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看了家族之苦系列电影1-3,贾老师说得一点没错,这是非常适合春节期间观看的电影。
影片本身的喜剧元素,主角家族人数众多、个性多元而又真实,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更是尤其让人感动。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高潮部分,家里已是“人仰马翻”“鸡飞狗跳”,奶奶正充满自责无所适从时,接到毫不知情的孙子们打来的电话,得知他们第一时间就会把自己的喜悦分享给家人时,我同片中的奶奶一起无声地哭泣。
是呀,家人都不是完美的,却是唯一的、不能割舍的情感寄托。
我喜欢这个系列电影,因为它不同于很多描写亲情的作品,需要家人付出巨大牺牲或发生离奇变故才能彰显亲情的伟大。
而本片中的家庭就如同我们每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家庭一样,平淡、琐碎、充满市井气息,在影片中人物的相处日常和情感交互中,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及家庭。
这样平凡又伟大的亲情,他们拥有,我们也同样置身其中。
《家族之苦》几乎可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把《东京家族》重拍了一遍,连演员都是原班人马,但仍然是非常好看,也许因为山田洋次自己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更懂老人的生活,这部电影写了日本老人的晚景,尤其是男性。
以前听说日本男性到老年是很悲惨,一辈子兢兢业业做了螺丝钉,从大公司退休后,忽然就空落落不说,老伴儿这时候也极有可能离开,因为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维系一个家的经济,离婚分一半资产后,老伴可以很潇洒的度过晚年,再也不用于唯唯诺诺,哑人忍压抑中过生活。
不用忍受每天都醉醺醺的夜归还颐指气使的丈夫,不用忍受长期没有爱情生活,丈夫在外公干时花天酒地自己的孤独。
这时的老太太,经过几十年家庭生活的历练,过好自己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而老头可就糟糕了,估计连怎么开煤气炉也不懂,唯有在居酒屋呼酒买醉早早喝死拉倒---不要指望儿女会有多深厚的感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九成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亲情薄似纱,有的只是关于遗产的算计。
这种情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更是越看越惊心动魄,老太太一早知道老头的婚外情,一直没说什么,直到最后才揭发,揭发之后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般,从容,潇洒,很平淡的说出她如何知道的,以及这些年她怎么过来的。
她虽然没有和老头离婚,但实质上已经独立。
我很佩服山田洋次的电影有一点就是总能看到乐观的方向,而苍井优一直是他电影中的天使,《东京家族》和《家族之苦》里,她都是小儿子的女友,一个善良拘谨,善解人意的女孩儿,不施粉黛,清水出芙蓉,工作努力,对男友及生活充满感恩。
这样的女孩儿运气都不会差,她的男友总是家族中最不像普通日本男人的一个,对女人体贴温柔,除了工作总是不太稳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而每一次,她总是以一个外人身份,突然出现在一个大家族中,像魔法一样,不经意间化解整个家族的死结。
这几年一直想着找时间去日本住几天,我喜欢山田洋次镜头下的日本,那种传统的感觉,像苍井优这样的女孩儿,总是那么温柔,宁静,羞怯,保守,总是骑着自行车,扎最简单的马尾,穿一件格子衬衫,扣子扣到最高一个也能让人心动。
她代表男人初恋的感觉--完全不染肉欲的感情,一个拥抱被人看到也会快速,不安的放开手,跑到一边羞红脸的女孩儿。
居酒屋老板娘还是《深夜食堂》里的老板娘,唱着小曲儿送外卖的“寅次郎”,想着把自己女儿嫁给妻夫木聪的看更,看到苍井优后暗自感叹,哎,他女友这么漂亮,我还是别提我女儿了。
这种善良,道德感,守规训的感觉,还有他镜头下特有的几个像寅次郎一样惹笑的人物,一本正经的幽默,看着非常亲切。
不用去日本小住我也知道,日本已经不是山田洋次镜头下的日本。
那一套古典的优雅,像山田洋次一样,也正在老去。
一直超喜欢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系列,讲述平凡人的家庭生活,平淡中有诙谐,有欢笑,也有泪光。
说到这一家的家庭结构:1.老一辈。
真的很不喜欢这家的老头子,晚上喝酒,白天喝酒,跟居酒屋老板娘搞暧昧,回到家胡乱蹬掉外裤,让老婆捡;又随手把袜子扔地上,让老婆捡。
对老婆吆五喝六,晚上才知道是老婆的生日,没有丝毫歉意。
无论是在外人面前,还是面对老婆,都对她的梦想大加挞伐和嘲笑。
心安理得地享受老婆的贴心服务。
要是我,我也离婚,伺候你一辈子,得不到丝毫尊重与感激。
一辈子能有多久,还得继续伺候你吗?
