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上youku想找个日本喜剧来看,结果搜到了这个。
影片探讨的是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
一群小学生养了一头小猪,约定毕业之前将其杀了吃掉,但是日久生情,到了毕业的时候,大家为了小猪的生死问题争论不休,最后老师一锤定音,将其送到肉食厂。
1,影片中的小猪变成老母猪,表现一直还算良好,没有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其实猪还是蛮凶猛的动物。
如果他们养的是狼蛛或蝎子呢?
可能最后就踩死了。
如果养的是小鸟?
可能最后就放掉了。
如果养的是鱼?
或许也就吃掉了。
可惜这里养的是猪。
2,动物和人能沟通吗?
如果不能,那就很好办了。
我一直觉得人类不能沟通是造成冷漠以至互相残杀的一个原因。
当你杀一个人时,他突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叫“救命”,于是你会想一想,也许最后饶了他;如果他喊“Help”,你会想还好老子学过英文,说不定也放了他;但是如果他喊了一种火星方言,在猜测他含义的同时也就手起刀落了。
在杀牛之前,牛会掉眼泪。
可惜认定动物没人性的人不买账。
即使动物能和人沟通,人也会编造理由杀它。
异类者,人皆可得而诛之。
我是人,你是牛,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是A族人,你是B族人,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是甲帮,你是乙帮,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归结起来,因为你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的看法是,对于一些高智商的哺乳动物,或许真的是通人性的。
对于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差那么一点。
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会想办法使自己摆脱这种道德困境。
其实人类就是要吃肉,但是为了不妨碍吃猪肉,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上所有问题,都围绕在动物和人的沟通上。
那么如果人和动物不沟通,就没有这些问题了,现实中的做法就是这样。
现在人把猪圈养在农场里。
只有一头猪的时候,或许你会仔细欣赏它的可爱,但是面对几百几千头猪的时候,只会厌烦。
于是再也没有什么人猪精神交流,当把它们送到屠宰场的时候,没有人悲伤。
3,有的人认为猪被人吃乃是天经地义。
最近看《明朝那些事》,讲到天理即人欲,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4,因为14票对13票胜出,所以猪应该死。
一个生物的生死可以由人类这么决定吗?
我觉得独裁不能,民主也不能。
《小猪教室》以可爱的小猪的视角开场,虽然老师一开始就宣布了小猪养大以后是要吃掉的,但是完全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活泼的音乐,鲜艳的油彩,儿童画一样的月份分隔页,一看就是充满朝气的作品。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主题和现实当然重要,本片的争议也多半围绕着“残忍”或“意义”展开,本质原因在于对老师们而言课程的结果是不可控的,这方面值得商榷。
但作为电影,它不需要给出正确的答案,饲养P酱的过程被几次共克艰难的事件和孩子们几次真挚动人的辩论串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很打动人。
孩子们在接到饲养任务后,马上投入了昂扬的情绪,看起来像是把烦恼抛诸脑后。
但在遇到问题时,大家对P酱怀着充足的责任感做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在花花偷偷带走P酱的时候有争吵,却在老师面前互相维护;在家长们反对的时候,孩子会阻止大人干涉;几次班会的争吵与最后决定时,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思考问题本身,并一起去向三年级道歉。
并且观众和老师们都清楚,实践中遇到的争吵、嫌弃和推诿一定是更多的,正是被这些超出大人对孩期望的部分打动,旁观者们认同才能认认真真地倾听孩子们的讨论。
共克艰难的部分是积累情感,辩论部分的动人之处则是直言问题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责任的意义、吃和杀的区别等等,而没有成人世界对于“解决问题”的执念。
正是在这样的辩论中,孩子们纯粹又丰富的情感被尽可能地释放出来,打动观众。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困难与热情的结合点:暴雨天的浪漫幻想。
一个孩子幻想着屋子被吹走后,P酱插上翅膀飞向星空,他并没有想象暴雨中的肖申克那样的氛围,而是在儿童动画之后搭配一首关于彩虹、星空与宇宙的歌曲。
生命的长度和意义应当由谁决定?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P酱的生命是和宇宙、梦想关联的宏大而亲切的存在。
而贯穿全篇的教师线,也是一条和孩子互相影响的成长线。
