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刚刚回国,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都在刷一部电影,而且它很有可能成为今年中国网大的黑马之作,那就是张哲导演的——《辛弃疾1162》。
向来喜欢历史和武侠的我,一直热衷于这类剧本的创作,而张哲导演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网络大电影。
整部片子充满阳刚之气,显得格外热血激情。
它从辛弃疾投靠耿京联手北伐为起点,展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青春岁月!
张哲导演可以说是中国青年电影人队伍中最有武侠情结的导演,从前年的《刺客荣耀之荆轲》到去年的《大汉十三将》系列,都是展现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佳作,而辛弃疾的扮演者谢苗更是曾经家喻户晓的武打童星。
张导与苗哥,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为观众呈现出这样一部精彩的阳刚暴力美学电影!
做为一个铁杆的武侠迷,我曾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彻导演的武侠电影尤为喜爱。
而张彻导演开创的阳刚暴力美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从业者。
其中,李仁港便是深得张导衣钵的传人。
张哲导演更是在《辛弃疾1162》这部电影中多处向李仁港导演致敬。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片中的配乐!
在辛弃疾拿下金军粮草,于泰安城开庆功宴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的是黎允文的《见龙卸甲》。
片中的义军造型与《鸿门宴》中刘邦军队的造型有些类似,而金军的盔甲更像《天将雄师》里汉军的造型。
片中多次出现的场景也多为荒原大漠,这与李导拍摄的四部古装电影中的场景颇为相似,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
一直以来,网络大电影给人的印象是娱乐性强,不太考究历史细节,人物总处于虚拟空间。
可是张哲导演的作品却是当今中国网大的一股清流,不但注重故事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都做了非常细的考究,虽然有些情节略有出入,但那也只是为剧情而服务,导演能做到务实和细腻,就显得格外出众!
片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辛弃疾舞剑吟词的那一场戏,谢苗大哥的双手剑法配合着稼轩先生的那首《念奴娇·少年握槊》,显得格外剑气纵横,颇具侠气。
至于片中的大规模战争场面,可以说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华语银幕大片,甚至比这十年来的诸多华语古装战争题材电影更加宏伟大气,给人一种“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仿佛置身于曾经的古战场之中!
正是因为有了导演的运筹帷幄和团队的配合默契,才使得这部影片非常成功!
同时也要感谢谢苗哥的精彩演出,为观众塑造出一个完美的“铁血男儿”辛弃疾,让当今的中国影坛多了几分阳刚之美!
而张哲导演更是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对英雄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敬重,才为我们呈现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正是“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
如果以历史传记的眼光来看,这部片里存在太多不合理甚至玄幻的要素,但是如果把它拉入武侠片的范畴,倒是相当优秀。
细致的形象,流畅的动作,侠胆、柔情,热血的剧情。
在影院看感觉除了个别台词不太打磨,还有演员演技不大行之外,爆米花需求还是很满足。
我笙确实美翻,难得领衔主演,但确实演技不能驾驭这种片子,还是去拍古装言情比较好。
领衔主演南笙死了个弟弟第二天就跟没事发生一样真的太生草了。
谢苗的电影越来越好了,这部《辛弃疾1162》,比那部《十三将士归玉门》强了很多!
谢苗加油!
💪💪💪中国武侠电影加油!
💪💪💪 这部电影虽然比之前强了不少,但是以前的老毛病还是没改。
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过重,电影里有太多谢苗的个人打斗场面,这个反而会让人觉得辛弃疾只是个战斗英雄,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一个是战争场面实在有点寒碜,没有古代战争、战场的气势。
尤其是那场八百义军对五千金兵的场景,实在是太简陋了,也有可能是剧组受制于资金吧。
还有一个是结局有点仓促、有点过于夸张了。
个人觉得不如这样设计:谢苗带领义军杀入金军大营,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挟持住了金国郡主,然后金国王爷用叛徒张安国,换取了金国郡主。
谢苗一行大都全身而退,杀了叛徒为耿帅报了仇。
事后金国王爷觉得谢苗统率的义军威胁过大,于是调集大军全力对付义军,谢苗最终带领义军冲出重围南归大宋。
结尾这样设计,似乎更合情合理。
🤣🤣🤣 还有一点想吐槽一下,为什么谢苗电影中的儿女情长,总要以悲情收场?
这个是让我觉得很不爽的!
演霜花的女演员南笙,挺漂亮的啊,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跟辛弃疾在一起?
导演非得要把他们分开,这也太残忍了!
🤦♂️🤦♂️🤦♂️
电影的爱情线本可以注入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
辛弃疾自幼立志赶走金人,收复故土。
当他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时却出现了一个女孩,女孩想和他离开战乱安稳的度过一生,但每次上战场他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回来,辛弃疾的爱国与一个真心喜欢的女孩之间不可兼得时产生的内心挣扎电影并没有刻画展现给观众。
原本就不多的爱情铺垫导致最后女主牺牲显得刻意煽情,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辛弃疾的诗词造诣在华夏诗词史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早期抗金事迹,但也可以酌情为其文学造诣做些铺垫。
例如写诗词壮士气,收拢民心。
本来以为网络电影会是随便拍拍。
没想到画面精良,很有质感。
能看出来制作团队诚意满满!