2.大儿子和大儿媳。
大儿媳其实就是全家的保姆,从早到晚忙如陀螺,老婆婆还只用伺候老头子,而她得伺候一大家子的吃饭、洗碗、打扫卫生,包揽全部家务,还得调节一大家子的关系。
这一大家子包括老头老太、老公、两个儿子和小叔子。
一样,伸手向丈夫要钱,被批;纳豆的大小不符合丈夫心意,被批。
也是得不到丝毫尊重。
老头老太都是潇洒地过退休生活,去打高尔夫、去学习写作,不会有任何人跟她一起分担家务。
3.二女儿和二女婿,属于女强男弱组合,这一对很有意思。
4.小儿子和小儿媳,属于现代年轻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特属的风格烙印,大洋彼岸80多岁的伍迪艾伦一直在坚持每年奉献一部讽刺(多是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作品,虽然质量不一,但这种老而弥坚的创作精神的确让人感动。
这边厢同样80多岁高龄的山田洋次也在坚持用自己细腻温情的风格每隔几年传达出捕捉到的东方家庭之间关于亲情的佳作。
相比前作《东京家族》在故事和内容上对已故大师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致敬,《家族之苦》却用另一种喜剧以及侧面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前作以及《东京物语》再次致敬。
同样的演员班底以及家族成员配置却套用了另一个故事讲述,也多亏了演员们强大的演技力能让我们立刻从旧的故事抽离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场景中。
年迈的母亲参加了老年写作班,从和同样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和交流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厌倦于这么多年奉献于家庭和伺候身边大男子主义枕边人的生活,于是向自己的老公提出了希望收到离婚协议书的生日礼物。
说到底看似荒诞,毕竟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已经忍耐携手走过来了,为什么不能在所剩无几的岁月里再忍耐呢,其实这恐怕与日本家庭主妇的生活现状息息相关,在东亚社会里,日韩的女性往往在婚后就会退居家庭,或者说家族,在丈夫抱怨承担了一切生计在外对着上司点头哈腰的同时,女性也要全心全意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以及忍受疲惫不堪回家抱怨的丈夫的唠叨。
就算在近两年随着各种保障女性就业的条例出台,你争取到了出去工作的权利,可是家庭琐事仍然像你份内的责任一样不能懈怠。
最近由松岛菜菜子主演的《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虽然收视率一般,奈津子能力超群,明明比丈夫的职位还高,却还是要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后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甚至还要面临丈夫被温柔贤惠的保姆诱惑的狗血剧情,惹得屏幕外面的我们愤愤不已!
这就是东亚社会关于女性地位的写照。
其实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关心,礼物贵重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同时适当言语的更是生活的润滑剂,尤其在东方社会,隐忍一直是文化的主流,却忽略了对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图片1><图片2>母亲在抱怨这些细节时,其实这些点滴的细节并不是重点,还是丈夫是否对自己有关怀之心,所以当最后丈夫在预备小儿媳的劝说下终于说出了一直以来有你在身边真是太好了,thank you这些简单的话语却终于让母亲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的心,撕下来了这份离婚协议书,并终于解开了疙瘩留下了到死陪在你身边最真诚的告白。
正如由妻夫木聪扮演的小儿子所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一张乐谱,有时候就是需要些小风浪。
但跨越这些不和谐声音的方法就是沟通,去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
听说这部作品的续作目前正在开拍,会涉及死亡概念,看来下部会赚人很多眼泪。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
主要为了吐槽,稍稍带点科普和分析,仅此而已
4桌子上的是白果,就是银杏的果实,常见于夏天,虽然见过但没吃过的。。。
第二部里也会出现。
京都六角堂(《有顶天家族》开会的地方)有卖白果的铃铛,要是经过请别错过。
小舅子的身份算是伏笔。
8第一次看见女方全填好只剩下签名盖章的,常见的是男女各自分开填写的,比如《最完美的离婚》和《其实并不在乎你》。
虽然这张东西可以直接下载打印,但是前提是你要已婚。。。
好难啊
19这老婆你不要给我吧!!!