成人的世界要考虑的东西更多,能够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多,但不管是新人老师还是校长,他们都没有选择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和定义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尝试去引导和定义这个实验本身的意义。
他们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终我们会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核心理念:热情、真诚、不找借口、努力思考等等,和孩子们是一样的,这也是这个故事,或者说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最终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
个人评价8.0,影片各个方面都很完整和融洽,几次辩论很值得成年人认真思考,推荐观看。
然后一位老人,客栈的店主说道,请给我们谈谈饮食。
他说道:我固然希望你们能靠大地的芬芳生存,如空气中的植物靠陽光延续生命。
但既然你们不得不杀生为食,从初生羔犊口中抢夺它们母亲的乳汁以解干渴,那就让这成为一种崇拜方式吧。
让你的肴摆在祭坛上,那是丛林中和原野上的纯洁清白的物品,为更纯洁清白的人们奉献牺牲的。
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在屠宰你的力量之下,我同样地也被宰杀,我同样也会被吞食。
"那把你送到我手中的法则,也将把我送到更伟大者的手中。
"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过是滋养天国之树的汁液。
"当你们用牙齿咀嚼一只苹果,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你的种子将在我的体内生存,"你明日的花蕾将在我心中开放,"你的芬芳融入我的气息,"你我将带着喜悦共度每一个季节。
"秋日里,当你们采集园中葡萄酿制醇酒,请在你们的心中说:"我也是一座葡萄园,我的果实也将被采摘酿制,"我亦将如新酒,注入永恒的容器。
"冬季,当你们斟饮美酒,请在心中为每一杯酒歌上一曲;让那歌声成为一首纪念秋日,葡萄园,和美酒酿制之曲。
—纪伯伦《先知》
看到最后一幕,虽然之前已经被孩子们的辩论和为p酱流的眼泪而感动过了。
虽然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在电影频道看到了对它的介绍也知道了结局是送到肉食厂。
可是,看到那些镜头架在装着p酱远去的车上,看着那些朝着这只小猪奔跑的孩子们,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真是,真是一个很温情但是很胡椒粉的催泪弹。
曾经想要做一个老师,很想。
但是这个梦想大概是在三个月前强烈地出现,又在一个月前慢慢地消灭。
我想做一个语文老师,可是不是照本宣读的那种,而是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屈原,讲李白。
说诗经楚歌,还把我大学里所学的仅有的一些戏剧知识,一起告诉他们。
如果有孩子早恋,我想给他们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或者是一个自然老师,在幼儿园里,给他们一颗黄豆或者绿豆或者任何别的什么种子。
在一个小小的自然角里,让他们自己种花,自己除草,自己浇水,自己施肥,或许那些植物会长大,或许会枯萎,可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伟大和神奇……不过,因为没去考教师资格证。
因为几乎没怎么看复习资料,因为觉得那些资料里的,和谐精神,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
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我妈又给我挑了一大堆毛病。
你太矮了,你字不好看,学生看到不怕你,没有威慑力……好吧。
我放弃了要做那样一个,本来也就不现实的老师。
本来,很多被社会固定化的职业,就是应该,本本分分地上课而已吧。
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什么道呢?
星老师想要传的,是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的珍贵。
是生命的价值。
是如何去感恩那些为人类生存而贡献生命的动物。
我想说,他做到了。
完全的做到了。
和前几天看的《入殓师》一样,如今的日本电影,果然是越来越具有人性的光环了。。。
真应该在所有学校,统一播放啊。。
可是那样的话,中国的学生,会炒老师鱿鱼么?
班主任对一群六年级的孩子说:我们一起养这头小猪吧,把它养大了然后吃掉。
我觉得都有黑线从额头上挂下来。
这真是跟糖果屋的老婆婆有得一拼的想法,然后就是觉得这个老师会不会太理想主义了。
不过因为觉得“妻夫木聪好像还没有选过什么烂片子演”,所以坚强的看下去。
小孩子真的不可思议。
在我印象里面,猪是多脏多臭的动物哦,他们把它当好朋友一样的对待。
打扫卫生、喂食、一起玩,给它洗澡,居然还起了名字叫小P(P酱)。
我预感后面将很难结尾:你都给人家起了名字,难道还能吃掉它?
然后小孩子们马上要毕业了,小猪也长大了。
他们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到底是按照原计划把小猪杀掉,还是把小猪送给别班的孩子照顾?
