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话题,已经有无数作品、小说表现,然而每次都能打中我们的痛点,在笔者看来,这至少是良性循环。
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写有邓公教育警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的课堂黑板正上方写着激励词语,然而,现实问题是,基本能够做到全面实现的学校是少数,这是地域和国家教育体系发展所决定的,截止2023年,全国一本线学生突破1170万,他们是优秀的,其他3亿多青少年儿童就是不对的么?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在中国是一考定终身的,薄薄的一张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都要争取优秀,可最应该做最好的自己才对。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整部电影以写实风格为主,看过电影有些内心的压抑,可转而一想这一切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笔者也曾刷到抖音上北京海淀区超人小学生,每一位家长看了都倍感自卑,我们的血液里自古至今就是,你必须做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可到头儿来什么也没有做成,不也照样生活着,至于说是贫富差距,这是你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决定了的。
人的认知,人的思想,人的学识往往排在最后,也是最根本的。
成功的律师郑自雄,在外人看来有可人的妻子,聪慧的儿子,问题就是一个优秀,一个非常的不优秀,其实,不优秀的有杰,他成人之后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会活出自己的天地,可惜他的父亲认识到这一点,是在有杰被可怕的父母(在他看来就是),冷漠的同学,还有嫌弃他的弟弟一次次把他推到角落中,终于看到一点点的光,一切都为时已晚。
有杰每天活在进步的生活中,什么都要优秀,乃至于他彻底没有了自己,他也没有可以宣泄的对象,唯一的一点点的光,教他的钢琴的老师,也被父亲生生的夺走,父亲是从小穷过,并且穷怕了,那个年代的人整体记忆!
为此,他要求的子女必须跟他一样优秀,因为不优秀就会穷!
非常务实的父亲,父亲活在这个家里也是非常累的,他对妻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买的,他把这个家当当不是家,而是自己为所欲为的玩具,这是他的悲剧。
到父亲临终,他悔恨不已,他只记得有杰说“对不起”,讽刺的是,在父亲看来优秀的有俊,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牛逼到哪里去了呢?
父亲造就了这个精致的家,也一手毁了这个家。
老话说的是,成功的时候,要低调,失落的时候,内心要昂扬!
笔者多写一句,我们先不谈的父亲的教育观念,父亲单从自身来说他是成功的,从底层到他今天的位置是让人尊敬的。
有杰和有俊都是父亲教育的牺牲品,如今的家庭教育推崇,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
笔者告诉你,这毒鸡汤害了无数人了,张桂梅先生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亿万级富翁么?
没有。
有正厅级高官么,没有。
一本学生有几个,二本学生也不少,可她就是伟大的,有人问了,她伟大在了哪里?
她的学生过得什么生活,什么大环境成长的,你再看看你的生活水平。
有杰学习钢琴弹的曲目:梦想,可他总是弹不会,“梦想”这首曲目对他太难了,可这不是他的梦想,教育最大的笑话就是,父母是摆地摊儿的,儿女一代接一代的坐在那里弹钢琴!
弹什么曲子呢,明天早点起...再来想一下,有杰的第二任钢琴教师,放个秒钟滴答声,可怜的有杰每一秒钟都是地狱般的煎熬,这TM的不是练钢琴,是炼狱。
笔者实在不想再举例子说明教育问题了,作为老百姓的关心的日常的三大问题,希望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
家长首先是让我们学习,这是完全正确滴,你的学识越高,选择也就越多,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基础岗位以后都是机器人干活儿,机器人不用开工资,不用缴纳社保,坏了扔了就是了。
考试就是功利,所有考试都是,想办法弄到高分数,把证书搞到手,这是你人生第一次挑战,比起后面的挑战,这是最容易的亲爱的们。
记得电影中,有俊说,考试好,就一定爱学习吗?
对了,这里再说一句,有个好看的脸蛋儿,好的身材的确不需要其他再来修饰了,不过这个,明天吃烧烤可香呢,后天再减肥吧!
世界上别人唯一偷不走的是知识和本领,最不值钱的是面子,最值钱的是魅力,最难坚持的是善良和良知,人是一堆的欲望,我们正常的欲望是对自身的工作和专业方面,不是外在的美,能够持续性发展的人生道路才是最棒的,人这一生无法说得好,最终是靠什么发的财,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确的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永远要重新挑战新的跑道。
人这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儿,把一件事做绝了,就已经超越了一切!
笔者写影评前看本书,说是校对“红楼梦”的老先生,一辈子就做校对工作,一次校对12次,他这个工作枯燥无趣,可他受到了世人敬仰,希望我们都能做到。
电影中,高三年级毕业最后一堂课,班主任喊着他们的名字,一一跟他们告别,学生不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让他们记住自己是谁,永远做自己。
这件事做好之后呢,你已经得到了幸福的秘诀:做简单的自己就好了。
小孩自杀,是想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报复。
他小小的脑袋会想:如果我不在了,父母应该会伤心吧,他们也许会痛哭流涕,可能还会记得我的好。
至少在这一刻,我拥有他们。
这就是小孩子的思路,简简单单——我命是你给的,我还你就是。
——「你是个无法改变的垃圾,我再也不会打你了」——「别再叫我妈咪」——「你抱够了没有啊」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不关注。
孩子的世界很小,当爸爸、妈妈、弟弟都选择了不关注,唯一喜欢自己的钢琴老师被辞退,小杰就觉得失去了所有的个人价值。
他的天塌了。
妈妈一语成谶「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没错,因为小杰的离开,这个家也土崩瓦解。
其实开头一分钟就看出来这部电影想“耍把戏”,小杰坐在楼顶的边缘,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人瞬没了,瞬间心头一紧,这电影也太高能了吧,画面一转,竟然小杰只是跳到外围。
观众先被摆了一道。
不过,这只是残忍的刀之前的一颗糖。
还以为老师是走出阴影的哥哥,结果哥哥果然跳楼,老师是家庭变故后心灵创伤的弟弟。
因为和预设相违背,这部电影到这里,观众完全落入了提前预设的陷阱,真的太好哭了。
我最喜欢兄弟两个愉快玩耍的片段:
爱学习的「好孩子」并不真正爱学习,只有这时候,没有「聪明的」和「笨的」区别,他们都是贪玩的孩子。
可惜这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
曾让小杰看到希望的漫画,那个给他力量让他努力长大的漫画,被父亲撕成碎片丢入垃圾桶,他的童年也随之破碎,与这位漫画家一样,坠落,被人当做垃圾一样冲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父亲没有真正忏悔,只是临终前回忆稀释了自己的罪。
在黄昏的余晖下,万物尽显温柔,哪怕残酷的绞刑架,也被怀旧的光芒所照耀。
一个小彩蛋:演职员表里,河马的演员也是河马。
鉴于三年的执教经历,深深共情。