二姐小时候老婆可是《北国之恋》里的萤啊,这衣服梗《legal high》出现过,最著名的梗应该是召唤狐狸用的“lulululu”了,暴露年龄了。。。
额,暴露loli控属性了。。。
25请注意后面的海报,是不是有种错乱感?
没错,这是同班人马前一部电影的海报,超推荐。
原版的《东京物语》也强烈推荐。
26后面的黑板上是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それか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武者小路实笃的《友情》。
平田富子是奶奶的角色,她这篇文字的名字叫《通宵的客人》,主要内容:卧病多年的丈夫去世了,守夜那晚妻子遇到了年少的旧识雅彦。
个人理解为开始重新写小说这件事,弟弟写小说说不定是姐姐影响。
大儿子的演员叫西村雅彦,强烈推荐推理剧《古畑任三郎》
28八卦的门卫大叔再次探头这个动作真是赞,个人很喜欢笹野高史,还有日综《人类观察》
32为什么是他女儿做呢?
后有伏笔。。。
再次吐槽结婚好难
36说老板娘不性感的,来大战300回合!!
年轻时的老板娘浓浓的昭和味道,我喜欢!!
37《男人之苦》的海报,大陆的翻译是《寅次郎的故事》,本片的导演名字再次出现,私货满满
51弟弟从扶手上滑下来真是太溜了,仿佛看见了从前的自己…
56妹夫对盘子是真爱啊。
大哥,这球真是你用的吗,为什么是粉粉的。。。
80我一直期待7份饭8个人怎么处理,在骚乱终结后7份鳗鱼饭来了。
因为怕邻里八卦,儿媳没敢承认是自己家。。。
83 如果这里你就能和我一样猜到医生的演员是谁,恭喜你解锁了 熟知日本小成 成就。
关于落语推荐日剧《龙与虎》和动画《元禄落语心中》
87鳗屋小哥的演员德永优树是一位演歌歌手,上过日综《中居之窗》,这次也唱得很好听。
感谢字幕组!!!
99原版的《东京物语》,桌子上的是《寅次郎的故事》dvd盒子,前面出现时在茶几上。
外人真是外人吗,父母对于外人定义透露出的观念是否对子女有影响?
喜欢小津安二郎的《晚春》,讲的是未婚女青年与作家父亲,最后一次吐槽结婚好难。。。
以上是这次的吐槽,欢迎讨论
评价一片大好,但个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能很喜欢,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很闷,讲的故事不能吸引观众,作为喜剧片,也感受不到什么搞笑的效果。
也许是对这个类型不感冒吧,之前也有很多喜欢的家庭型电影或者电视剧,但对于本片,实在是体会不到给高分评价的感受。
本片中有比较喜欢的几个演员,可是也无法带来对于观赏这部电影的兴趣。
山田洋次今年85岁,累积80多部作品后,仍活跃在电影一线令人感佩,也让人担心高产背后能否保证品质。
要知道,就《家族之苦》来说,与2013年的《东京家族》一样,展现的都是老年父母与子女疏离的关系,就连演员也保留了桥爪功、吉行和子、妻夫木聪、苍井优原班人马。
纵使长袖善舞,已经说完的话题如何讲出新意?
看完《家族之苦》后,这些“常理”都会被狠狠打了一记耳光,不少年轻观众泪洒现场。
而今年1月在日本上映时,影院里坐满了年迈的夫妇,对着剧情又哭又笑。
《家族之苦》不单是搞笑版的《东京家族》,举重若轻的笑声背后,是用爱回应生老病死的释然。
妻子生日之际,丈夫问妻子想要什么礼物,妻子答:一件只要450日元的东西。
接着,淡定地递来一纸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
一向温柔周到、逆来顺受的妻子突然有此举动,丈夫知道这是真的了——到了这个年纪提出离婚,不是玩笑,不是娇嗔,也不是威胁,而是单方面对婚姻完结的宣判。
女儿女婿断定是父亲的婚外恋被母亲发现,于是找来私家侦探调查父亲。
似乎除了出轨,子女们无法接受,也不能理解,夫妇互相容忍了一辈子,为何不能继续将就下去。
然而母亲的答案却全然不是这样,只是突然有一天,对枕边人充满厌恶。
打呼噜、扔臭袜子这样的生活细节,新婚的时候觉得是男子气概的表现,到了今天都变得难以忍受。
如果说过去体谅丈夫养家的艰辛,担心子女的成长,如今也该为自己考虑一下了。
“那爸爸以后你就把裤子和袜子叠好给妈妈,这样行了吧?
