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
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①钱,房租,中介费[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小马咬咬唇,160吧。
老太太不松口。
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②生活,不是租来的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
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
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
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③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
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
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
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
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
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
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
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
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
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
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
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
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
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
我想起我的姥爷了。
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
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
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
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
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
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
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
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
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
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
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
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整理新浪博客的时候发现这篇影评一直没贴过豆瓣。
写于2006年4月8日凌晨,我20岁。
) 就算得了金鸡,也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循规蹈矩的主旋律电影。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俩》有力又有趣,看得人心里痒痒又可乐。
的确文艺,可丝毫不闷。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年时间,一个院子,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本以为这会是又一部《回家的路》,或者是《天堂电影院》:老人以一副饱经沧桑慈祥温柔的面孔带给孩子纯美的净化,向他指点着以后的道路。
可是这一部,在金雅琴的顽固与防备的眼神里,小马同样也带给了她很多东西。
《闲人马大姐》里金雅琴饰演的刘奶奶甚至很会抢马大姐的风头,活脱脱一个市井中自私自利顽固罗嗦的小老太太的形象,说话总是气呼呼干巴巴的,犹是亲切可爱。
而在《我们俩》中,金雅琴放下了夸张的动作表情,却仍是顽固带点自私,只是这些特质在她的静默中被转化成孤独的表现。
我注意到镜头的运用。
小马总是活动着的,而老太太的移动几乎全被省略,没有长镜头,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使得影片显得格外紧凑直接,但是老人的静止也被突出了。
一老一小,一静一动,以一种完全平行的姿态展开故事。
不存在谁带动谁谁使谁升华的问题,她们互相影响,互相摩擦。
这两个女人,细看之下,却显现出很多相似的气质。
比如都很冷,很倔,方式直接,情绪内敛。
开场,矛盾扑面而来时,两人的脸都恰如北京的冬天,干燥冷冽。
而在最后,当感情吐露交融时,也都是静默无声,存于心底的。
开始的时候对这个老太太的一脸不近人情很是不解,既然是寂寞,现在来人了,而且是个孩子,为何不能作出慈祥怜爱的样子?
作为一个生命尽头的独行者,为何还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后来,另一个总一副可爱表情的老太太说出了她的身世,还挺丰富,丈夫在结婚第二年便死去,无亲生儿女,这似乎解释了老人性格的成因。
战场使她坚定执拗,苦难使她孤独而对外界充满防备。
即便不作这种交代,我们也尽可猜想。
每一张枯槁的脸都藏有一串暗自心惊的故事。
我们楼下曾经也住了位老太太,那时我大概才十二三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这太婆总来我家串门,面相刻薄,言辞尖酸。
总之我对她的印象不太好。
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她对我说了一句刻薄话,使我很不快,想都不想便回了一句,自是比那句更显刻薄。
立刻惹恼了太婆,气鼓鼓骂咧咧地走了。
后来的某段时间,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老”的问题,那些蹒跚静默的老人,那些迟缓孤独的老人,那些耍小脾气的老人,那些洞明世事又紧抓不放的老人,那些极度天真又精于算计的老人。
我以为老人是最纯美又最无辜的一群人,无欲无求,但饱受身体与灵魂的磨难。
但是电影里小马堵着一肚子气说老人“像您这么老的还爱算计人的可不多见”,这个老太太说:“我怎么算计了,这年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外面这么乱,你不防着点行吗?