同电影主人公一样,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学生们的文字窥探到他们正经历的痛苦和迷惑,有时候也直面过他或她手臂上狰狞蜷曲的疤痕。
我曾希冀自己可以是一个残酷青春乐园里的守望者,可最终发现自己也只能在他们痛哭的时候倾听和安慰,那些来自家庭、社会的挤压,我自己都深陷其中,更无法给谁开启窗口。
影片中,这种无力感借由男主角发现的一封学生遗书展开,蔓延至人生的过往与不定的未来。
面对一个年幼生命的坠落,用自毁去遗忘,还是用悲恸去铭记,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抉择。
我想起上个月母校一位女生结束生命,我能做的,也仅有打探一下是否为自己教过的学生。
一切为时已晚,但一切也可以始于当下。
上学期的编剧结课作业,我曾设想过一个关于中学生抑郁跳楼的剧本,可惜只开了头便痛苦得无法继续,也无从安放自己的位置。
如今有人做出来了我无能为力的事,真的很好,谢谢。
去看《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场次少,几乎包场,相较而言,《白日之下》好过《年少日记》,《年少日记》工整有余,觉得缺些灵气。
能够灵的片子,导演要么不拘于电影学院的那套东西,要么收割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吐出的玉露,新晋香港导演都不具备,交出一部工整的电影,已很不错。
片中最有灵气的两点,一是郑老师收到清洁工捡的班上同学的遗书,在上课时望向她们的面庞,她们的心仿佛在说话,有时候在说遗书里的内容,说起“不被人喜欢,死去也没人记得”,有时候在自顾自说着自己的烦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想离开这个世界,活着很累,干什么都好累”,影射精英班压抑的氛围。
二是镜头没有透露郑老师的名字,他长大后的片段一直和小孩郑有杰童真的画外音剪辑在一起,观众很自然误认为,郑老师是长大后的有杰,而且有杰的理想是当个好老师。
第一幕有杰跳下去,原来是跳到天台外面的露台,虚惊一场,压抑的情绪不断累积,有杰真的跳下去,大家都知道,露台下面不会再有接住他柔软的保护层,情绪拉扯到极致,爆哭。
有杰最后还是跳了下去,长大后的弟弟,继承他的遗志,变成一名高中老师。
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刻画刻板,郑自雄是精英爸爸,是那种刻薄打老婆、对儿子凶神恶煞、“恨铁不成钢”的残酷父亲,妈妈黎嘉欣是美艳十足,永远套装和珍珠耳环搭配,负责美貌和养育的家庭管理者,孩子教不好,全是她的错。
弟弟是钢琴学习样样精通的天才,哥哥是学习成绩不好,留级的蠢材。
后半段,到了赎罪环节。
弟弟用惩罚自我的不幸福赎罪,爸爸用残破的身体赎罪,妈妈用无法承受的离开赎罪。
妈妈的离开原因太隐晦,她一定有她必须要走的理由,再看丈夫,会感到心揪着痛,失去孩子的归因,女人的负罪感远远高过男人。
有杰跳楼的高潮过去,弟弟的赎罪一泻千里,他阅读哥哥的日记,理解父亲,向妻子忏悔,向学生告解,惯常的赎罪方式,没有惊喜。
没有藏在其中的细节,让人确认,这是郑有俊的赎罪,而不是每个失去亲人,患创伤之人的漫长救赎之路。
心理老师发现班长自伤的胳膊,她们开车带她去山顶放松,郑老师先来,他是男人,他喊了好几声,邀请心理老师一起,心理老师害羞地摆摆手,自己没有那么多问题淤积,要呐喊发泄,后来见班长迟迟不动,她才上前几步,先是不成声的咿呀,后面喊破音,班长见老师都在做,加入她们一起大喊,释放压力。
姑且不论这呐喊一次,释放压力的方式究竟有没有用,如果没有老师身先士卒,师生平等无从谈起,反而像看戏,冷静的人审判情绪激动、处于下位的学生,这段拍得很清新自然。
最后一幕,郑老师去天台,哥哥带他去过的天台,那可能是小时候他们唯一一次没有大人比较,一起疯玩的一天,他终于看见哥哥,他小小懵懂的样子,对他笑了笑。
那里,如果有杰能再次出声会更好,因为前半段的旁白都是有杰说的,后半段完全没有他童稚的声音,感觉缺乏平衡。
他会问,“弟弟,你在学校开不开心?
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
……那我存在过吗?
这是我看完《年少日记》后反问我自己的。
电影中的一家,香港人,中产阶级,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家庭美满,父亲是律师,母亲全职教子。
某种程度,于我来说,他们已经是我奋斗人生的终点了。
他们都活成这样,那我,我们这十四亿这样过来的人呢?
我,真的存在过的吗?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条长评,我每次回想都是一阵心绞痛,我很多次提及本片,因为刺痛我的场面总是能在电影中找到雏形。
所以那我觉得,很有必要。
今年有两部坠楼的电影惊艳亮相世界影坛。
一部剖析婚姻,另一部剖析过往。
一部惊讶了所有欧美人,一地鸡毛,开始怀疑婚姻。
另一部在东亚家庭埋下了巨大的种子,隐隐作痛,开始审视自己。
前者是《坠楼死亡的剖析》,后者是《年少日记》。
欧美媒体上不少人把《坠楼死亡的剖析》当成年度最佳,毫无疑问地说,《年少日记》就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因为它清晰地诉求,呈现一个疥疮,化脓后留下的伤疤,隐隐作痛。
它够典型,够心痛。
01-够典电影中郑中基饰演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东亚精英阶层的爹,用自己是土根一步一步做到精英律师这个阶层来的。
所以他深知来时的苦楚与心酸。
他的阶层和思想就是像东亚家庭的暴发户思想,一个号练废了,那就练另外一个。
他在本片处处打妻子,打儿子,用趾高气昂的语气说:“钱是我赚的,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
而母亲被打只能忍着,熟视无睹,因为她知道没能力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无以言状的身份地位的认同。
这种对东亚“爹”的刻画是恐怖入骨的。
因为他是怎么过来的,所以他就将自己的表达加注在这两个孩子身上。
而身为母亲,是旁观者且无条件地遵从“一家之主”的思维,在被老师找,孩子成绩太差要留级,并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
而是说:“如果我跟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这种落差是来源于他们中产阶级的姿态。
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天生的庸才,父母的偏爱与关注,炫耀的资本,一定是那个优等生。
整个家如同这个家的父亲的信尺一样。
《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饰演了一个其实不爱女儿而是爱喜当爹的爹,那《年少日记》里爹更甚,也不是幡然醒悟的,而是终身受报复的,如同另外一出《血观音》,长命百岁是我对你最恶毒的祝福,没被原谅。
他只能用“他爱过他儿子”这样的自我安慰与愧疚,安慰,结束自己的一生。
“香港十岁学童坠楼自杀”这几个字如果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
港版的正式海报标语是“好好记住”
对于电影来说,这就是要好好记住的个例。
我在听映后主创交流的时候得知,说本片剧本从2015年有框架,2018年初稿。
而导演卓亦谦透露说本片从拍摄只用了19天。
他说这个故事拍出来每个人都应该记住。
而台版的正式海报标语是“阳光普照”。
我的短评第一句就说:“真正的《阳光普照》。
”果不其然是洞察了其中的关窍。
钟孟宏拍了一部《阳光普照》也是讲跳楼自杀后家庭创伤的。
英文名的“A Sun”也对应只剩下“A son”。
而不同于《阳光普照》,选择了把那道光照在了一个善良,所有人都觉的是好学生,却沉默寡言的抑郁症患者身上从而引起巨大的山洪。
本片将那束光普照在所有人的身上,片名《是年少日记》,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片尾等片名先中文名再英文名一出,顿时明白了。
日记会在,但只能任由时间翻页,算了。
“香港十岁学童坠楼自杀”,听闻都会震惊与心痛的程度。
但在以此基准上,这个学童是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懂事的,健康的,正常人无异的普通孩童呢?