”大儿子自以为解决了矛盾。
一边吃软饭的女婿也忍不住提醒丈母娘: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存款,没有住所,该如何生活?
只有同是家庭主妇的大儿媳;理解婆婆晚年渴望自由的心——不再有繁冗的家务和抱怨工作的丈夫,“两个优雅的老人一起生活多好!
”大儿媳言语里充满憧憬。
看上去荒诞的离婚案例,在现实中的日本社会并不少见。
社会调查显示,在日本四五十岁女性中,近一半的女性“考虑过与丈夫离婚”,回答“准备采取实际措施”的人,接近3成。
对于年龄更大的女性,她们的决定更为果决。
在子女成年成家后,尽完母亲责任的妻子们,非常快就办好了离婚的相关事宜,不少人为此准备了十几年。
而另一边,丈夫也尝到了晚景凄凉之苦。
年轻时为家庭奔忙一辈子,等到退休之后,娱乐生活少得可怜,每天只有清晨在街道遛狗、傍晚在小酒馆买醉。
虽然与子女朝夕相处,儿媳照料周到,却没能得到子女真正的尊重,成了子女嘴中“脾气古怪的老头”。
中风住院昏迷之时,大儿子和女儿已经开始讨论葬礼事宜。
大儿子也有自己的苦。
不仅要应付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应酬,还要抽出时间为儿子比赛加油助威,被迫取消后惴惴告知儿子,儿子却欢呼:“太好了!
爸爸加油的声音实在让人尴尬!
”某种程度上,父亲的今天,仿佛是自己的明天。
所以加班回家后,忍不住幽幽地问妻子:“到老了你不会也像妈妈那样提出离婚吧?
”这些不大不小的苦痛与烦闷,彼此交织在一起,没那么歇斯底里,没那么痛彻心扉,却因为真实和琐碎,让人觉得如鲠在喉——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或者必将经历的日常生活。
影片中充满着无比真实的细节,看似处处是闲笔,彼此交织反倒成了深刻的隐喻。
比如家庭会议因为公公的突然晕倒而中断,留守家中的妻子等来了事前预定的鳗鱼饭,讨厌的是价格又涨了,好像暗示着伤感的情绪总会被新的小烦恼所打断。
影片中老爷子在躺椅上睡着了,电视里是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想来是导演对小津的致敬,也是写实——在日本,多少老人守着电视机里那些家庭题材的黑白老片,在小津冲淡的叙事里,在笠智众的凝重而平和的表情里,寻找些许慰藉。
影片的结尾,看上去妻子是因为羞于表达的丈夫终于说出“很高兴和你成为夫妻”,而撕碎了离婚协议书。
其实,是在经历意外后,选择与现实、与生活和解。
一度,她曾在写作班里找回了少女情怀,戴起老花镜优雅地品味着罗曼蒂克的小说情节。
然而,当丈夫倒下生死未卜时,小孙子打来电话“直播”哥哥棒球赛的战绩,唤回了她对于家庭的眷恋。
那一刻,我们同老人一起,泪如雨下。
说到底,梦幻世界的甜与家庭现实的苦相比,到底是后者来得更加真切吧。
《家族之苦》在大光明影院看的,这大概是进过的最豪华的影院了吧,近百年的老建筑,两层楼的千人大场,很有三十年代的复古感,但硬件又做得一等一。
可惜的是买的票在二楼偏后,大荧幕也战胜不了这个距离——观感其实像在家看60寸的电视。
很多影片里的小细节都容易缺失,类似演员的微表情,颜色和光的差异就都不那么明显。
幸好看的是剧情片,倘若是注重视觉效果的大片,一楼十六排以后和二楼五排以后的座位真心不推荐。
说回电影。
典型的日式家庭片,简单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如水流过,胜在真实。
日本文化有很多和我们的相似之处,所以看这部片子,我想多数国人都会有共鸣。
操持了一辈子的温柔母亲,脾气古怪臭毛病一堆的父亲,性格各异的儿女,有的愁经济,有的愁感情,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吵来闹去,看似细琐的矛盾,却堆积起来,成为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所有演员,按天朝的审美标准,颜值都不在线,可看着就是舒服,日常。
尤其桥爪功老爷子,小表情、说话的口气真真一个老顽童,这家的儿女,也一定是遗传了他的幽默基因。
全场爆笑的点绝不止一两个,且这些点,也绝不是硬胳肢观众的生硬幽默,他就是平常人也会犯的中二,尴尬,和靠演员魅力撑起来的趣味。
说是喜剧,这电影的泪点却也和笑点铺得一样绵密。
母亲缓缓说起自己开始讨厌父亲,感情渐淡的时候;孙辈们给母亲描述棒球赛的时候;总是戏谑对生活的父亲难得沉默的时候;那张离婚届被撕毁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带着无奈的温暖,随着减缓的配乐眼角湿润。