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选择,然后搬个板凳坐下来,说:现在大家可以发言讨论了。
是真的讨论哦,每个人都很认真的思考,很认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说,P酱是我们养大的,我们把它当朋友,我不能接受把它杀掉;有的人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它已经长大了,我们不能说毕业了就甩手不管它了,但是怎么可能天天回来照顾它呢;那么“给3年级的同学照顾就好啦,我们用最后的几天时间一定能教会他们”;但是“3年级的同学太小了,根本没法照顾那么大的小猪。
而且他们5年级会分班,6年级会毕业,那个时候他们也会面临这个问题,那我们不是推卸责任吗”;还有“你难道可以吃掉小P吗?
实在是太残忍了”;对应的是“那你可以吃别的猪肉,却不能吃小P,小P和别的猪有什么不同吗?
不都一样是生命吗?
你这样的做法不是太虚伪了吗”。
等等等等。
班会讨论一共前前后后3次,每次都有很长的时间、每个人的镜头、每个人的发言。
老师一直都只是一个主持者,不表达观点,纵容孩子们畅所欲言。
这些孩子的发言让我非常的震撼。
他们已经这么成熟了,已经在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责任、从现实和可行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他们居然只有6年级而已。
不管小猪最后的去留怎样,但是这段经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对生命抱有敬畏之情、知道了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吃东西而食物不是生而就是食物的所以要珍惜、知道了每个人应该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等等等等。
真的是很宝贵的一课。
影片的最后,大家站在礼堂里参加毕业典礼,每个人都上台非常恭敬有礼的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他们正式从这个学校、从小猪教室毕业了。
我们一边看,一边真的是感慨万千。
因为我一直相信只有思考和经历能真正让一个人成长。
如果不经历,永远没有真切的体会,而如果不思考,你永远没有自己的观点。
很多很多很多东西,都不是书本上学来的。
如果这是日本教育的常态,真的是让人感到很恐惧了。
尤其是再想到中国教育的时候。
如果用一些学究似的评论语言来形容这片子的话应该就是:典型的东方电影路线。
出奇冷静的镜头语言,用平实到可以称之为简单的故事来阐述一个哲学问题。
全片一气呵成,整体节奏拿捏的甚为精致。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完这个故事后它给我带来的进一步思考。
这些问题凭借我半瓶子社会阅历和所谓“幼稚”的思维模式是无法用简单几句来介绍的。
所以我想请看见这则不是评论的评论的朋友们回答下:问题一、宠物和牲畜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动物和弱势群体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问题二、如果我们也只是简单的生物,不是所谓的人类时到底我们需不需要为了别人而奉献?
问题三、如果我对某人或者某动物奉献爱心,那他、她、它会领情且一样对我奉献爱心么?
问题四、社会是每个人组成的社会,每个人幸福的话那这社会就幸福。
但是要损失了极极极小的一部分人或者说仅一个人的一丝利益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不幸福了呢?
今天看school dayz with a pig末尾有夕阳山丘小学同学唱卒业歌发现 歌词还是比较关注个人的奋斗 个体的成长我在中国 越南 奥地利三个地方上过学中国和越南比较像卒业歌都在说比较大层面的事情出校园要如何“报效祖国” “为人民奉献” 以后“学校会以你为荣”小时候不懂 现在觉得真有些违背人本 甚至是在糟蹋个人奥地利和日本比较像只是多出一些“我很自豪出生在这里”“奥匈帝国必胜”的东西但是内容还是比较关注个人成长 和个人精神的健康 鼓励很鲜明的对比噢以夕阳山丘小学卒业歌为结尾: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拍这种温情治愈系“人与动物”影片很有一套。
明明就是把一只小猪养肥了吃掉,可以升华到生命教育这样的高度,我实在是佩服极了。
可是不晓得为什么,当影片中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与小猪分别时痛哭流涕时,我就是感动不起来。
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困惑和迷茫,一直到影片结束,很多疑问都得不到解答。
想起前不久,与一位酷爱电影的好友聊起恐怖片。