02-够痛本片小巧精明的地方在于,在95min内通过错位的剪辑的错位玩障眼法。
用家庭,用婚姻,用回忆过往组成一张巨大的网,跟我们玩“猜猜谁死了”的谜底,死的是哥哥,还是弟弟。
等待所有的谜底解开,影像所汇聚成的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所有人一片哭声。
坠楼死亡后的所有事变成一件家庭丑闻。
爱好面子的父亲依旧我行我素,找了个借口强行抹去“我”的存在。
这段过往与记忆被家人尘封,变成一个不可言说却隐隐作痛的伤痕。
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沉默不语中,选择沉默不语地离开。
父亲也像变了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动力,这辈子只能活在无尽的悲伤中。
而“我”从父母期待的好学生,也变成了另一个人。
当“我”活成了另一个“我”,刻意逃避,躲开。
直到课堂垃圾桶那封曾经熟悉“我要是死掉就好”遗书,所有的过往都被打开。
电影对情感的刻画最真实的一点,就是对东亚家庭的剖析,不做审判且加以节制的呈现出来。
里面的每个人都看起来都很正常很正常,真实地像我们经历的,发生过的,但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什么缺爱,还有什么经济压力什么的,就是这个社会形成的无形的网,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
拼命学,拼命做不让父母失望的好孩子,不要辜负父母的期待,所有的人都重蹈覆辙的走上这条路,千军万马过大河,大家就是这样的,但从未想过总有人会溺水。
郑有杰,郑有俊,不再是两个陌生的名字。
是你,是我,是我们。
你爸是这样的,你妈也是这样,我是这样的,我们都是这样的。
但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电影就是在拍这些东西。
03- 遗憾电影的瑕疵非常多,比如师生线,老师感情线与童年回忆的缝合。
但其实不是问题。
因为他是一个新导演的首作,导演映后也承认有不满意,但你无论再怎么挑剔,这也是一个新导演意识创作的上限与未来创作姿态。
我觉得《年少日记》最好看的点不是写遗书和从小到大我心生念想无数次去死,没了我之后父母他们会更好吗这个点。
是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你爸是这样,你妈是这样,我爸总摆出我“一家之主,钱是我赚的”这点来威胁我,威胁我妈。
我是这样活过来的,我这辈子都逃不掉,我都是这样的。
电影是将这种“会好吗?
”影视化,想象化,然后香港中产阶级都活成了这样,那我,只要反问到我身上来,是最恐怖的提问:我真的存在(活)过吗?
我一直在想《年少日记》好在哪里呢?
剪辑?
情感?
或许都不是。
对我来说本片好的地方是引起巨大的反思与悲伤。
像电影中翻阅的那本日记,提醒着我,我存在过,我能不被忘记。
在香港映后有一个老师提问说:“我是一名初中教师,我之前是教F班的,所以我很懂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
”另一位观众哭着说:“谢谢导演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过往。
”
每每想到里面的某些场景,我都能被制衡,因为我的人生,好像有杰。
我活的如此平庸,但快乐。
但我最后活成了有俊,是因为我扛过来了,即使我不快乐。
我没有电影中的中产阶级,但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得不活下来,我背负着巨大的期待与厚望。
如同电影中的一幕:“一高中生跳楼。
”底下的评论是冷漠的,杀人的。
“大家都是这样的,怎么你就先倒下了。
真是糟蹋父母的钱。
”在所有情绪与情感酝酿后,我们都曾希望有一个老师能懂我们,但很遗憾的是,都没有。
我曾经无数次想过,如果我死了,我爸爸妈妈会更幸福吗?
或许吧。
也不知道。
我没做到,但电影做了这件事。
我也怨不得谁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活过来了。
我好像不是在哭电影,我是在哭我自己。
哭我活的这么用力,哭我为什么会这么活着。
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哭。
我同这十四亿过来的人一同淌上这条没有目的地的大河。
我在摇,我在摆,我没有他们那么多的选择,我不知道我在背负些什么,我只能走下去。
因为我长大了,早不敢翻《年少日记》了,更何况我没有日记可翻,我只有内心深处无尽的悲伤。
只能算了。
END
独自一人包场看完电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悲伤的电影,没有这么止不住地流泪。
我自认是比较寡情的人,却在电影院里控制不住。
如果仅仅是对男孩的悲剧表示悲伤,那不足以共情,因为我的童年至少还算幸福。
有伙伴,学业压力也不大,父母虽说有打骂,但也没有多高的教育要求。
我小时候的家庭谈不上有多快乐,但完整,我的校园生活至少是快乐的。
10岁的郑有杰是相当懂事的,可见来自老爸的打骂式教育确实有效,如果不是对成绩与才能上有所要求,他至少能长成一个温暖的人,懂得关心他人照顾别人感受。
也通常是这样的人容易抑郁,因为他们太敏感,不想给人添麻烦,怕为难别人,那最终就只能委屈为难甚至了结自己。
而爸爸郑自雄是一个靠自己双手打拼创造未来的精英人士,他自尊会极强,有了孩子自然会要求他们也得努力和上进,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这种自雄的基因让他无法容忍一切无能与落后,这会让他觉得没面子。
所以一旦有无自尊的事发生时,他就底气十足地暴力相向,只因一切是他努力所得,结果当然也一样,自己努力得到的,也可以自己亲手毁掉。
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也是一个爸爸,我的男孩还小,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情绪与教育方式。
即便我总是用好的情绪去教育和陪伴,但还是很难做到。
本身就是适合自己生活的人,终究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影响自己生活的负担与包袱,会因为想到被挤占了生活而变得恼怒无常,情绪失控,总会一度觉得没他也很好。
这样的父亲也很可怕吧?