但它又不过分煽情洒狗血,总是及时回转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然而这更让人印象深刻——真实的生活里,有谁整天哭天抢地呢?
默默忍耐,装作没关系的时候才更多,有些问题,也真的无解呀,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过日子啊。
而当某天一件事,戳中了你隐忍的点,那一瞬的心疼,足以让人印刻在心。
想起了刚看完的日剧《最高的离婚》,颇有些相似之处,温柔地抖机灵,却讲出犀利的真相。
在一起容易,分开难啊。
你什么都没做错,就真的没关系了吗?
感情,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呀。
一家人在一起讨论问题,哪怕吵架,只要大家都关心这事,就真的像个家啊。
一条一条的真理,就这样看着电影,慢慢传达给你了,连同一些思念的心情,和一种不能完全理解但早已深深认同的氛围。
总之很想和家人再看一次,这一截笑中带泪的生活片段,这个普通却重要的故事。
如果翻拍自《家族之苦》的《麻烦家族》中李立群老师能把桥爪功的父亲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十一月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计算机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李翼评述 之 制片人江志强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4637437/2017年的《麻烦家族》翻拍自16年山田洋次自编自导的《家族之苦》,后者到目前为止是个三部曲,而且片名很容易令人想起山田导演另一个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系列《寅次郎的故事》,另一个译名就是《男人之苦》,同时还是电影主题曲的名字。
黄磊老师在《麻》中是自导自演,这长子的角色在日版中由西村雅彦扮演,也就是《古畑任三郎》身边的今泉。
而日版里由桥爪功饰演的老父亲,在《麻》是由李立群扮演,这位老父亲甫出场时,在日版中是在打高尔夫,而在《麻》里更接地气一些,是在打羽毛球,而李立群身边的球友,是由史航扮演……之所以还要提及最后者,是因为李立群在片中大部分时间的造型,更像是照着史老师的模子打扮的,虽然桥爪功演绎这个角色时,也显得为老不尊,很不着调,但跟他老伴之间的差别,至少从“视觉”和气质上来讲,没有那么云泥之别,而不像《麻烦家族》中那史老师打扮的“李老师”,和身旁那个看起来挺孤芳自赏的老伴一对比,更像是从一开始就来自于两个“阶级”,很难有共同语言。
桥爪功的角色,在整个系列里无疑是最为出彩的,李立群在《麻》中的戏份当然也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不过这个角色在当下的“主流”舆论中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所谓的“爹味”实在太重……戏份越重,没准被“批判”的潜力也就越大。
而这样的角色,没准也会让人联想起《我爱我家》里的老父亲,但后者更多是那种领导腔调,是把工作中的口吻,甚至嘴脸,不分场合的带到了家庭中来,而退休之后,这一情况自然是变本加厉了。
而这一路,正是梁左,以及王朔等人的拿手好戏……只不过问题在于,当滤去了这一份领导口吻,这种搞笑方式就会大打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日本的影视剧,对中国观众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门槛,比起欧美剧要好接受得多,但在翻拍时,问题却很大,甚至有时候反而会比翻拍欧美剧,还要大一些,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搞得非常怪诞,甚至四不像……在这方面,黄磊老师应该是交了不少“学费”,比如同样是在2017年,虽然不再是他导演,而只是主演了的电视剧《深夜食堂》,原版的日剧改编自畅销漫画,拍了五季,外加两部电影版,而中国的翻拍版本,除了黄磊主演的剧集外,还有梁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版本,虽然家辉哥的脸上划道伤疤,似乎比黄磊更“上镜”,但翻拍的效果同样欠佳。