”于是我好象又明白了,老人的无欲无求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当然还是要挣扎要攫取,要想着保护自己。
这也算自私一种,但想来却是辛酸,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助与孤独,逼着他们连对温暖与慰藉的来临也如履薄冰。
你说纯美,似乎谈不上,但仍是无辜。
人性远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遂人心愿,但当它清晰呈现时,却因真实而透明,是种可感可触的美。
那些精微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都不过是些诸如房租,用电,电话费之类的鸡毛蒜皮,可是对一个独居耄耋和一个穷学生来说,样样都是大问题。
后来当防备放下,坚冰消融,出现的洗头捶腿,打扫房间,拍DV等温情细节,也是平淡之至。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奇观,也没有要让人看到生活中的残酷、疏离、冷冽,而是最终要让人感到温暖,然而我们即使理性观看,仍找不到刻意煽情的处理(除了结尾,且是点到为止。
并且,这戏的高潮是在前面)。
所以这是一部平和之致又奇特之至的电影。
我为它打动我的手法感到困惑。
有那么多地方,两人的表情和语言,你一句我一句对阵,或是剑拔弩张,或只是耍嘴皮子,都是那么有趣。
也许,所有优秀的生活片,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电影都是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年龄辈分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谓的代沟(两人谈感情问题也可以坦然,不咸不淡),老人对女孩少有怜爱,女孩对老人少有敬畏。
说话都那么直截了当,在内心深处发荣滋长的依赖与慰藉都不被知晓。
她们所体现的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把两个人换成同龄人或者异性,似乎也能成立。
这是一部做减法的电影,它是如此简单,所以你完全不用费力地去猜测解读它的情节,你需要做的只是感知那于细微处一点点流露出的情愫。
它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小”,既区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又区别于那些感官刺激,它对你丝毫不构成压迫,而只是轻描淡写,放低姿态。
这时你便是一个主动者,你看完了觉得舒服,但是好象并没有收获一个鲜明的态度观点,那是因为留着让你自己给出。
也难怪东京电影节会对它格外青睐,日本这种不动声色的生活化作品已是积淀深厚。
又一出平实叙事,冷静抒情,让我想到了迟子建的小说。
与当今的电影潮流似乎背道而驰,这姿态坚韧而柔美。
题目用的有点喜庆,有点煽情,还有点意识流。
怪奶奶出现在生活里,成为包租婆。
很吝啬很小气,很多有的没有的事情非要不断的找麻烦,每天希冀让人从租的房间里搬出去。
不允许接个电话分机,不愿意让人用暖炉,连使用个冰箱都冷冰冰的跟人说:“你用了我的电,凭什么不给我钱?
”老奸巨猾精明算计的老奶奶。
拄着拐杖什么都要评价几句。
非得问问人到底有没有男朋友,非得把她那丑的掉渣的孙子介绍给别人,非得看着人忙里忙外才安心。
教小孩子不可以偷鸟蛋吃,那样小鸟就不能被孵出来。
告诉人说对男朋友不能执拗,喜欢就喜欢,别折磨别人。
还说啊,一个人的日子领养一个女儿看着她长大就足够了,要那么多做什么。
所以就无所事事的晒晒太阳,和临门的老太太聊聊天,从窗户的余隙里偷看小女生在做什么——再怎么说,即使一个人身于世外桃源,也是少不了沟通的。
老人家向来执拗,向来拉不下面子,向来最害怕孤单和寂寞。
全部都显现出来了。
就像奶奶会因为我穿的少疾言厉色的指着我,嫌弃我总是睡觉很晚,说话强硬,连吃什么都要严加管束。
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
我不理解为什么。
就像电影中的小马全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委屈,不论是吵回去,还是很崩溃的选择哭着离开。
小孩子的抱怨最后总会锁定在“我正在找房子,我就会走的,谁稀罕和你住在一起啊,一个连陪都没有人愿意陪的老太太!
”老太太也不含糊,“你这种性格的人,还说我精明,你这么小就这么会算计,老了怎么办啊。
你要继续这么下去,肯定找不到男朋友,哼。
”老奶奶好像有婴儿肥,拄着拐杖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惬意的如同一直懒洋洋的猫,看着眼前的人忙里忙外,说不出的开心。
渐渐的居然习惯起来这样的女孩子了,动不动就要冲人顶上几句,不断的气人,却不断心软的低头。
都过了一年还是多久了啊,两个人也不吵架了,和平共处坚持的又是一番新的感觉。
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彼此,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开始沟通,又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截止。
虽然一地鸡毛,但过日子,本就是洁来还洁去的,越是简单越就像是在活着。
突然有一天的时候小马想去敲老太太的门,隔着窗户看她背影的落寞怎么也无力去打扰。
之后就是一趟趟的东西的搬迁,好像所有的都计划好了的,离开,悄无声息的走。
直到最后一次,老太太做在自己晒太阳的椅子上,缓慢的用她希望的急速追上小马,留着眼泪问:“真的全搬了?