日常的难以做到,经常使我懊恼不已。
我许多时候甚至恨自己懂教育理念,才会滋生出那么多做不到的不甘心与自我责备。
所以即便郑有雄是个教育家又能如何?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教育家的身份只会让他更无地自容而已,还好他不是。
我当老师已经十几年了,对待学生,我向来是保持距离,也不会过多投入感情。
因为这份距离感,也就几乎不会有学生主动来找,问问题的也稀少。
以上都没多大问题,师生关系还算和谐,只是作为教师,存在感较低,不被人看见而已,总比惹麻烦和被耽误时间要好得多。
作为教师,或者说扮演教师的角色,是得隐藏自己阴暗的一面,于是自我设定是阳光开朗型的,毕竟是看热血漫长大的,也算是自己真实的一面。
我倒是不太担忧学生,因为那是不值得消耗精神的,遇到了面对就是。
或者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糟,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教师的角色,也只会越来越难以演好。
电影的叙述视角的切换,给这部电影的情绪加了很多分,日记这个线索由始至终起的作用,也给人物与情感增色不少。
现在回想,那扑面而来的巨大的悲伤,是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突然的消失,那巨大的空白,会让人后悔莫及。
所以,活着的郑有杰,希望以死去换来一家三口的和谐与关爱,却没想到一走了之的结果是,三个人各自生活,岁月在走,可留在内心的阴影与遗憾却永不消逝且越来越大。
郑有杰没想到,他活着受到的苦,他以死,统统报复给了还活着的家人,这才是最悲伤的事。
这才是我作为爸爸和老师,最让我难受的事,为什么呢?
是我不愿意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不是,我最悲伤最难受的是,我明明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却无力去阻止。
一切灾难,都不会是瞬间发生的,都是因为日积月累的难以做到,才会导致最后的崩溃与毁灭。
这样的无能为力与无力感,想想真是人生的悲哀与痛苦。
4月上映的电影中,《年少日记》凭借现实主义题材从香港新人导演的冷门小众作品成为大众关注度颇高的影片。
电影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和自杀问题,导演卓亦谦也没想到,这部伤痛叙事的电影会收获如此多共鸣。
根据香港教育局统计,2023年接报超过30宗中小学生自杀个案(为5年来最多)。
两周前,“湖南平江通报9岁学生坠亡事件”也引发网友关注(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频发的悲剧提醒人们,优绩社会下的“鸡娃”教育已经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电影中至死都在自责、道歉的10岁男孩郑有杰刺痛了每个观众,也有不少评论指出,包括有杰父母在内的其他人物形象刻画显得工具化和扁平化。
但关于有杰父亲有限的细节,其实能推测出更多背景,也揭示出在这个故事里,学业压力并不是杀死孩子的利刃。
撰文|一把青近十年来,华语影视作品不乏关注青少年的题材。
2018年上映,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聚焦家庭软暴力;2018年,改编自作家吴晓乐同名小说的单元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2020年,辛爽带来年度爆款《隐秘的角落》,打开破碎家庭中孩子的恨与怕;2023年,曹保平导演《涉过愤怒的海》以悬疑凶杀为壳,再度撕掉父爱的虚伪表面。
与这些或情绪强烈或压抑沉重的作品不同,《年少日记》前半段选择了孩童视角,显得轻快。
电影原名《遗书》,讲述高考前夕,教室里发现一封匿名遗书,班主任郑老师(卢镇业饰)在排查有轻生倾向的同学过程中,内心深处关于哥哥自杀的童年阴影被触发。
影片叙事采用现在时与过去时双线交织,整体散文诗化的表达就像贯穿始末的德彪西名作《梦》,克制、温柔,哀而不伤。
《年少日记》剧照。
成功的子女是精英父母的时尚单品电影中两兄弟有杰和有俊,一废柴一优秀,一自杀一存活的设置,让人想起2019年电影《阳光普照》中的阿豪与阿和。
离经叛道、伤人入狱的阿和让父母伤透了心,还好有开朗上进的阿豪是全家的希望。
殊不知,没有暗处躲藏,徒留阳光普照的阿豪,以毫无预兆的纵身一跃自我了结。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白天与黑夜各占一半,妈妈、弟弟、动物园的动物还有司马光,都有一些阴暗的角落可以躲,可是我没有。
” 阿豪的金句言犹在耳,到了《年少日记》中,开篇就是一场预先声张的坠楼背影,死者是谁?
年仅10岁和9岁的兄弟俩,没有高深的言语和沉郁的隐喻,最痛心也正是这份无心可猜的天真:当一个普通男孩连青春期都未踏入,就决定平淡赴死,他只是在日记中重复: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童星黄梓乐对少年有杰的塑造,让他以黑马之势杀入本届金像奖。
他是父亲口中“除了长得帅”一无是处的“垃圾”,费尽全力乖巧讨好每个人,而母亲还是动辄对他丢下一句“我如果和你爸离婚都是因为你”。
与玩偶对话被弟弟嫌弃吵闹,看漫画构想未来被父亲勒令丢掉,唯一温柔待他的钢琴老师,也因为教学成果不彰被父亲换走。
有杰已经很努力了,但确实达不到父母期望,所以付出都是白费气力。
无人在意他用买玩具的钱买笔记本、写日记,是因为听说这样可以练习作文;鼓足勇气请妈妈带他看精神科的呼救,也被妈妈以“疯子才看精神科”的厌烦敷衍过去。
万般逼仄下,家庭的不快乐只能归咎自己。
《年少日记》剧照。
哪怕如此,有杰本来还是相信长大就能解决问题,希望的火苗是一步步被扑灭的。
开始一幕,全家在餐桌上说起如果考得好就去美国旅行,有杰郑重又小心翼翼地许诺,沉吟斟酌再三才说出的名次,显然是下定决心。
而决定离开前夜,旅行确实兑现,不过没他的份,习惯被视作局外人的有杰不反抗、不抱怨,他爬上弟弟有俊的床铺想和他说话,扶起昏昏欲睡的弟弟泪眼婆娑地依偎一阵,然后镜头一转,画面外,“咚”的一声——他学着电视新闻里跳楼的漫画家一了百了。
有杰不再期望成为大人,不是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报复,到最后一刻,他还是比顺从更顺从地深信没有自己拖后腿,家人会更幸福。
有杰有俊的原生家庭被观众形容为“很东亚”,但简单以“鸡娃家庭悲剧”概括有杰之死,又是有失偏颇的。
他们家境优渥,父亲是成功的大律师,某种意义上出生在罗马,车接车送,家有女佣,毋须靠知识改变命运,和千万人挤独木桥。
练琴、考试、学英语,无非是精英家庭标配,远没有传说中“鸡娃”家庭那样内卷得各显神通。
父亲嫌弃有杰留级、批评他讲英文时语法错误,不能完整弹出弟弟信手拈来的钢琴曲。
这些与其说是达不到对标弟弟的严格期许,不如说是父亲感到面子上过不去。
换言之,父亲对两个儿子的厚此薄彼都不是出自偏爱,本质上只是因为,像弟弟那样作为学生代表、就读老牌名校让自己有面子。
就像父亲在意给学校捐款支票的署名是不是自己一样,最重要的是脸上有光。
成功的子女只是成功人士的时尚单品。
生者:“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年少日记》中有杰的父亲是冷漠的“富爸爸”,去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影片《老狐狸》中则有一位“穷爸爸”。
二者恰为成长之一体两面。
后者租住陋室与儿子廖界相依为命。
在经济腾飞,人人想赚快钱的年代,深谙游戏规则的教父式“老狐狸”(房东)突然出现,对廖界倾囊相授如何断绝同情实现阶层升迁。
贫穷却仁厚的父亲却以身作则影响儿子恪守敦良本分。
廖界也因为心中笃定的爱意,还是在摇摆过后做出自己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地长大。
这样的父子关系对《年少日记》中锦衣玉食的有杰有俊而言,又是怎样一种丰裕与奢靡?