究其原因,在“视觉”上应该也是一目了然的,日本的小酒馆,介于一般的小饭馆和西式的吧台之间,没有跑堂,却也不像老外那样,只喝酒,吃零食,而是可以点菜,现做现吃……这等于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而不像一般中国人到小饭馆里吃饭,是为了独自喝酒,或者呼朋引伴,也就是说,原本就把外人与“内人”分得很清楚。
而且通常中国人还有一种“独门绝技”,那就是在类似的公共场合里,也可以习惯性的当身边的“外人”不存在,当成自己家里一样,于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高声怎么讲,甚至会认为就算是私密话题被外人听到,TA们也是无法理解的。
而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像《深夜食堂》那样的“半开放”空间,就很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毕竟在一圈“内人”中间,是不需要一个外人站着的。
于是中国翻拍版本的《深》里,不管是黄磊,或者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与其说是一个暖男大厨,知心大叔,还不如说更像一个私人保镖,而且最好是个聋哑人,但又不影响身手的那种。
既然空间与人设上,已经有这样的“水土不服”,那由这种半开放空间,使得男主角介入无数角色的私人生活这种故事延展,就更像是一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就不能让男主角在一圈食客中间“傻站”着,而是先恢复更中国一点的跑堂模式,比如设置一个很古怪的“店小二”,他不只是向顾客介绍菜式,接受点菜这么简单,而是很会来事,借由点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有策略,有技巧的“多管闲事”,借由顾客的食欲,来最终打破对方的心防,成为TA们的知心“店小二”……当然如果是这么弄的话,也就没必要翻拍了。
就好比,如果这边影视界的创作者,要是能把2016年《百年酒馆 Horace and Pete》里的那份,如同电影《天生杀人狂》开始时对于情景喜剧的那份戏谑,化为一种可持续与延展的黑色幽默,那也就不需要买翻拍版权,而是真正化为自己的艺术能量,而这恰恰才是影视创作的“人间正道”与最终目标,毕竟翻拍只是一种权宜的途径,而不是像当下那样,更多好象是在本末倒置。
再说回《麻烦家族》翻拍的《家族之苦》,虽然整套演员班底都延续了2013年同样由山田洋次自编自导的《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但两片尽管都着眼于家庭生活,不过风格上却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上文提到过的桥爪功所饰演的父亲,在《东京家族》中他要沉稳靠谱,也内敛得多,而在《家族之苦》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这一角色其实更应该联系到的,是上文同样提过的,寅次郎。
整个《寅次郎的故事》,也就是《男人之苦》电影系列里,山田洋次担任全48作的脚本;除第3部和第4部外,同时担任作品的导演。
当全作制作到第30部时,已经是世界上最长的系列电影;后来因为主演渥美清的故去,在第48部时不得不完结。
渥美清主演了48部《寅次郎的故事》,创下“一位演员出演最长电影系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49和50部,寅次郎的影像,采用过往电影画面剪辑合成。
寅次郎是一个特别日本的古怪角色,更像是个当代“浪人”,但他其实又是有家的,家里有妹妹,叔叔婶婶,后来又有妹夫,外甥,不过寅次郎似乎有“流浪癖”,隔一段时间就会“离家出走”。
他看起来很不靠谱,游手好闲,但心地又不坏,每回都非常容易堕入情网,随后又被“抛弃”……几乎每一部寅次郎的电影,都聚焦他回归家庭,然后再次离开,而对于他在外面的生活,着墨很少,最多就是在相当于中国庙会的场合,做点小生意……要是换作一般人,离家出走后,最后回来一两次,如果跟家人再闹翻,应该也就没脸再回来,除非真的是在外面发达了,可以“衣锦还乡”……可寅次郎不同,他除了极少数几次,赢了赌马或彩票,从来就没发达过,但他就是能“不计前嫌”的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家里,也不怕看叔婶,甚至妹妹妹夫的“脸色”,然后再次“失恋”,继续离家出走。
而比寅次郎本人,更“神奇”的是电影系列本身,虽然山田洋次的轻喜剧编剧功力,从来就不能小觑,但这套系列也实在是大同小异,每回的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却能够每年放两年,一拍就拍了近三十年,而且观众还买账。