真的就这么走了?
”回答是无声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藏着眼泪点点头。
也就算是离开了和老太太相互算计的日子。
再见老太太的时候她躺在床上,带着灰色的帽子,还是握着人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那时候有人说,“你走之后,她就生病了,每天都说想见你……”好像故事从这里开始就变成了无声电影,缓慢,跳跃,不够冗长的,再不琐碎的小镜头。
老太太离开了四合院。
因为曾经多少年前说过,孙子结婚的时候就把房子让出来。
自己搬到了山上不知名的小养老院,背光,阴冷,高峭,再没有那种机会坐在老位置上晒太阳,晃脑袋。
你知道的,曾经小马说,左边十下右边十下,前世下后十下,对身体好。
想到就晃晃。
小马打开四合院的大门,有老太太坐在那里的影子,阳光打在影子上,门上贴着硕大的喜字。
老太太走了,老太太一直在。
怪奶奶,就让时间一直锁在你家门。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因为光看剧情,不看电影,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所触及的主题,比如关于老年人的孤独(其实是所有人的孤独,只是以老人的视角讲述罢了),关于成长,关于隔阂与沟通,关于子女与老人等等。
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发展出一大类的电影,多少有些类似的影片比如美国的《金色池塘》,香港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甚至小津的《东京物语》也多少沾边。
所以要拍得超越类似题材电影就很难了。
这样的电影,通常不是通过戏剧情节,而是细节真实打动观众。
而观众必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经历投射在电影中,才能品味故事的真谛。
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有些苛刻的。
本片还是做到了细节真实,但是对于细节的发掘还是不够深。
窃以为本片的小小瑕疵,是结局老太太的过世,她的孤独是不需要通过死亡的极端方式来展现的。
导演不是不知道这点,恐怕她对观众还是缺乏信心。
这种缺乏信心还体现在,影片中很多地方,导演还是很努力的以直白的方式向观众叙述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比如有几个镜头概括老太太的一天,无非是在房里坐着或者睡觉,没有别的事情,非常孤独。
导演刻意的强调了这一点。
相比《天水围的日与夜》用老太太两次烧饭和吃饭概括了她的一天,而那种孤独感让我感受更强烈.《天》的镜头讲述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去体会这种单调的日常生活,观众看她做菜烦了,突然想到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全部内容,让观众发现一个事实,比导演讲述一个事实要更有效。
有些评论认为本片做作,这是不公平的,虽然有上述的瑕疵,但这决不是一部做作,煽情的电影。
诚然,我是相信导演的真诚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结局突兀了一点,我还没有机会细细体会.如我上面所说的,我觉得直面生老病死的主题的电影非常难拍,因为太沉重,太复杂了.讲述生活中的小小的波澜,都可以展现得很丰富,有很多层次.一次邂逅,一股思念,一次冒险,一段恋情,一种执著,等等人生经验都可以求得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逐渐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已经足够让观众动容了.导演应当关注将一件事情挖掘的更深入.
今天看了两遍《我们俩》,虽然对新浪博客已经失望的前几天,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写东西,因为《我们俩》的出现,又激发了我无聊的因子,让愤怒转化为释怀。
这都是因为《我们俩》,它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和包装,也没有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栏上出现任何身影,如同深巷好酒,沉沉地香。
知道它仅仅是因为偶尔在别的评论帖子里面有人提到,可看到它便被它甘甜醇美的气质所吸引。
整个片子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没有金牌的制作班底,没有大投资的手笔,没有大气魄的布景。
基本上故事就在那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四合院里发生,顶多有点外面街道啊派出所门口啥的。
可是好故事并不一定需要铺摊开广阔博大的外表,好故事也许就像深闺小美女一般,一颦一笑已经动人心弦。
一个性格孤僻、看似小气的老太太,接纳了一个倔强独立、有时候还有点无礼的大学生,住在她院里的一个小单间里,这便是故事的开头,也许开始她们互相不理解,但是后来就产生依赖了吧,这就是我刚看开头时的设想。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书上说谁是坏人,那谁就好不了,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思维被钉在了这里,所以我才会作出那样的判断,可是片子却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没有矛盾,就没有乐趣,这部片子也是由两个人的矛盾而展开的,偏冷的调调,并没有掩饰院子里面的人情,虽然一开始,这种人情仅仅是争吵。
打电话的问题,用暖气的问题,这些东西都零零碎碎的,租房住的广大漂漂们,一定觉得贴切又熟悉吧。
老太太小气,爱算计,小姑娘要强,不服气,争吵不断,摩擦不断。
但是有人和自己说话,就算是吵架,不也是一件好事么?