更何况,当家庭成为情感的牢狱,死者戛然而止,而生者负重前行。
《年少日记》剧照。
心理咨询的家庭治疗流派中,有两大主流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家庭结构理论。
其中家庭系统理论的奠基人莫瑞·鲍温(Murray Bowen)曾提出三角关系理论,即通过第三者的介入来转移两位家庭成员的矛盾。
有杰有俊的家庭中,铁面暴力的父亲、弱势紧绷的母亲,夫妻关系本身摇摇欲坠,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高举唯成绩论,让“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的有杰成为牺牲品。
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爱与理解,同住屋檐下的弟弟有俊也不快乐。
有人将他对有杰的冷淡解读为恃宠而骄,但更深一层,有俊可能只是为了自保。
且不说“读书好所以更优秀”是被灌输的价值观,一样目击父亲对母亲的暴力相向,又有哥哥的反面教材摆在面前,有俊唯有以优秀表现换取微薄的安全感,只敢在无人的天台大声喊出其实内心也觉得读书好闷。
他对哥哥的情感切割(Emotional Cutoff)更多是机制性的自保手段,他深知万万不可“近墨者黑”,故在有杰被同学取笑、被老师责罚、被父亲痛打时,都下意识表现得事不关己。
如此抽离一直延续,且在成年后有俊已经成长为郑老师的世界中表现得更为具象。
电影的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ens The Page(时光会开启新篇章)”,但又谈何容易?
母亲一走了之,自此在有俊成长中缺席。
电影最高光的叙事诡计,暨兄弟身份、生者与死者的错置,一个轻巧的障眼法,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被有杰视角带入的观众,前一秒还在庆幸,有杰终究得偿所愿,长大成为了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后一秒真相大白,原来郑老师是被寄予厚望的弟弟有俊。
他没有按父亲的规划走向成功人士的康庄大道,而是选择成为那个平行时空里代替哥哥活下来,挤着小巴上下班的平凡人。
这是对家庭的反叛,也是自己背起的道德十字架。
如同张爱玲《对照记》的名言,“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年少日记》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影片对于郑老师(成年有俊)的情节推演,太过遵循与童年呼应的笼统模式而显得过犹不及。
例如郑老师写给前妻的长篇告解信中,自白当初目睹她像有杰般对着玩偶自语一见倾心;又由于心中关于哥哥的伤痛“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父亲”;例如他与学生谈话,揭晓校园中潜藏的被霸凌者与自残人士,学着哥哥当年带他们去无人处大喊纾压,又接连输出“只要你说出来,就会有人在意”“未必帮得了你,但是可以陪着你”等金句;例如他与病危父亲抱头痛哭,追忆有杰的样貌已模糊,只记得“他一直在说对不起”。
与浑然天成、唤起观众共鸣的“过去时”童年线相比,“现在时”的篇幅堆砌太多主题先行的旁枝末节。
可以理解导演的用心,但亦有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的冗余。
结尾处,成年有俊带着花来到有杰跳楼的天台,转身与10岁的哥哥舞台剧式的四目相对,也有些刻意点题。
毕竟,正如电影中那封到头来仍是无主的遗书,还有若不是被有俊暗自收起,也必然被时间湮没的日记,有的伤痛未必需要和解。
他者:“我为什么要忘记?
”正因为优缺点的格外突出,《年少日记》评价两极。
有人质疑其如温吞糖水片,题材深沉而手法清新,也有人感同身受二刷三刷,并认为“这不是给家庭从小幸福美满的人看的电影”。
共鸣与否,甚至情意结是否解开,都不是电影最重要的目的。
导演卓亦谦因好友自杀离世写下剧本初稿,曾被问及拍完是否放下?
他的回答是,“我以为我会释怀,但拍摄过程中我知道没有,也可能永远不会放下,但我为什么要忘记?
这是能够好好记住他的方式。
”就像作家周志文回忆少时同学的散文《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子从树上落下,有的落在石头上,有的落在草叶上,有的落在溪涧中,但从来没人会看到,也没人会听到,因为那是一座空山。
”成长道路上的千沟万壑,有人大步迈过,按部就班地长大,但是,那一颗颗像有杰一样,坠落的,没有成功迈过的松子呢?
在理解、放下、释怀以前,好好记住是第一步,记住他们,也是记住年少时的自己。
《年少日记》剧照。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
作者:一把青;编辑:荷花;校对:陈荻雁。
封面题图为《年少日记》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哭到淚失禁,因為金馬得獎🏆而關注到這個作品,看之前只聽說是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雖然早已預料到不是輕鬆的電影,但是沒料到會在影院裡眼淚狂流💧
很喜歡的反轉位:鄭老師原來是弟弟,哥哥跳樓之後的人生是弟弟在幫他活,實現他的夢想!
爆哭的起點是主角的感情線,被他和林雪兒的純愛感動死,影片最欣賞的地方是沒有為主角戴上光環,靠外力幫他走出創傷⋯⋯他跟影院里的觀眾、教室裡的學生一樣,是孤獨、無助的,他要跟自己的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共生,也需要面對傻逼職場、社會時鐘⋯⋯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更有能力做一個「撐傘的人」⛈️
攝影機鏡頭擺放不同位置的拍攝方式很特別,有實驗電影/學生電影的稚嫩感,但是用得很好,隨之帶來畫幅變化,代表了不同視角有時候是床框,有時候是垃圾桶仰拍,有時候是雙層床俯拍⋯⋯房子內有些搖晃的畫面也很特別,跟這個「搖搖晃晃」的家庭呼應!