这在别的国家或文化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毕竟就算是《西游记》那样的西天路上,打怪模式也是大同小异,但这拍成电视剧还凑合,一旦拍成电影系列,票房和口碑是坚持不了多久,只会越来越下滑,最后拍不了几部,就会不了了之。
而《寅次郎的故事》,其实就相当于在中国拍猪八式回高老庄,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的开小差,回到高老庄,然后又跟丈母娘家闹不合,一气之下继续去西天取经……然后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影坛,三十年间拍了将近五十部……这当然是不敢想象的。
山田洋次在2010年拍过《弟弟》,其中笑福亭鹤瓶的角色(他也在《家族之苦》系列中客串),实在是跟寅次郎很像,只是由哥哥变成了弟弟而已,同时看上去更不靠谱罢了……而桥爪功在《家》中所扮演的父亲,其实不妨看成是老年的寅次郎,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理解,虽然他已经有一大家子,还无疑是一家之主,但那种“浪子”之心,则依然赤诚,尽管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无法再像寅次郎那样“拎包”流浪,但在精神上,他还是无比“自由”的……包括和酒馆女老板之间有始无终,而且看起来非常纯洁的“友谊之上,恋爱未满”。
而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不靠谱,却又有一种相对复杂的“前史”,那种对于家庭的若即若离,以及“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追求……即使对于有着多年戏剧与影视表演经验的李立群老师来说,想来应该也是很难把握,和琢磨透的。
而且就如同寅次郎的离家出走,以及在感情上接二连三受到的打击,也会或多或少的“遗传”给他的外甥一样,在《家族之苦》至今为止的三部曲里,第三部虽然是着眼于长媳和长儿,但应该不难发现,这实在真的只是前两部里母亲和父亲问题的一个翻版,或者说是某种延续……而同样延续的,是一种不成解决的解决,就好比第一部里,桥爪功的角色,向太太道了个歉,二者间的离婚问题,就和电影一起“结束”了,但在续集里,这一家之主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还是依然不着调……而在第三部的最后,也就是西村雅彦扮演的和黄磊一样的长子角色,拆开了其实早就送给长媳的礼物丝巾,夫妻俩便“一笑泯恩仇”了,这虽然看起来很东亚,但不用多么揣摩,就知道是一种“捣糨糊”,是一种把问题不当问题,不成解决的解决。
反观欧美类似的家庭电影,比如《克莱默夫妇》,则一方面比《家族之苦》或《麻烦家族》,更“留白”,另一方面也更解决问题。
一来影片更多就是聚焦父子之间,母亲几乎是缺席的,而前后的父子二人本身,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二来也更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不管是私下里,或者把私事变成“公案”,而不是把问题都变成糨糊,或者“解决”在“襁褓”之中……虽说日本的所谓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来自中国,但以眼下的视角来看,中国似乎更像是被夹杂在东西方之间,毕竟日本在保留传统文化,和接受西方思想两方面,都走得更远,似乎可以说是能在两种“极端”间达到某种让人很难琢磨透的平衡。
但这种所谓的平衡,虽然就像影视剧一样,保持一定距离的观看起来,可能更容易接受,但要真正翻拍,或者自己另起炉灶创作,则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而不只是生搬硬套,就好比把《家族之苦》翻拍成《麻烦家族》,如果李立群老师能将桥爪功的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并且添加这位父亲如同寅次郎般的“前尘往事”,至少对于这个一家之主的人物本身,可能会显得更为立体与丰富。
李翼。
和步履不停同风格的生活电影,山田洋次的作品。
不过更偏于喜剧,所以比步履不停感觉要好一点,有趣一点。
主题就是,爷爷奶奶离婚引发的家庭闹剧。
爷爷真是太搞笑了!
