坦的丑陋言行,而是被他伤害的女性们的勇气。
此外,值得敬重的还有那些孜孜不倦、立场坚定的调查记者。
他们能够顶住权贵的压力,坚持不懈地调查取证,这才让真相得以大白,让受害者们看到希望。
不让说实话的新闻报道只能叫做宣传,敢于揭露真相的才叫新闻。
不敢说真话的记者只不过是宣传员。
对比某些地方的圈子,丑闻只能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才由狗仔队曝光或者利益相关方自曝,长此以往风气怎么可能好。
《她说》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
他的罪行曝光后,法庭案件、重罪指控、#MeToo运动诞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了,影片在此不再赘述,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这一切之前的努力上。
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流血流泪,做出了各种牺牲,面对各种阻力,甚至死亡威胁。
与其说这部电影关于原始正义,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老式调查新闻的胜利。
因为《她说》清楚地知道,打倒一个哈维·韦恩斯坦、拍摄一部电影,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纠正这些丑恶。
任何圈子里都有权力利益和腐败,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会有不公。
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
不畏强权的无冕之王,命运多舛的调查报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倒下,已是五年前的事情。
根据同名原著改编,重现《纽约时报》点火「MeToo」运动的《她说》在年末正式亮相,意味着电影终于正面杠上电影的昔日神明与永恒恶魔。
据说外媒此前有过统计,韦恩斯坦在奥斯卡上被感谢的次数,比上帝还多。
至少能够肯定的是,身为巨擘,他的权势确实巨大无比,手下项目光是奥斯卡奖项就拿了差不多80个,就连李连杰、周润发、成龙以及《无极》《英雄》《少林足球》等等华语电影,走到国际也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近乎只手遮天的影响力下,即便是想要谋求一定合理利益的电影、演员,也难免牵涉魔鬼的交易,而日渐直白的潜规则,又左右了性别、资历、手腕偏低一方对韦恩斯坦的忌惮与服从。
具有声量的影视红星、州长老婆,在长时间内也无从有效发声,何况其他。
事实上,能被听到且产生作用的时候,许多当事人已经跨入中年。
像是最先揭发的艾什莉·贾德,在2017年已经将近50岁,即使地位如此,她在决定牵头时,也犹豫良久。
贾德客串《她说》格温妮斯·帕特洛作为另一位先遣,早在跟布拉德·皮特交往的1994至1997年间,就指控韦恩斯坦性骚扰,只是收效甚微。
而跟皮特相处了十二年的后任安吉丽娜·朱莉,同样控诉过他在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侵犯,自从二人没有任何合作。
不过,哪怕知晓这些禽兽行为,影坛地位甚高的皮特,还是在2009年主演了由韦恩斯坦监制、发行的《无耻混蛋》,三年过后,他还主动请求韦恩斯坦制作《温柔杀戮》,这让朱莉倍感受伤。
《无耻混蛋》里的皮特特别值得玩味的三个后续,一是皮特跟朱莉分开后,聘任了韦恩斯坦之前的律师兼危机公关马修·希尔齐克,这个人早在2004年,就助力压下《纽约时报》关于韦恩斯坦相关指控的报道。
报社前记者莎朗·韦克斯曼在「MeToo」运动爆发后,明确指出当年韦恩斯坦登门造访,然后报道被撤。
《她说》的记者乔迪·坎托尔报出选题后,上司第一反应是,他几年前就被指控过,对应的正是这个背景。
而这选题之所以能够通过,也跟当初撤掉所有负面报道的文化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离职有关。
这又牵涉到NBC、《纽约杂志》《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几十年来「纵容」韦恩斯坦性侵的问题。
第二个后续是,坎托尔与同事梅根·吐赫在撰写出引燃「MeToo」运动的文章过后,出版了回溯事件始末的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而买下版权的是皮特,联合监制电影《她说》的,也是皮特。
晚了十年不止的「报仇」,大概与君子不那么相关。
还有就是,十月底,韦恩斯坦性侵案的第一周听证会上,法官顺从韦恩斯坦律师要求,禁止陪审团成员观看将于次月上映的《她说》预告,以免影响判断。
最终电影背靠与韦恩斯坦合作多次的制片公司,冲向韦恩斯坦留下超强神话以及顽固污渍的奥斯卡,某种急于洗白的举动,又把「戏外」引到另一段与电影主旨背反的名利之争去。
就目前看来,《她说》冲奖的前哨战打得并不漂亮,只能位于第二梯队,而总被政治正确的是与否裹挟的奥斯卡,又不仅是办得越来越黏糊。
最终电影的历史会如何应和文化与思潮的历史,恐怕难免也有好些慨叹空间。
那么,拨开前后纷扰,回到电影本身,《她说》算不算一部好的作品?