邊看邊想起另一部討論東亞家庭的電影⬇️
涉过愤怒的海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曹保平 / 黄渤 周迅某種程度上,都是「癲公癲婆」式電影,一部是暴力血腥的爆發式,另一部是內收隱忍的壓抑式⋯⋯經歷過創傷的一代開始關注自己的創傷,並且有意識地開始關注創傷中的下一代,這是電影最有希望的一點🌞以不生育作為阻止「代際傳遞」的手段——不知道導演想表達的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樣~片尾特別感謝字幕看到了《燈火闌珊》的導演曾憲寧等一堆電影人❤️感動的~有愛的~又是一部四字電影😂
文:杉姐,首发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01 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最近,大家都在欢呼,香港电影回来了!
确实,《白日之下》正在内地热映,点映中的《年少日记》,拿下豆瓣8.6分,稳坐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
难能可贵的是,《年少日记》口碑完全不输呼声。
在影院看完影片,全场齐刷刷献上眼泪和掌声。
致没被爱过的你,它用犀利的角度,揭开了中产家庭教育的遮羞布,就是自私自利。
这不是小清新式的疼痛青春文学,而是毛骨悚然的现实。
这个外人看上去幸福、温暖,向上的家,身处其中的人,无一不在坠落,甚至毁灭。
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年少日记》获12项提名,导演卓亦谦最终凭借该片,捧走新晋导演奖。
其实,它完全配得上今年最佳华语片之一,每个中产父母都应该看看。
02 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一封遗书,一本泛黄的日记,引出一段和成长有关的“狂风海啸”。
故事的核心讲述,足够触目惊心——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
教师郑有俊,在临近高考时,收到了一封匿名的遗书,尽管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他还是想努力找到写遗书的学生。
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人命,也是他童年的创伤。
有俊生在令人羡慕的香港中产家庭,父亲是令人尊敬且收入丰厚的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他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住着大房子,每年都有出国旅行计划。
父亲为了让他们读上好的学校,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
“赢在起跑线”,大概就这种家庭的小孩了。
父亲是从底层草根一步步攀爬上来的,饱尝无依无靠,一个人奋斗的苦楚和辛酸。
更信奉,要成为人上人,才活得有意义的道理。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格外“上心”。
弟弟有俊是闪闪发光,天才一般的好孩子,但哥哥有杰却资质平平,他在课堂上总是走神,成绩只能排在29名,回家后喜欢看漫画,连一首钢琴曲也弹不好。
但哥哥并不是不努力,他想着考进班上前十五,就能一家人一起去迪士尼,弹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就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打,他也从来不会回嘴,只是哭着说“对不起”。
那本遗书式的回忆日记,也是因为听到大人说“写日记有助于考上重点大学”,才悄悄记录的。
爸爸骂他是垃圾,棍棒式教育后直接要放弃他。
妈妈说“如果我离婚,一定是你的问题”。
弟弟嫌他丢人,总是拖后腿。
种种压抑扑面而来, 年仅十岁的有杰,终于从高处一跃而下。
03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东亚父母,一直信奉“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长路径,所谓“雕琢”,就是尽可能的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干预。
电影中的父亲原生家庭本身一般,靠着应试教育的分数,拼命攀爬,才拼出一条血路。
因为自己吃苦在先,他强烈渴望给孩子“逆天改命”,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他代表了很大一批中产父母,他们认为童年不是用来玩儿的,而是用来播种的。
为了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孕期就准备学期房,孩子生下来一岁学游泳,三岁学英文、四岁会背几十首古诗、五岁开始小提琴和围棋……00后小将苏翊鸣夺冠刷屏朋友圈,北京家长群里开始热烈讨论着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个滑雪班;斯坦福天才少女谷爱凌采访时中英文切换自如,魔都妈妈们又准备砸钱请个外教给孩子1V1补习;双减落地三年多,孩子在学校确实轻松了,但家长又把时间砸在了课外补习班。
魔都国际教育家庭的“时髦”是初中托福110+,小学四年级就考了AMC8成绩全球1%,以及搭配游泳、网球、击剑等素质运动课。
孩子没有时间享受做孩子的时间,他们要时刻保持聪慧、成熟、逻辑、理性......未来成功人士的童年模样。
但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韩国综艺《我那金子般的孩子》中,那些被妈妈全职陪伴的孩子,6岁还在喝母乳,需要妈妈时刻陪伴,脚不沾地,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电视剧《小舍得》中,儿子常常要撕手指上的皮来缓解焦虑,那是很多青春期就抑郁的孩子的缩影。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箱梨。
”你以为的全力托举、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条走向毁灭的路,没有感激,只有无尽的窒息。
04家庭内部,隐形的阶级分化这两年,家长们似乎意识到,鸡娃会鸡出问题之后,又开始转变方向,鸡自己。
但家长过度付出,指向的是什么?
父亲在电影中,对妻子,对儿子处处打骂,底气是“钱是我赚的,一切都是我的”。
背后的逻辑是,你们的人生,都是我给的。
让人第一次赤裸裸地感受到,原来家庭,也是存在阶级和弱肉强食生物链的。
精英家族对家庭成员有更极端的掌控欲,一人担起全家的经济压力,也往往需要更高的话语权和统治权。
那句“我是为你好”,不过是控制孩子最温柔的工具。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沦为爸爸人生大棋中的一颗棋子。
全职妈妈在这样的家庭中要极度忍耐,直至失语,但成年人起码还能选择离开。
而尚未成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经济能力、甚至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低阶层,任由成年人洗脑、侮辱、宰割。
有杰从来不认为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的存在。
电影中,他很明确地跟妈妈提出,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希望妈妈带她去看精神科,但妈妈坚持认为“我的儿子不会有病”,因为他不被允许有精神病,那太丢脸了。
爱是功利性的回馈,没有人真的关心他,尊重他,他的作用仅仅是扮演好一个优秀的孩子。
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被清理,被抹去,哪怕是坠楼,也被指责为“心理承受能力差”。
光鲜体面的中产家庭背后,不是不存在暴力,而往往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呈现。
西装革履、处处体面的父亲手里有鸡毛掸子,精致富贵的妈妈嘴角是带血的,而众人羡慕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如果惹到大人,法律都保护不了他们,毕竟,那是家啊。
最残忍的是,年幼的孩子对这种所谓的“爱”深信不疑,至死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04脆弱的中产家庭中产家庭生活条件都那么好了,生活不应该很轻松吗?