期待更多国产IP。
期待张导的下一部大作!
演员演技在线超出预期。
辛弃疾这真是文武双全,魔武双修,可叹可敬。
宋朝这玩意儿经济这么发达,武力却是战五渣,让当时的游牧民族随便收拾来收拾去,北宋,南宋的最后还是狗带领盒饭。
这是一部基本符合历史的电影,看到很多评价说电影瞎编,我只能说多读书,别把你自己的无知表现出来,50人冲5w是历史记载的,而且历史上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其实这电影已经弱化了辛弃疾的战力。
总的来说,虽然有一点小瑕疵(女主角的戏份比例不太好拿捏,比较本来就是一部纯男性剧)但是瑕不掩瑜,这还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也对最后辛弃疾恍惚之间看到女主的情景很满意“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看了头10分钟,我想打8分,觉得豆瓣的6.3不公平,那么好的服饰,演员,打斗,即使是不咋地的南笙,也满脸污垢,握弓的手纹丝不动,比那群明明艰苦战斗却满脸美白,头发八级大风吃不动的男女鲜肉好多了。
但一切到了小黑死的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演员烂烂一个,编剧烂烂一窝。
这是什么脑残编剧一定要搞一出逼死小黑的剧情?
本来为了显得主角铁血无情?
但结果每个军人吐主角口水,哪有一个军队都无法掌控的人会冒天下大不为杀一个有功军士。
而且,即使我这样的普通人都觉得小黑并没有错什么,又没杀金人百姓,也就杀了那么多羊中的一只,这样还不行?
打什么金人?
投降了一起做老百姓好了,这是国战,种族战争啊,搞什么煽情?
在没有掌控军队的情况下为了敌人百姓的一只羊去杀一个深受主将,军士们喜爱的小黑,这是什么脑残编剧能想出来的剧情?
还有和尚,突兀出现,突兀结束?
和尚,你打哪来?
又打哪去?
你为何而来?
又为何而去?
还不如删了这一段。
111分钟的电影变成100分钟也不错啊,以前的港片也就90分钟。
对了,安国兄。
果不其然的套路变成了叛徒。
我觉得他这么一个和主角团队戏剧冲突的人,要是最后战死在榔头前面,或者和榔头一起大笑赴死,怒骂泯恩仇会更有张力。
那个突兀的和尚,安排成大凶手,杀大帅,辛弃疾带人冲杀敌阵,安国榔头赴死,这个应该会好一些吧。
最后和小黑子说一句,人间不值得!
虽然吐槽那么多,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网剧了,值得一看。
就为了开头的那满脸污垢!
当然,还有部网剧灵魂摆渡黄泉也不错哦!
不支持你行你去编的言论。。。
头条上看的视频小片段,谢苗演绎的意气风发,血气方刚,英气十足的抗金英雄形象打动了我,并且他散发的文人墨客,口吐慷慨激昂之词的气质也甚好,才选择在网上看剧,有时候人很容易被很久没碰触的题材所吸引,尤其是有血性的男儿的故事。
看完之后,透过剧情,确实很燃,爱国心儿女情都有,武打场面激烈壮阔,看的过瘾。
唯一的不足,文人色彩过于便薄,在伟大的词人身上失去平衡,要知道他可是文可提笔安天下 ,武可骑马定乾坤。
得应该把他书生气质,豪放派文人的性格更多的展现出来就好了。
在家无聊,也就看了,大概就是中规中矩吧,有点牵强的是加入爱情戏,实属败笔,幼安的柔情用现代手法突出实属牵强,有一个画面众人都愿追随辛弃疾去报仇,本是激情时确偏偏插入感情戏,一军队的人看着他撒狗粮?
算美中不足吧。?。。。。。。。。。。。。。。。。。。。。。。。。。。。。。。。。。。。。。。。。。。。。。。。。。。。。。。。。。。。。。。。。。。。。。。。。。。。。。。。。。。。。。。。。。。。。
先喷后赞。
故事结构 以辛弃疾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其间虽添加了一些反派描写,但只是作为主角行为的反应而已), 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略显单调。
主要事件 难度过低,完美继承了抗日神剧的敌我强弱设定,很多情节不合理。
比如四凤闸一战,辛弃疾带领本部义军防守,几乎被全歼,此战金军兵力2000人,相信辛弃疾的防守部队人数肯定不止500人。
而在截粮一战中,辛弃疾却率领500人 完胜5000金军。
若是奇袭导致金军大乱,尚且合理。
但影片中虽然金军遭袭,但代到义军冲至阵前之时,金军已然列阵完毕,而金军主帅也能镇定指挥。
结果辛弃疾正面杀死主将而胜。
请问如此战力,此前四凤闸之战是如何惨败的。
再之 辛弃疾摔50精兵闯营斩将。。
大白天,金军过万,营寨高磊,正面进攻。
呵呵,别说辛弃疾,就是50名手持M16的特种兵进攻,也万无成功之理。
那个王爷也是塑造的老谋深算、精通兵略之人。
依凭营寨一阵弓箭,还不都成刺猬。
本片编剧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吧!