个人觉得,它是好的,而且要比不少申奥种子选手好。
即便不能复制《聚焦》《华盛顿邮报》这类新闻调查题材电影的成绩,它也绝不是纯粹依靠意义来掩盖艺术缺陷的电影,毕竟二者已经相互镶嵌,更重要的是,所谓「缺陷」,不过是有意为之的白描手法、克制风格。
伍迪·艾伦与米娅·法罗的儿子罗南·法罗早前在HBO,出过一部纪录片剧集《播客大追杀:好莱坞性丑闻录》,稍晚的同题材电影《她说》,则有更多女性班底的参与与呈现,也更有「她说」的角度和表达。
片名与原著书名里的「她说」,主体是「她」。
「她」所代表的群体,首要的自然是韦恩斯坦的受害者。
他在猥亵之前常拿这么一句话进行劝说,「她们都这样做」。
「她们」是指此前不得不屈从他的女性,也指千百年来不得不屈从男性与传统、权力的女性,这性别代称,就有了一种前仆后继的惨烈。
韦恩斯坦轻飘飘的一句话,之所以有沉甸甸的压力,正是因为站在高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性侵犯同化、简化甚至合理化了。
用他手下兰尼的辩解来说,这就是所谓老一辈权贵的做派,男女对「你情我愿」的定义不甚相同罢了。
长期压迫的龌龊要被模糊调停为「一个关于男人进化的故事」,兰尼面对《纽约时报》三位女性的狡辩表演,以自己也并不相信的圆滑,在镜头下勾出历史与现状的多重滑稽。
奈何滑稽再荒谬,也是男性与权力彼此攀附的现实。
《她说》始终在透过女性,尤其是乔迪与梅根,她们的眼和耳,来捕捉我们隐约知晓却未清晰辨认的残酷。
演员和电影工作者,就在韦恩斯坦隐秘魔爪暂且兼顾不了的角落,怀着创伤式的谨慎,袒露那些年大同小异却不减苦痛的经历。
年岁跨过去了,地位与阅历予以屠杀恶龙者的,不过是无声环境里的一点点勇气。
电影不断重复叙述女性遭遇这种困境的恒久与崩溃,每个当事人的闪烁犹疑、怨憎恼恨,成为统一的多声部,达成无需分贝加持也能直插人心的冲击。
而这些外化的深层情绪,又会在她们独有的追悔、反思里,对照韦恩斯坦匮缺的歉意,碰出极不是滋味的悲凉。
女性被剥削,不只是在名利场,也并不只是在性方面。
《她说》透过琐碎的故事拼贴,汇聚出承载共同苦难的性别形象,又通过母亲、妻子等家庭身份以及职业牵涉的社会身份,来反复印证并强化性别倾轧。
梅根在投身韦恩斯坦报道之前,主导特朗普桃色新闻的揭露。
她遭到即将成为总统的掌权者肆意谩骂,也接到陌生人猥琐而具体的恐吓。
连带着线人遭受的侮辱、威胁,短短几个镜头就已经营造出这些身份在男权之下的脆弱,以及坚持真相与正义的极其可贵。
在职业抑郁、政治抑郁之外,产后抑郁,甚或是具有更大指涉的女性抑郁,在她们不被肯定与信任,更无处舒缓的压力下,释放出极为可怖的低气压。
女性对女性的体谅与帮助,在这些永恒的困境里永远值得感动。
而电影在女性主导的氛围里,也加插了不少男性的辅助,譬如相互力挺的同事与分担家务的丈夫。
在面对资本、权力、传统与结构的战争里,不盲目的性别对立给故事争取了更多理智与励志。
于是,这个「她」可以作为广义上的女性,在场与不在场的,当下与历史的,引导电影走向「说」。
「她」之所以如此痛苦,一大原因就是在背负无数不公的时候,无法「说」,遑论实现女性赋权。
很多人被禁止发声,于是也有很多人欲言又止,甚至等了25年,终于有人上门询问的时候,还是害怕诉说带来的影响。
始终在场统摄的权力支配,是电影一直强调的背后原因,但格外令人触动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说了。
「说」本身,在电影里,在事件中,都成了武器。
《她说》固然有血有泪,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女性之间低声细语的诉说,事件的恶劣和时间的沉淀不需要添油加醋,就已振聋发聩。