事实往往相反,中产阶级追求人人皆可通过努力、行动力和牺牲,实现阶层跨越。
小镇成长的孩子们,一路苦读,找工作,攒钱贷款,买学区房,鸡娃……之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苦读,跳槽或升职……到达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停歇。
他们习惯了用牺牲来换取“利益”,坚信“不成功就是不够努力"。
以色列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在《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中指出:中产阶级本来就是一个不稳固的身份,身份背后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所以中产地位摇摇欲坠,常有如果不拼命跑,就会落后的焦虑。
早前,尚且有资本可以继承,但现在的中产道路,越发脆弱,他们需要花大价钱粉饰门面,几乎已无家族企业可继承,中产身份的传递几乎只剩鸡娃一条出路。
稚嫩的生命,究竟是被什么摧毁的?
家庭暴力吗?
升学压力吗?
不,它折射出的是中产家庭近乎妖魔化的焦虑,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万箭穿心”的疼痛中负重前行。
每个人都知道这并不快乐还令人窒息,但受害者不仅仅是那一个有杰。
当年步步进阶的父亲,无法共情孩子,但晚年躺在病房里时,也会期待儿子的探望,有杰留下来的那首钢琴曲,他听了一遍又一遍,那是他后半生如魔鬼一般,最残酷的失眠曲。
母亲在丈夫编织的牢笼里,早就失去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她谁都保护不了,自己不垮掉,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而弟弟有俊,那个让父母骄傲的天才少年,目睹了成年人吞噬哥哥生命的全过程,没有一天不是心惊胆战。
掩耳盗铃拼命喊着“我没事,我没有被影响到”的人,不是幸存者,而是代替另一个孩子在这世间受苦的人。
这个疤,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伴随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直到生命尽头。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生在中产家庭,但很多观众都在影院哭了,我也是,因为它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破了我们曾经脆弱又千疮百孔的隐秘世界,太刺痛了。
《年少日記》我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第二次是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第三次是在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首先我必須承認《年少日記》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它是一部少有的直面華人家庭的小孩共同的成長創傷的作品,放在2023年度港片的範疇裡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電影。
但如果放到年度華語電影的標尺下我可能會持一點保留意見,尤其它還提名了金馬60的五項大獎。
六月在上海看過首映之後,我自己的觀感就和友鄰差很多,對於齊刷刷的五星盛讚非常不解,出於對審美並不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懷疑的原因我在香港看了第二遍最終確認了自己的觀點,而去看第三遍的原因純粹是想要去找盧鎮業簽名(好吧我承認我是小野的腦粉)。
對於這樣一部交口稱讚的電影,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
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
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票根及簽名一、關於左右手在開場盧鎮業訓斥學生(周漢寧)的戲中,鏡頭明確交代盧鎮業是用左手寫字的,而在之後黃梓樂寫日記的鏡頭中,黃梓樂卻是用右手寫字的。
所以細心的觀眾在一開始就可以發現,盧鎮業和黃梓樂並不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導演真的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發現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嗎?
這是一個刻意預留的伏筆還是一個bug?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因為從劇作邏輯來講,導演應該不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看穿二者並非同一人,否則中段的轉折就完全失去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當我在找盧鎮業簽名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了盧鎮業本人就是用左手寫字的。
所以我更傾向於導演在由劇本向影像轉化的過程中,忽略了兩位演員左右手寫字的細節。
我本來想在映後問這個問題,但想想還是算了,導演也不可能承認這是bug的。
二、關於父親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不滿足,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短板就是鄭中基飾演的父親角色過於單薄,片方請了一個最大的咖卻演了一個最扁平的角色是我非常不解的。
這個家庭悲劇的源頭來自父親,而“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這個問題電影卻沒有給出一個充分合理的解釋。
電影在一開始就有交代,父親是一名大律師,而從電影最終呈現的樣貌來看,這個家庭完全不像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更像是一個暴發戶家庭。
一個在香港一步步做到大律師的人,完全不懂教育,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相處,甚至當面稱孩子“垃圾”,對我來說實在難以信服。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華人家庭,親子關係再差也不至於此,或者說,導演缺少一個讓我足夠相信這個父親形象成立的理由。
父親角色的單薄,讓這部電影終究停留在一個家庭悲劇的層面,無法向更深入的集體層面剖析。
三、關於兄弟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導演運用了一個高超的編劇技巧“矇騙”觀眾,在前半段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男主角想起自己年少時的痛苦回憶。
而在電影的中段觀眾才發覺這本日記並非男主角所有,也並非回憶自己的年少時光,而是男主角始終無法釋懷自己10歲就自殺離世的哥哥。
這個轉折很大膽很奏效,但對我來說情感內驅力稍顯不足。