也因为主要事件没难度,相对于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相应削弱。
某些段落有为了发生事件而生事之感。
故事主题隐晦不明。
故事主题的表达,并没有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影片更多的在堆砌事件,而影片展现的角度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事件设计,而很少察觉出事件所表达的影片主题。
辛弃疾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主角的嘴巴讲述阐明的。
(这个问题,编剧与导演都有问题) 故事的人物设计有大问题。
人物纸片化,且没有深入的挖掘。
而人物间的情感与矛盾没有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很多时候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前因后果也没表达清楚。
也就耿京、贾瑞这个人物鲜活些。
影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
导演对于各种场面的掌控力很强。
快慢得当,深浅有序,称得上专业级。
但缺陷也很明显,影片过于工整,欠缺惊艳之设计。
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方面略显欠缺,很多地方略显生硬,未作精心打磨。
主角辛弃疾的几处表达还是相对到位的。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影片,希望编导们在创作之时,作更多功课,设身处地站在历史和个人两个方面去描写历史人物,如此方能让观众信服。
本片综合来看还是优秀的,推荐大家观赏。
一贯的谢苗式大电影,一样的色调,一样的剧情,一样的武打,你把人改成二狗子,背景换到南北朝并没区别,这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不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辛弃疾,你把整个故事挪到抗日战争期间也成立
还不错,谢苗的表演惊艳到我了
剧情异想天开有点! 宋军效率要真这么高。早统一全球了 谢苗还是不错的
被严重评低的片子,值得五星好评!题材好,演员好,拍得好。若不看此片,真不知道辛弃疾这么厉害,以前只知道是个文豪,原来武艺更出色,单枪匹马于万军丛中取人头,智勇双全,有胆有识,历史上不可多夺的人才啊!谢苗要火了!
作为网大,算是很不错了,题材也难得,但是辛弃疾,这样一位人物,描写成一个动作英雄,还是太薄了
...
网大而已,胡编滥造,把辛弃疾换成霍去病这个故事也能成立,换成成龙也能成立,根本没有标识,没有那种文人气度,简直一个糙人,根本没有人物弧光,所有的事光靠想就够了!羊头狗肉罢了,整个故事散单至极,不过网大尔耳
冲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名号而看,也想借此了解南宋抗金那段历史。因为本片没有上院线,原猜测是剧集水准,实际比预期要好,尽管男主角的形象有偏差,但剧情主线基本尊重历史线索,能让观者很清晰理清要点,战斗场面下了本,带动民族情结有点燃。
男主,小时候参与的经典片子,最近几年拍的都是烂片......本片虽然不知名,不过台词里面的有些用词还是很不错的
勉强三星,整部片子两个女人,一个太明显整容脸,爱情线不如没有
谁把我初三的作文突然被拍成电影了
情节基本符合史实,辛弃疾人物的英雄气过重,加入女主霜花让辛的人物更充实,家国恨儿女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她千百度,陌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细雨骑驴入剑门的的陆放翁是好友;词风相似,但比陆游更多了份慷慨激昂
与其说是武侠片,不如看作是谢苗这些年演艺不如意的缩影,虽然此片武没有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辛弃疾夜晚挑灯看剑。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里这段简练的文字化为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看得出导演张哲的诚意,演员谢苗的卖力,几段台词及最后的片尾曲都有亮点,观看时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
强行树立了张安国的一个对立面,小场面打斗没问题,大场面的背景板都在无趣的跳舞。目测没有历史指导,义军除害那点,下面的人对于官,居然人人唾骂,看不出来对这些秀才,进士的尊重,不如就叫一个人无双 还差不多,服化道基本没有,5000伏击那点,金军,宋军第一阵居然不是放箭,而是上去肉搏,厉害得很 ,以及耿京的塑造,我觉得那种人还是被杀了比较好,反观张安国作为初创员工的待遇。这朝廷不保也罢,顺带补一段历史,后来蒙古人来的时候,前锋军基本都是汉人,为什么,可能大概率是这种不公吧
是个不错的网络电影。虽然故事大体按照史实脉络书写,但确实缺少外部压力,叙事比较散乱,整体显得冗长。
叙事生硬,各种喊口号。服化道基本照抄见龙卸甲,那可是10年前的东西!王爷抄座山雕,都产自东北?谢苗的脸看起来怎么那么别扭,动过?
五分钟都多
就说男主咋这么眼熟,原来是个童星。不评价剧情,因为我历史漏洞。历史人物题材的可以多拍拍,感觉好少,那么多英雄人物呢!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