一个人孤独了大半辈子,老头子在结婚第二年就走了,老太太守着空空的四合院,只和旁边住的老太太聊天。
而在姑娘搬进来的第一天,她便说:这屋子多少年了,也没这么热闹过。
小姑娘没有因为老太太年过80就事事相让,反而她更把老太太当成了自己的同龄人般地对待,该争取的权利就争取,该坚持的就坚持,那一句:我觉得可以。
真是顿时钻进我心里了。
带着应有的尊敬,和老太太事事平等,这是剧本里面我最欣赏的。
而从小就尊老爱幼的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呢。
当更多的家庭把老人当成负担,一年一个电话嘘寒问暖一下,有没有想过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这也难怪最后老太太搬家的时候,街道上的人会奇怪:一个外人,比谁都亲,真邪门了。
不由得想起了我外婆,也是个强脾气的老太太,经常会和我们争吵,年龄的差距,这些也是难免,但是我们的身边都有人在,这是幸福。
拍作业的一段,老太太晒太阳,做了几个动作,打个呵欠,小马说打得好,伸个懒腰,小马说演得不错。
虽然在老太太口中,小马这是折腾她,但是她自发地这种合作,内心肯定是一种满足吧。
小马的到来,阳光一般,照进了这个四合院,这么爱折腾的小姑娘,她不也是老想撮合给她孙子么?
有时候沉默比针锋相对更可怕,因为没话说,冷漠,是因为我们忽略对方,我们不在意,才会不去理会。
我们欢笑,我们交流,我们吵闹,因为我们还在乎。
最后小马走了,老太太病了,小马有自己的人生,她会按照她的路走下去,住到了更大更好的房子,留下了老太太一个人。
她握着老太太的手说舍不得走,但是生活不会尽如人意的,她是个学生,不会因为舍不得老太太而留在四合院一辈子,而老太太也因为孙子的结婚必须要搬走了。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老太太在生命走到尽头之前,遇到了小马,用拐杖戳地戳门,也许一辈子就这一年吧,我觉得老太太是带着美好的回忆走的。
女儿是收养的,不能经常来看她,住在院里的小马,虽然不是亲人,不是比亲人更亲近么。
剪辑很通顺流畅,虽然故事都是小片段组合(我觉得说叠合更好),导演的说故事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充满着细微的灵感火花,到处都能看到贴心的段落,却不嫌多嫌零散。
有一个地方有点跳,就这个地方而已,我觉得绝对坏不了一锅汤,技术只是手段,最重要的还是故事的本身,还有去表现它的工作人员的思想。
没有宏伟的大道理,也没有关切劳动人民的疾苦生活,但是它充满了人文的东西,充满了两颗心的碰撞。
好片子,值得推荐。
那天晚上刚回家不久,打开电视机刚好看到个片头,小马穿着军大衣,缩着手骑着自行车,穿过胡同。
《我们俩》就这样开始了。
我竟然站着没动看了前半集,进广告的时候才去洗漱,回来又接着看。
我对老年人题材的片子都很有兴趣,一是因为我和家里的长辈都感情深厚,二是我天生自来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
老人性子怪,东北话用“格眼”来形容,从发声上讲,实在是准确而滑稽。
不过,老人性格不好不是没原因的,年轻时性格张扬,老来自卑,孤独寂寞没意思,又提升了对外界的不信任,性格会显得更坏。
小马刚来老太太家找房子的时候,老太太就是这个样子,趴窗户上准备看戏。
又想把房子租出去,又想看小孩儿怎么出洋相,满眼一副“你们小年轻懂傻”的样子。
旁边的老印太太就慈祥许多,还很可爱,经常穿图案很炫的T恤衫。
后面讲小马拍《老太太》片子时采访老印太太,她说“这老太太不得了,年轻时打过仗、骑过马、抽过大烟”。
果然,传说中年轻时候越强悍的老人,老了以后越难对付。
小马的苦日子可真不断。
先是电话,接着是冰箱,后来又是让整条胡同断了电的电暖气和300块的长途费,老少之间的冲突逐渐积累并激化。
在残酷的冬天里,老少之间的严重不信任导致的敌对在升温,最终的崩溃其实对俩人都没好处。
老印太太说,“性格这么强,你就孤独吧”。
老太太终于心平气和了,亲自躬着老腰挂好了之前用拐棍打烂的灯笼。
大年夜,老少终于坐在一起吃那条大鲤鱼。
春天来了,小马开始活蹦乱跳。
老太太每天坐在门口看这孩子跑来跑去,挑毛病的语气已经充满了温情。
有人说小马在片尾去山村看已经搬走的老太太时,哭得做作,或说后半段对老少感情的铺垫不够,我以为不是。
从春天开始,老太太对小马表示不同意见时就完全用了温和的语气,要求把海报换回到老年画时更是近乎哀求。
小马的存在使老太太不仅没有了孤独的情绪,还能每天看着一个活力十足的孩子在眼前成长,她心里的喜悦恐怕不亚于回忆年轻的时候。