他说,美国人的恐怖片可以放心大胆看,因为再怎样吓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日本人的恐怖片千万不要看,那是在精神上把你击垮,最后还留下许多悬念让你自己联想,让你久久笼罩在恐惧中。
本片虽然不是恐怖片,却非常具有日本特色。
孩子们是简单天真的,可说出来的话却非常发人深省。
那个年轻的男教师到后来显然是力不从心了。
“吃掉它才是对它负责”,这样的观点似乎也并未得到全体孩子的认同。
最后,依旧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样的抉择究竟对不对,影片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
无论如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总是值得赞赏的。
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思考怎样善待动物、珍惜食物。
更多的还是要尊重人的生命,维护和平。
可不要找各种借口去杀戮才好。
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养过一只大公鸡但是这只大公鸡买来就是要被吃掉的 他在我家的那一周都是我喂米喂水它真的是极好看的大公鸡 脖颈儿的羽毛五光十色 鸡冠通红高昂着头周末的时候 毫无回转余地的 它被吃掉了我留下了一点它的羽毛 最后也弄丢了那时候奶奶教我杀鱼 剪开鱼的肚子如何把鱼清理干净 如何去鱼鳞我很快就可以单独杀鱼了 常帮助奶奶但是有一次爸爸钓鱼回来 上我处理我像往常那样去处理鱼 但是失败了剪刀刺进鱼腹腔的时候 它大力弹跳我吓的魂飞破散 丢下剪刀逃走了那时候我才意识到 死亡是很可怕的从那以后 我再也不杀鱼了 恐惧死亡奶奶和妈妈时常处理鱼和鸡 活的那种虽然我依旧很爱奶奶和妈妈 但是对于她们杀伐决断的这方面 很是畏惧她们对我的态度嗤之以鼻 渐渐的我也成了妈妈 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各种各样的体验课也去了七七八八整体感受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感受套路化的内容 不涉及敏感问题的走过场也不是一味否认当下的亲子课堂只是 作为大人也在回避和逃避棘手的问题何为死亡 何为告别 何为责任 何谓抉择星老师真的承受很大压力 面对孩子和家长整个电影下来还是梦幻多过现实孩子们和小猪一起成长 一起毕业孩子们最后下了决心送小猪去肉食加工厂其中的挣扎恐怕远远不止哭鼻子而已最后大家每个人带着西红柿和小猪告别我一个要40岁的老阿姨哭的脊梁骨都要断了大哥在一旁暴力拭泪 搂着猫狂吸不止大哥像当年的我一样 选择留下小猪我自己的心态很复杂 我觉得孩子应该尝试面对但是我脑公不但拒绝送走小猪 而且全程抗拒“这种生命课程在我们这里分分钟就是教学事故吧”“让孩子每天参与临终关怀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既然要吃掉它为什么还要养这么久培养感情?
”“找个可以养猪的乡下家庭收养不行吗?
”但是不再是孩子的我明白 有些事情是该直面的当然我还是有点害怕这种手握生杀大权的问题会有很多人说 不该让孩子直面这种问题不吃猪肉不养猪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不这样认为也许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 手动赞希望当代教育也有类似(在温和一点)的课程让孩子不再只闷头学习课本知识而是真的感受到一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发现自己的哭点真是越来越低了。
看到Hana把头嘛头递给P酱吃的时候,我想:兄弟,吃完这餐,你就该上路了。
而后是追随着后退的镜头沿街奔跑的孩子们。
花哨的如同初春的樱花。
有时想,他们是在追逐P酱那行将逝去的生命。
有时也想,他们是在追逐我们记忆中失不再复的美好。
上苍给我们嘴有时并不只是为了吃。
有时还可以用来承载眼泪,以品尝世间往来的辛酸。
未经事的孩子总是能够带来内心寂静的复归。
如同沿着时光河流已飘零很远后的追本溯源。
那些在年轻的眼泪阳光下泛着光,然后再被脏兮兮的袖口抹掉的时候。
我的心就是一抽一抽的。
疼的不是一头猪的被宰杀。
疼的是原来我们曾经面对生命的残酷与决绝的时候也这样肺腑的心痛过。
还好,一脸帅得让人牙倒的妻夫木聪做出了还算正常的决定。
如若也像孩子样抹着眼泪说想要延长一头猪的寿命,我大概倒的就不止牙了。
是大脑。
有人说,日语那句yi da da ki ma s有某种宗教饭前祈祷的意味。
于是我想到《阿凡达》,Neytiri在狩猎时口中的喃喃祈语。
我的兄弟之类云云。
与其是说予圣母爱娃听,不如是扪心的一问。
达尔文先生的理论让人类为自己的狂妄找到了借口。
然后,人类再在这种有些近乎血腥且不人道的理论指导下狂飙突进的对整个生物圈大刀阔斧。
看过《食品公司》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家禽家畜们是如何卑微的死在人类的刀斧之下。