而在直面韦恩斯坦团队的时候,那种固守,那种周旋,是以在理,抵抗在位,无声胜有声。
因此比较特殊且有对比价值的一个场景,是梅根她们几个在外头聊案件,结果有人搭讪,而且毫不识趣地造成滋扰,最终遭到梅根爆粗伺候。
电影直接的一个情绪出口,在这过分通俗的快意里,迅速产生集体悲鸣。
一定程度上,这「说」,也成了「问」。
问的是以韦恩斯坦团队为代表的男权社会,更问历史,问当下,问一个假如,也问一个必然。
不可否认,当代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诚然会给电影无限加分。
于是不够舒张,不够刺激,不够荡气回肠,所谓被浪费题材的拍法,会引起争议。
可电影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不只是效仿《聚焦》《黑水》类新闻题材的节制、冷静与客观,而且是要在女性对话的反复、重叠中,借成稿之艰辛,凸显言说乃至反击之艰难。
最关键的,是凸显女性声音要抵达听众耳边,向来不易。
毕竟哪怕是如此恶劣的事件,大家还是更关心刺激性与性刺激。
所以电影最后大反高潮的发送、记录以及各种语言编织的「她说」,更能让那些偏颇与反诘,都构成《她说》经久不息的傲然批判。
恶不可说,恶不可书吗, 还是hush hush 相安无事…社会揭露是否应该秉笔直书,媒体是否应该保持独立自由,受害者是否应该勇敢站出来给予揭露,但事实或现实世界表明的是春秋笔法或相安无事:不是所有的恶都需要被揭露被记载。
这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至上的、功利主义的真实观。
为了善和美,可以隐藏真实,牺牲真实。
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找到了避难所。
影片的故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个例,但其是冰山一角,像影片中说的,一个“系统”为掩盖恶在运作。
然而很可惜,夹带私货的能力明显比叙事能力更强。
NYFF 2022 premiere不仅主演来了 记者也来了 me too的victims也来了 又相信了一次journalism
有些潜规则不是你几个人大喊大叫就能解决的 不能适应这个社会那你就自己创造个社会
。。
看完之后去读了一遍纽约时报的那篇报道,克制的描述后面原来是这样曲折的故事。看到那个拿出保密合同的女士把文件放在桌上然后毅然走掉,以及最后两位女性同意在报道中实名……我在影院里哇哇大哭。“为了其他年轻女性做正确的事”或者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遭受相同的待遇”,看起来是很理所应当的理由,其实这样站出来公开指责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顶着被荡妇羞辱被当作花边新闻的风险和权力的迫害,是需要怎样非凡的勇气的呀。好故事,好故事,每一个有勇气的女人都不应该被忘掉,虽然拍得太平庸了还是愿意为了故事给五星。
其实本片无关metoo开端,都是媒体揭露大事件的套路,工整无聊。
《华盛顿邮报》的反面,意料之外的温和谦逊,不见战斗性,也不再强调道德的真理性,而去还原一种互助的本能,女性间的、记者间的、办公室内的、甚至来自敌方的。主动倾听,于是被动地诉说同样成为主动地,一段段对话既是破碎的证据链条,又是完整的伤痛体验,最终汇聚成一通电话、一篇文章、和点下“publish”按键的那一瞬间。