其实老年人就是需要一些很简单的东西。
小马拍老太太片子这段戏很有意思。
那个霸道不讲理的老太太哪里去了?!
老太太已经被小马“俘虏”了。
这个少女的快节奏和酷似尖锐的直率,老太太是喜欢的。
在快乐的日子里,老太太感觉到生活很有意义。
小马和男朋友生气,忽然回老家的时间里,老太太重新发现了孤独的恐惧感,她不安地到处寻找小马的下落,一日一日在院子里焦急地等待。
而小马回来时并没有感受到这一切。
这就是老少之间无法彼此展现的东西:老人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被看到的,孩子看不到老人的心思就会觉得老人并没有做什么。
好在这种永不能达到的理解并没有使老少之间感情淡漠,直到小马搬走,老太太才因为孤独重现而感到痛苦。
孤独的力量有多大?
它会吞噬孤独未到之前所有的幸福感。
老太太把房子给了孙子,小马回到老房子,看到窗上的喜字,一脸茫然之后是失望。
小马对老太太的依赖是深藏的,人们往往看不到,这才会觉得片子最后小马的眼泪很突兀。
其实,孩子对老人存在的感知,是潜得很深的,对这种被关怀的亲情的感触,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一直表现在外面,更不符合小马心直口快的性格,她是一个现代青年。
但是她重感情,收到老太太生病的消息就急急前往山村。
老太太的无力无言和小马不可抑制的泪水,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尾。
我相信更多的老少关系不会是这样的。
影片只是描述了一个极端情况,老太太的偏执和少女的急性子,到最后却是一个感人的场面。
这无疑告诉我们,平常人虽然不会拥有这样的记忆,却完全可能遇到同样的情况。
对老人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还需要主动地体会和学习。
在前些年的国产电影中,《我们俩》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
这部电影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设定,没有宏篇巨制的场面铺陈,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以一个北京四合院为场景,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年迈老人从冬到秋短暂相处的情感故事。
这是一部描述年轻人和年老的人不同内心世界的电影,是一部讲述青春与衰老的电影,是一部记录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
故事开始在冬天,女孩要租住老人的房子,因而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并与老人因琐事而不断产生磨擦。
开始的时候,老人对女孩是苛刻的,她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两个人的交流充满了不合谐,女孩也曾因老人的不近人情而委屈、气愤和无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老一少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老人对女孩变得关心、认可,甚至依赖,女孩对老人,也由疏远、抵触,渐渐变为适应、接近,她开始帮助老人洗头,为老人摄像,记录她一天的生活,设法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
她甚至依照自己的喜好,为老人在斑驳的墻壁上贴满了明星照,尽管因为老人的不适应而最终还是被拿下来。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为老人单调灰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老人不断加深的情感投入也在女孩的生活中増添了温情。
度过了冬天,送走了春夏,秋天来了,女孩搬到了别处,也同时带走了老人的情感寄托。。。。。。。
影片临近结尾,老人因孙子结婚而搬离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屋。
女孩到老人的另外住处去看望她时,病得已经无法说话的老人,用一双苍老的手紧紧地抓住她,似乎想说出万语千言!