在電影前半段,我幾乎看不出來這對兄弟有多麼close,有多麼love each other,就像是同住一片屋簷下的遠房親戚一樣。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和自己情感關係並不深厚的哥哥的離世,卻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完全脫離家庭給予的厚望,在某種意義上給予父親“復仇”般的懲罰,甚至影響到日後自己對婚姻缺乏信心,這些轉折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我認為弟弟做出巨大轉變的情感鋪墊是不足的,要讓觀眾相信哥哥對弟弟確實很重要這件事應該要給足交代。
雖然說了這麼多自己不滿足的地方,但我還是要重申《年少日記》是今年品質相當不錯的香港電影,希望金馬60能夠得獎,也希望在香港正式上映後能和友鄰多多交流。
不是我泪点高,也不是我无法感受片中的压抑,而是它拍得实在僵硬,处处样板化。
除了开头的trick镜头以外,在剧作和艺术上都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主要贩卖的还是题材以及观众对自己童年回忆的共鸣。童年线的每一位家庭角色都极其扁平,好似脸谱化的工具人。成年线就更加单薄造作,让孕妻为这场家庭悲剧买单来突出阴霾。整体基调像是学生日记+MV拍摄手法的合体产物
3.5/5 at 天山4厅。猜到了核心包袱,导致没有预期违背的快感,更多是在想创作上的想法,一是用窗帘吹动的意象暗示英文片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没有硬拍“乱翻书”,比较含蓄,也很配德彪西音乐里的涟漪感。二是和《白日之下》更美式的宽幅不同,本片用遮幅且基本不设轨道,应该是手持稳定器保留了些许晃动,可能是突出家庭近景的私密感,但不同时间线区分度较小,用了三个年龄段演员,显得有些散漫,游玩戏爱情戏就像MV。三是这片对绩优主义等结构性问题没什么野心,也没考虑心理干预要有专业门槛。不过这代导演呈现矛盾关系和老港片已经大异其趣,不再追求一种纠正,而是深入各种弱势视角,找回一种内敛的尊严。这大概也是时代情绪的演变。PS,我很好奇男主卧室里没有衣柜但有两面大镜子是怎么想的。
一声叹息 以较为刻板单薄的父权形象建立了整部影片最恐怖的存在 甚至可怜程度与他的杰仔不相上下 只是这些都过于隐性 被儿子的经历彻底盖过了 而像这样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颇有些钟孟宏的故事编排技巧 运用合适的视觉错位巧妙设置悬念进而引出本意 让观众情绪的重重铺垫之后彻底上头 只是可惜了对社会结构问题讨论的回避//这样早夭的孩子 内心该背负多少痛苦 即便人的成长是逐渐认知自己并非重要之人的过程 但对未成年人来说还是过于残酷了//ready几乎是个伪命题 总还是走一步看一步 李安也说人生不是做菜 能准备好了再下锅
懂得爱人,才是大人。要善良。 @金馬60-信義威秀
小野和陳漢娜的感情戲⋯有點⋯太多了⋯ 細節當然很多進步空間 整體可以接受 尤其拍了很多左撇子小野的左手寫字鏡頭 本變態覺得很滿意 不過我想問 那段小野站在大街上用siri打字的戲究竟怎麼想的??太尷尬了⋯⋯
模板化的剧情,模板化的情绪,模板化的讨论。给了一些,但不多,更不要说有什么新的。
港版超脱又是一部女性被边缘化的作品,不明白安排这种♂自我感动(我不负责任但是我爱你)的感情戏干什么。全程完全共鸣不能,毕竟女性只是喊“加油”的主角最后获得的奖品,哪怕学习好也会受到“后劲不足”的打击……
这个绰号起的蛮有水平 梵高就叫文森特
这类东亚电影有时候就是差股劲儿,要么是瞬息全宇宙里那种,我要杀了你,追到天涯海角追到每一个平行宇宙也要杀了你,不杀了你我的人生无法完整的躁;要么是你好李焕英里,那种,笑嘻嘻给妈妈牵线搭桥,只希望她生下来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从根本上抹除自己存在的郁。去碰这种恨意滔天的议题和故事却不敢给到这股劲,因为害怕剧作超出掌控圆不回来,所有的情绪都点到为止,那它对人物的刻画就一定是过度压抑而刻板和有失偏颇的。而事实上本片的劲全用在一些小伎俩上了,孩子的两次自杀,一次在开头,却让观众误以为他没死,从而误导观众以便增强叙事诡计的效果;一次用来揭示叙事诡计,最重要和核心的人物被彻底工具化。而父子抱头痛哭的那一幕,嘴里说的也是些无关痛痒的缅怀,来得太轻易的和解总是显得虚伪。东亚电影的这份聪明,完全是多余的。
像是拍了个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宣传片。尤其后半段大量MV式拍法。老爹老妈离婚,老妈出走,老爸病死这是什么爽片式意淫拍法嘛?让原本就不是很完整的讨论滑到更戏剧化的程度。(林雪儿好像广末凉子,拍一拍青春mv
这电影的初衷是让谁高潮?幻想自杀后家长追悔一生的哥哥们?虚伪家暴害死一条命临终被共犯原谅而和解安息的父亲们?还是参与了集体霸凌导致别人死亡+还拿别人的创伤自怜一辈子+挑了个老婆是因为老婆像当年被自己忽视和害死的人,所以要救救一个替代品+搞大肚子不负责造成第二条生命的流失+还想充当救世主让所有学生找他谈心事好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觉得这就是赎罪了释怀了升华了的弟弟们?
印尼飞回上海。有处理的尴尬的场景,但是确实东亚家庭的照妖镜,东亚小孩的终极幻想,如果我死了。
3.5但因为哥哥死了,多给半颗纪念。也是因为哥哥死了,眼泪自动收回。后半程全程冷漠的看完。总觉得导演可能是没有死成的哥哥,拍了一个死掉之后幻想出来的活着的人心理状态的版本。但请醒醒,即便是影片里,也只有一个害怕的弟弟长大后在反思,父母一个逃避一个到最后轻易想洗白。而真正的东亚家庭年少日记,是哥哥也懦弱的活下来,自己缝补自己长大,全家内里破烂不堪表面也是保持美好的假象。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等一次大爆发,但之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别扭的活着。
想要紧紧抱住年少的自己,告诉他“你是很重要的人”,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写了好多字,全都删掉了,只想痛快流眼泪。
父亲在病床上哭着问“你还记不记得你哥哥有杰”然后弟弟就释怀了,显得有点突兀和尴尬。这时候就应该冷漠地回他一句,“那你还记不记得我妈妈”。母亲难道不也是这个家里被一直忽略和摧残的人。
一开始确实没想到活下来的居然是不断忏悔,永远伤悲的幸存者,甚至在反转前的片段还庆幸他好歹是熬过来了,有把握自己人生走向的可能性了。这种程度的童年经验在整个东亚的家庭环境里确实算不上最极端的恶劣,但痛苦从来不是用来比较的。谁也不能否认对他而言,每天睁开眼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他幼小的心灵居然还不能从自己以外的人或事找到原因,从头到尾好像没有责怪过任何人,只有失效的对不住,对不住。还是有些遗憾,多年后的中学生自杀事件和多年前的坠楼本可以有更具宿命性的表达,但电影的重心到后面好像有点偏移。
长大后要养的第一个小孩,是自己。
特别好,真的特别好,到中间那一点“反转”,泪点设置的实在是完美,完美到从那里大概一直哭到最后。其实看到三分之二有点想起after yang,大概是因为有种同样的舒缓而忧伤的节奏,以及深埋沉痛的过往,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叫after Eli。(为香港电影院绝佳的观影氛围多加一颗星,以及再次感慨就院线片及影院可看电影的维度而言,在大陆真的只配吃💩
2.5 挺讓人失望的,卓亦謙固然展現出身為編劇的功底,一開始透過敘事視點的「錯配」為電影披上薄紗(控制可以透露的信息量),同時收緊人物情緒的流露,之後再主動在關鍵位置予以「修正」,即第二幕收尾的驚人反轉,那一刻爆發出的能量也確實讓人為之一振,於是某程度上這又是部「不能劇透」的電影。但是關於兒童遭受原生家庭毒打的回憶段落刻畫的不夠完整,主要體現在除了兩個男孩外幾乎全員工具、刻板人設,尤其是作為一切的起源,鄭中基飾演的獨裁父親角色,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且長大後所有同學都是為了老師小野療傷而存在。當它被視作展現東亞家庭「望子成龍」的不幸縮影而獲得讚譽,本來就挺能說明問題的(更多還是依賴於有類似經歷的觀眾共鳴)。