演技好好!
像我爱我家的爷爷,都是像小公举一样傲娇的怪老头。
妻夫木聪也蛮帅的。
忍耐很多年爷爷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奶奶终于受不了了,提出了离婚,要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最后,看似呼唤女性独立的大旗还是说倒就倒,不了了之,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实质问题没有解决,可是换个方面想,因为爷爷的住院让奶奶发现了自己依然担心着老伴离不开老伴,也说的通,不算Bug。
也告诉我,只有经济自由了,才能过不下去就潇洒散伙。
不过爷爷住院,大家对葬礼安排异常热心也是让我感觉怪怪的,因为喜剧效果吗?
生活就像钢琴曲,总是有不和谐的重低音,小儿子说话好文艺啊。
其实爷爷奶奶的相处模式就是大多数亚洲夫妻的相处模式吧,在一起是生活,而情情爱爱什么的,仿佛过了那个年纪,就不再开口诉说,心里有爱,可表现出来又那么满不在乎,夫妻相处真是门大学问。
虽然我可能没机会学习了。
看的时候觉得家族之苦更有趣,可现在想来,步履不停这样的细腻也好像更有余味。
婚姻家庭生活是人类永远探讨的主题。不管是谁最终都会让时间磨平了角,好赖和你过了一辈子,就想听你说一句温暖的话。所以我才不想结婚,婚后生活真的是一眼就望到了头。
家族之苦是因为那个嘴毒、没礼貌的老头子在,被要求离婚后,只会喊着是受害者,被抛弃。但明明就是他每个晚上和朋友在居酒屋流连忘返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妻子,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真的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欣赏不了
很琐碎很生活,苦乐苦乐
家长里短,苦乐参半,笑中带泪,生活和家庭就是如此细碎,有苦恼,也有偶尔的触动。现在大约也只有在日本人的某些片子里能看到这种情绪。
简直是《东京家族》一体两面的套拍版。看山田的片子肯定是舒服的,但不得不承认老人家的原创性在下降。
山田洋次你就这么一直拍下去吧!
先看的3,再看的2(1小时47分钟43秒)片尾借用小津的《东京物语》。第62304个标记看过
真正蠢萌的片,人物都很可愛,觀眾都要笑哭了,他們一看見爺爺的臉就能笑起來,我笑位比較高,感覺在戲院看氛圍好些,搞笑設定比較特别?裡面所有問題都很日常,妻子無法忍受丈夫的破習慣,有人歡喜有人憂的三代同堂,小孩覺得父親打氣太出位很丢臉,等等,老兩口的離婚把一切都炸出來了也是好玩。
没啥毛病。就是鸡血老段子一眼就知道结局和昭和套路。给70以上老年人看的片子
这四十五年的爱情就像萧瑟秋风里的落叶,明知离不开枝干,时间久了还是在风的鼓动下打着转儿。裤子随手脱袜子丢一边,洗澡水泡好了去享受,一切都理所应当。拥有得太久往往不珍惜,没了儿子对生活的憧憬、孙子对胜利的渴望,甚至不如宠物狗对小窝的留恋。一次老太埋怨一次老头告白,看得温暖有笑有泪。
我不喜欢这个系列,可我却很喜欢电影的解说,尤其这部是周墨
家庭剧
就这么一句话,就不离了?真是黄盖打周瑜啊。或许是作为直男的编剧实在是太容易原谅自己了。
哥哥打棒球,弟弟打电话给奶奶说本垒打那一段真是神来之笔,好像突然切换了奶奶视角。(如果是短篇小说就可以这么结束了) 苍井优可真好看
造作
期待本片很久,以为是《东京家族》的续集。但《东京家族》的味道是一半小津一半山田,到了本片就纯山田了。所以两片除了主演一样之外,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本片看到最后感觉这故事没讲完,老二老三没展开,应该有续集,一搜果然如此,这样的故事拍个十部没问题,不过意涵和格调就不如《东京家族》了。
家庭主妇真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啊。
已经不喜欢这种风格了
没啥山田洋次的基础…看着完全没有共鸣啊…就觉得是比较平庸的老套的家庭喜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