金雅琴饰演的片中老人,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她同女孩的对话,流露出她作为老年人老小孩的一面,她还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出了一个年迈老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在年迈的时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令人心疼的内心孤单、渴望关心的老人形象。
宫哲饰演的外地来京求学女大学生小马,有着干净的外形和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她具有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活力和不服输的劲头,还有难能可贵的对老年人的爱心。
年轻的女导演马俪文,用女性细腻的视角去描绘生活、揭示人性、展示真情。
她的表现手法很安静,镜头却很有张力,无论是人物的特写,还是季节变换的交代,很多时候,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生活在人海,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便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或长或短地停留,在你的生活留下印迹,使你投入了情感,成为对你的生命产生过影响的人!
影片中的女孩和老人彼此就是这样的人!
她们各有各的生活道路、各有各的情感需求、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但是,她们有一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重感情的一面,都在不知不觉间,把彼此当作了亲人!
生命就是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步入老年,人进入老年后,身体要逐步衰老,但是老年人仍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仍有精神上的需求,仍然希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渴望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为他人所关心!
人间最贵是真情!
真情是人生的亮色,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曾获得国际大奖的《我们俩》这部影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人总是学不会珍惜,也许永远都学不会。
看上去,老太太刁钻,不讲道理,甚至还有点欺负人。
女孩儿不懂事,不尊敬老人,甚至有些任性。
时间飞逝,冬去春来。
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对方,也懂得了享受对方特殊的给与爱的方式。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我们刚刚学会给与爱享受爱的时候,却要分离。
于是只能把这份痛彻心扉爱封存在内心深处。
电影很感人,看的时候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生活中的那位老人。
也许是因为电影有所删节,也许是因为表现形式的原因。
总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赶,很多内在的东西没有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值得观赏!
学生租客欢乐多
好干净的电影
全是感动。
演员表演是不错
除了些许悲凉,在感情处理上,还是韩国棒子拿手!
断断续续看完,新一辈与老一辈相处拍得最好最真实感人还是韩国的《爱回家》。
#观影手记# 1141 标签应该是温情吧,虽然完全没被感动到。
老戏骨的台词功底让小朋友们显得非常奇怪,对像暖春一样的片实在是不感冒,好在这个没有使劲敲你的脑袋,说赶紧给老子哭!小文艺,小感动,尤其配乐相当含蓄又高级..后来看演职员表..原来是窦仙儿的..
电影制作的很水,主演小姑娘根本不会演戏,浪费这么个老戏骨了……
最近开始狂看国产片,而且眼眶变的特别浅。动不动就泪出来。
孤独的灵魂需要真情来抚慰,而真情却是那样难以得到。
老太太可爱
good for a debut film, but it looks like a student's essay in the primary school.
质朴感人,技术上也并不呆板,不同机位与构图、前半段的快节奏剪辑、跳接、快慢镜头等都塑造出一种活泼明快的氛围。金雅琴奶奶演技出彩。几帧高光偏粉的复古胶片与画报对比(青春靓丽的美女海报vs面目模糊为阴影遮没的老旧画卷)也突出了老少交心的主题。(8.5/10)
剪的太乱,叙事不流畅
这就是一本流水账,更要命的是记录的还不够细。我举个例子,一个穷学生怎么能有BP机?怎么能说买电磁炉、电暖炉就买?细节决定成败,这电影就败在细节上,唯一可取的就只有那老太太的演技了,如果她不是在演她自己的话
北漂着,和老人住。于是GCD便推荐了这部电影。没有不敞开心扉的老人家,只有不去关怀老人的年轻人。
进入当代的电影需要吐故纳新,更需要开放的胸怀,orz,年轻一代电影出击...昂扬向上,,,,产业化的中国电影
马俪文果真细腻。
我没有被这种奇怪的相处方式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