阅读原著的感觉会更突出些,那像是一部波云诡谲的惊悚片:线人、讲述者、见证者无不穿梭于生命/精神危险和“体系”的重压下,毅然决然要讲述要发声。但成片的效果就明显温吞了许多,观众偶尔会被拖进类似演讲的处理当中,接受一些陈词痛诉的堆加;似乎也受制于“结果已知”的背景下,而让紧张或是更沉浸的情绪感受有所减少。 当然这是一个无比值得讲述、理应获得致敬的故事,并且它拥有扎实的演绎与故事讲述能力来锦上添花,只是在「处理这几年这为重要、也无可回避的话题」这样的语境与期望之下,爆发“声量”或是激起讨论的效果还差了些。需要更多,更犀利,更无所顾忌,或许才能纪录所有的勇敢与伤痕。
女主的形象和过去相差太大了,无法直视,剧情也黑暗,看不下去,放弃了
[2023/03/05 LAX—HKG(1)]影片中途泪眼汪汪地要了一叠餐巾纸,最后在不同人那哭出了一咖啡杯。十分理解女主之一的担忧:不是怕故事run不出,而是怕公众又一次不在乎。“后悔吗?”“不。”“不(笑)。”制度问题由无知和冷漠筑成,我们不要在真相触手可及时「不在乎」。
最大的看点便是事件本身,电影的观赏性非常有限,称之为流水账并不为过。三星。
这个事件当然该被记录 但拍得就乏善可陈 不过也比前几年的爆炸新闻好了
即使是NYT,也仍然需要从上到下,团结奋斗,才可以扳倒如此大的一棵巨树。#20230511
2022.11.19. 金钟太古广场戏院。刚看完书、吃个晚饭后就进电影院看电影版,可以十分负责任/客观的说,这个改编太成功了!从慢慢搜集资料、核实信息、苦于无人愿意公开发声,到“量变引起质变式”的转机出现,再到第一个、第二个受害人愿意公开姓名,纽约时报团队于2017年10月5日发表的揭露Harvey Weinstein常年性侵女性的报道的全过程,在电影极为工整、流畅、和充满戏剧张力的镜头、剧本、剪辑、和群戏之下有条不紊的铺展在观众面前。书中最后极为关键的第二位愿意公开发声的受害者的一封邮件,在电影中被改编成一通感人的电话,以及添加了两位记者与家人的互动情节,都使得人物更立体、故事更有感染力。首个愿公开发声的受害人Ashley Judd更是本人亲自出演,让电影的真实感更加强烈。祝颁奖季好运。
所以说工作中有靠谱的同事和团队多么重要啊。想要成功有他们的支持必不可少。这部电影本身更像一部纪录片,甚至如果是纪录片更好,拍成电影的目的大约就是给大producer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好莱坞真的好虚伪。
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整体质量,过程更像一部纪录片,依靠大量对话还原事实真相,主体是受害者们,所以始终感觉采访者们的融入感不够,导致电影的力道也差了点意思。
所有闪回场景都毫无必要,其余部分相当谨慎克制(和其他同类「调查记者惊悚片」比起来)。比较好的部分是并未将记者们的 motherhood 至于她们的专业主义之外,而是强调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动机。
真是又闷又平…整部电影思想的意义远大于电影的手法和技巧吧。说实话,看完以后并没有觉得两位女记者在推进报道中有多难,大部分人都说了,只是不愿公开。她们只能多跑几趟,但最终…还是靠被采访者的自我修养才得以有了公开署名……另外,女人的声音一直不那么重要。在家里,在工作,在社会,哪怕是在酒吧,更别说在权利之下。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都知道的你一五一十拍出来(241)
完成得不比《聚焦》差,但正如片名“she said”的转述语气,影片存在比较明显的视角问题——“怎么让她们说”与“她们为什么说”之间看起来很相似,本质上却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