即使没看过,也知道有关“肯德鸡有六个翅膀”的传说。
站立在整个生物圈最顶端的我们,早就失去了那种对于造物的崇敬与感动。
对食物心存感恩,对我们来说已是一个相当疏离的观念。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看过《海豚湾》的人终于也知道了在世界的角角落落,还有那么多以海豚为食的狂人们。
科技的进步让生命不再神秘。
就是一群空气中的小孢子飘来飘去,或者体液中的小虫子游来游去。
在多利面前,生命就是个狗屁。
《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带给我们了许多角度诡异的思考。
比如,一个孩子说万物存在都是为其职责。
猪的责任是喂饱人民,所以我们应该把他们送进屠宰场。
比如,一个孩子说把P酱做成猪排摆在面前他不会吃,而对其他猪的猪排并不排斥,这并不是奇怪的事。
比如,一个孩子说既然生命的长短无人能够决定,凭什么通过26人的投票就简单暴力式的决定其生死。
比如,一个孩子说将P酱吃进肚子,是对P酱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比如,在想到P酱也会成为桌上的食物,手中的筷子就怎样也鲜活不起来了。
……是不是,如若我们对万物有了诚挚的感情,那么吃饭会不会成为一件自虐的事情。
姐那时吃的就不是饭了,是人性。
我不会当作吃下去的东西还会在肚子里活着。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异性》。
片中最精彩的应该是孩子们开会讨论如何处置P酱。
关于食物,也无关食物。
除了之上我们提到的有关对食物的人道主义对待,影片还浅淡涉及到该如何处理我们的生之往来。
关于记忆,关于离去。
也许,我们有时要的只是对往事被封存了的记忆。
从某一刻开始,所有喧哗骤然转入沙哑。
投票的时候是13对13。
一半一半。
一半生,一半死。
一半当机立断,记忆与现实同时截止。
一半蓦然转身,尊重生命与其存在。
因为非自然的离弃,所以内心会落下空洞呼呼灌风。
所以孩子们选择将P酱的被屠宰视为一种毕业。
那一刻,他们都在天堂。
很温馨的电影。
也很巧妙。
选择了一向并不讨喜的猪,而非猫狗原本即惹人怜之物。
整场画面都笼罩在暖暖的阳光中。
因为大部分是孩子参演,更增加了其活泼本真。
记得是在一起做猪圈的时候,轻易就让嘴角轻轻扬起。
记得是在最后一起踢球的时候,扬起的嘴角却因为这暖意而抹上了淡淡的哀伤。
看《食品公司》的时候让我倒了三天胃口。
看完p酱,我也许又要倒三天。
就是餵飽了豬豬送他上路嗎?你們的禮貌呢?
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孩子。从小到大,我一直在被人代表着,被人选择着,被人糊弄着!!!别人都在真正的培养人才,我们却地灭国!
情节滥情了点,但对象是小学生又不显格外滥情,天真的自立思考
好可爱的小猪
睡著了= =
哎,对小7有点失望……
不想产生感情的话,一开始就不该起名字造房子啊
引人深思。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有了个了结呢?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负责任呢?感动又纠结着。
孩子们的纯真接触到成人世界所习以为常的残酷会怎样?
很温馨啊。还是好萌妻木夫聪哟
从中段开始的两次辩论开始精彩起来,由此展开的对生命认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决定小猪去留的过程也是星星老师对教师责任认识的过程,个人认为处理的很用心。而且最没想到的是对二十多人的班级中的个体刻画也可以相当细致,真的是再一次令人难以置信。
通过饲养小猪来理解生命教育,结果到最后临毕业前大家纠缠于让小猪继续活下去,还是杀了它...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使命,猪的使命是否就只为了人类而生存?这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在想养猪的意义,虽然被吃掉是最后的选择,孩子们最后学到的是一种责任,作为人类和食物链上层的责任。
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所得到的一切.
看哭了……妻夫木聪还真是疗愈系的男人!
小朋友几好,为什么要弄成伪纪录片形式?
我泪点低。。。。
实验的课题不论在电影还是现实中都很有意思。三星半
@日本使馆新闻文化中心 竟然是胶片版太业界良心了,果然质感很不同。能看到胶片版日本映画窝都要哭惹!但一部有P酱和结衣的映画实在令我穿越的不能正视,所有分都给小7,颜实在太是我的泰普太治愈,美哭!
电影一般,但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的目的是生存,猪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我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